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 2019-12-23 14:36:56 | 作者:遇见 | 来源: 喜蛋文章网 | 编辑: admin | 阅读: 126次
隐秘之桥
葛彦
?树上的光点
揣着一颗无处安放的初心,坐火车经过一处又一处,就像生命的听觉里有一波一波的潮水涌来,能被窗外的风景瞬间打动的可能会有,却是过往即逝,而能将自己的余生安放在某处,一定是近寂遥喧的心水之地,这样的一个心灵安放动作,折射出静谧的向内姿态。
从火车上偶然看到几十户人家的小村子,莫奈被它的美丽所打动,搬来的东西除画板外,还有画笔、园艺工具和各种种子,甚至还有土壤,开始先租此地,后来宽裕了干脆买下来,后来又购入了空地,挖池塘,建花园,小桥,为自己营造了精神世界,名作花园、睡莲等创作的灵感都来源于此。关于莫奈的画,最先闯入的是那些画上的光点,把所有目光吸引了来,就像隔着日子的窗口,窗外有片刻的笑声,留有一点点愉悦的逗留片断,转瞬即逝,猝不及防。佛说永远有多远,其实就是当下,很短暂的瞬间罢了。
开车经过一片未开辟的景区,路边有大片的芦苇随风起伏,在眼角飞逝,只有透过它们无束的姿态,才能真切地看到风的存在,又像在耳语着:我的灵魂里住着风呢!日复一日,从清晨到黄昏,随着时光无语的暗示,任何的流逝都别让灵魂忘记了飞翔。忽然,有两个玩耍的孩童,在芦苇丛里采摘,一阵欣喜的喧闹后,在没过头顶的芦苇浪里突然冒出了“狗尾巴,好可爱的狗尾巴!”回头看看,我也只见过它们曾经的模样,青涩无比,有点扎手,就像青涩年月里的成长,现在却变得越发柔软和纯净,向着古朴淡定的调子去了,眼见着一个内心渐渐强大的背影,在路边的风里,踏实、柔软地转过身去。也许正是这种路边的微光,在某个瞬间射向你,告诉我们一些理由,生活的潮水在一个又一个人生的路口冲刷着,磨砺着,让我们与内心深处,柔软地握手言和,慢慢地,渐渐地,任何的过眼云烟都交给时间了。当然别担心,赏画时那些光点会刺伤你的眼和心,它们远没有那么厉害。就像幼时学画,老师说,要找光点,眯起眼来,找最亮的一块,是的现在学会了用一生的时间,来找生命中的光点,正是因了那些光点,才心生敬畏。其实更多的时间里,生活的表情是缄默无语的,就是去菜场路上的一低头,风过无语的状态,而这当儿,它们就像那些围绕光点边上的笔触,直衬得某个瞬间的爆发,轻盈的,跃到最醒目,最前,让你心生感念,顿时觉出好来。
当然还有一些光点会落上暖阳下的一棵树,由于两边的高楼林立,中间从平地上形成一个斜坡,随之上升的其实是地下车库,在车库的顶上园艺师花了心思,种了一些绿色的草坪,这棵树就立在上面,可以明显感到阳光特别的惠顾,有了更充足的日照,一阵风过时,正巧在楼下咖啡店,隔着玻璃看到了它,让心一惊,在漫漫的严冬,特别需要那些叶片上的光点,来为生活着个色,其他的同类都在萧瑟岁月中发颤,唯有它特别的透亮,直直的射了进来,在风中摇曳的样子,着实打开了一条路,这种微妙的感觉,一低头便可以轻易在手里的小画册上寻到。这些自然隧道里的光和树,教会我们打破一成不变的生活构图,嗅出更自由的泥土气息,与一生亲近它的欲念来。若将白色的多孔陶瓷搁置在纯自然的环境中一段时间,任时光岁月和自然之手给器皿本身绘制上天然彩绘,时光忽悠的滑过,那些秘境深处的秘密被发觉呈现,只见月白的杯壁上有了一些绿色苔藓的天然印痕,不经意的,却又惊喜,是不是用它喝水的当儿,面对这样的器物,瞬间回归了田园,有溪水的流淌,有苔藓的青气,漫漫溢出,心底会有一种强烈的抽动,原来这就是想要的生活。
若着眼到面前的画上,就是自然时光的笔触在世间一次又一次地停留。莫奈在作画时,完全沉静河流中的那份心境,在光斑交织,绿意碰撞的色块中作了分分秒秒地修行,内心变得越来越空灵,却充盈得无比强大,所以即使他的视力受到强光的伤害,也不能防碍一生的执着,这样的生活方式就是想要而不能远离的。一样的,年少时有太多未知的远方,等跨过中年的门坎,便有了一种清晰的方向,一种沉静的状态,低眉,内敛,在自己喜欢的世界里独行,忽略一切,保有初心就好。那份初心投影到小册子上《读书的女子》中,也是如此引人的,画面中完全都是草丛,只有女子在十八世纪的装饰下,越发迷人,沉浸其中的心境,透过神情无言的起伏,忽儿浅笑,忽儿忧伤,读书是一种上品的修行。那么迷恋的理由,除了装饰是根源,摆件发出优雅的微光,正牵出一颗沉浸俗世的心,还有在文字中行走的状态也吸引着一个涉世未深的少年,其实就是带给你远离俗世的片刻温存,像教堂的尖顶,轻盈的浅笑,以及孩童的眼神。
至今有一幅关于孩子与女子走在草丛间的构图,沉在多少年前的记忆图册里呢,只是那份淡淡的诗意,不疾不徐,淹没到了现在,按下时光的空格寻去,一切的过往都有些朦胧的意象了。
?逆光的色块
光的角度在一个块面上不断的转换着,就像站在不同的路口看人生,品出杂味来。你看萧红透过孩童般的眼神,看到的是苍凉,但一生都在追寻着爱与温暖,而林徽因透过诗意的眼神,看到的完全是另外一副模样。
到了我们苇草般的人生边上,为什么不能改变自己的缺陷呢?当然了,不要盲从改变,保有本真率性,这显然不易的,否则要这么长的人生做什么!就像十年前,已经在江南古城与莫奈不期而遇一样,当时被他的笔触和色块吸引,棕色的和谐里好像找到了一座隐秘之桥,而他在一处景物中的定力着实惊人,几乎无人能及,那种对相同场景的色调把握,是一种静谧地喧泄,任何庸常都不被打扰,是人与自然一场意外的重逢,肉身在风的足音中渐渐渗透,其他的都慢慢散去,不屑一顾,伟大的风景总是默默无言,无处不在。
1884年,莫奈开始游走列国,从伦敦起点的4次行走,作了百余幅画作,以国会大厦为主体的就有19幅,莫奈靠在新明桥盛多马医院的阳台上,从下午一直画到太阳落山,这是他最擅长的光与影的实验技法的突出表现。通过画家眼中不同时间段的光与影的变化,光线从建筑上射下来,逆光的角度让人忽略了主体的细节,却记住了时间的流淌,还有建筑、水面、天空及周围的一切微妙变化,所有从我们指间流走的东西,空气、水、光线或周边景物,都依托在了一笔一笔逆光的色块上,景物产生了书写性的视觉效果。有一种虚度的时光忽儿流淌,比如墙上被浪费的瓷瓶后的阴影,或者夏日黄昏,竹帘后不知哪里散出的迷人的薰香,直到所有被虚度的事物,都在身后长出薄薄的翅膀;直到所有夕阳西下的砖石,都渐渐烙上逆光的苔痕。#p#分页标题#e#
若要采集惊艳的逆光效果,当属《黄色的鸢尾花》,像是躺在草丛中,以天空为背景,以茎叶为主,将鸢尾花执着地长成密布的空间网络,每一片茎叶的笔法都是独特的,狂野不羁,原始而拙烈的,又带点东方的审美,大美藏于拙呗。这是从自学成才的布丹那里领悟到的,习惯于在露天作画的老师,让他一定要去寻找自然的纯朴美,而且要顽强地保留最初的印象,这对莫奈的影响非常之大。在风和光的变化下呈现出蓝绿间的细微变化,这座赋于魔力的花园,被视为艺术家完成的唯一一件不在画布上完成的作品,它的背景是高远的天空,我们只是钻出泥土呼吸的一片草叶或虫萤,那么低的姿态来静观,萧红不也曾是这样低的么?蒿草里边长着一丛一丛的天星星,好像山葡萄似的,很好吃。她在蒿草里摸索着吃,吃困了,就睡在天星星秧子旁边,蒿草很厚的,她躺在上边好像她的褥子,蒿草很高,它给她遮着荫凉。这种来自童年温情的遮敝和呵护,全都投影在了祖父温暖的背影里,从那里,她知道了人生除了冰冷与憎恶之外,还有温暖和爱,所以她怀着这份憧憬和追求,走上自己短促却空灵的一生,在有限的生命空间里,她的文字是“力透纸背“的,从最低处爆发,冲出泥沼,带着疼痛的呻吟。周遭的一切也在疯长,只有慢时光在两鬓滋生,于是庸常生活的捉襟见肘,没有比萧红体会更到味了。谁料深陷这样的泥沼里,她也能开出花来,也能飞翔,是借了文字磅礴空灵的张力,抵达自由的边界。想起一个商丘的古人,庄子的境遇不比萧红好吧,生活的困窘,让他们从精神上反射出一道光,从低处忽儿折上高空,势不可挡,就像瞬间搭上了大鹏的羽翼,成了一个会飞翔的人,洒脱,自在。这种从弱中生出的强,让目光无意识地从她孩童般的世界走出,走近欧洲人文结构方式,完全默契地构成了专属她的诗化、纯净的文学基因。他只属于他自己。
这句话对莫奈同样有穿透力,享受这个自然成长和视觉的过程,植物生命力的呈现也是灼热而奔放的。不过所有的这些都不能有轮廓来禁锢,这是莫奈的一大特色,就像没有束缚的情节一样动人,看出一笔一笔的原始痕迹,听到萧红的呻吟一样,那些“呼兰河”边的一笔一笔,《生死场》里雄迈和纤细碰撞的火花,使一股蛰伏后顽强的生命力,与莫奈花园所流淌出的自然气息,绵绵地生长而契合。而有些作品由于太过细致,修饰的成分更多,虽然内敛,每一个构图布局,都是精心的安排,就像人生的规划一样,稍一变动,就应付不来了。莫奈写实中的印象派,回归本真,了无痕迹,一切随心,就好。就像人生的一场相遇,随心,懂得,一切,淡淡的。清澈相伴,灵魂相惜,朦胧而动人。莫奈说作画时,要忘掉你眼前是哪一种物体,想到的只是一小方蓝色、一小长方粉色或一丝黄色。那么不妨也忘了我们的痕迹,只记得一些生命的瞬间感动,飘摇的悬置片断,抓住生命场景给你留下的瞬间暖意,这种感觉的捕捉,在东方审美中倒是有的。
想起不在手边的一本浮世绘来,那时一颗心都浸润在遥远温静的故乡,一生中最艰难、最神秘的时刻,在独自孕育着,有了文字的依托,是一种踏实的幸福,繁嚣的世事让一个人沉入湖底,不能喘息,而那些清少纳言的文字,像一波波心底的暗流,或一块块浮动的色块,在蓬勃的生命碰撞中,不断地激发着,晃动着,解密了生命,让她从心底发出光来,就像一次温暖的搭救。
?飘渺的笔触
随意的江边,诗意流淌,草木葱茏,枯藤缠绕,一切都在默默期待中,每天去照个面,都有不一样的发现。他们给予的是故乡的温情,像亲人或友人的眼神,时隔八年,再次重回一段静谧的岁月里。
烟柳的浅褐色枝条垂下来,内敛,淡然,或浅或深的柳叶交织着,一笔一笔,像是深深浅浅的笔触,留下风的痕迹。平静的江面上,一些船支,一些迷茫的对岸之物,让心走向朦胧的远方。生命总要适度的远行,莫奈走出去,用笔触表达浪花的语言,也是这样的吧。而我们的表达依靠着一日三餐的烟火味来抵达,随着四季轮回,身体里的每个细胞都折射出自然的光泽,冬至,春分,秋分,夏至,生命时光,瞬间更迭,时令的鲜蔬,慢悠悠的感知,总先于我们一步的,于是,妥帖安详,万物静观,莫不如此。
看着江面远去的船支,倒是想到莫奈的《帆船?夜晚印象》,他把那些最容易消失的瞬间,永远的定格在画布上。你瞧画面上那只孤怜怜的帆船,像在浩瀚的大海中迷失了方向,寻觅,期待,在失去了最爱的妻子卡米耶之后,而印象派的发展,也与他最初倡导的渐行渐远,个人生活和艺术创作上所遭遇的双重打击,让他陷入迷茫和困惑之境,无以表达的内心,在大片大片的天空、水域中,尽显渺茫……。同样以水与小舟为意象,却映射了完全不同心境的《小舟》,莫奈拿笔创作时,已经在吉维尼住了4年,一家人可以搭船到薰花岛,但必须要穿越一条水道。而此刻,我们看到的画面中的小船,便是他们到岛上去的唯一一条交通工具,这支小船被缆绳系着,安静地躺在一片绿色的水草丛中,叫人心生惬然。平静的湖水,隐喻着一切无处安放的心绪,似乎都随了吉维尼的平静波纹,被妥帖的慰藉着。细看近处,脚边,无限而绵长的弧线,色彩鲜活。在水波深处荡漾,那些飘渺的笔触,缄默地延伸开去,似一种无形之手,漫过你的心底。就像大片的水域执着地占具着构图,素白的小舟在右上角侧身依偎,尘世的温情画面,瞬间蹿出,突兀而杂乱,而侧身的浮世深处,只愿留一隅素白,简静而安详。
如果说维特伊之于莫奈的前半生,意义非凡,就像吉维尼之于他的后半生。渐渐地,在印象派圈子,已小有名气的莫奈,从他一直不喜欢的萄瓦西驻地搬到了吉维尼,这是他从火车上偶然的发现一处心水之地,之后便有了“他的睡莲”,永世盛开。《睡莲》以其带有东方情调的朦胧诗意和笔触,绵绵生长的气息,给西方艺术带来了视觉上的新感觉,充满爱意的旋转大笔触,打开了自然与生命之间丰富的联系,为西方现代性的绘画找到一条重返自然的道路。在大幅的画作中,于其说他是用色彩表现大自然,不如说他是用水中的睡莲表现大自然的色彩,这是一个由蓝色或粉红色融合的光影,组成的水上飘渺的世界。我们的一颗颗飘浮异乡的心,在人群中飘摇不定,心底的空和虚,构成无语的瞬间,从每个缝隙丝丝渗入。画面在整体阴暗色调的基础上,点缀出几朵草莓色的睡莲,垂柳的倒影点缀着深绿色的水面,感觉此刻画面中的时间暂时被停顿下来,每个人都被击中,沉浸在莫奈的一项赋有诗意,革命性的创作中。站在人头攒动的展厅,耳听东方魅力的文字,眼观西方大片色彩的笔触,灼灼碰撞,挺有味儿。迷茫间,静静的面对湖水,四季皆入生命的倒影里,天空、池塘、莲叶上的光点,泛着淡淡的静谧忧伤,眯起眼来,渐渐又觉出和谐、肃穆、安详来,就像教堂里遇着的一束束老人的目光。大片的睡莲围满了展厅的墙和人群,每一抹色彩都在狂暴地奔驰,纠缠挣扎,仿佛不可遏制的激情澎湃,而当我们站得足够远,看不清这些线条时,一切又沉静到无边的静谧中,通透,明澈。身边安详的水域生长着幻梦一样的蓝绿色的水藻,晃动的睡莲,如同不可追寻的永恒极乐一样,悠游于斯,投下一束天国般安宁的目光,静观着相对七十年的倏然光阴。#p#分页标题#e#
一笔一笔,飘渺的笔触反衬了莫奈心中安详的意境,而在我们不同的生命断面上,也会有白色的浪花和静谧的睡莲,于是我们试图找寻那些契合的笔触。低头看手边的一幅《狂风巨浪》,动感的水,在他的作品中到了极致,于其说是风景的捕捉,不如说是一种狂澜心绪的表达,他用跳跃的笔触表现生命的激情。耳边传来一阵阵拍岸的潮汐,迎面有湿湿的水气,如同在峭壁上漫步,脚下有坚实的崖壁,远处是巨浪起伏的尘世,以一种静观的目光远离俗世,也有了一份出尘的淡定吧。不觉中《日光海岸》的音符漫延而来,渗入自然的声息,海鸥划过的轻灵,浪花拍岸的欢愉,忽儿有裙角被打湿的幻觉。再低头看脚边,春天的气息,从泥土里悄然窜出,蓦地遇见,猝不及防。而莫奈面对任何的困难,淡定如斯,只有天气不好,画作便要停止,这是唯一的苦恼。状美的大海在他飘渺的笔触下,呈现出开阔的大气之美,映射和充盈了他的心境,已然忘却一切,即使亲人的离开,事业的不顺,也成了过往烟云。
莫奈直面人生一次次的坎坷起伏,悄然的汇入生命的河流中,而我们回头看看,那些曾经向外探寻的激情澎湃的岁月,遇到的人或事,而今,这些或那些都已沉入我们的记忆之河,所有经历的一切,必将融入静谧的岁月……
个人简介:
葛彦,安徽芜湖人,出生书香世家,自幼耳濡目染,曾在省市级杂志《散文百家》、《安徽文学》、《时代文学》、《未来》、《作家选刊》、《青年作家》、《岁月》、《作文与考试》、《读书》、《芜湖文艺》;报纸《中国供水节水报》、《江淮晨报》、《芜湖日报》、《大江晚报》;及网络《作家在线》(中国作协主办)、《红袖添香》、《榕树下》、《且听风吟》(登月度热榜)上发表个人文集、《中华网》、《起点中文网》、《中国文苑》、《中国文学网》、《中华散文网》、《美文网》、《散文网》、《湖北写作网》等各种媒体发表文学作品百余篇。有作品入选2019年《第二届中外诗歌散文邀请赛》(第二卷)、中国文联出版的散文集和《芜湖作家散文选》、《繁昌文化丛书》(文学卷)等,并被专业文学杂志选为优秀范文和高中写作素材。
祖父葛召棠先生毕业于上海法政大学,曾是审判“南京大屠杀”元凶谷寿夫一案的五大法官之一;安徽繁昌柯冲窑的第一发现人,中央电视台《探索?发现》栏目“古韵芜湖之青白瓷”专题中有详细记载;民国著名书法家,曾与郭沫若、沈尹默、于右任、张大千、齐白石、马公愚、徐悲鸿等诸位先生联袂展出。父亲葛文德先生为中国书法家协会会员,国家高级美术师,安徽芜湖书画院专职书法篆刻家,安徽省篆刻研究会理事,芜湖市书法家协会名誉主席,安徽著名书法篆刻家,擅书法篆刻,尤精草篆,自成一格,2001年出版《葛召棠文德乔梓书法篆刻集》,安徽省电视台曾多次为其拍摄艺术专访,其作品被国内外诸多藏馆、庙宇和碑林收藏。
全站搜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