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中作文不会写,怎么办?
作文难点现场直播
一、学生 A,写作困惑:拟标题束手无策
这个问题其实很简单。理清写作拟题的思路步骤,采取合理的写作策略,问题就能迎刃而解。
拟题的困惑主要出现在半命题、话题或材料作文题的写作当中。拟题的三个关键词是:准确、生动、新颖。
准确。这是拟题的第一要求,也是最重要的要求。所谓的拟题准确,就是符合命题老师的命题要求、符合材料的意思,不偏题离题,不出现有错别字、有语病的标题,不拟不符合逻辑的标题。在准确的基础上,才能追求拟题的生动新颖。对于一般考生来说,能够做到准确拟题即可。
生动。对于能力较高的学生来说,拟题可追求生动性。如何在准确的基础上让标题生动起来,并且生动又贴切,这比较考验学生的写作拟题能力。比如在标题中运用修辞手法,选取新颖别致的事物词汇入题,巧选形容词入题,等等。
新颖。新颖需要学生拥有创新思维、逆向思维,能想人之所不能想,需要长期的阅读写作积累,更需要写作时的灵感闪现,可谓可遇而不可求。比如逆向思维拟题,引用古诗入题等,这是对写作的较高要求。
二、学生 B,写作困惑:写作平淡无奇,如何选取新颖视角
写作平淡无奇,缺乏新颖视角。这是大部分小学、初中、高中写作者的写作困惑。因为考场阅读速度快,阅卷量大,很多考生只能通过优美的书写、新颖的题材和富有文采的语言来博取老师的眼球,获得高分。我个人认为,一篇好的文章,应该能将读者带入文章的情境中去,无论是平实质朴的语言,还是文采斐然的语言,只要让读者读起来感觉到自然流畅,能准确传达作者想要传达的意思,就是好文笔。
如何做到平淡而又有味道,选材新颖视角独到?我有以下建议:
1.感情要真实。如果感情是真实的,无论是平淡的语言还是华丽的言辞都能触发人的情思。
2.要有细节。有细节的文章才能有画面感,才能让人的眼睛和心灵定格在一处,去看,去体会。有细节的文章,即使平淡也有味道。
3.巧用化身法。写作中我们总习惯于固定的视角和思维模式,所以,如果换一个视角、换一种角色,我们眼中所见、心中所感、脑中所想就会不一样。比如我们可以化身为他人、化身为物,甚至可以穿越时空,换位思考体验,写出来的文章视角当然独特。
三、学生 C,写作困惑:不知道如何把握结构
首先,我们得把握文章的一般结构。对于小学生和初中生来说,把握写作的一般文章结构即可,不要追求太复杂的结构。不知道如何把握结构的写作者,是因为写作思路本身就没有理顺、思路混乱,或者想得太多,不清楚自己想要表达什么。
如何把握文章结构,我有如下建议:
1.了解文章的一般结构。一般文章的结构,包含标题、开头、过渡、重点描述、结尾(一般结尾要点题)。
2.中考考场中,九百字的格子,一般分四段至八段的作文比较美观合理。段落少于四段则显得臃肿笨拙,多于八段则显得零散。
3.文章结尾一定要点题,让读者明确作者所要表达的主题,才能获得可观的分数。其实不仅仅要在文章结尾,在行文过程中,也应该时时回扣主题。
4.注重衔接过渡。好的文章一定过渡衔接自然流畅,讲究起承转合。一篇文章开头、详细展开以及结尾各部分,如果没有衔接过渡,就显得文章拼凑生硬,缺乏流畅性,难以将读者带入阅读情景中去。
四、学生 D,写作困惑:太注重好词好句,反而总是忽略内容
语言是为记录生活、表达思想情感服务的。而部分学生为了博取眼球,一味地注重辞藻华丽、好词好句的堆叠,词不达意、言过其实,这样的文章读起来让人感觉别扭矫情,卖弄文采。
所以,写作追求的是既要有形式上的美感,通过生动语言和新颖的艺术手法去呈现内容,更要有内容上的充实。正确认识这一点,才不至于在写作中剑走偏锋、故作聪明,文章华而不实。
我的建议是:
1.写作者写作前一定要明确自己所要描述的内容,所要传递的思想情感。有了目标,所有的文字和艺术手段不过是为了达到这个目标,这就避免了本末倒置的问题。
2.写作语言不要过度追求新奇古怪,能准确表达意思即可。
3.应该勤加修改。写完后自己多读几遍,对感觉表达别扭、词不达意的地方进行修改、增删、替换。
五、学生 E,写作困惑:不知道如何描写细节
不少写作者由于缺乏精心的素材筛选和文章构思,欠缺一定的写作技巧,通常写作中会通篇流水账,对人物、时间的描述都是概括性的,缺乏细节,难以引起读者的兴趣。
生活,真正精彩的地方在细节。文章最精彩、可读性最强的也是细节。对于一篇文章来说,细节决定成败。
想要写出细节,让细节出彩,需要注意:
1.细致观察事物。细节来自对事物的观察和了解。包括事物的外在、内在、属性、动作、情感、来历、与世界的联系,等等。抓住能突出主题的细节详写,细致刻画,就有了细节。要使得描写生动形象,在观察事物的过程中,我们要调动自己的各种感官,对事物做非常细致的观察。每个人都有不同的性格特征,所以每个人说话、做事都会以不同的方式体现出自己的性格。我们要做的,就是认真地去观察,然后把它积累下来,作为写作的素材。写人是这样,细节描写用于写景、状物时,则要把握住景物的特征和变化。
2.选用典型细节。细节描写在文章中不是越多越好,细节描写要能抓住典型细节,应选择具有代表性、概括性、能反映深刻主题的事,这样才更具有广泛性,有利于突出文章中心思想,从而给人留下更为深刻的印象。比如,鲁迅在《祝福》里几次写到鲁四老爷「皱一皱眉」,这种面部表情的细微变化,便深刻地暴露出封建绅士厌恶寡妇、维护旧礼教的反动立场和丑恶灵魂。
3.运用一定的表达技巧。如慢镜头分解、多角度描写、环境烘托、修辞手法等。
备案号:YX11VOj4dgg
作文是很依赖阅读量的,想要写好作文就要先阅读很多书,以扩充自己的素材路,然后要了解不同文体的作文的要求和格式。这样写作文就很轻松了
中小学生作文 “没啥可写”怎么办?
作者:毛志杰
导读:只要你具备我说的这两项能力,保证轻轻松松写作文!
中小学生写作文有一个“不可调和的矛盾”:一方面是老师要求“必须写满300~600字”,还要保证质量;另一方面是学生感觉实在“没啥可写”。
包括很多平时阅读量很大的学生,也会常常遇到这样的问题。
那么,如何用简单的方法解决“没啥可写”的问题呢?
1、看到什么写什么!
这是锻炼写作能力的基本功,也就是“观察力”。
只要你能观察到眼中、记忆到脑中,写出来就是了。
这样的方法非常适合描写景色或动物。
比如说这样主题的作文,我的小树、一只小猫、海上日出、游龙亭、夏天来了等等,都是可以通过实地观察得到写作素材的。
举个作文例子:我房间窗户外面,有一棵不知名的小树,它很美,我很喜欢它。春天到来,小树就开出了美丽的花朵,每个花朵都像一只美丽的蝴喋。夏天来了,小花谢了,但是,这棵小树却长出了许多叶子,那叶子非常多,而且很翠绿,让我看着非常舒服......
作者就是将观察到眼里的写到了纸上。
这不要求有多高的写作技巧,你只需要组织好语言顺序,将你看到的描写细致就是一篇不错的作文。
关键是,要锻炼敏锐的“观察力”!
同样是一棵树,在有的学生眼中就只是树。而有的学生则能看到树干的纹理、错节的树根、树上的绿叶,乃至树下的阴凉等等。
这就是区别。
当你能“看到”了,自然下笔千言了。
2、想到什么写什么!
这是锻炼写作能力的另一项基本功,是想象力。
单单写“看到”的还是不够,要想给作文赋予“灵魂”,就必须将“想到”的部分融入作文。
“想到”的才是提升作文品质的关键点。
从理论上说,大家看到的可能会是一样的,而“想法”则各不相同。正是“想到”的内容使作文有了特点和区别。
还举刚才“一棵树”的例子:同样看一棵参天大树,有的同学想到了树苗以及风雨中成长的情形,有的同学想象到了大树的年轮寿命,有的同学想象到了若干年后可能埋藏到地下转化为能源,有的同学则可能联想到了自己的人生路,而有的同学联想到了木材的消耗与环保、有的同学可能会联想到雕刻艺术品等等......
关键是,你要有丰富的想象力!
就象盖房子,一般水平的工程师最多能设计个居住的房子,而在建筑大师手中则成为了艺术品。
区别之一就是“想到没想到”。
以上两个方法说简单也简单,说难也难,只要你磨练出以下两项能力,写作文就不用发愁。
观察力和想象力、观察力和想象力、观察力和想象力!
重要的事说三遍。
写作文没话说
初中生,最近每次写作文几乎都在面对一个问题:写什么?我在网上看到人们对于这种问题总是以阅读量小作解释。但我自觉我的阅读量并不算小,或许现在每天花在阅读上的时间要比以前多一些。然而相反的是,“没话说”这个问题却凸显得比以前更厉害。n“没话说”是其一。其二则是“会不自觉改变文体”,初中的作文似乎仍然是以记叙文为主,但我却经常写着写着就发现议论的比重比叙述的比重大得多,也就是说,一篇记叙文被我硬生生写成了议论文。当然,第二个问题的一部分原因有可能是第一个问题造成的。所以总的来说,很大程度上应该先解决第一个问题。n近来这种状况愈发严重,以前作文从来没有不及格过但是最近一次考试作文竟然不及格了。尽管在意料之中——因为考试时拿到题目时脑中一片空白,一点思路都没有——但是出于对自己成绩的考虑,希望有人可以帮我完整地解释一下并找出解决方法。n在先这里对耐心看完这些的朋友们表示感谢。看到你的问题了,从你行文的流畅和讲究逻辑,你所言不虚。我和你恰恰相反,我怕的是议论文。
我提不出方法,只说点感想。
1、你没有做错什么,不要因一次考试结果不好而全面地怀疑自己,长于思辨是好事。但是,今后在我们的实际应用中并不只是说理,还需要向别人描述事件或事物,且这个用途甚至比说理还多些。所以,你需要的不是改正错误,而是补上短板。不要丢掉自信。说句玩笑话,等进了高中,以议论文为主了,你就不烦恼了。
2、具体到记叙文,你就根据题目要求,想着怎样向一个不知情的人说清楚,如果觉得没话写,就想想别人就这题目需要从你这个讲述人的口中知道些什么?至于遣词造句层次结构之类,对你而言想来已不是问题了。
3、其实你的记叙文也并不差,我不是从你的提问中知道了你想讲述的东西吗?
不要灰心,继续努力。
写作文无话可说怎么办
作文在小学语文教学中有重要的地位,但是,纵观当前的作文教学,其状况是不尽人意的。大多数小学生在作文时都觉得“无话可说”“没啥可写”,有的虽有材料写,但内容空洞,“写景不美、写人不亲、叙事不明”,使人觉得索然无味,这是小学作文中的普遍现象,作文中存在着的“千篇一律”、“虚假空洞”等弊端大都与此有关。小学生作文为什么会“无话可说”?如何解决这一问题呢?需要我们去研究、探索。这里,我就自己的教学谈几点个人浅见。
一、更新观念,转变指导思想
学生的作文为什么上不去?为什么提笔作文时,就觉得无话可说?问题的关键在于我们教师本身,在于我们的指导思想。
作文按说应该是学生自己的事,但一直以来都是以教师为中心。小学作文教学一直被限制在“师授作文”的狭隘天地中:题目由老师指定,“写什么”不能逾越老师划定的范围;“怎么写”必须遵循教师指定的几种模式。从命题、选材、确定中心、开头、结尾等都作细致入微的指导。而小学的作文是从具体观察到抽象概括的思维过程,需要学生在长期的作文实践中去认真体会和训练,转化为自己的作文能力。教师的“满堂灌”,实际上是由抽象到抽象,忽视了学生的思维特点,违背了学生思维规律。
长期的作文教学实践证明:能否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是衡量小学作文教学成败的关键。在作文教学活动中,习作过程本身就是学生主体思维、主体创作的过程,是学生启动积累、独立思维、组合加工的过程。教学大纲中也明确指出,小学生习作就是练习把自己看到的、听到的、想到的内容或亲身经历的事情,用恰当的语言表达出来。教材中还就习作做出导向:怎么想就怎么说,怎么说就怎么写。实际 上,这里强调的是教师尽可能尊重学生的原始表达。也许那种成人无法体会到的童真、童趣、童乐、童语,对于教师来说是肤浅而直接的。但我们要知道:这是习作主体的真实反映,是其认知、理解、情感、思想、语言等综合水平的集中反映,很多是其生活体验的独特感受。教师要改变以老师为中心的教学模式,必须自始至终地贯彻“以学生为主体”的教育思想。在尊重主体的志趣、思想、情感、性格等基础上因势利导,因材施教。只有这样,才能切实加强作文教学,达到我们预期的目的。
二、激发学生的写作兴趣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当一个人对某种事物产生兴趣时,他会对该事物表现出特别的关注,大胆地探索,并去从事与此有关的活动。
作文是一项艰苦的脑力劳动,它很抽象,很难引起小学生的兴趣。要培养学生的作文兴趣。可从以下几方面去做:
1、在玩中学
教师在指导学生作文之前,先有目的地组织学生参与相关的活动。让学生动起来,充分感受其中的乐趣。教师把教学有机地渗透于他们的玩耍中,让学生在不知不觉中掌握了写作知识。在这种特定的环境中,学生兴趣盎然,有了亲身感受,加上教师的指导,学生们便可写出妙趣横生的好文章来。例如我在指导学生写《第一次×××》的作文时,我对作文只字不提,只让每位学生带上一块布、几个钮扣和针线,说上语文课要用。第二天上课时,我发现同学们都把东西带齐了,并用期待的眼神望着我。当我说明了游戏规则:看谁能在最短的时间内把钮扣缝得最好。孩子们情绪活跃,开始动手,我便在下面不失时机地指导。游戏结束后,我没有急着让学生动笔,而是让他们把缝钮扣的感受说出来,学生们纷纷举手发言。可是,机会有限,于是我说:“老师很想知道每位同学的不同感想,你们愿意写下来告诉老师吗?”“想!”学生异口同声。他们由“无话可说”到“有话想说”。当然,我们不可能每一次作文都让学生来“玩一下”,关键是要教会学生融会贯通,把自己在学习生活中的每一次不同感受都及时记下来。这样,才能够把培养起来的写作兴趣保持下去。
2、保护好学生的好奇心
人都有好奇的本能。当外界事物发生新异变化时,都会引起人们的注意,甚至情不自禁地进行探索。学生爱写还是厌写,爱问还是不问,对新异事物敏感还是麻木,主要取决于教师的引导,这就是要求教师在作文教学中必须千方百计地保护他们的好奇心,不断激发他们探究的兴趣,肯定和鼓励他们点滴的发现。有一次,我有一个学生天真地问我:“老师,假如世界上没有一只老鼠,那会怎样?”对于这个“无聊”的问题,我表现出了极大的兴趣:“你说会怎样呢?”“唔,我家的大米不会被偷掉。”他想了想说。“猫没有了敌人。”“少了一种动物。”旁边的几位学生也接话。于是我索性把这个问题拿到课堂上让大家一起讨论。大家七嘴八舌,说出了许多我自己都想不到的答案:“不认识童话中出的老鼠”、“婴儿不会被老鼠咬伤”等等。我让学生们把各自的想法写进日记本里,收到的效果甚佳。这不仅保护了一个学生的好奇心,更由此带动了全班学生去发现问题的兴趣。
三、热爱生活,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
叶圣陶说:“作文这件事离不开生活,生活充实到什么程度,才会做成什么文章。”鲁迅先生也说:“如要创作,第一需观察。”小学生在写作文时常常觉得无话可说,其主要原因是材料不足,无东西可写,以至拿起笔来无从下手。不是学生不了解生活,不关心生活,而是他们的观察和分析能力较差,不善于通过表面现象去认识和捕捉生活中最有特征的东西。因此,对身边的许多事物视而不见、充耳不闻。由此可见,教会学生观察和分析,培养学生认识生活的能力是我们的当务之急。那么,在作文教学过程中教师应如何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呢?
1、从“小”做起,观察体验
生活是创作的源泉。俗话说:“巧妇难为无米之炊”, 这句话用在作文和生活的关系上,是再贴切不过了。作文的材料绝不会平白无故地出现在学生的脑海中,作文的材料只能源于学生自己的生活,源于学生对生活的观察、体能和感悟。学生对生活独特的感受不仅来自个人的经历,更要来自一颗敏感的心。小学生生活阅历浅,对许多事物没有深切的体验,所以写不出真情实感。那么该如何去体验呢?我认为应该从“小”做起,小到看母鸡生蛋、踢石子、种花、玩泥巴等等,做观察事物体验生活的有心人。我以前的一个学生曾在日记中写道:“今天真无聊,除了放牛还是放牛。”于是我问他:“放牛时你仔细观察过牛吃草的样子吗?牛吃草的过程中什么事都没发生吗?”他当时没有回答,可在第二篇日记给了我满意的答案:他发现了牛和白鹤成为好朋友,经过思考,还破解了其中的秘密,并由此联想到人和动物之间也应该友好地相处。从“无聊”到“发现秘密”这正是观察、体验生活所带来的改变。
2、养成习惯,长期观察
除了教给学生观察事物的方法,用眼看、用耳听、用手摸、用脑想,更重要的还是防止把观察视为短期行为,要养成留心观察周围事物的习惯,遇风则风,遇雨则雨,遇事则事。为了达此目的,可有意识地跟踪观察某事物。例如:学校的植物园里种了一棵丝瓜,我便带学生长期观察,抓住丝瓜发芽、开花、结果过程中每一个阶段的不同特点,并记下来。有一次,上课时突然下起了大雨,我索性停下课,让学生们去观察窗外景物在瞬间的变化。训练的方法很多,无论采用何种方式指导学生,其目的都是要学生特别留心自己身边的人、事、物,而且尽力从这些平凡又普遍的生活现象中捕捉最有特征的东西。做到写作时心中有“物”,以纠正假话、空话、套话连篇的毛病,使学生从无话可说→有话想说→有话会说。
四、加强阅读,读写结合
阅读是学生知识积累 ,打好写作基础的重要环节。写离不开读,读为写打基础。正如丁有宽老师所说的:“读写结合,相得益彰,读写分离,两败俱伤。”叶圣陶先生说:“阅读任何文章,主要在于得到启发,受到教育,获得间接经验等等,而在真正理解的同时,咱们对文章的写作技巧必然有所领会……”这一论述说明了阅读对提高写作的重要性,对于儿童来说,在大量识字后广泛阅读适合儿童接受的趣味性较强的课文,接触多种语文风格的文章,对于作文有重要的意义。它可以让学生懂得教科书不是高不可攀的,它来源于生活,是人写出来的。学习教科书是为了打基础,而创造性地掌握语言工具,还得靠自己的悟性,靠自己对语言文字的感觉,也就是通常说的语感,那么语感来自哪里?语感,产生于你足够的阅读量,只有读书,才能真正帮助学生写作能力的提高。学生通过广泛的阅读还可以丰富知识,提高认识,开拓视野。课外阅读越多,学生作文越丰富,思维越活跃,表达起来有选择的余地,做到得心应手,运用自如,正如诗人杜甫所说:“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
其实孩子出现这样的问题,是因为他的写作目标和思路没有被激发。你看孩子平时也能说会道的,为什么作文无话可写?问题出在哪里?你可以微信搜索小举人作文与阅读的小程序,听听看
文章标题: 初中生作文没话可写,该怎么办
文章地址: http://www.xdqxjxc.cn/zuowen/144477.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