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 2021-07-19 17:26:38 | 作者:天晴 | 来源: 喜蛋文章网 | 编辑: admin | 阅读: 98次
前面提到我们要对思考的问题进行“排班”,有计划地思考可以提高效率。那么这个计划如何做?
密密麻麻的日常安排是很少可以长期实现的;项目延期也是常有的事;月光族慢慢的都会背上贷款…我们常常把可预期的事情当成是“意外”的,比如程序出BUG了、生病花了额外的钱…这些事情都会被放在“计划外”,而在实际操作中,我们的计划往往就是被这些所谓“意外”的事情打乱而变得手忙脚乱的。一条绷紧到极致的铁链被轻轻一碰就会断掉,计划月光的如果不留出一些钱应急就很容易导致背上债务,而我们原来的计划可能只是月光而不是欠债。
所以,再做计划的时候留出一定的“空隙”,这可以提高我们的抗风险能力,可以更加稳定的执行计划。宁愿在执行阶段安排更多的工作量,也要留出一定的空闲时间。不然在被意外事情打乱的时候会导致更多的额外任务出现。当然,空闲也不能留得太多,不然计划就不够时间执行了,其中的平衡就要看具体情况了。
我们可以在安排任务的时候留出一点空闲,来应对突发情况。任务主线可以少点被打扰了,接下来就谈谈如何去优化主线任务的实现,更大概率更快效率地达到目的。
一般来说,要么改变自己,要么改变环境。很多时候,改变环境比改变我们自己容易得多。比如,人类可以住进房子里而不是去让自己适应风吹雨打的丛林生活、我们可以把路上的石头搬走而不是去锻炼跳高来避免被磕倒在地…当然,这是佛家所说的方便法门,能够快速的达到目的。可以用于一些比较紧急或者很小的事情,长此以往也是有一点的坏处的,毕竟有的环境你是改变不了的。
还有一个就是,试着把需要长期坚持的事情一次性解决,也就是所谓的一劳永逸。比如:把每个月存储一笔钱,改成一次性设置没月自动转存;周末把一周的读书打卡都给写完…因为可能某一天比较忙,专注于某件事情,就把这个持续性的事情忘记了,放到我们的专注之外了。如果不能提前解决的话,那就试着设置一个提醒。比如设置一个上班前十五分钟的闹钟,提醒自己到点记得打卡。用计算机的工作原理来说就是“中断”机制,把自己从目前专注的事情中拉出来,去先把提前规划好的事情完成。
还是继续如何提高做事效益的话题。
使用机器或者做数学题计算时,我们会很清楚的知道效益=时间*效率。但是在给人安排的时候确往往只会计算时间。比如,发动机工作一段时间后效率会降低,所以前半缸油跑了五百公里,后面会预计只能跑四百五了。对人的时间安排呢,这个星期完成了一半,那就下个星期可以交了。
其实人的思考效率更加需要关注,一些额外的场外因素很容易就影响到我们的工作效率。一个连饭都吃不上的穷人又怎么能轻易懂得学习技能以提高收入这种知识?脑子里都是嗷嗷待哺的家人,他又怎么在课堂里坐的住?
人的思考能力或者说计算能力是有限的,脑子里一次性思考太多问题不可能一次性全部得出答案。每多一样,我们做事的效率就低一分。所以在ddl来到来之前,被强迫专注的我们效率会那么高。
明白我们思考效率的逻辑之后,如何提高就比较明显了。
我们的思考是有效率可言的,对自己思考效率的管控可以提升效益。同样,通过这种逻辑也可以提高其他人的效益,对于管理者而言就显得更为重要了。
工作生活中我们避免不了要和其他人公事,特别是咱们产品经理。这里总结几个提高合作效率的方法,虽然平时有意无意也会用到,但是理解背后的逻辑之后做起来会更加得心应手。
1:在别人思考效率高时找他。下班前五分钟找程序员聊需求是聊不出啥的,他的脑子里可能都在规划下班路上怎么走、晚上吃啥了。
2:提高别人思考的效率。帮助他解决一些小问题可以提高他在帮助你的效率,比如给没早饭的同事带块饼干、提紧急需求的时候把其他项目的交期延后、给下属画饼…尽可能减少对方的顾虑或者说对其他事情的思考。
3:设置多个ddl。也就是咱们常用的多个里程碑事件了,提高小目标的重要性可以推进项目的进展。
《稀缺》总结
十天左右看完一本书,虽然速度一般,但是坚持一年有三十来本的话也基本上可以把一个领域的知识搞懂了,毕竟本科四年也就那么二十本左右的专业书。下面总结下《稀缺》的知识。
1:自身资源(时间、金钱、感情…)上的稀缺会使我们的注意力集中在对应的事情上。适度的专注有利于快速解决问题,但是不利于长期发展。
2:稀缺会收窄视野,管中可窥一斑知全豹,但是对面也可能是件毛衣。
3:警惕一直接收重复的信息,拓展边界。
4:尽量不要挑战人性,利用环境影响自己,形成良好习惯。
5:能一次性解决的就不要计划成持续性的,长期的事情容易被打扰。
6:设置把重要的事情拉入视野的提醒机制,不要觉得自己会随时想起。
7:脑子思考也是有效率的,合理利用合理分配运转带宽。
8:以上逻辑除了用在自己身上,也可以用在对外合作上。
全站搜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