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访问喜蛋文章网
你的位置:首页 > 散文 > 文章正文

如何理解德国诗人荷尔德林的名句“人,诗意地栖居在大地上”

时间: 2022-03-22 15:00:27 | 来源: 喜蛋文章网 | 编辑: admin | 阅读: 107次

如何理解德国诗人荷尔德林的名句“人,诗意地栖居在大地上”

如何理解“人诗意地栖居”

《人,诗意地栖居》,是德国19世纪浪漫派诗人荷尔德林的一首诗,后经海德格尔的哲学阐发,“诗意地栖居在大地上”,就成为几乎所有人的共同向往。其实,荷尔德林写这首诗的时候,差不多已是贫病交加而又居无定所,他只是以一个诗人的直觉与敏锐,意识到随着科学的发展,工业文明将使人日渐异化。而为了避免被异化,因此他呼唤人们需要寻找回家之路。

这也正如他在《远景》中所描述的:“当人的栖居生活通向远方,在那里,在那遥远的地方,葡萄闪闪发光。那也是夏日空旷的田野,森林显现,带着幽深的形象。自然充满着时光的形象,自然栖留,而时光飞速滑行。这一切都来自完美。于是,高空的光芒照耀人类,如同树旁花朵锦绣。”

而同是19世纪的英国著名小说家伍尔夫也曾提醒女人们,要心想事成,至少得有“一间自己的屋子”,或许表明得更具体。由此不难理解,诗意地栖居亦即诗意地生活,而诗意则源于对生活的理解与把握,尤其是内心的那一种安详与和谐,那一种对诗意生活的憧憬与追求。
“这一诗句说的是人之栖居。它并非描绘今天的栖居状况。它首先并没有断言,栖居意味着占用住宅。它也没有说,诗意完全表现在诗人想象力的非现实游戏中……进一步讲,也许两者相互包容,也就是说,栖居是以诗意为根基的。如果我们真的如此推断,那么,我们就必得从本质上去思考栖居和作诗。如果我们并不回避这一点,就要从栖居方面来思考人们在一般意义上所说的人之生存……”
最后的结论是:“无论在何种情形下,只有当我们知道了诗意,我们才能体验到我们的非诗意栖居,以及我们何以非诗意地栖居。只有当我们保持着对诗意的关注,我们方可期待,非诗意栖居的转折是否以及何时在我们这里出现。只有当我们严肃对待诗意时,我们才能向自己证明,我们的所作所为如何以及在多大程度上能对这一转折作出贡献……”

总而言之,所谓栖居是指人的生存状态,所谓诗意是指通过诗歌获得心灵的解放与自由,而诗意的栖居就是寻找人的精神家园。

充满劳绩地,诗意地栖居在大地上是谁的诗

“充满劳绩地,人诗意地栖居在大地上”是弗里德里希·荷尔德林的散文。出自《人,诗意地栖居》:“人充满劳绩,但还诗意的栖居在这片大地上。我真想证明,就连璀璨的星空也不比人纯洁,人被称作神明的形象。大地之上可有尺规?绝无。”
弗里德里希·荷尔德林(德语:JohannChristianFriedrichHölderlin,1770-1843),德国著名诗人。古典浪漫派诗歌的先驱,曾被世界遗忘了将近一个世纪。图宾根大学神学院毕业。当过家庭教师,爱上了雇主的妻子。小说《希波琳》(1797-1799)是以她为模特儿创作的。1798年后,因情场失意,身心交瘁,处于精神分裂状态,1802年徒步回到故乡。1804年在霍姆堡当图书管理员。1807年起精神完全错乱,生活不能自理。作品有诗歌《自由颂歌》、《人类颂歌》、《致德国人》、《为祖国而死》等。

“人,诗意地栖息在大地上” 出自 荷尔德林(Holderlin)的哪部诗集?

那个德国诗人的
《人,诗意的栖居》
如果人生纯属辛劳,人就会
仰天而问:难道我
所求太多以至无法生存?
是的。只要良善
和纯真尚与人心相伴,他就会欣喜地拿神性
来度测自己。神莫测而不可知?
神湛若青天?
我宁愿相信后者。这是人的尺规。
人充满劳绩,但还
诗意的安居于这块大地之上。
我真想证明,
就连璀璨的星空也不比人纯洁,
人被称作神明的形象。
大地之上可有尺规?
绝无。

谈谈对德国诗人荷尔德林说的:“人,诗意的栖居在大地上。”的看法。

荷尔德林的“诗意地栖居在大地上”开启了人类追求诗意人生的心扉。于是,千百年来,无数文人墨客用他们独特的方式书写人类的诗意栖居。而今,当人类文明的脚步越走越快,蓦然回首,却发现我们丢失了一些东西。这些东西的丢失几乎是致命的,它让我们几乎忘记该如何“诗意的栖居在大地上”。

杨璋《诗意地栖息在大地上》

我的故乡是南京。南京是六朝古都,这是众所周知的,也是这个拥有沧桑经历的旅游城市的骄傲和资本。不过,缅邈的历史是静态生物体,已是停止生长了的,只是静默地隐居在石城的一隅,较之这些年来南京市貌建设的飙速成长,古都的古意在不知不觉中渐行渐远。如果你特去寻芳,也许可以在巍巍明孝陵的肃穆庄严中,抑或是在秦淮浩瀚的烟渺中领略她那惊鸿一瞥。不过在大多数情况里的大多数人,只是在城市各个角落里忙忙碌碌地奔波,享受着现代化的日新月异所带来的便捷,同时带着三分疲惫地奔跑,努力跟上城市匆匆的生活步伐,无暇顾及到那一分古意在不着痕迹中消逝隐匿。
有一次,我拎着大包小包的战利品从新街口繁华的商业区里突围出来,抬头望望钢筋混凝土堆砌成的高楼大厦,突然想起《上海1943》中的一句歌词:“老街坊,小弄堂,是属于那年代白墙黑瓦的淡淡的忧伤”。
蓦地有一种模糊的怅惘涌上心头。
绸缪萦怀的古意渐渐被摩登遒劲的新潮替代,安静地蛰伏在破旧城墙不起眼的砖块里,不声不响。这应该是每个古城心里最柔软的疼痛吧。
古城的艰难体现在自己对自己定位的矛盾上。谁都不甘心一边喝着小米粥啃着大白菜,一边眼巴巴地看着其他城市在变革发展中一步步走向繁荣富裕。于是下定决心大力发展经济建设提高人们生活水平,把自己打造成焕然一新的经济中心城市。又不忍抛弃历史文化名城的称号,便在发展的同时试图把那一分埋藏在古城砖里的古色古香挖掘出来。
从前的鼓楼横跨着一条南唐时期的玄武桥,现代的南京人想建一座新桥,怕毁了一份历史文化遗产,竟然起用了一个貌似折衷的方案:古桥拆一半,留一半。新桥一半建在古桥的原址上,一半另起炉灶,建在空阔之处。桥建好后,我天天从那桥上学,脚下走过的,一半是遗留着青黄痕迹的旧石,一半是兀自新鲜的水泥。我的心,就这么微微一沉,不禁为那桥难过。
所幸的是,很快就有地方填补这份遗憾的突兀。我的校园里有一条位于教学楼和科学馆之间的长廊,面朝操场,背向花坛。不知哪一年的哪一天,一条嫩绿的藤悄悄依附在长廊上,佛祖便让它们结了一段尘缘,生命在日日月月中孕育蔓延,时至今日,长廊的顶部已是一碧藤蔓的海洋,蒙络摇缀,参差披拂。秋阳杲杲,红日在长廊上空撒下一片灿烂,将长廊顶随风摇动的海洋挑染成明丽的绀紫色,远远望去,像柯勒乔笔下永不褪去的颜色,古意在不经意间一点一滴溢了出来,金陵人称她作“紫藤长廊”。
我很喜欢这条紫藤长廊,喜欢流年在她身上摹刻出的那种独特的味道。岁月斑驳了长廊的身体,泛黄的廊道上投射下明暗有致的光斑,风起时光斑会轻轻晃动,邂逅了长廊里的莘莘学子,光便在他们脸上晕了去,融化在年轻的眼睛里。晨曦的长廊是求学的殿堂,各处坐着早早赶到学校做早读的学生,琅琅的读书声在长廊里穿梭回荡,凉风习习自有一种沁人心脾的惬意。
德国著名诗人荷尔德林有一句诗:“人,诗意地栖息在大地上”。只要有历史和文化在,一个民族就永远不会被真正地摧毁,如果说“诗意”象征着历史和文化浓郁深厚地沉淀,那么“栖息”可以说是为了更加适宜的生存条件而不断发展进步。
古城,注定会在前进的彷徨中一点一滴地调整,为新和旧探寻出一个让人和城都满意的平衡点,然后诗意地栖息在大地上。

理解:
1.“诗意”是历史和文化浓郁深厚地沉淀的象征,是古意与现代完美的契合。
2.新桥破坏了玄武桥的古意,青黄痕迹的旧石与兀自新鲜的水泥显得极不相称,让人觉得突兀。
3.说明古意与现代文明结合并不矛盾;“紫藤长廊”建设的模式对于如何使南京城作为六朝古都诗意地栖息在大地上,有借鉴意义。
4.南京作为六朝古都,她具有深厚的历史与文化积淀;保护南京的“古意”,就是保护民族的文化遗产,保护民族的精神支柱;然而现代城市文明的发展毕竟是不可抗拒的历史潮流,古城注定会在前进的彷徨中一点一滴地调整;要使作为六朝古都的南京诗意地栖息中华大地上,就应该借鉴“紫藤长廊”建设的模式,努力寻找古意与现代的平衡点,使古意与现代能够和谐地存在,相得益彰。
文章标题: 如何理解德国诗人荷尔德林的名句“人,诗意地栖居在大地上”
文章地址: http://www.xdqxjxc.cn/sanwen/135151.html
文章标签:栖居  德国  名句  诗意  大地上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