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访问喜蛋文章网
你的位置:首页 > 散文 > 文章正文

李白的诗歌为什么成为经典

时间: 2022-10-18 11:02:54 | 来源: 喜蛋文章网 | 编辑: admin | 阅读: 110次

李白的诗歌为什么成为经典

唐朝的诗人那么多,李白凭什么能成为诗仙?

李白云游四方时,遇到了比他小11岁的杜甫,两人一见如故,杜甫赞赏李白道:“昔年有狂客,号尔谪仙人。笔落惊风雨,诗成泣鬼神。”

杜甫说的“狂客”,就是贺知章,绰号“四明狂客”,曾惊叹于李白的诗,称呼其为“天上谪仙人”。

于是,后人皆尊称李白为“诗仙”,无人能超越其地位,也无人觉得这个绰号不妥。



其实,古往今来,文采出众的大诗人不在少数,为何只有李白被称为“诗仙”呢?

除了李白的诗风格豪迈奔放、飘逸若仙之外,他的非凡出身和道家经历也是一个重要的原因。

先说出身,对李白稍有了解的人都知道,太白那可是妥妥的富二代啊,甚至还有可能是李唐宗室之后!

《新唐书》中指出,李白是远门宗亲,为兴圣皇帝(凉武昭王李暠)九世孙,与李唐诸王同宗。《旧唐书》中记载,李白的父亲名叫李客,为任城尉。

按照唐书对李白的容貌描述“眸子炯然,哆如饿虎”,很像中亚人,因此有人推测李白的母亲是中亚人,不管到底是不是混血或者是外国人,不可否认的是李白长得确实很帅。



最早在李白故里立碑来纪念他的人,是唐梓州刺史于邵,碑文内容在记载于明朝末期学者曹学全的《蜀中名胜记》中:“白本宗室子,其先避地客蜀,居蜀之彰明,太白生焉。”

1988年,韩维禄先生撰文《李白“五世为庶”当为李建成玄孙解》,论证了李白是宗室之子,而且是太子李建成的玄孙。

历史记载,李白一生共有四次婚姻,原配妻子许氏,其祖父是唐高宗时期的宰相许圉,婚后为李白生下一子一女;继室宗氏,其祖父也是唐高宗时期的宰相宗楚客。后面的两任妻子并非正式迎娶,而是同居夫妻。

从前两个妻子的家世可以看出,李白的出身绝对不一般,要知道,古代讲究“门当户对”,普通人要想娶宰相家的女子,几乎是不可能的。

诸多史料的模糊记载中推测,李白家里是经商的,在今天的话来说,相当于家里是开跨国贸易公司的。



钱财对他来说,真的就是身外之物,25岁那年在蜀中玩够了,就想去看看外面精彩的世界,爹娘一看儿子要自己出去,不放心:“我儿啊,老话说穷家富路,何况咱家不差钱,多带点!”于是,李白沿长江东下,四处游玩到过很多地方,挥挥小手,就在扬州“散金三十余万”。

简单来说,就是李白出身高贵,身家巨富,而且智商高,文采好,长得又帅,妈呀,这不是“神仙”是什么?

再来说道家经历,李白可以说是一个业余道士,青少年时即与道士为伍,晚年更是浸淫于黄老之道。

因为李白的诗风极富浪漫和豪放的性格,并且他的好友尊称他为“谪仙”。
因为他的诗才是最好的,虽然唐朝诗人很多,但是像他这么厉害的唐朝只有他一人。
唐朝的诗人虽然很多,但是像李白这么厉害的诗人却很少,所以在唐朝,李白可以成为诗仙。

李白为何被誉为“诗仙”?

李白,字太白,号青莲居士,又号“谪仙人”,被后人誉为“诗仙”。他性格爽朗大方,爱好饮酒作诗,也喜欢交朋友。李白的身上有着道家的风骨和仙人的气质,这是得到了很多大咖们的认证。因为李白自号是谪仙人,同时他所写的诗可以说也是很具有浪漫主义的诗风和豪放的性格,从而表现出来了一种的超凡脱俗,所以他就被称为“诗仙”。

那么李白为什么会被誉为“诗仙”呢?

第一点:从李白的诗句风格来看。李白的一生可以说是桀骜和浪漫,他不喜欢随波逐流,相对来说他还是比较喜欢出入名山大川。李白的很多作品也都是他随心创作的,大多数作品都是形容山的宏伟,河川的壮观。所以我们从李白的个人特点和他的作品风格可以看得出来看,他是非常符合“仙”这称谓。他在作品中,也都是表达了自己对祖国和大自然的热爱。他不看中名利,一生都是流浪漂泊。

第二点:李白的仙气是在他的日常生活中是可以看得出来的,他是这样描述杨贵妃的“云想衣裳花想容,春风拂槛露华浓。若非群玉山头见,会向瑶台月下逢。”可以看得出来,同样是奉承女人美丽的外貌,但是李白却是说这么美的人难道不就是天女下凡吗,就好像天上的仙境都曾经是他的日常一样。

第三点:李白优美的诗篇,也是征服了“诗圣”杜甫,杜甫对李白创作的诗是这样称赞的“落笔惊风雨,诗成泣鬼神”。还有另外一位很有名的诗人贺知章,当他看到《蜀道难》的时候,他表现的非常的吃惊,称赞李白说:你恐怕不是地上的人吧,你就好像是仙人。所以这两个字,也就一直跟着李白。 

可以看的出,诗仙李白被一代又一代的人所传诵。

李白被誉为诗仙是因为他写了蜀道难这首诗,被好友贺知章说有仙从天上来,从此被叫诗仙。
李白在诗歌和绝句方面的成就非常之高。他的诗非常豪迈,极具浪漫主义色彩,对后世的文人墨客产生了非常深远的影响,被誉为诗仙。
在中国诗歌史上,李白绝对是一座无法逾越的高峰,他的一篇篇旷世之作感染了一代又一代中国人,虽跨越千年,却光彩依旧。李白又是一个矛盾体,他经历过盛唐的太平盛世,也饱受过“安史之乱”的战争苦痛,他的文学成就与他的仕途经历构成了他人生中的两个冷热极端,命运总是让他在成功与失败间游走。

李白的《送孟浩然之广陵》前两句为什么被评为千古丽句?

我去过武汉的黄鹤楼。听导游讲,李白看了崔颢的诗:


昔人已乘黄鹤去,此地空余黄鹤楼。黄鹤一去不复返,白云千载空悠悠。晴川历历汉阳树,芳草萋萋鹦鹉洲。日暮乡关何处是?烟波江上使人愁。


李白赞叹不已,自叹不如,但又有不甘。恰好一个机会,他的好友孟浩然乘船从益州去扬州游玩,途径黄鹤楼,于是就有了这首《送孟浩然之广陵》。


诗前面两句“故人西辞黄鹤楼,烟花三月下扬州。”就像白话。类似崔颢的“昔人已乘黄鹤去,此地空余黄鹤楼。”作为全诗的铺垫。好的诗歌就是这样,让读者能够非常自然地进入其设定的场景中。这里面没有生硬拉扯,也没有拖泥带水,而是直接了当,转入主题。


烟花三月,这四个字,让人想入非非。烟花三月,一方面指“清明时节雨纷纷、花红柳绿宴浮桥”那种细雨蒙蒙的自然景观,另外一方面,扬州,在当时,就是个灯红酒绿的花花世界。或许李大诗仙也有这样的暗示。当然,诗人到底是怎么想的,只有诗人自己清楚。我们都只能是猜测了。

孤帆远影碧空尽,唯见长江天际流。这就是从黄鹤楼看长江的景观了。崔颢描写的江面是烟波,是愁绪。而送别,自然要看得更远。一直看到碧空的尽头,看到天际的尽头。在流逝的江面上,江与天,融为一体了。孤帆、碧空、天际、长江。我们感受一下,那是怎样的一种离别的情愫?从此天各一方,何时才能相见?


但这种离愁,与崔颢的愁绪相比,显然是不同的。那是辽阔、豁达的胸怀。这也是大诗人李白的胸怀。碧空尽、天际流,高远、宽阔!我想到了李白的那句:飞流直下三千尺,疑是银河落九天!


于落魄中见气魄,于离愁中见辽阔,这就是李白,旷世诗仙为我们留下的精神财富!


众所周知,这是诗仙李白的名句,这句话字面意思浅显易懂,一眼就明白什么意思。打眼望上去,这句话的意思就是说在花繁锦盛、柳絮朦胧的韶光三月里,我最好的老朋友即将远行,于是,我们挥手告别。

你看,时间是春暖花开的三月,这个季节大自然一片生机勃勃、花儿鸟儿争相绽放自己的美好。比起大多数送别诗,李白写的这首送别诗并没有像其他诗人词人那样,铺陈的全部都是幽婉伤感的字句,字句之间皆是伤感,并非如此。

比起那些生死缠绵、幽幽婉婉的送别诗,这首诗相对而言更加充满了意境,把离别的情绪剪成有下次再见的场景,以繁华三月的景象告诉老朋友,我们的离别不要那么伤感。

这一点,也体现出诗仙李白个人豁达开朗乐观的精神态度,在李白的世界观里,他浪荡不羁,他潇洒落拓,他自由自在,所以,他并不会把离别铺陈的那么伤感,他认为这是男人之间的一个小插曲,应该果断一些。

所以,结合李白的个性而言,这一句诗其实值得推敲,既有平淡洒脱的意味,也有扬州迷离的风光意境,所以成为众口相传的名句。

李白的《送孟浩然之广陵》,被蘅塘退士选入《唐诗三百首》,并评前两句是千古丽句。

为什么呢?下面小说楼跟大家一起精读一下李白的这首千古句篇。

诗题一作《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公元730年三月,李白得知孟浩然要去广陵(今江苏扬州),便托人带信,约孟浩然在江夏(今武汉市武昌)相会,后在黄鹤楼送别孟浩然,写下此诗。

黄鹤楼:故址在今湖北武汉市武昌蛇山的黄鹄矶上,传说有神仙在此乘黄鹤而去,故称黄鹤楼。之:往,到。

故人西辞黄鹤楼,烟花三月下扬州。

故人,即好友孟浩然。西辞:黄鹤楼在扬州之西,故曰「西辞」。烟花:繁花盛开,花气如烟,泛指繁花浓丽的春天。

好友向西辞别黄鹤楼,在繁花浓丽的阳春三月下往扬州。

孤帆远影碧空尽,唯见长江天际流。

孤帆,孤舟,指代,以帆代舟。唯见,只见。碧空:碧蓝的天空。尽:孤帆的踪影消失。

好友乘坐的孤舟,踪影消失在碧蓝的天空下,只见长江流水,在天际奔流。

这首诗,从写法上来讲,第一句写出了送别的对象——「故人」孟浩然,送别的地点——「黄鹤楼」;第二句写出了送别的时间——「烟花三月」,送别朋友的去向——「扬州」;三四句则写送别的场景,并将诗人的 情感 寓于其中。

这些都是诗歌鉴赏题里的答案,这首诗是写的层次分明,感情含蓄,但这并不是这首诗成为经典的原因。

讲真,送别诗中技法高超者恒河沙数,这首诗能成为经典,是因为诗中有他人所不能及的一种风流气度。

「故人西辞黄鹤楼,烟花三月下扬州。」 从「西辞」二字可以看出,这两句是孟浩然的视角。

看,孟浩然辞的是黄鹤楼,这里曾有仙人乘鹤而去,下的是扬州,那里的繁华艳丽之乡,风流荟萃之地,而他下扬州的时节,又是阳春三月,此时繁花似锦,春光明媚。

这两句里,意象明丽,所以被编选《唐诗三百首》的蘅塘退士孙洙评为「千古丽句」。

李白用这样的千古丽句,将孟浩然的扬州之行渲染得风流艳丽,在这风流艳丽的行程中,孟浩然的风流气度也就突显了出来。这样的千古丽句,配「风流天下闻」的孟浩然,真是贴切。

孤帆远影碧空尽,唯见长江天际流。 三四句转到了李白自己的视角,李白一直目送孟浩然离开,直到孟浩然的船消失在天边,只剩下不断奔流的长江流水。

这两句写景,景中无疑寓含着李白的 情感 ,有李白对孟浩然的深情,有惜别之情,但你很难说这 情感 是悲伤的,是惆怅的,因为这两句诗的意境非常开阔。

李白站在黄鹤楼上,看着远去的故友,他的深情如在滔滔江水, 情深而不伤,意厚而不悲,别得深情而潇洒,这就是李白的风流气度。

李白的这首《送孟浩然之广陵》,分别从好友孟浩然和自己的视角,展现出两位伟大诗人的风流气度,表达出了两位伟大诗人非同一般的友情,从而也让这首诗展现了与别的送别诗不同的气格,使得这首诗从写法、用语到意境再到气质,都有着迷人的艺术魅力。

明代朱谏在《李诗选注》中评道:「此诗词气清顺而有音节,情思流动而绝尘埃,如轻风晴云,淡荡悠扬于太虚之间,不可形迹而模拟者也。白于浩然,可谓知己,率尔而发,莫非佳句,譬之伯牙遇子期,而后有高山流水之操也。」

答者:谢小楼

“故人西辞黄鹤楼,烟花三月下扬州。”这一句子,出自李白的《送孟浩然之广陵》,被蘅塘退士评为千古丽句。

这个句子为什么被评为千古丽句呢?我认为,有以下几个原因。


一、景物明丽。

故人,指诗人李白的老朋友孟浩然,他也是著名的大诗人。老朋友要到扬州去,诗人李白前来送行。一送一辞,画面感觉是明丽的。老朋友孟浩然于黄鹤楼与诗人李白辞别,经长江,顺流直下,前往扬州。黄鹤楼,滨临长江,传说有神仙在此乘黄鹤而去,故而得名。诗人崔颢题诗在上面,“昔人已乘黄鹤去,此地空余黄鹤楼。黄鹤一去不复返,白云千载空悠悠。”李白曾路过黄鹤楼,叹道:“眼前有景道不得,崔颢题诗在上头。”这一景物怎样?是否也称得上明丽?沿途长江,浩浩荡荡,值此烟花三月,不无明丽。到了扬州,有道是:“春风十里,纸醉金迷,富贵乡,烟花地。”这景色明丽吧?更值得称道的,烟花三月,山明水秀,鸟语花香,鱼跃鸢飞,莺啼柳巷。这景色是不是堪称明丽呢?

二、人物明丽。

此句中,涉及几位人物。李白、孟浩然二位是鼎鼎有名的大诗人,光彩照人,熠熠生辉。他们二人身后,还有个题诗于黄鹤楼上的大诗人崔颢,他还是李白钦佩的大诗人。此刻,他在黄鹤楼上注视着两位,吟咏着那千古不朽的题诗。其声朗朗,其音远播。这人物的画面是否也够明丽呢?

三、音韵明丽。

大家不妨效仿古人,读一下,“故人西辞黄鹤楼,烟花三月下扬州。”再品一下该句的韵律。我想,你不难发现,该句音韵和谐,朗朗上口。读来有如行云流水,诵之如同高山飞瀑。如此明快之美,是不是可谓明丽?

四、意蕴明丽。

通常的送别诗词,多缠绵悱恻。例如,“执手相看泪眼,竟无语凝咽。”“又送王孙去,萋萋满别情。”“年年柳色,灞陵伤别。”你看这个句子,可有这些意味?没有吧?意蕴极其明丽。

以上几个原因,第一个较重,后三个虽轻,但缺了哪一个恐难成其千古丽句。

实话说真讨厌这种问好在哪里、为什么好的问题。你读来锦心绣口,心中忍不住暗暗记诵,还不能说明它好吗?非要解释解释,真真无趣。

何谓丽句?

丽句便是说很漂亮的句子。

你见了漂亮姑娘,非要问人家为什么漂亮,你叫我怎么回答?

你非要我夸一番樱桃樊素口,杨柳小蛮腰来证明她漂亮?

若樊素口不及,小蛮腰不如呢?

李大爷要是见了你这问题,只怕酒杯一扔,冷笑一声:我欲醉眠卿且去。

故人西辞黄鹤楼,烟花三月下扬州。

我觉得重点在烟花三月下扬州这一句上。从读了这首诗之后,三月要叫烟花三月,到扬州去必须要在三月烟花时节,还一定要用下这个字,不能说到扬州,不能说去扬州,就要下扬州。

黄鹤楼在扬州上游,乘船顺江而下,当然是下扬州。

阳春三月,柳絮堆烟,花开烂漫,胜过云霞,所以有烟花三月之称。

在暖风里,在烟云里,乘船顺江而下,舟遥遥以轻飏,风飘飘而吹衣,那又是何等的赏心悦目。

再想想春水碧于天,画船听雨眠,那又是何等的悠闲自在。

最要命的是下扬州啊,那是春风十里,纸醉金迷,富贵乡,烟花地。

你说美不美?

你说这不叫丽句,还有什么可以叫做丽句?

古龙笔下的三月江南是这样的:

现在正是暮春三月,江南草长,群莺乱飞的时候。一阵带着桃花芳香的春风,正吹过大地,温柔得仿佛象情人的呼吸。

绿水在春风中荡起了一圈圈涟猗,一双燕子刚刚从桃花林中飞出来,落在小桥的朱红栏杆上,呢喃私语,也不知在说些甚么。

······

刚从千里冰封的北国,来到风光明媚的江南栏杆上的燕子被马蹄惊起,又呢喃飞入桃花深处。

烟花三月下扬州,可不就是古龙说的这种感觉?

诗是发自肺腑的,读来心有所感,似有所悟,触动你的心弦,让人眼前有了一副场景一幅画,便是佳句了。

故人西辞黄鹤楼,烟花三月下扬州。

拱手作别疑在眼前,挥袖而去已在心头,那是个暮春的傍晚,夕阳的光让那天的风也温暖了。

渡头的喧嚣,风里的花香,还有浩浩荡荡的大江。

船已经走了,你还要问什么呢?

--------丸---------

文:祁门小谢

不是前两句而是“烟花三月下扬州”这句被誉为“千古丽句”。

这是而立之年的李白送别比他大一属的孟浩然到扬州所写的送别诗中的一句,全诗摘录如下:

《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 唐·李白。

故人西辞黄鹤楼,烟花三月下扬州。

孤帆远影碧空尽,唯见长江天际流。

全诗的意思很简单,写景喻情,不表。

但以在下愚见,后两句比之前两句更胜一筹,也更提升了全诗的格调,开阔了全诗的视野,促使了这首言简意深的诗成为送别之作的名篇。历代评价此诗持这种说法的屡见不鲜,也是主流观点,而蘅塘退士孙洙把“烟花三月”这句评为“千古丽句”也自有其道理。

单单说下这“千古丽句”, 这句总让人不自觉的想起“春风十里扬州路”这句。 戏言之这两句堪称“孪生姐妹”,不分伯仲。 这句究竟“丽”在何处?简言之就是“烟花”二字,可谓全句的“句眼”。 去掉这两字,那前两句与这首诗的标题并无二致,就是孟浩然与诗人在黄鹤楼辞别然后到扬州去。

李白送别孟浩然正是天下太平“开元盛世”,繁花似锦的盛世,花团锦簇的三月,而李白这位“风流天下闻”的老兄正好去当时的繁华中心扬州,而风流不羁的李白虽“身不能往心向往之”的情绪在这句中溢于言表。

在天下名胜地送好友去天下繁华处,而且正是李白一生中最快意潇洒的时刻,这种欢快的情绪与通常意义上的离别有着强烈的对比,而这种强烈的对比正是“烟花”这两字所注入的。这两字既明写“三月”这个季节,更在暗中隐隐突出了“扬州”这个目的地的风流繁华,在全句中起到“四两拨千斤”的作用。这种“一箭双雕”的手法运用的神乎其技,如“蝴蝶穿花”般地盘活了整句的“精气神”,其蕴含的欢快的、欣然的 情感 基调呼之欲出,所以这句被誉为“千古丽句”也并不为过。

《送孟浩然之广陵》背后,隐藏着李白这位诗仙一生的心结。李白的诗,在当代就被众星捧月一般地推到了天下。杜甫称他“白也诗无敌”;贺知章称他为“谪仙人”,他自己也以大鹏自喻,在诗歌的世界里完成不将世人放在眼中。但就这是这样一位诗人,依然栽过跟头——李白喜欢游山玩水,当他前往黄鹤楼时,正准备大写一挥写下一首为后人传唱的诗篇时,却发现黄鹤楼上已经有一首诗了。

黄鹤楼本是天下名楼,有文人题诗并不奇怪,早在李白到来之前,黄鹤楼的墙壁上已经如弹幕般写满了诗。但是这首诗不一样:它居然让李白一时不敢下笔,因为写得实在太精彩了。这首诗,就是崔颢的七律《黄鹤楼》:“昔人已乘黄鹤去,此地空余黄鹤楼。黄鹤一去不复返,白云千载空悠悠。晴川历历汉阳树,芳草萋萋鹦鹉洲。日暮乡关何处是,烟波江上使人愁。”

李白纵然天纵英才,但在这首诗面前,也一时失了锐气。先贤在上,李白绞尽脑汁尽力写了一首《黄鹤楼》,依然自愧不如,最终无奈地写上了十四个字:“眼前有景道不得,崔颢题诗在上头。”

李白的眼光没错,崔颢的《黄鹤楼》在后世公认为七律第一,这一次豪放不羁的李白输得心服口服。但他是李白,在哪里跌倒,就要在哪里爬起来,这可是有着青莲剑歌的李白啊!于是终于在一个阳春三月,他写下了《送孟浩然之广陵》:“故人西辞黄鹤楼,烟花三月下扬州。孤帆远影碧空尽,唯见长江天际流。”

可以了。有这二十八个字,黄鹤楼上我李白可以跟你并列崔颢第一了。后人将这首七绝称为千古丽句,除了认可这首诗之外,也有将其与崔颢的《黄鹤楼》并称于世的心理,“黄鹤楼”三个字,从此也有了不同的内涵。


《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李白

首先从整首诗的角度来说,这首诗好在末二句,而不是前两句。四句均以送客之人口中道出,前两句叙事,点明“辞”和“下”,三句一转,末句留白,化用曹植“爱至望苦深”诗意,怅别之情,尽在言外。

有的诗有好句但是全篇不太好,有的诗全篇很好,但是没有出奇的佳句,李白这首诗好在“有句有篇”。不仅是第二句好,第三句第四句更是气象开阔,余韵深长。

千古丽句准确的说是第二句:烟花三月下扬州。之所以是丽句是因为用了“烟花”这一意象形容美丽的春天,特别是分手之处是曾有神仙往来、名士契阔的黄鹤楼,目的地还是令人向往的古扬州 。

隋朝开通大运河之后,古扬州渐渐富甲一方,成为东南经济中心与交通枢纽。孟浩然在这个“烟花三月”的季节,从黄鹤楼下泛舟东去扬州,一路上饱览大好河山,留下诗人怅望江天,思念之情含着向往之情如流水而不绝。

这首诗据说写成于开元十八年(730年)三月,正是整个唐朝最美好的时代。送别之词,从李白的口中道出,不见愁苦,却是雄壮而浑厚的盛唐气象。这是盛唐诗与中晚唐诗的区别。

另外这首诗首句“故人西辞黄鹤楼”用的“人”字出律,成为被收录在《唐诗三百首》七言绝句中少见的一例。《唐诗三百首》中的五言绝句有古体诗有近体诗,七言绝句除了李白这首和韦应物的《滁州西涧》折腰外,几乎都是标准的近体诗。

李白诗多不受拘束,七律不严格合律的居多,但五律相对工整,佳作也远远多于七律。李白最强的是各类古体诗。李白诗难学不可学,学不好学成四不像,所以学诗的多学杜甫。

@老街味道

若是喜欢诗词的朋友,遇到自己喜爱的惊艳的句子,往往读一遍就可以背诵上来。李白的这首《送孟浩然之广陵》就有这个魔力。

“故人西辞黄鹤楼,烟花三月下扬州。”这两句被评为千古丽句,除了写的好以外,我觉得还有另外一个原因,那就是跟另一首千古名诗一争高下的意味。

大家提起黄鹤楼,想到的最有名的一首诗却不是李白写的,而是名不见经传的崔颢的《登黄鹤楼》,这诗更是被后人推崇为七律之首的地位。

昔人已乘黄鹤去,此地空余黄鹤楼。 黄鹤一去不复返,白云千载空悠悠。 晴川历历汉阳树,芳草萋萋鹦鹉洲。 日暮乡关何处是?烟波江上使人愁。

据传说,李白见了这诗都叹服,还说道:眼前有景道不得,崔颢题诗在上头。我觉得这个说法很有可能是真的,因为李白确实写过一首十分类似的诗:《登金陵凤凰台》

凤凰台上凤凰游,凤去台空江自流。吴宫花草埋幽径,晋代衣冠成古丘。三山半落青天外,二水中分白鹭洲。总为浮云能蔽日,长安不见使人愁。

看看,无论是行文结构还是读起来的意境,是不是跟前面那首很像。然而,李白虽说感叹崔颢写的黄鹤楼诗好,他自己却经常写关于黄鹤楼的诗,未尝没有一较高下的意思。可以举一些例子,李白绝对是对黄鹤楼念念不忘。

黄鹤楼中吹玉笛,江城五月落梅花。《与史郎中钦听黄鹤楼上吹笛》

在黄鹤高楼已槌碎,黄鹤仙人无所依。 黄鹤上天诉玉帝,却放黄鹤江南归。《醉后答丁十八以诗讥余槌碎黄鹤楼》

雪点翠云裘,送君黄鹤楼。 黄鹤振玉羽,西飞帝王州。《江夏送友人》

黄鹤西楼月,长江万里情。《送储邕之武昌》

仙人有待乘黄鹤,海客无心随白鸥。《江上吟》

黄鹤楼前月华白,此中忽见峨眉客。《峨眉山月歌送蜀僧晏入中京》

我这里只是举了一部分例子,李白对黄鹤楼的偏爱可见一斑。可是在这么多描写黄鹤楼的诗句里,最妙的还是《送孟浩然之广陵》

故人西辞黄鹤楼,烟花三月下扬州。孤帆远影碧空尽,唯见长江天际流。

前两句是一个动作描写,却带出来了出行之美,令后人对扬州心驰神往。后面两句的意境可以说跟崔颢那首不相上下,而且更加豁达,在写黄鹤楼诗里,崔颢那个是七律第一,李白这诗就是七绝第一。

李白写了这么多关于黄鹤楼的诗,终于有一首无论行文还是立意,跟崔颢那首可以说不分伯仲,各擅胜场。同样是千古名篇,有两句被评为千古丽句,也就不足为奇了。

黯然消魂者,唯别而已!
——江淹·别赋

唐·高适《别董大》

——北宋·聂胜琼《鹧鸪天·玉惨花愁出凤城》

——元·王实甫《西厢记·长亭送别》

——汉魏之际·曹植《赠白马王彪》

——唐·王勃《送杜少府之任蜀州》

——南唐·李煜《虞美人·春花秋月何时了》

——北宋·贺铸《青玉案·凌波不过横塘路》

——北宋·秦观《千秋岁·水边沙外》

——唐·岑参《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

——北宋·欧阳修《踏莎行·候馆梅残》

希望对你有帮助,如有错漏,敬请指正!

文章标题: 李白的诗歌为什么成为经典
文章地址: http://www.xdqxjxc.cn/sanwen/153257.html
文章标签:李白 诗歌 经典

[李白的诗歌为什么成为经典] 相关文章推荐: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