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 2022-04-28 13:00:25 | 来源: 喜蛋文章网 | 编辑: admin | 阅读: 91次
不得不说,这个想法非常有意思,李白和杜甫都是我们所熟知的人物,而网红也可以算得上是我们的时代特色,两者碰撞在一起会擦出不一样的火花吗?
我想是不会,虽说李白在唐朝就可以称得上是一个网红,但是如今网红所具备的一些特质,李白杜甫可能都不会具备。因为我们要知道,二者生在现代,已经失去了往日的光环,所拥有的只剩下自身的才华。
网红具有时效性,而绝大多数网红都是不经意之间成为了网红,而他们的走红都是因为自己身上的某种特质在网络的传播下引起了网友某些方面的共鸣,从而导致了突如其来的一夜爆红,而要想维持这种爆红的状态,就需要当事人自己努力去运作了。
我们现在先来看作为"诗圣"的杜甫。
虽说杜甫作为诗圣,后世名声极盛,但是在唐代,杜甫可以说是混得并不怎样,至少相对于李白来说还差得很远。
他的诗词风格我们大家也知道,现实主义诗人,笔下描绘了当时唐王朝的民间疾苦,因此传名于后世,除了写诗,好像也没有其它的特长,科举试场上也没有金榜题名,官场也不得志,可能和他本人不会迎合权贵有关,但是自身为官能力自然也不会很突出。
若是在我们现阶段的二十一世纪,他没有"诗圣"的光环,凭什么出彩呢?现阶段的社会可没有那么多的民间疾苦让杜甫去惋叹,即便是有点社会问题,老杜也不是新闻从业者,也轮不到他一个民间人士去指手画脚。
而且以杜甫的性格,想必也不会想着去做一个网红,他GET不到红的那个点,不是每一个人有流浪大师沈巍那样的运气,所以杜甫出生在现代,十有八九恐怕做不了网红。
以他的文学功底,诺贝尔文学奖虽然拿不上,当然最大的可能是成为一位公务员,一个还是地方作协的小领导,为广大人民服务,为他心中的理想世界而努力。
而和杜甫合称"李杜"的李白呢?
这个倒是不好说了,要知道李白不同于杜甫,在唐朝李白可就是天下闻名的网红,人称"诗仙",号"谪仙人",爱饮酒,写的诗大部分都是醉酒时候所写,充满仙气,李白从小就是天才,五岁诵六甲、十岁观百家、十五岁能赋相如,并且喜剑术,好任侠。这简直就是万千少女的偶像,而那些潇洒带着一些仙气的诗词也是受众人追捧的类型,简直就是先天的网红。
李白生活在现代,按照他当年酷爱走穴的生活习惯,到时候说不定全国各地旅游景点要想节假日爆满,就得把李白请过去写上一两篇诗词歌赋,然后发个自媒体小短篇,估计就能够上热搜了。
但是现代人的喜好都是歌手、演员这类颜值出众的,李白的相貌在历史中没有详细的记载,就暂且当他还挺帅的吧,但是身高就有点矮了,换算成现在也就一米六几的个子,虽然有才华,直播喝酒?对不起,误导青少年,封杀。直播写诗?对不起,受众面太小,勉强能当个文化领域的专家吧,能有一些文学青年(尤其是女青年?)打赏打赏,恐怕也仅限于此。
毕竟,诗词歌赋在现代已经太小众化了,大家目光都盯在演艺明星们的身上,想从她们的包围圈中脱颖而出,难度太大了,而这些有文采的文学家都仅仅只是在一些特定的时候昙花一现,事后就被我们所淡忘,得奖的莫言如此,提名的残雪也是如此。李白能不能红呢?谁也说不好。
中国的网红文化,或许就是一种畸形的文化,真正有才华的人,真正对社会有着贡献的人,没有被世人所熟知,反倒是娱乐明星占据了我们的日常生活。
但是或许这也是一种好事,真正钻研学术的人,需要能够坐得住冷板凳,而人们对他们的忽视,也正好让他们能够静心下来。李白和杜甫能不能成为网红谁也无法断言,但是我倒不希望他们成为网红,远离喧嚣,同时也远离网络可能带给他们的阴影和冷暴力。
秦时明月汉时关,万里长征人未还。
但使龙城飞将在,不教胡马度阴山。
赏析
这是一首著名的边塞,表现了诗人希望起任良将,早日平息边塞战事,使人民过着安定的生活。
诗人从描写景物景入手,首句勾勒出一幅冷月照边关的苍凉景象。“秦时明月汉时关”不能理解为秦时的明月汉代的关。这里是秦、汉、关、月四字交错使用,在修辞上叫“互文见义”,意思是秦汉时的明月,秦汉时的关。诗人暗示,这里的战事自秦汉以来一直未间歇过,突出了时间的久远。次句“万里长征人未还”,“万里”指边塞和内地相距万里,虽属虚指,却突出了空间辽阔。“人未还”使人联想到战争给人带来的灾难,表达了诗人悲愤的情感。
怎样才能解脱人民的困苦呢?诗人寄希望于有才能的将军。“但使龙城飞将在,不教胡马度阴山。”倘若攻袭龙城的卫青和飞将军李广而今健在,绝不许让胡人的骑兵跨越过阴山。“龙城”指奇袭匈奴圣地龙城的名将卫青,而“飞将”则指威名赫赫的飞将军李广。“龙城飞将”并不只一人,实指李卫,更是借代众多汉朝抗匈名将。“不教”,不允许,“教”字读平声;“胡马”,这里指代外族入侵的骑兵。“度阴山”,跨过阴山。阴山是北方东西走向的大山脉,是汉代北方边防的天然屏障。后两句写得含蓄、巧妙,让人们在对往事的对比中,得出必要的结论。
这首诗着重表现的是对敌人的蔑视;是对国家的忠诚,是一种勇往超前、无所畏惧的气概。前两句写皎洁的明月和雄伟的城关,既引起了人们对历史上无数次侵略战争的回忆,又是今天将士们驰骋万里、浴血奋战的历史见证。后两句用汉代的名将李广比喻唐代出征守边的英勇将士,歌颂他们决心奋勇杀敌、不惜为国捐躯的战斗精神。这首诗由古到今,有深沉的历史感,场面辽阔,有宏大的空间感。字里行间,充满了强烈的爱国精神和豪迈的英雄气概。
这首诗被称为唐人七绝的压卷之作。悲壮而不凄凉,慷慨而不浅露,王诗《出塞》两首,本诗是第一首。
《出塞》应当是王昌龄早年赴西域时所做,《出塞》是乐府旧题。王昌龄所处的时代,正值盛唐,这一时期,唐在对外战争中屡屡取胜,全民族的自信心极强,故边塞诗人的作品中,多能体现一种慷慨激昂的向上精神,和克敌制胜的强烈自信。 同时,频繁的边塞战争,也使人民不堪重负,渴望和平,《出塞》正是反映了人民的这种和平愿望。同时期杜甫的《兵车行》可以作为参考。 边塞诗是时代的产物,也是最能体现国运盛衰的作品。诗评家常称赞“盛唐之音”,边塞诗正是构成 “盛唐之音”内容的一个基本方面。 边塞诗题材的兴起,是与诗人们的生活范围有所扩展紧密关联的。从边塞诗中,我们看到诗人的眼界开阔了,诗歌的意境拓展了,诗歌的内容更显得异彩纷呈。有对建工立业的渴望:“宁为百夫长,胜作一书生”(杨炯);有报效国家的激情:“誓欲成名报国,羞将开口论勋”(张说)。不少诗人在塞外军营生活多年,如高适、岑参、李益等,他们的边塞诗中的内容几乎涉及到了边塞生活的各个方面:有写出征士兵的乡愁和家中妻子的离恨;有表现塞外生活的艰辛和连年征战的残酷;有反映帝王黩武开边的不满和对将军贪功起衅的怨恨;有陈述久戍边关对家乡和亲人的怀念;有惊异于塞外绝域那种迥异于中原的风光……我们在阅读这些诗歌时,要能够区别每首诗作思想内容上的细微差别。比如岑参的边塞诗,以慷慨报国的英雄气概和不畏艰苦的乐观精神为其基本特征,更多地描写边塞生活的丰富多彩。他也写过一些在边塞怀土思亲的诗歌,如为后人传诵的《逢入京使》:“故园东望路漫漫,双袖龙钟泪不干。马上相逢无纸笔,凭君传语报平安。”事情虽小,情意深厚。同时,我们还要体会到,跃动于边塞诗中的种种矛盾:慷慨从戎和久戍思乡的矛盾;卫国激情和艰苦生活的矛盾;痛恨庸将和献身精神的矛盾等等。
这首诗通过对历史的回顾和对汉代抗匈名将的怀念,指责了诗人所处时代守边将领的无能,盼望出现良将,驱逐敌人,保住边疆。首句从秦汉时的月色和关塞写起,点名月色、关塞依旧,但时光流逝,朝代变迁,长期边防战争给人民和将士带来无限灾难与痛苦。在描写景物中,给予了深厚的感情。后两句采用以古讽今的手法,借古代名将来讽刺当今边将的无能,语意含蓄,情感深沉。诗中充满关心国家安危的爱国激情。
评价全诗反映了作者对驻守边疆的将士们久征未归的同情,也表达了诗人希望朝廷起任良将,早日平息边塞战争,使国家得到安宁,人民过上安定生活的美好心愿的爱国之情。
表达诗人对守边战士的同情以及对安定、和平生活的向往。
这是一首慨叹边战不断,国无良将的边塞诗。诗的首句最耐人寻味。说的是此地汉关,明月秦时,大有历史变换,征战未断的感叹。二句写征人未还,多少儿男战死沙场,留下多少悲剧。三、四句写出千百年来人民的共同意愿,冀望有“龙城飞将”出现,平息胡乱,安定边防。全诗以平凡的语言,唱出雄浑豁达的主旨,气势流畅,一气呵成,吟之莫不叫绝。明人李攀龙曾推奖它是唐代七绝压卷之作,实不过分。
全站搜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