艾略特的《空心人》英文版原稿
帮帮忙空心人
乔治.艾略特
给老盖一个便士
一
我们是空心人
我们是填塞起来的人
彼此倚靠着
头颅装满了稻草。可叹啊!
我们干枯的嗓音,在
我们说悄悄话时
寂静而无意义
像干草地中的风
或碎玻璃堆上的老鼠脚
在我们那干燥的地窖里
有态而无形,有影而无色
麻木了的力度,没有动作的手势;
那些已经亲眼目睹
跨进了死亡这另一个国度时
只要记得我们——不是
丢魂失魄的野人,而只是
空心人
填塞起来的人。
二
我梦中不敢面对
而在死亡的梦乡
又不会出现的眼睛:
在那里,眼睛是
倾塌的柱上的阳光
在那里,一棵树在摇曳
而人声只是
在风中歌唱
比一颗正在消失的星星
更加遥远而庄严。
不要让我挨近
死亡的梦乡
让我穿上
这些故意穿上的伪装
老鼠皮,乌鸦皮,田里的
交叉着的标竿
和风一样行动
不要更近——
不是黄昏之乡的
最后相会
三
这是死亡的地带
这是石头的人像
被竖立起,这里他们受到了
一只死人的手的哀求
在一颗隐退下去的星星的闪光下。
在死亡的另一个国度里
是否这样
独自在这时醒来
感受着温柔的震颤
那愿意接吻的双唇
形成了对破碎石头的祈祷。
四
眼睛不在这里
在这星星即将死去的山谷
在这空心的山谷里
在我们这已经失去的破碎的王国
这里没有眼睛
在这最后的相会处
我们在一起摸索
避免语言
在这条肿胀的河滩头聚会
看不见,除非
眼睛重新出现
像那死亡的黄昏之国的
永恒星星
空心人的
唯一希望。
我们在这里围绕这带刺的梨树转圈
带刺的梨树带刺的梨树
我们在这里围绕这带刺的梨树转圈
在上午五点的时候。
在概念
和实际之间
在动作
和行为之间
落下影子
因为王国是你的
在形成概念
和创造之间
在情感
和回应之间
落下影子
生命是漫长的
在欲望
和痉挛之间
在能量
和生存之间
在本质
和遗传之间
落下影子
因为王国是你的
因为你是
生命是
因为你是
世界就是这样告终的
世界就是这样告终的
世界就是这样告终的
不是砰的一声而是一声抽泣。
The Hollow Men
Mistah Kurtz-he dead.
A penny for the Old Guy
I
We are the hollow men
We are the stuffed men
Leaning together
Headpiece fill with straw. Alas!
Our dried voices, when
We whisper together
Are quiet and meaningless
As wind in dry grass
Or rats' feet over broken glass
In our dry cellar
Shape without form, shade without color,
Paralysed force, gesture without motion;
Those who have crossed
With direct eyes, to death's other Kingdom
Remember us-if at all-not as lost
Violent souls, but only
As the hollow men
The stuffed men.
II
Eyes I dare not meet in dreams
In death's dream kingdom
These do not appear:
There, the eyes are
Sunlight on a broken column
There, is a tree swinging
And voices are
In the wind's singing
More distant and more solemn
Than a fading star.
Let me be no nearer
In death's dream kingdom
Let me also wear
Such deliberate disguises
Rat's coat, crowskin, crossed staves
In a field
Behaving as the wind behaves
No nearer-
Not that final meeting
In the twilight kingdom
III
This is the dead land
This is the cactus land
Here the stone images
Are raised, here they receive
The supplication of a dead man's hand
Under the twinkle of a fading star.
Is it like this
In death's other kingdom
Waking alone
At the hour when we are
Trembling with tenderness
Lips that would kiss
From prayers to broken stone.
IV
The eyes are not here
There are no eyes here
In this valley of dying stars
In this hollow valley
This broken jaw of our lost kingdoms
In this last of meeting places
We grope together
And avoid speech
Gathered on this beach of the tumid river
Sightless, unless
The eyes reappear
As the perpetual star
Multifoliate rose
Of death's twilight kingdom
The hope only
Of empty men.
V
Here we go round the prickly pear
Prickly pear, prickly pear
Here we go round the prickly pear
At five o'clock in the morning.
Between the idea
And the reality
Between the motion
And the act
Falls the shadow
For Thine is the Kingdom
Between the conception
And creation
Between the emotion
And the response
Falls the Shadow
Life is very long.
Between the desire
And the spasm
Between the potency
And the existence
Between the essence
And the descent
Falls the Shadow.
For Thine is the Kingdom.
For Thine is
Life is
For Thine is the
This is the way the world ends
This is the way the world ends
This is the way the world ends
Not with a bang but a whimper
英国诗人艾略特的《空心人》的赏析(4)
要第四节或者第一节的赏析。rnrnrn尽快,比较着急!rnrn4、rn眼睛不在这里rn没有眼睛在这里rn在这濒死的星谷rn在这空谷rn这我们失落的王国的断颚rn在这最后的会晤地rn我们在一起摸索rn且避免谈话rn聚集在这鼓涨的河的岸上rn视而不见,除非rn眼睛重现rn如永恒的星星rn死亡的朦胧王国里rn多瓣的玫瑰rn空虚的人 rn仅有的希望。rnrn1、rn一rnrn我们是空心人rn我们是稻草人rn靠成一堆rn脑袋里塞满了稻草。天哪!rn我们干嗄的声音,当rn我们在一起耳语rn寂静而无意义rn如风掠过干草rn或老鼠的脚踩过碎玻璃rn在我们的干地窖rn 形而无式,影而无色,rn瘫痪的力,没有动作的表情;rnrnrn(没分了~只有15,回答的好,倒时候追加了~不好意思!)从诗人的诗句里,读到的是一种焦虑,一种对眼前事物的厌倦。但不表明,就此丧失斗志,从“摸索 ”“重现”“永恒的星星”“仅有的希望”这些动词或表意象的物来看,诗人内心的挣扎与矛盾,能看到自己内心所需的东西,但痛苦的过程另人罢绝。颇具意识流。
从诗人的诗句里,读到的是一种焦虑,一种对眼前事物的厌倦。但不表明,就此丧失斗志,从“摸索 ”“重现”“永恒的星星”“仅有的希望”这些动词或表意象的物来看,诗人内心的挣扎与矛盾,能看到自己内心所需的东西,但痛苦的过程另人罢绝。颇具意识流。
空心人是什么意思
《空心人》是托马斯·艾略特在1925年创作的作品,被认为是他描写现代人精神状态的代表作,其对现代人无聊、空虚、焦虑的精神生活刻画得入木三分。
《空心人》集中表现了西方人面对现代文明濒临崩溃、希望颇为渺茫的困境,以及精神极为空虚的生存状态。《空心人》中绝望的情绪十分明显:人是空心人,头脑里塞满了稻草,人的声音“完全没有意义,像风吹在干草上”,而整个世界将在“嘘”的一声中结束。空心人是失去灵魂的现代人的象征。
扩展资料:
创作背景:
《空心人》开头的引子中引入了两个典故,一个来自文学作品,一个来自英国历史。“库尔兹先生——他死了”这一句中的库尔兹是康拉德的小说《黑暗的心》中的主人公,他样貌出众、体格健壮,然而却是一个试图用精神控制一切的暴君。
作为殖民者和西方文明的代表,他进入非洲丛林,进行黑暗的象牙掠夺和交易,成果辉煌,但精神与人格却彻底堕落。“给老盖伊一便士吧”中,老盖这个名字来自英国历史上有名的议会纵火案的主谋盖·福克斯(Guy Fawkes)。
1605年盖·福克斯因不满政府对天主教徒的政策,试图用火药炸英国议会,推翻国王和政府,但是由于计划暴露自己被捕。后来英国形成风俗,每年11月5日为盖·福克斯日,做他的模拟肖像然后烧掉。
儿童们会像过万圣节一样持着“老盖”的肖像挨家挨户向邻居讨钱游戏。诗中的“老盖”应该指的是这种玩偶,“给老盖伊一便士吧”可能是孩子们的游戏用语。
这是两个迥异的形象,库尔兹在其他殖民者眼中是个传奇般的人物,更被当地土著奉为神明,然而刚果河上的殖民生涯让他丧失灵魂,最终在内心难以抑制的惊恐与骚动中大叫着“The horror!The horror!”死去。
而历史中的盖·福克斯则是个激进的宗教人物、失败的革命者,诗中出现的老盖则是孩子手中的玩偶,没有了任何思想与行动能力。二者的共同点就在于他们同“空心人”的联系。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空心人
多指社会中没有思想、没有文化的人。还有一个就是托马斯·艾略特所说的空心人。表现了西方人面对现代文明濒临崩溃、希望颇为渺茫的困境,以及精神极为空虚的生存状态。也就是在这个状态下活着的人。
多指社会中没有思想、没有文化的人。还有一个就是托马斯·艾略特所说的空心人。表现了西方人面对现代文明濒临崩溃、希望颇为渺茫的困境,以及精神极为空虚的生存状态。也就是在这个状态下活着的人。
《空心人》,改编自荒诞派剧作家尤奈斯库《椅子》一作,吸收现代派诗人T.S.艾略特长诗《荒原》之诗意,结合当下社会背景,尽力描画出一副荒诞可笑又极具悲剧感之当代生活图。《空心人》以一对夫妇邀请亲疏众友共同等待演说大师宣布人生意义为故事线索,以隐喻、象征、讽刺等多种手法,指涉夫妻生活、社交生活、终极精神追求等多个意义层面,并揭示出“人之为人”之荒诞性所在。
萨莫斯·斯蒂恩斯·艾略特的一生是怎样的呢?
萨莫斯·斯蒂恩斯·艾略特,1888年出生于美国密苏里州圣路易斯。他的先祖原是英国萨默塞特郡东科克地方的鞋匠,1670年移居美洲波士顿。他的祖父迁至圣路易斯,创办华盛顿大学,1872年任校长。父经商,母夏洛蒂·斯特思斯是诗人。他的家庭一直保持新英格兰加尔义教派的传统。
1906~1910年,艾略特在哈佛大学攻读哲学,并受到新人文主义者巴比特的影响。其后去法国,在巴黎大学听柏格森讲哲学,接触到波德莱尔、拉弗格、马拉梅等象征派诗歌。1911~1914年他在哈佛学习印度哲学和梵文。1914年起他定居英国。1914~1915年在德国学习,因战争中断。这时他写完关于英国新黑格尔派哲学家布拉德莱的博士论文。1915~1916年他在伦敦海格特学校教授拉丁文和法文。1917~1920年在劳埃德银行当职员。曾担任先锋派杂志《自我中心者》的助理编辑。
1922年艾略特创办文学评论季刊《标准》,并任主编,直至1939年。从20年代起直至去世,他一直任费柏出版社董事。1948年因《四个四重奏》获诺贝尔文学奖金。
艾略特自称在宗教上是英国天主教徒,政治上是保皇派,文学上是古典主义者。
他从1909年起发表诗歌,先后出版《诗歌》(1909,1925)、《诗集》(1909~1935)、《四个四重奏》(1944)、《诗集》(1909~1962)。
艾略特的诗受法国象征派诗歌、文艺复兴后期英国剧作家和玄学派诗歌的影响,用联想和暗示为联系,反映了20年代资本主义社会中存在的怀疑和幻灭的情绪,到了30、40年代又有向宗教中求解脱的情绪。
艾略特的早期诗歌中最重要的有《普鲁弗洛克的情歌》(1915),写上流社会一个青年在求爱途中的矛盾心理;《一位夫人的写照》(1915)写上流社会妇女生活的空虚;《小老头》(1919)通过一个老头子的独白描绘一种空幻的感受。这些诗歌反映人物的空虚、渺茫和无奈。
《荒原》(1922)是20世纪西方文学里一部划时代的作品,是现代派诗歌的里程碑,也是艾略特的成名作。全诗分5章。在第1章《死者葬仪》里,诗人以荒原象征战后的欧洲文明,它需要水分和春天的滋润,但实际上充满了低级的欲念。第2章《对奕》对照上流社会妇女和酒吧间里下层男女市民的生活,显得同样低级和毫无意义。第3章《火诫》写情欲之火造成的庸俗猥亵,空虚而无真实的爱。第4章《水里的死亡》最短,暗示死是不可避免的,人们渴望的生命之水也拯救不了人类。第5章《雷霆的话》又回到欧洲是一片干旱的荒原这一主题,但对革命浪潮又感到恐惧,宣扬宗教的“给予、同情、克制”。艾略特利用人类学关于神话传说的研究成果,大量引用或更动欧洲文学中的情节、典故和名句,用6种语言,以鲜明、生动的语言,构成节奏自由,语言变化多端的完整诗篇。这首在技巧上是一个大突破。在《标准》季刊最初两期刊出之后,颇受訾议,其后作者增加了注解,研究者又作诠释和评论,基本可以读懂。
艾略特其他重要诗作如《空心人》(1925),绝望情绪更明显;“世界在呜咽中结束”,这首诗中抽象名词逐渐增多。《灰星期三》(1930)指四旬斋的第一天,要把灰撒在悔罪者的头上,宣扬基督教服从上帝的意旨和悔罪的教义。
《四个四重奏》写成于1935~1941年间,借用4个地点为题:《烧毁了的诺顿》指一座英国乡间住宅的玫瑰园遗址;《东科克》是艾氏祖先在英国居住的村庄和村边小路;《干燥的萨尔维奇斯》指美国马萨诸塞州海边一组礁石;《小吉丁》则指17世纪英国内战时期国教徒聚居点的一座小教堂。这是一组哲学宗教冥想诗,中心主题同《荒原》一致,通过事实,抒发对时间(过去、现在和未来)的空幻感,生命的幻灭感,齐始终、等生死,“紫杉与玫瑰同寿”,宣扬基督教的谦卑精神。《荒原》的创作,读来自然流畅,明白澄澈,被认为是艾略特登峰造极的诗作。
艾略特的剧作多用诗体。早期的《斗士斯威尼》(1926)未完成。为伦敦某教区募款而上演的《磐石》(1934)是古装表演剧,其中的合唱队台词则渲染教会过去和现在所经历的困难,宣扬它最后必然取得胜利。
艾略特最著名的诗剧是《大教堂凶杀案》(1935),为坎特伯雷大教堂节日活动而作,写12世纪坎特伯雷大主教托马斯·厄·贝克特与国王亨利二世的矛盾。贝克特抵抗住各种引诱,最后被国王派来的骑士杀死。
《全家重聚》(1939)以现代题材写犯罪破坏家庭所遭到应有的报应。《鸡尾酒会》(1950)和《机要秘书》(1954)以现实主义喜剧形式宣扬宗教信仰给有罪的人带来自我认识之光,最后一个剧本《政界元老》(1959)则转而歌颂爱情。
艾略特最早的批评著作收在《圣林》(1926)中,以后陆续发表批评文章,于1932年另编《论文选集》(1951年修订),1936年又编成《古今论文集》。
他的最主要的文学批评文章有《传统与个人才能》(1917)、《批评的功能》(1923)、《诗歌的用途和批评的用途》(1933),此外还有关于诗剧、个别剧作家和诗人的文章和演讲。艾略特对莎士比亚并不推崇,认为弥尔顿给诗歌技巧带来了坏影响。他认为雪莱概念化,拜伦只供上流社会娱乐。他十分推崇但丁、英国文艺复兴(尤其后期)剧作家、玄学派诗人。他称颂德莱顿的诗歌技巧能给人以惊讶的快感。
在《传统与个人才能》一文中,他提出一个作家不能脱离传统创作,但能象催化剂那样使传统起变化,这就是作家个人才能之所在。
艾略特还提出两个重要的诗歌批评概念:“感受的分化”和“客观对应物”。他认为诗人表达思想要找到“客观对应物”,把它配成一副图案来表达某种情感,这样才会有好的效果。
除文学批评外,艾略特还发表过不少有关宗教和文化的著作和文章,其中主要的有《什么是基督教社会》(1940)、《关于文化的定义的札记》(1949)等。
艾略特的创作和评论对英美20世纪现代派文学和新批评派评论起了开拓作用,对整个西方文坛的影响,很少有人能和他相比。
艾略特 文学地位
谁知道艾略特在世纪初的重要意义啊?艾略特
略特(1888-1965)托马斯•艾略特,英国著名现代派诗人和文艺评论家。生于美国密苏里州。1906年入哈佛大学学哲学,续到英国上牛津大学,后留英教书和当职员。1908年开始创作。有诗集《普鲁弗洛克及其它观察到的事物》、《诗选》、《四个四重奏》等。代表作为长诗《荒原》,表达了西方一代人精神上的幻灭,被认为是西方现代文学中具有划时代意义的作品。1948年因“革新现代诗,功绩卓著的先驱”,获诺贝尔奖文学奖。
艾略特
托马斯·斯特恩斯·艾略特(1888-1965)是英国20世纪影响最大的诗人。他出生于美国密苏里州圣路易斯。祖父是牧师,曾任大学校长。父亲经商,母亲是诗人,写过宗教诗歌。艾略特曾在哈佛大学学习哲学和比较文学,接触过梵文和东方文化,对黑格尔派的哲学家颇感兴趣,也曾受法国象征主义文学的影响。1914年,艾略特结识了美国诗人庞德。第一次世界大战爆发后,他来到英国,并定居伦敦,先后做过教师和银行职员等。1922年创办文学评论季刊《标准》,任主编至1939年。1927年加入英国籍。艾略特认为自己在政治上是保皇党,宗教上是英国天主教徒,文学上是古典主义者。这些在他的创作中可以找到印证。1948年因《四个四重奏》获诺贝尔文学奖。
艾略特的诗歌生涯可以分为三个阶段。早期作品情调低沉,常用联想、隐喻和暗示,表现现代人的苦闷。成名作《普鲁弗洛克的情歌》(1915)用内心独白表现主人公渴望爱情又害怕爱情的矛盾心态,表现的是现代人的空虚和怯懦。此诗后来收入他的第一部诗集《普鲁弗洛克及其他所见》(1917)。他这时期出版的另一部作品《诗集》(1920)也反映了第一次世界大战后西方知识分子的悲观和失望,颇受英美文坛的好评,《小老头》被认为是《荒原》的前奏曲。
1922-1929年是艾略特创作的重要时期,他的诗歌的技巧和内容趋向复杂化。代表作《荒原》(1922)和《空心人》(1925)集中表现了西方人面对现代文明濒临崩溃、希望颇为渺茫的困境,以及精神极为空虚的生存状态。《空心人》中绝望的情绪十分明显:人是空心人,头脑里塞满了稻草,人的声音“完全没有意义,像风吹在干草上”,而整个世界将在“嘘”的一声中结束。空心人是失去灵魂的现代人的象征。
1929年以后,艾略特继续进行诗歌艺术的探索,同时思想开始出现变化。他的长诗《灰星期三》(1930)宗教色彩浓厚,作者试图在宗教中寻求解脱。《四个四重奏》(1943)是他后期创作的重要作品。这是一组用四个地点为标题的哲学宗教冥想诗歌。《烧毁了的诺顿》指一座英国乡间住宅遗址,《东柯克》是艾略特的祖先在英国居住的村庄,《干萨尔维奇斯》是美国马萨诸塞州海边的一处礁石,《小吉丁》是17世纪英国内战时国教徒的小教堂。这些地方都是诗人认为值得纪念的地方。每一首诗都模仿贝多芬的四重奏,有5个乐章。诗歌抒发人生的幻灭感,宣扬基督教的谦卑和灵魂自救。有的批评家认为,这是艾略特的登峰造极之作。
艾略特在诗剧领域也颇有成就,他试图创立一种现代的诗剧模式。剧作《大教堂谋杀案》(1935)的主人公是12世纪的大主教贝克特,剧本肯定了宗教献身精神。他的其他剧本还有《全家重聚》、《鸡尾酒会》等。艾略特还是一个重要的文论家,他写有著名的文学论文《传统与个人才能》和《诗的三种声音》等大量评论。他提出了一系列重要见解,如作家要有历史感,作家不能脱离文学传统但可以以自己的创作去丰富和改变传统,诗人应该去寻找“客观对应物”等。他在《圣林》和《论诗与诗人》等文章中还提出了诗歌创作与评价的原则。这些见解对新批评派有很大的影响。
艾略特 第一个创作阶段(第一首诗歌到1922年发表《荒原》前): 《一位女士的画像》、《普鲁弗洛克的情歌》 第二创作阶段(1922年《荒原》发表至1927年艾略特加入英国国教前,即“荒原”阶段): 《荒原》、《空心人》 第三创作阶段(即荒原后阶段):《四个四重奏》 《荒原》(共五章): 第一章《死者的葬仪》:诗篇一开始便写西方人虽死犹生的荒芜景象。 第二章《弈棋》:诗人在历史与现实的交融中以女性及其情欲为主体去展示西方文化堕落的景象。 第三章《火的布道》(又译《火诫》):写男性及其情欲。 第四章《水里的死亡》:以象征情欲泛滥与死亡的“水”为主题意象。 第五章《雷霆的话》
简述《荒原》的思想内容。 20世纪象征主义作家艾略特创作的《荒原》是诗人把他对西方文化困境的感受上升到哲理的高度,经过意识融合所展示出的既有戏剧色彩又富于启示录式的内心独白。 1它以深刻的危机与超越意识去沉思西方文化的困境与出路,展示出一个失去了神性之世界的本真状态。在没有神性的世界中,西方文明已全面堕落为干涸碎片,世界之夜已进入夜半,世界之夜弥漫着黑暗。 2 作者把他对现实的思索扩展为对历史的透视,因此他的荒原便具有普遍性与永恒性。诗人要以他的恐怖之诗来震撼荒原人这个上帝缺席的现实,诗人之诗为我们传来了上帝回返的讯息,如此,《荒原》也才不是那种虽死犹生的绝望。荒原意识也就是危机意识,荒原之死是再生之死,即用皈依宗教来拯救荒原。
简述《荒原》的艺术特征: 20世纪象征主义作家艾略特创作的《荒原》作为现代派诗歌的登峰造极之作,其艺术形式与表现特征有其独到之处。 1内心独白的运用。 2广泛地运用自由联想。 3把诗中的人物放到戏剧化的场景中。 4诗人通过感人的形象去暗示那些无法或者无需表达的思想。 5情感的场面化和具体化,这便是他那著名的“客观对应物”效果。 6大量运用文学的与历史的典故。《荒原》中的题辞和各章标题,或者取自古希腊神话和宗教仪式,或者指向文学作品的故事,抱涵着深刻的文化内涵。
偶非常喜欢他的那首<情歌>.
开创现代主义诗歌先河。
问的是哪个艾略特啊?不要瞎回答。还有一个文学地位不输于诗人艾略特(T.S.艾略特)的小说家艾略特(乔治.艾略特)呀!
你好!
开创现代主义诗歌先河。
希望对你有所帮助,望采纳。
文章标题: 如何评价艾略特的诗歌《空心人》
文章地址: http://www.xdqxjxc.cn/sanwen/125239.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