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访问喜蛋文章网
你的位置:首页 > 散文 > 文章正文

乔治·奥威尔认为写散文的四大动机是什么

时间: 2022-05-05 01:00:39 | 来源: 喜蛋文章网 | 编辑: admin | 阅读: 112次

乔治·奥威尔认为写散文的四大动机是什么

乔治·奥威尔的文学特点

奥威尔的批评风格是一贯的,始终影响他自己的写作取向,他总是受到一种写作之外的力量的左右,所以写作的形式、审美意趣对他来说都不是一种目的,他也从来不会为写作技巧本身而去追求其完美。哪怕在讨论其他作家的时候,即使有精致艺术的一面,他也会一掠而过,不再去理会。
奥威尔是一个以诚实的政治信念来真实写作的作者。在《我为什么写作》中,他说:“在我缺乏政治目的的时候,我所写的东西,无一例外地都毫无生气,都成了华而不实的段落、没有意义的句子、矫揉造作的形容词,总之,都是废话。”虽然奥威尔所作的是政治的写作,但他不信任任何意识形态,他的写作依靠的不是这样或那样的政治理论,而是他自己的经验和感觉,这种经验和感觉不是孤独的,而是与他人的生活现实联系在一起。他讨厌那些由精英知识分子所设计的社会改造计划和理论,因此,他在陈述自己的政治见解和社会认识时,选用的是普通人能够阅读和理解的文字形式。他憎恨一切政治欺骗,尤其是用文字来糊弄人民的伎俩,所以他自己用一种诚实、真诚的文字来写作。
奥威尔说,“好文章就像一块窗玻璃”(《我为什么写作》),与其他的知识分子用貌似深奥的花言巧语讨好权力不同,他从不谄媚权力,他的文字清晰、准确、简洁,如同一扇明净的玻璃窗。透过他的文字,可以看到他所生活的那个真实世界和他的真诚思考。

《我为什么要写作》乔治·奥威尔

写作即表达。表达某一个体生命对人生的看法,对生活的体验。因为表达水准的差异和其他因素的制约,有人可以将它作为生存的手段,有人只能以此当作业余爱好。契诃夫说,这个世界有大狗,也有小狗,大狗 小狗 都在叫,但小狗不应因大狗的存在而惶惑。写作又何尝不是如此?每颗心灵都是一张独特的底片,同样的外界 生活折射到心灵底片上便形成了不同的影像。正是有了这份不同,写作的世界才千姿百态,变幻无穷,灵气十足,充满了诱人的魅力;也正是有了这份不同,我们才有了这样的共识:好文章的第一标准就是真,说真话,抒真情。以此为前提,便有了一个说法:文如其人。

1984是谁写的?

奥威尔是谁
《1984》是英国左翼作家乔治·奥威尔于20世纪40年代末(1949年出版)所著小说

英国记者、小说家、散文家和评论家。乔治·奥威尔一生短暂,但其以敏锐的洞察力和犀利的文笔审视和记录着他所生活的那个时代,作出了许多超越时代的预言,被称为 “一代人的冷峻良知”。其代表作有《动物庄园》和《一九八四》。

乔治·奥威尔(George orwell),1903年生于英国殖民地的印度,童年耳闻目睹了殖民者与被殖民者之间尖锐的冲突。与绝大多数英国孩子不同,他的同情倾向悲惨的印度人民一边。少年时代,奥威尔受教育于著名的伊顿公学。后来被派到缅甸任警察,他却站在了苦役犯的一边。20世纪30年代,他参加西班牙内战,因属托洛茨基派系(第四国际)而遭排挤,回国后却又因被划入左派,不得不流亡法国。二战中,他在英国广播公司(BBC)从事反法西斯宣传工作。1950年,死于困扰其数年的肺病,年仅47岁。   由于历史上东西方的对峙,乔治·奥威尔的作品经常被视为反苏和反共的代名词,因而在苏联、东欧等一些社会主义国家遭到封杀。而根据2007年9月4日英国国家档案馆解密的资料,因被怀疑是共产主义者的关系,奥威尔被军情五处和伦敦警察厅特别科自1929年起一直严密监视至1950年逝世。   奥威尔认为作家的写作有四大动机:“自我表现的欲望;唯美的思想和热情;历史方面的冲动(希望还事物以本来面目);政治上所作的努力(希望把世界推往一定的方向,帮助别人树立人们要努力争取的到底是哪一种社会的想法)。”他曾说:“我之所以写一部书,并不是要加工一部艺术品,而是因为我有谎言要揭露。但是,如果这不能同时也成为一次审美的活动,我是不会写的。”“我的工作,是将自己根深蒂固的好恶感与时代强加给我们所有人身上那些基本上是大众的、非个体的活动相调合。回头看看我的全部作品,我看到在我缺乏政治目的时,写出来的书总无例外地没有生气,蜕化成华而不实的段落、无意义的句子和装饰性形容词,而且总的说来,是自欺欺人之作。”(出自《我为何而写作》)   奥威尔短暂的一生,颠沛流离,疾病缠身,郁郁不得志,一直被视为危险的异端。在他为数不多的作品中,《动物庄园》与《一九八四》都影响巨大,他以先知般冷峻的笔调勾画出人类阴暗的未来,令读者心中震颤。他将悲喜剧融为一体,使作品具有极大的张力。   英国人生性拘谨,但英国的讽刺文学却一枝独秀,自乔叟以下,斯威夫特、狄更斯、查米亚丁,代有才人,各领风骚。奥威尔的卓异之处就在于,并非仅仅用小说来影射个别的人与政权,而是直接揭露语言的堕落。在奥威尔眼里,语言是掩盖真实的幕布,粉饰现实的工具,蛊惑民心的艺术。他坚信,“在一个语言堕落的时代,作家必须保持自己的独立性,在抵抗暴力和承担苦难的意义上做一个永远的抗议者。” 他因作品中的深刻思想,被称为“一代人的冷峻良知”

希望你满意
丑小鸭是安徒生写的。 作者:安徒生安徒生用他那富于想像的活泼文体写下安徒生,丹麦的童话 安徒生 安徒生 在1984年写的 丑小鸭是

我为什么写作怎么样

近年来日渐闻名遐迩的乔治·奥威尔是个英年早逝者,同时既不是多产高产的作家,也不是以长篇著名的作家,但凡读过《1984》《动物农场》这样的妙书之后,对于喜欢在吃过鸡蛋之后探索下蛋鸡的好奇的读者来说,具有以文学为预言能力的乔治·奥威尔的写作及其写作方式自然就有很大的好奇,偏巧,刚好遇见了他的《我为什么写作》(Why I Write)。 在他这本与写作相关的文字里,谈到的并非作品的勾画,而是作品的灵魂——写作的四大动机,他分析的动机有四个:纯粹的自我中心、审美方面的热情、历史方面的冲动以及政治方面的目的。 于是,他这样说——“我所以写一本书,是因为我有一个谎言要揭露,我有一个事实要引起大家的注意,我最先关心的事就是要有一个让大家来听我说话的机会。但是,如果这不能同时也成为一次审美的活动,我是不会写一本书的,甚至不会写一篇杂志长文。” 或许就是这样的要求,让他写下了他的不朽之作《1984》和《动物农场》,引来村上春树用《IQ84》这样的书来向他致敬。 细读这本书,品味他在伊顿公学的童年,他经历的种种或是战争、或是颠沛流离、或是死亡威胁,在跟着他走进他的写作生涯,会发现他所分析的四大写作动机在他身上的体现,然后,当他开始为小说辩护时,便会看见他在文学理论方面的研究,了解他对文学与艺术与政治等方面纠结复杂关系的剖析,看见他对书,对文学,对艺术的热爱,也更深地感受到,他对真相的追求,他对坦诚的渴望,并会惊叹他表达自己思想的绝妙方式——很架空的《1984》和很童话的《动物农场》。就像西蒙·黎斯在《奥威尔论》里写道的:“他以一个有见识和正直的匠人开始他的文学生涯,最后成了我们这一世纪的大预言家。” 阅读《我为什么写作》比阅读《1984》和《动物农场》轻松,因为奥威尔是平铺直叙他的心胸的,没有半点嘲讽或隐晦,但同样心情是沉重的,为他在伊顿公学的不公正待遇,为他在军队里、二战中以及西班牙内战等所经受的各种遭际,最后,明白他为何一直反对极权主义,就如同他自己所说——“我不能够,也不愿意完全放弃在童年时代所形成的世界观。” 因为从那个时候开始,他已经被迫渗进了极权主义的绞肉机,他在我们所有人没有任何感触的时候已经深深地痛过了。 透过《我为什么写作》读者会发现,奥威尔不仅仅是政治预言家,小说家,文学评论家,书评人,还是文体评论家,他身兼了很多身份,这与他的人生经历有关系,阅历让他看见了绝大多数人看不见得的危险,“回顾我的作品,我发现在我缺乏政治目的的时候我写的书毫无例外地总是没有生命力的,结果写出来的是华而不实的空洞文章,尽是没有意义的句子、辞藻和堆砌的通篇的假话。” 这也正是西蒙·黎斯所说的:“归根结底来说,他所以能有这异常的成就,与其说是由于他的文学才能,不如说是由于他的勇气、专致和清晰的眼光,能够看到极权主义对人类的没有先例的威胁,并加以分析和谴责。” 其实,与他同时代同样经历了西班牙内战的著名作家很多,比如鼎鼎大名的海明威,比如纪德等等,但至今日,奥威尔的名字越来越响亮地唱响在英语作家群之中,不能不说正因了他的勇气、专致、清晰。 掩卷之后,或许,读者会再次重读《1984》和《动物农场》,因为《我为什么写作》告诉我们,它们是怎么诞生的,照例,我们一贯看完了那只生蛋的鸡,都会继续吃那枚蛋的。 【原文地址】 http://blog.tianya.cn/blogger/post_show.asp?idWriter=2996523&Key=815202606&BlogID=150117&;PostID=37784749

《格列佛游记》的作者写这本书的意图是什么?

就是说,乔纳森丶斯威夫特为什么写《格列佛游记》?
乔纳森·斯威夫特(1667~1745),英国讽刺作家、政治家、诗人,以讽刺作品名垂青史。他是一名乔纳森·斯威夫特牧师,一位政治撰稿人,一个才子。他出生于爱尔兰首府都柏林一个贫困家庭,由叔父抚养成人,六岁上学,在基尔凯尼学校读了八年。1682年进都柏林著名的三一学院学习,他除了对历史和诗歌有兴趣外,别的一概不喜欢。还是学校“特别通融”才拿到学位。之后,他在三一学院继续读硕士,一直到一六八六年。1688年,爱尔兰面临英国军队的入侵,他前往英国寻找出路。 接下来的十年是对斯威夫特一生中具有重要影响的关键时期。他通过亲戚的关系,在穆尔庄园当私人秘书。穆尔庄园的主人坦普尔是一位经验丰富的政治家,也是位哲学家,修养极好,这无疑给斯威夫特起了积极的,甚至是导师性质的作用。这从政治或者其他较实际的角度看,对斯威夫特可能是一种失望,但就一个讽刺作家来说,近十年的时间却使他得到了充分的学习。他早期的两部讽刺杰作《桶的故事》和《世纪战争》正是在这里写成的。 1723年,英国政府委派政治流氓伍德为爱尔兰铸铜币,弄得民不聊生。斯威夫特连续发表几封公开信,鼓励爱尔兰人民起来反对铸币阴谋。他成了爱尔兰民族独立自由运动的领导者。斗争取得胜利后,他又赴伦敦为爱尔兰人民的利益奋斗。当他返回爱尔兰时,无数农民自发从水陆两路迎接他。 离开穆尔庄园后,斯威夫特回到爱尔兰继续做他的牧师。为了教会,他投入到政治活动中去。他在后半生写了无数的政治小册子,获得了相当的声誉。虽然他一时间名闻遐迩,可他的内心是孤独的。他甚至一步步走到了绝望的边缘。他经历了一切,也看透了一切,于是,他写了《格列佛游记》。 1745年10月19日,斯威夫特在黑暗和孤苦中告别了人世,终年78岁。 《格列佛游记》是一部奇书,它不是单纯的少儿读物,而是饱寓讽刺和批判的文学杰作,英国著名作家乔治·奥威尔一生中读了不下六次,他说:“如果要我开一份书目,列出哪怕其他书都被毁坏时也要保留的六本书,我一定会把《格列佛游记》列入其中。”在这本书中,斯威夫特的叙事技巧和讽刺才能得到了淋漓尽致的反映。 作品的主人公里梅尔·格列佛是个英国外科医生,后升任船长;他受过良好教育,为祖国而自豪,在职业和政治两方面似乎都颇有见识,可是他本质上却是一个平庸的人,而斯威夫特正是利用了主人公的这种局限达到了最充分的讽刺效果。 全书由四卷组成,在每一卷中格列佛都要面临常人难以想象的特殊情况。 乔纳森·斯威夫特(Jonathan Swift,1667—1745)是英国启蒙运动中激进民主派的创始人,十八世纪英国最杰出的政论家和讽刺小说家。他父亲是定居爱尔兰的英格兰人,早在他出生前七个月就已去世。斯威夫特由叔父抚养长大,就读于著名的都柏林三一学院(以天主教的“三位一体”命名)。在当时,担任教会的神职是穷孩子的最稳妥的出路;但斯威夫特厌恶神学和那些烦琐的哲学课程,他的志趣在于历史及文学。凭着一纸表示不堪深造(其实他后来还是取得了硕士及博士学位)的“特许文凭”,他只好到母亲的远亲邓波尔爵士家去作私人秘书,处境无异于“识字的奴仆”。不久,他便以见解精辟、讽刺犀利的文章显示了才华。他的一篇揭露政府贪污行径的政论,直接促成了英法停战,以至有人称那项和约为“斯威夫特和约”。他后来虽然成了首相的亲信和女王演说词的起草人,成为别人巴结的对象,但仍以清贫为荣。 斯威夫特没有官衔,给报社审稿不取报酬;哈利首相给他写文章的奖金,被他愤而退回,声明自己不是被雇佣的文人墨客。女王及其要臣终因畏惧他的声望和讽刺文章的影响,将他逐出伦敦。他到都柏林后积极投入爱尔兰人民争取自由独立的斗争,接连发表了战斗性极强的文论,使英国的殖民政策不得不有所收敛。斯威夫特深受爱尔兰人民热爱,在他因匿名作品被当局悬赏缉捕时,人们保护他;在他最后一次访英归来时,人们鸣钟举火,用仪仗队簇拥他返回寓所。斯威夫特晚景凄凉,亲人去世,头晕耳聋,每逢清醒,仍执笔写作,直至七十八岁逝世。 斯威夫特的传世之作中,以《格列佛游记》Gulliver's Travels,1726)流传最广,也最为各国读者所喜爱。该书通过里梅尔·格列佛船长之口,叙述了周游四国的奇特经历。但仔细体会,却处处揭露着英国社会的黑暗现实,并寄寓着作者的理想。 他是爱尔兰民族独立自由运动的领导者,斗争胜利后,他又赴伦敦为爱尔兰人民的利益奋斗。他是英国18世纪前期最优秀的讽刺家和政治家。
乔纳森·斯威夫特
为反映社会黑暗腐朽
《格列佛游记》是一部奇书,它不是单纯的少儿读物,而是饱寓讽刺和批判的文学杰作,英国著名作家乔治·奥威尔一生中读了不下六次,他说:“如果要我开一份书目,列出哪怕其他书都被毁坏时也要保留的六本书,我一定会把《格列佛游记》列入其中。”在这本书中,斯威夫特的叙事技巧和讽刺才能得到了淋漓尽致的反映。

作品的主人公里梅尔·格列佛是个英国外科医生,后升任船长;他受过良好教育,为祖国而自豪,在职业和政治两方面似乎都颇有见识,可是他本质上却是一个平庸的人,而斯威夫特正是利用了主人公的这种局限达到了最充分的讽刺效果。 全书由四卷组成,在每一卷中格列佛都要面临常人难以想象的特殊情况。

第一卷写的是格列佛在小人国(利立普特)的遭遇,格列佛与利立普特人的大小比例为十二比一,那里的居民身高仅6英寸,格列佛置身其中,就像一座“巨人山”。起先他被小人们捆了起来,但后来由于他表现温顺并答应接受某些条件,小人国国王同意恢复他的自由。此时,该国正遭到另一小人国(布莱夫斯库)入侵,格列佛涉过海峡把敌国舰队的大部分船只掳来,迫使敌国遣使求和。尽管格列佛立了大功,但后来因在几件事情上得罪了国王,国王决定刺瞎他的双眼,将他活活饿死。格列佛得知消息,仓皇逃向邻国,修好一只小船,起航回家。

第二卷描述格列佛在大人国的遭遇。在这一卷里,格列佛又一次出海时,遭遇风暴,船被刮至一片陌生的陆地。这陆地叫布罗卜丁奈格(大人国)。那里的居民身高有如铁塔。格列佛一到这里,由“巨人山”一下子变成了侏儒,置身大人国,自己仿佛变成了一个利立普特(小人国)人,比例倒了过来,成了一比十二。在大人国的农夫面前,格列佛像鼹鼠般大小,被农夫当作玩物带回家。为了赚钱,农夫竟把他带到市镇,让他耍把戏,供人观赏。后来他被王后买去,得以与大人国的国王相处。逐渐地,格列佛思乡之情日益浓烈,在一次随国王巡视边境时佯称有病,去海边呼吸新鲜空气。当他在岸边钻进小木箱睡觉时,一只大鹰将木箱叼走。后来木箱落入大海,被路过的船只发现,里面的格列佛获救,终于又回到英国。

第三卷写的是飞岛国。这一卷比较松散,铺得较开,写格列佛以勒皮他(飞岛)游历为中心,兼及巴尔尼巴比、拉格奈格、格勒大锥和日本四个地方的游记。

第四卷描述了格列佛在贤马国(“慧骃国”)的所见所闻。这是历来最为争议的部分。在那里,格列佛遭到智慧而理性的慧骃的放逐,满心怅惘地回到那块生他养他如今却叫他厌恶的故土,愤怒而又无可奈何地与一帮“野胡”在一起度过自己的余生。

在这些虚构的国度里可以找到当时英国社会的痕迹。作品集中反映了18世纪前半期英国社会的种种矛盾,对英国政治制度作了辛辣的讽刺。如小人国里的高跟鞋代表的是当时的辉格党,而低跟鞋代表的是托利党,关于打破鸡蛋是从大的一头打还是从小的一头打的争论反映了宗教战争。主人公格列佛勤劳、勇敢、机智、善良。作品想象丰富,构思奇特,勾画出一个五彩缤纷的神奇世界。幻想与现实的有机统一是这部作品的最大特点。首版在一周内售完,并立即被译成法文和荷兰文。18世纪末叶出现了改编的小册子。伦敦塔巴特出版社于1805年首次出版了专门的儿童版本,并附有三幅彩色铜板插画。迄今的儿童版本一般只涉及格列佛在小人国和大人国的奇遇。《格列佛游记》对英国和世界儿童文学产生过重要影响,尤其是其勾想手法、离奇描写在英国儿童文学史上有开拓意义。
格列佛游记〉用“大人国”“小人国”(国名)讽刺了英国18世纪的资本主义统治,颇具喜剧的色彩
格列佛游记》中,格列佛第一次出游,发现小人国是用(跳绳比赛)来选拔官员的,她第四次出游来到了(慧骃国)
格列佛游记 的主要内容
乔纳森·斯威夫待(Jonathan Swift,1667—1745)是英国启蒙运动中激进民 主派的创始人,十八世纪英国最杰出的政论家和讽刺小说家。他父亲是定居爱尔兰 的英格兰人,早在他出生前七个月就已去世。斯威夫特由叔父抚养长大,就读于著 名的都柏林三一学院(以天主教的“三位一体”命名)。在当时,担任教会的神职 是穷孩子的最稳妥的出路;但斯威夫特厌恶神学和那些烦琐的哲学课程,他的志趣 在于历史及文学。凭着一纸表示不堪深造(其实他后来还是取得了硕士及博士学位) 的“特许文凭”,他只好到母亲的远亲邓波尔爵士家去作私人秘书,处境无异于 “识字的奴仆”。不久,他便以见解精辟、讽刺犀利的文章显示了才华。他的一篇 揭露政府贪污行径的政论,直接促成了英法停战,以至有人称那项和约为“斯威夫 特和约”。他后来虽然成了首相的亲信和女王演说词的起草人,成为别人巴结的对 象,但仍以清贫为荣。
斯威夫特没有官衔,给报社审稿不取报酬;哈利首相给他写文章的奖金,被他 愤而退回,声明自己不是被雇佣的文人墨客。女王及其要巨终因畏惧他的声望和讽 刺文章的影响,将他逐出伦敦。他到都柏林后积极投入爱尔兰人民争取自由独立的 斗争,接连发表了战斗性极强的文论,使英国的殖民政策不得不有所收敛。斯威大 特深受爱尔兰人民热爱,在他因匿名作品被当局悬赏缉捕时,人们保护他;在他最 后一次访英归来时,人们鸣钟举火,用仪仗队簇拥他返回寓所。斯威夫特晚景凄凉, 亲人去世,头晕耳聋,每逢清醒,仍执笔写作,直至七十八岁逝世。
斯威夫特的传世之作中,以《格列佛游记》(Gulliver's Travels,1726)流 传最广,也最为各国读者所喜爱。该书通过里梅尔·格列佛船长之口,叙述了周游 四国的奇特经历。但仔细体会,却处处揭露着英国社会的黑暗现实,并寄寓着作者 的理想。
虽然格列佛起初以为小人国与英国毫不相像,但实际上小人国却是英国的写照。 透过那似是荒谬的逻辑,我们看到的是:国王比他的臣民只高出一个指甲,却狂妄 地自命为头顶天的宇宙统治者,以其无常的喜怒决定老百姓的命运。官吏们也无需 德才兼备,只要跳绳跳得高,就可得到高官厚禄。
小人国的两党以鞋跟高矮为区分标志,这里影射的是当年英国的托利党(即保 守党的前身)和辉格党(后来发展成自由党)两党政治;而吃鸡蛋时是从大头敲开 还是从小头敲开,则指的是天主教与新教(亦称清教,即加尔文教派)之间关于教 会仪式的无稽之争。为了这一区区争端,竟导致了小人国的内战,甚至殃及邻国。 由于小人国里的警察制度和诬告成风,格列佛不得不逃离那里。
大人国的人无论体力还是理智都超过了那群“小人”;大人国里实行的是理想 化的、有教养的君主政体,国王贤明而正直,经常关怀臣民,法律也是自由和福利 的保障。
在大人国国王的要求下,格列佛向他介绍了英国的社会及制度,他的溢美之词 在国王的追问下破绽百出。国王对英国存在的营私舞弊、侵略战争和法律不公大加 指责,并指出其原因就在于人心的卑劣自私。
飞岛国的科学家脱离人民与实际,从事不着边际的“科学研究”,尤其是对属 地的居民,更采取残暴的手段:稍有叛逆,就将飞岛驾临上空,阻隔阳光,或降落 到其国土上,将居民碾压成粉。这里揭露的正是英国对爱尔兰的殖民统治。
格列佛还到了一个魔术家的国度,在那里回溯了古罗马的政治,对比了英国的 制度。此时,他的思想已从支持君主政体变为拥护共和了。不过,他还只是赞美处 于“自然状态”下的宗法社会。
如果这种看法还属于“浪漫的倒退”的话,格列佛对智马国的描述,则指出了 文明社会对于人类的腐蚀,表明只有生活在自然状态下的人,才是纯洁高尚的。这 一观点后来被法国的卢梭发扬光大,成为浪漫主义文学的发端。
智马国的居民分为状似野兽的“雅虎”和有智慧、会说话的智马两类。“雅虎” 代表了人类的贪欲和败坏,而智马则生活在原始的善良社会。不言而喻,如果人类 堕落下去,将与动物无异,那是多么可悲啊!
斯威夫特生活的时代是由培根开创的实验科学和牛顿奠定的古典力学方兴未艾 之际。他笔下的小人国和大人国虽是虚构的,但其居民身高分别是正常人类的十二 分之一和十二倍。那里的一切建筑和器物,都具有数学比例的准确性,全书结构匀 称而明显,这都符合理性思维的要求。
斯威夫特是在古典主义的哺育下成长起来的作家,他的文字功底极深,表现手 法新颖,尽管隔着一层翻译,仍有许多值得我国青少年朋友学习和借鉴之处。

1)他是一面镜子,给作者创造了一个舞台,所以个性不明显,也不必深究.但依据写作的时代背景来看,他有小资产阶级的自保性,从故事情节来看,他是一个有清醒头脑、保持了人类深层善良的旅游者.

(2)格列佛是英国一个酷爱航海旅行的人。他年青时学医,后来在海轮上担任外科医生,多次环游世界,到过许多地方,有过不少的奇遇。最值得称道的是他到小人国、大人国、飞岛国、慧马国的四次游历。下面便是他的游历见闻。

一六九九年五月四日,格列佛应“羚羊号”船长的雇请,乘船到太平洋一带航海,因遇风暴,“羚羊号”触礁沉没了。他和五个水手跳入救生艇中逃生,可是半途那艇也翻了。格列佛只身被风浪刮到利立浦特岛上。上岸后,他由于过度疲乏,躺在草地上酣睡了一觉。待他醒来时,他觉得全身都动弹不得,他的四肢、身体被紧紧捆缚住了,连他的头发也一根根地被缚牢在地上。他只能仰天躺着,太阳晒得他睁不开眼睛。这时,他听到四周有一种轻微的嘈杂的响声。同时,他感到他的左腿上有生物在爬动。那东西渐渐爬上他的身体,走到他胸膛,又去到他的下颔边。格列佛略略把眼光朝下一看,只见一个不到六英寸的小人,两手执着弓箭,背着箭壶,神气傲然地领头走着,后面跟着四十几个小人,全是戎装打扮。格列佛大喊了一声,吓得他们拼命奔逃。有的从他身上滚落到地面,有的自相践踏负了伤。

过了一会儿,小人又围拢过来。格列佛感到不耐烦了,把左手略微一翻动,便有几百支箭向他射来,他觉得被针剌一般。格列佛只好躺着不动。小人在他右耳约三、四码的地方,搭起了一座高台,一位很体面的长官模样的人站在高台上,向他发布演说,意思是要他投降。格列佛别无出路,只好表示归顺。于是有五十个小人跑上前来,割断了绳索,给他松了绑。格列佛用手指了指口,表示他饿得要命了。小人便在他身体两侧,安放了几把梯子,上百个小人挑着篮子,把一篮一篮的食物轮流往他的口里倒下去。格列佛一口得吞食二、三篮的食物,小人应接不暇地倒。他们为格列佛食量之大,惊奇不已。

接着小人用了一万五千匹御马把他拉进京城。皇帝(他比他的臣民高一指甲)带领他的大臣们站在一座高塔上瞻仰格列佛的风采。小人国的居民也络绎不绝地跑来观看,因为这是他们从未见过的巨人。皇帝召开大臣会议,讨论如何处置格列佛的问题。有人担心格列佛的食量太大,他一人的伙食,可供一千七百二十个小人的食用。光饮食一项,就有可能引起国内的饥荒;有人主张把格列佛弄死,但又担心他的庞大的尸体发臭后,会造成京城的瘟疫。最后,皇帝决定暂时让格列佛留着,派了五百人给他当差,还叫了三百个裁缝,按国内最时兴的样式,给他赶制了一件衣服。

一天,格列佛得到国王的允许,让他参观皇城和皇宫。那皇城四周是城墙,高二英尺半,阔十一寸,每十尺之间筑一雉堡。格列佛从西门跨进了城,他小心翼翼地在街上走着,生怕踩伤了市民。他身上穿着短衣,因为他怕衣襟挂坏了屋脊和房檐。街道两旁的房屋都是三层至五层,每幢房子窗口和阳台都挤满了看热闹的市民。两条主要街道有五尺开阔,那些巷子只能容纳格列佛的一只脚。皇宫在城市中央,有一带高二尺的御墙。国王希望格列佛参观他宏大的宫阙,但格列佛无法进去。后来,他想出一个妙法:在御园中选了最大的几棵树木,用小刀把它削制成三尺来高的两张椅子。一张放在外庭,一张放在内庭,他踩着椅子进入了宫殿,躺在宫内一块空地上,抬头仔细观看宫殿。在那儿,他看到了豪华的陈设和簇拥着婢仆的皇后和公主。

小人国的幅员并不大。他们有着奇特的风俗。国王在选拔官吏时,让人们在绳上跳舞,谁跳得高便可以当大官。财政大臣被认为是全国跳得最高的人(超出别人一英寸)。在盛大的节日里,官员们还在皇帝执着的横杆上下表演特技。按表演技艺的高低,分别赏给不同颜色的丝带。这个国家有两个政党。他们的区别是一党穿的鞋跟高些,另一党的鞋跟低些。高跟党自认为是合乎古代制度的,而国王则偏向低跟党。因此,政府的官员都是低跟党的人担任。两党仇恨很深。皇太子则两边讨好。为此,他的鞋跟一只高,一只低。

这个国家常和邻近岛国不来夫斯古发生战争。战争起因是利立浦特岛国改变了吃鸡蛋的习惯,不先磕破大端,而是要人们先磕破小端。国内那些惯于遵循古制的人不服,分成在“大端派”和“小端派”。他们互相攻击对方是“异端邪说”。“大端派”在国内遭到镇压,他们便逃亡到不来夫斯古,引起两个帝国的战争。不久前,不来夫斯古新造了一批战舰,准备再度和利立浦特国开战。格列佛为了表示对利立浦特的忠心,他跨过海面,用绳子把敌方的战舰全部拉了过来。为此,国王赐给他尊贵的爵位。接着,国王又命令他把不来夫斯古灭掉,把它沦为自己的一个行省。格列佛不同意,他对皇帝说:“我永运不愿做人家的工具,使一个自由、勇敢的民族沦为奴隶。”国王和大臣便对他不满起来,要加害于他。

一次,皇宫失火。由于运水困难,格列佛撒了一泡尿浇灭了大火。这使皇后十分反感。加上海军大臣嫉妒他的功劳,财政大臣又怀疑他的妻子和格列佛私通,于是国王召开了一次密谋会,要给格列佛定叛国罪,并把他的双眼剌瞎。格列佛得知后,慌忙逃到不来夫斯古国。再从那儿找到了一只小船,便乘船离去。他在公海上遇到一只英国商船。他便搭乘这只商船,于是一七○二年回到伦敦。从而结束了他的第一次游历。

格列佛第二次出游是在一七○二年六月二十日。他乘坐“冒险号”往北美航海。于第二年六月到达布罗卜丁奈格岛。他和水手们到岛上找淡水,被一巨人追赶,他的朋友划船逃跑了,他却来不及逃走。格列佛躲在一块象森林一样的麦子地里(那麦子连穗至少有四十英尺高)。不一会儿,他看见一个巨人从田间上来,那巨人有普通教堂尖塔那么高,迈一步有十来码。格列佛听见他的叫唤,那声音比号筒还响几度,初听起来好象是空中响起的霹雳。巨人叫唤过后,便有七个巨人向他走来,手执镰刀。这些巨人都比格列佛要高出十二倍,他们手中拿的镰刀有六把普通的镰刀那么大。原来最先那个巨人是个富农,其余的都是为他割麦的农民。一个割麦巨人走近格列佛躲藏的麦地。格列佛想到自己危险的处境:不是在麦地被镰刀割死,便要被巨人踩死了。于是,他大声在呼喊起来。

割麦巨人听见喊声,便向四面地里寻觅,好容易他才发现了格列佛。这时,巨人有点犹豫起来,那神情正如我们遇见了小虫担心被它蜇一下那样。终于他俯下身来,将拇指和食指把格列佛夹了起来,放在眼前他仔细端详着。格列佛尽量装得老实,一动也不动。因为他已被举在六十尺的高空,万一从指头中滑落下去,便要跌成肉饼。格列佛用手势向巨人表示他被夹在手指间的苦楚。那巨人领会了,小心地把格列佛放进他的衣裾中,然后,他兴奋地向主人那儿跑去。

那位富农把格列佛带回家去。交给他的九岁女儿葛兰达克利赤照管。格列佛在巨人床上睡了一觉。这里的老鼠大得吓人,有两只跑到床上来。格列佛不得不拔刀自卫,好容易才把其中一只剌死了。村里的巨人们都把格列佛当作小怪兽,纷纷跑来看他。有人提议可以利用格列佛去赚钱。于是,主人便把他装在一个箱子里,带他到各城镇去展览。主人还让格列佛表演刀棒技艺,一时轰动了全国。后来,他被带进王宫,为王后和贵妇人演出。皇后很高兴,便从富农那里把他买了下来。这时格列佛舍不得离开富农女儿葛兰达克利赤,便向皇后提出一个请求:要把富农女儿留下当保姆。皇后答应了。

大人国是个半岛,它的一边和大陆相连。全国有五十一座大城,人口十分稠密。国王是个非常博学的人。他“头脑清晰,判断也很精确”。他向格列佛询问欧洲的风俗、宗教、法律、政府和学术的情形。格列佛便向他讲述了英国近百年来发生的大事。但他听完却说:“这些大事只不过是一大堆阴谋、反叛、暗杀、屠戮、革命和流放”,并指责说:“你的同胞中大多数人都属于自然界中爬行地面的可憎的小毒虫中最有害的一类。”格列佛建议帮他制造火药和枪炮来巩固国防。国王大为反感,认为发明这些杀人武器的人是“人类的公敌”,“他宁愿抛弃半壁河山也不想听闻这种秘密”。他要以理智和仁慈来治理国家。他对人的评价是:“谁要能使本来只生产一串谷穗、一片草叶的土地上长出两串谷穗、两片草叶来,谁就比所有的政客更有功于人类,对国家的贡献就更大。”于是格列佛认为,“这位君主具有种种令人尊敬、爱戴和敬仰的品质:他具有卓越的才能,无穷的智慧,高深的学问,治理国家的雄才,也受到人民的拥戴。”

格列佛在大人国住了两年。有一次,他和国王出外旅行时,装他的箱子被老鹰叼到半空中,然后又掉到海里,幸好遇见一只英国海轮搭救了他。于是他在一七○六年六月回到了伦敦。结束了他的大人国旅行。

格列佛第三次出游到了飞岛国。那是在一七○六年八月五日,他乘坐大商船“好望号”到印度支那和马来亚一带航海。因受到海盗袭击,他被海盗放逐到一条独木舟上,幸好海浪把他送上了陆地。登上岸后,他了发现了一种奇异的现象:空中飞来了一座住满了人的岛屿,把太阳遮蔽了六、七分钟。然后,那飞岛降落到地面,格列佛便乘机爬了上去。飞岛上的人面貌和服饰都很奇特。“他们的头不是向右偏,就是向左歪。他们有一只眼睛凹在里面,另一只眼睛直冲着天顶”。他们的外衣上装饰着太阳、月亮、星球的图形;他们的发音器官和听觉器官都很迟钝,要用一个吹胀了的尿脬拍击他的嘴和耳朵,他们才能说话和听话,否则他们会把刚刚发生的事忘记。

岛上的人总是惶惶不安,因为他们对天文很有研究。害怕太阳一天天接近地球,地球会被太阳吞食了。他们早上一遇见熟人,便首先问候太阳的健康。这个飞岛只有一万英亩左右,底层由金刚石层构成,靠一块磁石操纵能随意升降。飞岛上住着国王和他的贵族们,还有些工匠、妇女和儿童。国王统治着飞岛外的大片领土和属国。如果臣民们不服从或进行叛乱,他便驾着飞岛飞临肇事地点的上空;轻则夺他们享受阳光与雨水的权利,重则用飞岛直接落到他们的头上,压碎一切房屋建筑和人畜。

格列佛在飞岛上遭到冷遇。他没住多久,国王便把他发遣到下界首都拉格多去。在这里,他结识了贵族孟诺第,参观了他的田庄,同时访问了国家科学院和学校。这里科学家们正兴致勃勃地在进行各种可笑的研究:有的在埋头设计如何从黄瓜里提取阳光;有的想把粪便还原为食物;有的想到用猪耕地;还有的想利用蜘蛛织网,用风箱打气法治病等等。在学校教育中,这里的人,准备取消词汇,认为这样有益于健康。一位教授正在写一本关于如何侦破反政府阴谋的书。于是格列佛向他介绍了兰敦(暗指伦敦)关于这方面的做法。格列佛说:“那里的居民差不多都是侦探、见证人、告密者、上诉人、起诉人、证明人、发誓控告人和他们手下的爪牙……在这个王国里制造阴谋的人大都是企图抬高自己的政客身份,使一个软弱无能的政府恢复元气,镇压或者缓和群众的不满情绪,窃取没收来的财物填满自己的口袋,左右舆论使它能符合于个人利益。”教授听了很高兴,准备把它写进书里去。

格列佛离开拉格多后,到了飞岛另一属地巫人岛。这里的长官精通魔术,能把死去的鬼魂召唤前来。格列佛会见了亚历山大、凯撒、庞贝、荷马、亚里士多德等历史上的有名人物。他还将罗马的议会和现代议会作了一番比较,认为:“罗马的议会好象是英雄和半神人的聚会,而现代的议会却象是一群小贩、扒手、强盗和暴徒。”同时,他还要求会见了古代英国农民,认为“他们风俗淳朴,衣服饮食简单,一向公平交易,具有真正的自由精神,勇敢爱国,他们这些美德在过去都是很有名的”,而现在“都被他们的子孙为了几个钱给卖光了”。后 来,格列佛又游历了拉格奈格王国,这里的臣子谒见国王时要舔地板,国王把毒药撒在地板上杀死他不喜欢的大臣。在这里他还见到了长生不老的人,了解到长生不老并不是一件幸福的事。他乘船到了日本。一七○九年四月,他搭乘荷兰船回到英国。这次航历时五年六个月,是时间最长的一次。

格列佛第四次游历是在一七一○年九月,他担任了商船“冒险家号”船长。当他航行到北美时,新招募来的水手劫夺船只,他被扔到一个荒岛上。格列佛上岸后,被一群类似猿猴的动物耶胡所包围。正在危急之际,来了一匹灰色的马,耶胡们害怕它,都跑散了。接着,又来了一匹栗色的马。它们“举动很有条理,很有理性”。马们把格列佛带回家去,并用一捆干草和燕麦来招待他。格列佛摇头表示他不吃这两样东西,马感到很奇怪。刚好,这时有一只乳牛经过,格列佛指了指乳牛的乳,于是马领会了,便用牛乳来款待他。

马的院子里有许多供它役使的耶胡。这些动物“脸又扁又宽,塌鼻子,厚嘴唇,咧着一张大嘴”,样子怪难看的。马比较了格列佛和耶胡的形状,也把他叫做耶胡。格列佛感到很羞愧。格列佛向马主人谈起,在英国马是被人们用来骑坐和拉车的,马们听了很是气愤。接着,格列佛又谈起百年来欧洲君主间发生的战争。马问战争的起因和动机是什么?格列佛说:“有时是因为君主野心勃勃,总认为统治的地面不够大,人口不够多;有时也因为大臣贪污腐化,唆使他们的主子进行战争,才好压制或者转移人民对于国内行政事务的不满情绪。”马批评说,这是缺乏理性的行为。

格列佛还谈起法律和金钱的用处。他说欧洲的耶胡们认为:“不管是用钱还是攒钱,钱总是越多越好,没有个够的时候,因为他们天性就是这样,不是奢侈浪费就是贪婪无厌。富人享受着穷人的成果,而穷人和富人在数量上的比例是一千比一。”马对这点感到很费解。因为在马的国家里,虽然按马的毛色不同分贵贱优劣,但它们都很友爱,“仁慈和友谊”是这个国家的两种美德。它们不懂什么叫罪恶,它们共同遵守的格言是发扬理性,并以理性来治理国家,教育下一代。在这里,年青的马都要“学习有关节制、勤劳、运动和清洁的功课”。每四年春天举行一次全国代表大会,发现那里有困难,大伙便踊跃捐助,互相支援。

格列佛感到“这些杰出的四足动物有许多美德,跟人类的腐化堕落对比一下,使我睁开了眼睛,扩大了眼界”。他愿意和这些“可敬的‘慧骃马’在一起过一辈子,对各种美德加以研究和实践“。“慧马”们都很讨厌耶胡,认为他们生性恶劣,为了争夺一种闪光的石头(暗指财宝)彼此争吵不休,甚至引起内战。在马的代表大会上,“慧马”们因发现灰色马养了格列佛这样的耶胡,它们责备灰色马,要它把格列佛放走。于是格列佛自制了一只小船,依依不舍地告别了马主人,离开了“慧马”国。在海上,他遇见了一艘葡萄牙商船,于一七一五年十二月返回英国。

格列佛前后四次游历奇遇,历时十六年零七个月。他把这些亲身的见闻记载下来,“唯一目的是为了大众的利益,所以不管怎样我也决不可能感到失望”。
《格列佛游记》是一部奇书,它不是单纯的少儿读物,而是饱寓讽刺和批判的文学杰作,英国著名作家乔治·奥威尔一生中读了不下六次,他说:“如果要我开一份书目,列出哪怕其他书都被毁坏时也要保留的六本书,我一定会把《格列佛游记》列入其中。”在这本书中,斯威夫特的叙事技巧和讽刺才能得到了淋漓尽致的反映。

作品的主人公里梅尔·格列佛是个英国外科医生,后升任船长;他受过良好教育,为祖国而自豪,在职业和政治两方面似乎都颇有见识,可是他本质上却是一个平庸的人,而斯威夫特正是利用了主人公的这种局限达到了最充分的讽刺效果。 全书由四卷组成,在每一卷中格列佛都要面临常人难以想象的特殊情况。

第一卷写的是格列佛在小人国(利立普特)的遭遇,格列佛与利立普特人的大小比例为十二比一,那里的居民身高仅6英寸,格列佛置身其中,就像一座“巨人山”。起先他被小人们捆了起来,但后来由于他表现温顺并答应接受某些条件,小人国国王同意恢复他的自由。此时,该国正遭到另一小人国(布莱夫斯库)入侵,格列佛涉过海峡把敌国舰队的大部分船只掳来,迫使敌国遣使求和。尽管格列佛立了大功,但后来因在几件事情上得罪了国王,国王决定刺瞎他的双眼,将他活活饿死。格列佛得知消息,仓皇逃向邻国,修好一只小船,起航回家。

第二卷描述格列佛在大人国的遭遇。在这一卷里,格列佛又一次出海时,遭遇风暴,船被刮至一片陌生的陆地。这陆地叫布罗卜丁奈格(大人国)。那里的居民身高有如铁塔。格列佛一到这里,由“巨人山”一下子变成了侏儒,置身大人国,自己仿佛变成了一个利立普特(小人国)人,比例倒了过来,成了一比十二。在大人国的农夫面前,格列佛像鼹鼠般大小,被农夫当作玩物带回家。为了赚钱,农夫竟把他带到市镇,让他耍把戏,供人观赏。后来他被王后买去,得以与大人国的国王相处。逐渐地,格列佛思乡之情日益浓烈,在一次随国王巡视边境时佯称有病,去海边呼吸新鲜空气。当他在岸边钻进小木箱睡觉时,一只大鹰将木箱叼走。后来木箱落入大海,被路过的船只发现,里面的格列佛获救,终于又回到英国。

第三卷写的是飞岛国。这一卷比较松散,铺得较开,写格列佛以勒皮他(飞岛)游历为中心,兼及巴尔尼巴比、拉格奈格、格勒大锥和日本四个地方的游记。

第四卷描述了格列佛在贤马国(“慧骃国”)的所见所闻。这是历来最为争议的部分。在那里,格列佛遭到智慧而理性的慧骃的放逐,满心怅惘地回到那块生他养他如今却叫他厌恶的故土,愤怒而又无可奈何地与一帮“野胡”在一起度过自己的余生。

在这些虚构的国度里可以找到当时英国社会的痕迹。作品集中反映了18世纪前半期英国社会的种种矛盾,对英国政治制度作了辛辣的讽刺。如小人国里的高跟鞋代表的是当时的辉格党,而低跟鞋代表的是托利党,关于打破鸡蛋是从大的一头打还是从小的一头打的争论反映了宗教战争。主人公格列佛勤劳、勇敢、机智、善良。作品想象丰富,构思奇特,勾画出一个五彩缤纷的神奇世界。幻想与现实的有机统一是这部作品的最大特点。首版在一周内售完,并立即被译成法文和荷兰文。18世纪末叶出现了改编的小册子。伦敦塔巴特出版社于1805年首次出版了专门的儿童版本,并附有三幅彩色铜板插画。迄今的儿童版本一般只涉及格列佛在小人国和大人国的奇遇。《格列佛游记》对英国和世界儿童文学产生过重要影响,尤其是其勾想手法、离奇描写在英国儿童文学史上有开拓意义。
格列佛游记〉用“大人国”“小人国”(国名)讽刺了英国18世纪的资本主义统治,颇具喜剧的色彩
格列佛游记》中,格列佛第一次出游,发现小人国是用(跳绳比赛)来选拔官员的,她第四次出游来到了(慧骃国)
格列佛游记 的主要内容
乔纳森·斯威夫待(Jonathan Swift,1667—1745)是英国启蒙运动中激进民 主派的创始人,十八世纪英国最杰出的政论家和讽刺小说家。他父亲是定居爱尔兰 的英格兰人,早在他出生前七个月就已去世。斯威夫特由叔父抚养长大,就读于著 名的都柏林三一学院(以天主教的“三位一体”命名)。在当时,担任教会的神职 是穷孩子的最稳妥的出路;但斯威夫特厌恶神学和那些烦琐的哲学课程,他的志趣 在于历史及文学。凭着一纸表示不堪深造(其实他后来还是取得了硕士及博士学位) 的“特许文凭”,他只好到母亲的远亲邓波尔爵士家去作私人秘书,处境无异于 “识字的奴仆”。不久,他便以见解精辟、讽刺犀利的文章显示了才华。他的一篇 揭露政府贪污行径的政论,直接促成了英法停战,以至有人称那项和约为“斯威夫 特和约”。他后来虽然成了首相的亲信和女王演说词的起草人,成为别人巴结的对 象,但仍以清贫为荣。
斯威夫特没有官衔,给报社审稿不取报酬;哈利首相给他写文章的奖金,被他 愤而退回,声明自己不是被雇佣的文人墨客。女王及其要巨终因畏惧他的声望和讽 刺文章的影响,将他逐出伦敦。他到都柏林后积极投入爱尔兰人民争取自由独立的 斗争,接连发表了战斗性极强的文论,使英国的殖民政策不得不有所收敛。斯威大 特深受爱尔兰人民热爱,在他因匿名作品被当局悬赏缉捕时,人们保护他;在他最 后一次访英归来时,人们鸣钟举火,用仪仗队簇拥他返回寓所。斯威夫特晚景凄凉, 亲人去世,头晕耳聋,每逢清醒,仍执笔写作,直至七十八岁逝世。
斯威夫特的传世之作中,以《格列佛游记》(Gulliver's Travels,1726)流 传最广,也最为各国读者所喜爱。该书通过里梅尔·格列佛船长之口,叙述了周游 四国的奇特经历。但仔细体会,却处处揭露着英国社会的黑暗现实,并寄寓着作者 的理想。
虽然格列佛起初以为小人国与英国毫不相像,但实际上小人国却是英国的写照。 透过那似是荒谬的逻辑,我们看到的是:国王比他的臣民只高出一个指甲,却狂妄 地自命为头顶天的宇宙统治者,以其无常的喜怒决定老百姓的命运。官吏们也无需 德才兼备,只要跳绳跳得高,就可得到高官厚禄。
小人国的两党以鞋跟高矮为区分标志,这里影射的是当年英国的托利党(即保 守党的前身)和辉格党(后来发展成自由党)两党政治;而吃鸡蛋时是从大头敲开 还是从小头敲开,则指的是天主教与新教(亦称清教,即加尔文教派)之间关于教 会仪式的无稽之争。为了这一区区争端,竟导致了小人国的内战,甚至殃及邻国。 由于小人国里的警察制度和诬告成风,格列佛不得不逃离那里。
大人国的人无论体力还是理智都超过了那群“小人”;大人国里实行的是理想 化的、有教养的君主政体,国王贤明而正直,经常关怀臣民,法律也是自由和福利 的保障。
在大人国国王的要求下,格列佛向他介绍了英国的社会及制度,他的溢美之词 在国王的追问下破绽百出。国王对英国存在的营私舞弊、侵略战争和法律不公大加 指责,并指出其原因就在于人心的卑劣自私。
飞岛国的科学家脱离人民与实际,从事不着边际的“科学研究”,尤其是对属 地的居民,更采取残暴的手段:稍有叛逆,就将飞岛驾临上空,阻隔阳光,或降落 到其国土上,将居民碾压成粉。这里揭露的正是英国对爱尔兰的殖民统治。
格列佛还到了一个魔术家的国度,在那里回溯了古罗马的政治,对比了英国的 制度。此时,他的思想已从支持君主政体变为拥护共和了。不过,他还只是赞美处 于“自然状态”下的宗法社会。
如果这种看法还属于“浪漫的倒退”的话,格列佛对智马国的描述,则指出了 文明社会对于人类的腐蚀,表明只有生活在自然状态下的人,才是纯洁高尚的。这 一观点后来被法国的卢梭发扬光大,成为浪漫主义文学的发端。
智马国的居民分为状似野兽的“雅虎”和有智慧、会说话的智马两类。“雅虎” 代表了人类的贪欲和败坏,而智马则生活在原始的善良社会。不言而喻,如果人类 堕落下去,将与动物无异,那是多么可悲啊!
斯威夫特生活的时代是由培根开创的实验科学和牛顿奠定的古典力学方兴未艾 之际。他笔下的小人国和大人国虽是虚构的,但其居民身高分别是正常人类的十二 分之一和十二倍。那里的一切建筑和器物,都具有数学比例的准确性,全书结构匀 称而明显,这都符合理性思维的要求。
斯威夫特是在古典主义的哺育下成长起来的作家,他的文字功底极深,表现手 法新颖,尽管隔着一层翻译,仍有许多值得我国青少年朋友学习和借鉴之处。

1)他是一面镜子,给作者创造了一个舞台,所以个性不明显,也不必深究.但依据写作的时代背景来看,他有小资产阶级的自保性,从故事情节来看,他是一个有清醒头脑、保持了人类深层善良的旅游者.

(2)格列佛是英国一个酷爱航海旅行的人。他年青时学医,后来在海轮上担任外科医生,多次环游世界,到过许多地方,有过不少的奇遇。最值得称道的是他到小人国、大人国、飞岛国、慧马国的四次游历。下面便是他的游历见闻。

一六九九年五月四日,格列佛应“羚羊号”船长的雇请,乘船到太平洋一带航海,因遇风暴,“羚羊号”触礁沉没了。他和五个水手跳入救生艇中逃生,可是半途那艇也翻了。格列佛只身被风浪刮到利立浦特岛上。上岸后,他由于过度疲乏,躺在草地上酣睡了一觉。待他醒来时,他觉得全身都动弹不得,他的四肢、身体被紧紧捆缚住了,连他的头发也一根根地被缚牢在地上。他只能仰天躺着,太阳晒得他睁不开眼睛。这时,他听到四周有一种轻微的嘈杂的响声。同时,他感到他的左腿上有生物在爬动。那东西渐渐爬上他的身体,走到他胸膛,又去到他的下颔边。格列佛略略把眼光朝下一看,只见一个不到六英寸的小人,两手执着弓箭,背着箭壶,神气傲然地领头走着,后面跟着四十几个小人,全是戎装打扮。格列佛大喊了一声,吓得他们拼命奔逃。有的从他身上滚落到地面,有的自相践踏负了伤。

过了一会儿,小人又围拢过来。格列佛感到不耐烦了,把左手略微一翻动,便有几百支箭向他射来,他觉得被针剌一般。格列佛只好躺着不动。小人在他右耳约三、四码的地方,搭起了一座高台,一位很体面的长官模样的人站在高台上,向他发布演说,意思是要他投降。格列佛别无出路,只好表示归顺。于是有五十个小人跑上前来,割断了绳索,给他松了绑。格列佛用手指了指口,表示他饿得要命了。小人便在他身体两侧,安放了几把梯子,上百个小人挑着篮子,把一篮一篮的食物轮流往他的口里倒下去。格列佛一口得吞食二、三篮的食物,小人应接不暇地倒。他们为格列佛食量之大,惊奇不已。

接着小人用了一万五千匹御马把他拉进京城。皇帝(他比他的臣民高一指甲)带领他的大臣们站在一座高塔上瞻仰格列佛的风采。小人国的居民也络绎不绝地跑来观看,因为这是他们从未见过的巨人。皇帝召开大臣会议,讨论如何处置格列佛的问题。有人担心格列佛的食量太大,他一人的伙食,可供一千七百二十个小人的食用。光饮食一项,就有可能引起国内的饥荒;有人主张把格列佛弄死,但又担心他的庞大的尸体发臭后,会造成京城的瘟疫。最后,皇帝决定暂时让格列佛留着,派了五百人给他当差,还叫了三百个裁缝,按国内最时兴的样式,给他赶制了一件衣服。

一天,格列佛得到国王的允许,让他参观皇城和皇宫。那皇城四周是城墙,高二英尺半,阔十一寸,每十尺之间筑一雉堡。格列佛从西门跨进了城,他小心翼翼地在街上走着,生怕踩伤了市民。他身上穿着短衣,因为他怕衣襟挂坏了屋脊和房檐。街道两旁的房屋都是三层至五层,每幢房子窗口和阳台都挤满了看热闹的市民。两条主要街道有五尺开阔,那些巷子只能容纳格列佛的一只脚。皇宫在城市中央,有一带高二尺的御墙。国王希望格列佛参观他宏大的宫阙,但格列佛无法进去。后来,他想出一个妙法:在御园中选了最大的几棵树木,用小刀把它削制成三尺来高的两张椅子。一张放在外庭,一张放在内庭,他踩着椅子进入了宫殿,躺在宫内一块空地上,抬头仔细观看宫殿。在那儿,他看到了豪华的陈设和簇拥着婢仆的皇后和公主。

小人国的幅员并不大。他们有着奇特的风俗。国王在选拔官吏时,让人们在绳上跳舞,谁跳得高便可以当大官。财政大臣被认为是全国跳得最高的人(超出别人一英寸)。在盛大的节日里,官员们还在皇帝执着的横杆上下表演特技。按表演技艺的高低,分别赏给不同颜色的丝带。这个国家有两个政党。他们的区别是一党穿的鞋跟高些,另一党的鞋跟低些。高跟党自认为是合乎古代制度的,而国王则偏向低跟党。因此,政府的官员都是低跟党的人担任。两党仇恨很深。皇太子则两边讨好。为此,他的鞋跟一只高,一只低。

这个国家常和邻近岛国不来夫斯古发生战争。战争起因是利立浦特岛国改变了吃鸡蛋的习惯,不先磕破大端,而是要人们先磕破小端。国内那些惯于遵循古制的人不服,分成在“大端派”和“小端派”。他们互相攻击对方是“异端邪说”。“大端派”在国内遭到镇压,他们便逃亡到不来夫斯古,引起两个帝国的战争。不久前,不来夫斯古新造了一批战舰,准备再度和利立浦特国开战。格列佛为了表示对利立浦特的忠心,他跨过海面,用绳子把敌方的战舰全部拉了过来。为此,国王赐给他尊贵的爵位。接着,国王又命令他把不来夫斯古灭掉,把它沦为自己的一个行省。格列佛不同意,他对皇帝说:“我永运不愿做人家的工具,使一个自由、勇敢的民族沦为奴隶。”国王和大臣便对他不满起来,要加害于他。

一次,皇宫失火。由于运水困难,格列佛撒了一泡尿浇灭了大火。这使皇后十分反感。加上海军大臣嫉妒他的功劳,财政大臣又怀疑他的妻子和格列佛私通,于是国王召开了一次密谋会,要给格列佛定叛国罪,并把他的双眼剌瞎。格列佛得知后,慌忙逃到不来夫斯古国。再从那儿找到了一只小船,便乘船离去。他在公海上遇到一只英国商船。他便搭乘这只商船,于是一七○二年回到伦敦。从而结束了他的第一次游历。

格列佛第二次出游是在一七○二年六月二十日。他乘坐“冒险号”往北美航海。于第二年六月到达布罗卜丁奈格岛。他和水手们到岛上找淡水,被一巨人追赶,他的朋友划船逃跑了,他却来不及逃走。格列佛躲在一块象森林一样的麦子地里(那麦子连穗至少有四十英尺高)。不一会儿,他看见一个巨人从田间上来,那巨人有普通教堂尖塔那么高,迈一步有十来码。格列佛听见他的叫唤,那声音比号筒还响几度,初听起来好象是空中响起的霹雳。巨人叫唤过后,便有七个巨人向他走来,手执镰刀。这些巨人都比格列佛要高出十二倍,他们手中拿的镰刀有六把普通的镰刀那么大。原来最先那个巨人是个富农,其余的都是为他割麦的农民。一个割麦巨人走近格列佛躲藏的麦地。格列佛想到自己危险的处境:不是在麦地被镰刀割死,便要被巨人踩死了。于是,他大声在呼喊起来。

割麦巨人听见喊声,便向四面地里寻觅,好容易他才发现了格列佛。这时,巨人有点犹豫起来,那神情正如我们遇见了小虫担心被它蜇一下那样。终于他俯下身来,将拇指和食指把格列佛夹了起来,放在眼前他仔细端详着。格列佛尽量装得老实,一动也不动。因为他已被举在六十尺的高空,万一从指头中滑落下去,便要跌成肉饼。格列佛用手势向巨人表示他被夹在手指间的苦楚。那巨人领会了,小心地把格列佛放进他的衣裾中,然后,他兴奋地向主人那儿跑去。

那位富农把格列佛带回家去。交给他的九岁女儿葛兰达克利赤照管。格列佛在巨人床上睡了一觉。这里的老鼠大得吓人,有两只跑到床上来。格列佛不得不拔刀自卫,好容易才把其中一只剌死了。村里的巨人们都把格列佛当作小怪兽,纷纷跑来看他。有人提议可以利用格列佛去赚钱。于是,主人便把他装在一个箱子里,带他到各城镇去展览。主人还让格列佛表演刀棒技艺,一时轰动了全国。后来,他被带进王宫,为王后和贵妇人演出。皇后很高兴,便从富农那里把他买了下来。这时格列佛舍不得离开富农女儿葛兰达克利赤,便向皇后提出一个请求:要把富农女儿留下当保姆。皇后答应了。

大人国是个半岛,它的一边和大陆相连。全国有五十一座大城,人口十分稠密。国王是个非常博学的人。他“头脑清晰,判断也很精确”。他向格列佛询问欧洲的风俗、宗教、法律、政府和学术的情形。格列佛便向他讲述了英国近百年来发生的大事。但他听完却说:“这些大事只不过是一大堆阴谋、反叛、暗杀、屠戮、革命和流放”,并指责说:“你的同胞中大多数人都属于自然界中爬行地面的可憎的小毒虫中最有害的一类。”格列佛建议帮他制造火药和枪炮来巩固国防。国王大为反感,认为发明这些杀人武器的人是“人类的公敌”,“他宁愿抛弃半壁河山也不想听闻这种秘密”。他要以理智和仁慈来治理国家。他对人的评价是:“谁要能使本来只生产一串谷穗、一片草叶的土地上长出两串谷穗、两片草叶来,谁就比所有的政客更有功于人类,对国家的贡献就更大。”于是格列佛认为,“这位君主具有种种令人尊敬、爱戴和敬仰的品质:他具有卓越的才能,无穷的智慧,高深的学问,治理国家的雄才,也受到人民的拥戴。”

格列佛在大人国住了两年。有一次,他和国王出外旅行时,装他的箱子被老鹰叼到半空中,然后又掉到海里,幸好遇见一只英国海轮搭救了他。于是他在一七○六年六月回到了伦敦。结束了他的大人国旅行。

格列佛第三次出游到了飞岛国。那是在一七○六年八月五日,他乘坐大商船“好望号”到印度支那和马来亚一带航海。因受到海盗袭击,他被海盗放逐到一条独木舟上,幸好海浪把他送上了陆地。登上岸后,他了发现了一种奇异的现象:空中飞来了一座住满了人的岛屿,把太阳遮蔽了六、七分钟。然后,那飞岛降落到地面,格列佛便乘机爬了上去。飞岛上的人面貌和服饰都很奇特。“他们的头不是向右偏,就是向左歪。他们有一只眼睛凹在里面,另一只眼睛直冲着天顶”。他们的外衣上装饰着太阳、月亮、星球的图形;他们的发音器官和听觉器官都很迟钝,要用一个吹胀了的尿脬拍击他的嘴和耳朵,他们才能说话和听话,否则他们会把刚刚发生的事忘记。

岛上的人总是惶惶不安,因为他们对天文很有研究。害怕太阳一天天接近地球,地球会被太阳吞食了。他们早上一遇见熟人,便首先问候太阳的健康。这个飞岛只有一万英亩左右,底层由金刚石层构成,靠一块磁石操纵能随意升降。飞岛上住着国王和他的贵族们,还有些工匠、妇女和儿童。国王统治着飞岛外的大片领土和属国。如果臣民们不服从或进行叛乱,他便驾着飞岛飞临肇事地点的上空;轻则夺他们享受阳光与雨水的权利,重则用飞岛直接落到他们的头上,压碎一切房屋建筑和人畜。

格列佛在飞岛上遭到冷遇。他没住多久,国王便把他发遣到下界首都拉格多去。在这里,他结识了贵族孟诺第,参观了他的田庄,同时访问了国家科学院和学校。这里科学家们正兴致勃勃地在进行各种可笑的研究:有的在埋头设计如何从黄瓜里提取阳光;有的想把粪便还原为食物;有的想到用猪耕地;还有的想利用蜘蛛织网,用风箱打气法治病等等。在学校教育中,这里的人,准备取消词汇,认为这样有益于健康。一位教授正在写一本关于如何侦破反政府阴谋的书。于是格列佛向他介绍了兰敦(暗指伦敦)关于这方面的做法。格列佛说:“那里的居民差不多都是侦探、见证人、告密者、上诉人、起诉人、证明人、发誓控告人和他们手下的爪牙……在这个王国里制造阴谋的人大都是企图抬高自己的政客身份,使一个软弱无能的政府恢复元气,镇压或者缓和群众的不满情绪,窃取没收来的财物填满自己的口袋,左右舆论使它能符合于个人利益。”教授听了很高兴,准备把它写进书里去。

格列佛离开拉格多后,到了飞岛另一属地巫人岛。这里的长官精通魔术,能把死去的鬼魂召唤前来。格列佛会见了亚历山大、凯撒、庞贝、荷马、亚里士多德等历史上的有名人物。他还将罗马的议会和现代议会作了一番比较,认为:“罗马的议会好象是英雄和半神人的聚会,而现代的议会却象是一群小贩、扒手、强盗和暴徒。”同时,他还要求会见了古代英国农民,认为“他们风俗淳朴,衣服饮食简单,一向公平交易,具有真正的自由精神,勇敢爱国,他们这些美德在过去都是很有名的”,而现在“都被他们的子孙为了几个钱给卖光了”。后 来,格列佛又游历了拉格奈格王国,这里的臣子谒见国王时要舔地板,国王把毒药撒在地板上杀死他不喜欢的大臣。在这里他还见到了长生不老的人,了解到长生不老并不是一件幸福的事。他乘船到了日本。一七○九年四月,他搭乘荷兰船回到英国。这次航历时五年六个月,是时间最长的一次。

格列佛第四次游历是在一七一○年九月,他担任了商船“冒险家号”船长。当他航行到北美时,新招募来的水手劫夺船只,他被扔到一个荒岛上。格列佛上岸后,被一群类似猿猴的动物耶胡所包围。正在危急之际,来了一匹灰色的马,耶胡们害怕它,都跑散了。接着,又来了一匹栗色的马。它们“举动很有条理,很有理性”。马们把格列佛带回家去,并用一捆干草和燕麦来招待他。格列佛摇头表示他不吃这两样东西,马感到很奇怪。刚好,这时有一只乳牛经过,格列佛指了指乳牛的乳,于是马领会了,便用牛乳来款待他。

马的院子里有许多供它役使的耶胡。这些动物“脸又扁又宽,塌鼻子,厚嘴唇,咧着一张大嘴”,样子怪难看的。马比较了格列佛和耶胡的形状,也把他叫做耶胡。格列佛感到很羞愧。格列佛向马主人谈起,在英国马是被人们用来骑坐和拉车的,马们听了很是气愤。接着,格列佛又谈起百年来欧洲君主间发生的战争。马问战争的起因和动机是什么?格列佛说:“有时是因为君主野心勃勃,总认为统治的地面不够大,人口不够多;有时也因为大臣贪污腐化,唆使他们的主子进行战争,才好压制或者转移人民对于国内行政事务的不满情绪。”马批评说,这是缺乏理性的行为。

格列佛还谈起法律和金钱的用处。他说欧洲的耶胡们认为:“不管是用钱还是攒钱,钱总是越多越好,没有个够的时候,因为他们天性就是这样,不是奢侈浪费就是贪婪无厌。富人享受着穷人的成果,而穷人和富人在数量上的比例是一千比一。”马对这点感到很费解。因为在马的国家里,虽然按马的毛色不同分贵贱优劣,但它们都很友爱,“仁慈和友谊”是这个国家的两种美德。它们不懂什么叫罪恶,它们共同遵守的格言是发扬理性,并以理性来治理国家,教育下一代。在这里,年青的马都要“学习有关节制、勤劳、运动和清洁的功课”。每四年春天举行一次全国代表大会,发现那里有困难,大伙便踊跃捐助,互相支援。

格列佛感到“这些杰出的四足动物有许多美德,跟人类的腐化堕落对比一下,使我睁开了眼睛,扩大了眼界”。他愿意和这些“可敬的‘慧骃马’在一起过一辈子,对各种美德加以研究和实践“。“慧马”们都很讨厌耶胡,认为他们生性恶劣,为了争夺一种闪光的石头(暗指财宝)彼此争吵不休,甚至引起内战。在马的代表大会上,“慧马”们因发现灰色马养了格列佛这样的耶胡,它们责备灰色马,要它把格列佛放走。于是格列佛自制了一只小船,依依不舍地告别了马主人,离开了“慧马”国。在海上,他遇见了一艘葡萄牙商船,于一七一五年十二月返回英国。

格列佛前后四次游历奇遇,历时十六年零七个月。他把这些亲身的见闻记载下来,“唯一目的是为了大众的利益,所以不管怎样我也决不可能感到失望”。
文章标题: 乔治·奥威尔认为写散文的四大动机是什么
文章地址: http://www.xdqxjxc.cn/sanwen/137794.html
文章标签:乔治  威尔  动机  散文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