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访问喜蛋文章网
你的位置:首页 > 散文 > 文章正文

恳请各位诗人批评指正我的一首诗歌

时间: 2022-08-03 15:01:14 | 来源: 喜蛋文章网 | 编辑: admin | 阅读: 110次

恳请各位诗人批评指正我的一首诗歌

从军行 古从军行 出塞 凉州词 诗文鉴赏

600字左右 尽量详细
从军行(其四)

青海长云暗雪山,孤城遥望玉门关。

黄沙百战穿金甲,不破楼兰终不还。

行,诗歌的一种体裁,从军行,写军队生活的乐府古题,王昌龄共写《从军行》七首,这是第四首。这首诗反映了戍边将士杀敌立功、保卫国家的豪情壮志。诗的前两句描绘边地风光,借以渲染战争气氛。后两句集中概括了戍边将士长期参与的酷烈战争生活以及决心破敌的豪情。壮阔的塞外景色与将士宏伟的抱负融合在一起,气魄雄阔,风格浑豪。“黄沙百战穿金甲,不破楼兰终不还”,常被用来表现杀敌卫国的英雄气概和坚强意志。中唐诗人戴叔伦写有“愿得此身长报国,何须生入玉门关”雄豪诗句,同此两句有异曲同工之妙。
《凉州词》

作者:王翰

葡萄美酒夜光杯,欲饮琵琶马上催。
醉卧沙场君莫笑,古来征战几人回。

【注解】:

1、夜光杯:一种白玉制成的杯子。

【韵译】:

新酿成的葡萄美酒,盛满夜光杯;
正想开怀畅饮,马上琵琶声频催。
即使醉倒沙场,请诸君不要见笑;
自古男儿出征,有几人活着归回?

【评析】:

��诗是咏边寒情景之名曲。全诗写艰苦荒凉的边塞的一次盛宴,描摹了征人们开怀痛饮、尽情酣醉的场面。首句用语绚丽优美,音调清越悦耳,显出盛宴的豪华气派;一句用"欲饮"两字,进一层极写热烈场面,酒宴外加音乐,着意渲染气氛。三、四句极写征人互相斟酌劝饮,尽情尽致,乐而忘忧,豪放旷达。这两句,蘅塘退士评曰:"作旷达语,倍觉悲痛。"历来评注家也都以为悲凉感伤,厌恶征战。清代施补华的《岘佣说诗》评说:"作悲伤语读便浅,作谐谑语读便妙。在学人领悟。"从内容看,无厌恶戎马生涯之语,无哀叹生命不保之意,无非难征战痛苦之情,谓是悲凉感伤,似乎勉强。施补华的话有其深度。千古名绝,众论殊多,见仁见智,学人自悟。

▲王翰《凉州词》赏析
葡萄美酒夜光杯,
欲饮琵琶马上催。
醉卧沙场君莫笑,
古来征战几人回?
赏析
王翰:字子羽,并州晋阳(今山西太原市)人。睿宗景云元年(710)进士,玄宗时作过官,后贬道州司马,死于贬所。性豪放,喜游乐饮酒,能写歌词。并自歌自舞。《全唐诗》存其诗一卷。尤以《凉州词》为人传诵。
唐人七绝多是乐府歌词,凉州词即其中之一。它是按凉州(今甘肃省河西、陇右一带)地方乐调歌唱的。《新唐书·乐志》说:“天宝间乐调,皆以边地为名,若凉州、伊州、甘州之类。”这首诗地方色彩极浓。从标题看,凉州属西北边地;从内容看,葡萄酒是当时西域特产,夜光杯是西域所进,琵琶更是西域所产。这些无一不与西北边塞风情相关。这首七绝正是一首优美的边塞诗。边塞诗,若以对战争的态度为标准。可划分为歌颂战争与暴露战争两类。本诗所写战争的性质和背景已无可考,但从诗人感情的脉搏来体会,这无疑是一首反战的诗歌。不过它不正面描写战争,却通过战前饮酒这件事来表达将士厌战的悲痛情绪,用笔十分隐蔽曲折。
首句设色艳丽,故意夸示饮宴之美:在晶莹透亮闪闪发光的杯子里斟满了葡萄美酒,战士们聚在一起准备痛饮了。写到这里,突然来一顿挫:“欲饮”而无奈“琵琶马上催”。这个上二下五的句式,妙在突然促成了文意的转折。马上的乐队弹起琵琶催人出发,这使得将士们心情大变,由热闹舒适的欢饮环境一下被逼到紧张激昂的战前气氛中。看来无法再饮酒了!可是,“醉卧沙场君莫笑”。第三句意又一转,告诉我们:这时虽然军令如山,却是催者自催,饮者自饮,而且下决定决心要“醉卧”。诗人似在代将士倾诉衷肠:管他呢,虽然出发在即,我们依然痛饮,不辞醉倒沙场,这种狂饮你们不会见笑吧?“君莫笑”三字,于顿挫之中一笔挑起,引出了全诗最悲痛、最决绝的一句,这就是结末的“古来征战几人回?”这个诘问句,夸张地展示了战争的残酷后果,道出了普遍性,深化了诗歌的主题。显然,这里所控诉的,已不止是将士们所面临的这一次征战,而是“古来”即有的一切由统治阶级为了自身利益而发动的驱使千千万万将士去送死的战争!全诗抒发的是反战的哀怨,所揭露的是自有战争以来生还者极少的悲惨事实,却出以豪迈旷达之笔,表现了一种视死如归的悲壮情绪,这就使人透过这种貌似豪放旷达的胸怀,更加看清了军人们心灵深处的忧伤与幻灭。《唐诗别裁集》说此诗“故作豪放之词,然悲感已极”。可谓深得作者用心。此诗的确流露了如当代论者所批判的消极情绪,但在那样的时代、那样的残酷环境中,战士和诗人们对于无休无止的边庭争战,一般也只能产生这种悲痛的情绪,我们对此就不必苛求了。

▲王之涣《凉州词》赏析
凉州词①
王之涣
黄河远上白云间,
一片孤城万仞山。
羌笛何须怨杨柳,②
春风不度玉门关。③
作者简介
王之涣,688-742,字季凌, 排行七, 原籍晋阳(今山西太原),五世祖隆迁居绛州 (今山西新绛)。曾任冀州衡水主簿,因谤辞官,家居十五年。晚年出任文安 县(今禹河北)尉,卒于官舍。为人慷慨有大略,善作边塞诗,与高适、王昌 龄、崔国辅等唱和,名动一时。靳能为作墓志,称其“歌从军,吟出塞,皎兮 极关山明月之思,萧兮得易水寒风之声,传乎乐章,布在人中”。《全唐诗》 存绝句六首,皆历代传诵名篇。
注释
①凉州词:《乐府诗集》卷七九《近代曲词》载有《凉州歌》,引《乐苑》云: “《凉州》,宫曲名,开元中西凉府都督郭知远进。”邝陇右道凉州,治姑臧 (今甘肃武威)。此诗用《凉州》曲调,并非歌咏凉州。 ②北朝乐府《鼓角 横吹曲》有《折杨柳》,歌词云:“上马不捉鞭,反折杨柳枝。下马吹长笛, 愁杀行客见。” ③玉门关:在今甘肃省敦煌县西。
《凉州词》赏析
此诗经“孤城”为中心而衬以辽阔雄奇的背景。首句“黄河直上”,有人 认为很费解,故易“黄河”为“黄沙”。然而“黄沙直上”,天昏地暗,那能 看见“白云”?其实,“黄河直上”并不难理解。李白与王之涣都写过沿黄河 西望的景色,不同点在于:李白的目光由远而近,故创出“黄河之水天上来” 的奇句;王之涣的目光自近及远,故展现了“黄河远上白云间”的奇景。遥望 西陲,黄河由东向西,无限延伸,直入白云,这是纵向描写。在水天相接处突 起“万仞山”, 山天相连, 这是竖向描写。就在这水天相接、山天相连处, “一片孤城”,隐约可见。这,就是此诗所展现的独特画面。
前两句偏重写景,后两句偏重抒情。然而后两句的情,已孕育于前两句的 景。“一片孤城”,已有萧索感、荒凉感。而背景的辽阔,更反衬出它的萧索; 背景的雄奇,更反衬出它的荒凉。“孤城”中人的感受,尤其如此。这“孤城” 显然不是居民点,而是驻防地。住在这里的征人,大约正是沿着万里黄河直上 白云间,来此戍守边疆的。久住“孤城”,能无思家怀乡之情?这就引出了三 四句。羌笛吹奏的不是别的,而是“愁杀行客见”的《折杨柳曲》,其思家怀 乡之情已明白可见。妙在不说思家怀乡,而说“怨杨柳”。“怨”甚么呢?从 结句看,是怨杨柳尚未发青。李白《塞下曲》“五月天山雪,无花只有寒。笛 中闻折柳,春色未曾看”,有助于加深对这个“怨”字的理解。诗意很婉曲: 闻《折杨柳曲》,自然想到当年离家时亲人们折柳送别的情景,激起思家之情; 由亲人折柳的回忆转向眼前的现实,便想到故乡的杨柳早已青丝拂地,而“孤 城”里还看不风一点春色,由此激起的,仍然是思家之情。诗意如此委婉深厚, 而诗人意犹未足,又用“不须”宕开,为结句蓄势,然后以解释“不须”的原 因作结。 意思是:既然春风吹不到玉门关外, 关外的杨柳自然不会吐叶,光 “怨”它又有何用?黄生《唐诗摘抄》云:“王龙标‘更吹羌笛关山月,无那 金闺万里愁’,李君虞‘不知何处吹芦管,一夜征人尽望乡’,与此并同一意, 然不及此作,以其含蓄深永,只用‘何须’二字略略见意故耳。”写景雄奇壮 阔,抒情含蓄深永,正是这首诗的艺术魅力所在。
含蓄深永的诗是可以从多方面理解的。杨慎《升庵诗话》卷二:“此诗言 恩泽不及边塞,所谓君门远于万里也。”李锳《诗法易简录》进 一步指出: “不言君恩之不及,而托言春风之不度,立言尤为得体。”
从唐人薛用弱《集异记》所载,“旗亭画壁”故事看,这道诗脱稿不久, 已传遍四方,推为绝唱。

王之涣,(688—742):字季凌,并州(今山西太原市)人。曾官文安县(今属河北)尉。其边塞诗与王昌龄、高适等齐名。现仅存绝句六首。
这是一首雄浑苍凉的边塞诗。“凉州词”,凉州歌的唱词。《乐府诗集》卷七十九《近代曲辞》载有《凉州歌》,并说明是玄宗开元年间西凉府都督所进。凉州,治所在今甘肃武威县。这首诗豪迈奔放的歌声,把我们带到祖国大西北的壮丽山川面前。诗中描写的西北边疆之美,绝不同于江南水乡柔媚明丽之美,而是一种高远的美,粗犷的美,足以令人精神世界升华的美,使人感到自己力量存在的美。这种美使人立即感到历史和未来,立即感到永恒和无穷。最能表达这种美感的是诗的前二句。“黄河远上白云间,一片孤城万仞山。”黄河,是中华民族的摇篮,它源远流长,一泻千里。远远望去,只见它蜿蜒曲折,奔流于万山丛中。它仿佛由天上流来,又仿佛流向天外。“黄河远上白云间”,是诗人真实的感受。李白不是也有过“黄河之水天上来”的诗句吗?这绝非偶然的巧合。在那片广袤无垠的土地上,诗人眼前所见到的似乎只有两件事物:地上奔涌的黄河与天空浮动的白云。诗人全神贯注,空旷而绝无寂寞之感。黄河、白云,色彩对照明丽。水在流,云在飞,使人感到宇宙的脉搏与呼吸。
稍稍将目光转移, 诗人看到了天地间别的景物。“一片孤城万仞山”。对此仍是那样地强烈。城是“孤”的,是“一片”,山则众多,高达万仞。山之高,更显出城之小,山之众,愈见其城之孤。通过这一对比描写,祖国西北边塞的雄奇广袤之美显现出来了。
诗人在上两句用这么大的魄力写景是为了什么呢?原来是为了写景中之人,寄寓自己对这广袤的边塞之中的人事的深沉感慨。这就是诗的后两句的内容。羌笛,是西北边疆富有地方色彩的乐器。当羌笛的声音随风传来《杨柳枝》那熟悉的旋律时,诗人的情绪激越了。笛声充满了哀怨之情,在寂寥的山野间萦绕。那是戍边的军士在吹奏送别曲吧。他们曾经在这催人心碎的乐声中,告别了亲人,踏上漫漫的征途。现在,只要吹起这支曲子,他们的眼前仿佛会立即浮现妻儿的泪眼,慈母的愁容。但是诗人劝慰他们:“羌笛何须怨杨柳,春风不度玉门关。”你们何必借《杨柳枝》来抒发满腔的幽怨呢?要知道,春风是吹不过玉门关的。这两句,写边地的荒寒和征人的怨情,情调转为忧伤。但这种忧伤不是一般悲抑低沉的哀叹,而是暗含讽刺之意的。杨慎《升庵诗话》卷二说:“此诗言恩泽不及于边塞,所谓君门远于万里也”。可见诗人的真意并不在于夸张塞外的荒寒,说那里没有春风,而是借自然现象来暗喻安居于繁华帝都的最高统治者不关心征人的生活,对于远出玉门关戍守边境的士兵不给予一点温暖。
这首诗是一幅西北边疆壮美风光的画卷,又是一首对出征将士满怀同情的怨歌,二者统一于短短的四句诗中,引人遐想,耐人寻味,使人对盛唐边塞有较全面深入的了解。全诗句句精采,情景交融,妙绝千古。
▲王之涣《凉州词》赏析
凉州词①
王之涣
黄河远上白云间,
一片孤城万仞山。
羌笛何须怨杨柳,②
春风不度玉门关。③
作者简介
王之涣,688-742,字季凌, 排行七, 原籍晋阳(今山西太原),五世祖隆迁居绛州 (今山西新绛)。曾任冀州衡水主簿,因谤辞官,家居十五年。晚年出任文安 县(今禹河北)尉,卒于官舍。为人慷慨有大略,善作边塞诗,与高适、王昌 龄、崔国辅等唱和,名动一时。靳能为作墓志,称其“歌从军,吟出塞,皎兮 极关山明月之思,萧兮得易水寒风之声,传乎乐章,布在人中”。《全唐诗》 存绝句六首,皆历代传诵名篇。
注释
①凉州词:《乐府诗集》卷七九《近代曲词》载有《凉州歌》,引《乐苑》云: “《凉州》,宫曲名,开元中西凉府都督郭知远进。”邝陇右道凉州,治姑臧 (今甘肃武威)。此诗用《凉州》曲调,并非歌咏凉州。 ②北朝乐府《鼓角 横吹曲》有《折杨柳》,歌词云:“上马不捉鞭,反折杨柳枝。下马吹长笛, 愁杀行客见。” ③玉门关:在今甘肃省敦煌县西。
《凉州词》赏析
此诗经“孤城”为中心而衬以辽阔雄奇的背景。首句“黄河直上”,有人 认为很费解,故易“黄河”为“黄沙”。然而“黄沙直上”,天昏地暗,那能 看见“白云”?其实,“黄河直上”并不难理解。李白与王之涣都写过沿黄河 西望的景色,不同点在于:李白的目光由远而近,故创出“黄河之水天上来” 的奇句;王之涣的目光自近及远,故展现了“黄河远上白云间”的奇景。遥望 西陲,黄河由东向西,无限延伸,直入白云,这是纵向描写。在水天相接处突 起“万仞山”, 山天相连, 这是竖向描写。就在这水天相接、山天相连处, “一片孤城”,隐约可见。这,就是此诗所展现的独特画面。
前两句偏重写景,后两句偏重抒情。然而后两句的情,已孕育于前两句的 景。“一片孤城”,已有萧索感、荒凉感。而背景的辽阔,更反衬出它的萧索; 背景的雄奇,更反衬出它的荒凉。“孤城”中人的感受,尤其如此。这“孤城” 显然不是居民点,而是驻防地。住在这里的征人,大约正是沿着万里黄河直上 白云间,来此戍守边疆的。久住“孤城”,能无思家怀乡之情?这就引出了三 四句。羌笛吹奏的不是别的,而是“愁杀行客见”的《折杨柳曲》,其思家怀 乡之情已明白可见。妙在不说思家怀乡,而说“怨杨柳”。“怨”甚么呢?从 结句看,是怨杨柳尚未发青。李白《塞下曲》“五月天山雪,无花只有寒。笛 中闻折柳,春色未曾看”,有助于加深对这个“怨”字的理解。诗意很婉曲: 闻《折杨柳曲》,自然想到当年离家时亲人们折柳送别的情景,激起思家之情; 由亲人折柳的回忆转向眼前的现实,便想到故乡的杨柳早已青丝拂地,而“孤 城”里还看不风一点春色,由此激起的,仍然是思家之情。诗意如此委婉深厚, 而诗人意犹未足,又用“不须”宕开,为结句蓄势,然后以解释“不须”的原 因作结。 意思是:既然春风吹不到玉门关外, 关外的杨柳自然不会吐叶,光 “怨”它又有何用?黄生《唐诗摘抄》云:“王龙标‘更吹羌笛关山月,无那 金闺万里愁’,李君虞‘不知何处吹芦管,一夜征人尽望乡’,与此并同一意, 然不及此作,以其含蓄深永,只用‘何须’二字略略见意故耳。”写景雄奇壮 阔,抒情含蓄深永,正是这首诗的艺术魅力所在。
含蓄深永的诗是可以从多方面理解的。杨慎《升庵诗话》卷二:“此诗言 恩泽不及边塞,所谓君门远于万里也。”李锳《诗法易简录》进 一步指出: “不言君恩之不及,而托言春风之不度,立言尤为得体。”
从唐人薛用弱《集异记》所载,“旗亭画壁”故事看,这道诗脱稿不久, 已传遍四方,推为绝唱。

王之涣,(688—742):字季凌,并州(今山西太原市)人。曾官文安县(今属河北)尉。其边塞诗与王昌龄、高适等齐名。现仅存绝句六首。
这是一首雄浑苍凉的边塞诗。“凉州词”,凉州歌的唱词。《乐府诗集》卷七十九《近代曲辞》载有《凉州歌》,并说明是玄宗开元年间西凉府都督所进。凉州,治所在今甘肃武威县。这首诗豪迈奔放的歌声,把我们带到祖国大西北的壮丽山川面前。诗中描写的西北边疆之美,绝不同于江南水乡柔媚明丽之美,而是一种高远的美,粗犷的美,足以令人精神世界升华的美,使人感到自己力量存在的美。这种美使人立即感到历史和未来,立即感到永恒和无穷。最能表达这种美感的是诗的前二句。“黄河远上白云间,一片孤城万仞山。”黄河,是中华民族的摇篮,它源远流长,一泻千里。远远望去,只见它蜿蜒曲折,奔流于万山丛中。它仿佛由天上流来,又仿佛流向天外。“黄河远上白云间”,是诗人真实的感受。李白不是也有过“黄河之水天上来”的诗句吗?这绝非偶然的巧合。在那片广袤无垠的土地上,诗人眼前所见到的似乎只有两件事物:地上奔涌的黄河与天空浮动的白云。诗人全神贯注,空旷而绝无寂寞之感。黄河、白云,色彩对照明丽。水在流,云在飞,使人感到宇宙的脉搏与呼吸。
稍稍将目光转移, 诗人看到了天地间别的景物。“一片孤城万仞山”。对此仍是那样地强烈。城是“孤”的,是“一片”,山则众多,高达万仞。山之高,更显出城之小,山之众,愈见其城之孤。通过这一对比描写,祖国西北边塞的雄奇广袤之美显现出来了。
诗人在上两句用这么大的魄力写景是为了什么呢?原来是为了写景中之人,寄寓自己对这广袤的边塞之中的人事的深沉感慨。这就是诗的后两句的内容。羌笛,是西北边疆富有地方色彩的乐器。当羌笛的声音随风传来《杨柳枝》那熟悉的旋律时,诗人的情绪激越了。笛声充满了哀怨之情,在寂寥的山野间萦绕。那是戍边的军士在吹奏送别曲吧。他们曾经在这催人心碎的乐声中,告别了亲人,踏上漫漫的征途。现在,只要吹起这支曲子,他们的眼前仿佛会立即浮现妻儿的泪眼,慈母的愁容。但是诗人劝慰他们:“羌笛何须怨杨柳,春风不度玉门关。”你们何必借《杨柳枝》来抒发满腔的幽怨呢?要知道,春风是吹不过玉门关的。这两句,写边地的荒寒和征人的怨情,情调转为忧伤。但这种忧伤不是一般悲抑低沉的哀叹,而是暗含讽刺之意的。杨慎《升庵诗话》卷二说:“此诗言恩泽不及于边塞,所谓君门远于万里也”。可见诗人的真意并不在于夸张塞外的荒寒,说那里没有春风,而是借自然现象来暗喻安居于繁华帝都的最高统治者不关心征人的生活,对于远出玉门关戍守边境的士兵不给予一点温暖。
这首诗是一幅西北边疆壮美风光的画卷,又是一首对出征将士满怀同情的怨歌,二者统一于短短的四句诗中,引人遐想,耐人寻味,使人对盛唐边塞有较全面深入的了解。全诗句句精采,情景交融,妙绝千古。
中国文学名篇鉴赏:诗卷
作者:萧涤非 刘乃昌
出版社:山东大学出版社
出版日期:2007.10.01
ISBN号:9787560734743
开本:16开
字数:0
装桢:
浏览次数:48

78.0
100.0%
78.0
0.0

读者评级:

本书是“中国文学名篇鉴赏之文卷”,该书从历代浩如烟海的诗、词、文、赋中精选有代表性的名篇佳构七百余篇,撷英集萃,汇成一帙,以便展读。集中所选篇章无不脍炙人口,各篇鉴赏文字大率是专家们结撰的精品妙文,它以优美的鉴赏诗文阐发千古名篇的妙理真谛和美感内质。相信,在本书的导读下,你一定能很快正式进入文学的殿堂。

本书从历代浩如烟海的诗、词、文、赋中精选有代表性的名篇佳作七百余篇,约请海内外专家撰写赏析文稿,撷项集萃,汇成一帙,以便展读。集中所选篇章无不脍炙人口,各篇鉴赏文字,均是专家们巧撰的精品妙文,是经过鉴赏行家郢斧开发的无限风光,多样神采的艺术天地。

【 前言:】

约有约有三千年文字史的中华民族,是一个具有悠久文化传统和广泛审美情趣的伟大民族。历代民间作者和文人学士发挥才情睿智,运用独具特色的汉语言文字,创造了浩如烟海的文学名篇、传世佳作。其中尤以诗词文赋丰富多彩,流播广泛,家传户习,影响深巨,可说是华夏民族最喜闻乐见的传统文艺形式,是我们丰富和建设现代精神文明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文化艺术资源。 现代文艺家通常将文学作品析为诗歌、散文、戏剧、小说四大部类。 我国戏剧、小说滥觞虽早,而成熟较迟,在浩渺无垠的古代文学的历史长河中,诗文占有特殊重要的席位。中国可以自豪地称为“诗国文海”。中国诗文体制之繁,为举世所少有。前人代有论列,如晋陆机《文赋》析为十类,梁萧统《文选》列为三十九目,驯至明吴讷《文章辨体》则厘为五十五体,而徐师曾又增广其目为一百二十有七。然约而言之,其大别不过诗、词、文、赋四体而已。传统诗词的契合音乐、严于格律,固有异于外域诗歌,而辞赋与骈文更是我国特有的文章品类。 文学是语言的艺术,诗、词、文、赋都是以汉语言文字为基本表达手段的艺术珍品。汉字多为单文独义、一字一音,而音调又讲究四声阴阳。 基于这些特点,传统诗文逐渐形成了追求齐均和参差的建筑美,讲究音律和节奏的音乐美。与之同时,丰富多彩的与音乐结合的诗型、骈散交织的文体,也便应运而生。所谓“讽诵则绩在宫商,临文则能归字形矣”(《文心雕龙·练字》),就是说好文章读起来能给人以听觉美,看起来能给人以视觉美。齐均对称和参差错落的建筑美,不仅在诗歌辞赋和骈文的句型与体式上得到完美的体现,就是在散文申也往往奇偶错综熔进不少俪体和骈句,刘勰所云“造化赋形,支体必双”,“高下相须,自然成对”(《文心雕龙·丽辞》)正是从汉字的特点上来确认其对偶形成的必然性的。我国的声诗,如诗三百、乐府、词、曲本来就是协乐文学,其讲求音乐美自不待言。而不合乐的徒诗,也充分利用了汉语固有的音调特点,构成平仄交错、抑扬有致的律度和节奏。赋和铭是介平诗文之间的韵文,一般要求押韵,骈文虽不必押韵,但其俪句也讲求平仄交互,声调谐和。即便是纯乎散文,古人也惯于利用配置虚词、组合句式的逆顺长短来构成语调的顿挫抑扬,从而体现特定的声情气韵。由此可见,诉诸视觉的建筑美和诉诸听觉的音乐美,是由汉语言文字特点形成的诗词文赋所共有的一种形式美。 古代作家艺术思维的习惯和采撷语词的好尚,还形成了诗文重视写景和造景、喜用语典和事典的写作传统。所谓“情景相触而咸诗”(谢榛《四溟诗话》卷四),“词之诀,曰情景交炼”(张德瀛《词徵》卷一),“登山则情满于山,现海则意溢于海”(《文心雕龙·神思》)等等,都是强调诗情文思的表达离不开物景和环境。即使非专属写景之作,也少不了模山范水的笔墨,因为作者情思的触发离不开外宇宙的撩拨,而爱悦山川自然又是古代审美意识的重要趋向。兼以“诗画本一律”的文艺观念和传统画艺与诗文创作的交互渗透,这就使诗词文赋作品往往具有特别浓郁的画意美,由于古代书面语言与口语分离,而文人学士大多对浩博的典籍、富厚的文化积累濡染甚深,是以他们博闻强记,娴熟掌故,掌握大量雅奥的文学语汇,每操笔为文,辄能捃摭经史,采摘诗骚文集,“据事以类义,援古以证今”,“众美辐辏,表里发挥”(《文心雕龙。事类》)。在前代辞库和典实的基础上,或点铁成金,或自铸伟辞,流风承传,日新月异,辞采缤纷,典故联翩,于是艺文之作又呈现出一种迥异于后世语体诗文的古雅博奥美。 传统诗文在形式方面的美感效应是多方面的,撮其精要,上文所举的建筑美、音乐美、画意美和别于现代作品的古典美尤为普遍鲜明,触目可见。它是我国珍贵文学遗产所特有的形式美。如此种种赏心悦目的形式美,再结合上文体诗型的缤纷繁富,风格神韵的多姿多彩,这就使我国古典诗文累积汇合而成为浩渺无垠、瑰奇璀璨的艺术渊薮。不言而喻,它对于广大读者是具有不可替代的特殊的艺术魅力的。 古代作家以超常特具的优美民族形式和风格,广泛深刻地多层次多角度地描述、吟唱,表现多样的社会生活和人生感受,一切外宇宙的森罗万象和内宇宙的多重奥秘,无不纳入他们的创作视野,承受其敏感睿智的审美观照。因此,古代诗文所展现的精神世界、思想内蕴、感情意向的丰富性、多样性是胪列不尽的。这里有劳动人民对美好生活的追求,对邪恶和压迫的抗争;有仁人志士报国济时的丹诚,视死如归、持节不渝的浩然正气;有清流贤达反恶势利、反庸俗的磊落气度,冰清玉洁、涅而不缁的高尚品格;有哲人学者己饥己溺、民胞物与的博大襟怀,蒿目时艰、遑遑求索的深沉忧思;有人们对宇宙奥秘的探究,对人生价值的哲学反思,对道德风范的钦仰,对自然胜迹的陶醉,对爱情的颂美,对友谊的眷念,对光明幸福的憧憬,对黑暗灾厄的诅咒,对所希求者神驰梦思,对所失去者徘徊低回……大凡社会生活的每一角落,人生征途的任何感情波澜,无不在我国博大精深的诗渊文海中留下了生动而感人的艺术影像。正由于此,古代诗文对各时代的读者都有独特的吸引力和感召力。 绚丽多彩的人生是有多方面需求的,文明人群除了必需的惬意的物质需求外,还必须有高层次的精神需求。健康的人无不爱美,无不要求心灵的充实和感情的满足。然而,由于时空、机缘、物质等等条件的制约,生活本身提供给人们的美感和满足是有限的、易逝的、不无缺憾的,即使一个各方面都如愿以偿的幸福者,除日常的工作和学习而外,还会有相当的精神空间需要填充。由此人们不能不寻求某种精神营养品和补偿物,而文学艺术正是一种美妙的营养品和补偿物,是充实人们精神生活的高档食粮。人们创造成功,沉浸于胜利的喜悦;寻偶如愿,陶醉于爱情的温馨;他乡邂逅知己,为友谊的温暖所薰沐;置身于名山胜水,为奇绝的风光所吸引;乃至遇可怒者而含愤扼腕,见可悲者而潸然泪下……人们经过诸如此类的心理体验和感情波澜,脑海中积淀了众多情愫信号。当他们在鉴赏名画、品味名作时,也便会同样撩起类似的心灵体验和感受,而获得某种感情愉悦。人们并不仅满足于前者(现实的感情体验),而还是寻求后者(艺术文学)。这并不只是因为前者在生活中并非永驻的、长在的,而且还因为后者所提供给人们的美感享受更带有某种普遍性、典型性、鲜明性。艾迪生说得很有道理:“文字如果选择得好,力量非常大。一篇描写往往能引起我们许多生动的观念,甚至比所描写的东西本身引起的还多,凭文字的渲染描绘,读者在想象里看到一幅景象,比这个景象实际上在他眼前呈现时更加鲜明生动。”(《旁观者》,据《古典文艺理论译丛》第十一册)今天我们阅读古典诗文,从古人灵心妙手所描绘的形形色色,可以体验到多样复杂的人生阅历,观察到各式各样的生活图景,受到奇闻伟观、玄思妙趣的吸引,感到喜怒哀乐多重情绪波澜的激荡。从而拓展视野,开阔心胸,启迪睿智,陶冶情性,在怡悦精神的艺术享受申增益自身的心灵美、情操芙。 古代诗文对于大中学校的青年学生来说,尤其是不可轻忽的知识渊薮、艺术宝库。不管攻读何种专业,要想造就成有教养有专长的人才,就必须谙熟祖国的文明史,具有一定的传统文化素养,了解本民族的审美趣尚,培养较高的语文表达能力。而加强这些方面的修养都离不开研习古代诗文。我国历代诗人与文章家如群星丽天,竞相辉耀。他们把文章视为“经国之大业,不朽之盛事”,追求“感天地,泣鬼神”的艺术效果。他们重视表达艺术,在构思立意、谋篇布局、锤锻字句、革新技法、创变风韵诸多方面,累积了大量经验,流传有很多文苑佳话,足资后人研磨和借鉴。 要提高我们运用祖国语言文字的水平,少不了深厚的传统文化根底。而培植这种根底的简便途径,莫过于在精读名篇佳构中发微探幽,不仅深切感受其艺术美,而且审察其美的所以然。 创作是为了欣赏,作品只有在广大读者群的审美感应和接受消化中,才能实现其自身的价值。古典作品的欣赏接受有必要借助于专家的介绍、阐释和品评,只有经过审美鉴赏这一中介作用,才更能使作品深蕴的潜在美获得充分的显现。做好古典作品的鉴赏工作,既需要有较高的理论修养和审美能力,又需要有足够的古代文学系统知识和专业技能。近年随着对脱离文学本体特性的庸俗研究方法的反思,人们日益重视古典文学美学特质和发展规律的探讨,与此同时文化界出现了古典文学鉴赏热。鉴赏文集、丛书、辞典联翩问世,竞芳斗艳,琳琅满目,这是十分可喜的现象。它正以空前的规模在更深的层次上推动珍贵遗产的普及和优良文化传统的弘扬。而这对民族文化高层次的整理与研究也将是一种有力的促进。 鉴赏文章层出不穷,文艺鉴赏学方兴未艾。读者有理由要求我们力脱故常,展现新貌,而这也是应当而可能做到的。因为就鉴赏对象说,传世名作具有永恒的艺术生命力,其艺术内蕴的不可穷尽性,决定了鉴赏的无限性;从鉴赏主体说,鉴赏者总要以自己的体验联想对鉴赏意象和意境进行补充,由于鉴赏者阅历、教养、个性的互有差异,赏鉴中的这种“再创造”,必然各不相同,这就造成了鉴赏文章的多样性;从鉴赏在文学批评中的地位来说,它是由微观审视升华到宏观研究这一历程中必不可少的中介环节,对不朽之作的批评研究没有终点,因而对它的审美鉴赏也便永无止境。因此我们可以肯定:古典名作作为常青的艺术,总是内蕴无涯,开掘不尽的;披览欣赏,往往百读不厌,每品每新;鉴赏者从不同的审视角度,横看侧览,成岭成峰,见智见仁,自当各有会心;而精心结撰的鉴赏文字,也必将如奇花异卉,别具风韵,各有千秋。 基于以上的理解和认识,为弘扬优秀民族文化,普及古代诗文精华,在山东大学出版社的大力倡导和支持下,我们编纂了这部兼收诗文各体的《中国文学名篇鉴赏辞典》。本编从历代浩如烟海的诗、词、文、赋中精选有代表性的名篇佳构七百余篇,约请海内外专家撰写赏析文稿,撷英集萃,汇成一帙,以便展读。集中所选篇章无不脍炙人口,各篇鉴赏文字大率是专家们结撰的精品妙文。在阅读来稿申我们深深感到,以优美的鉴赏散文阐发千古名篇的妙理真谛和美感内质,是美的妙悟,关的开发,美的充实,也是美的再创造。摆在我们面前的原作及鉴赏,云蒸霞蔚,目不暇接,千姿百态,美不胜收。或如醇酒之浓郁,或如幽泉之清甘,或如山岳之雄峻,或如碧海之浑浩,或如明月之纯净,或如浮云之缥缈,或如阳春之温馨,或如清秋之萧爽,或哲思深邃,或激情坌涌,或奇想落天外,或平语话家常……总之,呈献给读者的是用激情的心灵所感受的五彩缤纷的人间世界,是经过鉴赏行家郢斧开发的无限风光,多样神采的艺术天地。 我们希望读者手此一编,即能通览古代诗文的精品杰构,从中挹芳揽萃,含英咀华,怡悦性情,增益睿智,受到高洁的情思洗礼,获得健康的艺术享受,并进而增强我们的民族自信心和自豪感,提高我们的文化素养和写作水平。这对于我们建设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当会是不无助益的。 此编承蒙海内外学者、专家热情关怀和大力支持,百忙中及时赐稿,出版社领导和编者精心安排审校和出版事宜,因而使是编能以较快速度成书和面世,在此谨向他们表示深切的谢忱!由于时间、水平、经验的限制,本书缺点和疏漏定所难免,尚祈方家读者批评指正。 萧涤非 刘乃昌

1990年11月10日

《诗经》周南·关雎
周南·桃夭
邶风·谷风
卫风·氓
卫风·木瓜
郑风·溱洧
魏风·伐檀
魏风·硕鼠
秦风·无衣
豳风·东山
小雅·采薇
屈原 离骚
哀郢
国殇
荆轲 易水歌
刘邦 大风歌
班婕妤 怨歌行
汉乐府 有所思
上邪
陌上桑
长歌行
东门行
孤儿行
饮马长城窟行
孔雀东南飞并序
辛延年 羽林郎
古诗十九首 行行重行行(其一)
迢迢牵牛星(其十)
古诗 上山采蘼芜
携手上河梁
曹操观沧海
龟虽寿
短歌行
蔡琰 悲愤诗
王粲 七哀诗(其一)
陈琳 饮马长城窟行
曹丕 燕歌行
曹植 杂诗(其五)
白马篇
七步诗
阮籍 咏怀(其一)
咏怀(其三十九)
潘岳 悼亡诗(其一)
左思 咏史八首(其二)
刘琨 重赠卢谌
陶渊明 归园田居(其一)
归园田居(其三)
癸卯岁始春怀古田舍(其二)
饮 酒(其五)
咏荆轲
谢灵运 登池上楼
鲍照 拟行路难(其六)
沈约 别范安成
谢朓 玉阶怨
晚登三山还望京邑
何逊 相 送
明铿 开善寺
庚僖 拟咏怀(其十一)
拟咏怀(其二十一)
重别周尚书二首(其一)
南朝民歌 三洲歌(其一、其二)
华山畿(其一)
读曲歌(其七十六)
西洲曲
北朝民歌 木兰诗
敕勒歌
薛道卫 人日思归
无名氏 送别
王绩 野 望
卢照邻 咏 史(其四)
骆宾王 在狱咏蝉
于易水送人
王勃 送杜少府之任蜀川
杨炯 从军行
刘希夷 代悲白头翁
宋之间 度大庾岭
沈佺期 杂诗三首(其三)
贺知章 回乡偶书二首
张若虚 春江花月夜
陈子昂 感遇三十八首(其四)
燕昭王
登幽州台歌
送魏大从军
张九龄 望月怀远
王之涣 登鹳雀楼
凉州词
孟浩然 临洞庭湖赠张丞相
过故人庄
春 晓
李颀 古从军行
崔颤 黄鹤楼
长千曲(其一、其二)
王昌龄 从军行七首(其一)
从军行七首(其四)
出塞二首(其一)
闺怨
芙蓉楼送辛渐
祖咏 终南望余雪
王维 终南山
使至塞上
竹里馆
鸟鸣涧
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
送元二使安西
王湾 次北固山下
李白 古风(其一)
蜀道难
战城南
将进酒
行路难(其一)
长干行
静夜思
赠汪伦
梦游天姥吟留别
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
送友人
望庐山瀑布(其二)
早发白帝城
独坐敬亭山
高适 淇上酬薛三据兼寄郭少府微
燕歌行并序
封丘作
营州歌
别董大二首(其一)
同李司仓早春宴睢阳东亭
送李侍御赴安西
杜甫 望岳
兵车行
自京赴奉先县咏怀五百字
后出塞五首
月夜
春望
北征
羌村三首
石壕吏
垂老别
梦李白二首
天末怀李白
蜀相
客至
春夜喜雨
茅屋为秋风所破歌
闻官军收河南河北
旅夜书怀
秋兴八首(其一)
又呈吴郎
登 高
登岳阳楼
岑参 醉题匡城周少府厅壁
逢人京使
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
走马川行奉送封大夫出师西征
刘长卿 逢雪宿芙蓉山主人
张继 枫桥夜泊
韦应物 寄李儋元锡
寄全椒山中道士
送杨氏女
滁州西涧
卢纶 塞下曲(其一、其二、其三、其四)
李益 竹窗闻风寄苗发司空曙
喜见外弟又言别
夜上受降城闻笛
孟郊 游子吟
王建 水夫谣
田家行
张籍 野老歌
秋思
韩愈 山石
调张籍
左迁至蓝关示侄孙湘
刘禹锡 西塞山怀古
酬乐天扬州初逢席上见赠
竹枝词二首(其一)
竹枝词九首(其七)
石头城
乌衣巷
白居易 观刈麦
卖炭翁
买 花
放言五首(其二)
长恨歌
琵琶引并序
自河南经乱,关内阻饥,兄弟离散,各在一处。因望月有感,聊书所怀,寄上浮梁大兄、於潜七兄、乌江十五兄,兼示符离及下邦弟妹
钱塘湖春行
李绅 悯农二首
柳宗无 登柳州城楼寄漳、汀、封、连四州
江雪
王起 赋 花并序
无稹 行宫
闻乐天授江州司马
贾岛 题李凝幽居
访隐者不遇
朱庆余 闺意献张水部
许浑 秋日赴阙题潼关驿楼
咸阳城西楼晚眺
李贺 李凭《箜篌引》
雁门太守行
秋来
南园十三首(其一)
长平箭头歌
杜牧 过华清宫绝句三首
江南春绝句
泊秦淮
赤壁
寄扬州韩绰判官
山行
清明
雍陶 题君山
温庭筠 商山早行
陈陶 陇西行(其二)
李商隐 乐游原
夜雨寄北
无题二首(其一)
我也是找的资料,够全吧
古从军行
作者简介
李颀(690-751),东川(今四川三台)人,少年时曾寓居河南登封。开元十三年进士,做过新乡县尉的小官,诗以写边塞题材为主,风格豪放,慷慨悲凉,七言歌行尤具特色。
足以表现他的诗歌成就的大致有这样三个方面
一是边塞诗,如《古意》、《古从军行》,以豪迈的语调写塞外的景象,揭露封建帝王开边黩武的罪恶,情调悲凉沉郁。
二是描写音乐的诗篇,如《听董大弹胡笳弄兼寄语房给事》、《听安万善吹□篥歌》,记述的是当时自西域传入的新声,可以看出唐朝文化艺术的多方面发展。三是寄赠友人之作,有《送陈章甫》、《别梁□》、《送康洽入京进乐府歌》、《赠张旭》等,着力描叙一些不得施展怀抱的,有才能的人物。诗中刻画人物栩栩如生,发展了古典诗歌的艺术技巧。
三是修道生活情趣,殷□称之为"杂歌咸善,玄理最长"(《河岳英灵集》),但有浓厚的消极思想,不能代表其主要成就。
《新唐书·艺文志》著录李颀诗集 1卷。今存《李颀集》有《唐人小集》本1卷;《唐诗二十六家》本3卷。《全唐诗》编为 3卷,但仍有遗漏。如宋代洪迈《容斋随笔》卷四"李颀诗"条提到并加以称许的"远客坐长夜,雨声孤寺秋。请量东海水,看取浅深愁"四句,就不见于《全唐诗》。生平事迹见《唐才子传》。
原文
白日登山望烽火,黄昏饮马傍交河。
行人刁斗风沙暗,公主琵琶幽怨多。
野营万里无城郭,雨雪纷纷连大漠。
胡雁哀鸣夜夜飞,胡儿眼泪双双落。
闻道玉门犹被遮,应将性命逐轻车。
年年战骨埋荒外,空见蒲桃入汉家。
译文
白天士卒们登山观察报警的烽火;
黄昏为了饮马他们又靠近了交河。
行人在风沙昏暗中听到刁斗凄厉;
或听到细君公主琵琶声幽怨更多。
野营万里广漠荒凉得看不见城郭;
大雪霏霏迷漫了辽阔无边的沙漠。
胡地的大雁哀鸣着夜夜惊飞不停;
胡人的士兵痛哭着个个泪流滂沱。
听说玉门关的交通还被关闭阻断;
大家只得豁出命追随将军去拼搏。
年年征战不知多少尸骨埋于荒野;
徒然见到富贵者用西域葡萄享乐。
结构
诗开首先写紧张的从军生活。白日黄昏繁忙,夜里刁斗悲呛,琵琶幽怨,景象肃穆凄凉。接着渲染边陲的环境,军营所在,四顾荒野,大雪荒漠,夜雁悲鸣,一片凄冷酷寒景象。最后写如此恶劣环境,本应班师回朝,然而皇上不准。而千军万马拼死作战的结果,却只换得葡萄种子归国。足见君王之草菅人命。
��全诗句句蓄意,步步逼紧,最后才画龙点睛,着落主题,显出它的讽刺笔力。
背景
军队白天要登上山头了望烽火报警的情况,黄昏时又匆匆赶到交河(在新疆吐鲁番,此代有水的地方,非实指)去饮战马。刁斗是一种铜制的锅,白天用它烧饭,夜里做打更的柝用。军人们背着刁斗在刮得昏天黑地的风沙中艰难行进,这时联想到汉代从这条路远嫁乌孙王的公主一路上弹奏的琵琶曲,一定是充满幽怨。在荒无人烟的地方野营过夜,飘起弥漫天地的大雪,和远处的沙漠连成迷蒙一片。秋夜里南飞大雁的鸣叫声凄厉又哀伤,交战对方的胡兵也耐不住这艰苦生活而落下眼泪。听说朝廷已传下不准后退的命令,只能拼着性命跟随将军(轻车将军为官名)去死战。玉门被遮,即不准退入玉门关,用的是《史记·大宛列传》的典故:贰师将军李广利攻大宛失利,退至敦煌,请求朝廷退兵,汉武帝“闻之大怒,使使(派使者)遮玉门,曰:‘有敢入者辄斩之!’”拚命向前的结果,十有八九是战死,年年有无数人抛骨荒远的异乡,唯一的成果是葡萄从西域传入中原种植,供富贵者享用。诗中虽流露出哀怨的情绪,基调还是高昂进取的。
题解
借汉皇开边,讽玄宗用兵。全诗记叙从军之苦,充满非战思想。万千尸骨埋于荒野,仅换得葡萄归种中原,显然得不偿失。 诗开首先写紧张的从军生活。白日黄昏繁忙,夜里刁斗悲呛,琵琶幽怨,景象肃穆凄凉。接着渲染边陲的环境,军营所在,四顾荒野,大雪荒漠,夜雁悲鸣,一片凄冷酷寒景象。最后写如此恶劣环境,本应班师回朝,然而皇上不准。而千军万马拼死作战的结果,却只换得葡萄种子归国。足见君王之草菅人命。 全诗句句蓄意,步步逼紧,最后才画龙点睛,着落主题,显出它的讽刺笔力。
[编辑本段]具体分析
“从军行”是乐府古题。此诗写当代之事,由于怕触犯忌讳,所以题目加上一个“古”字。它对当代帝王的好大喜功,穷兵黩武,视人民生命如草芥的行径,加以讽刺,悲多于壮。
诗开首先写紧张的从军生活。白天爬上山去观望四方有无举烽火的边警;黄昏时候又到交河边上让马饮水(交河在今新疆吐鲁番西面,这里借指边疆上的河流)。三、四句的“刁斗”,是古代军中铜制炊具,容量一斗。白天用以煮饭,晚上敲击代替更柝。“公主琵琶”是指汉朝细君公主远嫁乌孙国时所弹的琵琶曲调,当然,这不会是欢乐之声,而只是哀怨之调。一、二句写“白日”、“黄昏”的情况,那么夜晚又如何呢?三、四句接着描绘:风沙弥漫,一片漆黑,只听得见军营中巡夜的打更声和那如泣如诉的幽怨的琵琶声。景象是多么肃穆而凄凉!“行人”,是指出征将士,这样就与下一句的公主出塞之声,引起共鸣了。
接着,诗人又着意渲染边陲的环境。军营所在,四顾荒野,无城郭可依,“万里”极言其辽阔;雨雪纷纷,以至与大漠相连,其凄冷酷寒的情状亦可想见。以上六句,写尽了从军生活的艰苦。接下来,似乎应该正面点出“行人”的哀怨之感了。可是诗人却别具机杼,背面傅粉,写出了“胡雁哀鸣夜夜飞,胡儿眼泪双双落”两句。胡雁胡儿都是土生土长的,尚且哀啼落泪,何况远戍到此的“行人”呢?两个“胡”字,有意重复,“夜夜”、“双双”又有意用叠字,有着烘云托月的艺术力量。
面对这样恶劣的环境,谁不想班师复员呢?可是办不到。“闻道玉门犹被遮”一句,笔一折,似当头一棒,打断了“行人”思归之念。据《史记·大宛列传》记载,汉武帝太初元年,汉军攻大宛,攻战不利,请求罢兵。汉武帝闻之大怒,派人遮断玉门关,下令:“军有敢入者辄斩之。”这里暗刺当朝皇帝一意孤行,穷兵黩武。随后,诗人又压一句,罢兵不能,“应将性命逐轻车”,只有跟着本部的将领“轻车将军”去与敌军拼命,这一句其份量压倒了上面八句。下面一句,再接再厉。拼命死战的结果如何呢?无外乎“战骨埋荒外”。诗人用“年年”两字,指出了这种情况的经常性。全诗一步紧一步,由军中平时生活,到战时紧急情况,最后说到死,为的是什么?这十一句的压力,逼出了最后一句的答案:“空见蒲桃入汉家。”
“蒲桃”就是葡萄。汉武帝时为了求天马(即阿拉伯马),开通西域,便乱启战端。当时随天马入中国的还有蒲桃和苜蓿的种子,汉武帝把它们种在离宫别馆之旁,弥望皆是。这里“空见蒲桃入汉家”一句,用此典故,讥讽好大喜功的帝王,牺牲了无数人的性命,换到的是什么呢?只有区区的蒲桃而已。言外之意,可见帝王是怎样的草菅人命了。
此诗全篇一句紧一句,句句蓄意,直到最后一句,才画龙点睛,显出此诗巨大的讽谕力。诗巧妙地运用音节来表情达意。第一句开头两字“白日”都是入声,具有开场鼓板的意味。三、四两句中的“刁斗”和“琵琶”,运用双声,以增强音节美。中段转入声韵,“双双落”是江阳韵与入声的配合,犹如云锣与鼓板合奏,一广一窄,一放一收,音节最美。中段入声韵后,末段却又选用了张口最大的六麻韵。以五音而论,首段是羽音,中段是角音,末段是商音,音节错落,各极其致。全诗先后用“纷纷”、“夜夜”、“双双”、“年年”等叠字,不但强调了语意,而且叠字叠韵,在音节上生色不少。
黄河远上白云间
一片孤城万刃山
羌笛何须怨杨柳
春风不度玉门关
(王之涣)

鹊桥仙 秦观 表达了作者的怎样的思想感情

《鹊桥仙》表达了一种对于美好长久真诚的爱情的向往;但是落实到诗人,应该是诗人对自己的感情的一种自我安慰吧。作者和爱人分别两地,唯有安慰自己感情会长久。

原文:

鹊桥仙

作者:秦观

朝代:宋

纤云弄巧,飞星传恨,银汉迢迢暗度。金风玉露一相逢,便胜却人间无数。

柔情似水,佳期如梦,忍顾鹊桥归路。两情若是久长时,又岂在朝朝暮暮。

译文:

纤薄的云彩在天空中变幻多端,天上的流星传递着相思的愁怨,遥远无垠的银河今夜我悄悄渡过。在秋风白露的七夕相会,就胜过尘世间那些长相厮守却貌合神离的夫妻。

共诉相思,柔情似水,短暂的相会如梦如幻,分别之时不忍去看那鹊桥路。只要两情至死不渝,又何必贪求卿卿我我的朝欢暮乐呢。

扩展资料:

《鹊桥仙》借牛郎织女的故事,以超人间的方式表现人间的悲欢离合,古已有之,如《古诗十九首·迢迢牵牛星》,曹丕的《燕歌行》,李商隐的《辛未七夕》等等。

宋代的欧阳修、张先、柳永、苏轼等人也曾吟咏这一题材,虽然遣辞造句各异,却都因袭了“欢娱苦短”的传统主题,格调哀婉、凄楚。相形之下,秦观此词堪称独出机杼,立意高远。

总观全词,每片前三句皆为写景抒情,后两句均作议论。这些议论,自由流畅,通俗易懂,却又显得婉约蕴藉,余味无穷。一是因为有前三句作精彩的铺垫,令后两句的议论自然流出,尤觉深沉真挚。二是立意高妙,既能收得住前句,又能宕开,融汇情、理,醒明本旨。

作者将画龙点睛的议论与散文句法与优美的形象、深沉的情感结合起来,起伏跃宕地讴歌了人间美好的爱情,取得了极好的艺术效果。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鹊桥仙

普遍的来说表达了一种对于美好长久真诚的爱情的向往;但是落实到诗人,应该是诗人对自己的感情的一种自我安慰吧。作者和爱人分别两地,唯有安慰自己感情会长久。原文:

纤云弄巧,飞星传恨,银汉迢迢暗度。

金风玉露一相逢,便胜却人间无数。

柔情似水,佳期如梦,忍顾鹊桥归路。

两情若是久长时,又岂在朝朝暮暮。

释义:纤薄的云彩在天空中变幻多端,天上的流星传递着相思的愁怨,遥远无垠的银河今夜我悄悄渡过。在秋风白露的七夕相会,就胜过尘世间那些长相厮守却貌合神离的夫妻。

共诉相思,柔情似水,短暂的相会如梦如幻,分别之时不忍去看那鹊桥路。只要两情至死不渝,又何必贪求卿卿我我的朝欢暮乐呢。

扩展资料:

创作背景:

关于此词的创作背景,扬州大学教授刘勇刚认为,此词是秦观为寄情长沙义倡而作,写于湘南郴州,时间是宋哲宗绍圣四年(1097)的七夕。绍圣三年(1096)春,秦观从监处州酒税削秩编管郴州,长沙是必经之路。秦观南迁,取道长沙,访潭土风俗,邂逅了这位艺妓。

秦观观其姿容既美,出语真诚,遂亮明身份,艺妓又惊又喜,殷勤款待少游,遍歌淮海乐府。秦观与她缱绻数日,临别之际,艺妓表达了侍奉左右的心愿。秦观答应她,将来北归重逢,便是于飞之日。一别数年,秦观竟死于广西的藤县。艺妓行数百里为秦观吊孝,哀恸而死。

当时秦观贬谪的路还要往南走下去,他与长沙歌女不得不洒泪而别。到了郴州以后,秦观日夜思念他的恋人,但戴罪之身,人命危浅,相聚又谈何容易。绍圣四年(1097)七夕,秦观在郴州写下了这首《鹊桥仙》,借牛女双星的鹊桥相会寄托了他对长沙歌女的恋情。

赏析:

这是一首咏七夕的节序词,借牛郎织女悲欢离合的神话故事,讴歌了真挚、细腻、纯洁、坚贞的爱情。上片写牛郎织女聚会,下片写他们的离别。全词哀乐交织,熔抒情与议论于一炉,融天上人间为一体,优美的形象与深沉的感情结合起来,起伏跌宕地讴歌了美好的爱情。

秦观在诗词《鹊仙桥》当中,想要抒发自己心里的哪种情绪呢?这个问题仁者见仁智者见智,因为每个人的审美观不同,一千个读者心中有一千个哈姆雷特,每个人的想法不同,所以这样的问题也就有着很多种答案,笔者的说法也不会一定对,但是就这题给大家说说笔者自己的看法。

秦观的这首诗基本上可以说是家喻户晓,而且经常被用在电视剧爱情戏的桥段之中,这也足以证明了这首诗词的魅力。古往今来歌咏爱情的诗歌有很多,但这一首可以说是王冠上面的明珠,更加璀璨。

其实这首诗写得也比较简单,主要是为了纪念牛郎织女,这个家喻户晓的故事,时间呢不用说,大家都知道就是古代的情人节,七夕,我们也称作为乞巧节,是古代年轻男女表达自己感情的节日。

诗人呢,借助这个神话故事非常含蓄委婉地表达了人世之间的生离死别和悲欢离合,而不是一味地在这里表达男女情爱的故事。

这首诗词虽然只有五十六个字,但是将世间的美好爱情描写得淋漓尽致,而鹊仙桥这个词牌名的曲调也比较婉转,也更加衬托了爱情的美好。让人抬头看到天上的织女星的时候,就不禁会想起这首千古名句。

诗人在笔墨之间不仅表达出了自己对于忠贞爱情的感叹与向往,也否定了那种仅仅追逐男欢女爱,朝夕之间的这种庸俗生活,更加将爱情这个千古命题提升了一个高度。

虽然我们和相爱的人分别在两地,用现在的话来说就是所爱隔着山海,但是两个人的感情若是长久的话,也就不会在乎这一朝一夕了。

以上就是我个人对于这个问题的一点不成熟看法,不代表任何参考建议,如有不妥不周之处,希望批评指正哦。

鹊桥仙
作者:秦观
朝代:宋
纤云弄巧,飞星传恨,银汉迢迢暗度。金风玉露一相逢,便胜却人间无数。
柔情似水,佳期如梦,忍顾鹊桥归路。两情若是久长时,又岂在朝朝暮暮。
译文:
纤薄的云彩在天空中变幻多端,天上的流星传递着相思的愁怨,遥远无垠的银河今夜我悄悄渡过。在秋风白露的七夕相会,就胜过尘世间那些长相厮守却貌合神离的夫妻。
共诉相思,柔情似水,短暂的相会如梦如幻,分别之时不忍去看那鹊桥路。只要两情至死不渝,又何必贪求卿卿我我的朝欢暮乐呢。
《鹊桥仙》表达了一种对于美好长久真诚的爱情的向往
你所说的,这个作品了他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呢我个人觉得它表达了作者,的一种爱情的,无限美好的向往,以及,对家乡的无限的思念之情。

请各位诗人帮我想首骂人但有内涵和修养的诗词

,原句为!:卿本佳人,奈何作贼!(这是一句藏头诗,而本句实在的重点意义在于后半句卿本佳人
文章标题: 恳请各位诗人批评指正我的一首诗歌
文章地址: http://www.xdqxjxc.cn/sanwen/146259.html

[恳请各位诗人批评指正我的一首诗歌] 相关文章推荐: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