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 2021-03-21 10:09:46 | 来源: 喜蛋文章网 | 编辑: admin | 阅读: 108次
你的儿女,其实不是你的儿女;
他们是生命对于自身渴望而诞生的孩子;
他们借助你来这世界,却非因你而来;
他们在你身旁,却并不属于你。
——纪伯伦
《你的孩子不是你的孩子》改编自作家吴晓乐的同名小说。书中深刻描述了家庭中,因追逐分数的考试制度而扭曲的亲子关系,以及单一的成功价值观忽略了个体差异性的高压社会。
最近,备受关注的第91届奥斯卡奖项名单揭晓,苦于华语电影获奖不多,中国影迷的期盼一年比一年更甚。
然而在今年,情况出现了大改观,由华裔导演拍摄的动画短片《包宝宝》,喜摘最佳动画“小金人”奖。消息一出,一片哗然。
这部时长不足8分钟的短片,没有一句对白,却让中国式亲子关系在网上引发热议。
短片的主角是一位母亲,一天,她意外收获了由一枚包子变成的小男孩,点燃了她做母亲的热情。
她每天把“新儿子”捧在手心里,给予他悉心的照料,洗澡、喂食、逛街。看着孩子一天天长大,妈妈满是欣慰,也因孩子慢慢长大,妈妈的痛苦也随之来临。一天,“包子宝宝”想加入踢球的小伙伴,妈妈生怕他受伤,便阻止了他。
回家路上,生气的他不再吃妈妈递来的面包,两人开始有了第一次分歧。渐渐地,不满被控制的“包子宝宝”,有了自己生活,也有了自己的朋友圈。
被冷落的妈妈想挽回,可“包子宝宝”却视而不见,每天和朋友出去兜风。看着渐行渐远的儿子,妈妈非常气愤,认为儿子翅膀硬了,开始不听话了。
终于有一天,“包子宝宝”回家了,母亲满心欢喜开了门,却迎来了他的新女朋友。更让她崩溃的是,“包子宝宝”是回来收拾东西,离开家。
难以接受现实的母亲去阻拦,她不愿看到儿子不听话,更不愿儿子“逃出自己手掌心”。几次把儿子拉回来,但都无果,在“包子宝宝”再一次想要离开时,着急的母亲,做出了一件出人意料的事。她一把攥住“包子宝宝”,张开大嘴,一口把儿子吃了下去。
看到这惊人的一幕,我突然呆住了,脊背一直冒冷汗,这位母亲的“掌控欲”直接杀死了自己的儿子。
视频传到网上,立刻引来了大批网友围观,很多网友都看哭了,直言找到自己家庭的影子。
和短片不同的是,生活中的孩子们并没有被吃掉,但父母过分的掌控欲,也在无形中“吃掉了”孩子的人生。很多父母不解,为何自己的付出没养出感恩的孩子,反而给亲子关系带来困扰。
其实是没有明白,所有的孩子都应该在踏入社会,经历碰撞的过程中成长,而不是在父母的控制中长大。
真正的教育,是懂得撒开手,真正的母爱,是一场得体的退出。
扩展资料:
《你的孩子不是你的孩子》本剧由六位编剧将书中的九个故事改编成五个单元:《妈妈的遥控器》(编剧/蒋友竹)、《猫的孩子》(编剧/简士耕)、《茉莉的最后一天》(编剧/洪兹盈)、《孔雀》和《必须过动》(编剧/夏康真、费工怡、马千代)。
跳脱一般亲子关系和教育题材常用的温情喊话窠臼,改编后的故事加入微科幻元素,让写实的生活日常,成了含有警世智慧的寓言。
因为前段时间台视出了一部很火的电视叫《我们与恶的距离》,当时看完就搜了一下,发现台视了这一部《你的孩子不是你的孩子》,一样很火爆。
你的孩子不是你的孩子,其实是出自纪伯伦的一首诗,但意义还是要告诉父母,孩子是独立的个体,这部电视,分为六个故事,适合每个家长都看一下。
我印象最深刻的是《妈妈的遥控器》,和《茉莉的最后一天》。
妈妈的遥控器,主要说的是控制的爱,虽然说这是一种爱,但很畸形。强迫孩子按照自己的方式去思考,其实更多的是害怕孩子有一天会离开自己。
小伟多次自杀,妈妈多次按下遥控器。小伟终究在这种极端的控制下失去了自我,不会再去反抗,也没有反抗的能力,完完全全的是母亲的傀儡。
妈妈开心了,而小伟麻木了。
茉莉的最后一天。则说的是沉重的爱,茉莉是很优秀的孩子,在母亲省吃俭用,为你好的沉重压力下,获得了优异的成绩。可就在母亲为她感到骄傲的时候,她选择了自杀。她的母亲怎么都想不明白原因,最后在科技的手段里看到了茉莉的眼中的自己。
一切都明朗了。原来我是这样的妈妈,说着为孩子好,更好的是自己面子。
看完之后,很多家长都会感同身受,也许潜意识里,你不会觉得自己做错了什么。事实上,你对孩子独立人格的不尊重,就是毁掉一个孩子最直接的办法。
《你的孩子不是你的孩子》揭示了几种不正常的亲子关系,意义深远,值得反思。剧中《妈妈的遥控器》、《茉莉的最后一天》令人印象深刻。
母亲在偶然的机会下,得到了能改变儿子命运的“人生遥控器”,母亲不仅把遥控器当成了能修正孩子不良习惯的道具,还把它当成了“资源”。
通过这个装置,能让儿子成天补习,一节课补十天,无法做自己真正感兴趣的事;朋友一个个离他远去对他来说甚至都来不及伤心,刚确认关系的女友就被母亲一个按键弄到“不记得自己”。对儿子来说,人间宛如地狱。
“我是为你好!”这是大家在成长过程中时常会听到的话语,却想象不到有一天,它的后半句可以接上——“你到底还要我死几次。”
即使是死亡,也无法令母亲释怀对儿子的掌控权。在最极端的情况下,血浓于水的亲情变成了控制的牢笼,一个家庭,宛如裂变成了两个区域。
如果说《妈妈的遥控器》是遍体生寒,那么《茉莉的最后一天》就是头皮发麻。因为里面每句话、每个场面、每个心声,都如此熟悉。
妈妈明明爱着茉莉,却从来没有让茉莉有被爱的感觉,故事的最后,妈妈戴上仪器,重新回到茉莉自杀的那一天,她的女儿站在阳台的护栏上,绝望的想“反正也没人爱我”。她看着女儿坠落时的眼泪,哭得撕心裂肺。那句从来没有表达出来的话终于脱口而出——妈妈爱你啊。
《你的孩子不是你的孩子》是一部挺不错的教育主题戏剧,令人印象深刻的故事有《妈妈的遥控器》、《茉莉的最后一天》、《猫的孩子》、《孔雀》。
《妈妈的遥控器》中主要的问题是父母的控制欲。剧中将父母的控制欲具象化为遥控器,小伟一旦不按照母亲的要求去做,母亲就会按下遥控器,让时间重制,甚至连死亡,小伟都不能选择。于是最后,小伟活成了妈妈希望的样子,哪怕夺回了遥控器,让时间重来,母亲的影响也已经深入骨髓。
剧中四个母亲都感觉自己很伟大,尤其是《孔雀》,伟大到惊悚,可是子女都不堪重负。四位母亲,大概可以用两种阶级概括,《遥控器》和《茉莉》属于中上阶级,这一类母亲认同自己,拼命想要维持既定的阶层,希望子女延续他们的生活,他们的控制体现在精神层面。
《猫》和《孔雀》代表中下阶层,这一类的母亲是嫌弃自己,寄希望于子女跳起脚来够到她们一辈子都达不到的高度。这一类女性的付出的更为艰难也更触目惊心,毕竟需要伴随着对自己人生的不断否定。
你的孩子不是你的孩子,他是一个独立的、有自主人格的个体。“为你好”这样的借口在父母看来是出于好意,但对于孩子却不尽然,这句话的背后是父母天经地义的管教与约束,孩子不服从就如大逆不道。不敢说是对孩子的荼毒,但确实存在问题。《你的孩子不是你的孩子》所揭示的教育现实值得每一个家长观看与反思。
《你的孩子不是你的孩子》是一部教育大戏,被称为台湾版《黑镜》,海外华人们连呼“深刻而过瘾”“所有华人妈妈都该看”摄制水平与思想深度都很好。令人印象深刻的故事有《遥控器》、《茉莉的最后一天》、《猫的孩子》、《孔雀》。
剧中四个母亲都感觉自己很伟大,尤其是《孔雀》,伟大到惊悚,可是子女都不堪重负。四位母亲,大概可以用两种阶级概括,《遥控器》和《茉莉》属于中上阶级,这一类母亲认同自己,拼命想要维持既定的阶层,希望子女延续他们的生活,他们的控制体现在精神层面。
《猫》和《孔雀》代表中下阶层,这一类的母亲是嫌弃自己,寄希望于子女跳起脚来够到她们一辈子都达不到的高度。这一类女性的付出的更为艰难也更触目惊心,毕竟需要伴随着对自己人生的不断否定。
在《茉莉的最后一天》中,主人公林茉莉乖巧上进,成绩优异,家庭看起来也很美满。但让所有人预料不到的事情发生了,茉莉选择了自杀。
林妈妈悲痛欲绝,她无法相信自己的女儿竟然会自杀,她开始寻找女儿自杀的原因。直到一天,她通过一项新科技,在茉莉的意识中看见了自己的模样。
为了督促孩子学习和成才,林妈妈特意辞职,做了全职的家庭主妇。在她看来,自己是爱着孩子的,为了孩子愿意牺牲一切。“我舍不得吃,舍不得穿,什么都给你们好的,起早贪黑地干活都是为了你们,为了这个家。”
但是,在女儿看来,妈妈不爱她,妈妈做的一切都是为了自己的面子——强迫茉莉学习,不让茉莉读中文系,即使茉莉取得了好成绩,妈妈也不会表扬她,而是告诫她不要太得意。长期的压抑下,茉莉的精神状态也终于出现了问题。
全站搜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