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访问喜蛋文章网
你的位置:首页 > 读后感 > 文章正文

读书摘录。《中国历代政治得失 》(钱穆)

时间: 2021-07-08 13:26:17 | 作者:闵杞海 | 来源: 喜蛋文章网 | 编辑: admin | 阅读: 115次

读书摘录。《中国历代政治得失 》(钱穆)

严格说来,要到秦汉才是中国历史上正式有统一政府。秦以前的中国,只可说是一种封建的统一。只要到秦汉,中央方面才有一个更像样的统一政府,而其所辖的各地方,也已经不是封建性的诸侯列国并存,而是紧密隶属于中央的郡县制度的行政区分了。因此讲中国传统政治,可以径从秦汉讲起,以前暂略不论。秦代只是汉代之开始,汉代大体是秦代之延续。所以秦代暂亦不讲,而只讲汉代。—— 引自《中国历代政治得失》第43页

前言

在史学里,制度本属一项专门学问:

首先,要讲一代的制度,必先精熟一代的人事。第二,任何一项制度,决不是孤立存在的。各项制度间,必然是相互配合的,形成一整套。第三,制度虽像勒定成文,其实还是跟踪人事随时有变动。第四,某一项制度之逐渐创始而臻于成熟,在当时还必有种人事需要,逐渐在酝酿。第五,任何一制度,决不会绝对有利而无弊,也不会绝对有弊而无利。时代意见并非是全不合真理,但我们不该单凭时代意见来抹杀以往的历史意见。第六,我们讨论一项制度,固然应该重视其“时代性”,同时又该重视其“地域性”。第七,说到历史的特殊性,则必牵连深入到全部文化史。

第一讲 汉代

、汉代政府组织(一)皇室与政府

中国的立国规模,并不是向外征服,而是向心凝结。

我们应该承认皇位世袭,是中国已往政治条件上一种不得已或者说是一种自然的办法。

皇帝是国家的元首,象征此国家之统一;宰相是政府的领袖,负政治上一切实际的责任。

皇帝只有一个笼统的尚书处,只有一个书房,最先的尚书也仅有四人;而宰相府下就有十三个机关(十三曹)。可见汉代一切实际事权,照法理,该在相府,不在皇室。宰相才是政府的真领袖。

(二)中央政府的组织

丞相、太尉、御史大夫称三公。丞相管行政,是文官首长;太尉管军事,是武馆首长;御史大夫掌监察,辅助丞相来监察一切政治设施,他是副丞相。

那时凡具“中”字的官,都指是驻在皇宫的。皇室的一切事,照例都归御史中丞管。

汉代的九卿是:太常、光禄勋、卫尉、太仆、廷尉、大鸿胪、宗正、打司农、少府。他们的官微都是两千石。

    太常:他是管祭祀祖先鬼神的。光禄勋:这三字的原义,早就忘失了。指门房言。卫尉:掌门卫屯兵,是皇宫的卫兵司令。太仆:皇帝的车夫。廷尉:掌法的。大鸿胪:等于外交部。宗正:管皇帝的家族。大司农:管财政经济的。少府:管的是皇家私用。

原本封建时代的宰相,就是皇帝的管家。

(三)汉代地方政府

汉代有一百多个郡,一个郡管辖十个到二十个县。汉代郡长官叫“太守”,地位和九卿平等,也是两千石。汉代官级分得少,升转极灵活。

(四)中央与地方之间关系

每郡每年要向中央上计薄,“计薄”就是各项统计表册,也就是地方的行政成绩。中央特派员到地方来调查的叫“刺史”。全国分为十三个调查区,每一区派一个刺史。副宰相所辅助宰相的,便是监察的责任。

二、汉代选举制度

自从汉武帝以后,汉代逐渐形成了一种一年 一举的郡国孝廉。于是,从武帝以后,汉代的做官人渐渐变成都是读书出身了。

郡国察举之后,中央再加上一番考试。这一制度,于是会合有教育、行政实习、选举与考试之四项手续而始达于完成。

三、汉代经济制度

汉代税额规定的只有十五税一,而且实际上只要纳一半,三十税一。并在文帝时,曾全部免收田租,前后历十一年之久。这是中国历史上仅有的一次。

政府减轻田租,只便宜了地主,农民没有受到分毫的好处。当时饭农田租入归诸大司农,充当政府公费;而山海池泽之税则属少府,专供皇帝私用。政府支出庞大,陷入窘境,汉武帝不再让商人们擅自经营盐铁,把其所有权收回。

四、汉代兵役制度

汉代兵制是全国皆兵的。

我们讲历史上一切制度,都应该注意到每一制度之背后的当时人们的观念和理论。在汉初,政府中人,本来大部分由农村出身;他们知道民间疾苦,所以能订出这一法规。

中国读书人多半做了官,他们对政治上的理论和思想,早可在实际政治中表现,用不着凭空著书,脱离现实,来完成他书本上的一套空理论。天下统一了,国家体制变了,而秦始皇帝的戍边制度却没有改。汉代戍边还只是三天,可是你可以不去;只要一天出一百个钱,交给政府,便可免戍。

中央军有南北军,边疆有戍卒,地方上有国民兵,国家一旦有事,这三种军队都可以调用。国民除了服兵役之外,还要服力役。汉代的奴隶是农民自己游离耕土,来参加大规模的工商新生产集合。

五、汉制得失检讨

首先在经济方面,土地问题没有解决,形成兼并;富者田连阡陌,贫者无立锥之地,使政府的减轻租税政策全失功效。

其次,全国皆兵制,在中国论,一则军队数量太多,二则训练太简略,调动不方便,结果全民皆兵,弄得有名无实。

再次讲到政府组织,皇权、相权是分开的,皇室和政府也是分开的。没有硬性规定皇帝绝对不预闻政府事。

国家的政治制度,虽并没有对那些家庭许下世袭特权;但他们因有家庭凭借,无异于有世袭的特权了。

第二讲 唐代

一、唐代政府组织(一)汉唐相权之比较

唐代宰相共有三个衙门,当时称为“三省”:一中书省,二门下省,三尚书省。此三省职权会合,才等于一个汉朝的宰相,而监察权还并不在内。

唐代官阶为九品,第一二品均以处元老,不负实际行政责任。三品以下,始为实际负责官吏。现在到唐代,才又把以前宰相职权正式分配给三省。换而言之,亦即是把以前皇室滥用之权重交给政府。

(二)唐代中央政府三省职权之分配

中书主发令。政府一切最高命令,皆由中书省发出。

中国政治上的传统观念,对一意见之从违抉择,往往并不取决于多数,如西方所谓之民主精神。而中国人传统,则常求取决于贤人。唐代政府定旨出命之权,实操于中书省,皇帝只同意画敕而止。诏敕自中书定旨、门下覆审手续完成后,即送尚书省执行。

(三)中央最高机构政事堂

当时的尚书省,则略等于现在的行政院。他只管行政,不管出命。政府最高机构,则在政事堂。中国过去的政治,它也自有制度,自有法律,并不完全由皇帝一人的意志来决定一切。

(四)尚书省与六部

国家一切最高政令,一经政事堂会议决定后,便送尚书省执行。尚书省是政府里最高最大的行政机构。尚书省共分六部:

吏部:主管人事及任用之权。户部:掌管民政、户口等事。兵部:掌军事。刑部:掌司法。工部:主管建设。

汉代九卿,就名义论,只是办理皇室内廷的家务官;唐代始正式有六部尚书,显然成为管理国家政务的机构,不像汉代只似皇帝的侍从。

中国历史上关于政治制度方面有两大著作,一为《周礼》,一即《唐六典》。前书为中国先秦时代人之“乌托邦”,纯系一种理想政府的描述之描写,亦可谓是一部理想的宪法。至于《唐六典》,则确已是唐代实际的行政法规,为唐代政府所真实遵循。

(五)唐代地方政府

唐代中央政府的组织似较汉代进步了,但以地方政府论,则唐似不如汉。唐代已渐渐进到中央集权的已渐渐进到中央集权的地步,逐渐内重而外轻。

唐玄宗时,全国有一千五百七十三个县,比汉代多出两百多县。唐代地方长官,其职权比重,较汉代差逊甚远。唐代地方长官任用权集中于中央之吏部。州县长官无权任用部署,全由中央分发。

唐代迁调虽速,下级的永远沉沦在下级,轻易不会升迁到上级去。于是在官品中渐分清浊,影响行政实际效力极大。

(六)观察使与节度使

唐代设“御史台”行使监察权,监察权是脱离相权而独立了。唐中宗后,御史台分左右御史:左御史监察朝廷中央政府,右御史监察州县地方政府。唐代监察使,论其本源,是一御史官,而属于监察之职者。但逐渐演变成了地方长官之最高一级。唐代边疆节度使逐渐擢(zhuó)用武人,于是形成一种军人割据。安史之乱即由此产生。

二、唐代考试制度(一)魏晋南北朝时代之九品中正制

九品中正制就其为一时救弊起见,也不算是坏制度。制度必须不断生长,又定须在现实环境、现实要求下生长。其实革命的本质应该是推翻制度来迁就现实的,决非是推翻现实来迁就制度的。

(二)唐代之科举

当知近代西方所谓的民主革命,乃由政权不开放而起。而中国则自唐以来,便已犯了政权开放指流毒。

若要解决中国社会之积弊,则当使知识分子不再集中到政治一途。便该奖励工商业,使其聪明才智转趋此道。然结果又很容易变成资本主义。

三、唐代经济制度(一)唐代的租庸调制

均田制所与古代的井田制不同者,井田乃分属于封建贵族,而均田则全属中央政府,即国家。唐代租庸调制,大体比汉代额更轻,说得上是一种请要徭薄赋的制度。

(二)唐代账籍制度

唐初的人口册是极完密的。字小孩出生,到他程丁,以至老死,都登载上。户口册,同样须造三分,一本存县,一本送州,一本呈户部。

(三)唐代的两税制

因其一年分夏秋两次收税,故称“两税”。政府规定下来的征收额平均摊派到现有的垦地和家宅去征收;于是穷瘠(jí)地方,反而负担更重的租额。唐代两税制,规定不收米谷而改收货币。

(四)汉唐经济财政之比较

简单说,好像汉代是在社会上层节制资本,而下层则没有力量管;唐代注意社会下层,由国家来计划分配,好让上层的富民能自由发展。

四、唐代兵役制度

唐代的兵农合一,是把国防武装寄托于农民的生产集团。唐代养兵,既不花一文钱,不费一粒米;而养将也不使预问政事。武官的勋名被人看不起,军人的地位也就堕落了。

唐代实在太富太强了,他们忽忘了民族界限,他们不懂害怕外国人,不懂堤防外国人,大量使用外国人当兵作将。于是唐代的府兵一变而编程“藩镇”。

五、唐代制度综述

论中央政府之组织:结束了上半段历史上的三公九卿制,而开创了下半段的尚书六部制。论选贤与能:结束了上半段的乡举里选制,而开创了下半段的科举考试制。论租税制度:结束了上半段的田租、力役、土贡分项征收制,而开创了下半段的单一税收制。论到军队:结束了上半段的普及兵役制,而开创了下半段的自由兵役制。

罗马帝国亡了,以后就再没有罗马。

第三讲 宋代

一、宋代政府组织(一)宋代中央政府

汉、唐、宋、明、清五个朝代里,宋是最贫最弱的一环。专从政治制度上看来,也是最没有建树的一环。宋之于唐,有形式推迁,而无制度建立。

(二)相权之分割

宋代的相权,较唐代低落得多。宰相管不着军事。在宋代,三个司的地位提高了,独立起来掌握全国的财政。“考课院”行驶用人之权。

(三)君权之侵揽

宋代的最高政令之最后决定权在皇帝,而不在宰相。宰相不过是奉命行事,所以君权就重,相权就轻了。宋代制度之缺点,在散、在弱,不在专与暴。

(四)谏垣与政府之水火

御史大夫是监察政府百官的;监察政府百官的;谏官不监察政府,他只纠绳皇帝。唐代的谏官,是宰相的唇舌。而宋代则谏垣独立,并无长官。政府设立了一个只发空论不负实责的反对机关。他们尽爱发表反对政府的言论,而且漫无统纪。

(五)宋代地方政府

若正名定义来讲,则宋代根本无地方官,只暂时派中央官员来兼管地方事。宋代要奉承四个上司,即帅、漕、宪、仓。

二、宋代考试制度

考试制度在宋代是更重要了,更严密了,但并非更有真效。但因政府积年提倡,社会学术空气又复活了。

三、宋代赋税制度

本来两税制度,把一切赋税项目都归并了,成为单一的两税。租庸调是三个项目分别的,对田地有租,对丁役有庸,对户籍有调。军队常川来往,这些地方领袖就变成专是对上办差。

四、宋代兵役制度与国防弱点

宋代军队分为两种:一称禁军,一称厢军。宋代兵制算是中国历史上最坏的兵制了。照理,宋代开国第一件该做的事,便是裁兵复员。

宋代立国是没有国防的。

宋代开国,承接五代一段长期混乱黑暗残破的局面,没有力量把军粮再运洛阳去。整个宋代,都是不得不用兵,而又看不起兵。结果宋代成为一个因养兵而亡国的朝代。中国在唐代穷兵黩武之后让仍没有垮台,中国的历史文化依然持续。这还是宋代人的功劳。

在宋代开国时,骑兵所需的马匹产地,正好一个被辽拿去,一个被西夏拿去,都不在中国手里。与马相关关联的尚有铁。精良的铁矿,亦都在东北塞外。

第四讲 明代

一、明代政府组织(一)明代之中央政府

西方历史这一阶段是进步的,而中国这一阶段则退步了。中国传统政治到明代有一个大改变,即是宰相之废止。明代政府经过一系列的改变,一切大权就集中到皇帝。

(二)明代内阁制度

明代皇帝的秘书处,当时称为“内阁”。秘书便是“内阁大学士”。“批红”的实权,落到太监手里,太监变成了真皇帝。张居正并未能先把当时制度改正,却在当时制度下曲折谋求事功。

(三)明代地方政府

总而言之,地方政治干得好,天下就太平。罗马帝国主义者征服四周,一切为武力而措施。唐代则完全是地方政治之完善。

(四)元明以下之省区制度

英国本土可以有民主,有自治;像香港、印度殖民地等便不能有民主与自治;所以也不该有地方官,直由皇帝派一总督来管理。

(五)明代地方监司官及督抚

明制,地方行政制度,最低一级是县。县上面是府和州,这是第二级。上面才是省,就是承宣布布政使司,是第三级。三级之外再加上分司,就变成了四级。管官的官多了,管民的官少了。

(六)明清两代之胥(xū)史

明成祖时,规定胥(xū)史不能当御史。这就是规定曾任公务员的不能做监察官,又胥(xū)史不准考进士。考生或秀才之中无出路的只能当胥(xū)史。明、清两代是一个小官(知县)之下有许多永无出息的办事员(胥(xū)史);而政治上许多花样(文与法)却尽付与他们。

二、明代考试制度

考试制度到了明代,变动就大了。

(一)进士与翰林院

从两汉到唐宋,任何人都得从小官先做起,但人人都有当大官的希望。明以后,科举分成两层,下层是秀才、举人,没法当大官。科举本只能物色人才,并不能培植人才;而在明、清两代进士翰林制度下,却可培植些人才。唐代培养人才在门第。宋代培养人才在馆阁校理之职。到明、清两代,始把培养人次的机构归并到考试制度里。

(二)八股文

八股文考试真是中国历史上最断丧人才的。唐代考律诗,宋代考“经义”。

三、明代赋税制度

“黄册”是登记户口的,“鱼鳞册”是登记田亩的。任何一时期的各项制度,必然会相互配合,相互牵动影响,而形成一整套。

四、明代兵制

明太祖平天下,原定有“卫所制度”,其实也就如唐代的府兵制。平时卫所军给田自养,国家不要他赋税。每一制度,只要推行到两三百年的,总不免出毛病。

第五讲 清代

一、制度与法术

制度指政治而言;法术只是些事情或手段,不好说是政治。清代,可说完全没有制度。它所有的制度,都是根据着明代,而在明代的制度里,再加上他们许多的私心。

二、清代的不组政权

西方人讲政治,一定先要讲“主权”。他们的政治思想,很多是建立在主权观念上。中国人讲政治,一向不讨论主权在那里。中国人讲政治,一向看重在“职责”。无论政府该做些什么事?它的责任该是什么?它尽了职没有?“主权”的背后,则是一种“自由意志”。

若说政权,则中国应该是一种“士人政权”,政府大权都掌握在读书人“士”手里。只有部族政权,才始把另一批人来代替读书人,那便是元代的蒙古人与清代的满洲人。

三、清代部族政权下的政府(一)清代中央政府

清代政权,始终要袒护满洲人,须满洲人在后拥护,才能控制牢固。这便是这一政权之私心。

清代的军机处:到雍正时,又在内阁之外另添一“军机处”。后来政府实际重要政令,都在军机处,不再在内阁。一切事情,全国中外各长官,都直接向皇帝发生关系,其他旁人全都不知道。秘密政治,只能说是一种法术,而不能说是一种制度。

清代的六部尚书:清代的六部已经不能对下直接发命令,六部尚书已经不成其为行政之首长。清代要满汉分开,有一个中国尚书,一定要还要有一个满洲尚书。明代是特别奖励大家发言,公开发言,也不仅明制如是,历代都如是。只有清代才不许人讲话。清代大官,由皇帝特简,吏部都不知道,也不用什么廷推了。

(二)清代地方政府

在明代,布政使是最高地方首长。清代布政使成为总督与巡抚下属,这种制度,还是一种军事统制。

(三)清代的各禁区

因于满洲人这些私心的法术,在中国境内无端划出许多处禁地,形成许多特殊区域。

四、部族政权下之考试制度

若说考试制度是一种愚民政策,清代是当之无愧的。清代的部族政权,即绝无意于把政权开放,只让汉人们也尝到一些甜头。

五、清代的统制政策

当时是满洲人第一,蒙古人第二,再下轮到中国人。英国对香港是一种帝国主义,因他把全国家分成了两部分,一部是本国,一部是征服地。这才始叫“帝国”。

满洲人最高明的政策,是存心压迫中国知识分子,而讨好下层民众,来分解中国社会之抵抗力。

六、民众的反抗运动

太平天国运动并不是推不翻满清;但他们同时又要推翻中国全部历史,所以他们只可有失败。

七、变法与革命

康有为只知道皇帝无害于立宪,却不知道满清皇帝的后面是一个部族政权在撑腰。中国历史上的传统政权,无论汉、唐、宋、明并无私权力、私立场、私背景。它的立场背景便是全国人民,便是社会。

我们今天要重建考试制度,已经不是单讲制度的问题,而还得要从心理上先从头建设起。

总论

地方官一天天没地位,地方政治也一天天没起色,全部政治归属到中央,这不是一个好现象。

国家统一是我们政治上应该绝对争取的。但如何使国家统一而不要太偏于中央集权,能多注意地方政治的改进,这是我们值得努力之第一事。

中国很早就奖励读书人,所谓“学而优则仕”,聪明人都读书,读了书就想做官去,所以使中国政治表现出一种臃肿的毛病。

中国政治,实在一向是偏重于法治的,即制度化。而西方近代政治,则比较偏重在人治,在事实化。

政府是该属于民众的;但不是,也不能,定要全体民众直接来掌握此政权。

中国之将来,如何把社会、政治上种种制度来简化,使人才能自由发展,这是最关紧要的。重要的不在推倒,在建立。

整个西方人在政治经验上都比较短浅。能讲这句话的只有中国人。中国政治比西方先进步,这是历史事实,不是民族夸大。

历史没有不对的,不对的是在我们不注重历史,不把历史做参考。

文章标题: 读书摘录。《中国历代政治得失 》(钱穆)
文章地址: http://www.xdqxjxc.cn/duhougan/113630.html
文章标签:读书方法  读书笔记  摘抄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