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 2022-11-10 11:01:01 | 来源: 喜蛋文章网 | 编辑: admin | 阅读: 115次
萧统《陶渊明传》译文:
陶渊明,字元亮。有人说名潜,字渊明。(据《祭程氏妹文》等,可知陶渊明在晋时本名渊明,字元亮。入南朝宋后才更名潜,而以渊明为字。)他的曾祖父陶侃,曾做过晋国的大司马。
陶渊明自少时便有很高的志趣,而且博学多才,文章写得很好。且才华出众,锋芒毕露。为人散淡不群,任真自得。曾经著《五柳先生传》以自解。当时看过的人都认为是他的真实写照。
为了孝顺老人照顾家庭但又家中贫困,不得不出仕做了江州祭酒。因为不能忍受官吏的职责约束,不久就自己解职回家了。江州刺史召他做主簿,他不去上任。辛勤劳作,种田自给。
饿得又瘦又病。江州刺史檀道济去看望他,陶渊明已经因为饥饿而僵卧几日了。檀道济劝他说:“我听说贤人处世,天下如果无道,不能施展自己的才华,就归隐山林;有道则出仕一展抱负。
当今你生活在一个文明的有道之世,怎么能让自己如此穷困潦倒?”陶渊明回答:“我怎么敢奢望成为贤人,只不过是志向达不到啊。”檀道济于是留给他米饭肉食,渊明却挥手拒绝。
以后陶渊明做过镇军和建威参军,曾经对自己的亲友说:“我愿意暂时去弹奏那弦歌,为将来隐居生活做准备,好吗?”当局者听说后,就让他去做彭泽令。
不想让家事拖累,就送一服役的人给儿子以助其一臂之力,家书中说:“你生活的费用,自己都很困难,现在送你这个劳力,可以帮助你解决生活的困境。他也是别人的儿子,要善待他。”
公家的田地全叫下属种秫(shu,可制酒),说:“我只要常常能醉于酒就知足了。”家人坚持要求种秔(jing晚稻),渊明就种了二顷五十亩的秫,种了五十亩的秔。
到了年末,会郡派遣督邮来视察,县吏请示陶渊明说:“应该穿礼服去迎接督邮”。渊明长叹说:“我怎么能为了五斗米的俸禄而去向乡里小儿折腰!”
当日立即解官辞职,作《归去来兮辞》,归隐田园。帝上征召他做著作郎,他也不肯就职。 江州刺史王弘非常想认识他,一直苦于没有机会。
陶渊明曾经去庐山游玩,王弘叫渊明的朋友庞通之准备了酒具,在中途村落中邀请陶渊明。渊明的脚有病,使一个门生和二小僮抬着竹轿。截住以后,渊明很高兴,就一起饮酒。过了一会,王弘来了,渊明也没有反感。
颜延之(公元384——456年,字延年,当时著名文人,与谢灵运齐名。陶渊明逝世后,颜延之曾作《陶徵士诔》,当时为江州刺史)先前为刘柳后军功曹,在浔阳的时候就与渊明交谊深厚。
后来他做了始安郡的太守,经过浔阳的时候,每天都去找陶渊明痛饮,而每次都非喝得酩酊大醉不可。王弘一心想邀请颜延之酣饮,却没有机会。
颜延之临走的时候,给渊明留下两万文钱补贴家用,渊明却派人全送去酒家,以为日常酒资。渊明曾经在九月九日重阳节这天出游门外,在屋外的菊丛中小坐沉吟。
过了一会,不知不觉手中满是菊花,正好王弘派人送酒来,索性便在菊丛中畅饮,直到醺醺微醉方归。陶渊明不懂音律,但是却收藏了一张无弦琴,每次喝酒喝得尽兴,就抚弄无弦琴以抒己怀,遣兴而已。
凡是来拜访的人,不分贵贱,往往设酒共饮。陶渊明如果先醉了,就对客人说:“我醉了想小憩,你可以先回去了。”其待人接物竟是如此真我坦率。
郡将曾经去看他,正巧遇上新酒嬢熟,陶渊明取下头上的扎的葛巾漉酒,漉完了以后,仍旧戴在头上。当时周续之隐入庐山,侍奉方丈慧远;彭城的刘遗民也遁迹匡山,陶渊明又不接受朝廷的徴命,人们称他们为“浔阳三隐”。
后来刺史檀韶苦苦请求,才请周续之出山,与学士祖企、谢景夷三人同在城北讲《周礼》,并且加以雠校。所住的公寓,离马厩很近。所以渊明写诗去,说:“周生述孔业,祖、谢响然臻。马队非讲肆,校书亦已勤”。
陶渊明的妻子翟氏,也能安于勤苦的清贫生活,和陶渊明志趣相投。陶渊明认为自己从曾祖父陶侃时已是晋朝宰辅,耻于屈身为后来的刘宋王朝做官。
自宋高祖(即宋武帝刘裕,南朝宋的建立者)王业渐隆,愈加不肯出仕。元嘉四年,正要回复朝廷的徴命,结果突然去世了。时年六十三岁。
死后世人称他为“靖节先生”,送此谥号,是由于陶渊明有“宽乐令终”和“好廉克己”的品德。
原文:
陶渊明,字元亮;或云潜字渊明浔阳柴桑人也。曾祖侃,晋大司马。渊明少有高趣,博学,善属文;颖脱不群,任真自得。尝著《五柳先生传》以自况。时人谓之实录。亲老家贫,起为州祭酒;
不堪吏职,少日自解归。州召主簿,不就。躬耕自资,遂抱羸疾。江州刺史檀道济往候之,偃卧瘠馁有日矣。道济谓曰:“贤者处世,天下无道则隐,有道则至。
今子生文明之世,奈何自苦如此?”对曰:“潜也何敢望贤,志不及也。”道济馈以粱肉,麾而去之。 后为镇军、建威参军,谓亲朋曰:“聊欲弦歌,以为三径之资可乎?”执事者闻之,以为彭泽令。
不以家累自随,送一力给其子,书曰:“汝旦夕之费,自给为难。今遣此力,助汝薪水之劳。此亦人子也,可善遇之。”公田悉令吏种秫,曰:“吾常得醉于酒足矣。”妻子固请种秔,乃使二顷五十亩种秫,五十亩种粳。
岁终,会郡遣督邮至,县吏请曰:“应束带见之。”渊明叹曰:“我岂能为五斗米,折腰向乡里小儿!”即日解绶去职,赋《归去来》。徵著作郎,不就。
江州刺史王弘欲识之,不能致也。渊明尝往庐山,弘命渊明故人庞通之齎酒具,于半道栗里之间邀之。渊明有脚疾,使一门生、二儿舁篮舆;既至,欣然便共饮酌。
俄顷弘至,亦无忤也。先是颜延之为刘柳后军功曹,在浔阳与渊明情款,后为始安郡,经过浔阳,日造渊明饮焉。每往必酣饮至醉。弘欲邀延之坐,弥日不得。
颜延之临去,留二万钱与渊明,渊明悉遣送酒家,稍就取酒。尝九月九日出宅边菊丛中坐,久之,满手把菊,忽值弘送酒至,即便就酌,醉而归。渊明不解音律,而蓄无弦琴一张,每酒适,辄抚弄以寄其意。
贵贱造之者,有酒辄设。渊明若先醉,便语客:“我醉欲眠,卿可去。”其真率如此。郡将尝候之,值其酿热,取头上葛巾漉酒,漉毕,还复著之。
时周续之入庐山,事释慧远;彭城刘遗民亦遁迹匡山,渊明又不应徵命,谓之“浔阳三隐”。后刺史檀韶苦请续之出州,与学士祖企、谢景夷三人共在城北讲《礼》,加以雠校。所住公廨,近于马队。
是故渊明示其诗云:“周生述孔业,祖、谢响然臻。马队非讲肆,校书亦已勤。”其妻翟氏亦能安勤苦,与其同志。
自以曾祖晋世宰辅,耻复屈身后代,自宋高祖王业渐隆,不复肯仕。元嘉四年,将复徵命,会卒,时年六十三。世号“靖节先生”。
扩展资料:
陶渊明生平简介
1、青少年时期(28岁以前)
陶渊明的曾祖父陶侃曾做过大司马,祖父、父亲也做过太守县令一类的官。但陶渊明的父亲死得早,渊明少年时,家运已衰落,“少而贫苦。”
他自述:“自余为人,逢运之贪。箪瓢屡罄,絺綌冬陈。”(《自祭文》)但物质生活虽然贫乏,陶渊明的精神生活却很丰富。
他学习儒家《六经》,学习《老子》、《庄子》,“猛志逸四海,鶱翮思远翥”,颇有“佐君立业”的政治抱负。
而另一方面,匡庐山水和田园风景,也使他爱好自然,“少无适俗韵,性本爱丘山。”“不戚戚于贫贱,不汲汲于富贵。”
2、学仕时期(29-41岁)
晋代的门阀制度,使得“上品无寒门,下品无世族。”在那种统治阶级内部互相倾轧,争权夺利十分激烈的年代,陶渊明根本无法实现自己的抱负。
29岁时他进入官场,当了江州祭酒,但不久便不堪吏职自解归家闲居。以后又先后几次出任小官,不仅无由施展济世抱负,而且于“志意多所耻”。
最后一次为官是当彭泽令,在官八十余日,因不堪官场黑暗,“不能为五斗米折腰向乡里小人”辞官归田。
3、归田时期(42-63岁)
陶渊明归田之后,即在家乡过着躬耕隐居的生活,并亲自参加了农业劳动。亲自撰写《五柳先生传》这一著名的文章,用以明志。
这使他改变了鄙视劳动的态度,在一定程度上认识了劳动的价值;也在与农民的共同劳动和交往中,对他们产生了亲切的感情。
在他晚年,生活贫困,“老至更长饥”,但他不受“嗟来之食”,拒绝权贵的馈赠,表现出君子固穷的志气。
陶渊明,字元亮。有人说名潜,字渊明。(据《祭程氏妹文》等,可知陶渊明在晋时本名渊明,字元亮。入南朝宋后才更名潜,而以渊明为字。)他的曾祖父陶侃,曾做过晋国的大司马。
陶渊明自少时便有很高的志趣,而且博学多才,文章写得很好。且才华出众,锋芒毕露。为人散淡不群,任真自得。曾经著《五柳先生传》以自解。当时看过的人都认为是他的真实写照。
为了孝顺老人照顾家庭但又家中贫困,不得不出仕做了江州祭酒。因为不能忍受官吏的职责约束,不久就自己解职回家了。江州刺史召他做主簿,他不去上任。辛勤劳作,种田自给。
饿得又瘦又病。江州刺史檀道济去看望他,陶渊明已经因为饥饿而僵卧几日了。檀道济劝他说:“我听说贤人处世,天下如果无道,不能施展自己的才华,就归隐山林;有道则出仕一展抱负。
当今你生活在一个文明的有道之世,怎么能让自己如此穷困潦倒?”陶渊明回答:“我怎么敢奢望成为贤人,只不过是志向达不到啊。”檀道济于是留给他米饭肉食,渊明却挥手拒绝。
以后陶渊明做过镇军和建威参军,曾经对自己的亲友说:“我愿意暂时去弹奏那弦歌,为将来隐居生活做准备,好吗?”当局者听说后,就让他去做彭泽令。
不想让家事拖累,就送一服役的人给儿子以助其一臂之力,家书中说:“你生活的费用,自己都很困难,现在送你这个劳力,可以帮助你解决生活的困境。他也是别人的儿子,要善待他。”
公家的田地全叫下属种秫(shu,可制酒),说:“我只要常常能醉于酒就知足了。”家人坚持要求种秔(jing晚稻),渊明就种了二顷五十亩的秫,种了五十亩的秔。
到了年末,会郡派遣督邮来视察,县吏请示陶渊明说:“应该穿礼服去迎接督邮”。渊明长叹说:“我怎么能为了五斗米的俸禄而去向乡里小儿折腰!”
当日立即解官辞职,作《归去来兮辞》,归隐田园。帝上征召他做著作郎,他也不肯就职。 江州刺史王弘非常想认识他,一直苦于没有机会。
陶渊明曾经去庐山游玩,王弘叫渊明的朋友庞通之准备了酒具,在中途村落中邀请陶渊明。渊明的脚有病,使一个门生和二小僮抬着竹轿。截住以后,渊明很高兴,就一起饮酒。过了一会,王弘来了,渊明也没有反感。
颜延之(公元384——456年,字延年,当时著名文人,与谢灵运齐名。陶渊明逝世后,颜延之曾作《陶徵士诔》,当时为江州刺史)先前为刘柳后军功曹,在浔阳的时候就与渊明交谊深厚。
后来他做了始安郡的太守,经过浔阳的时候,每天都去找陶渊明痛饮,而每次都非喝得酩酊大醉不可。王弘一心想邀请颜延之酣饮,却没有机会。
颜延之临走的时候,给渊明留下两万文钱补贴家用,渊明却派人全送去酒家,以为日常酒资。渊明曾经在九月九日重阳节这天出游门外,在屋外的菊丛中小坐沉吟。
过了一会,不知不觉手中满是菊花,正好王弘派人送酒来,索性便在菊丛中畅饮,直到醺醺微醉方归。陶渊明不懂音律,但是却收藏了一张无弦琴,每次喝酒喝得尽兴,就抚弄无弦琴以抒己怀,遣兴而已。
凡是来拜访的人,不分贵贱,往往设酒共饮。陶渊明如果先醉了,就对客人说:“我醉了想小憩,你可以先回去了。”其待人接物竟是如此真我坦率。
郡将曾经去看他,正巧遇上新酒嬢熟,陶渊明取下头上的扎的葛巾漉酒,漉完了以后,仍旧戴在头上。当时周续之隐入庐山,侍奉方丈慧远;彭城的刘遗民也遁迹匡山,陶渊明又不接受朝廷的徴命,人们称他们为“浔阳三隐”。
后来刺史檀韶苦苦请求,才请周续之出山,与学士祖企、谢景夷三人同在城北讲《周礼》,并且加以雠校。所住的公寓,离马厩很近。所以渊明写诗去,说:“周生述孔业,祖、谢响然臻。马队非讲肆,校书亦已勤”。
陶渊明的妻子翟氏,也能安于勤苦的清贫生活,和陶渊明志趣相投。陶渊明认为自己从曾祖父陶侃时已是晋朝宰辅,耻于屈身为后来的刘宋王朝做官。
自宋高祖(即宋武帝刘裕,南朝宋的建立者)王业渐隆,愈加不肯出仕。元嘉四年,正要回复朝廷的徴命,结果突然去世了。时年六十三岁。
死后世人称他为“靖节先生”,送此谥号,是由于陶渊明有“宽乐令终”和“好廉克己”的品德。
原文:
陶渊明,字元亮;或云潜字渊明浔阳柴桑人也。曾祖侃,晋大司马。渊明少有高趣,博学,善属文;颖脱不群,任真自得。尝著《五柳先生传》以自况。时人谓之实录。亲老家贫,起为州祭酒;
不堪吏职,少日自解归。州召主簿,不就。躬耕自资,遂抱羸疾。江州刺史檀道济往候之,偃卧瘠馁有日矣。道济谓曰:“贤者处世,天下无道则隐,有道则至。
今子生文明之世,奈何自苦如此?”对曰:“潜也何敢望贤,志不及也。”道济馈以粱肉,麾而去之。 后为镇军、建威参军,谓亲朋曰:“聊欲弦歌,以为三径之资可乎?”执事者闻之,以为彭泽令。
不以家累自随,送一力给其子,书曰:“汝旦夕之费,自给为难。今遣此力,助汝薪水之劳。此亦人子也,可善遇之。”公田悉令吏种秫,曰:“吾常得醉于酒足矣。”妻子固请种秔,乃使二顷五十亩种秫,五十亩种粳。
岁终,会郡遣督邮至,县吏请曰:“应束带见之。”渊明叹曰:“我岂能为五斗米,折腰向乡里小儿!”即日解绶去职,赋《归去来》。徵著作郎,不就。
江州刺史王弘欲识之,不能致也。渊明尝往庐山,弘命渊明故人庞通之齎酒具,于半道栗里之间邀之。渊明有脚疾,使一门生、二儿舁篮舆;既至,欣然便共饮酌。
俄顷弘至,亦无忤也。先是颜延之为刘柳后军功曹,在浔阳与渊明情款,后为始安郡,经过浔阳,日造渊明饮焉。每往必酣饮至醉。弘欲邀延之坐,弥日不得。
颜延之临去,留二万钱与渊明,渊明悉遣送酒家,稍就取酒。尝九月九日出宅边菊丛中坐,久之,满手把菊,忽值弘送酒至,即便就酌,醉而归。渊明不解音律,而蓄无弦琴一张,每酒适,辄抚弄以寄其意。
贵贱造之者,有酒辄设。渊明若先醉,便语客:“我醉欲眠,卿可去。”其真率如此。郡将尝候之,值其酿热,取头上葛巾漉酒,漉毕,还复著之。
时周续之入庐山,事释慧远;彭城刘遗民亦遁迹匡山,渊明又不应徵命,谓之“浔阳三隐”。后刺史檀韶苦请续之出州,与学士祖企、谢景夷三人共在城北讲《礼》,加以雠校。所住公廨,近于马队。
是故渊明示其诗云:“周生述孔业,祖、谢响然臻。马队非讲肆,校书亦已勤。”其妻翟氏亦能安勤苦,与其同志。
自以曾祖晋世宰辅,耻复屈身后代,自宋高祖王业渐隆,不复肯仕。元嘉四年,将复徵命,会卒,时年六十三。世号“靖节先生”。
扩展资料:
陶渊明生平简介
1、青少年时期(28岁以前)
陶渊明的曾祖父陶侃曾做过大司马,祖父、父亲也做过太守县令一类的官。但陶渊明的父亲死得早,渊明少年时,家运已衰落,“少而贫苦。”
他自述:“自余为人,逢运之贪。箪瓢屡罄,絺綌冬陈。”(《自祭文》)但物质生活虽然贫乏,陶渊明的精神生活却很丰富。
他学习儒家《六经》,学习《老子》、《庄子》,“猛志逸四海,鶱翮思远翥”,颇有“佐君立业”的政治抱负。
而另一方面,匡庐山水和田园风景,也使他爱好自然,“少无适俗韵,性本爱丘山。”“不戚戚于贫贱,不汲汲于富贵。”
2、学仕时期(29-41岁)
晋代的门阀制度,使得“上品无寒门,下品无世族。”在那种统治阶级内部互相倾轧,争权夺利十分激烈的年代,陶渊明根本无法实现自己的抱负。
29岁时他进入官场,当了江州祭酒,但不久便不堪吏职自解归家闲居。以后又先后几次出任小官,不仅无由施展济世抱负,而且于“志意多所耻”。
最后一次为官是当彭泽令,在官八十余日,因不堪官场黑暗,“不能为五斗米折腰向乡里小人”辞官归田。
3、归田时期(42-63岁)
陶渊明归田之后,即在家乡过着躬耕隐居的生活,并亲自参加了农业劳动。亲自撰写《五柳先生传》这一著名的文章,用以明志。
这使他改变了鄙视劳动的态度,在一定程度上认识了劳动的价值;也在与农民的共同劳动和交往中,对他们产生了亲切的感情。
在他晚年,生活贫困,“老至更长饥”,但他不受“嗟来之食”,拒绝权贵的馈赠,表现出君子固穷的志气。
36
评论
分享
举报
无不知无知
推荐于2021-09-01
展开全部
陶渊明,字元亮。有人说他叫陶潜,字渊明。浔阳柴桑(今江苏九江境内)人。他的曾祖父陶侃,是晋朝的大司马(官职名)。陶渊明少年时就有很高的志向,博学多识,擅长写文章;聪颖洒脱,卓尔不群,任性率真,清高自负。曾经著作《五柳先生传》自娱自乐,当时的人称这本书为实录。
孝敬老人,家里很穷,被起用任命为州祭酒(官职名),忍受不了官场琐事,不久自己弃官回家了。州郡召他担任主簿,没有接受。亲自耕种自给自足,得了疾病。江州刺史(官职名)檀道济前去探望他,陶渊明卧床挨饿好几天了。檀道济说:“贤人处世,朝廷无道就隐居,政治开明就出来做官,如今你生在开明盛事,为什么自己如此糟践自己呢?”陶渊明回答说:“我怎敢充当贤人,我的志向比不了他们。”檀道济送给他粮食和肉,都被他扔掉了。
有疑陶渊明诗篇篇有酒。吾观其意不在酒,亦寄酒为迹①者也。其文章不群,辞采精拔,跌宕②昭彰,独超众类,抑扬爽朗,莫之与京③。横素波而傍流,干青云而直上。语时事则指而可想,论怀抱则旷而且真。加以贞志不休,安道苦节,不以躬耕为耻,不以无财为病,自非大贤笃④志,与道污隆⑤,孰能如此乎!
(萧统《〈陶渊明集〉序》)
注:①迹:心迹,内心的真实情况。②跌宕:文章富于变化。③莫之与京:没有人能超过他。京,大。④笃:坚定。⑤污隆:沉浮。污,下降。隆,上升。
10.解释下列加点词语在文中的意思。
①跌宕昭彰( )
②不以躬耕为耻( )
11.萧统高度赞扬了陶渊明的创作和为人,你同意他的观点吗?请结合选文和你的读书积累,从其诗、其文或其人的任一角度发表见解。
参考答案:
10.①显著 ②亲自
11.从陶渊明的诗歌、散文或人品的任一角度来谈均可,但必须体现平日读书积累。观点可与萧统相同,也可另有创见,但要做到自圆其说和不偏激。答案举例:①其诗语言朴素,意境深远,开创田园诗派。如《饮酒》这首诗,名为饮酒,实则表达自己清静淡泊的人生态度。其中“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是耐人寻味的佳句。②其文语言晓畅,主题深刻。代表作《桃花源记》,其中虚构的理想社会——世外桃源,对后世文学产生了深远影响。其中“豁然开朗”,“乃不知有汉”,“无人问津”等句均具有恒久的魅力。③其人“不戚戚于贫贱,不汲汲于富贵”,“不慕荣利”,不为五斗米折腰,气节高洁傲岸,令人敬仰。
全站搜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