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 2021-04-06 18:47:20 | 作者:高中作文圈 | 来源: 喜蛋文章网 | 编辑: admin | 阅读: 95次
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
张亚东是大一学生,三年前喜欢上火车等机电模型。疫情期间,他开始在家钻研铁路、桥梁、隧道等建设,并在自家菜地里“施工”。为此,他搜集图纸,购买模型,遇到问题就向老师请教,还通过看铁路建设纪录片寻找方法。摸索了3个月,微型铁路终于修通!目前,张亚东已铺设了70余米铁轨、建了6座大桥模型。他把自己的“高铁”视频发到网上,居然有2000多万的播放量,赢得很多网友点赞。据报道,张亚东从小喜欢电动玩具,初中时就开始自己动手做汽车轮船模型,几年前他还造了一艘微型航空母舰,被网友看中,花了一万多元买走。他说,他的追求一直没断,今后希望将热爱变成事业。
我们正走在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征程中,作为新时代的年青人当然是强大的中坚力量,那么,年青人如何才能强大?值得思考。某电视台举办了“少年何以强——从张亚东现象谈起”的主题论坛,请嘉宾们各抒己见。应邀嘉宾有:陈女士(中国科学院院士),洪先生(青年报专栏记者),蒋女士(学生家长),刘老师(高中班主任),谭同学(高三学生)。观众席上有学生、家长和其他感兴趣的市民。请你以其中一位嘉宾的身份,结合上述材料,写一篇发言稿。
要求:自拟标题,自选角度,确定立意;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得泄露个人信息;不少于800字。
审题
1.真实情境。本题目的语料是关于大一学生张亚东从小喜欢电动玩具,疫情停学期间在家钻研探索铁路、桥梁、隧道等建设,在自家菜地里“施工”的真实事迹,他搜集图纸,购买模型,遇到问题就向老师请教,还通过看铁路建设纪录片寻找方法,终于建成微型铁路。他说,他的追求一直没断,今后希望将热爱变成事业。考生要以此展开联想和思考,回答“少年何以强”这个问题,这是考生审题立意的方向。
2.典型任务。本题的典型任务是参加电视台“少年何以强——从张亚东现象谈起”的主题论坛,这里有五重任务:一是主题限制,要讨论的话题是张亚东现象,要回答的问题是在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征程中“少年何以强”;二是身份限制,有中国科学院院士、青年报专栏记者、学生家长、高中班主任、高三学生五种身份,考生要选择其中一位嘉宾的身份作为写作身份,考生要对这个身份有足够的理解,发言的内容要符合身份定位;三是写作对象限制,写作对象是广大观众。四是文体限制,既然是“主题论坛”,“请嘉宾们各抒己见”,当然要表达认识和看法,文体要选择议论文;五是文章体式限制,这是一个电视节目发言稿,写作时必须使用符合这一情境的得体语言和恰当的表达方式。
3.立意角度。考生可以从五种身份中任选一种,中科院院士可以代表国家的立场,青年报专栏记者可以代表媒体的观点,高中班主任则代表学校的看法,学生家长与高三学生则分别代表家长立场和青年立场。考生选择不同写作身份,看问题的角度也有所不同,只要回答在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征程中,作为新时代中坚力量的年青人如何才能强大的论坛主题,嘉宾可以各抒己见、畅所欲言。“少年何以强”既事关国家发展与民族振兴,也关乎青年的成长,本题内容贴近考生的成长实况,考生都有话可说。
4.思维方向。考生紧扣“少年何以强”的论坛主题,可以横向联想,从张亚东现象谈起,联想到当下除了高校学生,还有许多有为青年,他们所做的事情同样令人敬佩;也可纵向比较,把“新时代”的年青人与“五四”“新中国成立”“改革开放”等不同时代的年青人作一番比较,进而归结出新时代“年青人如何才能强大”的必备素养。考生还可以预想其他嘉宾或现场观众的问题,更好地体现电视节目发言的场景要求。任选两到三个进行有机组合,只要扣住“强国之问”做出选择和回答即可,立意多元,可供选择的空间大。
解题
本题属于真实情境下的交际应用写作,依然是任务驱动性质的,旨在考查考生的科学精神和价值取向。材料内容由大一学生张亚东热衷于基建项目,在自家菜园建起迷你版高铁、隧道等的青春励志故事引出,紧扣“少年何以强”的论坛主题,要求考生从五种嘉宾身份中任选一种,结合“张亚东现象”写一篇发言稿。嘉宾身份、发言主题、受众身份、文体限制四个写作任务要全面落实,审题有一定难度。特别是,考生在回答“少年何以强”这个问题时,“我们正走在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征程中,作为新时代的年青人当然是强大的中坚力量”这个限制不能丢。
参考立意
切题立意:
1.少年何以强,不倦探索攻坚忙。(青年报专栏记者身份)
2.吾辈探索不止,祖国万里恒昌。(高三学生身份)
3.少年何以强?探索钻研不可忘。(中国科学院院士身份)
4.少年何以强?亚东为榜样。(高中班主任身份)
5.择其所爱,无怨无悔。(学生家长身份)
……
偏题立意:
1.少年当自强。(重心偏离,抛开核心话题“少年何以强”,变成了论述“自强不息”的话题作文)
2.心怀明珠,人生闪耀。(标题与材料主旨若即若离,没有完成回答“少年何以强”的核心任务)
3.知行合一以自强。(顾此失彼,只考虑到知与行的关系,忽视了材料“他的追求一直没断,今后希望将热爱变成事业”的核心要义)
4.梦想造就中国青年。(取象单一,将“张亚东现象”的成因仅仅归结为梦想的力量,对材料理解过于片面)
……
【佳作赏析】
还看今朝少年强
尊敬的各位嘉宾,亲爱的观众朋友:
大家好!我是来自青年报专栏的记者洪先生,很高兴今天可以作为代表发言。围绕今天的主题“少年何以强”,我想和大家分享我的观点。
大一学生张亚东疫情期间化身工程师,在自家菜地修建铁路,获网友的点赞。这件事不能不让我叹服:“还看今朝少年强!”而透过“张亚东现象”,我想和广大青年谈谈“少年何以强”这个问题。
第一要素须得是热爱。
张亚东同学从小就喜欢电动玩具,更有把热爱变为事业的鸿鹄之志。诚然,有一话说“热爱可抵岁月漫长”,不少家庭的教育观念也是“兴趣是最好的老师”。这足以说明热爱对于个人发展的重要性。同样是年轻一辈的剪纸手艺人,畅杨杨对于剪纸的喜爱促进着他的发展,一路走来,他把剪纸的内涵不断拓宽,更推动了剪纸带动扶贫事业的进程。始于热爱,却能以热爱为跳板不断向上摸索,终成大业。青年要有这样的一份热爱,从小我到大我,把自身的热爱的同国家命运联系起来。心有热爱,眼里才有星光,中国未来的发展才不会暗。
有了热爱,还要动手尝试。
冯唐曾说过这样一段话:“你敢试,世界就敢回答。”如果只是停留在热爱层面,而不付出实际的行动,那么是永远都不会成功的。试问,哪一次发明的成功不需试验?君可见居里夫人发现镭,炼了数百吨废铁矿;袁隆平发现杂交水稻,在田里找寻培育数十年。动手了才会有发现。当代青年就是要走出空想,把想法化为行动,和张亚东同学一样,敢于动手,相信终会有自己的独到见解和发现。
在尝试的过程中,最可贵的是迎难而上。
“所有的成功看似偶然,实则又都是必然。”没有任何过程会是一帆风顺的,而在遇到这些困难时,要有逢山开路、遇水搭桥的精神。可以和张亚东一样自己摸索、询问老师,专注地克服这些困难。和在座很多孩子同辈的00后女木匠高盼,苦练技能、攻坚克难,在技艺大赛上突破了0.9毫米的难关,摘得奖牌。如果青年都有这样的精神,何愁成就不了事业呢?
各位嘉宾,各位朋友,作为青年报专栏的一名资深记者,我深知总书记寄语青年人“要有理想、有本领、有担当”的殷殷嘱托。我们为新时代国家的发展而自豪,而作为个人,我们只有转动自己的齿轮,把该做的事做到尽善尽美,国家的未来才大有可为。少年强,则国强。中国的未来,世界的未来,还看在座的各位青年朋友!
谢谢大家,我的发言完毕!
点评
本文紧扣材料,在真实的语言运用情境中正确地解读材料,有效地分析““张亚东现象”背后“少年何以强”的三个核心要素:热爱、尝试和迎难而上,并引用名言和事例多维度说理论证。最后再次强调少年强国才强,中国的未来与世界的未来都掌握在在座的各位青年朋友身上。文章较好地体现了考生的思维广度和分析素材的深度,有较强的说服力和现场感。
【佳作赏析】
吾辈探索不止,祖国万里恒昌
各位同学、各位叔叔阿姨:
大家好!
我是谭同学,一名高三年级在读学子,十分荣幸受邀参加此次“少年何以强——从张亚东现象淡起”的主题论坛活动。通过张学长的视频,我了解到了他摸索三个月修筑微型铁路的故事,我十分钦佩,自叹不如。我从中也学到了作为新时代的青年人,应该如何强大自身来为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奉献力量的一些基本素养。
少年何以强?热爱可抵岁月漫长。
据了解,张学长从小就喜欢电动玩具,几年来坚持动手,那都是发自内心的热爱啊。无论做什么,我们的初衷都一定是喜欢、热爱这件事。因为热爱,我们有永不枯竭的精神动力;因为热爱,我们有甘愿为之付出的决心;因为热爱,我们青年一代才会拥有面对困难也决不放弃的毅力和坚贞不渝的爱。
少年何以强?探索可解万种疑难。
光有热爱并不足以支撑我们真正做出点什么来,因为路途中难免会遇到问题和麻烦。张学长在修建微型铁路期间,遇到问题就向老师请教,也搜集图片,购买模型。重重困难没有将他打倒,反而激起了他不断探索的欲望。在问题面前迎难而上、勇于探索的精神正是未来青年精神中重要的一部分。新中国成立伊始,前辈们正是以这样的探索精神制造出了原子弹、氢弹等国之重器,他们筚路蓝缕以启山林,我们更应以青年的崭新姿态向更远、更深、更广的地方不断探索。
少年何以强??坚持可摧千山万阻。
一时的热血并不能改变什么,人类的一切伟大事业都建立在日积月累的坚持上。如果张学长不从小坚持,也不能在今日令万众瞩目。作为新青年,我们应摒弃浮躁,以沉稳的心态不断坚持,我们应该纵身跳进那陌生的、不可知的命运,以大无畏的英勇把它完全征服。无论面前有多少困难在向我们挑畔,我们也绝不放弃,而是格物致知,探索到底。
吾辈少年,应该忍受那不能忍受的痛苦,跋涉那不堪跋涉的泥泞,负担那负担不了的风雨,探索那探索不及的晨星。以吾辈少年意气,与祖国万里恒昌。
谢谢大家,我的发言完毕!
点评
本文先表明嘉宾的身份,再援引材料点明论坛主题,借此让更多的电视观众听听高三学子的心声,情境意识很强。主体部分精心设置三组分论点“热爱可抵岁月漫长”“探索可解万种疑难”“坚持可摧千山万阻”,并将论坛主题词“少年何以强”重章叠唱,使得整篇文章形式整饬灵活,又有明显的条理性和结构的匀称感。结尾回扣标题,并升华主旨:少年意气与祖国万里恒昌互为表里,少年勇于探索则国运恒昌,使文章又上升了一个高度。
全站搜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