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访问喜蛋文章网
你的位置:首页 > 散文 > 文章正文

萧统是怎样挖出陶渊明的作品

时间: 2022-11-10 11:01:01 | 来源: 喜蛋文章网 | 编辑: admin | 阅读: 116次

萧统是怎样挖出陶渊明的作品

萧统《陶渊明传》译文

《陶渊明集译注》

萧统《陶渊明传》译文:

陶渊明,字元亮。有人说名潜,字渊明。(据《祭程氏妹文》等,可知陶渊明在晋时本名渊明,字元亮。入南朝宋后才更名潜,而以渊明为字。)他的曾祖父陶侃,曾做过晋国的大司马。

陶渊明自少时便有很高的志趣,而且博学多才,文章写得很好。且才华出众,锋芒毕露。为人散淡不群,任真自得。曾经著《五柳先生传》以自解。当时看过的人都认为是他的真实写照。

为了孝顺老人照顾家庭但又家中贫困,不得不出仕做了江州祭酒。因为不能忍受官吏的职责约束,不久就自己解职回家了。江州刺史召他做主簿,他不去上任。辛勤劳作,种田自给。

饿得又瘦又病。江州刺史檀道济去看望他,陶渊明已经因为饥饿而僵卧几日了。檀道济劝他说:“我听说贤人处世,天下如果无道,不能施展自己的才华,就归隐山林;有道则出仕一展抱负。

当今你生活在一个文明的有道之世,怎么能让自己如此穷困潦倒?”陶渊明回答:“我怎么敢奢望成为贤人,只不过是志向达不到啊。”檀道济于是留给他米饭肉食,渊明却挥手拒绝。

以后陶渊明做过镇军和建威参军,曾经对自己的亲友说:“我愿意暂时去弹奏那弦歌,为将来隐居生活做准备,好吗?”当局者听说后,就让他去做彭泽令。

不想让家事拖累,就送一服役的人给儿子以助其一臂之力,家书中说:“你生活的费用,自己都很困难,现在送你这个劳力,可以帮助你解决生活的困境。他也是别人的儿子,要善待他。”

公家的田地全叫下属种秫(shu,可制酒),说:“我只要常常能醉于酒就知足了。”家人坚持要求种秔(jing晚稻),渊明就种了二顷五十亩的秫,种了五十亩的秔。

到了年末,会郡派遣督邮来视察,县吏请示陶渊明说:“应该穿礼服去迎接督邮”。渊明长叹说:“我怎么能为了五斗米的俸禄而去向乡里小儿折腰!”

当日立即解官辞职,作《归去来兮辞》,归隐田园。帝上征召他做著作郎,他也不肯就职。 江州刺史王弘非常想认识他,一直苦于没有机会。

陶渊明曾经去庐山游玩,王弘叫渊明的朋友庞通之准备了酒具,在中途村落中邀请陶渊明。渊明的脚有病,使一个门生和二小僮抬着竹轿。截住以后,渊明很高兴,就一起饮酒。过了一会,王弘来了,渊明也没有反感。

颜延之(公元384——456年,字延年,当时著名文人,与谢灵运齐名。陶渊明逝世后,颜延之曾作《陶徵士诔》,当时为江州刺史)先前为刘柳后军功曹,在浔阳的时候就与渊明交谊深厚。

后来他做了始安郡的太守,经过浔阳的时候,每天都去找陶渊明痛饮,而每次都非喝得酩酊大醉不可。王弘一心想邀请颜延之酣饮,却没有机会。

颜延之临走的时候,给渊明留下两万文钱补贴家用,渊明却派人全送去酒家,以为日常酒资。渊明曾经在九月九日重阳节这天出游门外,在屋外的菊丛中小坐沉吟。

过了一会,不知不觉手中满是菊花,正好王弘派人送酒来,索性便在菊丛中畅饮,直到醺醺微醉方归。陶渊明不懂音律,但是却收藏了一张无弦琴,每次喝酒喝得尽兴,就抚弄无弦琴以抒己怀,遣兴而已。

凡是来拜访的人,不分贵贱,往往设酒共饮。陶渊明如果先醉了,就对客人说:“我醉了想小憩,你可以先回去了。”其待人接物竟是如此真我坦率。

郡将曾经去看他,正巧遇上新酒嬢熟,陶渊明取下头上的扎的葛巾漉酒,漉完了以后,仍旧戴在头上。当时周续之隐入庐山,侍奉方丈慧远;彭城的刘遗民也遁迹匡山,陶渊明又不接受朝廷的徴命,人们称他们为“浔阳三隐”。

后来刺史檀韶苦苦请求,才请周续之出山,与学士祖企、谢景夷三人同在城北讲《周礼》,并且加以雠校。所住的公寓,离马厩很近。所以渊明写诗去,说:“周生述孔业,祖、谢响然臻。马队非讲肆,校书亦已勤”。

陶渊明的妻子翟氏,也能安于勤苦的清贫生活,和陶渊明志趣相投。陶渊明认为自己从曾祖父陶侃时已是晋朝宰辅,耻于屈身为后来的刘宋王朝做官。

自宋高祖(即宋武帝刘裕,南朝宋的建立者)王业渐隆,愈加不肯出仕。元嘉四年,正要回复朝廷的徴命,结果突然去世了。时年六十三岁。

死后世人称他为“靖节先生”,送此谥号,是由于陶渊明有“宽乐令终”和“好廉克己”的品德。

原文:

陶渊明,字元亮;或云潜字渊明浔阳柴桑人也。曾祖侃,晋大司马。渊明少有高趣,博学,善属文;颖脱不群,任真自得。尝著《五柳先生传》以自况。时人谓之实录。亲老家贫,起为州祭酒;

不堪吏职,少日自解归。州召主簿,不就。躬耕自资,遂抱羸疾。江州刺史檀道济往候之,偃卧瘠馁有日矣。道济谓曰:“贤者处世,天下无道则隐,有道则至。

今子生文明之世,奈何自苦如此?”对曰:“潜也何敢望贤,志不及也。”道济馈以粱肉,麾而去之。 后为镇军、建威参军,谓亲朋曰:“聊欲弦歌,以为三径之资可乎?”执事者闻之,以为彭泽令。

不以家累自随,送一力给其子,书曰:“汝旦夕之费,自给为难。今遣此力,助汝薪水之劳。此亦人子也,可善遇之。”公田悉令吏种秫,曰:“吾常得醉于酒足矣。”妻子固请种秔,乃使二顷五十亩种秫,五十亩种粳。

岁终,会郡遣督邮至,县吏请曰:“应束带见之。”渊明叹曰:“我岂能为五斗米,折腰向乡里小儿!”即日解绶去职,赋《归去来》。徵著作郎,不就。

江州刺史王弘欲识之,不能致也。渊明尝往庐山,弘命渊明故人庞通之齎酒具,于半道栗里之间邀之。渊明有脚疾,使一门生、二儿舁篮舆;既至,欣然便共饮酌。

俄顷弘至,亦无忤也。先是颜延之为刘柳后军功曹,在浔阳与渊明情款,后为始安郡,经过浔阳,日造渊明饮焉。每往必酣饮至醉。弘欲邀延之坐,弥日不得。

颜延之临去,留二万钱与渊明,渊明悉遣送酒家,稍就取酒。尝九月九日出宅边菊丛中坐,久之,满手把菊,忽值弘送酒至,即便就酌,醉而归。渊明不解音律,而蓄无弦琴一张,每酒适,辄抚弄以寄其意。

贵贱造之者,有酒辄设。渊明若先醉,便语客:“我醉欲眠,卿可去。”其真率如此。郡将尝候之,值其酿热,取头上葛巾漉酒,漉毕,还复著之。

时周续之入庐山,事释慧远;彭城刘遗民亦遁迹匡山,渊明又不应徵命,谓之“浔阳三隐”。后刺史檀韶苦请续之出州,与学士祖企、谢景夷三人共在城北讲《礼》,加以雠校。所住公廨,近于马队。

是故渊明示其诗云:“周生述孔业,祖、谢响然臻。马队非讲肆,校书亦已勤。”其妻翟氏亦能安勤苦,与其同志。

自以曾祖晋世宰辅,耻复屈身后代,自宋高祖王业渐隆,不复肯仕。元嘉四年,将复徵命,会卒,时年六十三。世号“靖节先生”。

扩展资料:

陶渊明生平简介

1、青少年时期(28岁以前)

陶渊明的曾祖父陶侃曾做过大司马,祖父、父亲也做过太守县令一类的官。但陶渊明的父亲死得早,渊明少年时,家运已衰落,“少而贫苦。”

他自述:“自余为人,逢运之贪。箪瓢屡罄,絺綌冬陈。”(《自祭文》)但物质生活虽然贫乏,陶渊明的精神生活却很丰富。

他学习儒家《六经》,学习《老子》、《庄子》,“猛志逸四海,鶱翮思远翥”,颇有“佐君立业”的政治抱负。

而另一方面,匡庐山水和田园风景,也使他爱好自然,“少无适俗韵,性本爱丘山。”“不戚戚于贫贱,不汲汲于富贵。”

2、学仕时期(29-41岁)

晋代的门阀制度,使得“上品无寒门,下品无世族。”在那种统治阶级内部互相倾轧,争权夺利十分激烈的年代,陶渊明根本无法实现自己的抱负。

29岁时他进入官场,当了江州祭酒,但不久便不堪吏职自解归家闲居。以后又先后几次出任小官,不仅无由施展济世抱负,而且于“志意多所耻”。

最后一次为官是当彭泽令,在官八十余日,因不堪官场黑暗,“不能为五斗米折腰向乡里小人”辞官归田。

3、归田时期(42-63岁) 

陶渊明归田之后,即在家乡过着躬耕隐居的生活,并亲自参加了农业劳动。亲自撰写《五柳先生传》这一著名的文章,用以明志。

这使他改变了鄙视劳动的态度,在一定程度上认识了劳动的价值;也在与农民的共同劳动和交往中,对他们产生了亲切的感情。

在他晚年,生活贫困,“老至更长饥”,但他不受“嗟来之食”,拒绝权贵的馈赠,表现出君子固穷的志气。

陶渊明,字元亮。有人说名潜,字渊明。(据《祭程氏妹文》等,可知陶渊明在晋时本名渊明,字元亮。入南朝宋后才更名潜,而以渊明为字。)他的曾祖父陶侃,曾做过晋国的大司马。

陶渊明自少时便有很高的志趣,而且博学多才,文章写得很好。且才华出众,锋芒毕露。为人散淡不群,任真自得。曾经著《五柳先生传》以自解。当时看过的人都认为是他的真实写照。

为了孝顺老人照顾家庭但又家中贫困,不得不出仕做了江州祭酒。因为不能忍受官吏的职责约束,不久就自己解职回家了。江州刺史召他做主簿,他不去上任。辛勤劳作,种田自给。

饿得又瘦又病。江州刺史檀道济去看望他,陶渊明已经因为饥饿而僵卧几日了。檀道济劝他说:“我听说贤人处世,天下如果无道,不能施展自己的才华,就归隐山林;有道则出仕一展抱负。

当今你生活在一个文明的有道之世,怎么能让自己如此穷困潦倒?”陶渊明回答:“我怎么敢奢望成为贤人,只不过是志向达不到啊。”檀道济于是留给他米饭肉食,渊明却挥手拒绝。

以后陶渊明做过镇军和建威参军,曾经对自己的亲友说:“我愿意暂时去弹奏那弦歌,为将来隐居生活做准备,好吗?”当局者听说后,就让他去做彭泽令。

不想让家事拖累,就送一服役的人给儿子以助其一臂之力,家书中说:“你生活的费用,自己都很困难,现在送你这个劳力,可以帮助你解决生活的困境。他也是别人的儿子,要善待他。”

公家的田地全叫下属种秫(shu,可制酒),说:“我只要常常能醉于酒就知足了。”家人坚持要求种秔(jing晚稻),渊明就种了二顷五十亩的秫,种了五十亩的秔。

到了年末,会郡派遣督邮来视察,县吏请示陶渊明说:“应该穿礼服去迎接督邮”。渊明长叹说:“我怎么能为了五斗米的俸禄而去向乡里小儿折腰!”

当日立即解官辞职,作《归去来兮辞》,归隐田园。帝上征召他做著作郎,他也不肯就职。 江州刺史王弘非常想认识他,一直苦于没有机会。

陶渊明曾经去庐山游玩,王弘叫渊明的朋友庞通之准备了酒具,在中途村落中邀请陶渊明。渊明的脚有病,使一个门生和二小僮抬着竹轿。截住以后,渊明很高兴,就一起饮酒。过了一会,王弘来了,渊明也没有反感。

颜延之(公元384——456年,字延年,当时著名文人,与谢灵运齐名。陶渊明逝世后,颜延之曾作《陶徵士诔》,当时为江州刺史)先前为刘柳后军功曹,在浔阳的时候就与渊明交谊深厚。

后来他做了始安郡的太守,经过浔阳的时候,每天都去找陶渊明痛饮,而每次都非喝得酩酊大醉不可。王弘一心想邀请颜延之酣饮,却没有机会。

颜延之临走的时候,给渊明留下两万文钱补贴家用,渊明却派人全送去酒家,以为日常酒资。渊明曾经在九月九日重阳节这天出游门外,在屋外的菊丛中小坐沉吟。

过了一会,不知不觉手中满是菊花,正好王弘派人送酒来,索性便在菊丛中畅饮,直到醺醺微醉方归。陶渊明不懂音律,但是却收藏了一张无弦琴,每次喝酒喝得尽兴,就抚弄无弦琴以抒己怀,遣兴而已。

凡是来拜访的人,不分贵贱,往往设酒共饮。陶渊明如果先醉了,就对客人说:“我醉了想小憩,你可以先回去了。”其待人接物竟是如此真我坦率。

郡将曾经去看他,正巧遇上新酒嬢熟,陶渊明取下头上的扎的葛巾漉酒,漉完了以后,仍旧戴在头上。当时周续之隐入庐山,侍奉方丈慧远;彭城的刘遗民也遁迹匡山,陶渊明又不接受朝廷的徴命,人们称他们为“浔阳三隐”。

后来刺史檀韶苦苦请求,才请周续之出山,与学士祖企、谢景夷三人同在城北讲《周礼》,并且加以雠校。所住的公寓,离马厩很近。所以渊明写诗去,说:“周生述孔业,祖、谢响然臻。马队非讲肆,校书亦已勤”。

陶渊明的妻子翟氏,也能安于勤苦的清贫生活,和陶渊明志趣相投。陶渊明认为自己从曾祖父陶侃时已是晋朝宰辅,耻于屈身为后来的刘宋王朝做官。

自宋高祖(即宋武帝刘裕,南朝宋的建立者)王业渐隆,愈加不肯出仕。元嘉四年,正要回复朝廷的徴命,结果突然去世了。时年六十三岁。

死后世人称他为“靖节先生”,送此谥号,是由于陶渊明有“宽乐令终”和“好廉克己”的品德。

原文:

陶渊明,字元亮;或云潜字渊明浔阳柴桑人也。曾祖侃,晋大司马。渊明少有高趣,博学,善属文;颖脱不群,任真自得。尝著《五柳先生传》以自况。时人谓之实录。亲老家贫,起为州祭酒;

不堪吏职,少日自解归。州召主簿,不就。躬耕自资,遂抱羸疾。江州刺史檀道济往候之,偃卧瘠馁有日矣。道济谓曰:“贤者处世,天下无道则隐,有道则至。

今子生文明之世,奈何自苦如此?”对曰:“潜也何敢望贤,志不及也。”道济馈以粱肉,麾而去之。 后为镇军、建威参军,谓亲朋曰:“聊欲弦歌,以为三径之资可乎?”执事者闻之,以为彭泽令。

不以家累自随,送一力给其子,书曰:“汝旦夕之费,自给为难。今遣此力,助汝薪水之劳。此亦人子也,可善遇之。”公田悉令吏种秫,曰:“吾常得醉于酒足矣。”妻子固请种秔,乃使二顷五十亩种秫,五十亩种粳。

岁终,会郡遣督邮至,县吏请曰:“应束带见之。”渊明叹曰:“我岂能为五斗米,折腰向乡里小儿!”即日解绶去职,赋《归去来》。徵著作郎,不就。

江州刺史王弘欲识之,不能致也。渊明尝往庐山,弘命渊明故人庞通之齎酒具,于半道栗里之间邀之。渊明有脚疾,使一门生、二儿舁篮舆;既至,欣然便共饮酌。

俄顷弘至,亦无忤也。先是颜延之为刘柳后军功曹,在浔阳与渊明情款,后为始安郡,经过浔阳,日造渊明饮焉。每往必酣饮至醉。弘欲邀延之坐,弥日不得。

颜延之临去,留二万钱与渊明,渊明悉遣送酒家,稍就取酒。尝九月九日出宅边菊丛中坐,久之,满手把菊,忽值弘送酒至,即便就酌,醉而归。渊明不解音律,而蓄无弦琴一张,每酒适,辄抚弄以寄其意。

贵贱造之者,有酒辄设。渊明若先醉,便语客:“我醉欲眠,卿可去。”其真率如此。郡将尝候之,值其酿热,取头上葛巾漉酒,漉毕,还复著之。

时周续之入庐山,事释慧远;彭城刘遗民亦遁迹匡山,渊明又不应徵命,谓之“浔阳三隐”。后刺史檀韶苦请续之出州,与学士祖企、谢景夷三人共在城北讲《礼》,加以雠校。所住公廨,近于马队。

是故渊明示其诗云:“周生述孔业,祖、谢响然臻。马队非讲肆,校书亦已勤。”其妻翟氏亦能安勤苦,与其同志。

自以曾祖晋世宰辅,耻复屈身后代,自宋高祖王业渐隆,不复肯仕。元嘉四年,将复徵命,会卒,时年六十三。世号“靖节先生”。

扩展资料:

陶渊明生平简介

1、青少年时期(28岁以前)

陶渊明的曾祖父陶侃曾做过大司马,祖父、父亲也做过太守县令一类的官。但陶渊明的父亲死得早,渊明少年时,家运已衰落,“少而贫苦。”

他自述:“自余为人,逢运之贪。箪瓢屡罄,絺綌冬陈。”(《自祭文》)但物质生活虽然贫乏,陶渊明的精神生活却很丰富。

他学习儒家《六经》,学习《老子》、《庄子》,“猛志逸四海,鶱翮思远翥”,颇有“佐君立业”的政治抱负。

而另一方面,匡庐山水和田园风景,也使他爱好自然,“少无适俗韵,性本爱丘山。”“不戚戚于贫贱,不汲汲于富贵。”

2、学仕时期(29-41岁)

晋代的门阀制度,使得“上品无寒门,下品无世族。”在那种统治阶级内部互相倾轧,争权夺利十分激烈的年代,陶渊明根本无法实现自己的抱负。

29岁时他进入官场,当了江州祭酒,但不久便不堪吏职自解归家闲居。以后又先后几次出任小官,不仅无由施展济世抱负,而且于“志意多所耻”。

最后一次为官是当彭泽令,在官八十余日,因不堪官场黑暗,“不能为五斗米折腰向乡里小人”辞官归田。

3、归田时期(42-63岁) 

陶渊明归田之后,即在家乡过着躬耕隐居的生活,并亲自参加了农业劳动。亲自撰写《五柳先生传》这一著名的文章,用以明志。

这使他改变了鄙视劳动的态度,在一定程度上认识了劳动的价值;也在与农民的共同劳动和交往中,对他们产生了亲切的感情。

在他晚年,生活贫困,“老至更长饥”,但他不受“嗟来之食”,拒绝权贵的馈赠,表现出君子固穷的志气。

 36   

 评论 

分享

 举报

无不知无知 
推荐于2021-09-01

展开全部

  陶渊明,字元亮。有人说他叫陶潜,字渊明。浔阳柴桑(今江苏九江境内)人。他的曾祖父陶侃,是晋朝的大司马(官职名)。陶渊明少年时就有很高的志向,博学多识,擅长写文章;聪颖洒脱,卓尔不群,任性率真,清高自负。曾经著作《五柳先生传》自娱自乐,当时的人称这本书为实录。
孝敬老人,家里很穷,被起用任命为州祭酒(官职名),忍受不了官场琐事,不久自己弃官回家了。州郡召他担任主簿,没有接受。亲自耕种自给自足,得了疾病。江州刺史(官职名)檀道济前去探望他,陶渊明卧床挨饿好几天了。檀道济说:“贤人处世,朝廷无道就隐居,政治开明就出来做官,如今你生在开明盛事,为什么自己如此糟践自己呢?”陶渊明回答说:“我怎敢充当贤人,我的志向比不了他们。”檀道济送给他粮食和肉,都被他扔掉了。

陶渊明的生平
陶渊明(365?~427),又名潜,字元亮,号五柳先生,寻阳柴桑(今江西九江附近)人。
陶渊明生活在晋宋易代之际十分复杂的政治环境之中。他的曾祖父陶侃曾任晋朝的大司马;祖父做过太守,父亲大概官职更低一些而且在陶渊明幼年就去世了。在重视门阀的社会里,陶家的地位无法与王、谢等士族相比,但又不同于寒门。陶侃出身寒微,被讥为“小人”,又被视为有篡位野心之人。可以想见,他的后人在政治上的处境是相当尴尬的。

陶渊明在柴桑的农村里度过少年时代,“少无适俗韵,性本爱丘山”(《归园田居》其一),“少年罕人事,游好在六经”(《饮酒》其十六),便是那时生活的写照。他常说因家贫而不得不出仕谋生,这固然是实情,但也不能排除一般士人具有的那种想要建功立业的动机。“猛志逸四海,骞翮思远翥”(《杂诗》其五)就透露了这一消息。陶渊明29岁曾任江州祭酒,不久即辞职。后来江州召为主簿,他未就任。

晋安帝隆安二年(398),陶渊明到江陵,入荆州刺史兼江州刺史桓玄幕。当时桓玄掌握着长江中上游的军政大权,野心勃勃图谋篡晋。陶渊明便又产生了归隐的想法,在隆安五年(401)所写的《辛丑岁七月赴假还江陵夜行涂口》中说:“诗书敦素好,林园无世情。如何舍此去,遥遥至西荆!”这年冬因母孟氏卒,便回寻阳居丧了。此后政局发生了急剧的变化,安帝元兴元年(402),桓玄以讨尚书令司马元显为名,举兵东下攻入京师。元兴二年(403)桓玄篡位,改国号曰楚。元兴三年(404)刘裕起兵讨伐桓玄,入建康,任镇军将军,掌握了国家大权,给晋王朝带来一线希望。于是陶渊明又出任镇军将军刘裕的参军,在赴任途中写了《始作镇军参军经曲阿作》。他的心情矛盾,一方面觉得时机到来了,希望有所作为:“时来苟冥会,婉辔憩通衢。”另一方面又眷恋着田园的生活:“聊且凭化迁,终返班生庐。”这时刘裕正集中力量讨伐桓玄及其残馀势力,陶渊明在刘裕幕中恐难有所作为。到了第二年即安帝义熙元年(405),他便改任建威将军江州刺史刘敬宣的参军。这年八月又请求改任彭泽县令,在官八十馀日,十一月就辞官归隐了。这次辞去县令的直接原因,据《宋书》本传记载:“郡遣督邮至,县吏白:‘应束带见之。’潜叹曰:‘我不能为五斗米折腰向乡里小人!’即日解印绶去职。”而他辞官时所作的《归去来兮辞》说出了更深刻的原因:“归去来兮,请息交以绝游,世与我而相违,复驾言兮焉求!”陶渊明彻底觉悟到世俗与自己崇尚自然的本性是相违背的,他不能改变本性以适应世俗,再加上对政局的失望,于是坚决地辞官隐居了。

辞彭泽令,是陶渊明一生前后两期的分界线。此前,他不断在官僚与隐士这两种社会角色中做选择,隐居时想出仕,出仕时要归隐,心情很矛盾。此后他坚定了隐居的决心,一直过着隐居躬耕的生活,但心情仍不平静:“日月掷人去,有志不获骋。念此怀悲凄,终晓不能静。”(《杂诗》其二)他在诗里一再描写隐居的快乐,表示隐居的决心,如“且共欢此饮,吾驾不可回”(《饮酒》其九);
“托身已得所,千载不相违”(《饮酒》其四)。这固然是他真实的感受,但也可以视为他坚定自己决心的一种方法。在后期他并非没有再度出仕的机会,但是他拒绝了。晋朝末年曾征他为著作佐郎,不就。刘裕篡晋建立宋朝,他更厌倦了政治,在《述酒》诗里隐晦地表达了他对此事的想法。到了晚年他贫病交加,
“江州刺史檀道济往候之,偃卧瘠馁有日矣。道济谓曰:‘贤者处世,天下无道则隐,有道则至。今子生文明之世,奈何自苦如此?’对曰:‘潜也何敢望贤,志不及也。’道济馈以粱肉,麾而去之。”(萧统《陶渊明传》)宋文帝元嘉四年去世前写了一篇《自祭文》,文章最后说:“人生实难,死如之何?呜呼哀哉!”
这成为他的绝笔。死后,朋友们给他以谥号曰“靖节先生”。他的好友颜延之为他写了诔文,这篇诔文是研究陶渊明的重要资料。《宋书》、《晋书》、《南史》都有他的传记。
  陶渊明,字元亮。有人说他叫陶潜,字渊明。浔阳柴桑(今江苏九江境内)人。他的曾祖父陶侃,是晋朝的大司马(官职名)。陶渊明少年时就有很高的志向,博学多识,擅长写文章;聪颖洒脱,卓尔不群,任性率真,清高自负。曾经著作《五柳先生传》自娱自乐,当时的人称这本书为实录。
  孝敬老人,家里很穷,被起用任命为州祭酒(官职名),忍受不了官场琐事,不久自己弃官回家了。州郡召他担任主簿,没有接受。亲自耕种自给自足,得了疾病。江州刺史(官职名)檀道济前去探望他,陶渊明卧床挨饿好几天了。檀道济说:“贤人处世,朝廷无道就隐居,政治开明就出来做官,如今你生在开明盛事,为什么自己如此糟践自己呢?”陶渊明回答说:“我怎敢充当贤人,我的志向比不了他们。”檀道济送给他粮食和肉,都被他扔掉了。
  后来担任镇军、建威参军(官职名)。陶渊明对亲戚朋友说:“我打算弹琴唱歌过隐居的生活,可以吗?”当政者听说后,调任他为彭泽县令。不带家眷独自上任,送了一个劳力给他的儿子,写信说:“你每天的用度,要自给自足,现在派给你一个佣人,帮助你砍柴打水。他也是别人的儿子,你要善待他。”官府的公田都让人种高粱,说:“我常常能喝醉酒就够了。”妻子、儿子坚持要求种粮食,于是下令二顷五十亩的田地种高粱,五十亩种粮食。年终,恰逢州郡派督邮(官职名)到彭泽县,下属请示陶渊明说:“您因该装束整齐穿官服面见他。”陶渊明叹气说:“我怎么能为五斗米折腰,效仿乡里的百姓!”当天就解下官印辞去官职,写了一篇《归去来》赋。朝廷征聘他为著作郎(官职名),没有接受。
  江州刺史王弘打算和他结交,却请不来他。陶渊明曾经去庐山,王弘让陶渊明的老朋友庞通之准备酒席,在半路田地间邀请他。陶渊明脚上有病,让一个门生和两个儿子交替抬轿,到了以后,欣然和庞通之一同饮酒。不一会王弘到了,陶渊明也没有起身。起初颜延之(人名)担任刘柳后军功曹(官职名),在浔阳和陶渊明有交情,后来到始安郡做官,经过污阳(地名),常常到陶渊明的住所饮酒。每次去,都要畅饮直到喝醉。王弘打算邀请颜延之赴宴,整天都找不到。颜延之临调走的时候,留下二万钱给陶渊明;陶渊明全部送给酒店,以便以来就能喝酒。曾经在九月九日在房子边上菊花丛中闲坐,时间长了,采了一手菊花,忽然赶上王弘送酒来了,随即就喝,喝醉才回去。陶渊明不懂音律,却保存了一张无弦琴,每次喝酒,都弹拨一番寄托新意。来拜访的人不论贵贱,只要有酒就招待他们。陶渊明如果先喝醉,就告诉客人:“我喝醉了要睡觉,你可以走了。”他的天真直率达到这种地步。郡将(官职名)曾经来拜访他,正赶上他酿的酒糟熟了,陶渊明就用头上的葛巾筛酒,筛完,又把头巾扎在头上。当时周续之(官职名)来到庐山,跟随慧远法师学佛,彭城人刘遗民也隐居在匡山,陶渊明又不接受朝廷征聘,他们号称“浔阳三隐”。后来刺史檀韶苦苦请求周续之出山,和学者祖企、谢景夷三人,一起在城北讲授《礼记》,给他们“雠校”的官衔。他们住的公寓,就好像是马队。所以陶渊明写诗给他们说:
  “周生述孔业,祖谢响然臻;马队非讲肄,校书亦已勤。”
  陶渊明的妻子翟氏也能安于勤劳清苦,和陶渊明志趣相同。自认为曾祖父是晋朝的宰相,耻于自己作为后代居在人下,自从宋高祖(南北朝时期的宋,宋高祖刘裕)的基业渐渐兴盛,再不愿意做官。元嘉(南北朝宋文帝年号)四年将要接受朝廷征聘,恰好去世了,时年六十三岁。世号叫做靖节先生。

有疑陶渊明诗篇篇有酒

有疑陶渊明诗篇篇有酒。吾观其意不在酒,亦寄酒为迹①者也。其文章不群,辞采精拔,跌宕②昭彰,独超众类,抑扬爽朗,莫与之京③。横素波而傍流,干青云而直上。语时事则指而可想,论怀抱则旷而且真。加以贞志不休,安道苦节,不以躬耕为耻,不以无财为病,自非大贤笃④志,与道污隆⑤,孰能如此乎!
疑陶渊明诗篇篇有酒。吾观其意不在酒,亦寄酒为迹者也。其文章不群,辞采精拔,①跌宕昭彰,独超众类,抑扬爽朗,莫与之京。横素波而傍流,干青云而直上。语时事则指而② ③可想,论怀抱则旷而且真。加以贞志不休,安道苦节,不以躬耕为耻,不以无财为病,自非大贤笃志,与道污隆,孰能如此乎!④ ⑤
注:①迹:心迹,内心的真实情况。②跌宕:文章富于变化。③莫与之京:没有人能超过他。京:大。④笃:坚定。⑤污隆:沉浮。污,下降。隆,上升。

有人怀疑陶渊明的诗篇篇篇都有酒,我认为他本意不在酒,也是把自己的情趣寄托在酒中。他的文章卓而不群,言辞精彩,跌宕豪迈,超过众多的文章,抑扬爽朗,没有能跟他能相比的。其意境或恬静婉约如小桥流水,或气势磅礴直冲云霄。谈时事则有针对性且值得人深思;论抱负则远大而真切。加上陶公为人不变的志向,不懈的努力,安于道义,苦守节操,不以弯腰种田为耻,不以穷困为意。如果不是圣贤,没有不渝的志向,怎么能达到这种境界?
跌宕昭彰的彰意为显著.
萧统高度赞扬了陶渊明的创作和为人,你同意他的观点吗?请结合选文和你的读书积累,从其诗、其文或其人的任一角度发表见解。
答案 :从陶渊明的诗歌、散文或人品的任一角度来谈均可,但必须体现平日读书积累。观点可与萧统相同,也可另有创见,但要作到自圆其说和不偏激。

例(1):其诗语言朴素,意境深远,开创田园诗派。如《饮酒》这首诗,名为饮酒,实则表达自己清静淡泊的人生态度。其中“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是耐人寻味的佳句。

例(2):其文语言晓畅,主题深刻。代表作《桃花源记》,其中虚构的理想社会——世外桃源,对后世文学产生了深远影响。其中“豁然开朗”“乃不知有汉”“无问津者”等句均具有恒久的魅力。

例(3):其人“不戚戚于贫贱,不汲汲于富贵”“不慕荣利”,不为五斗米折腰,气节高洁傲岸,令人敬仰
是翻译吗?
此篇出自 萧统的<<陶渊明集序>>
注:①迹:心迹,内心的真实情况。②跌宕:文章富于变化。③莫与之京:没有人能超过他。京:大。④笃:坚定。⑤污隆:沉浮。污,下降。隆,上升。
有人疑惑说陶渊明的诗每篇都有酒。在我看来他的真实意图并不在酒,而在于表明心迹,他的文章不随大流,言辞精彩俊秀,富于变化,熠熠生辉,卓然出众,音调抑扬爽朗,没有可以比拟的。他的文章像斜出与水面的旁流,又像直冲云霄而上的风。谈论时事则具体而发人省醒,谈论心胸抱负,则远大而真切,又加上他坚持自己高洁的志向,安于贫苦,不以亲自耕田为羞耻,不以没有财富而难过,如果不是有坚定志向的大贤者,淡看人生起伏,怎么能做到呢?

有疑陶渊明诗篇篇有酒。吾观其意不在酒,亦寄酒为迹①者也。其文章不群,辞采精拔,跌宕②昭彰,独超众类,抑扬爽朗,莫之与京③。横素波而傍流,干青云而直上。语时事则指而可想,论怀抱则旷而且真。加以贞志不休,安道苦节,不以躬耕为耻,不以无财为病,自非大贤笃④志,与道污隆⑤,孰能如此乎!

(萧统《〈陶渊明集〉序》)

注:①迹:心迹,内心的真实情况。②跌宕:文章富于变化。③莫之与京:没有人能超过他。京,大。④笃:坚定。⑤污隆:沉浮。污,下降。隆,上升。

10.解释下列加点词语在文中的意思。

①跌宕昭彰(  )

②不以躬耕为耻(  )

11.萧统高度赞扬了陶渊明的创作和为人,你同意他的观点吗?请结合选文和你的读书积累,从其诗、其文或其人的任一角度发表见解。

 

参考答案:

10.①显著  ②亲自

11.从陶渊明的诗歌、散文或人品的任一角度来谈均可,但必须体现平日读书积累。观点可与萧统相同,也可另有创见,但要做到自圆其说和不偏激。答案举例:①其诗语言朴素,意境深远,开创田园诗派。如《饮酒》这首诗,名为饮酒,实则表达自己清静淡泊的人生态度。其中“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是耐人寻味的佳句。②其文语言晓畅,主题深刻。代表作《桃花源记》,其中虚构的理想社会——世外桃源,对后世文学产生了深远影响。其中“豁然开朗”,“乃不知有汉”,“无人问津”等句均具有恒久的魅力。③其人“不戚戚于贫贱,不汲汲于富贵”,“不慕荣利”,不为五斗米折腰,气节高洁傲岸,令人敬仰。

萧统为什么对陶渊明高评低选

萧统亲自撰写《陶渊明集序》,对陶渊明评价甚高。可是,在选择陶渊明作品时,为什么仅仅只选择六首诗歌和一篇《归去来兮辞》?rn请问哪位精通的好心人帮忙解答一下,急需!谢谢帮忙!
陶渊明在那个时代毕竟只是作为隐士为人知晓的,那是一个崇尚华丽文采的时代,陶渊明的诗歌风格平淡,自然不能受什么关注。萧统算是发现了作为诗人的陶渊明,但是却仍然是不能逃脱这个时代的整体什么观念的~~其实从那个时代来看,选这几篇诗歌文章已经挺多了。具体的你可以参看李剑锋的《元前陶渊明接受史》一书,他对萧统对陶渊明的接受有很好的论述。
首先简要谈谈这篇序的背景,作《陶渊明集序》的时候,萧统因为轻信道士之言,为压“不祥”在母妃墓侧埋下蜡鹅等物的事情暴露,失去了梁武帝的欢心。之后不久,他就郁郁而终。醉翁之意不在酒。与其说他欣赏陶的文章,不如说他欣赏的是陶的精神。

所谓六首,是指下面这些吧:始作镇军参军经曲阿作一首、辛丑岁七月赴假还江陵夜行涂口、杂诗二首 (“结庐在人境”和“秋菊有佳色”)、咏贫士诗、读山海经。

不过我早年在亲戚家看过一个孤本,里面有八首诗。

文心雕龙一首也没选,相比而言是很宽容的了。

事实上,直到宋朝苏轼时陶渊明才成为一个符号,虽然以前很多诗人也受到他影响,但这件事你不能看的太严重,举例来说,影响苏格拉底的哲学家,你可能一个也不认识。
文章标题: 萧统是怎样挖出陶渊明的作品
文章地址: http://www.xdqxjxc.cn/sanwen/155668.html

[萧统是怎样挖出陶渊明的作品] 相关文章推荐: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