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访问喜蛋文章网
你的位置:首页 > 散文 > 文章正文

可以评评我写的七律吗

时间: 2022-11-18 13:59:58 | 来源: 喜蛋文章网 | 编辑: admin | 阅读: 99次

可以评评我写的七律吗

对自己书法七律长征的评价怎么写

对自己的书法《长征七律》可以这样评价:整个篇章的书法比较飘逸,卷面整洁,跃然纸上,字体流畅,没有脱离带水的感觉。行和列间距把握恰当,书法的艺术美感扑面而来,不足之处是个别字体的架构稍显不太匀称,虽不影响整体,但也是存在瑕疵。
总体来说还是比较令人满意的。
可从以下几个方面去评价:
1.笔画是否按要求写得很工整,起笔、运笔、手笔是否合乎法度。
2.结构是否坐到横平竖直、间距匀称、重心平稳、点画呼应、主次有别等。
3.字与字、行与行、整篇布局是否隔离。
4.作品根以前比较,进步在哪里?
不仅要说说自己书法作品好在哪里也要说说自己的书法作品的不足之处在哪里?你打算如何去弥补不足?
书写《七律·长征》
写完后,自己或请同学评一评。评价标准:书写正确,行款整齐,布局合理。
希望我的回答对你有所帮助,祝您生活愉快。
对自己的书法七律长征的评价应该客观真实,可以从有无错别字方面、书写的整洁方面进行评价

诗歌高手评价一下本人自写的这首七律?

转面扶栏暗泣声,凄凉岁月满别情。rn春江有意期红蕊,秋水无暇恋紫风。rn雨落长河随浪走,云移大海伴波行。rn朝阳作锦心方好,化尽人间万种冥。
好!!!全诗意境统一,韵也压得很好,如果能活用一些典故就更有内涵了。多一句嘴:有题目么?
写的很有意境,我个人认为要是再压韵一点就更完美了!真的很好!

大家来评价一首七律

七律 秋暮述怀rn暮色苍茫懒顾望,秋声入户梦枕霞.rn几成相忆几成泪,一袖风尘一袖沙.rn无奈朱颜随雾散,岂因青鬓染霜华.rn落花流水终遗恨,谁复围炉夜煮茶.
感觉不错啊,挺好的!

七律 秋暮述怀
暮色苍茫懒顾望,秋声入户梦枕霞.
几成相忆几成泪,一袖风尘一袖沙.
无奈朱颜随雾散,岂因青鬓染霜华.
落花流水终遗恨,谁复围炉夜煮茶.

如果要改的话,个人认为第一句的懒顾望和后半句的入字,其他的读来还好。

如果整首诗真要讲究这些个韵脚工整什么的,那毛病是还有很多的,我想楼上说的是望,泪,散,恨这几个字吧,可能觉得韵脚压得不是很好。再就是要求什么对仗工整了,个人认为这没什么特别的必要。不过如果是想提高自己的写作水平的话,还是有必要尝试下的。
基本上是一首不错的七律了。
首先看格律,是首句不入韵的,隔句押韵。
只是第二句,平平仄仄仄仄平,似可改进,最好将‘枕’字换为平声的,但最后三字决不能是平平平,三平调更糟。黏对的规则处理得很好。没有失黏失对的现象。
二三联公整。
总的说来,格律上做得很好了,现代人不容易。
其次看用语及意境。
意思的起承转合还是不错的,只是有些用句还不雅, 如‘落花流水终遗恨’,流于浅易轻滑,楼主是否可以再想想。围炉煮茶的典故也多,也可以表达得更雅些。再,‘岂因’二字,是‘哪里因为’的意思吧,放在这里意思好像不通。你是想表达鬓发变白无奈忧郁之意吧,但‘哪里因为头发变黑而伤心’,不妥
随便发发谬论,楼主无怪
秋声入户梦枕霞
平平仄仄仄仄平
⊙平⊙仄仄平平

第二句“枕”字,出了,应为平声。

前两联作句,或伤于拙,或伤于巧。后两联浑然,不错。

已经有一定水平,没必要发在这里。还是发在诗词论坛里好些吧。
韵脚,平仄都没有?是古体啊。不过做的很有意境,惆怅也表现的淋漓尽致。
霞,沙,华,茶就都押A韵....几成相忆几成泪,一袖风尘一袖沙(我喜欢这句)

毛泽东《七律长征》的赏析

《七律·长征》赏析:这首诗形象地概括了红军长征的战斗历程,热情洋溢地赞扬了中国工农红军不畏艰险,表达了诗人心里喜悦和满腹豪情,英勇顽强的革命英雄主义和革命乐观主义精神。

《七律·长征》是主席毛泽东所作的一首七言律诗,全诗原文是:

红军不怕远征难,万水千山只等闲。五岭逶迤腾细浪,乌蒙磅礴走泥丸。

金沙水拍云崖暖,大渡桥横铁索寒。更喜岷山千里雪,三军过后尽开颜。

白话文释义:红军不怕万里长征路上的一切艰难困苦,把千山万水都看得极为平常。绵延不断的五岭,在红军看来只不过是微波细浪在起伏,气势雄伟的乌蒙山,在红军眼里也不过是一颗泥丸。

金沙江浊浪滔天,拍击着高耸入云的峭壁悬崖,热气腾腾。大渡河险桥横架,晃动着凌空高悬的根根铁索,寒意阵阵。更加令人喜悦的是踏上千里积雪的岷山,红军翻越过去以后个个笑逐颜开。

扩展资料

创作背景:1934年10月间,中央红军主力从中央革命根据地出发作战略大转移,经过福建、江西、广东、湖南、广西、贵州、四川、云南、陕西等十一省,击溃了敌人多次的围追和堵截,战胜了军事上、政治上和自然界的无数艰险,行军二万五千里,终于在1935年10月到达陕北革命根据地。

作为红军的领导人,毛泽东在经受了无数次考验后,如今,曙光在前,胜利在望,他心潮澎湃,满怀豪情地写下了这首壮丽的诗篇。

首联开门见山赞美了红军不怕困难,勇敢顽强的革命精神,这是全篇的中心思想,也是全诗的艺术基调。它是全诗精神的开端,也是全诗意境的结穴。“不怕”二字是全诗的诗眼,“只等闲”强化、重申了“不怕”;“远征难”包举了这一段非凡的历史过程。

颔联、颈联四句分别从山和水两方面写红军对困难的战胜,它是承上文“千山”和“万水”而来。诗人按照红军长征的路线,选取了四个具有典型意义的地理名称,高度地概括了红军长征途中的“万水千山”。与其他诗词相比以地名入诗的作法在该篇更为集中,所显示的空间距离也更大。

“五岭逶迤腾细浪,乌蒙磅礴走泥丸。”一联是写山,却将其戏称为“泥丸”这也是写红军万里远征,勇敢无畏的革命精神,也是毛主席常用的豪气拟物的手法。前两句是全诗的总纲,由三、四句开始是分述,也是对前两句的具体描写。

“金沙浪拍云崖暖,大渡桥横铁索寒。”一联是写水,也是写红军对水的征服。红军渡过金沙江和大渡河在长征史上有着重要的意义。所以这两句所写的战斗都是具有典型意义的。“五岭”“乌蒙”两句通过红军的主观感受直接表现了红军的英雄气概。

“更喜岷山千里雪,三军过后尽开颜。”是对首联的回应。开端言“不怕”,结尾压“更喜”,强化了主题,升华了诗旨。“尽开颜”写三军的欢笑,这是最后胜利即将到来的欢笑,以此作结,遂使全诗的乐观主义精神得到了进一步的兀现。

七律长征是一首什么诗?七律长征原来是这个意思,看完受益多多

《长征》,是红军两万五千里战略转移和向抗日战场大进军的光辉写照和热情颂歌。它生动地描写了长征那艰险壮阔的场面,深入地刻画了红军不怕困难的心理状态,集中地表现了红军那英雄豪迈的气概。《长征》作为一首中国革命的不朽史诗,是革命浪漫主义与革命现实主义结合的杰出典范,是革命乐观主义的不朽之作。
首联以直白的词汇、豪迈的语势,高屋建瓴,总领全诗,高度概括红军在长征中不畏艰难险阻、勇往直前的英雄气概。它以革命乐观主义精神和革命浪漫主义风格,成为全篇的纲领。“不怕”两字,回答响亮,下笔千钧,以坚定的语气表现出红军面对长征过程中来自于军事、政治、自然等方面,以及内部王明左倾机会主义路线和张国焘分裂主义所造成的千难万险,全无惧色,顶天立地。“等闲”两字则将困难轻轻一瞥,加深了对“不怕”的表述,表现出红军藐视困难、从容不迫的自豪感。“万水千山”以静写动,以艰难险阴为主体,展现了一幅浓缩红军长征壮阔历程的总览图。
颔联承接“千山”,沿着红军长征的路线,俯瞰五岭和乌蒙山这两个典型的高山峻岭,以点带面地描绘了一组空中鸟瞰难关图:在英勇无比的红军面前,绵延数省的险峻的五岭群山,仅仅像水面上微微腾越的细小波浪;廓大无边的乌蒙山只像一个滚动着的小小泥丸。作者先用“逶迤”和“磅礴”的夸张手法极言山势雄险,用的是“扬”的手法,而后用“细浪”和“泥丸”的比喻手法言其渺小,用的是“抑”的手法,这抑扬之间更显出红军的伟大。“腾”与“走”的拟人化动态描写,使静止的山变成了动的物相,大山与红军都灵动起来。此联可谓想象超绝,用语新奇,境界阔大,气象万千。
颈联承接“万水”,近看金沙江两岸和大渡河上的铁索桥,描绘了一组放大的特写图:红军在炎热的天气中渡江,金沙江的浪涛拍击着陡峭的两岸,给人以暖热的感觉;红军在阴冷的天气中夺桥泸定桥的铁索横悬在急流的河面,给人以寒冷的感觉。一“暖”一“寒”,既写出了天气情况,又写出了心理感受。作者以两种感觉互相对比,既表达了红军渡过金沙江后的喜悦,又表现了夺取泸定桥的惊心动魄,足见红军的神勇无比。一“拍”一“横”也是以动写静的手法。此联对仗自然、工整,以自然环境寄寓无限感慨,极具气势。
尾联描述了长征的最后历程。翻越“千里雪”的岷山,其困难程度其实超过“逶迤”的五岭和“磅礴”的乌蒙山,但这时由于胜利在望,心情舒朗,“喜”由心生,眼中望去的风雪交加路也就变得美不胜收了。最后以“开颜”收篇,写出了红军翻过雪山后一片欢腾的喜悦之态,同时预示了长征的彻底胜利。
纵观全诗,气势磅礴,气魄宏伟,格调高昂,笔力雄健。不仅不处雄浑,节奏强烈,而且小处精细,抑扬顿挫。诗中对仗极为工整用词极为精当。
对张牙舞爪、穷凶极恶的敌人不置一字,视之若无。——这种傲视山川的夺人之气,非百战百胜、总揽全局的三军统帅、一代伟人而不能拥有此胸怀,《长征》诗句亦非有此胸怀而不能出此语这就是毛泽东的艺术风格,这就是毛泽东诗词艺术的魅力所在!
《七律长征》写于1935年10月,当时毛泽东率领中央红军越过岷山,长征即将结束。回顾长征一年来红军所战胜的无数艰难险阻,他满怀喜悦的战斗豪情,以极其轻松的笔调写下了这首气壮山河的伟大诗篇。
  首联是全诗的总纲,写得极有气势。它高度概括了红军在毛泽东和党中央的统率下于整个长征过程中所表现出来的亘古未有的英雄气概和百折不挠的勇毅精神。“远征难”三个字总括了红军长征途中所遇到的一切困难。“远征”是写长征行程之远,时月之长;“难”是写长征牺牲之大,经历之苦。面对一切艰难困苦,红军回答的是“不怕”“只等闲”,这充分显示出红军战士钢铁般的革命意志和大无畏的英雄气概,也给全诗定下了轻松豪迈、气度不凡的基调。
  颔联先具体写山,五岭“逶迤”形容其绵延不断。一个“腾”字写出了它的奔腾之势,但它们在红军眼里只不过是“细浪”“泥丸”,有意缩小人的视觉比例,正是为了反衬红军,突出表现红军敢于藐视并战胜一切困难的高大形象和精神伟力。
  颈联是红军过金沙江和大渡河天险,诗人蔑视了这两处困难,只用了“云崖暖”“铁索寒”写出了这两道天险抢渡成功,其他都没有提及。何等轻松!
  尾联是全诗的高潮,“更喜”两字,一方面表现了红军战士在极其艰苦条件下的乐观精神,一方面表现了红军战士对美好前途的向往和自信。诗人既不叹息过去的困难,当然也不必写出后边的困难。
  全诗首尾照应,在结构上十分完美。在开篇就定下了全诗的基调:“红军不怕远征难,万水千山只等闲。”全诗高度概括,为我们展示了五幅“征难图”:腾越五岭,疾跨乌蒙,巧渡金沙江,飞夺泸定桥,喜踏岷山雪。它是诗人那巨人般的眼光、伟大的襟怀、奇特的想像以及英雄的胆略和气魄的自然流露。
嫣然一笑的回答我转给你

联先具体写山,五岭“逶迤”形容其绵延不断。一个“腾”字写出了它的奔腾之势,但它们在红军眼里只不过是“细浪”“泥丸”,有意缩小人的视觉比例,正是为了反衬红军,突出表现红军敢于藐视并战胜一切困难的高大形象和精神伟力。
颈联是红军过金沙江和大渡河天险,诗人蔑视了这两处困难,只用了“云崖暖”“铁索寒”写出了这两道天险抢渡成功,其他都没有提及。何等轻松!
一个“腾”字,巧用比喻摹动态,凸显体势大化小。“腾”,乃“奔腾、奔驰”之义,一般指有生命或能动之物前行或跳跃之状,自古就有“腾蛟起凤”、“龙腾虎跃”之说。而作者用在此处来形容静如处子的“五岭”之状,将“逶迤”之山比作水之“细浪”,并赋予它以“腾”的动作,化静为动,以动写静,深思熟拈,实属无二。不仅如此,“五岭”体势本自大,“腾”应更显其无拘,然而作者却以“细浪”喻之,使之“腾”却形微,奔却势小,转折之微妙,只可意会。这当然不是“五岭”的本貌,是谁能将这庞大绵延之山化而为小了呢?是神吗?当然不是,是红军战士,是长征英雄。在他们眼中,“五岭”再大总为小,“腾”浪再高也是低。因此,作者的一个“腾”字,委婉托出红军战士无所畏惧的英雄之气,岂不妙哉?

一个“走”字,借助比拟状气势,蕴含张力强变弱。“走”的动作只属于生命,“乌蒙”山再“磅礴”,气势再宏大,它也没有“走”的能力。然而,人行山上,诗人不说人走却说山“走”,赋予山生命的动作和力量,这正是比拟修辞的妙处。不仅如此,诗人还在此处暗设转折,使“磅礴”的“乌蒙”,在“走”入红军战士的视野后,便小成了“泥丸”,它强大的气势陡然变得弱小,以动写静,衬托出红军战士的冲天气概和不可战胜的力量,可谓神来之笔,令人叹为观止。

一个“拍”字,精炼夸张寓内涵,烘托氛围见士气。“拍”,既见水之猛,更显水之险,又含水之声。物之常理:波再高,岂可越其堤;浪再凶,只能撞其岸。然而,作者笔下的“金沙”江水,却非同一般,它偏偏要去“拍”那耸入云霄的山崖——“云崖”,异形破天,夸张大胆,所思超常,想象使然。人们不禁要问:此水浪冲天,哪个敢向前?回答:红军战士。诗中又着一“暖”字,将渡江场面展现眼前。可见,金沙水拍,永远拍不动红军战士的气概;金沙浪高,永远高不过长征英雄的胆量。诗篇以“水”衬人,给读者留下联想的空间,其构思精巧深得艺术真谛,令我们禁不住纵情狂诵,歌之,呼之,舞之,蹈之。

一个“横”字,简笔白描度情怀,勾画场景托形象。“横”,将大渡河上的泸定桥,仅以“铁索”(十三根铁索)连接的单薄之状勾画出来,素笔白描,不着色调,背景阴冷,气氛悲凉;作者又缀一“寒”字,点明特点,形成与“金沙水拍云崖暖”相异的另一奇景。前动后静,对比鲜明,同为江流,别样险峻。更何况枪林弹雨,硝烟弥漫,如此艰险,不是英勇无敌的红军战士,世间谁能跨越此堑?境之愈难,人之愈勇,反衬精当,形象逼真。此画面,阔人眼界,引人遐思,真是巧极妙极。

诗歌中间两联,四个动词,勾靳四种场景;四个动词,描绘四种险境;四个动词,展示四幅画面;四个动词,烘托四种形象。而四个动词,却表现同一种精神;四个动词,蕴含同一种情感。作者用笔简约而内涵丰富,不写形象而形象呼之即出,将恶劣环境中红军战士“不怕远征难”的气概和“万水千山只等闲”的乐观精神,通过侧面描写的手法烘托了出来,并与诗的开头和结尾紧紧相扣,奏响一曲中国诗坛上的奇妙乐章,铿锵悦耳,弥久不息,融入生命的永恒时空。赞同29| 评论

给我提供律诗(附带点评)!有赏

越多越好!越多越好!越多越好!越多越好!
1、遣怀 唐英书

栖身名利事蹉跎,人近中年始信佛。
有幸坛经窥奥义,无缘东土礼维摩。
秋风但恨春光少,精进怎如放逸多。
莫效灵僧逞快意,野狐禅里作东郭。

佛,郭,俱是入声字,属仄,格律出了。怎如放逸多,孤平。有幸坛经窥奥义,无缘东土礼维摩,维摩原非中土人,近口号,味寡。

2、龙凤难(新韵) 名月清风

蔡家有女相思乱,依柳含矜绣玉鸾。
林苑深闺花枕梦,痴心情夜月衔缘。
爱河岁浅鸳鸯散,周宇谁宽龙凤旋。
杰俊红颜何所累,伦天不与共婵娟。

嵌字诗,一时游戏,可以增趣味,聊以练技巧耳。首,颔联俱不错,唯“周宇谁宽龙凤旋”一句近于凑了。尾联与颈联意思重复,收束不甚得力。

3、感怀 琉璃鑫灯

非慕庄生迷晓梦,只凭醉眼认朦胧。
紫月有迹映一枕,青霜无痕落几重。
寒芳影碎伤残碧,孤燕声悲泣落红。
此去依依风漫漫,空怀幽怨锁玲珑。

映一枕,三仄尾。颔、颈联层次没有拉开,作两个对子看倒也工整,然作诗看,堆砌得厉害了些,且颈联没有起到承转的作用。

4、七律(平水韵十二侵) 明月江心

青丝额上雪霜侵,似水流年逐夜沉。
彩笔书成云水事,红笺道尽世俗心。
若无杂念方知淡。一见空心始觉深。
莫愿春风不入梦,已将心事付谣琴。

俗字入声,此处应平而仄。这一联出句不错,对句却纯为了对仗而对仗,可惜。颔联过渡得也不好,和尾联的结句脱节了。盖以心事付瑶琴,且愿春风入梦,则心之不空,念之不淡,可想而知矣。前两联俱是顺叙,这一联本当发力转折,稍垫起一下,好过渡到尾联收束的,现在这两句,可谓白玉微暇。

5、组诗 清歌玉笛剑胆琴心

春入虎溪多锦绣

春入虎溪多锦绣,湖光山色胜仙家。
清波滟滟惊鸥鹭,翠柳丝丝抚窗纱。
碧草连天铺路远,琼楼拔地衬晖华。
少年狂纵逐奔雀,醉卧花毡浴彩霞。

紫气东来景色新,百花含笑满园春。
梅余点点凌风舞,桃已绯绯扑眼嗔。
银杏纵横齐翠绿,蔷薇缭绕倍精神。
晴光妩媚虽娇好,学子同心更觉亲。

楼后楼前遍绿阴,青杉修竹俱成林。
迟迟融日晨风暖,绰绰幽姿府院深。
嫩叶虬枝环岭径,如潮似火奏琴音。
逢春儿女娉婷立,联袂歌诗唱古今。

南北东西飘渺峰,灵音歌乐缙云松。
薄烟虚掩含羞面,悠鼓频传破晓钟。
声脆如潮读书早,裙红似火画楼东。
校园春色吟难尽,笑逗鸳鸯戏水中。

注: 虎溪为重庆大学城所在地, 位于歌乐山和缙云山之间 。

清歌诗龄不浅,对君当作高要求,呵呵。这一组四首,也好也不好。好处在于格律工整,字面极好看,种种风物,恍如亲睹。而不好处,则在琐于状物,似旅游指南,老干味十足。四首俱是先点地,再状两联景,尾句出人物点景,抒发一下口号式的感触。这种写法,熟极而流,以至于四首诗中,同样位置的句子互窜一下,除韵脚不合外,意思也仍是通顺。

6、新春感怀 清吟

爆竹缠绵辞岁去,一天雾霭罩新城。
梦中鸥鹭时相狎,眼底波澜已不惊。
老干横斜忆花影,寒蛩蛰伏待雷声。
芸芸万物由生灭,但遣童儿备酒铛。

这一首不错,自是老手所为,唯“老干横斜忆花影”一句刷色。盖颔联“梦中鸥鹭时相狎”本是虚写,与这一句手法雷同。而对句“待雷声”,意在言外,若有所待,更显上句单薄。但结得颇好,笔势荡开,余味无穷。

7、读成君忆《水煮三国》有感 桃熟流丹

戏说名著蔚成风,乱点鸳鸯趣味浓。
从此儿童远经典,醉心糟粕笑谈中。
君忆妙语煮三国,堪作戏说第一重。
以古讽今含寓意,营销策略备尊崇。

这个,桃君格律关似尚未过,且提三点意见以供参考:
第一,颔联对仗有问题,远经典与笑谈中失对。第二,颈联出了,君忆妙语煮三国,堪作戏说第一重--平仄仄仄仄平仄,平仄仄仄仄仄平。第三,失之直白,平白如话固然也是诗之一体,但是,平白如话,并不代表说要白如说话。
不过诗从胡说始,初学时能有这样的气象,也是很不错了,回想起来,俺初学时,应是比这个还差的,一笑。

8、遣怀 梦在天涯

回首红尘路几程,堪同冰雪论心情。
未因身险常忧死,岂为愁多漫厌生。
客梦自然悲聚散,春秋难免叹枯荣。
时光不记庸人事,把酒高歌一笑行。

高颠驻足忍回眸,艰涩行程一望收。
几为元凶临虎穴,频将生计上眉头。
未从俗客趋名利,偶效灵鱼避网钩。
漫说江河尽污染,眼前嫩水尚清流。

呵呵,颇旷达,但立意雷同了些,章法也失之于直,全是议论成篇。
第一首的颔、颈两联,俱为警句发力,反不见其警。愚意若有一联稍作收敛,改平铺直叙为曲笔,效果应该是更好一些。
第二首,几为元凶临虎穴,未从俗客趋名利,颔、颈二联句法完全一样,整齐如人造林,嫌呆板了些。
文章标题: 可以评评我写的七律吗
文章地址: http://www.xdqxjxc.cn/sanwen/156360.html
文章标签:我写 七律吗

[可以评评我写的七律吗] 相关文章推荐: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