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 2021-06-30 10:28:01 | 作者:高玮的产品思维 | 来源: 喜蛋文章网 | 编辑: admin | 阅读: 97次
非常有幸每周和大家交流所思所想,拆解行业案例,并用产品的视角进行分析。通过同学们的反馈和互动,我也结交到了一些新朋友。
本周,关于产品案例的剖析暂搁一旁,想分享一本我最近在读的书。这本书的名字叫做《目光》,作者之一是陶勇医生。
陶勇医生之前上过微博热搜,作为著名的眼科大夫,他在眼科手术上颇有造诣,为人正直真诚。但这样一位医生,在上班时间却被一名他曾经救治过的病患砍伤,头部手部均遭到重创,从医生涯受到了很大的影响。
距离这则新闻的发生已经一年有余,如今陶勇医生虽正式恢复出诊,但漫长的复健工作仍在继续。在读这本《目光》时,给我的震撼极大,所以希望给大家做一些分享。
首先,我们可以思考一下,病患砍伤医生的背后,原因是什么?人们常说一个巴掌拍不响,被砍的人是否也有一些问题?“受害者有罪推论”是很多人的一种习惯性思维,但后来无论是陶勇医生的自述,还是各方的报道,都证明了陶勇医生似乎是一个“完美受害人”。他精心救助病患,甚至为其减免医疗费用,而且手术也达到了可能范围内最好的效果,最后却被恩将仇报。为何?这位伤人的患者长期患有眼疾,眼疾加重了家庭的经济负担,使他得不到及时的救治。尽管陶勇医生尽力为他保住了部分视力,可这个“最后的结果”无法令他释怀。当一个人失去希望之后,便把多年来胸中的愤懑加诸在医生这一群体身上,陶勇医生恰好成了这个环节中的受害者。
医者可医身却难医心。当现代人越来越关注自身健康的时候,心灵的健康也是需要重视的一环。社会压力空前加大,人与人之间的隔阂加剧,我们手握着一支写满寂寞的铅笔,却很难获得一块擦掉所有争端的橡皮。心中的痛苦与快乐如何抒发?即便这一切无处疏解,也不代表可以凭空将情绪宣泄在手无寸铁,甚至对于我们有恩情的人身上。
其次,陶勇医生最让人动容的地方,是他选择了一条少有人走的路。他在眼科领域可谓“天之骄子”,选择面很广,但却选取了非常小众的葡萄膜炎症方向。这个方向的患者往往“少、穷、难”,长期的营养不良致使身体免疫功能低下,而眼疾又加重了生活的艰辛。同时,长期困苦的生活引发大量并发症,导致身体健康每况愈下……如此这般,陷入恶性循环之中。另一方面,这类手术对医生也并不友好,手术烈度高、风险大,术后患者也极容易出现失明的状况。所以说,陶医生选择了一条个人回报和手术风险系数不成正比的路。而这却是“医者仁心”的真正写照。
在择业的时候,可以将工作带来的现金回报作为首要考量。这并不影响我们有另外一种思考:在满足生活所需之外,能不能为社会提供更多的价值?比如我之前参与的上海某个心脏复苏项目,创始人资源丰沛,本可以走平坦大道,但他还是毅然地选择了一条更“艰辛”的路,我觉得这正是“侠之大者”的体现。
某种角度上看,医生对人命有“处分权利”,因而让人既敬又畏。而社会对于医生的态度,关乎着这个民族的福祉,以及整个社会用什么方式对待生命的问题。在这本《目光》中,能看到很多从古至今真正的名医,对生命的思考。同时,我也深深感觉到,老师这个职业和医者有异曲同工之处,他们播散知识,传递信念,将知识的火种引到每个渴望成长的人心里。为人师者,能够有机会去做这件事情,我觉得此刻和陶医生心有戚戚焉。
最后,我引用书中关于孙思邈《大医精诚》对“苍生大医”的解读,作为结语,与各位互勉:
“凡大医治病,必当安神定志,无欲无求,先发大慈恻隐之心,誓愿普救含灵之苦。若有疾厄来求救者,不得问其贵贱贫富,长幼妍媸,怨亲善友,华夷愚智,普同一等,皆如至亲之想。亦不得瞻前顾后,自虑吉凶,护惜身命。见彼苦恼,若己有之,深心凄怆。勿避险巇、昼夜、寒暑、饥渴、疲劳,一心赴救,无作功夫形迹之心。如此可为苍生大医,反此则是含灵巨贼。”
全站搜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