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 2023-01-29 16:59:56 | 来源: 喜蛋文章网 | 编辑: admin | 阅读: 115次
西川的诗如下:
1、《在哈尔盖仰望星空》
有一种神秘你无法驾驭,
你只能充当旁观者的角色。
听凭那神秘的力量,
从遥远的地方发出信号。
射出光来,穿透你的心,
像今夜,在哈尔盖。
在这个远离城市的荒凉的,
地方,在这青藏高原上的。
一个蚕豆般大小的火车站旁,
我抬起头来眺望星空。
这对河汉无声,鸟翼稀薄,
青草向群星疯狂地生长。
马群忘记了飞翔,
风吹着空旷的夜也吹着我。
风吹着未来也吹着过去,
我成为某个人,某间。
点着油灯的陋室,
而这陋室冰凉的屋顶。
被群星的亿万只脚踩成祭坛,
我像一个领取圣餐的孩子,
放大了胆子,但屏住呼吸。
2、《月光十四行》
人在高楼上睡觉会梦见,
一片月光下的葡萄园。
会梦见自己身披一件大披风,
摸到冰凉的葡萄架下。
而风在吹着,月亮里,
有哨声传来,那有时被称作。
“黎明之路”的河流上纸船沉没,
大雾飘过墓地般的葡萄园。
而风在吹着,嗜血的枭鸟,
围绕着葡萄园纵情歌唱。
歌唱人类失传的安魂曲,
这时你远离尘嚣,你拔出手枪。
你梦见月光下的葡萄园,
被一个身躯无情地压扁。
西川,1963年出生于江苏徐州,他和海子,骆一禾被誉为北大三诗人,其创作和诗歌理念在当代中国诗歌界影响广泛。
孤鸟飞群羊闲拆分出来出自《在哈尔盖仰望星空》,是中国当代诗人西川创作的一首现代诗歌。
作品原文:
在哈尔盖仰望星空,有一种神秘你无法驾驭
你只能充当旁观者的角色,听凭那神秘的力量
从遥远的地方发出信号,射出光来,穿透你的心
像今夜,在哈尔盖,在这个远离城市的荒凉的
地方,在这青藏高原上的,一个蚕豆般大小的火车站旁
我抬起头来眺望星空,这时河汉无声,鸟翼稀薄
青草向群星疯狂地生长,马群忘记了飞翔
风吹着空旷的夜也吹着我,风吹着未来也吹着过去
我成为某个人,某间,点着油灯的陋室
而这陋室冰凉的屋顶,被群星的亿万只脚踩成祭坛
我像一个领取圣餐的孩子,放大了胆子,但屏住呼吸
扩展资料:
在哈尔盖仰望星空创作背景:
这首诗创作于1985年,当时西川到中国西部游历,途经青海湖边的一个火车小站——比尔盖(地图上标示为比尔益)。他偶尔仰望星空,顿觉一种神秘的力量从心间漫溢,带有宗教性的情感体验在身体内涌动,此诗正是在这种基础上诞生的。
赏析:
这首诗可分为三个层次,第一层为前五句,写的是对大自然的一种认识,突出了某种强大而又“无法驾驭”的神秘力量的地位;第二层从“像今夜,在哈尔盖”一直到倒数第三句“被群星的亿万只脚踩成祭坛”。
在这一部分里,诗人对身处的环境进行了客观描述,展现出了时间凝固感和空间的空旷感;第三层是最后两句,将视角从对客观事物的描写重新拉回到主题,通过“圣餐”“孩子”“放大了胆子”“屏住呼吸”的描述,说明了“我”沉浸其中的投入,以及被壮美的自然景象所征服的虔诚状态。
Bob Dylan
How many roads must a man walk down
Before you call him a man ?
How many seas must a white dove sail
Before she sleeps in the sand ?
Yes, how many times must the cannon balls fly .
Before they're forever banned ?
The answer my friend is blowing in the wind.
The answer is blowing in the wind.
Yes, how many years can a mountain exist .
Before it's washed to the sea?
Yes, how many years can some people exist .
Before they're allowed to be* free*?
Yes, how many times can a man turn his head .
Pretending he just doesn't see ?
The answer my friend is blowing in the wind.
The answer is blowing in the wind.
Yes, **how many **times must a man look up.
Before he can see the sky ?
Yes, how many ears must one man have.
Before he can hear people cry ?
Yes, how many deaths will it take till he knows.
That too many people have died ?
The answer my friend is blowing in the wind.
The answer is blowing in the wind.
译者:张祈
一个人要走多少路
别人才把他称为人?
一只白鸽要飞越多少海
才能在沙滩沉睡?
炮弹要发射多少次
才会被永远报废?
我的朋友,答案就在风中飘,
答案就在风中飘。
一座山要存在多少年
才能被大海淹没?
一些人要生活多少年
才能获得自由?
一个人要转多少次头
还假装什么都看不见?
我的朋友,答案就在风中飘,
答案就在风中飘。
一个人要仰望多少次
才能看见天空?
一个人要有多少耳朵
才能听到人们的哭声?
到底还要死多少人
直到他知道太多的人已死去?
我的朋友,答案就在风中飘,
答案就在风中飘。
鲍勃·迪伦(1941—),诗人、音乐家、歌手,对当代的流行文化影响深远,获得2021年的诺贝文学奖。
•“垮掉的一代”(Beat Generation),或 称“疲惫的一代”,是第二次世界大战之后出 现于美国的一群松散结合在一起的年轻诗人和作家的集合体。
这一名称最早是由作家杰克•克鲁亚克于 1948年前后提出的。在英语中,形容词"beat"—词有"疲惫"或"潦倒"之意,而克鲁亚克赋予其新的含义'‘欢腾"或"幸福",和 音乐中"节拍"的概念联结在一起。
“垮掉的一代”被视为美国文化史上的第一 支“亚文化”。“垮掉派”是 二战之后 质疑和否定传统文化价值观的最重要的力量,他们对主流文化的态度和观点影响了后世的人们对文化的理解。代表作家和作品包括:《嚎叫》艾伦•金斯堡(1956)、《在路上》杰克•凯鲁亚克(1957)、《裸体午餐》威廉•博罗斯(1959)。
•美国青年反战运动
20世纪60年代中后期到70年代初,美国发动了越南战争,引起了美国国内声势浩大的反战运动。这场和平反战运动持续的时间之长,规模之大,影响之深远,在美国历史上都是前所未有的。从1965年到1967年渐具规模,不断发展,曰趋激进,并逐渐拓展到政治领域,直到1975年越战彻底结束。
Bob Dylan 是60年代亚文化的领头人,后来出现的嬉皮文化。他都在其中起到举足轻重的作用。
不论你相信或者不相信,我们的诗歌阅读方式,一直受到西方的诟病,我们一直在用错误的方式阅读——朗诵,不是朗读有错,而是我们几乎只会用这种方式读诗歌。
其实诗歌的阅读方式是随意且自然的,古时我们对待诗歌其实是很自然的,王羲之同朋友们‘流觞曲水,列坐其次’,便写就了集文学与书法天成的作品《兰亭集序》,李太白也是常常饮酒而后,诗歌便随兴而生。
我想我们之所以会有这种形式化的阅读方式是因为我们的教育。一同坐在教室的课堂里,不论是早读,还是课堂上,我们对待诗歌的方式一定是要求大声的朗诵,诗歌其实在哪个时候已经不是诗歌了, 它沦为一种工具,一种用来练习普通话,一种用来了解文言,练习记忆的工具 。
就拿《离骚》而言,其实应该是用方言阅读最好,但我们用普通话‘生搬硬套’,尽显违和之感,我们也不去理解《离骚》背后的精神内核,只是为了考试,强加记忆句子和词意。
表达诗歌的方式应该有很多种,可以是戏剧化的,可以是内容化的,图片化的...
就我们平常阅读诗歌而言,我们力求是 主观感,就是你对着一百个人阅读,但你也只是对着你自己读。诗是 孤独的 ,不应过多的追求 形式化 的东西,阅读诗歌需要的只是 自然 。**
诗歌的格律
一首诗往往包含有若干诗节,每节又分为若干行,每个诗行由若干音步组成,音步则是由一定数目的重读音节和非重读音节按照一定规律排列而成。音步的排列方式 构成英诗的格律。
常见的英语诗歌格律有六种:抑扬格、扬抑格、抑抑扬格、扬抑抑格、抑扬抑格、扬抑扬格。"抑"为轻读音节“扬”为重读音节。
请看我在诗歌中标注的 斜体 ,“ cry die man sand... ”,这些都是押韵的,鲍勃迪伦的这首歌,富含音韵,很容易让听众有一种音乐感(当然这本身也是一首歌)。
重复
请看诗当中的 粗体 ,大量的重复,是这首诗有了回环之感,鲍勃迪伦想要表达的内涵也得以表达。
总而言之,这首诗歌,不得不让我们回忆起古老英文诗歌的写作方式。
不可忽视的是《在风中飘》,是一首歌,歌有歌的不同之处,他有他的节奏感,音韵感,歌是用来听的,歌词通常只是演唱一遍就过去了,而诗是可以多次阅读的,当然歌中也有重复,你也可以多次聆听。但不可忽视的是歌强调的是 单一性 。
再一个是鲍勃迪伦用一副沙哑的喉咙演唱平淡,轻意的民谣,这就很像中国画中的‘留白’,很容易引起听众的思考。
how many times must a man look up.
Before he can see the sky?
Yes, how many ears must one man have.
Before he can hear people cry?
Yes, how many deaths will it take till he knows.
That too many people have died?
一个人要仰望多少次
才能看见天空?
一个人要有多少耳朵
才能听到人们的哭声?
到底还要死多少人
直到他知道太多的人已死去?
这种直接的质疑方式,很容易引起人们的思考,或许我们每天都在抬头看天,也听到很多人的哭泣,新闻里也看到很多人因为战争死去。
但,我们是冷漠的,那些离我们太遥远,与我们没有太多的联系,或许我们已经有所行动,也给别人带来了一些善意。
但是, 我们的心是冷漠的,别人的痛触及不到你灵魂的深处,我们也总是摆着一副事不关己的样子 。
很多人对鲍勃迪伦拿诺贝尔奖,有不同的看法,为何我们会对他有这么多争议?
全站搜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