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弟最近写了一篇现代诗,尊请各位诗友评一评、批一批。在此谢过。初三学生,13岁,多多给点建议。
回乡rn rn在飞驰的列车上rn我望着南方rn那是我的故乡rn rn小时候rn在小河里捕鱼rn与朋友嬉戏rn让母亲讲家乡的秘密rn种种回忆rn让我心喜rn rn记得以前故乡只是一个简陋的村庄rn现如今已变了模样rn耸立的楼房,直顶太阳rn小村里的人也都有了翅膀rn飞出那村庄,进入那楼房rn道路的影子也越来越长rn rn啊!故乡rn等待着我rn我已过了长江rn再过几时rn就能见到你的模样通常写诗都是抒发自己当时的心情多,所以要静下心来仔细观察自己当时的心情,努力想一些句子,然后修饰,把每句诗多字少字的补充或删掉,最好押韵。
这首诗写得还算是不错的,但我认为现代诗应该朦胧一些,语言不要太直白。些故乡的话,要再伤感一些。
^_^希望可以帮到你
欢迎追问‼
加油!相信你会写得更好的!
其实这首诗的构架思路还是很不错的
但是语言方面就不能算非常优美的
如果要修改的话 就从语言上雕琢吧
总而言之 我觉得13岁 可以写出一首完整并带有一定思想的现代诗
是很不错的 毕竟没人强求你一定要走朦胧风印象派对吧 纯真就好啊
语言勾画还需加强,感觉有了,很不错。诗歌就是抓心,拉着读者和你一起徜徉在你的世界!再修辞美妙一些,读者就会切身入境了!
还可以啦
至少我还写不出来
还挺押韵。。
跪求初三余光中《乡愁》的诗评。是诗评不是原文。
该诗情深意切,既渴望了祖国的统一,又将乡愁描写的淋漓尽致.正像中国大地上许多江河都是黄河与长江的支流一样,余光中虽然身居海岛,但是,作为一个挚爱祖国及其文化传统的中国诗人,他的乡愁诗从内在感情上继承了我国古典诗歌中的民族感情传统,具有深厚的历史感与民族感,同时,台湾和大陆人为的长期隔绝、飘流到孤岛上去的千千万万人的思乡情怀,客观上具有以往任何时代的乡愁所不可比拟的特定的广阔内容。余光中作为一个离开大陆三十多年的当代诗人,他的作品也必然会烙上深刻的时代印记。《乡愁》一诗,侧重写个人在大陆的经历,那年少时的一枚邮票,那青年时的一张船票,甚至那未来的一方坟墓,都寄寓了诗人的也是万千海外游子的绵长乡关之思,而这一切在诗的结尾升华到了一个新的高度:“而现在/乡愁是一湾浅浅的海峡/我在这头/大陆在那头。”有如百川奔向东海,有如千峰朝向泰山,诗人个人的悲欢与巨大的祖国之爱、民族之恋交融在一起,而诗人个人经历的倾诉,也因为结尾的感情的燃烧而更为撩人愁思了,正如诗人自己所说:“纵的历史感,横的地域感。纵横相交而成十字路口的现实感。”(《白玉苦瓜》序)这样,诗人的《乡愁》是我国民族传统的乡愁诗在新的时代和 特殊的地理条件下的变奏,具有以往的乡愁诗所不可比拟的广度和深度。 余光中先生热爱中华传统文化,热爱中国。礼赞“中国,最美最母亲的国度”。他说:“蓝墨水的上游是汨罗江”,“要做屈原和李白的传人”,“我的血系中有一条黄河的支流”。 余光中的这首诗,把祖国大陆与台湾紧紧地联结在一起,表达了作者强烈的思乡情感。 <收起
赏析:
1、作者把无形的乡愁比喻化为四种事物,可见作者愁思之重.小时候,作者将乡愁寄托在给家人的书信里'所以将乡愁比喻为邮票;长大后,作者和家人分居两地,很难与家人相见,于是将乡愁寄托在回家的船上,所以把乡愁比喻为船票;后来,母亲去世,作者与母亲再也不能见面,于是作者就将乡愁比喻为坟墓;现在,由于人为的原因,海峡两岸的同胞不能团聚,作者将自己的乡愁比喻为台湾海峡,表达了他期盼祖国统一的强烈愿望。
2、结构方面:本诗分四个小节,前三个小节为最后一个小节做铺垫。作者按照时间顺序将乡愁依次比喻为邮票、船票、坟墓和海峡,结构严谨,很好的表达了本诗的中心。 台湾诗人余光中先生以“乡愁诗人”著称,他的一首意蕴深刻,家喻户晓的《乡愁》更是写出了海外游子的思归之情,洋溢着诗人魂牵梦绕的“中国情结”。
作者利用时间的流逝来表达对家乡亲人的思念
暮江吟 诗人为什么觉得 九月初三夜 是值得欣赏的?试引用相关诗句做具体分析
《暮江吟》是白居易“杂律诗”中的一首。全诗构思妙绝之处,在于摄取了两幅幽美的自然界的画面,加以组接。一幅是夕阳西沉、晚霞映江的绚丽景象,一幅是弯月初升,露珠晶莹的朦胧夜色。两者分开看各具佳景,合起来读更显妙境,诗人又在诗句中妥帖地加入比喻的写法,使景色倍显生动。由于这首诗渗透了诗人自愿远离朝廷后轻松愉悦的解放情绪和个性色彩,因而又使全诗成了诗人特定境遇下审美心理功能的艺术载体。 前两句写夕阳落照中的江水。“一道残阳铺水中”,残阳照射在江面上,不说“照”,却说“铺”,这是因为“残阳”已经接近地平线,几乎是贴着地面照射过来,确像“铺”在江上,很形象;这个“铺”字也显得委婉、平缓,写出了秋天夕阳独特的柔和,给人以亲切、安闲的感觉。“半江瑟瑟半江红”,天气晴朗无风,江水缓缓流动,江面皱起细小的波纹。受光多的部分,呈现一片“红”色;受光少的地方,呈现出深深的碧色。诗人抓住江面上呈现出的两种颜色,却表现出残阳照射下,暮江细波粼粼、光色瞬息变化的景象。诗人沉醉了,把他自己的喜悦之情寄寓在景物描写之中了。 后两句写新月初升的夜景。诗人流连忘返,直到初月升起,凉露下降的时候,眼前呈现出一片更为美好的境界。诗人俯身一看,江边的草地上挂满了晶莹的露珠。这绿草上的滴滴清露,很像是镶嵌在上面的粒粒珍珠。用“真珠”作比喻,不仅写出了露珠的圆润,而且写出了在新月的清辉下,露珠闪烁的光泽。诗人再抬头一看,一弯新月初升,如同在碧蓝的天幕上,悬挂了一张精巧的弓。诗人把这天上地下的两种景象,压缩在一句诗里——“露似真珠月似弓”。作者从像弓一样的一弯新月,想起当时正是“九月初三夜”,不禁脱口赞美它的可爱,直接抒情,把感情推向高潮,给诗歌造成了波澜。[4] 诗人通过“露”、“月”视觉形象的描写,创造出和谐、宁静的意境,用这样新颖巧妙的比喻来精心为大自然敷彩着色,描容绘形,给读者展现了一幅绝妙的画卷。由描绘暮江,到赞美月露,这中间似少了一个时间上的衔接,而“九月初三夜”的“夜”无形中把时间连接起来,它上与“暮”接,下与“露”、“月”相连,这就意味着诗人从黄昏时起,一直玩赏到月上露下,蕴含着诗人对大自然的喜爱、热爱之情。明代杨慎《升庵诗话》评:“诗有丰韵。言残阳铺水,半江之碧,如瑟瑟之色;半江红,日所映也。可谓工微入画。”《唐宋诗醇》评:“写景奇丽,是一幅着色秋江图。”清代王士祯《唐人万首绝句选》评:“丽绝韵绝,令人神往。”
我觉得我们应该同前两居诗相联系。“一道残阳铺水中,半江瑟瑟半江红”,这一句和后面的“夜”相照应,体现了诗人对大自然的热爱之情,从黄昏(残阳)一直在江畔玩赏到夜幕降临。再者,诗人写这首诗时正值他赴任之日 ,可见诗人这时的心情尚好。且诗人在此时又看见了那幽美的江上月色,由此而引发了他的感慨。所以,我认为诗人在此所写的“九月初三夜”只是一个日期而已,只不过在这其中包涵了作者当时的喜悦之情,并无它意。但也有可能这一天对诗人来说是一个较特殊的日子吧。例如,他朋友的生日,亲人、好友团聚之日或者是在古代的一个特殊的节日。
一道残阳铺水中,半江瑟瑟半江红。可怜几月初三夜,露似真珠月似弓。请简要赏析这首诗?
在第一幅画(前两句诗)中,点睛之笔是一个“铺”字。不是“照”、不是“抹”、不是“射”,一个“铺”字显得平缓,写出了秋天夕阳的柔和,给人以亲切、安闲的感觉,细细品味实在妙不可言。“半江瑟瑟半江红”,天气晴朗无风,江水缓缓流动,江面皱起细小的波纹。受光多的部分,呈现一片“红”色;受光少的地方,呈现出深深的碧色。诗人抓住江面上呈现出的两种颜色,却表现出残阳照射下,暮江细波粼粼、光色瞬息变化的景象。虽然这两句写的是景,但从景物描写中可以看出诗人沉醉了,把自己的喜悦之情寄寓在景物描写之中了。这是这首诗的相外之相。
第二幅画(后两句诗)描写九月初三新月初升的夜景。联系前两句,从夕阳西下到新月初升,再到江边的草地上挂满了晶莹的露珠,可见诗人沉浸在美景中不知不觉已经过了很长时间。快乐的时光最短暂,诗人此时心情应该是不错的,所以才一直在江边欣赏美景并完全沉醉,浑然不知时间的匆匆流失。
两幅画的相外之相都反映出诗人轻松愉悦的心情,反映了诗人从朝廷官员的勾心斗角中脱身而出感觉身心愉悦的心情。通过一时一物的吟咏,在一笑一吟中真率自然地表现了内心深处的情思。
文章标题: 这首诗初三写出来的,怎么评价
文章地址: http://www.xdqxjxc.cn/sanwen/144369.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