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描写百姓生活苦难的诗句有哪些?
描写小人物(百姓)生活十分艰苦的诗句有哪些?一、《诗经·硕鼠》
《诗经》中的《硕鼠》篇,是最早反映底层人民生活的诗歌之一。
硕鼠硕鼠,无食我黍!三岁贯女,莫我肯顾。逝将去女,适彼乐土。乐土乐土,爰得我所。
硕鼠硕鼠,无食我麦!三岁贯女,莫我肯德。逝将去女,适彼乐国。乐国乐国,爰得我直。
硕鼠硕鼠,无食我苗!三岁贯女,莫我肯劳。逝将去女,适彼乐郊。乐郊乐郊,谁之永号?
我记得在学校里这首诗似乎要通篇背诵的,不过现在老街只能背过前几句了。“硕鼠”这个词一直在我们小时候的课本中都学习过。这是下层百姓对于奴隶主剥削阶级发出的怒号,我们养育了你们,你们却从来不知道感恩,不如从此以后咱们分道扬镳。《诗序》认为老鼠“贪而畏人”,重敛者“蚕食于民……若大鼠也”。
《荀子·王制篇》中说道: 君者,舟也。庶人者,水也。水则载舟,水则覆舟。
二、汉乐府《十五从军征》
十五从军征,八十始得归。道逢乡里人,家中有阿谁?
遥望是君家,松柏冢累累。兔从狗窦入,雉从梁上飞。
中庭生旅谷,井上生旅葵。烹谷持作饭,采葵持作羹。
羹饭一时熟,不知贻阿谁。出门东向望,泪落沾我衣。
《十五从军征》是汉乐府中的名篇,讲述了一位少年从军、一生为国征战的老兵遭遇。15岁参军,80岁才退役。半路上碰到家乡人,询问家中还有什么人.....没想到得到的回答是,遥望你们家,松柏葱葱,坟冢累累。庭院中,野鸡乱飞,犬兔横行,野草丛生,可怜的老兵做好了饭,不知道除了自己还能给谁吃。
结束时,诗人写到,老兵孤独地站在门外远望,涕泪纵横。老街忽然想起了杜甫的一句诗:
反畏消息来,寸心亦何有?
仇兆鳌《杜诗详注》评价说:
书断则疑,书来则畏,正恐家室亡尽,将来欢会之处,反成穷独之人耳。
杜甫担心的不正是这个老兵的悲惨遭遇吗?
三、魏晋南北朝 曹操《蒿里行》
曹操不仅仅是一位军事家和政治家,还是一位伟大的现实主义诗人。他的《蒿里行》真切地记录了兵连祸结的社会现实:
关东有义士,兴兵讨群凶。初期会盟津,乃心在咸阳。
军合力不齐,踌躇而雁行。势利使人争,嗣还自相戕。
淮南弟称号,刻玺於北方。铠甲生虮虱,万姓以死亡。
白骨露於野,千里无鸡鸣。生民百遗一,念之断人肠。
东汉末年,农民起义、军阀混战,以至于”白骨露於野,千里无鸡鸣。“ 《十五从军征》中的老兵还能看到“兔从狗窦入,雉从梁上飞。”到了曹操的笔下,连一点生气都不肯留下了。“生民百遗一”,是那个归家的老兵吗?念之断人肠,泪落沾我衣.....
四、隋唐 李绅《悯农》二首
不知道大家有没有这种感觉,有一些诗读过以后永远也忘不掉的,例如李绅的《悯农》第二首。
春种一粒粟,秋收万颗子。四海无闲田,农夫犹饿死。
锄禾日当午,汗滴禾下土。谁知盘中餐,粒粒皆辛苦。
小时候读过这首诗以后,诗人李绅的形象无比伟光正,不过据说李绅作官以后,生活也“渐次豪奢”,似乎权力越大离劳动人民越远。李绅一餐需三百鸡舌不知真假,但是这两首绝句却是千古绝唱,说出了农民的辛苦与不易。
五、宋 柳永《煮盐歌》
北宋初期的大诗人柳永是婉约词的代表人物,不过柳永可不仅仅是一个天天写风花雪月的词人,他的这首《煮盐歌》写出了宋朝盐工们艰苦的生活:
煮海之民何所营,妇无蚕织夫无耕。衣食之源太寥落,牢盆煮就汝轮征。
年年春夏潮盈浦,潮退刮泥成岛屿。风干日曝咸味加,始灌潮波塯成卤。
卤浓碱淡未得闲,采樵深入无穷山。豹踪虎迹不敢避,朝阳山去夕阳还。
船载肩擎未遑歇,投入巨灶炎炎热。晨烧暮烁堆积高,才得波涛变成雪。
自从潴卤至飞霜,无非假贷充餱粮。秤入官中得微直,一缗往往十缗偿。
周而复始无休息,官租未了私租逼。驱妻逐子课工程,虽作人形俱菜色。
鬻海之民何苦门,安得母富子不贫。本朝一物不失所,愿广皇仁到海滨。
甲兵净洗征轮辍,君有馀财罢盐铁。太平相业尔惟盐,化作夏商周时节。.....
晏殊曾经讽刺柳永说:“殊虽作曲子,不曾道:‘针线慵拈伴伊坐。’”但是柳永的这首《煮盐歌》也同样不是富贵宰相晏殊所能道出的。
这首诗写了盐工的辛苦,谋生的艰难,高利贷、苛捐杂税、官员盘剥像重重大山一样压在劳动者的肩头。最后,柳永还写出了自己的愿望,希望国家富足、百姓安居、世风淳朴、幸福和平.....
六、元 张养浩 《山坡羊·潼关怀古》
张养浩(1270年-1329年)是个汉人,也是元朝一代高官名臣,甚至有机会主持元朝恢复后的科举考试。作为政府官员,能够写出“兴亡百姓皆苦”的诗句殊为不易。
峰峦如聚,波涛如怒,山河表里潼关路。望西都,意踌躇。伤心秦汉经行处,
宫阙万间都做了土。兴,百姓苦;亡,百姓苦。《山坡羊·潼关怀古》
天下太平,统治阶层大兴土木建立宫殿,天下打乱,一把火烧尽阿房宫。和平年代老百姓要服徭役、战乱年代要服兵役。兴,百姓苦;亡,百姓苦。一言难尽,一言道尽。
七、清 郑板桥《潍县署中画竹呈年伯包大中丞括》
郑板桥是扬州八怪之一,据说一生只画兰、竹、石,自称"四时不谢之兰,百节长青之竹,万古不败之石,千秋不变之人"。
衙斋卧听萧萧竹,疑是民间疾苦声;些小吾曹州县吏,一枝一叶总关情。
《潍县署中画竹呈年伯包大中丞括》
前面写了农民、士兵、盐工,这首诗里写了一个小小的基层公务员。诗中人物衙斋独卧,闻竹风萧萧,想到的是”民间疾苦”,虽是“些小县吏”,能够时时刻刻心有百姓,殊为难得。郑板桥口说“难得糊涂”,其实一点也不糊涂。
八、清朝 龚自珍《杂诗》
满清一朝的诗人们,如同唐宋一样灿如群星,龚自珍是其中最闪亮的明星之一。已亥杂诗315首是其在道光十九年(1839年(己亥年)写成,我们最熟悉的应该是“不拘一格降人才’吧。
下面这首写得是船工,作者当年五月在江边看到纤夫辛苦地合力拉船, 当年运河很重要的任务就是调运粮食,龚自珍此诗和李绅的”谁知盘中餐、粒粒皆辛苦“同一主题。
只筹一缆十夫多,细算千艘渡此河。我也曾糜太仓粟,夜间邪许泪滂沱。
和郑板桥一样,诗人作为一个阶级上层人物看到了下层百姓谋生的艰苦,不由自主发出了感叹。
结束语
古代诗人作诗,有或山水田园,或风花雪月,或抚今怀古,或羁旅相思,或精忠报国。这些题材的诗词更容易流传。而反映民间疾苦的诗往往缺少诗歌的优美特色,因此相对较少被广为传唱。
另外,这种”负能量“的文学作品很容易得罪权贵,据说李绅就因为《悯农》一诗被人打了小报告,差点身陷囹圄。苏轼在乌台诗案中,就被舒亶等人陷害,说其《山村五绝》等诗”包藏祸心,怨望其上,讪渎谩骂,而无复人臣之节者。“
老翁七十自腰镰,惭愧春山笋蕨甜。岂是闻韵解忘味,迩来三月食无盐。《山村五绝》
这首诗比起柳永的《煮盐歌》来温和得多,甚至不能算是讽喻诗。而苏轼竟然差点在乌台诗案中丢了性命,可见政治上的斗争是多么的凶险无比。因此这些敢于反映现实反映百姓疾苦的诗人们,值得我们每一个人尊重。
以家为家,以乡为乡,以国为国,以天下为天下。 ——《管子·牧民》
2.临患不忘国,忠也。——《左传·昭公元年》
3.长太息以掩涕兮,哀民生之多艰。——屈原《离骚》
4.苟利国家,不求富贵。——《礼记·儒行》
5.捐躯赴国难,视死忽如归。——曹植《白马篇》
6.烈士之爱国也如家。——葛洪《抱朴子·外篇·广譬》烈士:有抱负.有作为的人。
7.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范仲淹《岳阳楼记》
8.位卑未敢忘忧国。——-陆游《病起书怀》
9.王师北定中原日,家祭无忘告乃翁。——陆游《示儿》
10.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文天祥《过零丁洋》
11.精忠报国。——《宋史·岳飞列传》
12.天下兴亡,匹夫有责。——麦孟华《论中国之存亡决定于今日》
朱门酒肉臭,尸骨冻死在路上——唐代杜甫《从北京到丰县,永怀五百字》翻译:世家酒肉臭(曾说,散发香味),穷人却冻死在街上饿死。2,脸上布满灰尘和烟火,两个太阳穴发黑。卖木炭的钱是干什么用的?买衣服,买嘴里的食物。——唐代白居易译:有个卖木炭的老头。他常年在南山砍柴烧炭。他的脸上布满了灰尘,呈现出一种烟熏的颜色,太阳穴是灰色的,十个手指被木炭烧成了黑色。卖木炭的钱用来干什么?买衣服穿,买食物吃在嘴里。3.房间里没有人,但婴儿有孙子。还有孙子没走,裙子也没剩。——唐代杜甫《李世豪》译:家里没有别人,只有一个正在吃奶的孙子。因为孙子,他妈还没走,进出都没有一套完整的衣服。4,老伴躺在路上,年底衣服清单。明知道,最后一次见面,可怜的人和可怜的人并没有可怜她。——唐代杜甫《辞旧迎新》译文:睡觉时听见妻子的哀号,严冬腊月还是薄裤薄衣的单子。知道我们将最后一次见面,这对可怜的夫妇怎么能不同情她的饥寒交迫呢?5.田家秋苦,邻女夜寒。——唐代,李白译《苏夏杉荀彝家》:农民,工作更忙,隔壁妇人通宵大嚼米,不畏秋夜寒。
朱门酒肉臭,路上有冻骨。孤儿是天生的(天生的),孤独的人是天生的(在不幸的人生境遇中),所以要独自承受。
这首诗在叙述中充满了感情。在叙述顺序上,高低不平来回呼应,变化有序,巧妙运用转折句和熟悉的词语,产生了激荡人心的艺术效果。诗人自创乐府写时事,为中唐新乐府运动做出了开拓性的贡献。
02:36
没有有同情老百姓疾苦的诗句?(初中的)
朱门酒肉臭,路有冻死骨
李绅
锄禾日当午,汗滴禾下土,谁知盘中餐,粒粒皆辛苦。
春种一粒粟,秋收万颗子。四海无闲田,农夫犹饿死。
还有《豳风×七月》是最早的悯农诗。
山中寡妇
夫因兵死守蓬茅,麻苎衣衫鬓发焦。桑柘废来犹纳税,田园荒后尚征苗。时挑野菜和根煮,旋斫青柴带叶烧。任是深山更深处,也应无计避征徭。
昨日入城市,归来泪满襟。遍身罗绮者,不是养蚕人
掏尽门前土,屋上无片瓦。十指不沾泥,粼粼居大厦。
江上往来人,但爱鲈鱼美。君看一叶舟,出没风波里。
悯农二首,
李绅
锄禾日当午,汗滴禾下土,谁知盘中餐,粒粒皆辛苦。
春种一粒粟,秋收万颗子。四海无闲田,农夫犹饿死。
悯农二首,李绅,小学就学了
锄禾日当午,汗滴禾下土,谁知盘中餐,粒粒皆辛苦。
春种一粒粟,秋收万颗子。四海无闲田,农夫犹饿死。
聂夷中的伤田家,不知学过没。
二月卖新丝,五月粜新谷。医得眼前疮,剜却心头肉。
我愿君王心,化作光明烛。不照绮罗筵,只照逃亡屋。
杜荀鹤 山中寡妇
夫因兵死守蓬茅,麻苎衣衫鬓发焦。桑柘废来犹纳税,田园荒后尚征苗。时挑野菜和根煮,旋斫青柴带叶烧。任是深山更深处,也应无计避征徭。
还有两首,以前的小学教材有,作者不详。
蚕妇:昨日入城市,归来泪满襟。遍身罗绮者,不是养蚕人。
(题目忘了)赤日炎炎似火烧,野田禾稻半枯焦。农夫心内如汤煮,公子王孙把扇摇。
朱门酒肉臭,路有冻死骨
杜甫诗充分表达了他对人民的深刻同情,揭露了封建社会剥削者与被剥削者之间的尖锐对立:“朱门酒肉臭,路有冻死骨!”这千古不朽的诗句,被世世代代的中国人所铭记。
出自:自京赴奉先县咏怀五百字
作者: 杜甫
杜陵有布衣,老大意转拙。
许身一何愚!窃比稷与契。
居然成瓠落,白首甘契阔。
盖棺事则已,此志常觊豁。
穷年忧黎元,叹息肠内热。
取笑同学瓮,浩歌弥激烈。
非无江海志,潇洒送日月;
生逢尧舜君,不忍便永诀。
当今廊庙具,构厦岂云缺?
葵藿倾太阳,物性固难夺。
顾惟蝼蚁辈,但自求其穴;
胡为慕大鲸,辄拟偃溟渤?
以兹误生理,独耻事干谒。
兀兀遂至今,忍为尘埃没?
终愧巢与由,未能易其节。
沉饮聊自适,放歌破愁绝。
岁暮百草零,疾风高冈裂。
天衢阴峥嵘,客子中夜发。
霜严衣带断,指直不能结。
凌晨过骊山,御榻在嵽蹑。
蚩尤塞寒空,蹴蹋崖谷滑。
瑶池气郁律,羽林相摩戛。
君臣留欢娱,乐动殷胶葛。
赐浴皆长缨,与宴非短褐。
彤庭所分帛,本自寒女出。
鞭挞其夫家,聚敛贡城阙。
圣人筐篚恩,实欲邦国活。
臣如忽至理,君岂弃此物?
多士盈朝廷,仁者宜战栗!
况闻内金盘,尽在卫霍室。
中堂舞神仙,烟雾蒙玉质。
暖客貂鼠裘,悲管逐清瑟。
劝客驼蹄羹,霜橙压香桔。
朱门酒肉臭,路有冻死骨。
荣枯咫尺异,惆怅难再述。
北辕就泾渭,官渡又改辙。
群水从西下,极目高突兀。
疑是崆峒来,恐触天柱折。
河梁幸未坼,枝撑声悉索。
行旅相攀援,川广不可越。
老妻既异县,十口隔风雪。
谁能久不顾?庶往共饥渴。
入门闻号啕,幼子饥已卒!
吾宁舍一哀,里巷亦呜咽。
所愧为人父,无食致夭折。
岂知秋禾登,贫穷有仓卒。
生当免租税,名不隶征伐。
抚迹犹酸辛,平人固骚屑。
默思失业徒,因念远戍卒。
忧端齐终南,鸿洞不可掇。
读了这么多年书,一直不明白诗歌的意思,更不明白老师为什么不教..请问怎样理解呢?
因为诗歌首先是诗人抒发自我情感的作品,在阅读过程中我们能做的即是揣摩诗人所要表达的情感。比如李白的诗句“云青青兮欲雨,水澹澹兮生烟”,杜甫的诗句“安得广厦千万间,天下大庇寒士俱欢颜,风雨不动安如山” 同样是由下雨而写成,但是表达的感情和显露出的诗歌风格却完全不同。
第二,古诗是由古代汉语词汇、语法所写成的,对今人来讲阅读具有一定的难度,于是在解释的规程中也产生了很多中可能性,尤其对于联系当时的创作背景以及作者经历等等,都会产生不同的答案。比如李商隐的诗歌,向来以晦涩和含蓄著称。当然诗歌本身言简意赅的特点也给了人们在读诗、理解方面带来困难,所以在教学过程中,很多老师没有讲诗歌的意思,一方面是因为解法很多,还有就是个人也没有理解十分透彻。当然,其中也存在一种“读书百遍其义自见”的教学思想,于是产生了你在问题中提到的这种结果。
★★赞美老师诗一:★★
四度春风化绸缪,
几番秋雨洗鸿沟。
黑发积霜织日月,
粉笔无言写春秋。
蚕丝吐尽春未老,
烛泪成灰秋更稠。
春播桃李三千圃,
秋来硕果满神州。
★★赞美老师诗二:★★
我爱我师
老师就象红烛,
燃起了学生心中的火把,
却燃烧了自己,
直到红烛成灰。
老师就象园丁,
养育着我们这一株株花朵,
却辛苦了自己,
直到体力耗尽。
我们长大了一定要成为国家的栋梁,
啊!老师就是这么无私!
啊!老师我们爱您!
★★赞美老师诗三:★★
——老师,辛苦了
是谁——把无知的我们领进宽敞的教室,
教给我们丰富的知识?
是您!老师!
您用辛勤的汗水,
哺育了春日刚破土的嫩苗。
是谁——把调皮的我们
教育成能体贴帮助别人的人?
是您!老师!
您的关怀就好似和煦的春风
温暖了我们的心灵。
是谁——把幼小的我们
培育成成熟懂事的少年?
是您!老师!
您的保护让我们健康成长。
在金秋时节结下硕果。
您辛苦了!老师!
在酷暑严寒中辛勤工作的人们。
您辛苦了!老师!
把青春无么奉献的人们。
我们向您致以崇高的敬意!
——您辛苦了,老师!
我也只能帮到这里了老 师
老师——您如春天中的细雨,
滋润着花儿,灌溉着大地,
而我们再着吮吸着细雨茁长成长。
老师——您如秋天里的一丝风,
吹黄了大地,唤金了稻谷,
而我们得到了丰收的硕果。
老师——在我黑暗的人生道路上是您为我点燃了一盏最明亮的灯;
老师——再我迷蒙的人生道路上是您做我的了的引路人;
老师——在我跌跌碰碰的人生道路中是您为我指明了前进的方向;
老师——是您给了我一双强有力的翅膀,让我在知识的世界里遨游!
★★赞美老师诗四:★★
金风送欢笑,丹桂花香飘。
老师的节日,今天又来到。
老师为我们的成长,不知付出了多少辛劳。
老师对我们的抚爱,我们永远不会忘记。
老师,您好!
人们把老师比作红烛,照亮别人而把自己燃烧。
人们把老师比作园丁,培育桃李开遍天涯海角。
教师是太阳底下崇高的事业。
老师给了我们理想的阳光和智慧的阳光。
老师引导我们走上洒满阳光的人生之路。
老师期望我们成为新世纪的太阳。
老师的话儿像春雨滋润我的心。
老师用知识的雨露浇灌我们成长。
温柔的春雨,就是老师对我们的抚爱。
老师的言传身教,像春雨润物细无声。
老师甘当绿叶,把我们当红花托起。
老师是一片绿叶,乐于默默奉献。
绿叶的绿色象征着老师青春常在。
当我们像鲜花盛开时,永远忘不了绿叶的恩情。
老师像大树,头顶蓝天,脚踩大地,默默地为社会造福。
老师是大树,为世界带来一片春色。
老师播撒希望的种子,把我们培育成一片树林。
小树长成栋梁材,不忘园丁培育恩。
是啊,老师的热情像太阳,老师的教诲像春雨,
老师的风格像绿叶,老师的事业像大树,我们的老师就是好.
★★赞美老师诗五:★★
你献上一朵花,
我献上一朵花,
让我们编织个大花环,
献给亲爱的老师妈妈。
是您给了种子,
太阳般的温暖;
是您用汗水,
把幼苗浇灌。
您的眼睛像明亮的星星,
闪烁着迷人的光华;
你的歌声像春天的小溪,
把欢乐带给了大家。
无论我们走到哪儿,
永远记住你的情;
无论我们走到哪儿。
永远记住您的话。
无论我们走到哪儿,
永远记住您的爱;
无论我们走到哪儿,
永远是您的一朵花。
★★赞美老师诗六:★★
九月,如期而至。
世界因此灿烂。
我们歌唱九月,
因为这是您永恒的节日。
我们牢记九月,
因为这是我们真诚的表白。
九月,是只情满四溢的杯子,
我们用双手高高地举起
一片真诚的祝福声中,
请您干杯。
九月的乐章已经奏响,
请接受我们九月的献礼吧,
所有拼搏在教育战线的老师们。
★★赞美老师诗七:★★
我曾记得您那沾满粉末的双手
我曾记得您那慈善的谆谆教导
我曾记得您那新增的几根银发
因为有您 莘莘学子才能成才
因为有您 世界才会如此文明
老师 您是明灯
为迷失方向的孩子找回HOME
老师 您是天使
★★赞美老师诗八:★★
教师颂
别人从生活中捞取黄金
您只能获取花香
您的黄金是早晨的太阳
您的银子是十五的月亮
但您依然快乐的吹着口哨
您的自豪是桃李芬芳
背上几十篇就明白拉
我当年就是这么干的
讽刺读书无用的诗句
从军行
唐·杨炯
烽火照西京,心中自不平。
牙璋辞凤阙,铁骑绕龙城。
雪暗凋旗画,风多杂鼓声。
宁为百夫长,胜作一书生。
初唐四杰之一的杨炯本就是一“书生”,何以说“宁为百夫长,胜作一书生”?文人慕武,也是自古有之,更何况“烽火照西京”正是国家危难之际,“心中自不平”当是志士报国之时!国家兴亡、匹夫有责,即便是一介书生想必此刻也热血沸腾,欲弃笔从戎,投身战场!这一句“宁为百夫长,胜作一书生”历来被看做“读书无用”的典型,实际上它所讲的是一介书生保家卫国的壮志豪情!
南园十三首·其五
唐·李贺
男儿何不带吴钩,收取关山五十州?
请君暂上凌烟阁,若个书生万户侯?
“若个书生万户侯”,凌烟阁之上,封侯拜相的,有哪一个是书生出身呢?李贺这首绝句寥寥四句,却两次发问“男儿何不带吴钩?”、“若个书生万户侯?”,读来激昂顿挫,颇有立时便投身烽火边疆之态。然而这却是“书生”李贺的愤懑牢骚之语,看似要投笔从戎博取“万户侯”,实则是抒发作为“书生”怀才不遇的激愤和不平。
焚书坑
唐·章碣
竹帛烟销帝业虚,关河空锁祖龙居。
坑灰未冷山东乱,刘项原来不读书。
千古名句“刘项原来不读书”也是常常被人们用来宣扬“读书无用论”!而实际上,这也是断章取义,曲解原诗。这首诗是一首怀古诗,旨在讽刺秦始皇焚书坑儒。秦始皇与李斯将“书”、“儒”当做霍乱之源,于是焚书坑儒,以为就此可以安享太平,殊不知最后灭亡秦朝的刘邦、项羽都是“不读书”的匹夫而已。不读书的人灭亡了焚书坑儒的秦朝,可谓是辛辣的讽刺。但这一句“刘项原来不读书”却被后世断章取义曲解为刘邦项羽不读书都能成就大事,变为“读书无用”的诗句,实在是谬之极矣!
杂感
清·黄景仁
仙佛茫茫两未成,只知独夜不平鸣。
风蓬飘尽悲歌气,泥絮招来薄幸名。
十有九人堪白眼,百无一用是书生。
莫因诗卷愁成谶,春鸟秋虫自作声 。
“百无一用是书生”这句诗可以说是脍炙人口,也是最为典型的用来嘲弄读书人的诗句。殊不知,这首诗最出写就本是文人的自嘲、怀才不遇的牢骚之语。诗人黄景仁一生潦倒穷苦、怀才不遇,空有壮志,却难有施展之所,才写诗感慨,“百无一用是书生”则是与李贺的“若个书生万户侯”一般是激愤不平之下倾诉。
“宁为百夫长,胜作一书生”、“若个书生万户侯”、“刘项原来不读书”、“百无一用是书生”等等经典名句在当今都被当做“读书无用”的诗句,殊不知这些诗句本就是读书人写就。文人读书,本为学的一身知识,报效国家,致君尧舜,然而读书进取之途毕竟坎坷,世间之事也多有不平,就连苏东坡这般大文豪都一生颠沛流离,因而才有了“儒冠多误身”之类的牢骚不平语,初衷实非宣扬读书无用。但可惜这些诗句因通俗易懂,朗朗上口,传于后世却被断章取义地曲解。
从军行
唐·杨炯
烽火照西京,心中自不平。
牙璋辞凤阙,铁骑绕龙城。
雪暗凋旗画,风多杂鼓声。
宁为百夫长,胜作一书生。
初唐四杰之一的杨炯本就是一“书生”,何以说“宁为百夫长,胜作一书生”?文人慕武,也是自古有之,更何况“烽火照西京”正是国家危难之际,“心中自不平”当是志士报国之时!国家兴亡、匹夫有责,即便是一介书生想必此刻也热血沸腾,欲弃笔从戎,投身战场!这一句“宁为百夫长,胜作一书生”历来被看做“读书无用”的典型,实际上它所讲的是一介书生保家卫国的壮志豪情!
南园十三首·其五
唐·李贺
男儿何不带吴钩,收取关山五十州?
请君暂上凌烟阁,若个书生万户侯?
“若个书生万户侯”,凌烟阁之上,封侯拜相的,有哪一个是书生出身呢?李贺这首绝句寥寥四句,却两次发问“男儿何不带吴钩?”、“若个书生万户侯?”,读来激昂顿挫,颇有立时便投身烽火边疆之态。然而这却是“书生”李贺的愤懑牢骚之语,看似要投笔从戎博取“万户侯”,实则是抒发作为“书生”怀才不遇的激愤和不平。
焚书坑
唐·章碣
竹帛烟销帝业虚,关河空锁祖龙居。
坑灰未冷山东乱,刘项原来不读书。
千古名句“刘项原来不读书”也是常常被人们用来宣扬“读书无用论”!而实际上,这也是断章取义,曲解原诗。这首诗是一首怀古诗,旨在讽刺秦始皇焚书坑儒。秦始皇与李斯将“书”、“儒”当做霍乱之源,于是焚书坑儒,以为就此可以安享太平,殊不知最后灭亡秦朝的刘邦、项羽都是“不读书”的匹夫而已。不读书的人灭亡了焚书坑儒的秦朝,可谓是辛辣的讽刺。但这一句“刘项原来不读书”却被后世断章取义曲解为刘邦项羽不读书都能成就大事,变为“读书无用”的诗句,实在是谬之极矣!
杂感
清·黄景仁
仙佛茫茫两未成,只知独夜不平鸣。
风蓬飘尽悲歌气,泥絮招来薄幸名。
十有九人堪白眼,百无一用是书生。
莫因诗卷愁成谶,春鸟秋虫自作声 。
“百无一用是书生”这句诗可以说是脍炙人口,也是最为典型的用来嘲弄读书人的诗句。殊不知,这首诗最出写就本是文人的自嘲、怀才不遇的牢骚之语。诗人黄景仁一生潦倒穷苦、怀才不遇,空有壮志,却难有施展之所,才写诗感慨,“百无一用是书生”则是与李贺的“若个书生万户侯”一般是激愤不平之下倾诉。
“宁为百夫长,胜作一书生”、“若个书生万户侯”、“刘项原来不读书”、“百无一用是书生”等等经典名句在当今都被当做“读书无用”的诗句,殊不知这些诗句本就是读书人写就。文人读书,本为学的一身知识,报效国家,致君尧舜,然而读书进取之途毕竟坎坷,世间之事也多有不平,就连苏东坡这般大文豪都一生颠沛流离,因而才有了“儒冠多误身”之类的牢骚不平语,初衷实非宣扬读书无用。但可惜这些诗句因通俗易懂,朗朗上口,传于后世却被断章取义地曲解。
从军行
唐·杨炯
烽火照西京,心中自不平。
牙璋辞凤阙,铁骑绕龙城。
雪暗凋旗画,风多杂鼓声。
宁为百夫长,胜作一书生。
初唐四杰之一的杨炯本就是一“书生”,何以说“宁为百夫长,胜作一书生”?文人慕武,也是自古有之,更何况“烽火照西京”正是国家危难之际,“心中自不平”当是志士报国之时!国家兴亡、匹夫有责,即便是一介书生想必此刻也热血沸腾,欲弃笔从戎,投身战场!这一句“宁为百夫长,胜作一书生”历来被看做“读书无用”的典型,实际上它所讲的是一介书生保家卫国的壮志豪情!

南园十三首·其五
唐·李贺
男儿何不带吴钩,收取关山五十州?
请君暂上凌烟阁,若个书生万户侯?
“若个书生万户侯”,凌烟阁之上,封侯拜相的,有哪一个是书生出身呢?李贺这首绝句寥寥四句,却两次发问“男儿何不带吴钩?”、“若个书生万户侯?”,读来激昂顿挫,颇有立时便投身烽火边疆之态。然而这却是“书生”李贺的愤懑牢骚之语,看似要投笔从戎博取“万户侯”,实则是抒发作为“书生”怀才不遇的激愤和不平。

焚书坑
唐·章碣
竹帛烟销帝业虚,关河空锁祖龙居。
坑灰未冷山东乱,刘项原来不读书。
千古名句“刘项原来不读书”也是常常被人们用来宣扬“读书无用论”!而实际上,这也是断章取义,曲解原诗。这首诗是一首怀古诗,旨在讽刺秦始皇焚书坑儒。秦始皇与李斯将“书”、“儒”当做霍乱之源,于是焚书坑儒,以为就此可以安享太平,殊不知最后灭亡秦朝的刘邦、项羽都是“不读书”的匹夫而已。不读书的人灭亡了焚书坑儒的秦朝,可谓是辛辣的讽刺。但这一句“刘项原来不读书”却被后世断章取义曲解为刘邦项羽不读书都能成就大事,变为“读书无用”的诗句,实在是谬之极矣!

杂感
清·黄景仁
仙佛茫茫两未成,只知独夜不平鸣。
风蓬飘尽悲歌气,泥絮招来薄幸名。
十有九人堪白眼,百无一用是书生。
莫因诗卷愁成谶,春鸟秋虫自作声 。
“百无一用是书生”这句诗可以说是脍炙人口,也是最为典型的用来嘲弄读书人的诗句。殊不知,这首诗最出写就本是文人的自嘲、怀才不遇的牢骚之语。诗人黄景仁一生潦倒穷苦、怀才不遇,空有壮志,却难有施展之所,才写诗感慨,“百无一用是书生”则是与李贺的“若个书生万户侯”一般是激愤不平之下倾诉。

“宁为百夫长,胜作一书生”、“若个书生万户侯”、“刘项原来不读书”、“百无一用是书生”等等经典名句在当今都被当做“读书无用”的诗句,殊不知这些诗句本就是读书人写就。文人读书,本为学的一身知识,报效国家,致君尧舜,然而读书进取之途毕竟坎坷,世间之事也多有不平,就连苏东坡这般大文豪都一生颠沛流离,因而才有了“儒冠多误身”之类的牢骚不平语,初衷实非宣扬读书无用。但可惜这些诗句因通俗易懂,朗朗上口,传于后世却被断章取义地曲解。
1、女子无才便是bai德。——明·张du岱《公祭祁夫人文》
释义:旧zhi道德规范认为妇女无须有才能,只需顺dao从丈夫就行。
2、十有九人堪白眼,百无一用是书生。——清·黄景仁《杂感》
释义:十个人中有九个人是可以用白眼相向的,最没有用处的就是书生。
3、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宋·陆游《冬夜读书示子聿》
释义:从书上学到的东西终归是浅显的,觉得想要提升必要要去实践。
4、有民人焉,有社稷焉,何必读书,然后为学?——孔子《论语》
释义:有了人,有了土地(社)、粮食(稷),还读什么书?
5、尽信书,则不如无书。——《孟子》·《尽心章句下》
释义:泛指读书不要拘泥于书上或迷信书本。
6、鬓毛不觉白毵毵,一事无成百不堪。——唐·白居易《除夜寄微之》
释义:两鬓不知不觉就白发苍苍了,做了一辈子学问到头来一事无成。
7、纸上谈兵
释义:在纸面上谈论打仗。比喻空谈理论,不能解决实际问题。
8、焚书坑儒
释义:焚毁典籍,坑杀术士。
9、书生之见
释义:指读书人不切实际或不合时宜的见解。
10、弃笔从戎
释义:文人因文化无用武之地而弃文就武。
"仗义每多屠狗辈,负心皆是读书人"这句话是什么意思
意思是说,讲义气的多半是从事卑贱职业的普通民众,而有知识的人却往往做出违背良心、背弃情义的事情。
“仗义每从屠狗辈,负心多是读书人”。原文为“仗义每从屠狗辈,负心多是读书人”。这是明代诗人曹学佺的著名对联。
作者简介:
曹学佺(1574年-1646年)明代官员、学者、藏书家,闽中十子之首。字能始,一字尊生,号雁泽,又号石仓居士、西峰居士,福建福州府侯官县洪塘乡人。
万历二十三年进士,任四川右参政、按察使、广西参议,以撰《野史纪略》得罪魏忠贤党,被劾去职,家居二十年。清军攻入闽中,曹学佺香汤沐浴,整顿衣冠,在西峰里家中自缢殉国,死前留下绝命联:“生前单管笔,死后一条绳。”
另有说法称他是在鼓山涌泉寺自缢的。曹学佺死后,其家被清兵所抄,家人也遭逮捕,藏书被清军抢光。清乾隆十一年(1746),即曹学佺逝世一百年之后,清政府追谥他为“忠节”。

扩展资料:
对联来源
相传明朝,桂林皇亲宗室素来骄横,好养斗犬,用做宫廷赌博娱乐,家奴们也依仗自己是皇亲奴才骄横跋扈,不仅欺压百姓,甚至连官府都不放在眼。!每当闲极无聊时,就牵出斗犬,任意让其撕咬路人,以此取乐。百姓和官府都敢怒不敢言。
后来天启二年(1622),“闽中十才子”之首曹学佺被起用为广西右参议。他刚正不阿,一身正气。到任前他就对桂林的皇亲们的所做所为有耳闻,一看之下果不其然,暗暗决定要好好的杀杀这帮恶棍的威风。
一天,皇亲的奴才又闲得无聊,故技重施放出斗犬,让其任意撕咬路人,一秀才奔跑不及,扑倒在地,斗犬骑在秀才身上任意撕咬,秀才眼看就要命丧狗口,这时路边冲出一杀猪佬,手起刀落剁了狗头,救下了秀才。皇亲的奴才一看,区区贱民竟然把主子心爱的斗犬杀了,那还了得!他们把杀猪佬捆绑起来连同死狗一起送到官府,要官府判他死罪给狗偿命。
曹学佺正好审理此案件,详细看过状纸后,不畏惧皇亲宗室,判其屠夫无罪,更判皇亲要赔偿给秀才医药费。皇亲一看,这样判决自己脸面不保,但在章法上又拗不过曹学佺,心生一计,要求重审,并暗中重金贿赂并威逼恐吓秀才改口供,说他自己和斗犬相好,是朋友,那天是斗犬和其在玩闹嬉戏,是屠夫恶从胆边生杀了斗犬,要屠夫给斗犬偿命!
再审时,秀才贪图财物又惧怕皇亲势力,就出卖了屠夫,更改了口供。曹学佺,听完秀才改的口供后勃然大怒,拍案而起,骂道:“人证,物证皆在,况且屠夫救你一命,你不思回报,反要置他于死地,与狗相好,认狗为友,伤天害理!天容你,我不容你!”说完就要衙役杖击秀才,秀才挨不过,终于招了是皇亲如何用重金和威逼要他做假口供。案件真相大白于天下。
曹学佺重判:
屠夫无罪;秀才,与狗相好、认狗做友、恩将仇报,革去功名,给皇亲当狗!
并愤然在案卷上写下:“仗义每从屠狗辈,负心多是读书人”的千古名联。
参考资料:百度百科----仗义每多屠狗辈,负心多是读书人
这句话有一定的道理,因为作者认为拥有知识的读书人因为更懂得审时度势,所以更容易为了某些利益而违背良心。“仗义每多屠狗辈,负心多为读书人”是明朝诗人曹学佺所作的对联。对联翻译成白话文的意思是:往往底层的普通老百姓反而是最讲义气的,而哪些拥有知识的读书人却是最容易成为负心的人。这句话在曹学佺审理一件案件时有感而作的对联。

在明朝时期,在桂林地区的一些皇室宗亲喜欢上养斗犬,用于平日里玩耍逗乐。这本是一点闲事并不妨碍什么,但是皇室宗亲们府里的下人,却有时把这些斗犬放出来欺压老百姓,时常造成老百姓被斗犬咬伤。因为惧怕权势,所以,老百姓即使被咬伤也不敢声张。只能默默承受。

当时被称为“闽中十才子”之一的曹学佺,被朝廷委派到桂林担任广西右参议。曹学佺为人正直,做事正派。到桂林上任后,他就对皇室宗亲放任斗犬咬伤百姓之事很是激愤,决定要好好整治这股不正之风。终于有一次,又有皇室宗亲的斗犬在路上撕咬一个秀才,正当秀才差点命丧斗犬口之下时,有一位屠夫及时出手相救,直接把咬人的斗犬杀死,让秀才躲过一劫。屠夫虽然救了人但是却给自己惹了祸,被斗犬的主人押送到了衙门要求处置屠夫。

负责审理的正是曹学佺,当曹学佺了解到事件原委后,就当场宣判屠夫无罪。结果斗犬的主人却不甘心,就私下用利益诱惑秀才翻供,秀才为了自己的利益,便到衙门反口诬告屠夫。但事实胜于雄辩,秀才终究还在抵不过杖责而道出和斗犬主人的私下交易。于是,愤怒的曹学佺便写下“仗义每多屠狗辈,负心多为读书人”这句话。
“仗义每多屠狗辈,负心多为读书人”这句话的出处是明朝时期一位名叫曹学的官员写的一副对联,这里写的是曹雪的一个经历,就是曹学有一次手上有个案件,案件的经过大概是这样的,一位有钱人的狗咬伤了一个秀才,这时候有一个屠夫路过就出手相助将狗给打死了,到后面有钱出钱买通了秀才,作假口供指证屠夫,让屠夫给狗填命,最后的结果虽然是事情公平公正地了结了。

但是曹学也因此事为秀才忘恩负义的行为而感到愤恨,有感而发就写下了这副对联。因为当时曹学写出这句对联的时候的心情是激动的,并没有经过深思熟虑,有点以偏概全的感觉,间接地骂了天下的读书人。“负心多为读书人”,其实就是对那些没有君子气节的文人墨客的鄙视,意思就是说那些没有气节的读书人像狗一样卑躬屈膝,谄媚、阿谀奉承。

表面上这句话是在侮辱读书人,实则不是,这句话在当时其实并没有看不起读书人,更多的是对读书人这样的行为的可惜,因为在当时的社会中百姓对于文人是很尊重的。只是如果文人出现了这样的行为,不是不为百姓的所能接受,瞬间就是低落神坛甚至是众人数落。这在我们今天就好比,那些当红明星、官员,人设的崩坍一样。

因此其实“负心多为读书人”,这一说是错误,不能局限于读书人,忘恩负义这种事情还是要看一个人的道德品行。当今时代,文化已经高度的发展了,基本每一个人都是读书人,所以“仗义每多屠狗辈”放在现在更多的是指那些年轻冲动的人,没有约束自己的行为,枉顾法纪,犯下了大错。
作者是明代诗人曹学佺,这是他写的一幅非常著名的对联!这句话的意思是说,仗义执言的,讲义气的人很多都是从事卑贱岗位的,例如屠夫等普通民众,而有知识的,读过书的人往往会做出违背良心的,背信弃义的事情!
后来在传播中,形成了一句俗语。当然所蕴含的意思也变得更加广了一些,那么这句话有没有道理呢?如果从这个角度考虑,还是有些道理的,只不过比较片面而已!
比如杀狗杀猪的人大都没有读过书,也是穷人,穷人最能理解穷人,也是真正要帮助和同情穷人的人,因为深有体会,所以发自内心!而读书人,思想就比较复杂,想得多歪门邪道就多,往往就变得不再那么单纯,一些利益账算的比较清楚,也就变得为了利益而背信弃义!
这句话非常容易误导大家,让大家以为有文化的人就是负心的,没有文化的人反而是仗义的,这是多么的可笑!不管有没有文化,最基本的教养是要培养的,如果屠狗辈从小被灌输的是错误的价值观,那么他们的行为就会变得不可控,从而失去了仗义的范畴。甚至会出现愚忠的情况,他们以为这是“义”,其实这是助纣为虐,历史上这类人有很多的。
而读书人坚守信仰的人更多,比如文天祥,曾国藩、诸葛亮、于谦等等,这就是文人的骨气,也没有见过他们负心!
说到底,仗义不仗义,负心不负心,关键还得看对谁,对于一个奸臣或者昏君,你仗义就是愚忠!而如果你选择的是负他,反而是正确的道路。只是说起来容易做起来难啊,如果大家都能正确的站好队,我想也不会有第二次世界大战了
意思:讲义气,大公无私的人,多是那些处于社会底层的人,他们一般没多少文化;而那些负心汉或自私鬼多是有文化的读书人。
相传为狗屠徐五所作。(曹尚书的朋友)能写出这样的话来,自己必然就是个读书人。这也是积怒于心,必有所发。上联指不合作的隐士,下联指降清的叛徒。一种米养百样人,一本书也养百样人。做人和屠狗读书,本来毫无关系。现在的屠夫,能够坚持原则,不销售注水肉、过期肉,就是一条好汉了。其实狗最冤枉,忠心护主一场,没落个好死不说,还要被英雄们拿去祭五脏庙。痛哉!
也有说法:因屠狗业不上台面但求快意者众多,所以自古藏龙卧虎者频出,不仅在民间广泛流传着“仗义每从屠狗辈,负心皆是读书人”、“英雄每多屠狗辈,侠女从来出风尘”的俗语,清代诗人黄仲则也有“仗义每多屠狗辈”的诗句。或言明曹学?缡灿小罢桃灏氪油拦繁?负心都是读书人”。
文章标题: 读了这么多年的书,怎么没见过老百姓被欺压的诗句
文章地址: http://www.xdqxjxc.cn/sanwen/144631.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