时间: 2021-10-21 09:41:15 | 作者:杜布里威 | 来源: 喜蛋文章网 | 编辑: admin | 阅读: 107次
《爱弥儿》第二卷主要论述人生的第二个阶段,从学会说话到十一二岁感官发展完善。儿童学会了使用语言,同时它的想象力、记忆力和自我意识开始发展了,这决定了在这一阶段,教育要格外注意避免让儿童想象偏离自然的道路,避免让儿童发展起超出自然需要的欲望。
在第二卷,卢梭提出了他著名的“消极教育”原则。这一原则的要点在于防范社会对儿童的败坏,让儿童沿着自然的道路发展。在具体做法上要求尽可能少地干预、命令、教导儿童,而更多地让儿童自己运用自己的自然能力,包括体力和智力。这一原则体现在体育、智育、德育等教育的诸多方面:在体育上,不要限制和束缚儿童的身体;在智育上,不要用超出儿童理解力的方式对待他们,不要给他们讲他们听不懂的道理;在德育上,除了财产的观念,不要试图让儿童掌握任何道德是非的观念,不要让儿童做自己都理解不了的承诺。
消极教育原则有其内在的心理基础,这也是卢梭在第二卷开篇详细讨论的。儿童度过幼儿期进入童年期,他的语言能力开始发展,同时还发展起想象力、记忆力和自我感。这几种能力一方面提高了儿童的能力,另一方面也为欲望的滋长提供了温床。因为这几种能力极易受到外界不良社会环境的刺激,而发展起超出自然需要的、想象出来的欲望、偏见、习惯。最终导致能力和欲望失去平衡,陷入生命的痛苦。
在卢梭看来,欲望大于自然需要,大于自己的能力,这是人类一切痛苦的根源。所谓快乐和痛苦,都是人的想象力产生的一种状态,人想要的东西没有,或不想要的东西却无法摆脱,就会痛苦。也就是说当人的欲望与自身能力、与真实世界的状态不相称时,就会痛苦。另外,人的能力超出了自身的自然需要,也会痛苦,因为过多的能力会让人产生更多的欲望。最好的状态是能力和欲望能够平衡。
幼儿期的儿童有很多需要,但因为他没有想象力,所以都是基本的自然需要,而且他因为自己的体力不够,所以需要成人的帮助。所谓成长,就是儿童发展起更多的能力,逐渐能够自己满足自己需要的过程。自然状态中的成年人,就是这样一种完全依靠自己的能力满足自己需要的人,他们是真正自由的人。问题是,在人的成长道路上,社会这个藏污纳垢的大染缸使人不仅发展起更高的能力,还发展起成倍的欲望,从而最终偏离自然的道路。
在社会的污染下,由想象力、记忆力和自我感发展起欲望、偏见、习惯,这一机制非儿童所独有,而是普遍的人性所包含的共同弱点。这一机制通过作用于人与人的关系而在伦理和政治领域发挥作用。卢梭认为,儿童可能产生的种种欲望中,最应该避免的就是支配别人的欲望。儿童想要天上的月亮,会有自然的力量限制他,但儿童一旦学会了利用别人,把别人当做满足自己欲望的工具,这种欲望是无止境的。于儿童自己,它养成乖戾任性的性情,在社会政治中,它支撑起社会制度中的主奴关系。主奴关系中,貌似是主人支配奴才,但实际上是主人和奴才一同败坏。因此,这一心理机制也是社会腐坏、政治败坏、人心堕落的心理基础。
就在这里,《爱弥儿》第二卷中的心理学、教育学观点,直接与他《社会契约论》中的政治思想产生了勾连,在逻辑上得以贯通。卢梭紧接着“儿童可能产生的种种欲望中,最应该避免的就是支配别人的欲望”,区分了物的隶属和人的隶属,明确指出人的隶属是社会制度之败坏所在。并写道“如果说有什么方法可以医治社会中的这个弊病的话,那就是要用法律来代替人,要用那高于任何个别意志行动的真正力量来武装公意。”这正是《社会契约论》中的观点。
卢梭在第二卷中,通过揭示“消极教育”及其心理基础,描绘出儿童从幼儿期到儿童期的成长草图。儿童发展起想象力、记忆力和自我感,向着成人的方向迈出了重要的一步。这些新的能力也成了人的阿基里斯之踵,使人极易受到社会的败坏。大多数人没有能够坚持自然的正确道路,滑向社会这个大染缸。教育者所要做的,则是在儿童与社会之间筑起一道围墙,围墙内是儿童在自然中的自由成长,社会的一切污浊则阻挡在围墙之外。
同样的,在道德教育上,要尽可能晚地教给孩子是非的观念。具体要看孩子的性情。唯一需要教给它的是财产的观念,这需要按照自然后果的方法让他知道互相订立契约彼此尊重他人财产的原因。道德行为的培养同样要遵循消极的原则,不要强迫儿童做他们不理解的事,承担他们不理解的责任,这只会导致撒谎。教师要以身作则,同时避免虚伪的示范和有意让孩子模仿,模仿是一种恶习,模仿来的美得不过是学乖。最好是当着他的面做好事,同时让他没有任何模仿的可能。
接下来卢梭探讨了儿童的理性培养与文化知识学习。卢梭的基本观点是:儿童期的孩子还没有到理智的阶段,无法理解言辞背后的观念,强行教给他文化知识只能是让他机械地记忆一些空洞的概念名词。相反,正确的做法是给他们提供合适的环境,让孩子自由地从身边的事物学习,培养起健全的实用的判断力。同时关注他们的体力培养,体力发展是智慧发展的基础,身体和头脑的结合能够使两方面都更趋完美。总的原则就是,放任儿童自由成长。
性情乖戾的儿童不是自然造成的而是不良的教育造成的,对待这样的孩子,老师可以利用自己在理性上的优势,来让儿童自己通过事物认识到自己的错误。老师是拥有理性的成人,儿童却只顾眼前的东西,因此老师在预见上胜过儿童。卢梭举了他教育“小暴君”的例子,阐述了他用事物教育儿童的方法。让儿童从事物学习,可以不带任何强迫命令服从,而让儿童自己认识到应该怎么做。
经过这样的锻炼,儿童培养起了健康的理解能力,这种最初的理解能力是感性的,也就是理解自己身体与周围事物、自然工具之间的关系。卢梭的心理学区分了感性的理解和理性的理解:孩子的理解是感性的理解,它把几种感觉组合成简单的观念;成人的理解是理性的理解,它把几个简单的观念组合成复杂的观念。感性的理解是理智的理解的基础,理性的理解建立在充分发展的理智基础上,孩子的理智还没有充分发展,因此只有感性的理解,教育要避免僭越儿童心理的发展阶段,不要揠苗助长。
接下来卢梭分别考察了各种感官:触觉、视觉、听觉、味觉、嗅觉。卢梭在考察感官时注重考察自然为各种感官所安排的自然道路是什么,考察不同感官刺激人的想象力、从而与非自然的欲念嗜好相关联的程度。最自然的、最不易引起想象力和欲念的感官,在儿童期应着重培养,满足其需要。卢梭还提出了第六感官,这其实就是知觉,也可以说是观念,是由各种不同感官提供的感觉综合起来形成的观念。
按照卢梭主张的方法,最终将会培养出怎样的儿童?卢梭在第二卷最后,给这样一个十一二岁的、发展完满成熟的儿童进行了一番素描。他长成了儿童期这个人生阶段最完满的样子:身体健康,行动灵活;心智健全,服从自己的意志,绝不虚伪傲慢;没有什么文化知识,但富有经验,强于判断;没有什么习惯、嗜好,能够适应各种不同的环境;只有最自然的需要,又完全懂得如何实实在在地生活,应对周围的事物,满足自己的需要;没有多少道德概念,但清楚地知道如何对待他人及其财产,绝不使役他人,又完全做自己的主人。成熟完满的儿童,就处在这样的状态。
【版本】:商务印书馆1996年版,李平沤译。
【以下为要点总结】
度过幼儿期的孩子进入人生的第二阶段。开始说话,这时候也要注意对儿童的啼哭、言语的反馈,不要让他学会支配别人。儿童摔倒出血时,不要过度焦急恐惧,给他原本肉体的痛苦之上再加一层想象的痛苦。承受痛苦和伤害会增强孩子的承受力和让他变得勇敢。(P70)
要区分哪些是孩子需要自己学会的,哪些是我们非教他们不可的。前者如学走路、跌倒了自己爬起来。(P71)
体力的增长将增强儿童自己的能力,让他们更多地依靠自己而不必依靠别人。(P71)
人生的第二个阶段,儿童有了体力,智慧也跟着发展起来,有了自我意识,记忆力让他的自我感延伸到一生的每一时刻,应该把儿童看做一个有心思的人了。(P72)
人的寿命长短是无法预料的,野蛮的教育为了不可靠的将来在牺牲现在。让他们在本该快乐的天真烂漫的岁月受尽苦难,不能自然成长。(P72)
人们把孩子看做病人,想要医治他们的不良企图,不是来自自然,而是来自人们的错误。(P73)
在万物的秩序中,人类有它的地位;在人生的秩序中,童年有它的地位;应当把成人看作成人,把孩子看作孩子。(P74)
分配每个人的地位,并且使他固定于那个地位,按照人的天性处理人的欲念,为了人的幸福,我们能做的事情就是这些。(P74)
我们的痛苦正是产生于我们的愿望和能力的不相称。一个有感觉的人在他的能力扩大了他的愿望的时候,就将成为一个绝对痛苦的人了。(P74)
人的真正幸福的道路不在于减少欲望或扩大能力,而在于使能力和意志两者之间达到充分的平衡。(P74)
大自然总是向最好的方面去做的,所以它首先才这样安排人。只有在自然的原始状态中,能力和欲望才获得平衡,人才不感到痛苦。人越接近自然状态,能力和欲望的差别就越小。(P75)
真实的世界是有界限的,想象的世界则没有止境;我们既不能扩大一个世界,就必须限制另一个世界,正是由于它们之间的唯一的差别,才产生了使我们感到极为烦恼的种种痛苦。(P75)
除了身体的痛苦和良心的责备之外,我们的一切痛苦都是想象的。(P75)——也就是说,良心也是自然的产物。
人是柔弱的,正是就他的体力达不到他的需要而言的。(P76)
动物只有保存他自己所必需的能力,只有人的能力才是多余的,正是因为这多余的能力,才让他遭遇了种种不幸。(P76)
长生不死是不幸的,正是因为必然要死,所以才有理由忍受生活中的痛苦。(P77)
精神上的痛苦全都是由个人的偏见造成的,只有一个例外,那就是犯罪。(P77)
时间或死亡是医治痛苦的良药,越不知道忍受,就越感到痛苦。把医生赶走吧,骗人的医术不仅不延长你的生命,反而剥夺了你对生命的享受。(P77)
生命的长短听天决定,这是第一个法则,这个法则是自然教给我们的。自然的法则一破坏,接着就从理性中产生了另外一个法则:生命的长短由人决定。(P78)
远虑,使我们不停地做我们力不能及的事情,这样的远虑正是我们种种痛苦的真正根源。像人这样短暂的一生,竟时刻向往如此渺茫的未来,而轻视可靠的现在,简直是发了疯。(P78)
是大自然使人自己这样迷失本性吗?(P79)
人啊,把你的生活限制于你的能力,你就不会再痛苦了。(P79)
你天生的体力有多大,你才能享受多大的自由和权力,不要超过这个限度;其他一切全都是奴役、幻想和虚名。当权力要依靠舆论的时候,其本身就带有奴隶性,因为你要以你用偏见来统治的那些人的偏见为转移。(P80)
只有自己实现自己意志的人,才不需要借用他人之手来实现自己的意志。(P80)
社会使人变得柔弱了,其原因不仅是由于它剥夺了一个人运用自己力量的权利,而且还特别由于它使人的力量不够他自己的需要。(P81)
小孩同成人相比显得柔弱,原因就在这里,就自然的状态来说成人能够自己满足自己的需要,而小孩则不能。因此成人有更多的意志,小孩有更多的妄想。(P81)
在偏见和习俗没有改变人们的自然倾向以前,孩子和成年人之所以幸福,完全在于他们能够运用他们的自由。不过在童年时这种自由会受到体力的限制。成年人在文明状态中只能享受部分的自由,因为每个人都不得不依靠他人。我们本来是要做成年人的,而法律和社会又把我们变成了孩子。(P82)
这些看法很重要,可以用来解决社会制度的一切矛盾。有两种隶属:物的隶属,这是属于自然的;人的隶属,这是属于社会的。人的隶属罪恶丛生,让主人和奴隶都互相败坏了。如果说有什么方法可以医治社会中的这个弊病的话,那就是要用法律来代替人,要用那高于任何个别意志行动的真正力量来武装公意。(P83)
你使孩子只依赖于物,就能按照自然的秩序对他进行教育。(P83)——自然后果
孩子会说话了,就绝不要再让他能通过哭来索取。要注意切勿教孩子学会一套虚假的客气话。(P84)
过分严格和过分放任都是需要避免的。(P85)
为了要感受到巨大的愉快,就需要他体会一些微小的痛苦,这是他的天性。身体太舒服了,精神就会败坏。没有体会过痛苦的人,就不能理解人类爱的厚道和同情的温暖。(P86)
骄纵宠惯,让孩子的欲望不断地增加,注定会使孩子受到折磨。(P86)
如果专横暴戾的思想从他们的童年起就使他们过着不幸的生活,那么到他们长大的时候,到他们和别人的关系开始扩大的时候,其情形又将怎样呢?(P87)
没有什么比一个盛气凌人、桀骜不驯的儿童指挥他周围的一切人更违反事理的了。(P88)
童年的柔弱已经使孩子们受到种种束缚,没必要再给他们更多人为的束缚了。不让他们享受自由,造就羞羞答答的儿童,是令人可怜的。他们达到有理智的年龄就要开始受社会的奴役,因此没必要先让他们受家庭的奴役。(P88)
我们要让生命有一个时候免受这种并非大自然强加于我们的束缚,我们要让孩子们享受天赋的自由,这种自由至少可以使他们在一个时期中不会沾染我们在奴隶生活中沾染的恶习。(P88)
·实践做法
在实践中,“服从”“命令”“责任”“义务”在儿童的词典中不能存在,但“力量”“需要”“能力不足”“遏制”几个词将在他的词典中占据重要地位。(P89)反对洛克主张的用理性来教育孩子,这是本末倒置。(P89)而且,表面上理性的说教,掺杂了暴力、威胁、阿臾、许诺、引诱……只能是败坏儿童的心灵。(P91)对孩子们讲体力,对成年人讲道理,这才是自然的次序,对明智的人是不需要讲法律的。(P92)不要命令儿童,也不要对他行使什么权威,只需要使他知道他弱而你强。(P92)
我们把这一点作为不可争辩的原理,即:本性的最初的冲动始终是正确的,因为在人的心灵中根本没有什么生来就有的邪恶。人类天生唯一无二的欲念是自爱。(P95)
最重要和最有用的教育法则是:不仅不应当争取时间,而且还必须把时间白白地放过去。(P96)按照自然的进程,儿童需要的教育正好同成人实行的教育相反。在他们的心灵还没有具备种种能力之前,不应当让他们运用它们的心灵。所以,最初几年的教育应该纯粹是消极的。(P96)——防止儿童的心沾染社会的种种罪恶。
要知道哪一种培养道德的方法最适合于他,必须对他特有的天资有充分的了解。每个人的心灵有它自己的形式,必须按照它的形式去指导它。对大自然多多地探索一下吧。(P98)
如何给儿童提供一个合适的环境?(P99)在敢于担当培养一个人的任务以前,自己就必须要造就成一个人,自己就必须是一个值得推崇的模范。你必须使别人爱你,同时对别人表示关心和善意。公正善良,以仁爱之心待人。所以要把儿童带到乡间去,远离城市的不良风俗。(P100)
不要说教,教育不善的败坏比那些耳濡目染的败坏更甚。(P100)要保持淳朴,谨言慎行。不要冲动,不要过激,不要放纵情绪。(P101)
以上是一些具体的例子,但重点是一般的原则。(P102)
·道德教育
尽可能晚地教给孩子是非的概念。(P103)
正义感,财产的观念。我们原始的情感是以我们自身为中心的,所以第一个正义感产生于被人怎样对我们。不要只讲孩子的责任而不讲权利。(P103)
为了让孩子学会爱护东西,要使他具备的头一个观念不是自由的观念,而是财产的观念。(P104)财产的起源是劳动。自己种的豆子被人铲掉,后来发现是自己把豆子种在了别人的瓜地上。最后形成了一个契约:只许在给定的范围内种豆子。(P106)
这种教育实行起来也许很慢,具体要看学生的性情是温和还是暴烈。(P107)性情暴烈的孩子打破窗户,就让他承受没有窗户的寒冷,然后与他定立契约。(P108)
我们现在已经进入道德的世界,这里向罪恶打开了大门。欺骗和撒谎的行为将随着社会习俗和义务同时产生。(P108)
谎言有两种,一种是就过去所做的事情撒谎,一种是就将来承担的义务撒谎。撒谎不是孩子的天性,只是服从的义务使他们不得不撒谎。由于答应做什么或者不做什么是双方协定的行为,既逾越了自然的状态,也有损于自由。所以,就义务而撒欢的行为是更不符合自然的。儿童无法做出承诺,因为他们并不理解。谎言都是老师造成的。(P111)
如果不是急急忙忙地想要教好孩子,就不会急于要他做这做那,也就不会给他过多的压力,从而让他不得不去撒谎。强使孩子们承担种种其他的义务也是如此。(P112)
老师不要那么虚伪,为人要公正善良,把自己的榜样刻画在学生的记忆里,一切善行不仅不强求学生去做,反而当着他的面自己去做,还要让他没有模仿我的可能。(P113)
模仿来的美德,都是像猴子那样学来的乖,不会有道德的效果。因为孩子的心灵根本认识不到好事之所以好在哪。(P114)我们之所以模仿别人,其根源就在于我们常常想使自己超越自己的地位。(P115)
人们的道德教育方法都是荒谬多余的,在道德教育中只有一条原则适合于孩子:绝不损害别人。(P115)绝不损害别人和尽可能不依附于人类社会是相一致的,因为在社会条件下,一个人的幸福必然导致另一个人的痛苦。这个关系存在于事物的本质。按照这个原则,孤独隐居的人才是好人,而不是社会中的人。(P115)
财产的观念,绝不损害别人的观念,对受过良好教养的孩子来说并无必要,只需要用来教育那些脱离原来状态和沾染坏习惯的孩子,防止他们染上恶习。(P116)
孩子的愚笨还是聪明,往往是表面的,因为他们不拥有任何真正属于他们的思想,不敢他的外表如何,都应该按照它的年龄对待他。(P117)要尊重儿童,不要急于对他做出或好或坏的评判,让特异的征象经过一再显示和确实证明之后,才对它们采取特殊的方法。让大自然先教导很长的时期之后,你才去接替它的工作。(P119)
你说你了解时间的价值,所以不愿意有分秒的损失,可由于错用时间带来的损失,比那时间中一事不做的损失还大。不良教育的危害远甚于不受教育。要知道儿童期就是理性的睡眠。(P119)
·理性培养、知识学习的心理学和教育学
教育看上去很简单,孩子们很快就能记住一些言辞,但实际上他们根本没有获得相应的观念,因为他们没有达到理智的年龄。(P119)
观念与形象之间的区别。(P120)
在达到理智的年龄以前,孩子只能接受形象,不能接受观念。(P120)
因此,孩子没有判断的能力,也就没有真正的记忆。(P120)
但孩子对一切同他们眼前可以感觉得到的利益有关的事物理解得非常好。(P121)
儿童期不需要教授语言,儿童在12或15岁以前是不可能学会两种语言的。(P121)
不同的语言不仅是符号不同,它所表达的观念也不同,儿童还无法比较不同的观念。(P122)
儿童好像是学了好几种语言,实际上他们学的只是一种语言。(P122)
任何一门学科,重要的不是代表事物的符号,或者说语言,而是代表事物的观念。(P123)
同样的不要教儿童历史,他们无法获得相应的观念。(P123)
不要拿孩子不懂的字眼去教他们,没有真正的观念,就谈不上真正的记忆。(P126)
孩子的头脑具有可塑性,但那是用来学习和理解对他有用的观念的,而不是用来记忆各门学科的空洞概念的。(P127)
孩子不学习空洞的概念,而是向周围的事物学习。他周围的事物就是一本书,使他在不知不觉中继续不断地丰富他的记忆,从而增进他的判断能力。(P128)
为了增进儿童的判断能力这种头等重要的能力,要对他周围的事物加以选择,要十分慎重地使他继续不断地接触他能够理解的东西,而把他不应该知道的事物都藏起来,我们要尽可能用这个办法使他获得各种各样有用于他青年时期的教育和他的一生行为的知识。(P128)
爱弥儿绝不背诵什么课文,即便是寓言也不背诵。没有哪一个孩子能真正学懂寓言。(P128)
使孩子们摆脱种种的功课,从而就替他们消除了使他们最感痛苦的原因:读书。(P35)
是什么奇怪的原因使这样一种如此有用和有趣的艺术标成了孩子的一项刑罚呢?那是因为你采取了强迫的方法叫他去学它,是因为你硬要他把它用于他不了解的事物。(P135)
现实的利益才是最大的动力,才是使人走得又稳又远的唯一的动力。比如看请柬而有了认字的兴趣。(P136)
一个重要的准则:一般地说,你不急于达到什么目的,反而可以很有把握和十分迅速地达到那个目的。(P136)
如果不使学生的心灵向往于遥远的未来,不让他迷失于遥远地方的空洞概念,而是专心致志地使他按照他自己的能力生活,使他注意同他有直接关系的事物,那么你就可以发现他是能够进行观察、记忆和推理的,这是自然的次序。(P137)
有了体力就自然会发展起相应的判断力,只有有了多余的体力,才可以用这多出来的体力发展思考能力。想要培养学生的智慧,就应当先培养他的智慧所支配的体力。(P137)
农民和野蛮人,一个健壮鲁钝笨拙,另一个却感觉敏锐心思细致。这是因为农民只是服从,野蛮人只遵循自己的意志。(P138)
应采取的方法是:不按照成规来管教学生,放任无为才能一切有为。(P140)
这样让学生自己支配自己的意志,绝不会养成乖戾的性情。(P142)
这样,儿童也绝不会不相信老师,也不会欺骗老师,绝不会撒谎。老师也可以从容地利用他周围的事物对他进行培养。孩子也不会带着猜疑的眼光窥探老师,看到老师做错了事暗中嘲笑。(P142)
孩子的性情之所以乖张任性,不是自然造成的,而是由于教育的不良。小孩子不应当服从人也不应当命令人。(P143)
卢梭教授过的小暴君的例子。小孩子总是只想到眼前的,所以就凭老师有遇见这一点,占它的上风,就可以使他认识到自己的错误。按照这一原则采取各种方法,就可以使他完全按照老师的意思,而不用有任何命令和强迫。这就是用事物来教育的方法。(P145)
·感觉的锻炼和学习
这样在大自然的单独指导下继续不断地锻炼,不仅能够增强体格,也没有使思想迟钝(像农民那样),反而在我们身上形成儿童时期易于形成的唯一一种理解能力。而这种理解能力对任何年龄的人来说都是必备的。从锻炼中儿童学会了怎样使用自己的体力,知道了我们的身体同周围的物体的关系,学会了怎样掌握那些适合于我们的器官使用的自然工具。(P149)
最初的理解是一种感性的理解,正是有了感性的理解做基础,理智的理解才得以形成,我们最初的哲学老师是我们的脚、我们的手和我们的眼睛。(P149)
在童年时期,把这样长的一段时间闲着不用,是教给学生一项需要在很长的时期中刻苦学习才能学会的艺术,这种一室户就是保持其无知的状态,因为任何一个人所有的真实学问归根到底只是那么一点点。(P150)
蒙泰捏,洛克,罗兰等人都强调多多锻炼孩子的身体。(P151)
穿衣的时候不要束缚孩子的身体,不要追求衣服的华丽,而要衣着简朴,简单舒适。(P152)
不带帽子,穿舒适的衣服,不对温度过度敏感,喝清水,吃简单的事物,保证充足的睡眠, 习惯在不好的地方睡觉。不要放任个别孩子的懒惰,要让他产生活动的欲望。(—P157)
不论什么事情,即便我们看来是痛苦的,只要使用一点巧妙的方法,孩子们活泼的性情、模仿心就足以让他们对那件事发生兴趣,而不至于产生虚浮、竞争和嫉妒的心理。(P158)
要让孩子习惯忍受痛苦。人们不要惧怕痛苦、疾病、不测的事件。纵然死亡即将来临,那也不等于就是死了,人将觉得死也不过就是如此,他要么就是活,要么就是死,绝不会像时刻担惊受怕的人,是不死不活的样子。可以说他是不死的。(P158)
在任何事情上都让大自然按它最喜欢的办法去照顾孩子,因为人一旦去干预它的做法,它马上就会放手不管的。(P159)
名门巨户之家的教育,只学最贵、最让人与众不同的科目,我却教最普通最实用的科目,比如游泳。有人担心孩子在学游泳的时候会淹死,不管他是在学游泳的时候还是没有学游泳而淹死的,都是你的错。只因一时的自负,我们做事才那样鲁莽。(P160)
在我们身上首先成熟的是感官,因此应该首先锻炼的是感官。锻炼感官并不仅仅是使用感官,而是要通过它们学习正确的判断,也就是说要学会怎样去感受。(P161)
有些运动纯粹是机械的,不能促使我们进行判断,比如游泳、跑、跳、扔石头……这些运用有意义,但无法进行判断。测量、计算、称重和比较则可以锻炼指挥体力的感官。(P161)
不同的感官发展和使用的程度频率是不一样的,要对不同的感官进行锻炼。在夜间做游戏,锻炼感官,避免想象带来的恐惧。克服黑暗恐惧的最好方式是让儿童在黑暗中感到快乐。(P166)
在生命中有这样一个时期,过了这个时期,人在前进的时候,同时也在倒退。接下来引述卢梭自己的几个例子:小时候克服对黑暗的恐惧去阴暗的教堂里拿圣经。通过迷宫游戏锻炼孩子的注意力,稳稳地行走的能力,习惯黑暗。黑暗只能勾起他快乐的回忆。(P169)
触觉。触觉的判断是最可靠的。(P171)
视觉。我们的感觉中,视觉最容易发生错误。要运用不同的感官进行验证。(P173)
要教一个懒惰的孩子练习跑步。吃点心来让孩子跑步的例子。跑步不仅锻炼体力,还锻炼孩子的感官,同时锻炼判断技巧,让孩子学会慷慨。(P175)
视觉很难同心灵的判断分开,因此要花很多时间去学习观看,常把视觉同触觉加以比较。看着事物的样子来练习画画,重点不在于画出多么精美的图画,而在于培养眼力和手的灵巧。还要再这个练习中与他人分享兴趣。用画来装饰房子,却只用最简单的黑色画框。(P178)
几何学对我们可以培养推理的熟练,对他们则只能培养观察的熟练。不要按我们的方法去教他们,而要拿他们自己的方法去教。(P181)
不要因为孩子筋骨柔嫩,肌肉没有发育起来,就不让他们玩羽毛球等运动,这恰恰可以培养他们的技巧。(P184)凡是我们能做的,都可以教儿童去做。(P185)
对待儿童的心灵不要过早地培养,对待儿童的身体,却不存在过早的问题。(P186)
触觉和视觉的培养原则,同样适用于其他的感官的锻炼。(P186)
听觉。(P186)视觉与听觉的比较。(P187)发生器官。人的三种声音:说话的音节清晰的声音;唱歌的有旋律的声音;赶上的高昂的声音。(P187)儿童的情感还没有发展起来,他们的语音也不能与感情表达结合在一起。(P187)说话、唱歌的学习。(P189)
食物。(P190)我们越脱离自然的状态,我们就越丧失我们自然的口味。习惯将成为我们的第二天性,而且将那样彻底地取代第一天性。(P191)尽量让孩子保持他原始的口味,使他吃最普通和最简单的东西,不要养成爱好重味的习惯。(P192)最合乎自然的生活方式,从而最易于适应其他的生活方式,因而是最可采取的。(P192)不要按照小孩将来的身份来让他习惯那个身份的人的饮食,因为人的命运是不可预先决定的。(P192)
味觉。味觉中所掺杂的想象,其程度是最轻的。反之,模仿和想象往往使其他感觉获得的印相掺杂有精神的成分。(P193)贪恋色情的人、敏感的人,对味觉是相当淡漠的。抚养孩子最合适的办法,就是要通过他们的饮食对他们进行教育。(P193)贪食是自然的欲望,所以好过虚荣心。(P193)成人的贪食则是意志不坚决的人的恶习。(P193)不必担心儿童养成贪食的弊病,只需要用最简单的事物这种自然需要来满足儿童就好了。(P195)对肉类的嗜好,并不是人类的天性,这是违反自然的,这纯粹是出于贪图享受。(P195)简单的普通的食物,让孩子放开了吃,放开了玩,自然的法则就会让给他们均衡地饮食,不会染上贪食或消化不良。(P199)
嗅觉。嗅觉触动的,与其说是人的感官,不如说是人的想象力。嗅觉是想象的感觉。嗅觉刺激人的头脑,影响人的欲望和嗜好。嗅觉在童年时期不应当过分活动,因为这个时期想象力还没有受到欲念的刺激,还不易于为情绪所感染。(P200)同时这个时期还没有足够的经验凭一种感官的印象预料另一种感官的印象。孩子们的嗅觉多不灵敏,因为它们没有同其他的观念相联系,不像成人的嗅觉那样,从中感到快乐或痛苦。(P201)
共同的感觉。第六个感觉是共通的感觉,是由其他感觉很好地配合使用而产生的,它通过事物的种种外形的综合而使我们知道事物的性质。它只存在于人的头脑里,是完全内在的,可以称它为“知觉”或“观念”。知识的广度,就是以这种观念的多少来衡量的;人的思想是否正确,就是看这种观念是否清晰和精密;人的智力就是把这种观念互相加以比较的艺术。感性的理解,或者说孩子的理解,就是说它把几种感觉组合成简单的观念;理性的理解,或者说成人的理解,就是说它把几个简单的观念组合成复杂的观念。(P202)
·完满成熟的童年期
我们的想象力会把看到的事物加上各种东西,产生各种感情。看到春天,想象力就会给她加上花、果实、树荫,想象力看到的,不是事物的将来样子,而是它所想望的样子,因为一切都是可以由它选择的。秋天则相反,我们只能看到现有的景致。童年的美之所以比成年的圆熟更能引起我们的沉思,就是因为它有这种迷人的魅力。想到一个十到十二岁的孩子,健康强壮,活泼可爱,没有什么焦虑担忧,实实在在地过着现实的生活,充分地享受这那似乎要溢出他的身体的生命,不论看到他的现在,还是把他想象为一个成人,都绝不会产生什么不愉快的感觉的,后者尤其让人心里喜悦,看到他似乎使人重返了青春。(P203)
人生的每个阶段都有它特有的成熟时期,一个发展完满的儿童是这样的:他自信高兴,容光焕发,身体健康,眼神天真而明净,活泼独立充满信心,开朗大方,没有一点虚荣傲慢自负的样子。(P205)他绝不说一句废话,从经验中学到很多的东西,他没有什么记忆力,但有良好的判断力。他没有什么成规或习惯,绝不怕什么权威或先例,说话句句忠实于自己的思想,行为完全处于自己的心意。(P206)在道德上,他只有切合自身的道德概念,关系到成人的道德概念,只有谁的东西是谁的这样最简单的挂念,而不懂什么义务、服从。(P206)他眼中所有人都是平等的,没有主人还是仆人之分。他不会为了向别人显示自己的自由、力量去做什么事,而是始终是自己的主人。(P208)他的想象力不会胡乱添加超出事物本身的危险和恐惧,他不论工作或游戏,在他看来都是一样的。他身体强健灵活,快乐而自由。最关键的,他不是牺牲了快乐的时光才打到这种完满成熟的境地的。(P209)
全站搜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