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什么蔡老师教读古诗有那样深远的影响?
教材简析:
《乞巧》是人教版第六册第八组的一首诗。这首诗围绕民间故事这一主题来编排的。《乞巧》是唐代诗人林杰描写民间七夕乞巧盛况的。农历七月初七夜晚,俗称“七夕”,又称“女儿节”“少女节”。是传说中隔着“天河”的牛郎和织女在鹊桥上相会的日子。过去,七夕的民间活动主要是乞巧,所谓乞巧,就是向织女乞求一双巧手的意思。乞巧最普遍的方式是对月穿针,如果线从针孔穿过,就叫得巧。这一习俗唐宋最盛。
设计理念:
借助诗歌教学素材,通过“读、议、想、说”等灵活多变的教学方法,实现师生互动,生生互动,并恰当地运用多媒体课件激发情趣,拓展思维,从而突现学生地主体作用,使学生主动探求知识,培养他们的创新思想。在教学中把学生带入境界,有滋有味地朗读是教学的重点和难点。教师创设情境,激发兴趣,尊重学生的独特感悟,提升学生的整体素养。
学习目标:
1、学会“乞、巧、霄、渡”四个生字。
2、能朗读背诵古诗,体会诗中丰富的想象。
3、能用自己的话讲民间牛郎织女的故事,了解有关乞巧节的风俗习惯。
教学重、难点:
1、正确、流利、有情感地朗读、背诵诗歌。
2、感受古时候人们对美好生活的追求;了解诗中蕴含着的民间传说。
教学准备 :多媒体课件
教学过程
一、激趣导入,揭示课题。【解诗题】 【知诗人】
1、师:同学们,我们祖国的文化源远流长,而古诗更是文化宝库里一颗璀璨的明珠。一首好诗,蕴含着一幅画面,一首好诗,包含着一个故事,让人回味无穷。谁能背诵一首有关我国传统节日的古诗?《元日 》《清明》等
2 很好,这节课,我们再学习一首写我国传统节日乞巧节盛况的诗——《乞巧》。板书课题
3、解诗题,知作者
(1)师:请同学们拿起右手跟我一起写课题。齐读课题。(生齐读(指导“乞”、“巧”的变调,都读三声)
看到这个“乞”字,很容易让你想到什么字?(生:气球的“气”)在书写时有什么不同?(生:“气”中间有一横,而“乞”中间没有一横。)师提示:“气”的最后一笔横斜钩,而“乞”的最后一笔是横折弯钩。谁能说说“乞”是什么意思?(生:乞求。)再来看看“巧”字,教师教学“巧”字,书写、明确第五笔“竖折折钩”,组词。师:很好。“巧”字什么意思?(指名说,生:巧手)
谁能完整地说说诗题是什么意思?(指名说,生:乞求一双巧手)再齐读课题。
2、师:这首诗是唐代诗人林杰写的。(板书林杰)师介绍:林杰是一位很了不起的诗人,他小时候非常聪明,六岁时就能写诗。一下笔就能写成一篇好文章。他还精通书法棋艺,只可惜他英年早逝,17岁就离开了人世。今天我们要学习的,就是他的代表作之一。
二、学习新课
(一)初读古诗:读准字音 读通诗句【读诗句】
1、请同学们打开书,自由读古诗,注意读准字音 读通诗句
2、指名读,生生评价
3、出示古诗节奏,教师范读,再指名读。
4、师:这次我们的朗读要求提高了,同学们不仅要读准字音,还要读得字正腔圆,连贯,通顺。注意读出节奏,读出自己的味道。(学生自由读)
4、指名读,师生共同评价。
(二)研读古诗:结合注释,理解诗句 【明诗意】
1、师:要理解《乞巧》的意思,得先了解我国四大民间传说之一的牛郎织女的故事,(课件播放牛郎织女的动画。)
2、师:织女不仅有美丽的容貌,而且手巧。
课件出示织女资料
3、师:织女的手巧让无数的人间少女佩服。古时候的少女们在牛郎织女每年七月初七相聚的这一天,都会向织女乞巧。所以七夕节也叫——乞巧节,女儿节。
乞巧节是古时候人们非常喜欢的一个节日。我们再来借助课后资料袋里的介绍来了解一下乞巧节,看看都有哪些乞巧方式?
指名说:对月穿针、蜘蛛结网、贺牛生日
当然乞巧节的风俗还有很多,那我们今天学的写的是哪一种呢?
4、师:请同学们自由读诗的第一、二行。(出示课件)
(1)师:刚才同学们在读的时候,我听见诗的第一行有两个字的读音是一样的?是哪两个字?
那这两个字的字形一样吗?(“宵”字是宝盖头,“霄”字是雨字头)它是什么意思呢?借助组词理解(元宵的宵指:夜晚,云霄的霄指:天空)理解了字的意思,(出示宵和霄区别课件)
相信我们再齐读,准能读得更好。(学生齐读)
(2)谁能描述一下这两句诗描绘的是一种怎样的画面?
(3)体会、朗读、感悟前两句
师:在七月初七日这天晚上,人们望着深蓝浩瀚的星空,想到了牛郎织女鹊桥相会的故事,你觉得牛郎织女当时的心情是怎样的呢?你能读好这两行诗吗?(指名读)
那些青年男女携手来到了户外,抬头仰望星空,想到了牛郎织女鹊桥相会的情景,此时人们是一种怎样的心情?(生体会,再读)
假如是你也是人群中的一个,你是一种怎样的心情?(生体会,多种形式读)
5、师:七月初七的夜晚,天上的牛郎和织女喜相逢,那人间的姑娘少女们又在做什么呢?(课件出示三四行)
(1)读读三、四行。(学生读)
(2)(朗读视频)下面我们先来听一听老师的朗读。
(3)师:在这七夕之夜,人间的人们正家家(学生接念——乞巧望秋月)从“家家乞巧望秋月,穿尽红丝几万条”中你的脑海浮现出怎样的画面?
(4)师:你怎么知道人很多?是从哪句话读出来的。(家家乞巧望秋月)哪个词最能说明人多?(家家)是啊,每家的少女们都在望着月亮,乞取智巧,有的在小院里,有的在家门口,在田野,在山坡,在河边,在花园…在所有能够看到月亮的地方,少女们都在穿红丝线,哪怕夜深了,她们还在不停地穿,为什么啊?(他们想象织女一样心灵手巧)
(5)师:她们穿了多少条呢?(几万条)真的数出有几万条吗?(没有)那是多少条?(很多很多)什么多?(红丝多)在第四行里,还有哪个字可以看出少女们穿的红丝很多呢?(穿尽)
你能想象千家万户都在乞巧是一个什么样的场面吗?”(热闹的场面)因此诗人林杰发出感慨:家家乞巧望秋月,穿尽红丝几万条。
过节了,牛郎织女一家团聚了,你们的心情怎样?(高兴……)(指名读,齐读)
(6)后来,乞巧的范围更宽泛了,一首《乞巧歌》表达了她们的心声:
(出示《乞巧歌》)乞手巧,乞容貌;乞心通,乞颜容;乞我爹娘千百岁,乞我姊妹千万年。
自己读读,人们除了祈求一双巧手之外,还可能在乞求着什么?(指名说)
(出示课件)
是啊,月光下,我们仿佛看到了这样一幅幅画面,你们能不能说一说呢?
盼望已久的乞巧节之夜终于到了.....
月光下,两个姐妹穿着红丝,在乞求父母( ) 。
庭院里,一位农村的少女穿着红丝,在乞求 ( )。
( ),一位年轻的母亲穿着红丝,在乞求( ) 。
( ),( ) ,在乞求 。
相应板书:人间乞巧忙
6、师:你们想向织女为哪些人乞求呢?乞求什么?
生:亲人 朋友 灾区人民
教师小结:虽然年代在变,但是我们对美满生活的追求依然未变。我们要在用心乞巧的同时,还要学会用双手去创造,去努力争取明天的成功!
(三)配乐品读古诗,升华情感,试背古诗。【诵诗句】【悟诗情】
1、数不清的红丝都穿完了,可见人间企盼、追求幸福的愿望是多么强烈而美好啊!你能带着这种强烈的感情朗读吗?
2、【出示课本图文】让我们一起来读出强烈的感情朗读,读出这首诗的韵味吧!
配乐朗读。(生读:指名读、齐读、合作读)
3、、古人云:不积跬步,无以至千里,不积小流,无以成江海。光会读还是不够的,我们还要背下来,谁能背下来?试一试吧!
4、【出示课件图片】指名试背、学生齐背
三、拓展练习,日积月累。
1、考考你(出示两个练习题)
(1)试一试,连一连
端午节 农历九月初九 闹花灯,吃元宵
重阳节 农历正月十五 乞巧,对月穿针
中秋节 农历八月十五 包粽子,赛龙舟
元宵节 农历七月初七 插茱萸,登高
乞巧节 农历五月初五 祭月,吃月饼
(2)填一填
林杰根据 (七夕节 )(节日)流传的民间传说 (《牛郎织女》)创作了古诗(《乞巧》)。这首诗表现了人们过节时( 喜悦 )的心情和
(乞取智巧、追求幸福) 的心愿。
2、有时间的话,抄写这首诗。
3、今天我们学习的是一首和中国传统节日—乞巧节,即七夕节有关的古诗,其实古时候很多文人墨客在七夕这天,都留下了许多诗篇。老师这里还收集了一些和七夕有关的古诗,读读看。(指名读)有兴趣的同学在课后把它记在你的积累本中吧!
总结:古诗是中国几千年文化的精髓,我们要充分地感受祖国语言文字的魅力。其实不光在课内,在课外我们还应该自发地去了解、去学习、去积累,去发自内心地热爱古诗。
《乞巧》说课稿
金凤三小 任燕霞
我说课的题目是小学语文第六册第29课《古诗两首》中的《乞巧》这首古诗。我准备从教材、教法和学法,教学设计和板书设计四大块来说。
【说教材】
《乞巧》所在的单元,这组教材围绕民间故事和神话传说这一主题来编排的。再一次把学生带回儿时倾听大人们讲故事的快乐中去,感受古人的想象是多么丰富。《乞巧》是唐代诗人林杰描写民间七夕乞巧盛况,也是一首想象丰富,流传很广的古诗。诗句浅显易懂,并涉及到家喻户晓的神话传说故事,表达了少女们乞取智巧、追求幸福的美好心愿。
基于对教材的理解,结合本组课文的训练意图和学生实际,我把这首诗的教学目标定为:
1、学会“乞、巧、霄、渡”四个生字。
2、能朗读背诵古诗,体会诗中丰富的想象。
3、了解有关乞巧节的风俗习惯。
根据教学目标和教材的内容、特点,我把本课的教学重难点定为
1、正确、流利、有情感地朗读、背诵诗歌。
2、感受古时候人们对美好生活的追求;了解诗中蕴含着的民间传说。
教学重难点的确定,我的教学思路也就比较清晰了,教法和学法的选择也就水到渠成了。
【说教法】
语文教学要求突出学生的主体作用,培养他们的创新思。针对本课的教学目标和古诗的特点,本课将采用的教学方法为:
1、设境想象法:
运用《牛郎织女的传说》的动画画面再现情境,借助视频朗读示范资料充实对乞巧节的了解和对吟诗的深层次要求,同时,配上主题相符的音乐渲染情境,语言描述情境。学生在心境愉悦的环境中学习,受到了美的熏陶。形象思维和抽象思维都得到了发展,让学生谈自己的感受,从而深刻体会到了诗人所表达了情感。
2、重点字词剖析法:
抓住“宵和霄”的形的区别来进而理解字意的不同,以及在诗句中的意思,这样设计,意在突出语文学科的特点,进行扎扎实实的语言文字训练,让学生在诗中体会到祖国语言文字的美。同进,抓住重点词句进行挖掘,加大了“学诗”的密度,使学生真正学有所获,学有所得。
3、精心设计教法,提高学生阅读能力,
抓住语文本色,体现人文性和工具性的统一。引导学生学习语言,发展语言,是阅读教学责无旁贷的任务。本诗内容浅显,但意义深远。 在教学中,我力求在品析语言中让学生感悟到少女们追求幸福的心愿,在感悟少女们追求幸福心愿中习得语言,提高语文素养。
遵循阅读教学规律,重视体验和感悟,因为阅读是学生个性化的行为,不能以老师的分析代替学生阅读实践,所以我的教法力求让学生在主动思维活动中加深理解和体验,有所感悟和思考。
【说学法】
1、补充资料法:学习《乞巧》这首诗,学生需要了解、补充一系列资料,如了解七夕节的来历、及它为什么又叫乞巧节、女儿节的原因,因此学生通过《牛郎织女的传说》的动画再现情境,充实对乞巧节的了解。借助视频朗读示范资料感受什么样的朗读才叫吟诗。
2、朗读体会法:
运用“解诗题、知诗人、读诗句、明诗意、诵诗句”这四个步骤来学习。 自读自悟,读悟结合,以读促悟,以悟生情。 抓重点词句,品读赏析,指导学生反复诵,在诵读中积极感悟。同时达到丰富和积累语言,运用语言的目的。
3、音乐渲染法:
朗读时,配上主题相符的音乐渲染情境,语言描述情境。在这样的情境中,展示多种形式的配乐吟诵,如自由读、指名读、范读、赛读、集体读等多种形式,学生在心境愉悦的环境中学习,受到了美的熏陶。形象思维和抽象思维都得到了发展,从而深刻体会到了诗人所表达了情感,使学生在反复吟诵中充实阅读的情感和提高阅读的效果。
在以上教学理念的指导下,我力求通过教学环节的精心设计,达成三维目标。于是,我设计了以下教学过程。
【说教学过程】
一、激趣导入,揭示课题。 【解诗题】 【知诗人】
1、师:同学们,我们祖国的文化源远流长,而古诗更是文化宝库里一颗璀璨的明珠。一首好诗,蕴含着一幅画面,一首好诗,包含着一个故事,让人回味无穷。谁能背诵一首有关我国传统节日的古诗?《元日 》《清明》等
2 很好,这节课,我们再学习一首写我国传统节日乞巧节盛况的诗——《乞巧》。板书课题
3、解诗题,知作者
(1)师:请同学们拿起右手跟我一起写课题。齐读课题。(生齐读(指导“乞”、“巧”的变调,都读三声)教学“乞”“巧”两字
谁能完整地说说诗题是什么意思?(指名说,生:乞求一双巧手)再齐读课题。
2、师:这首诗是唐代诗人林杰写的。(板书林杰)师介绍:林杰是一位很了不起的诗人,他小时候非常聪明,六岁时就能写诗。一下笔就能写成一篇好文章。他还精通书法棋艺,只可惜他英年早逝,17岁就离开了人世。
二、学习新课
【读诗句】读准字音 读通诗句
1、请同学们打开书,自由读古诗,注意读准字音 读通诗句
2、指名读,生生评价
3、出示古诗节奏,教师范读,再指名读。
4、师:同学们不仅要读准字音,还要读得字正腔圆,连贯,通顺。注意读出节奏,读出自己的味道。(学生自由读)
5、指名读,师生共同评价。
【明诗意】结合注释,理解诗句
1、师:要理解《乞巧》的意思,得先了解我国四大民间传说之一的牛郎织女的故事,(课件播放牛郎织女的动画。)
2、师:织女不仅有美丽的容貌,而且手巧。
课件出示织女资料
3、师:织女的手巧让无数的人间少女佩服。古时候的少女们在牛郎织女每年七月初七相聚的这一天,都会向织女乞巧。所以七夕节也叫——乞巧节,女儿节。乞巧节是古时候人们非常喜欢的一个节日。我们再来借助课后资料袋里的介绍来了解一下乞巧节,看看都有哪些乞巧方式? 指名说:对月穿针、蜘蛛结网、贺牛生日 当然乞巧节的风俗还有很多,那我们今天学的写的是哪一种呢?
4、师:请同学们自由读诗的第一、二行。(出示课件)
(1)师:刚才同学们在读的时候,我听见诗的第一行有两个字的读音是一样的?是哪两个字?
那这两个字的字形一样吗?(“宵”字是宝盖头,“霄”字是雨字头)它是什么意思呢?借助组词理解(元宵的宵指:夜晚,云霄的霄指:天空)理解了字的意思,(出示宵和霄区别课件)
相信我们再齐读,准能读得更好。(学生齐读)
(2)谁能描述一下这两句诗描绘的是一种怎样的画面?
(3)体会、朗读、感悟前两句
师:在七月初七日这天晚上,人们望着深蓝浩瀚的星空,想到了牛郎织女鹊桥相会的故事,你觉得牛郎织女当时的心情是怎样的呢?你能读好这两行诗吗?(指名读)
那些青年男女携手来到了户外,抬头仰望星空,想到了牛郎织女鹊桥相会的情景,此时人们是一种怎样的心情?(生体会,再读)
假如是你也是人群中的一个,你是一种怎样的心情?(生体会,多种形式读)
5、师:七月初七的夜晚,天上的牛郎和织女喜相逢,那人间的姑娘少女们又在做什么呢?(课件出示三四行)
(1)读读三、四行。(学生读)
(2)(朗读视频)下面我们先来听一听老师的朗读。
(3)师:在这七夕之夜,人间的人们正家家(学生接念——乞巧望秋月)从“家家乞巧望秋月,穿尽红丝几万条”中你的脑海浮现出怎样的画面?
(4)师:你怎么知道人很多?是从哪句话读出来的。(家家乞巧望秋月)哪个词最能说明人多?(家家)在所有能够看到月亮的地方,少女们都在穿红丝线,哪怕夜深了,她们还在不停地穿,为什么啊?(他们想象织女一样心灵手巧)
(5)师:她们穿了多少条呢?(几万条)真的数出有几万条吗?(没有)那是多少条?(很多很多)什么多?(红丝多)在第四行里,还有哪个字可以看出少女们穿的红丝很多呢?(穿尽)
你能想象千家万户都在乞巧是一个什么样的场面吗?”(热闹的场面)因此诗人林杰发出感慨:家家乞巧望秋月,穿尽红丝几万条。
牛郎织女一家团聚了,你们的心情怎样?(高兴……)(指名读,齐读)
(6)后来,乞巧的范围更宽泛了,一首《乞巧歌》表达了她们的心声:
(出示《乞巧歌》)
自己读读,人们除了祈求一双巧手之外,还可能在乞求着什么?(指名说)
(出示课件)
是啊,月光下,我们仿佛看到了这样一幅幅画面,你们能不能说一说呢?盼望已久的乞巧节之夜终于到了.....
月光下,两个姐妹穿着红丝,在乞求父母( ) 。
庭院里,一位农村的少女穿着红丝,在乞求( ) 。
( ),一位年轻的母亲穿着红丝,在乞求( ) 。
( ),( ) ,在乞求( ) 。
相应板书:人间乞巧忙
6、师:你们想向织女为哪些人乞求呢?乞求什么?
生:亲人 朋友 灾区人民
三、【诵诗句】【悟诗情】配乐品读古诗,升华情感,试背古诗,。
1、数不清的红丝都穿完了,可见人间企盼、追求幸福的愿望是多么强烈而美好啊!你能带着这种强烈的感情朗读吗?
2、【出示课本图文】让我们一起来读出强烈的感情朗读,读出这首诗的韵味吧!
配乐朗读。(生读:指名读、齐读、合作读)
3、、古人云:不积跬步,无以至千里,不积小流,无以成江海。光会读还是不够的,我们还要背下来,谁能背下来?试一试吧!
4、【出示课件图片】指名试背、学生齐背
四、拓展练习,日积月累。
1、考考你(出示两个练习题)
(1)试一试,连一连
端午节 农历九月初九 闹花灯,吃元宵
重阳节 农历正月十五 乞巧,对月穿针
中秋节 农历八月十五 包粽子,赛龙舟
元宵节 农历七月初七 插茱萸,登高
乞巧节 农历五月初五 祭月,吃月饼
(2)填一填
林杰根据( 七夕节) 【节日】流传的民间传说 (《牛郎织女》)创作了古诗(《乞巧》)。这首诗表现了人们过节时( 喜悦 )的心情和 (乞取智巧、追求幸福 )的心愿。
2、有时间的话,抄写这首诗。
3、今天我们学习的是一首和中国传统节日—乞巧节,即七夕节有关的古诗,其实古时候很多文人墨客在七夕这天,都留下了许多诗篇。老师这里还收集了一些和七夕有关的古诗,读读看。(指名读)有兴趣的同学在课后把它记在你的积累本中吧!
总结:古诗是中国几千年文化的精髓,我们要充分地感受祖国语言文字的魅力。你们对今后学习诵读古诗有什么打算吗?
其实不光在课内,在课外我们还应该自发地去了解、去学习、去积累,去发自内心地热爱古诗。
板书设计:
天上喜相逢
乞巧 乞取智巧 追求幸福
人间乞巧忙
【说板书 】
本课的板书形象直观,概括了本课的主要内容,便于学生学习。
总之,这节课我力求以培养学生能力为目的,把时间尽量放给学生,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使学生由乐学到学会,最终达到会学会用。
为什么教育部强制要求学生背古诗,这和我未来就业有什么关系?再说考完试不还是忘的差不多了?
因为古诗是为了传承好传统文化,而且还可以用于自身的文化素养培养,就算未来用不上也是聊胜于无的。
古诗词是中国文化的精髓,也是语文学习的一个方面。好的诗词你会终生难忘,并且还会经常用到。更重要是古诗词中有中国人古来的思维方式,和处事原则。最后中央现在提到的文化自信的最重要的体现就是中国古文学,你说重要不?
中国古代诗词有很多的历史精粹,学习诗歌,可以了解这些文化的精髓,领略诗歌的魅力,即使忘记了,至少曾经领略过它的美好,就够了。
因为我们学的东西以后从事工作关于文学一类的还是有用的
那不背你拿什么去考试呢,古诗词不仅仅是考试更可以让人气质上发生变化和谈吐上的变化
什么是诗歌教学
新课程标准语文教科书选编了大量的现代诗, 《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人教版)七年级上、下册共选编了12首现代诗歌,在初中阶段就大量选编现代诗歌,在此前的教材中是不曾有过的,对此有些老师提出疑虑。原因之一是现代诗歌让学生难学,他们认为诗歌不是故事类的作品,难以唤起中学生的兴趣,并且诗歌本身就难懂,学生读了也不一定能接受。其次是老师难教,现代诗歌在字面上虽无生僻词语,读了以后有时却让人不知所云,就算是教师也难免会如堕入云雾之中。面对这种情况,教师们甚至怀疑自己的理解能力和欣赏水平。再者,因为诗歌本身蕴涵内容的丰富性及含蓄性,使得解读诗歌也成为极具个性的一种精神活动,不同的读者对同一首诗歌的理解可能会大不相同,这也是教师觉得诗歌不好教的原因致之一。诚如是,但诗歌的引入同样会带来不可估量的积极影响。它能培养学生的读诗兴趣,认识诗歌的基本特点和类型;让学生受到高尚情操与趣味的熏陶,发展个性,丰富学生的精神世界;培养学生的审美情趣,陶冶学生心态,丰富学生情感;培养积极的鉴赏态度,激发鉴赏兴趣,提高诗歌的文学鉴赏能力;培养学生的想象、联想能力,感受作品的意境和形象,体味作品的艺术魅力,理解作品的思想感情内涵;开阔学生胸怀,美化学生心灵,培养学生欣赏文学作品的能力。通过引导学生品味诗歌语言魅力、艺术构思技巧,可以培养精炼、准确地运用语言的能力。同时,可发展学生形象思维能力和审美鉴赏能力。不断提高其表情朗读水平。那么如何适应新教材的变革,遵循语文课程标准的要求,从事现代诗歌的教学呢?下面结合具体的教学实践,谈谈我对诗歌教学的几点粗浅的体会:
一、加强朗读训练
朗诵是诗歌学习中必不可少的重要方法,对于中学生来说,朗诵也适合他们的口味,容易引起他们的兴趣。新教材在每一首现代诗的课后练习中,都有这方面的要求。由此可以看出编者的意图,教师更应该明白诗歌教学中朗诵是非常重要的,所谓“书读百遍,其义自见”、所谓“熟读唐诗三百首,不会写诗也会吟”都点明了朗诵教学的重要性.可以根据诗歌的不同风格选择不同的朗读方式:如教师范读、个别朗读、齐声朗读、配乐朗读、分角色朗读等,让学生边读边听,边读边学,边读边思,得到科学而有效的训练。营造朗读的气氛,引导学生渐入佳境。朗诵应讲究方法,教师应加强这方面的指导。如初读,读准字音(查字典及结合课文注释), 能用普通话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再读,整体感悟,把握其节奏及感情, 能够用语音语调的变化来表达不同的感情;能够用不同的停顿的方式和重读方式来表现作品的内容与情感。一般情况下,对于诗歌,应多指导学生大声朗读,读出感情色彩,读得琅琅上口,熟读成诵;需要强调课文中的重点词、重点句、重点段时,应指导学生齐读;让学生领略某篇文章的优美文辞;欣赏其艺术特色时,应指导学生自由读。当然对诗歌更高要求的朗诵,能够根据作品的思想内容进行个性化的朗读,必定是在对内容有了更深的理解与把握之后,所以教师要引导学生通过品味诗歌语言而把握诵读的感情,洋溢着朗读的渴望。同时还应注意朗诵不应只是教学的开始,而应贯穿于整个诗歌教学过程中,可以说诗歌教学的每一个环节都离不了朗诵,应根据每一步的教学任务提出不同的朗诵要求。
二、发挥想象和联想,调动形象思维
诗中的世界已不同于实际生活中的客观世界,他们总是经过诗人有意无意的“改造”,投上了诗人在特定情境中的感情色彩,要理解诗人的感情,首先得进入诗中的世界。每一篇诗作都是客观世界在诗人心中的再现,或多或少地打上了诗人自身思想感情的烙印,读诗必要经历这样一个过程:诗人心中之诗——纸上之诗——读者心中之诗。所以鉴赏诗歌首先应进入作者的内心世界,再结合自己的生活经验,感悟诗歌的内涵,品味诗情画意。这中间有一个关键环节,就是联想和想像。教师在教学中可以有意识地引导学生进行联想和想像,如“请同学们团上眼睛,仔细聆听诗人的深情絮语,看看在自己的头脑中形成了哪些画面?”并让同学们描述出自己头脑中的画面,经过这一环节的教学,同学们大多能结合诗歌内容有所想,有所说,当然学生此时所说的已不完全是诗之内容了,而总是带有自己对生活的认识和感悟了。现代诗歌教学中,通过这样的训练,既活跃了学生的形象思维,使他们更好地品味了诗情画意,又培养了他们口头描述的能力。学生在联想和想象中,加进了自己的感悟,又不同程度地激发了他们的创造力
联系学生实际,引导学生获得独特的生活和情感体验
教学现代诗歌时应注重引导学生注意语文与生活的联系,当然这里的生活包括社会、自然和人生三方面。教师在教学中一定要注意引导学生联系生活学习诗歌,充分调动学生的生活积累,让他们自己说出对生活的独特感受,从而更深刻地领悟诗歌的内涵。由于每个学生的生活经验不同,故而对文章内容的理解也不尽相同,“诗人以一致之思,读者各以其情而自得”。诗歌教学中,要特别重视学生根据自己的生活经验对诗歌内涵的与众不同的独特体验,也许创造性的火花就此而迸发。教师在教学中可以有意识地设置这种机会。如问:请把你喜欢的诗句向同学大声朗读出来,并说明喜欢的理由;请找出你认为写得较好的诗句或词语,并简要说明原因。经过我的多次实践,这种情况下学生皆能有所发现并不时有精彩而独到的见解,特别是对词句的理解,往往具体而深刻。通过这样的学习,学生的个性皆能得到张扬。我们有时可以在找准整首诗歌的关键之后,再找一个小的,贴近学生生活、情感的切入点,作为进入一首诗的楔子。要尊重学生对作品独特的个性化解读,甚至要引导学生有独特阅读体验。新课标指出“文学作品得阅读鉴赏,往往带有更多的主观性和个人色彩,应鼓励学生积极的,富有创意地构建文本意义”,诗歌尤其如此。
要联系学生的实际并不是要处处都落到学生的生活实际、认知实际和情感体验,要防止将诗歌庸俗化处理的倾向。
四、品味语言,获得感悟
诗歌语言不同于日常口语,也不同于普通的散文化的语言,而表现出新颖、凝练,不拘泥于通用的语法规范、逻辑结构,写景抒情能直入人心的特点。诗的语言精炼、浓缩、字少意多,有极强的表现力。我们引导学生读诗,通过对诗的用词的研究、鉴赏,不仅可以使学生更好地领略诗歌的价值,还可以为学生写文章时在遣词造句方面提供经验。好的诗常在炼意、炼字、雕词琢句上独见功夫,因一词一字而尽传精神。所以我在“一词”上精当讲解;在“一字”上进行“点拨”启发,学生认真地思考和体味,就能获得独有的感悟。上课时,我们在诗歌中的某一句或几句话中抽掉一个关键性的词语。学生把抽后的单薄的诗歌和原诗相对比,把缺失的词语反复体会,融入自己的想象和感受,很容易就能感受到品析诗歌语言对于入景、入情地感知诗歌非常重要。
五、抓住诗歌的意象,理解诗人的感情
诗人郑敏有过十分精当的比喻,她说:“诗如果是用预制板建成的建筑物,意象就是一块块的预制板。”她又说:意象“象一个集成线路的组件…它对诗的作用好象一个集成线路的组件对电子仪器的作用。”这话也指出了意象即是诗歌的基本成分这一事实,一首诗也就是一个有机组合的意象系统。可以这样说,意象既是构建诗歌的基本元素,又是区别诗与非诗的基本特征。没有了意象,诗就成了直白与说明,换言之也就不能称之为诗了。从某种意识上讲,意象就是诗歌看得见的灵魂,抓住一首诗的意象就等于获得解读该诗的一把金钥匙。作家要表现的思想,抒发的感情,在诗中往往通过一些具体的事物来表现,这些具体事物也就是意象。抓住这一点有助于我们快速了解诗人要表达的情感。
六、模仿写诗,学以致用
教师在教学中要引导学生注意诗来源于生活,是诗人对生活的感悟,那么我们也同样可以把对生活的感悟用诗化的语言表述出来,当然这种写作是带有模仿借鉴性质的。仿写的形式可以是多种多样,可就例句进行延续性仿写,可就例诗进行整段仿写。仿写时要注意借助联想、想象、比喻、排比等手法来表达自己独特的情感和生活体验。
诗歌毕竟是诗人对生活的艺术再现,是最精粹的文学形式之一。诗歌教学也是一项富有创造性的工作。讲好一篇诗是一种艺术创造,这就要求我们要不断提高思想水平和业务能力,发挥独创精神,不断在教学上进行探索、改革,让现代诗歌教学逐步走向科学化、艺术化的轨道
把诗歌这一传统文化融入教学中,让学生领略到诗歌的文学和艺术性。介绍一些诗歌的历史、发展、艺术特征、阅读欣赏、创作要点以及创作实践,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
文章标题: 为什么所有的中学生都教诗歌 它对学生的发展有什么贡献呢
文章地址: http://www.xdqxjxc.cn/sanwen/163558.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