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访问喜蛋文章网
你的位置:首页 > 作文 > 文章正文

关于西南联大的作文素材有哪些

时间: 2023-01-16 16:00:27 | 来源: 喜蛋文章网 | 编辑: admin | 阅读: 96次

关于西南联大的作文素材有哪些

西南联大——大学之道,刚毅坚卓

八十年前,在中国西南边城昆明,诞生了一所特殊的大学,她由国立北京大学、清华大学、私立南开大学合并而成,这就是 西南联合大学 。

西南联大仅仅存在了九年时间,但是她的成就与光辉,已经逾越了时代和疆域的界限,成为奉献给整个世界的丰厚遗产。毕业学生3882人,却走出了8位两弹一星元勋、2位诺贝尔奖得主(杨振宁、李政道)、173名两院院士、100多位人文大师…… 

01.八音合奏,终和且平

1889年,蒋梦麟刚满三岁,生活在浙江余姚一个保守、原始、宁静的小村庄。那时,现代发明的锋芒还没有到达农村,一切都和500年前一样按部就班。

“这样的村落,在中国成千上万,共同的文字,共同的生活理想,共同的文化和共同的科举制度,则是整个国家结为一体,而成为大家所知道的中华帝国。” [1]

这一年,绍兴人蔡元培考中了举人,同年中举的还有广东新会人梁启超。这一年,29岁的天津人严修,在北京翰林院中编修史书。这一年,天津城东八里的北洋水师学堂招收了一名13岁学员,张伯苓,这个学校的总教习是严复,毕业于英国格林尼治海军大学。也是这一年快结束的时候,天津一户姓梅的诗书人家。诞生了一个男孩儿,取名梅贻琦,字月涵。[2]

1889年,光绪皇帝治下的中国,没有大事发生。[2]

“我在六岁时进家塾,一般小孩子差不多都在这个年岁‘启蒙’的,我的童年教育,可以说主要是记忆工作,幸而我生长在乡村,可以从大自然获得不少的知识和启发。”[1]

甲午战争之后,威海卫被英国强行租借,张伯苓在前往交接的“通济”轮上目睹国帜三易,悲愤填胸,念国家积弱至此,苟不自强,奚以图存。图强之道在教育,从此张伯苓立下终生从事教育救国之志愿。

回到天津之后,张伯苓在严修开办的严氏家馆中任主讲,不久家馆收取了梅家长子梅贻琦。

1907年,家馆迁为南开中学堂,梅贻琦的名字被刻在校门前纪念碑的首位,因为他是以第一名成绩毕业的。

1908年,蒋梦麟通过浙江官费留美考试,前往美国加利福尼亚深造。1909年,梅贻琦通过考试,利用美国的庚子赔款前往美国学习。与他们一样,很多之后著名的学者大师也一批批的来到美国或者欧洲学习深造。

这些人同时接受了中国和西方的教育,他们精通汉学和中国文化,同时也对外国的语言和科学方法都有很深的了解。他们天资聪颖,求知欲强烈,并且具有相当的勇气,具有真正的国际视野。

五四运动后,蒋梦麟开始主持北大工作,张伯苓也开始建设南开大学,并且招收了第一批学员,其中就包括周恩来。梅贻琦则在1931年成为清华大学的校长,在就职演说中,他说: 所谓大学者,非谓有大楼之谓也,有大师之谓也。

中国的高等教育到蒋梦麟,梅贻琦和张伯苓三人时,基本完成了代际之上的转换,第一代办大学的人多是进士,状元;第二代是到西方留过学的,例如严复和蔡元培将中国的高等教育走向专业化;到了第三代时,蒋、梅、张三人是 充分的世界化和充分的现代化 的。[2]

1937年,卢沟桥事变后,日军大举侵犯华北,北大,清华,南开三校被迫迁往长沙,后又迁往昆明,成立国立西南联大。

02.大学之道,刚毅坚卓

联大由三常委共同领导,张伯苓对蒋梦麟说,“我的表你戴着”,这是天津话,表示你代表我。蒋梦麟又对梅贻琦说:你最年轻,要多担当,我全权支持你。

有次北大的师生议论不公平,钱穆上台说:这是何时?全场鸦雀无声,蒋梦麟遂起来发言:今夕钱先生一番话已成定论,可弗再在此题上引起争议。

之后,蒋梦麟和张伯苓分别去重庆另兼他职,梅贻琦在全权主持联大的事务之后,也用他温文尔雅的学者气度和公正的态度使所有师生为之折服,他不偏不倚,甚至用清华服务社的利润补贴其他两校教师。张伯苓的退,蒋梦麟的让,梅贻琦的公正共同成就了西南联大的一代佳话。

“教授中的教授”陈寅恪作为学术界的顶尖人物,享受着特殊贡献者的薪资待遇,在他们住的清华西苑11号住着杨武之一家人,杨武之就是杨振宁的父亲。陈寅恪的父亲陈三立听闻日军占领北平后绝食而亡,他自己的右眼已经视网膜脱落,如果不手术,很可能就要失去它。经过慎重决定之后,陈寅恪和家人逃出沦陷区,前往临大。

还有很多教授和知识分子们同样选择逃出沦陷区,他们都信奉 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 。

吴宓 备课会在前一晚抄笔记,写纲要,第二天清晨,又将昨夜写的各条反复循诵;右眼失明,左眼视力也开始恶化的 陈寅恪 坚持准点上课,空袭警报响起时,常常带个凳子在住所前的大土坑中躲避,昆明多雨,他常常坐在水里等待警报解除; 朱自清 有助教,但他从不让助教改学生的作文,从来都是他亲自批改; 华罗庚 全家住在两间小厢楼里,晚上牛擦痒,地动山摇,危楼欲倒,猪马同圈; 闻一多 开始替他人治印,刻一枚印章可以管家人好几天的生活费,但是他却在资助学生办印刷厂的时候出资6万; 吴大猷 开始养猪补贴家用,在杨振宁大四的时候指导杨振宁的学士论文写作,把杨振宁引导到与对称有关的领域,这对杨振宁的一生起到了决定性的影响,李政道也被吴大猷推荐到美国留学。

尽管条件艰苦,但是大师们却著作颇丰。贺麟《近代唯心论简释》、冯友兰《贞元六书》、金岳霖《论道》,汤用彤的《汉魏两晋南北朝佛教史》、钱穆的《国史大纲》、华罗庚的《堆垒素数论》等等无不是中国现代各领域的开山或者奠基之作。

跳级的中科院院士王希季考入西南联大机械系;郑哲敏和潘际銮也先后以各自考区第一名的成绩进入联大;汪曾祺经过香港越南进入西南联大中国文学系;17岁的邓稼先考入西南联大物理系,与杨振宁重逢。

中国各地的学子,历经各自的颠沛流离,在陌生的内陆高原与自己的大学相遇。[2]他们的校舍是梁思成和林徽因设计的铁板房,用的是课桌与椅子一体的“羊腿椅子”。40个人挤在一个大房间,被蚊虫叮咬得睡不着觉。“女同学吃胡萝卜成风,因为女同学也穷,她们一边谈论着克莉丝汀娜·罗塞蒂的诗、布朗底的小说,一边咯吱咯吱的啃着胡萝卜。”[3]

“闻先生的课可以抽烟的,闻先生打开笔记,开讲,痛饮酒,熟读《离骚》,乃可以为名士。闻先生的笔记本很大,长一尺有半,宽近一尺。他写字有一特点,是爱用秃笔,秃笔写篆楷蝇头小字,真是一个攻大。”[4] 中文系教授闻一多在西南联大开了十几门课,包含诗经,楚辞,古代神话等,最叫做的课是“古代神话”,不单文学院的学生,就连工学院的学生也会跨城来听课。因为听闻先生讲课,有一种思想的美,才华的美。

当时的联大,可以说是集齐了当时全中国最好的知识分子。 朱自清,胡适,闻一多,吴宓,朱光潜,陈寅恪,傅斯年,钱穆,冯友兰,金岳霖,华罗庚,吴大猷,费孝通,钱钟书,赵九章 ……不胜枚举,大师云集,熠熠生辉。这些在中国学术史上赫赫有名的人,在当时,无非就是西南联大那些从大一到大四的本科生的教师。

基础课都是系主任讲的,《中国通史》是吴晗;社会学士费孝通和潘光旦;朱自清,闻一多,沈从文,罗庸,诗词歌赋,古今中外都有,这简直是中国有史以来最好的国文课堂了。

想象一下这道风景吧,在我们眼前,这边有一位四十岁的男子,戴着礼帽,西装笔挺,他就是著名的散文家朱自清。四十三岁的冯友兰,在湖畔缓缓走来,哲学系同事汤用彤比他年长四岁,他身材矮小,拄着手杖,步伐却很矫健。戴眼镜的谦谦君子,是大名鼎鼎的历史学家陈寅恪,他懂十三种亚欧语言,正在柳树下徜徉。你一定还注意到一对年轻的夫妇,他是一位诗人,风度翩翩;她,身材修长,仪态娴雅,饶有古典之美,他们就是语言学家陈梦家以及妻子赵萝蕤,他们并肩徘徊湖畔,真使人有“只想鸳鸯不羡仙”之感。那边,有个人身着长袍,一手托着一个石榴,那位就是钱穆,一位长者迎过去,施礼过后,向他请教学问。有个学生把晚间湖畔漫步比作古希腊的巡回学校也就不足为奇了。[5]

多少年过去了,我们依然在怀念西南联大,因为西南联大告诉我们:

有一种老师,叫做“先生”;

有一种教育,叫做“通识”;

有一种研究,叫做“无畏”;

有一种情怀,叫做“天下”。

西南联大的校训是“刚毅坚卓”,这群知识分子们真正做到了为往圣继绝学;这所真正的大学也避免了中华文脉在战火中断绝,并且培养出了更多的大师和人才。

本文以纪录片《西南联大》为主要参考资料,兼有其他辅助,图片来源于网络,侵删。

参考文献:

[1]蒋梦麟,《西潮》

[2]徐蓓,《西南联大》纪录片

[3]汪曾祺,《老味道》

[4]汪曾祺,《人间草木》

[5]易社强(美),《战争与革命中的西南联大》

去西南联大扫墓的作文

去西南联大扫墓的作文
  一年一度的清明节又到了,为了纪念英勇牺牲革命先烈,我们学校今天组织去烈士陵园扫墓。为了今天扫墓,昨晚我还特意让妈妈教我做了两朵小白花呢。听妈妈说她们小时候扫墓用的花可都是她们亲手做的,我想我也得自已亲自动手才能显得更真诚些。
  吃过饭我们准备出发了,老师给我们分好小组,每个小组配一个小组长协助老师管纪律。我们一组共有七个人,我是组长。分好组,我们就出发了,一路步行来到了烈士陵园。今天天气情好,所以来到烈士陵园扫墓的人也特别多,不光是我们学校,还有其他学校的,也有好多成人也来纪念革命先烈。
  大家排好队,按顺序在纪念碑前鞠躬、献花,寄托对革命英雄们的崇敬和哀思!同学们在英雄纪念碑前宣誓一定好好学习,将来报效祖国,做一个对社会有用的人。
  从烈士陵园出来后,老师为了奖励我们上次在苏州市的抽查活动中为学校争光,所以让我们在亭林公园游玩。由于是春天,公园里好多花都开了,还有一片片青翠的草地,在这里深深地吸一口气,仿佛都能感觉到甜甜的味道。我们这一大群孩子更象是刚出笼的小鸟,在草地上欢呼雀跃,好不兴奋!我们找了片空地分组活动,把事先带好的零食都拿出来大家分享,我们边做游戏边吃东西。讲故事的讲故事、唱歌的唱歌、跳舞的跳舞,玩得不亦乐呼,连老师都看得心痒痒一起加入了我们的队伍。
  不知不觉一个下午就过去了,我们小组的同学在整个活动过程中都很配合我这个小组长,谁都没有违反纪律,为了奖励他们,我用自已的零花钱给他们每人买了根冷饮。嘿嘿,我这个小组长还当得不错吧!

漫卷诗书|| 汪曾祺眼中的西南联大

在《西南联大中文系》一篇的结尾,汪曾祺先生这样写道:“我要不是读了西南联大,也许不会成为一个作家。至少不会成为一个像现在这样的作家。”,可以想像西南联大对他的影响有多么深。

汪曾祺先生通过文字传递的美与诗意,真是让人憧憬不已,然而最让我由衷羡慕并念念不忘的是汪先生的大学生涯是在西南联大度过的。

“西南联大”,每次看到这四个字总是让我肃然起敬。在战火不断的非常时期,每天在“跑警报”中坚持给学生教课的,都是中国学术史上的奠基人、世界知名的学者、以及迄今都难以超越的学术泰斗。

且都不说梅贻琦、蒋梦麟和胡适这些校院领导了,任何一个院系,都有着一批无法超越的名字:中文系的朱自清、闻一多、陈梦家,外文系的叶公超、吴宓、钱钟书;历史系的陈寅恪、傅斯年、钱穆,哲学系的冯友兰、金岳霖、汤用彤,算(数)学系的华罗庚、陈省身,物理系的吴大猷、叶企孙、周培源,经济系的陈岱孙、社会学系的潘光旦、费孝通等等。

2021年有幸到云南师范大学考察学习,只见西南联大旧址上的一座校门,以及在联大旧址上的几间茅屋校舍,内心五味杂陈。这座承载着“宽容”“坦荡”“率真”“刚毅坚卓”的精神丰碑,怎会因为如此而黯然失色呢?!

作为西南联大历史参与者的汪曾祺先生从点点滴滴的日常学习生活中,还原一段朴实真切鲜活动人的历史。

吴宓先生上“红楼梦研究”课,见下面有女生没有坐下,就立即走到别的教室去搬椅子。一些颇有骑士风度的男同学于是追随吴先生之后,也去搬。到女同学都落座,吴先生才开始上课。”吴先生讲课内容如何,不得而知。但是他的行动,很能体现“贾宝玉精神”。传说陈寅恪先生曾说吴先生是《红楼梦》里的妙玉,吴先生以为知己。

闻一多先生上楚辞课。上第一节课时,他打开高一尺又半的很大的毛边纸笔记本,用顿挫鲜明的语调说:“痛饮酒,熟读《离骚》——乃可以为名士。”他讲唐诗,把晚唐诗和后期印象派的画联系起来讲。这样讲唐诗,闻先生当为第一人。他讲《古代神话与传说》非常“叫座”。工学院在拓东路,文学院在大西门,听一堂课得穿过一座昆明城。闻先生讲课“图文并茂”,把自己在整张毛边纸上手绘的伏羲女娲图钉在黑板上,把相当繁琐的考证,讲得有声有色,非常吸引人。伏羲女娲,本来是相当枯燥的课题,但听闻先生讲课让人感到一种美,思想的美,逻辑的美,才华的美。听这样的课,穿一座城,也值得。联大到云南后,先在蒙自待了一年,闻先生还在专心治学,把自己整天关在图书管里。

罗庸先生讲杜诗,也很“叫座”,罗先生上课,不带片纸。不但杜诗能背写在黑板上,连仇注都背出来。

唐兰先生讲“词选”主要讲《花间集》(他自己一度填词,极艳),他讲词的方法是:不讲。有时只是用无锡腔调吟唱一遍:“双鬓隔香红,玉钗头上风——好!真好!”这首词就算讲过了。

朱自清先生的“宋诗”比较严一点,他一首一首地讲,要求学生记笔记,背,还要定期考试,小考,大考。

金岳霖先生常年戴着一顶呢帽,进教室也不脱下。每一学年开始,给新的一班学生上课,他的第一句话总是:“我的眼睛有毛病,不能摘帽子,并不是对你们不尊重,请原谅。”联大是没有点名册的,他有时一上课就宣布:“今天,穿红毛衣的女同学回答问题。”于是所有穿红衣的女同学都有点紧张,又有点兴奋。那时联大女生在蓝阴丹士林旗袍外面套一件红毛衣成了一种风气。

汪曾祺先生记载关于金岳霖先生的故事,实在是有趣又感人,在此不再一一列举,推荐去读《金岳霖先生》这一篇。

至于对汪曾祺创作影响颇深的沈从文先生,准备单列一篇,不再赘述。

汪曾祺先生很欣赏敬重地质系同学,为他们单独写作一篇,地质系同学给他的印象是身体很好(搞地质大部分时间要从事野外作业,走长路,登高山,还要背很重的矿石,经常风餐露宿,身体差一点是吃不消的),价值观念清楚(有奉献精神,他们的祖国意识更强烈、更实在),很用功,文质彬彬,气度潇洒,毫无鄙俗之气。地质系同学在校时就做出了很大成绩,云南地方曾出了厚厚一本《云南矿产调查》,就是西南联大地质系师生合作搞出来的。

有一个姓陆的同学,是一个怪人,曾经徒步旅行大半个中国。这个人是一个泡茶馆的冠军,他有一个时期,整天在一家熟识的茶馆里泡着。他的盥洗用具就放在这家茶馆里。一起来就到茶馆里去洗脸刷牙……直到灯火阑珊,才夹着一本很厚的书回宿舍睡觉。

联大同学不跑警报的其中一人是来自广东的郑智绵同学,他爱吃莲子。一有警报,他就用一个大漱口缸到锅炉火口上去煮莲子。警报解除了,他的莲子也烂了。有一次日本飞机炸了联大,昆明北院、南院,都落了炸弹,这位郑老兄听着炸弹乒乒乓乓在不远的地方爆炸,依然在新校舍大图书馆旁的锅炉上神色不变地搅和他的冰糖莲子。这不正是电影《无问东西》中沈光耀的原型吗?!

汪先生在25号宿舍住的时候睡在靠门的上铺,和下铺的一位同学几乎没有见过面。他是历史系的,姓刘,河南人。他是个农家子弟,到昆明来考大学是由河南自己挑了一担行李走来的。他是个很用功的老实学生,每天黎明即起,到树林里去读书。汪先生是个夜猫子,天亮才回去睡觉。

在那个百物飞腾,人心浮躁的动荡年代,有这样的一群人对复兴民族大业不失信心,不颓唐,不沮丧,平平静静做学问,孜孜不倦育人才,他们是浊世中的清流,漩涡中的砥柱。

参考资料:

汪曾祺  《人间世相》

冰川思想库:《如何才能找回西南联大的物质与精神?》

百度百科
文章标题: 关于西南联大的作文素材有哪些
文章地址: http://www.xdqxjxc.cn/zuowen/161760.html

[关于西南联大的作文素材有哪些] 相关文章推荐: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