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适岑参边诗各具有怎样的艺术特征
高适岑参边塞诗各具有怎样的艺术特征?
答:1.高适边塞诗的艺术特征是:气质沉雄、慷慨悲壮,以骨力取胜。
一。高适的边塞诗是据诗人亲临边塞的实际生活体验写成的,多采用长篇咏怀式的五言古诗,苍凉悲慨中带有理智的冷静,但基调是慷慨昂扬的。他热烈向往边功的慷慨豪情,往往使其诗显得壮大雄浑、骨气端翔。 二。高适“诗多胸臆语,兼有气骨。”他写的与从军边塞相关的绝句,亦气质沉雄、境界壮阔。
2.岑参边塞诗的特征:语奇体峻,意亦奇造。
岑参两次出塞深入西北边陲,是他一生最有意义的壮举。第二次出塞写的诗都是他边塞诗的代表作。诗歌创作特点:语奇体峻,意亦奇造。
高岑各有千秋 高适岑参诗歌有何特点
1、高适、岑参、王昌龄、王之涣合称“边塞四诗人”。
2、高适
①个人经历
孤贫,爱交游,有游侠之风,并以建功立业自期,与李白、杜甫结交。因此,其诗直抒胸臆,不尚雕饰,以七言歌行最富特色,大多写边塞生活,作品笔力雄健,气势奔放,洋溢着盛唐时期所特有的奋发进取、蓬勃向上的时代精神,是盛唐时期“边塞诗派”的领军人物。
②诗歌重说理、抒情,极少纯粹写景,几乎不用比兴,多用白描。如名作《燕歌行》,开篇即点出国难当头:“汉家烟尘在东北,汉将辞家破残贼”,开门见山,不像一般的诗以比兴开头;结尾处直接评论:“君不见沙场征战苦,至今犹忆李将军!”言简意赅。
③诗歌感情:爱国
如《送浑将军出塞》刻画浑将军就慷慨出征。“城头画角三四声,匣里宝刀昼夜鸣”赞扬浑将军不畏艰苦、为国忘身、心情乐观。又如《九曲词》名句则体现了希望边疆巩固,获致太平的愿望。
④创作时期
开元二十年前,谋事不成,困守宋中,是诗歌创作开始时期;
开元二十年至天宝八载,首次出塞,浪游无成,为创作极盛时期;
天宝八载至十四载,侧身下僚,从戎入幕,创作才能继续得到发挥;
至德元载(756)后,仕途得意,虽然也写过一些佳作,但总的说来,较前三个时期逊色。
④题材分类
1)边塞诗,成就最高。代表作如《燕歌行》、《蓟门行五首》、《塞上》、《塞下曲》、《蓟中作》、《九曲词三首》等,流露出忧国爱民之情。但高适有些赞美不义战争、歧视少数民族的作品,如《李云南征蛮诗》等。
2)反映民生疾苦的诗。如《自淇涉黄河途中作十三首》之九、《东平路中遇大水》等,对百姓生活艰苦表示同情和悲悯。同时,他还有一些赞美“良吏”的诗,提倡“仁政”。
3)讽时伤乱诗。如《古歌行》、《行路难二首》等属于批判统治者骄奢淫逸。还有一些诗作于安史乱后,表现出对政局流露出忧虑和愤慨,如《酬裴员外以诗代书》、《登百丈峰二首》等。
4)咏怀诗,数量最多,思想内容比较复杂。如《别韦参军》、《淇上酬薛三据兼寄郭少府微》、《效古赠崔二》、《封丘作》等,抒写了怀才不遇、壮志难酬的忧愤,对现实有所不满。
3、岑参
“雄奇瑰丽”是其突出特点,生动夸张、慷慨激昂、奇峻壮阔、气势磅礴、想象丰富、语言变化自如。富有浪漫主义的特色。
高适和岑参边塞诗风格的异同有哪些?
高适和岑参边塞诗风格的相同之处:经历相同、创作风格都很广泛等。
1、经历相同
高、岑二人具有相似的人生经历,都有军旅生活的真实体验。因此,在他们的诗歌中,真实的记录了边塞生活。
高适、岑参都有过军旅生活的经历,为他们的边塞诗的创作打下坚实的基础,他们的诗歌都洋溢着慷慨报国的英雄气概和不畏艰难的奋斗精神。他们在体验大漠孤烟、长河落日的边塞生活中,了解了征人的心理及边塞异样的风土人情,激了发他们创作的热情。
2、创作风格都很广泛
古体、近体、律诗、绝句,在两人的创作中均有体现。且两人尤其擅长七言古诗。
高适和岑参边塞诗风格的不同之处:内容不同、语言风格不同、艺术技巧不同等。
1、内容不同
高适的诗歌思想深刻、现实意义强烈,岑参的诗歌更多的是描绘奇异的边塞风光、不一样的边塞生活。而岑参的边塞诗描写边塞风光,“北风卷地白草折,胡天八月即飞雪。忽入一夜春风来,千树万树梨花开”。北风席卷大地吹折了白草,塞北的天空八月就飘降大雪。仿佛一夜之间春风吹来,树上有如梨花争相开放。十分生动形象的描绘出一幅边地雪景,充满着异域情调和浪漫色彩。
2、语言风格不同
从语言风格来看,高适诗浑厚,岑参诗奇峭。高适在语言风格上简洁明净,朴实有加。岑参的语言风格虽然也很明白晓畅,但是,在炼字上面所费的苦心一点也不输给贾岛。
3、艺术技巧不同
高适往往直抒胸臆,表达现实;而岑参的边塞诗多用夸张手法,表达浪漫主义情感。
岑参以壮丽的浪漫主义为主要特色,形式上用自由的七言歌行体,表达更丰富思想感情,描写边塞瑰丽的风光,采用想象、夸张的手法。
高适的边塞诗和岑参的边塞诗的异同
一、相同之处:
1、经历相同
高、岑二人具有相似的人生经历,都有军旅生活的真实体验。因此,在他们的诗歌中,真实的记录了边塞生活。
高适二十岁曾到长安,北上蓟门,漫游燕赵,想在边塞寻求报国立功的机会,在梁宋一带过了十几年“混迹渔樵”的贫困流浪生活。
岑参天宝八载,充安西四镇节度使高仙芝幕府书记,赴安西,十载回长安。十三载又作安西北庭节度使封常清的判官,再度出塞。安史乱后,至德二载才回朝。
高适、岑参都有过军旅生活的经历,为他们的边塞诗的创作打下坚实的基础,他们的诗歌都洋溢着慷慨报国的英雄气概和不畏艰难的奋斗精神。他们在体验大漠孤烟、长河落日的边塞生活中,了解了征人的心理及边塞异样的风土人情,激了发他们创作的热情。
2、创作风格都很广泛
古体、近体、律诗、绝句,在两人的创作中均有体现。且两人尤其擅长七言古诗。
二、区别:
1、内容不同
高适的诗歌思想深刻、现实意义强烈;岑参的诗歌更多的是描绘奇异的边塞风光、不一样的边塞生活。
高适的边塞诗是以政治家的眼光来观察、分析边塞的现状,把战争和国家安危、人民的苦乐联系在一起考虑的,思想尤其深刻。在《燕歌行》一诗中,通过强烈的对比,写出了我军将士浴血奋战,保卫孤城的献身精神。更可贵的是高适以异常冷静的头脑观察、分析边塞局势。
而岑参的边塞诗描写边塞风光,“北风卷地白草折,胡天八月即飞雪。忽入一夜春风来,千树万树梨花开”。北风席卷大地吹折了白草,塞北的天空八月就飘降大雪。仿佛一夜之间春风吹来,树上有如梨花争相开放。十分生动形象的描绘出一幅边地雪景,充满着异域情调和浪漫色彩。
2、语言风格不同
从语言风格来看,高适诗浑厚,岑参诗奇峭。
高适在语言风格上简洁明净,朴实有加。如《别董大》:“千里黄云白日曛,北风吹雁雪纷纷。莫愁前路无知已,天下谁人不识君。”千里黄云遮天蔽日,天气阴沉,北风送走雁群又吹来纷扬大雪。不要担心前路茫茫没有知己,天下还有谁不认识你呢?
语言质朴,没有刻意辞彩修饰。前两句描绘送别环境,悲凉情调从描写中自然而生,后两句为临别宽慰之语,显得很豪气。语言浑朴自然悲壮之中自有一种厚实。
岑参的语言风格虽然也很明白晓畅,但是,在炼字上面所费的苦心一点也不输给贾岛。比如《热海行送崔侍御还》“蒸沙烁石然虏云,沸浪炎波煎汉月”句中的“然、煎”运用丰富想象突出热海的酷热,雄壮奇丽,变幻莫测。像这样的例子还有不少,也就是说,岑参的诗歌在语言锤炼方面还是颇费心机的。
3、艺术技巧不同
高适往往直抒胸臆,表达现实;而岑参的边塞诗多用夸张手法,表达浪漫主义情感。
高适的诗歌触及到深层次的社会内容,现实意义比岑参诗更强烈。其诗作常常是直抒胸臆、强烈铺陈,含蓄委婉的描写较少,显得更凝重深沉、浑厚苍老。体裁更习惯乐府旧题和整齐的五七言体。
岑参以壮丽的浪漫主义为主要特色,形式上用自由的七言歌行体,表达更丰富思想感情,描写边塞瑰丽的风光,采用想象,夸张,的手法。全诗笔力矫健,既有大意挥洒,又有细节勾勒,既有真实摹写,又有浪漫想象,意象鲜明,意境独特,再现了边塞瑰丽的自然风光。
扩展资料:
高适的诗对边塞诗派的有着重要的作用。写边塞,苍茫而不凄凉,赋送别,荒渺而不凄切,皆脱前人窠臼,开一代诗风,其诗又以厚重深沉著称,擅长古风,所写边塞诗在冰寒之中包含着热力,在荒凉之中蕴涵着活力,是边塞诗派发展进程中的一个重要里程碑。
“雄浑悲壮”是高适的边塞诗的突出特点。其诗歌尚质主理,雄壮而浑厚古朴。高适少孤贫,有游侠之气,曾漫游梁宋,躬耕自给,加之本人豪爽正直的个性,故诗作反映的层面较广阔,题旨亦深刻。高适的心理结构比较粗放,性格率直,故其诗多直抒胸臆,或夹叙夹议,较少用比兴手法。
岑参工诗,长于七言歌行, 诗歌意境新奇,风格奇峭,气势磅礴,想象丰富,词采瑰丽,热情奔放,富有浪漫主义的特色。其诗歌的题材涉及到述志、赠答、山水、行旅各方面,而以边塞诗写得最出色——在盛唐时代,岑参写的边塞诗数量最多,成就最突出。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高适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岑参
高适、岑参边塞诗虽有相同之处,但由于各自的家庭背景、人生经历不同,两人的诗歌同中有异,各有千秋,高适的边塞诗具有现实主义的风格,岑参的边塞诗带有浓厚的浪漫主义特色.高适的诗苍凉悲壮,岑参的诗雄奇瑰丽.
唐代的边塞诗人可以分为几类.一类是未曾到过边塞而写边塞题材的,如李昂、崔国辅.一类是曾经游历过边塞的,如崔颢.再一类就是曾在边塞居住和任职的.从这个意义上来说,高适和岑参都称得上是真正的边塞诗人,两人年轻时都曾游历过河朔的燕赵,壮年时又双双到边塞从军.
就唐代的边塞诗来说,高、岑齐名,风格也相近.南宋严羽《沧浪诗话》说:“高岑之诗悲壮,读之使人感慨.”但是高适的诗,悲壮之中透着雄浑;岑参的诗,悲壮之中带着峭拔.高诗“尚质主理”,岑诗“尚巧主景”.岑参去边塞,多少有些被动不得已的因素,到边塞后,才开始写边塞题材的作品,诗篇越来越多;高适去边塞是积极主动的,他写边塞诗,始于早年的河朔之游,到他任封丘县尉以及河西陇右节度幕府掌书记时,诗作慢慢减少了,而到他任淮南节度使后,诗作就几乎没有了.史称高适年五十始为诗,其实恰好相反.因为高适写诗,是想借此沽名钓誉,到他五十岁入幕以后,诗的作用已经不大了.相比之下,岑参的诗中融进了更多的心血和真情.
高适的诗颇有古风,句中有许多的人生感慨,表面看来似乎更具有可读性.而岑参的诗则更多地包蕴了六朝以来近体诗的成就,想象丰富,格律多变,具有更多的创造性和诗学诗艺的特色.高适近之于儒,岑参近之于道.高适注重人生实践,岑参则在诗歌艺术史上占据极高的地位.他们二人,既有阅历和诗风上的相同之处,又存在着性情和具体诗歌特色上的差异.就其差异而言,二者又恰恰形成了鲜明的对比.
一.\x05高适反映现实问题要超过岑参.他的诗歌在反映现实的深度方面超过同时许多诗人,应时而生的追求不朽功名的高昂意气,与冷峻直面现实的悲慨相杂糅,使其诗歌创作颇多感慨而不失高亢,深雄浑厚,有一种感慨悲壮的美.
二.描写边塞风光,民域风情上,岑参超过高适.在立功边塞的慷慨豪情的支配下,诗人印象中的军旅生活、边塞风物、民域风情,全都变得神奇瑰丽起来,并热情地加以歌颂,突破了以往征戍诗写边地苦寒和士卒劳苦的传统格局,极大地丰富拓宽了边塞诗的描写题材和内容范围.
艺术上的不同:
一.高适将自己的个人边塞见闻,观察思考和功名志向糅为遗一体,苍凉悲慨中带有理智的冷静,但基调是慷慨昂扬的.
二.岑参的诗歌中带有感性的色彩,讲究感觉印象,浪漫的想象,飘逸的描写,寓情于景.如《走马川行奉送出师西征》:雪夜风吼、飞沙走石,这些边疆大漠中令人望而生畏的恶劣气候环境,在诗人印象中却成了衬托英雄气概的壮观景色,是一种值得欣赏的奇伟美.
三.高适的七言歌行多用律句骈语,但并不繁于文采华丽,而是以纵横顿宕,气质深雄和浑厚的骨力取胜.岑参七言歌行纵横顿宕、舒卷自如体势十分灵活.
一、思想、题材上的不同.
高适边塞诗的思想内容比较深刻,善于以政治家敏锐的眼光来观察、分析边塞现状,把战争与国家安危、人民苦乐联系起来,胸怀大局,深入军营,大胆表达个人边防政见,同时对于亲历耳闻的军中矛盾也给予毫不留情的揭露.
岑参边塞诗以瑰丽的笔调,描写带异域情调的新鲜事物或奇特风光,塑造了一个个千姿百态的艺术形象,内容丰富多彩.“
二、艺术风格同中有异,表现手法各具特色.
高适诗雄浑悲壮中显得深沉,质朴浑实;岑参诗雄浑悲壮中显得雄放,洒脱.高适常用对比、反衬的手法,语言刚健质朴、精炼准确;岑参则好比喻和夸张,语言新奇自如,呈现出强烈的浪漫主义色彩.
高适与岑参在边塞诗写作方面有何异同
高适、岑参同以边塞诗擅名,同长于七言歌行,诗风同样豪放。
但也有不同:“高适诗尚质主理,岑参诗尚巧主景。”在反映现实的深度方面,高适诗超过岑参;在题材丰富新奇方面,岑参超过高适。高适诗将追求不朽功名的高昂意气,与冷峻直面现实的悲慨相结合,苦难与崇高相对照,表现出慷慨悲壮的美;岑参诗将西北荒漠的奇异风光与风物人情,用慷慨豪迈的语调和具有浪漫色彩的艺术手法,生动地表现出来,别具奇伟壮丽之美。艺术上高适诗以沉雄质气和浑厚骨力取胜,殷璠称其诗“多胸臆语,兼有气骨”;岑参诗意奇、语奇、调奇,殷璠评其诗“语奇体峻,意亦造奇”。
高适与岑参并称“高岑”,有《高常侍集》等传世,其诗笔力雄健,气势奔放,洋溢着盛唐时期所特有的奋发进取、蓬勃向上的时代精神。后人又把高适、岑参、王昌龄、王之涣合称“边塞四诗人”。
高适诗题材广泛,内容丰富,现实性较强。代表作如《燕歌行》、《别董大》《蓟门行五首》、《塞上》、《塞下曲》、《蓟中作》、《九曲词三首》等。
岑参的作品,以边塞诗为主,代表作如《走马川行奉送封大夫出师西征》、《轮台歌奉送封大夫出师西征》、《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等。
高适与岑参在边塞诗写作方面
相同点:作为边塞诗,他们的作品都在讴歌和渲染战争的正义性,善于将边塞风光尽收笔端,展现多彩的边疆生活与少数民族的习俗,而悲壮则是他们诗篇的共同主基调。
不同点,主要有三个方面:
一是主题内容各有侧重,高适尚质主理,岑参尚巧主景;
二是艺术风格上同中有异,高适诗雄浑悲壮中显得深沉,质朴浑实,岑参诗雄浑悲壮中显得雄放,洒脱;
三是他们的表现手法各具特色,高适诗中,多运用对比反衬的手法,岑参则在诗的音韵节奏和比喻夸张方面树立了典范。
文章标题: 同为边塞诗人,王昌龄、岑参、高适的诗歌风格有何不同特点
文章地址: http://www.xdqxjxc.cn/sanwen/161960.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