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访问喜蛋文章网
你的位置:首页 > 读后感 > 文章正文

关于我读了几遍《边城》后的感受这件事

时间: 2021-06-27 11:26:49 | 作者:王八氵屈 | 来源: 喜蛋文章网 | 编辑: admin | 阅读: 98次

关于我读了几遍《边城》后的感受这件事

关于我读了几遍《边城》后想写几篇关于《边城》文章内容的这件事

老话了,在谈一篇文章的时候都要从作者的生平来谈。沈从文的经历多是艰难的,14岁小学毕业后就参军了,这里要提一下,1918年时沈老先生是跟随当地的土著部队流徙于川、湘、黔边境与沅水流域一带,之后才正式参军的。在当兵的这段时间经历了一次次生死同时感受到世间人心的险恶,在沈老的脑子里一种要改变这种生活和与过去脱离的想法越来越强,在1922年终于脱下军装去北京求学。但沈老这时是小学文凭又无经济来源,只好先为生计奋斗,在1923年秋,他参加了燕大二年制国文班的入学考试。面试时,并没有像其他名人一样牛皮的直接拿下满分然后以一个优等生的身份考入国文班。而是一问三不知,考了个零分,并且主考官十分同情他还破例将两元报名费退给了他,到此时,沈从文正式入学的心彻底的死了。好在天无绝人之路,1919年爆发的五四运动依旧如火如荼的进行着。当时北大实行开放办学的方针,学校大门敞开,旁听生不仅可以自由旁听,甚至可以在可以在北大图书馆博览群书。当时北京其他学校虽然也有旁听生,但有名额限制。唯独北大对不注册的旁听生毫无限制。这个“乡下人”,虽然温良柔软在外,却顽强倔强在内。他确信别人能做的事没理由自己办不到。

摆了这么就龙门阵主要是想说《渔》这个作品。这个作品是创作与沈老写作较成熟时期,《渔》在1929年发布,主要讲述华山寨两岸在七月的某个夜里“捕鱼”的风俗。在很久以前,乌鸡河左岸属于甘姓大族,这个甘姓大族中出好女人,而且多富翁,族中读书识字者比舞刀弄棒者多。右岸则属于吴姓小族,因为族小,为了生存竞争,吴族弟子各个强梁如虎。向世界上任何族群一样,两族在久远的时候因为一件小事结下了梁子。在百年前两族还在乌鸡河上游的河滩约架,各五百汉子互相拼杀,把河滩的泥都染成了红色。在那个互相仇视的动不动就杀人还用人肝当下酒菜的野蛮时代,到现在两族的仇杀渐渐被猎渔替代成为了两族的狂欢。

在文中还有那么一段,讲述吴姓孪生兄弟乘船到上游放药为子时猎渔狂欢做准备,在两族人血拼的荒滩上原本被时间淡忘的两百年前两族人互相仇杀的记忆再次被勾起。两百年后两族人不同与两百年前互相仇杀,而是换了一种朴素的竞争方式而且和睦相处。这里不得不感慨一下过去与现在的时间的对比也如同我们现在的生活与过去老一辈生活的对比——珍惜当下。

伤春悲秋完了,承接上文和下文的这一段环境描写”长空无云,天作深蓝,星月嵌天空如宝石,水边流萤来去如仙人引路的灯,荒滩上蟋蟀三两嚖嘒作声“,清越沉郁让人似乎又回到了那个蛮荒的时代,这时在这个荒芜的地方,古庙、和尚、诵经,仿佛是在忏悔那一场荒诞且残酷的仇杀。吴姓两兄弟跟所有的双胞胎一样,外貌相同性格却各异。哥哥如同昔日与甘姓人拼杀的战士,弟弟却富有诗人气质。在上山的路上哥哥心里想的、嘴上念的都是报仇的事,在古庙前的月光下挥舞着自己的大刀;弟弟则喜欢听蟋蟀叫,为没有带笛子而感到遗憾,在庙前却握着刚捡的野菊放飞自己的思绪。可无论是哥哥还是弟弟,在这时给人的感觉都是“静”。这刚好与沈老在《烛虚》中说的,我实在需要静,用它来培养知,启发慧,彻悟爱和怨等文字的意义,到明白较多后,再用它来重新给“人”好好作一度诠释,超越俗爱憎哀乐的方式,探索人的灵魂深处和意识的边际。发现人,说明爱与死可能是有若干新的形式,这工作必然可以将我扩大,占有更大 的空间,更长的时间。

甘吴两族由最先的拿刀互砍到后来的一起猎渔竞技,这就是一个由野蛮到文明的一个过程,在湘西大地上有过的“生死哀乐”其人事中杂糅的神性与魔性主要是人们对于“生的意义”的思考。生的本义是草木从土里长出来,但在这里我觉得是对人生和生命的存在是何意义的一个考虑,不单是为了生存,更多的是对人性中美的追求。

文章标题: 关于我读了几遍《边城》后的感受这件事
文章地址: http://www.xdqxjxc.cn/duhougan/111687.html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