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 2021-06-11 17:27:01 | 作者:燃灯如豆 | 来源: 喜蛋文章网 | 编辑: admin | 阅读: 115次
《静悄悄的革命》这本书的封面上有一句话:“课堂改变,学校就会改变。”我并不想改变学校,但是很想改变自己的课堂。
怎样改变自己的课堂呢?这本书提供了一些关键词:“主体性”“润泽的教室”“学习”“倾听与应对”与“研讨”。
于我而言,将这些关键词融于我的教学活动中,在每一个细微处进行,这就是变革。
佐藤学教授所说的一段话:互相倾听是相互学习的基础,教师往往想让学生多多发言,但实际上,仔细地倾听每个学生的发言,在此基础上开展指导,远远比前者更重要。回想我的课堂,是“热闹”的。学生积极回答问题,甚至会抢答,大家争得面红耳赤。但是,如果细细观察,不难发现,这个课堂中有一些人是沉默的。再仔细听学生们的回答,对于问题的实质,学生回答是混乱的。所以,这样的课堂是有主体性认识吗?这是一个会学习的课堂吗?还能实现“润泽的教室”这个目标吗?
于是,我开始改变我的课堂。我把教学活动改成了学生的学习活动。这是什么意思呢?我举个例子。五年级上册有一篇课文《搭石》。熟悉这篇文章的老师知道,我们在教学时一定会问这个问题:读了课文你知道什么叫“搭石”?如果是刚入职的我肯定是这样教的:什么是搭石?请从课文中找出相关语句,读一读。这样的问题表面上看,是没有问题的。其实,这个问题思维含量低。
还有这一种教法:欣赏课件中搭石图片,说说哪一张是搭石?语文老师会发现,这个设计没有语文味儿,与我们的学科实质是相违背的。因为这样教更多的是对于图片的理解,而不是文字的理解。
我们的语文课需要深入到语言文字之中去。于是,我开始反思,到底该怎么教。以下是我的第三个教学设计:下图哪幅图是文中所描写的搭石?请你根据句子中的信息,作出判断和解释。这就需要学生提取信息、解释信息、比较、判断、诠释理由、综合得出结论,这样的提问才有更高的思维含量。
渐渐的,我的课堂在倾听和主体性这些关键词的影响下开始转变。我的语文课堂具备这些特点:具有可显得学习任务,具有可用的学习支架,具有可感的学习反馈,具有可融的学习环境,具有可见的学习成果。
帕斯卡尔说:“人,只不过是一根苇草,是自然界最脆弱的东西,但人是一根能思考的苇草。”于是,在每一次进课堂前,我对自己说,要做一棵会思考的苇草。没有一篇完全的法则可让一个新老师一点一点对照着,摸索出前进的道路。
一次小小的备课,一次严谨的教研,一次进班的实践,一次不经意间的生成资源,都是在漫漫教学路上的一点点小探索。这些小探索,汇成了一个教师的教学方法,汇成了一个教师的独特风格。世界上没有相同的一片叶子,教师也是一样,没有相同的课堂,没有相同的教学。在这条漫长的教学道路上,一次次的反思,带来了一次次的帮助,帮助我探寻那无穷的真理。
我开通了一个公众号:燃灯如豆。在这个自留地中,我尽情挥洒着教学变革带来的种子,虽然很小,我却很满足。我忙碌着,又在反思着。
其实,改变并不一定是轰轰烈烈的,正如我们的课堂一般,热闹并不一定有效。我们可以沉浸、浸入式地改变。润物细无声一般。我相信,只要我们肯探究,我们的课堂一定在静悄悄地改变着。
全站搜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