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访问喜蛋文章网
你的位置:首页 > 作文 > 文章正文

袁隆平作文素材整理

时间: 2021-09-02 21:02:11 | 来源: 喜蛋文章网 | 编辑: admin | 阅读: 90次

袁隆平作文素材整理

袁隆平的作文

上土豆找当年他获得感动中国10大人物的视频,颁奖词写得很好
喜看稻菽千重浪,最是风流袁隆平
好多好多农民对我说:“这个世界上搭帮出了个
,我们才有了饱饭呷……”在乡下,甚至还有人将袁隆平当做神灵来供奉。袁隆平先生毕生致力于解决人类吃饭问题的“杂交水稻”工程,早在人们的心中立起了一座不朽的丰碑。
然而,袁隆平不是神,依然是位凡人。除了杂交水稻,他也有七情六欲,也有专业外的丰富感知,更有常人难得的超脱和永远的欢乐人生。
从第一次见面,我和他对视而坐,近在咫尺,就像在电视和报刊上见到那样,他依然精瘦,却气度不凡,身子也特别硬朗,炯炯有神的双眼闪烁着睿智的光芒。我们的话题很广,尤其是谈及杂交水稻而外的东西,诸如人生理念、生活情趣、业余爱好……袁老师更显动容。想不到,这位闻名世界的科学家竟是这般慈祥、谦和,平易近人。他喜好各种运动,篮球、排球、羽毛球、乒乓球等无不涉及;象棋、军棋、围棋、扑克牌之类的兴趣也浓。最最让他骄傲的则是游泳,他在昔日的游泳比赛中还曾有过不小的辉煌。
被救欲救人,小孩童苦学游泳
早在抗战头年,8 岁的他随着父母从汉口逃难来到湖南桃源县。一天,四弟不小心将他从船头挤入滔滔江水,幸遇一位老船工及时搭救,才捡回条命。幼小的他决心要像船工老伯那样学会“划水”,也能在水里救人。
接着,他们又举家逃到重庆。夏日,每逢放学回家,最惬意的事便是去长江边上戏水。先学狗扒式、打浮拳,再学蛙泳,很快就会了,却总嫌速度不够快、不过瘾。要去救人,太慢了怎么行?几经苦练苦学,终于又学会了“自由式”。10岁还不到的一个孩子,竟胆大包天,敢于去横渡长江了!
1947年,他家已经迁回汉口。湖北省举行游泳比赛时,他正在念高一,虽说十六七岁了,却个头瘦小、不显眼,体育老师不同意他参赛。他却暗自穿了运动服,搭了另一个参赛同学的自行车,巧妙地闯进赛场,竟一举获得汉口赛区男子自由泳第一名和全省男子自由泳第二名。
自此,袁老师的“游兴”更浓,长盛不衰。在安江农校教书期间,一有时间便泡进沅江;长住海南搞杂交稻育种繁殖的日子,夜深了,还要去大海的风浪中搏击一番……
如今他虽至古稀之年,却依然那般精爽,还不时忙里偷闲,携老伴去游泳池舒展舒展身子。在游泳馆里,他时而在岸上谈笑风生、指点他人游泳;时而跃入池中,游上几个来回,犹如蛟龙戏水。有几个小伙子自恃泳技不凡,要与老人比速度。比蛙泳,小伙子们全都输了;又改比自由式,袁老乐呵呵地说:“那你们就更要输了!”果然。
他说至今体质不错,记忆力还蛮好的,都得益于游泳等体育活动的常年锻炼。练就了顽强的意志,练出了健康的体魄,才有可能对事业执著追求……
音乐解寂寞 三十年琴声不绝
谈及音乐,袁老师更有种特殊的感情。天份甚高的他,无师自通,小提琴拉得满不错,后经老师点拨,更是技高一筹,便与琴结下不解之缘。
早年,自幼在都市里长大的他,被分配到安江那个穷山窝窝里工作,一晃便是三十几度春秋。大凡皓月高悬或繁星闪烁的夜晚,他准会深情地拉上一首《梦幻曲》、《蓝色的多瑙河》,或舒伯特的《小夜曲》……娱己娱人娱生活。
他坦然地表白,他不排斥现代流行音乐,但却更喜欢传统的民族音乐。他对贺绿汀特别推崇,认为贺绿汀先生是一位十分了不起的音乐家,不同风格的歌曲,都写得非常到位,要么雄浑、刚健、激励人心;要么曲折委婉、情意绵长、诱人抒怀。像《游击队之歌》,节奏明快、旋律清新,巧妙地表现了抗日战士的机警、灵活和无畏的精神面貌;而《秋水伊人》则是贺绿汀抒情歌曲的典型代表作。“我特别喜欢这首歌。可‘文化大革命’中,却将它作为‘封、资、修’的靡靡之音来批判……”
说话间,袁老师还特意从书房里搬出一架雅马哈电子琴来,说是去日本讲学时带回来的,还不错。他一边说,一边接通电源,随意调整着各个控制钮,咚咚咚地试了几下,便弹起了《游击队之歌》。他那熟练的演奏技巧,把我带进了无尽的遐想……
知识要更新 日背单词一百个
前不久,我又去马坡岭杂交水稻中心看望袁老师,他正在为来自非洲、亚洲各国的水稻专家讲课,我便也挤了进去。只见他操着一口流利的英语,语调抑扬顿挫,神情风趣幽默,在三尺讲台上那般自信,那般潇洒。学员来自十几个不同的国度,他们提问中所用的英文,难免夹杂着各国的地方口音,可袁老师都能听懂,无须翻译的任何帮助,便对答如流,甚至还能幽默地模仿各个国家学员的不同口语,这就奇了!
他的夫人邓哲老师告诉我,袁隆平特别喜欢读书,每次出差,当地的书店他是必定要去逛的。晚上睡觉前也总要看看书,像是在用读书的方式催眠,看着看着便进入了梦乡。
他读书涉猎范围很广,除了专业方面的,也看国内外名著,像《泰戈尔情诗》、《莎士比亚四大悲剧》、《简爱》、《呼啸山庄》等,且喜欢读英文版的,他认为这也是学习外语的一种方式。他说:“多掌握一门外语,就等于多打开了一扇知识的大门。”
袁老师的外语功底厚实,除了儿时深受通晓英文的母亲的影响熏陶外,本人的痴迷、勤奋及对语言的敏锐感知和驾驭的天赋,更是他成功的筹码。在安江那个山寨小镇呆了几十年,他的英文几乎丢光忘尽了,为了知识更新和国际交流的需要,他决意重新把英文找回来。
他挤出时间看书、查词典、听收音机、背英语单词,进行强化训练。他说他曾强迫自己每天背单词 100 个,这样,即使丢掉了一半,也还记下了四五十个。年深月久,他的词汇量已相当大,涉及面又广,无论专业语汇,还是生僻词语,都反应敏锐、发音标准而地道,完全能作为一种熟练的语言与国外交往。他遍访数十个国家,无论是讲学、学术交流、参观访问,从来不依靠翻译。
事业加娱乐 创新者永远年轻
杂交水稻,使得他这一生的很大一部分时间,都在田垅里艰难地度过。为了节省时间,他从自行车转而改骑摩托车去田边,很快就感受到了这玩意的快捷与方便。没料到,玩摩托、飙车竟又成为了他人生的一大乐趣。
哪丘田里的秧苗分蔸了、扬花了、结穗了……都让他牵挂不已。时不时便跨上摩托,“嘟嘟!”一溜烟就泻下马路,蹿进小径,溜上田埂。矫健的身影闪动在一丘丘绿意葱茏或金黄灿艳的稻田里。二十几年下来,他先后换八、九辆不同品牌、不同型号、不同功率的摩托。早先,他热衷于玩进口车,近年则对国产摩托情有独钟了。至今,70余岁高龄的袁隆平,对于“摩托”痴心未改,仍然驾着摩托在田间转。
在访问袁隆平的日子里,他曾深有感触地对我说:“其实,我最大的兴趣是和年轻人在一起。年轻人朝气蓬勃,敢打敢拼,才是我们事业的希望。常和年轻人在一起,我就觉得自己还年轻,也充满了青春的活力……

需要一段关于袁隆平的作文素材,主题为耕种自己的土地,200字到300字。谢谢,不要套

实验田

我如果不在家,就一定在实验田;如果不在实验田,就一定在去实验田的路上。这是袁隆平说过的一句广为流传的话,这当然也是他真实的生活写照。

袁隆平的第一块实验田在安江农校,在该校的中古盘7号田内。1968年4月30日,700多株不育秧苗,被袁隆平与助手们小心翼翼地插入这块田中。然而,18天后的夜里,这些不育秧苗被全部拔除,不知何人所为。

为了加速繁殖不育秧苗,袁隆平把目光投向了日照时间更长,气温更适宜的南方。广东、海南、福建……不少适于耕种杂交水稻的地方都开辟了他的实验田,田埂上、小路间都留下了袁隆平的足迹。

1979年5月,美国著名的圆环种子公司总经理威尔其访华,农业部种子公司送给他1.5公斤杂交水稻。威尔其带回国,当年就试种,立即获得增产。到2005年,美国耕种杂交水稻80万亩,平均亩产超过600公斤,比当地良种增产25%—35%以上。

在越南,到2005年,杂交水稻的种植面积近1000万亩。而在菲律宾、印尼、孟加拉、巴基斯坦、厄瓜多尔、几内亚等一些国家,均已开始试种杂交水稻。
1961年,袁隆平身为湖南省安江农校的一位教师。盛夏七月,他在田中发现一株鹤立鸡群的稻子,后来被确认为天然杂交稻,触动了袁隆平的灵感。袁隆平认为,杂种优势是自然界中存在的普遍现象,可是在传统理论中,水稻,这种在袁隆平身边最多,也是中国人最主要食物的作物,恰恰没有杂交优势,它是一种自花授粉作物。一株水稻只要一开花,雄花自然就会给同株上同时开放的雌蕊柱头授粉。难道水稻真的不能杂交?袁隆平对这种理论产生怀疑。他开始去稻田中寻找突破。
民以食为天,湘西普通的中专教师,把天大的担子,在支持者寥寥、科研环境险恶的情况下,揽在了自己肩头。责任、道义、知识、对过时理论的质疑、勤奋、灵感,一个个成功因素悄悄地出现在袁隆平身上。很多人对当年的农校教师,转而自觉自愿地研究杂交水稻百思不得其解。他的学生李必湖说:“当时我国大学和科研院所有许多水稻方面的鸿儒,为什么对杂交水稻想也不敢想,不敢去动那个禁区,而一个普通的中专教师敢于提出这一问题,这正是袁隆平老师的高明可贵之处”。
今天的袁隆平,回顾往日,把成功的因素归为8个字:知识、汗水、灵感、机遇。还特地解释说,灵感很重要,你找找不到。灵感是知识、经验、追求、思索、智慧综合在一起的升华了的产物。
手捧着那棵偶然得之的天然杂交稻,袁隆平用实践推翻了原本的经典理论。这一年,他31岁。如果想让水稻杂交,必须找到一种自身雄花不能授粉的品种,雌花才能接受来自异株的花粉。4年后,袁隆平又在这片稻田里,在国内首次找到了第一株天然不育雄性株,经过人工授粉,结实数百粒,为杂交水稻育种试验找到了最初的物质基础。袁隆平的第一篇论文发表在《科学通报》杂志上,事有凑巧,这期杂志变成了“文革”到来时的最后一期,随后杂志停刊。“文革”到来了,全国一片狂热中,袁隆平为首的杂交水稻研究小组悄然诞生。
我不知道啊
😂️😁️😬️😀️😅️😋️😝️😜️😛️😱️😨️😰️😭️😓️😪️😥️😢️
有材料吗?

坚强的袁隆平事例200字

坚强的袁隆平事例200字
  曾有不少人问过袁隆平:现在大家称您为“杂交水稻之父”,当初,您为什么学农,为什么走上研究杂交水稻这条路的呢?

  袁隆平回答:“学农缘于一次偶然:小学一年级时一次郊游,老师带我们到一个私人园艺场去参观,我看见树上的桃子红红的,葡萄一串一串的,花也很漂亮;正好那时,卓别林主演的电影《摩登时代》上演,影片里有一个镜头,窗外就是葡萄什么的,这些印象叠加起来,我感觉田园确实太美了,就想长大后学农,如果那时老师带我们到真正的农村去看,又苦又穷又脏,那我肯定不会学农了。”其率真的回答,赢得了大家的掌声和笑声。

  因为儿时的这个愿望,高中毕业后,袁隆平考上了重庆相辉学院(后改名为西南农学院)。1953年,袁隆平毕业后,被分配到湖南安江农校,成了一名教师。

  因为这个偶然的选择,至今,袁隆平已在田间忘情忙碌了50多载了。

袁隆平为理想不断奋斗的事例

袁隆平为理想不断奋斗的事例

1949年11月,重庆解放了。袁隆平上的农学系,经合并、调整,成为农业部所属的全国重点高等农业大学。1953年夏,结束了大学学习生活,他服从分配,到湖南省偏僻的安江农校任教,开始了他长达19个春秋的教学生涯。

1954年,他教普通植物学。他下苦功夫,从构成植物体的最小单位——细胞的构造开始,到根、茎、叶、花、果的外部形态,植物的生物学特性,及其遗传特性等等,进行系统的学习研究。为了在显微镜下观察细胞壁、细胞质、细胞核的微观构造,他刻苦磨练徒手切片技术。几百次,上千次,一直到能在显微镜下得到满意的观察结果为止。

1959年,袁隆平进入“而立”之年,也是他走上教学岗位的第七个年头。国庆前夕他以“我的十年”为题,用辩证唯物主义观点,从思想与业务两个方面进行了解放后10年来的回顾总结:“党的10年教育,使我明确了人生真谛。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确是人生最大的光荣和义务。

在教学当中,袁隆平不满足于仅当一名合格的中专老师,还想在农业科研上搞出点名堂来。10多年来,他始终坚持一边教学,一边科研,教学与科研、生产紧密结合。

50年代,生物教学中主要向学生讲米丘林、李森科的遗传学说,他就按照其理论进行无性杂交、嫁接培养、环境影响等方面的试验,把月光花嫁接在红薯上、西红柿嫁接在马铃薯上、西瓜嫁接在南瓜上,得到一些奇花异果,但并没有得到经济性状优良的无性杂交种。这引起他的沉思,并决心扩大视野,另辟蹊径。

到60年代,他从阅读外文杂志中获悉,欧美的孟德尔、摩尔根创立的染色体、基因遗传学说,对良种繁育有重大指导作用。他就开始大胆地向学生传授染色体、基因学说,讲杂种优势利用在作物育种中的广阔前景,自己也开始向水稻的杂种优势利用方面探索。

1960年受到天然杂交稻株启示后,在育种方法上他由采用系统选育法,转变到水稻雄性不育研究课题上来。从1964年在大田中发现天然雄性不育株,到1966年在《科学通报》上发表《水稻的雄性不孕性》第一篇重要论文,就是他坚持一边教学,一边从事科研的丰硕成果。

“文化大革命”中袁隆平利用被批斗的空隙,仍专心研究水稻雄性不育,在不利条件中争得了从事科研活动的机会。

试验材料“野败”毫无保留地分送给全国18个研究单位,加速了“三系”杂交稻研究的步伐。在他的培养和带领下,我国杂交水稻界精英辈出,研究成果层出不穷,30多年来一直处于世界领先地位。

袁隆平永不满足。从“三系法”到“两系法”,从一般杂交稻的成功到超级杂交稻一期、二期再到三期,袁隆平将水稻产量从平均亩产300公斤左右先后提高到500公斤、700公斤、800公斤。

袁隆平,1930年9月7日生于北京,江西德安县人,无党派人士,现居湖南长沙。中国杂交水稻育种专家,被称为中国的“杂交水稻之父”,中国工程院院士
2006年4月当选美国国家科学院外籍院士。 2021年荣获澳门科技大学荣誉博士学位。2021年获得马哈蒂尔科学奖。
现任政协十二届全国委员会常务委员,湖南省政协副主席,湖南省科协副主席。西南大学农学与生物科技学院名誉院长、湖南农业大学教授、中国农业大学客座教授、怀化职业技术学院名誉院长、湖南生物机电职业技术学院名誉院长、联合国粮农组织首席顾问、世界华人健康饮食协会荣誉主席, 黑龙江延寿县经济发展顾问。
2021年1月3日,袁隆平团队回应转基因水稻研究,尚未用于实践。 挪威议员提名中国著名杂交水稻育种专家、印度遗传学家和巴基斯坦人权活动家角逐2021年度诺贝尔和平奖。
袁隆平的故事

 袁隆平,平头小脸,其貌不扬,土里土气。你想不到他是中国“杂交水稻之父”。而正是这个显得有些平凡和土气的老头,以自己不懈的努力和才华,在古老的土地上创造了非凡的奇迹——目前在我国,有一半的稻田里播种着他培育的杂交水稻,每年收获的稻谷60%源自他培育的杂交水稻种子。

是怎样的力量把一个人的命运紧紧联系并且积极影响着16亿人的命运呢?又是一种怎样的力量促使着袁隆平年轻时违背母亲的意愿作出自己的人生选择?又是一种什么样的力量促使他执着于杂交水稻的研究而最终走向成功的呢?

 “知识+汗水+机遇+灵感=成功”是他一生的缩写

机遇只偏爱有准备的头脑。从一棵天然杂交稻开始,袁隆平开创了水稻育种的新历史。作为“杂交水稻之父”,他是中国的英雄,也是有着世界性贡献的杰出科学家,他获得的一系列国际奖励可资证明。若回答“下个世纪谁来养活中国人”?没有哪位科学家比袁隆平更有资格回答了。

关于超级杂交水稻,不善言辞的袁隆平有着讲不完的故事。当别人问他成功的秘诀时,他以“知识+汗水+灵感+机遇”作了精辟的回答,并且还讲了一个故事。

“从1953年到1966年,我在农校一边教课,一边做育种研究,每年都去农田选种。从野外选出表现优异的植株,找回种子播种,看它第二年的表现,这样来筛选具有稳定遗传优异性状的品种,这称为系统选育法,是常用的一种方法。1962年,我在一块田里发现一株稻鹤立鸡群,穗特别大,而且结实饱满、整齐一致,我是有心人,没有放过它。第二年我把它种下去,辛苦培育,满怀希望有好的收获,不料大失所望,再长出来的稻子高的高,矮的矮,穗子大小不一。这时候一般人感到失败就放弃了,我坐在田埂上想为什么失败了呢,我想到第一年选出的是一棵天然杂交种,不是纯种,因此第二年遗传性状出现分离,而如果按照那棵原始株杂交种的产量来计算,亩产能达到1200斤,这在60年代是非常了不起的——我突发灵感,既然水稻有杂交优势,我为什么非要选育纯种呢?从此我致力于杂交水稻育种。”

谁能够想象到,一个关系着16亿中国人吃饭问题的伟大的探索与成功,就这样由袁隆平的一个意念而开始并最终诞生了。

为了杂交水稻,袁隆平几乎奉献了自己的一切,知识、汗水、灵感、心血,没有什么不是为了那梦寐以求的杂交水稻。在研究的初期阶段,为了获得一株必需的水稻天然雄性不育株,他和新婚妻子一起,在1964年到1965年连续两年的酷暑季节顶着烈日大海捞针般地寻觅在安江农校实习农场和附近生产队的稻田里,在前后共检查了4个常规水稻品种的14000多个稻穗后,终于找到了6株雄性不育的植株。

身体的劳累还在其次,学术界权威的质疑与反对,使袁隆平承受着巨大的舆论压力。当时学术界流行的经典遗传学观点认为,水稻是自花授粉作物,经过长期的自然选择和人工选择,许多不良的因子已经被淘汰,积累下来的多是优良的因子,所以自交不会退化,杂交也不会产生优势,从而断言搞杂交水稻没有前途,甚至说研究杂交水稻是“对遗传学的无知”。然而无论是科学道路上的挫折、失败,还是人为的干扰、破坏,所有的磨难都无法动摇袁隆平执着的梦想。他坚信实践才是真正的权威,火热的生命加上知识的力量能够改变一切。

1966年,经过两个春秋的艰苦试验,对水稻雄性不育株有了较多的感性认识后,袁隆平把获得的科学数据进行理性的分析整理,撰写出首篇重要论文——《水稻的雄性不孕性》在中国科学院出版的权威杂志《科学通讯》第4期发表。这篇论文的发表,标志着在国内开了杂交水稻研究的先河,这不仅是一个普通意义上的水稻育种课题的启动,而且开创了一个划时代的崭新的研究领域。在随后的30多年间,他在杂交水稻这个领域始终保持着世界领先地位,他的研究成果一个接一个,他创造的杂交水稻神话一个接一个。从1976年至1999年,我国累计推广种植杂交水稻35亿亩,增产稻谷3500亿公斤,相当于解决了3500万人口的吃饭问题,确保了我国以仅占世界7%的耕地,养活了占世界22%的人口。

袁隆平用知识在中国古老的土地上,圆了华厦民族几千年都在渴盼的梦想,写下了一个震惊世界的神话。

1999年6月,“ 袁隆平农业高科技股份有限公司”正式挂牌成立,昭示着高科技与资本的紧密结合,将促进经济的快速发展。而对于科技与知识的力量,怕是鲜有人能比袁隆平有着更深切的认识了。

“假设我们的超级稻大面积推广时1亩平均增产400斤,推广1亿亩每年就可以增产粮食400亿斤,相当于目前国内一个中等省份一年的粮食总产量。而我搞超级稻研究,只需要国家1000万元的投资。所以科技进步产生的效益是巨大的。那么,水稻亩产提高的潜力到底还有多大呢?我跟你讲,潜力非常大。在理论上,水稻的光合作用对地表太阳能的利用率可以达到5%。目前全国水稻的平均亩产为800斤左右,只相当于利用光能的12%,通过科技进步,只要把光能利用率提高到理论水平的一半即25%左右,即意味着亩产翻番。我们的超级稻成功并推广后,预计可使全国水稻平均亩产增至1200~1300斤。现在我的学生们,年轻的一代的科研人员技术手段更先进了,开展分子水平的育种,效率更高。展望一下,达到3%的光能利用率是可能的,那时16亿中国人的吃饭问题就解决了。你说科技的力量大不大?”

梦,诞生于儿时那片美丽的园艺场

然而,回眸袁隆平的成功之路,可能谁也无法想到,他之所以会如此义无反顾的选择以农业作为自己奋斗一生的事业,竟只是缘于儿时感觉到的刹那间的美丽。

1930年9月,袁隆平出生于江西德安。他的童年及青少年时代主要是在武汉和重庆度过。对于这样一个生长在大城市,并自小就上教会学校的人来说,在风华正茂的时候违背母亲的意愿选择学农,实在是出人意料。

“大约我6岁时一次郊游,曾在武汉郊区参观了一个园艺场。满园里郁郁葱葱,到处是芬芳的花草和一串串鲜艳的果实。我觉得那一切实在是太美丽了!美得我当时就想,将来我一定要去学农。”

没有指点江山的豪情壮志,没有功成名就的意气风发,有的只是质朴的表白,有的只是对美丽的特别感悟与无悔执着。时隔60多年的漫长岁月,袁隆平忆及当年的感受,仍不免双眼灼灼,神采焕发。可见当年那片花果鲜艳的园艺场,在风雨飘摇、国事艰难的年代,曾是多么深刻地打动了一个孩子纯真的心。这片美丽的记忆,成了袁隆平心中永远挥之不去的情结与梦幻,使他从此与“农”结下了不解之缘。也正是这片美丽的永远,最终改变了袁隆平一生的命运,并进而在某种程度上改变了16亿中国人的命运。

1953年,从西南农学院农学系毕业的袁隆平,为了追求心中的梦,毅然从四川重庆来到了偏僻的湘西雪峰山旁的安江农校任教。

在安江农校,他一呆就是19年。回顾在安江农校的教学生涯,袁隆平感触良深:“我在教学过程中,积累了较多的生物学知识和农业生产实践经验。因此在以后的作物育种科研中,才具有一定的发现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在这里,袁隆平以非凡的努力完成了知识与经验的积累,为将来的科研打下了基础;同时,一场梦魇般的饥荒最终促使他全力以赴的编织杂交水稻梦。安江农校成为袁隆平腾飞的起点。

一生的付出,为的是战胜记忆中那梦魇般的饥荒

20世纪60年代初期,一场罕见的饥荒席卷神州大地。安江农校宁静的校园也无法幸免。袁隆平为这沉痛的现实深深感到不安。在这种情况下,青年袁隆平响应党的号召,和学生们一起来到黔阳县的硖州公社秀建大队支农。生产队长老向企盼地对他说:“袁老师,听说你正在搞科学试验,如果能研究出亩产800斤、1000斤的新稻种,那多好啊!我们就可以不怕饥荒了,苦日子也就可以结束了。”老队长的话又一次唤醒袁隆平蕴藏在心底的童年之梦,从那一刻开始,他将“所有人不再挨饿”奉为终生的追求。

“三年困难时期,我亲眼见过有人饿死倒在路边、田坎上,很多人因饥饿得了浮肿病。当时我们农校的老师被下放到艰苦的地方锻炼,在集体食堂里,我们吃的菜就是一大锅红薯藤,加一小酒杯的油来煮,跟猪食差不多。饭是双蒸饭,用水蒸了两次,饭粒儿看起来大,吃下去一会儿就饿,整天想的就是能吃顿饱饭就好了。

“人类能否战胜饥饿?我认为主要靠科技进步,再有一个和平环境,通过不断研究,取得农业科技的不断提高,就能解决饥饿问题。我是学农的,每年做点优产育种研究,日有所思,夜有所梦,我曾经做过一个好梦,梦见我们试验田里种的水稻,像高粱那么高,穗子像扫帚那么长,粒子像花生米那么大,我们几个朋友累了,坐在稻穗下面乘凉。”

回忆起当年的那场灾难,袁隆平那种济世情怀,那种对生命的真挚的呵护与关爱,让人分明感受到了一位伟大科学家内心的崇高与博大。

梦当然只是梦。为了通过科研的力量在实践中一步步接近这个梦,袁隆平以一种义无反顾的精神一头扎进了杂交水稻这个世界性的难题中。不为别的,就为了让现实中落后、贫困的农村能变得富饶而美丽。为此,他所经历的困苦与磨难超出了常人的想象。但他数十年如一日的坚持着,努力着,“真的,我从没后悔,我这个人有点痴,认准的一定要走到底”。他一直这样说,也一直这样做。杂交水稻已成为他生命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

培育杂交水稻,是他生命中最强的音符

对于一个几千年来受贫穷与饥饿折磨的民族,有着高产量的杂交水稻良种来帮助解决吃饭问题,这是一个多么巨大的贡献啊。难怪一些地区的农民称他为当代“神农”,而国际同行称他的研究是“全人类的福音”。他先后获得了国内国际多项顶尖大奖,身兼数十个学术和社会职务。浩瀚宇宙中,以他的名字命名的小行星闪烁翱翔;风云市场上,以他的名字命名的股票隆重上市。袁隆平,由安江农校的一名普通教师,终于登上了中国“杂交水稻之父”的殿堂。

不知多少人梦寐以求的辉煌、荣耀、名利,却丝毫也没有使袁隆平发生任何改变,他还是始终如一的恋着杂交水稻事业。从播种到收获,他依然风尘仆仆的骑着摩托车去试验田;从春夏到秋冬,他依然分秒必争的察看着育种基地。他心中想的只有他的试验,只有他的杂交水稻。

“通过科技进步,现在我国常规水稻的亩产平均为700斤左右,我们培育的杂交水稻平均亩产达800斤左右。我们正在研究一种超级杂交水稻,亩产将达到1500~1600斤,有希望在2~3年内培育成功,那时又将推动全国的水稻产量上一个大的台阶。我们‘超级’稻的培育十分紧张,不管我在哪,都要求基地三天报一次数据,这样我就可以随时对情况进行分析。我们有信心,提前两年实现亩产800公斤的目标。”

1998年,国家国资局对“袁隆平”品牌进行了无形资产评估,认定其价格达1000亿元人民币。对此,在社会上反响很大,各方面给予积极评价,并誉为昭示着中国知识经济的风暴和尊重知识、尊重人才时代的真正到来。

“农平高科”上市后,社会上有人称“袁隆平一夜之间变成了亿万富翁”,他却很平静,对此一笑了之。他仍然一如往日的奔波在试验田地里。

“在我的有生之年,我还有两大心愿:一是把超级杂交稻研究成功,大面积应用于生产,这样21世纪谁来养活中国的问题就解决了;再一个是让杂交稻进一步由中国走向世界,‘发展杂交水稻,造福世界人民’。”

虽已届古稀之年,但袁隆平仍是魂牵梦萦着杂交水稻;虽已没有了园艺场的美丽与缤纷,但那种淳美与质朴,却更能透出一种科学巨人所特有的崇高品质与境界。

关于袁隆平的作文

自己写的(拼的)

当你吃着香喷喷的白米饭的时候,也许你会想到“谁知盘中餐,粒粒皆辛苦”的李绅,不,我会想到“我一生最大的愿望就是让人类摆脱饥荒,让天下人都吃饱饭”的袁隆平爷爷。他是解决一个国家吃饭问题的大功臣。
袁隆平,他是中国杂交水稻育种专家,中国工程院院士,被誉为“杂交水稻之父”。他利用仅占世界7%的耕地,养活了占世界22%的人口。从1976年至1999年,我国累计推广种植杂交水稻35亿多亩,增产稻谷3500亿公斤,相当于每年解决3500 万人的吃饭问题。
对于一个几千年未曾真正解决吃饭问题的大国,这是一个多么巨大而深远的贡献!他先后获得了国内国际多项顶尖大奖,身兼数十个学术和社会职务。浩瀚宇宙中,以他名字命名的小行星闪烁翱翔;风云市场上,以他名字上市的股票亮丽登场。
不知多少人梦寐以求的这些辉煌、荣耀、名利,似乎丝毫也没有对袁隆平产生任何改变。从播种到收获,他依然风尘仆仆地骑着摩托车去试验田;从春夏到秋冬,他依然追赶着阳光从北到南察看育种基地。即使这次来京领奖,他也无时不惦记着他的试验。
他拉着身上的衣服说:“这是我最贵的一件T恤,七十元。一般我买的都是三、四十元。我在香港,一百元买六条领带,人家都说好。”但他抽烟要抽好烟——“中华”,每个月二千元,是生活中最奢侈的开销。“我对财富的看法,有钱不花就是没钱,放在银行里那不是自己的钱。”
不论银行里有多少钱,袁隆平还是种水稻的人。他除了日渐增多的条条皱纹,没有任何的变化。
他是一位真正的耕耘者。当他还是一个乡村教师的时候,已经具有颠覆世界权威的胆识;当他名满天下的时候,却仍然只是专注于研究,淡泊名利,一介农夫,播撒智慧,收获富足。他毕生的梦想,就是让所有的人远离饥饿。喜看稻菽千重浪,最是风流袁隆平。
袁隆平:“杂交水稻之父”


  袁隆平,一个属于中国,也属于世界的名字,他发起的“第二次绿色革命”,给整个人类带来了福音。

现为中国工程院院士的袁隆平,从60年代开始致力于杂交水稻的研究,经过12年的努力,成功培育出了“三系杂交稻”。1976至1987年间,他培育的杂交水稻种植面积累计达到11亿亩,增产稻谷1000亿公斤。1979年,杂交水稻作为我国第一个农业技术专利转让美国。以后,他又研制出一批比现有三系杂交水稻增产5%—10%的两系品种间杂交组合。

如今,我国大江南北的农田普遍种上了袁隆平研制的杂交水稻。杂交水稻的大面积推广应用,为我国粮食增产发挥了重要作用。

袁隆平的杂交水稻引起了世界的关注,许多国家的专家到中国来取经,印度、越南等20多个国家和地区还引种了杂交水稻。袁隆平的努力,也为解决世界粮食短缺问题作出了贡献。

为此,我国政府授予袁隆平“全国先进科技工作者”、“全国劳动模范”和“全国先进工作者”等光荣称号。联合国世界知识产权组织授予他金质奖章和“杰出的发明家”荣誉称号。国际同行称他为“杂交水稻之父”。
袁隆平(1930.9.7- )生于北京,汉族,江西德安县人,无党派人士,现居湖南长沙。中国杂交水稻育种专家,杂交水稻之父,中国工程院院士。现任中国国家杂交水稻工程技术中心主任暨湖南杂交水稻研究中心主任、西南大学农学与生物科技学院名誉院长、湖南农业大学教授、中国农业大学客座教授、怀化职业技术学院名誉院长、湖南生物机电职业技术学院名誉院长、联合国粮农组织首席顾问、世界华人健康饮食协会荣誉主席、湖南省科协副主席和湖南省政协副主席。2006年4月当选美国科学院外籍院士,2021年获得马哈蒂尔科学奖。
文章标题: 袁隆平作文素材整理
文章地址: http://www.xdqxjxc.cn/zuowen/121231.html
文章标签:作文  素材  整理  袁隆平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