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访问喜蛋文章网
你的位置:首页 > 散文 > 文章正文

天国吊民伐罪日这是谁的诗

时间: 2022-04-14 22:00:24 | 来源: 喜蛋文章网 | 编辑: admin | 阅读: 92次

天国吊民伐罪日这是谁的诗

韦元甫《木兰歌》的阅读答案(会追加分滴)

木兰歌rn【唐】韦元甫rn木兰抱杼嗟,借问复为谁。 欲闻所戚戚,感激强起颜。 老父隶兵籍,气力日衰耗。岂足万里行,有子复尚少! 胡沙没马足,朔风裂人肤。老父旧羸病,何以强自扶? 木兰代父去,秣马备戎行。易却纨绮裳,洗却铅粉妆。 驰马赴军幕,慷慨携干将。朝屯雪山下,暮宿青海旁。 夜袭燕支虏,更携于阗羌。将军得胜归,士卒还故乡。 父母见木兰,喜极成悲伤。木兰能承父母颜, 却卸巾鞲理丝簧。昔为烈士雄,今复娇子容。 亲戚持酒贺,父母始知生女与男同。 门前旧军都,十年共崎岖。本结兄弟交,死战誓不渝。 今者见木兰,言声虽是颜貌殊。 惊愕不敢前,叹重徒嘻吁。世有臣子心,能如木兰节,忠孝两不渝,千古之名焉可灭!rnrn“有子复尚少”的“尚”是什么意思?rn“易却纨绮裳”的“易”是什么意思?rn“却卸巾鞲理丝簧”的“理”是什么意思?rn“十年共崎岖”的“崎”是什么意思?rnrn请分别写出韦元甫《木兰歌》和课文《木兰诗》中概括木兰从出征到凯旋全过程的诗句。rn韦元甫《木兰歌》_______________________rn课文《木兰诗》______________________rnrn为什么对木兰的征战生活都写得十分简略,为什么?rnrn课文《木兰诗》中的哪句话反映了《木兰歌》中的“秣马备戎行”这个内容?运用了什么修辞手法?有什么作用?rnrn韦元甫在这首诗中高度赞扬木兰“忠孝两不渝,千古之名焉可灭”,请你谈谈你对木兰的“忠”与“孝”两者关系的理解。rnrn就这些了,快!先不给分,看回答的质量和速度!4小时后关闭提问,亲们加油!帮帮偶吧!分会追加的!快点!快点!快点哈~~~~~~~~~~
木兰抱着织机的梭子叹着气,究竟是为了谁这么愁苦呢?想要听她说所忧愁的事情,她感激地强颜述说:老父隶属于兵籍,必须服兵役,但是他体力已经逐日衰减,怎么经得起万里征程呢,虽然有儿子但是年纪尚小(不能够替父服役)。北地的风沙足以淹没战马的马蹄,凛冽的北风足以撕裂人的皮肤。老父本来就有病了,身体虚弱,依赖什么来勉强照顾自己呢?   木兰决定替代父亲去服役,喂饱了马后著上戎装踏上行程。换掉了华丽的闺阁衣裳,洗净了铅华的妆饰。纵马赶赴军营,豪壮地提携着宝剑(注:干将是古剑,此处借用为宝剑。)早晨停马在雪山之下,傍晚借宿在青海湖的旁边。夜晚三更突袭了燕地部族的胡虏,抓住了于滇的酋长。(注:此二句为互文)。将军(应是木兰)得胜荣归,士卒返回故乡。   父母看到木兰归家,高兴到了极点反而突然生出悲哀之情。木兰能够承接安慰父母,脱下戎装整理丝簧。昔日是烈士豪雄,如今却变成了娇美的处子之容。亲戚们举着酒杯祝贺木兰的父母,到现在才知道生女儿原来同生儿子一样。门前曾是木兰的旧部士兵,十年来一起出生入死。本来结下了兄弟的情谊,誓死共同战斗绝不改变。今天看到木兰,声音虽然相同但容貌已经改变了。惊慌地不敢上前,徒自叹着气而已。世上哪有这样的臣子,能有木兰这样的气节情操,忠孝两全,千古的英名哪里能够泯灭?按照意思分析
“有子复尚少”的“尚”是什么意思?
尚且,还
“易却纨绮裳”的“易”是什么意思?
换,
“却卸巾鞲理丝簧”的“理”是什么意思?
整理
“十年共崎岖”的“崎”是什么意思?
崎岖,此处指征战途中的困难

请分别写出韦元甫《木兰歌》和课文《木兰诗》中概括木兰从出征到凯旋全过程的诗句。
韦元甫《木兰歌》_________驰马赴军幕,慷慨携干将。朝屯雪山下,暮宿青海旁。 夜袭燕支虏,更携于阗羌。将军得胜归,士卒还故乡。______________
课文《木兰诗》_______万里赴戎机,关山度若飞,朔气传金柝,寒光照铁衣,将军百战死,壮士十年归_______________

为什么对木兰的征战生活都写得十分简略,为什么?

突出儿女情怀,丰富英雄性格,是人物形象更真实感人。结构上使全诗显得简洁,紧凑。
课文《木兰诗》中的哪句话反映了《木兰歌》中的“秣马备戎行”这个内容?运用了什么修辞手法?有什么作用?
东市买骏马,西市买鞍鞯,南市买辔头,北市买长鞭。运用了互文,写出了木兰为出征精心准备。
韦元甫在这首诗中高度赞扬木兰“忠孝两不渝,千古之名焉可灭”,请你谈谈你对木兰的“忠”与“孝”两者关系的理解。
木兰从军,从小的方面说是孝顺父亲,为了父亲不出从军受苦,从大的方面说,是忠于国家,为了驱逐侵略者。这两者在木兰身上得到了很好的统一。
“昨夜见军帖,可汗大点兵,军书十二卷,卷卷有爷名。阿爷无大儿,木兰无长兄,愿为市鞍马,从此替爷征。”这是原文的木兰代父从军。你的那个就比较的简洁,而原文的那个就啰嗦详细一点。可想当时的环境也可以算是比较的严肃,原文的那个比较好。因为它形象生动的写出了木兰的孝顺、忠孝两全。
诗抄连日展晴窗,
读罢频添泪万行。
粉骨碎身心似铁,
吊民伐罪笔如枪。
忧时字字皆悲愤,
唤众篇篇最激昂。
躯壳纵填沟壑去,
精神犹在海天张!
“有子复尚少”的“尚”是什么意思?
尚且,还
“易却纨绮裳”的“易”是什么意思?
换,
“却卸巾鞲理丝簧”的“理”是什么意思?
整理
“十年共崎岖”的“崎”是什么意思?
崎岖,此处指征战途中的困难

关于祭祀阵亡将士的诗词?!

原文: 是谁浩劫催成,马革分归①,虫沙竞化②,更摧残瘴雨蛮烟;试回看,越裳殄瘁③,汉帜苍茫④,这无限国殇,各向天涯遥布奠⑤。何处巫阳招得⑥,关门月黑,塞上云昏⑦,尽淹滞忠魂义魄⑧;倘他日,三界轮回⑨,九幽度脱⑩,愿都为壮士,重来边塞忾同仇。 注解: ①马革,为“马革裹尸”,用马皮把尸体包裹起来,指军人战死 于沙场。南朝·宋·范晔《后汉书·马援传》:“男儿当死于边野,以马革裹尸还葬耳,何能卧床上在儿女手中邪?” ②虫沙,比喻战死的将士或因战乱而死的人民。韩愈《送区弘南归》诗:“穆昔南征军不归,虫沙猿鹤伏以飞。 ③越裳,古代国名,也有说越裳即越南。殄瘁(tiǎn cuì),殄:尽,绝;瘁:病。形容国家病困,陷于绝境。 ④汉帜,汉王刘邦军队的旗帜。《汉书·韩信传》:“拔赵帜,立汉帜”,这里指中国抗法军队的旗帜。苍茫,指辽阔无边的意思。 ⑤国殇,诗歌名,是中国伟大浪漫主义诗人屈原作品《九歌》中的一首,这首诗歌是祭祀保卫国土战死的将士的祭歌,歌颂了将士的英雄气概和壮烈的精神,对雪洗国耻寄予热望,抒发了作者热爱祖国的高尚感情。“国殇”又喻为为国战死者:国殇,殇魂,现寓意国家的悲伤。“这无限国殇,各向天涯遥布奠”,表达了岑毓英忧国忧民、惜怀死难将士的悲壮心情!“布奠”,即写上逝者姓名、籍贯系在各自发辫的布条作祭奠。正是:“布奠倾觞,哭望天涯。天地为愁,草木凄悲。吊祭不至,精魂何依。”(见唐朝李华《吊古战场》) ⑥巫阳,古代传说中的女巫。《楚辞·招魂》:“帝告巫阳曰:‘有人在下,我欲辅之。魂魄离散,汝筮予之。’” 王逸注:“女曰巫,阳,其名也。” 韩愈《陆浑山火和皇甫湜用其韵》:“又诏巫阳反其魂,徐命之前问何冤。” 宋苏轼《澄迈驿通潮阁》诗:“馀生欲老海南村,帝遣巫阳招我魂。” 古直《感事》诗之二:“滚滚珠江水尽寃,巫阳不下复何言。” ⑦关门,关口上的门户。《周礼·地官·司关》:“国凶札,则无关门之征。” 郑玄 注引郑司农曰:“无关门之征者,出入关门无租税。” 唐岑参《陪使君早春西亭送王赞府赴选》诗:“客舍草新出,关门花欲飞。”这里指边关。塞上,指边境地区。 ⑧淹滞,原意为有才德者而久沦下位,也为拖延、久留的意思,这里是迟滞、积压之意。 ⑨三界轮回,万物演变、升级、破灭得到的循环就是三界轮回。三界轮回是不可能有重生的道理,只有相似的演变、升级、破灭。好比人死了,还有其它人活着一样,总是有人的存在。 ⑩地狱九重,又称“九幽”;度脱:佛、道教语,说是超度解脱人世的生死苦难,到达仙佛境界。《云笈七签》卷七九:“累祷名山,愿求度脱;校计功过,殆已相掩。” 背景: 1885年4月4日,中法两国代表在巴黎签订了停战条件草约,中法战争结束。中国军队不败而败,清廷命滇军班师回关。1885年7月,岑毓英奉朝命被迫回师关内,在河口等地布兵留守边关,并在河口莲花滩祭祀得意门生、部将杨玉科等阵亡将士,这是岑毓英写下的八十八字祭祀长联,挽联的内容充分体现了岑毓英当时悲壮的情愫且报国壮志未酬的复杂心情。在整个中法战争期间,无论东南沿海闽台战场,还是越南战场上的东线,清军都有不同程度的溃败。只有西线滇军在岑毓英的指挥下,无论进退,都保持战场上的主动。冯子材组织镇南关--谅山反击战,使人们信服地承认他是一个抗法的民族英雄。岑毓英两次出关,组织宣光攻城战,取得了宣光、临洮大捷,并势如破竹,直捣越南河内,形成了彻底消灭法军收复越南之势。因此,岑毓英是一位不折不扣的抗法民族英雄……当时战争的惨烈程度可想而知,仅宣光包围战,是岑毓英任西线统帅,亲自指挥的最大一次攻城战,从1885年的1月26日到3月3日,丁槐部4000人,唐景崧部2000人,何秀林部3500人,联合攻城,滇军死1000多人,伤2000多人。又,诸军屯戍安南未归之际,重嶂叠岭中烟岚成瘴,士卒染疫殁者甚重。班师时无法将战死将士运回,只得剪下死者发辫,书写牺牲将士姓名、籍贯于布条系在发辫上,足足用了八十余匹军马驮运,岑毓英于河口莲花滩约诸将设醮荐祭死者忠魂。这副长联,正是岑毓英当时亲题垂于斋坛的挽联。 释义: 是谁浩劫?造成多少男儿浴血沙场以马革裹尸还,英勇的将士们竞相在战场上牺牲,更有甚者还被恶劣的瘴雨蛮烟所残害;暮然回头看,越国似病入膏盲陷于如此绝境,飘扬着茫茫一片的战旗更显得如此苍凉,这无限国殇啊,为国捐躯的忠魂,祭祀你的只有各自在向着茫茫天际摇曳着的布奠。 何处巫阳?招得如此边关门户煞人的风高月黑地,边境上乌云弥漫地暗天昏的景象,尽然在迟滞着烈士的忠魂义魄倾凄悲;倘若有他日,众将士们有三界轮回可以重生,毅然超凡脱俗地从九重地狱中夺胎超度,愿都为壮士啊,誓死为保疆护国,带着铮铮铁骨重来故国的边塞同仇敌忾奋勇杀敌! 岑宏泽 于2021年7月20日
大理观音塘里的软文大师岑毓英

从小接触到的历史教育、文化宣传,潜移默化的在脑子里形成农民起义值得膜拜、王朝末期反动派横行的定论,以致于看到“八路”两个字都觉得像看到亲戚的名字一般亲切,哪怕眼前的只是公共汽车的线路;看到某某运动、起义黯然收场,总觉得有多一桩千古伤心事,将满腔的怨恨全部加在灭火者身上。

在大理,曾经对坚持反清斗争18年的杜文秀起义充满敬佩,而到现在,对于靠镇压有功步入仕途青云的岑毓英的厌恶程度却有所衰减。这与闯王急冲冲进京又仓皇逃命,对从语文课本中“黄河渡口一夜急白了头”、“闯王来了不纳粮”等精彩桥段塑造的正面形象的打击一样,一正一反两个例子,阐释不情愿与逐渐改变的看法之间的纠结。

改变的原因,在于接触到信息爆炸碎片的增多,从窥斑知豹到全局扫描,思想的木偶终于得到了一点灵性。

给岑毓英的正面加分,与他领衔岑家“一门三总督”的光宗耀祖、笑傲江湖无关,和他铲除马嘉理、加强台湾防务、痛打法国鬼子息息相关。但“在其位谋其政”,优秀的考核业绩能增加形象分,但不足以改变一个镇压者的负面形象,最多减少厌恶程度而已。

直到在观音塘看到他写的一幅对联,成为改变的催化剂。加上后来又看到他重修昆明忠爱坊、大观楼,又清除被阮元修改后的“主旋律”版大观楼长联,让幕僚赵藩重新书写原版悬挂的故事后,咬牙切齿的恨已经松动。

平定杜文秀起义起义后的同治十二年(1873年),他带头修缮了观音塘,将石头亭当仁不让的作为宣传工作的主阵地,非常有头脑。

观音塘是大理修建最早、最有知名度的寺庙之一,地处苍洱坝子中间,不论是以前的茶马古道还是现在的214国道,都将熙熙攘攘的车水马龙放在山门之外。巨大的人流量使观音塘成为形象宣传的绝佳地点,传播率和覆盖率在大理首屈一指,一传十、十传百的效果立刻显现。

精明的岑总督正式看重这一点大做文章。

不过,虽然一身的辉煌主要体现在武功上,但他也深知宣传的要义不在于狂轰滥炸,而在于一点就透的四两拨千斤手法。

本次形象宣传,仅仅用了寥寥可数的30个字,做成观音亭前的一幅对联,成为软文的经典案例——

负石阻兵,本菩萨心肠,显出英雄手段;

书画擒逆,托神仙幻梦,竟成将帅功勋。

上联不用多说,下联不仅一举去掉手上的血腥气,还将镇压与杀戮与吊民伐罪、菩萨心肠划上等号,不能不佩服这15个字的巨大威力,和软文大师的深厚内力。

大伙一看对联,都会毕恭毕敬的向岑大人请教下联的答案。

岑大人一脸严肃,眉头微锁,一幅往事难追、此情不堪的样子,缓缓说道:“天兵围困大理很久,我虽然远在百里之外的弥渡,但无时无刻不在为早日攻克反贼的‘紫禁城’而着急万分。有一天晚上,我梦见一个金甲天神向我招手,说菩萨送给我一样东西,醒来手上就有一幅字画。更奇怪的是,里面竟然是天兵与反贼的对阵图,还写着‘洛阳观音’四个字。我把这件事告诉了云阶(杨玉科),他起初也不知道怎么回事,看到上面有‘观音’,就到五里桥天兵大营旁的观音塘去上香。他抽了一签,签文是‘棋逢敌手要藏机,黑白盘中未决时;到底欲知谁胜负,锅盖山里相机宜’。后来反贼杨荣在上关锅盖山向云阶投诚,表示要将匪首献于天兵。”

岑大人看着众人一脸的惊愕,微微一笑,又说道:“当时云阶向菩萨许愿,如果成功破敌,定要重塑金身。战乱过后,我们就来还愿。我想也是啊,很早以前,观音菩萨就在大理显灵,吓退敌兵,现在又帮助天兵平息战乱,真是对妙香佛国大理的一贯眷顾啊。”

言外之意如同钟声传遍大理:观音帮的人,肯定是好人;这样的人做的事,肯定是为人民服务。

可能由于杀业太重,大理人都不喜欢他和杨玉科,这个段子也流传不广。但文革期间,革命群众毁去观音塘中全部佛像,他和杨玉科的“书画擒逆”对联却有幸保存到现在,成为文化遗迹的一部分,不得不佩服这位软文大师的攻心力作。

在武侯祠写下攻心联的赵藩,当时正是他的幕僚。就像现在,有些好的提法,很难分清是领导的最高指示,还是秘书的妙笔生花。 赵先生的攻心路线和岑大人想法到底谁是著作权人,已经无从知晓。
云南牛街文物古迹

9、岑公祠。 岑毓英之生祠。位于牛街一街现南华街,坐南向北,占地440平方米,同治五年(1866年)八月至光绪十五年六月建。内有颂扬岑毓英的木刻《御赐祭文匾》,该匾木制,长120厘米,宽80厘米。光绪十五年四月岑毓英病逝,六月,御赐祭文。后存于牛街文化站。
  岑毓英系云南总督,岑公秉性忠毅,才识过人,由诸生从事戎行。咸丰、同治年间,云南四匪倡乱,兵事孔殷。其出奇制胜,克服省城,肃清大理等府,扫穴擒渠,全滇底定,厥功甚伟,光绪九年,统兵出关,卓著劳勋,朕御极后,擢任云南总督。
魂兮归来!去君之恒干,何为四方些?舍君之乐处,而离彼不祥些.......... 魂兮归来,何远为些?八荒六合,俱不可以托些.......魂兮归来,反故居些。魂兮归来!哀山河! ( 我是抄的,不一定完整,你还是搜搜出处吧!)

“白骨露于野,千里无鸡鸣。”这句诗出自哪里?

“白骨露于野,千里无鸡鸣。”这句诗出自汉末军事家、文学家曹操的诗作《蒿里行》。

一、古诗原文

《蒿里行》

作者:曹操(东汉末)

关东有义士,兴兵讨群凶。

初期会盟津,乃心在咸阳。

军合力不齐,踌躇而雁行。

势利使人争,嗣还自相戕。

淮南弟称号,刻玺于北方。

铠甲生虮虱,万姓以死亡。

白骨露于野,千里无鸡鸣。

生民百遗一,念之断人肠。

二、白话译文

关东的仗义之士都起兵讨伐那些凶残的人。最初约会各路将领订盟,同心讨伐长安董卓。讨伐董卓的各路军队汇合以后,因为各有自己的打算,力不齐一,互相观望,谁也不肯率先前进。势利二字引起了诸路军的争夺,随后各路军队之间就自相残杀起来。袁绍的堂弟袁术在淮南称帝号,袁绍谋立傀儡皇帝在北方刻了皇帝印玺。

由于战争连续不断,士兵长期脱不下战衣,铠甲上生满了虮虱,众多的百姓也因连年战乱而大批死亡。尸骨曝露于野地里无人收埋,千里之间没有人烟,听不到鸡鸣。一百个老百姓当中只不过剩下一个还活着,想到这里令人极度哀伤。

三、文学赏析

《蒿里行》是汉末文学家曹操的诗作。此诗是借乐府旧题写时事,内容记述了汉末军阀混战的现实,真实、深刻地揭示了人民的苦难,堪称“汉末实录”的“诗史”。

此诗前十句勾勒了这样的历史画卷:关东各郡的将领,公推势大兵强的渤海太守袁绍为盟主,准备兴兵讨伐焚宫、毁庙、挟持献帝、迁都长安、荒淫兀耻、祸国殃民的董卓。当时各郡虽然大军云集,但却互相观望,裹足不前,甚至各怀鬼胎,为了争夺霸权,图谋私利,竟至互相残杀起来。

诫之不成便加之笔伐,诗人对袁绍兄弟阴谋称帝、铸印刻玺、借讨董卓匡扶汉室之名,行争霸天下称孤道寡之实给予了无情的揭露,并对因此造成的战乱感到悲愤。诗中用极凝练的语言将关东之师从聚合到离散的过程原原本本地说出来,成为历史的真实记录。

然而,曹操此诗的成功与价值还不仅在此,自“铠甲生虮虱”以下,诗人将笔墨从记录军阀纷争的事实转向描写战争带给人民的灾难,在揭露军阀祸国殃民的同时,表现出对人民的无限同情和对国事的关注和担忧,这就令诗意超越了一般的记事,而反映了诗人的忧国忧民之心。

连年的征战,使得将士长期不得解甲,身上长满了虮子、虱子,而无辜的百姓却受兵燹之害而大批死亡,满山遍野堆满了白骨,千里之地寂无人烟,连鸡鸣之声也听不到了,正是满目疮痍,一片荒凉凄惨的景象,令人目不忍睹。最后诗人感叹道:在战乱中幸存的人百不馀一,自己想到这些惨痛的事实,简直肝肠欲裂,悲痛万分。诗人的感情达到高潮,全诗便在悲怆愤懑的情调中戛然而止。

扩展资料

东汉灵帝中平六年(189年),汉灵帝死,少帝刘辩即位,何进等谋诛宦官,不成,被宦官所杀;袁绍袁术攻杀宦官,朝廷大乱;董卓带兵进京,驱逐袁绍、袁术,废除刘辩,另立刘协为帝(献帝),自己把持了政权。汉献帝初平元年(190年),袁术、韩馥、孔伷等东方各路军阀同时起兵,推袁绍为盟主,曹操为奋威将军,联兵西向讨董卓。

然而这支联军中的众将各怀私心,都想借机扩充自己的力量,故不能齐心合力,一致对付董卓。当董卓领兵留守洛阳以拒关东之师时,各路人马都逡巡不前,惟恐损失了自己的军事力量。据史载,当时无人敢于率先与董卓交锋,曹操对联军的驻兵不动十分不满,于是独自引领三千人马在荥阳迎战了董卓部将徐荣,虽然战事失利,但体现了曹操的胆识与在这历史动荡中的正义立场。

不久,讨伐董卓的联军由于各自的争势夺利,四分五裂,互相残杀起来,其中主要的就有袁绍、韩馥、公孙瓒等部,从此开始了汉末长期的军阀混战,造成人民大量死亡和社会经济极大破坏。此诗即是对这一历史事件的反映。

诗人运用民歌的形式,对当时的社会现实进行了批判,不仅对因战乱而陷于水深火热之中的苦难人民表示了极大的悲愤和同情,而且对造成人民疾苦的首恶元凶给予了无情的揭露和鞭挞。全诗风格质朴,沉郁悲壮,体现了一个政治家、军事家的豪迈气魄和忧患意识,诗中集典故、事例、描述于一身,既形象具体,又内蕴深厚,体现了曹操的独特文风。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蒿里行 (曹操诗作)

“白骨露于野,千里无鸡鸣。”出自:东汉诗人曹操的《蒿里行》

近代诗的近代诗出现

由于近代中国在资本主义列强侵略下发生了巨变,由一个独立的封建国家逐渐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国家,产生了新的阶级成分、社会思潮和社会矛盾,因此,近代诗也开始冲破清代传统诗歌的樊篱,出现新潮流。近代进步诗人往往是思想家和政治活动家,他们以诗歌为武器,紧密围绕近代各个时期的重大斗争,深刻地反映了资产阶级旧民主主义革命历程和反帝反封建的革命内容。
在鸦片战争爆发前“山雨欲来风满楼”的形势里,近代启蒙思想家龚自珍以其特有的敏感和蹊径独辟的诗歌,揭示清王朝封建专制主义统治的危机,呼号变革,期望能对腐朽现实实行“劲改革”的人才的兴起,揭开了近代进步诗歌潮流的序幕,也为近代诗歌与现实政治密切结合奠定了基础。接着,魏源、林则徐、张维屏、张际亮、朱琦、贝青乔、金和等一批经历了鸦片战争的诗人,怀抱爱国深忧和民族义愤,突出地反映了鸦片战争这一重大历史事件。他们的诗歌抨击侵略者,痛斥投降派,讴歌抗敌英烈,为中华民族反帝斗争留下了光辉形象和历史画卷。稍后,太平天国人民革命政权提出“弃伪从真”的反封建的文化纲领,革命领袖们的诗歌,以抒写吊民伐罪的理想、改天换地的气魄、百折不挠的英雄主义精神,传达出广大人民的心声。 除宋诗派与同光体这一主要流派之外,还有以王□运为代表的汉魏六朝诗派,他们刻意拟古,使句法、腔调、风格都神似汉魏六朝,成为假古董。又有以樊增祥、易顺鼎为代表的晚唐诗派,学诗主要倾向于晚唐的温庭筠、李商隐、韩□,兼及中唐的元稹、白居易等人的风华绮靡的歌行。诗风绮艳,着意讲求对仗的工巧,隶事的精切,用词的鲜新。这些诗派都延续至辛亥革命以后,虽然都遭到民主革命派诗人的批判,但直到“五四”新文化运动兴起,才受到有力的扫荡。

曹操的几首诗 解释一下 还有写这几首诗的时候的背景 跪谢

RT 曹写这几首诗的时候的时间 此时状况 解释 童鞋们尽量 跪谢rnrn全部搞定再加50rnrnrnrn短歌行(二首) 观沧海 蒿里行 度关山rn龟虽寿 苦寒行 薤露行rnrnrnrnrn其一rn 对酒当歌,人生几何?譬如朝露,去日苦多。慨当以慷,忧思难忘。rn何以解忧?唯有杜康。青青子衿,悠悠我心。但为君故,沈吟至今。rn呦呦鹿鸣,食野之苹。我有嘉宾,鼓瑟吹笙。明明如月,何时可掇?rn忧从中来,不可断绝。越陌度阡,枉用相存。契阔谈讌,心念旧恩。rn月明星稀,乌鹊南飞,绕树三匝,何枝可依?山不厌高,海不厌深。rn周公吐哺,天下归心。rn 其二rn周西伯昌,怀此圣德。三分天下,而有其二。修奉贡献,臣节不隆。rnrn崇侯谗之,是以拘系。后见赦原,赐之斧钺,得使征伐。为仲尼所称,达及德行,犹奉事殷,论叙其美。齐桓之功,为霸之首。九合诸侯,一匡天下。一匡天下,不以兵车。正而不谲,其德传称。孔子所叹,并称夷吾,民受其恩。赐与庙胙,命无下拜。小白不敢尔,天威在颜咫尺。晋文亦霸,躬奉天王。受赐圭瓒,〔禾巨〕鬯彤弓,卢弓矢千,虎贲三百人。威服诸侯,师之所尊。八方闻之,名亚齐桓。河阳之会,诈称周王,是其名纷葩。rn注:“讌”字或可同为“宴”字,不同版本的字不一样rnrn观沧海rn东临碣石,以观沧海。水何澹澹,山岛竦峙。树木丛生,百草丰茂。rn秋风萧瑟,洪波涌起。日月之行,若出其中;星汉灿烂,若出其里。rn幸甚至哉!歌以咏志。rn(作于建安十二年秋)rnrn龟虽寿rn神龟虽寿,犹有竟时。腾蛇乘雾,终为土灰。老骥伏枥,志在千里;rn烈士暮年,壮心不已。盈缩之期,不但在天;养怡之福,可得永年。rn幸甚至哉!歌以咏志。rnrn苦寒行rn北上太行山,艰哉何巍巍!羊肠坂诘屈,车轮为之摧。rn 树木何萧瑟,北风声正悲!熊罴对我蹲,虎豹夹路啼。rn溪谷少人民,雪落何霏霏!延颈长叹息,远行多所怀。rn我心何怫郁?思欲一东归。水深桥梁绝,中路正徘徊。rn迷惑失故路,薄暮无宿栖。行行日已远,人马同时饥。rn担囊行取薪,斧冰持作糜。悲彼《东山》诗,悠悠令我哀。rnrn薤露行rn惟汉廿二世,所任诚不良。沐猴而冠带,知小而谋疆。rn犹豫不敢断,因狩执君王。白虹为贯日,己亦先受殃。rn 贼臣持国柄,杀主灭宇京。荡覆帝基业,宗庙以燔丧。rn播越西迁移,号泣而且行。瞻彼洛城郭,微子为哀伤。rnrn蒿里行rn关东有义士,兴兵讨群凶。初期会盟津,乃心在咸阳。rn 军合力不齐,踌躇而雁行。势利使人争,嗣还自相戕。rn淮南弟称号,刻玺于北方。铠甲生虮虱,万姓以死亡。rn 白骨露于野,千里无鸡鸣。生民百遗一,念之断人肠。rnrn度关山rn天地间,人为贵。立君牧民,为之轨则。车辙马迹,经纬四极。rn黜陟幽明,黎庶繁息。於铄贤圣,总统邦域。封建五爵,井田刑狱。rn有燔丹书,无普赦赎。皋陶甫侯,何有失职?嗟哉后世,改制易律。rn劳民为君,役赋其力。舜漆食器,畔者十国,不及唐尧,采椽不斫。rn世叹伯夷,欲以厉俗。侈恶之大,俭为共德。许由推让,岂有讼曲?rn兼爱尚同,疏者为戚。
观沧海》是建安十二年(207)九月曹操北征乌桓,消灭了袁绍残留部队胜利班师途中登临碣石山时所作。这首四言诗借诗人登山望海所见到的自然景物,描绘了祖国河山的雄伟壮丽,既刻划了高山大海的动人形象,更表达了诗人豪迈乐观的进取精神

蒿里行是写于各路诸侯推选袁绍为盟主,讨伐董卓时所作。各方将领都希望团结一心,效法周武工那样,会师于盟津,吊民伐罪,一心一意地除奸诛恶,忠于国事,匡扶汉室。形势是大好的。可是,这大好形势,却被袁绍等野心家给破坏了。当时各郡虽然大军云集,但却互相观望,裹足不前,甚至各怀鬼胎,为了争夺霸权,图谋私利,竟至互相残杀起来。诫之不成便加之笔伐。诗人对袁绍兄弟阴谋称帝、铸印刻玺、借讨董卓为幌子,行争霸称孤之实,给予无情的揭露,并对以此造成的战乱,予以严厉的抨击。体现了曹操作为一个政治家,军事家的豪迈气魄和忧患意识。

度关山一诗,是曹操晚年的作品。他此时已主政多年,悟出了“天地间,人为贵”的真谛,深切体会到“黎庶繁息”、“改制易律”、“俭为共德”、“兼爱尚同”对国家安定富强的重要性。如果把此诗理解为一篇治国纲领也许并不为过。

龟虽寿,写这一组诗时,曹操刚击败袁绍父子,平定北方乌桓,踌躇满志,乐观自信,充满建功立业的豪情壮志,《龟虽寿》更可贵的价值在于它开辟了一个诗歌的新时代,汉武帝罢黜百家,独尊儒术,把汉代人的思想禁锢了三四百年,作为一世之雄而雅爱诗章的曹操,带头叛经离道,给文坛带来了自由活跃的空气。

苦寒行创作于袁绍外甥高干,先降曹操,后又叛变。206年(建安十一年)春正月,曹操从邺城(今河北临漳县西南)西征据守壶关(在今山西长治市东南)的高干,围城三月后攻克。这首诗约作于西征途中。诗人在诗中用质朴无华的笔触描述了委曲如肠的坂道、风雪交加的征途、食宿无依的困境。对于艰难的军旅生活所引起的厌倦思乡情绪,诗人也做了如实的记录。更感人的是,尽管作为军事统帅,诗人在这里却没有强作英豪之态,而是赤裸裸地写出当时在那种环境下的内心波动:“延颈长叹息,远行多所怀。我心何怫郁,恩欲一东归。”这种直露的笔触把诗人的内心世界呈现出来,以其真诚而扣动着读者的心弦。

薤露行,写了汉末董卓之乱的前因后果,读来如浏览一幅汉末的历史画卷,中平六年(189),汉灵帝死,太子刘辩即位,灵帝之后何太后临朝,宦官张让、段珪等把持朝政,何太后之兄、大将军何进谋诛宦官,密召凉州军阀董卓进京,以期铲除宦官势力,收回政柄,谋泄,何进被宦官张让等所杀,张让又劫持少帝和陈留王奔小平津,后被率兵进京的董卓劫还。董卓在这次进军京城中窃取国家大权,旋废少帝为弘农王,不久又将其杀死,立陈留王刘协为帝,即为汉献帝。于是关东各州郡的兵马起而讨伐董卓,社会陷入了军阀混战的局面,董卓放火烧毁了京城洛阳,挟持献帝西迁长安。
曹操的诗就写了这个历史过程。汉代自高祖刘邦建国到灵帝刘弘是二十二世,诗中举其成数,故云“二十世”,一说应作”廿二世”。曹操对何进的讥刺甚烈,以为他本是个徒有其表的人就像猕猴戴帽穿衣,硬充人样,然终不成其为人。何进智小而图谋大事,自然就落得身败名裂的下场,他作事犹豫不决,致令少帝被劫。“狩”是指古代帝王出外巡视,而古代史书上遵守“为尊者讳’的原则往往以天子出逃或被掳为“狩”,这里就是招少帝奔小平津事。“白日贯虹”是一种天象,指太阳中有一道白气穿过,古人以为这是上天预示给人间的凶兆,往往应验在君王身上。这里是指弘农王少帝于初平元年(190)正月被董卓杀戮之事,何进也遭到杀身之祸。诗的前八句以何进为主线而回顾了汉末的历史,曹操以为何进胸无谋略,优柔寡断,虽欲铲除宦官,反而误国殃民,身罹其害,造成了君王被持,汉祚覆坠的局面。这八句中不仅是对历史的记录,而且有曹操个人对此的鲜明观点,直抵一篇史论。
“贼臣持国柄”以下便转到董卓之乱。董卓乘着混乱之际操持国家大权,自封为太尉,续进为相国,随之逼宫杀帝,焚烧洛阳,汉朝四百年的帝业由此倾覆,帝王的宗庙也在烈火中焚毁.献帝被迫西迁长安,长途跋涉,被裹胁一同迁徙的百姓哭声不止,一片凄惨景象。这六句将董卓给国家与人民带来的灾害揭露无人遗,因而曹操在结句中说:我瞻望着洛阳城内的惨状,就像当年微子面对着殷墟而悲伤不已。据《尚书.大传》中说,商纣王受的庶兄微子在商朝灭亡后,经过殷墟,见到宫室败坏,杂草丛生,便写下了一首名为《麦秀》的诗以表示自己的感慨与对前朝的叹惋,这里曹操以此来比况自己对汉室倾覆的悲伤与感叹。
《薤露行》属于乐府《相和歌 相和曲》歌辞,原先它与《蒿里行》都是古人出丧时唱的歌,相传齐国的田横不肯降汉,自杀身亡,其门人作了这两首歌来表示悲丧。“薤露”两字意谓人的生命就像薤上的露水,太阳一晒,极易干掉。曹操用此古调来写时事,开创了以古乐府写新内容的风气。清代沈德潜说:“借古乐府写时事,始于曹公。”(《古诗源》)是颇有见地的意见。曹操之所以能以旧瓶装新酒,是因为乐府本身就有“缘事而发”的特点,宜于用来记录史实,抒发情感,同时《薤露行》本身也有悲悼王公贵人之死的意思,曹操用此哀叹国家丧乱,君王遭难,百姓受殃,正有悲悼之意。
曹操的诗,前人都到以为具有悲凉慷慨的格凋,敖器之说:“魏武帝如幽燕老将,气韵沈雄。”<《敖陶孙诗评》)就以此诗而言,其风格古质朴茂,无详尽的细节描写,而能从大处落墨,以高度概括的语言将数年以来的社会变革纳入这数十字之中,如他写何进,并未详说其如何谋划失算,如何所托非人,如何犹豫不决,如何处事不慎,而仅以“沐猴而冠带,知小而谋强,犹豫不敢断,因狩执君王”四句来刻画他的无能,其中强烈的感情色彩不仅表达了自己对汉末形势的认识,而且使得诗句不同于史书式的客观叙述,令其有感人的力量。又如写董卓之乱,“荡覆帝基业,宗庙以燔丧。播越西迁移,号泣而且行”四句中就将汉祚倾覆、洛阳焚毁、挟帝西迁及百姓受难等悲惨的场面和盘托出,我们不得不佩服诗人笔墨的简练及运驾语言的能力,其气魄的沉雄阔大更是显而易见的。至如“瞻彼洛城郭,微子为哀伤”,将自己的百感交集凝聚在这十字之中,具有深沉的悲愤之情,陈明祚说曹操之诗:“本无泛语,根在性情,故其跌宕悲凉,独臻超越。细揣格调,孟德全是汉音,丕、植便多魏响。”(《采菽堂古诗选》)也说明了曹操诗歌的跌宕悲怆情调基于其感情的深厚诚挚与出语的率真朴素。这正是汉诗与后来诗歌的不同之处,如果以声音作比,则汉诗如天籁,纯出自然,而魏、晋以后即杂以人籁,不无刻意求工之处,自然浑成的格调已逊汉诗一筹。

O(∩_∩)O谢谢
对酒当歌,人生几何?譬如朝露,去日苦多。慨当以慷,忧思难忘。
何以解忧?唯有杜康。青青子衿,悠悠我心。但为君故,沈吟至今。
呦呦鹿鸣,食野之苹。我有嘉宾,鼓瑟吹笙。明明如月,何时可掇?
忧从中来,不可断绝。越陌度阡,枉用相存。契阔谈讌,心念旧恩。
月明星稀,乌鹊南飞,绕树三匝,何枝可依?山不厌高,海不厌深。
周公吐哺,天下归心。
文章标题: 天国吊民伐罪日这是谁的诗
文章地址: http://www.xdqxjxc.cn/sanwen/136459.html
文章标签:吊民伐罪  这是  谁的  天国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