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访问喜蛋文章网
你的位置:首页 > 散文 > 文章正文

如何评价网诗界的泛溟楼

时间: 2021-08-18 07:58:53 | 来源: 喜蛋文章网 | 编辑: admin | 阅读: 105次

如何评价网诗界的泛溟楼

关于蒹葭 一诗主题的评价

本人急需,请大家帮忙
  赏析<二>

  《诗经·秦风·蒹葭》赏析
  作者:陶 涛 尹建章

  《蒹葭》是三百篇中抒情的名篇。它在《秦风》中独标一格,与其他秦诗大异其趣,绝不相类。在秦国这个好战乐斗的尚武之邦,竟有这等玲珑剔透、缠绵悱恻之作,实乃一大奇事。作品文字很简单:
  蒹葭苍苍,白露为霜。所谓伊人,在水一方。溯洄从之,道阻且长。溯游从之,宛在水中央。
  如此重章反复,前后三章,只更换了个别的字。诗的内容也极为单纯,写古今中外所谓“永恒”的题材,男女恋爱。而且仅选取一个特定的场景:在那么一个深秋的清晨,有位恋者在蒹苍露白的河畔,徘徊往复,神魂颠倒,心焦地寻求他(她)思念的恋人,如此而已。但作品给予人们的美感却非常丰富,丰富到“我们只觉得读了百遍还不厌”(《中国诗史》)。
  先说说含蓄美。以少少许表现多多许,以表面极经济的文字建构一个十分广阔的想像和咀嚼的空间,这是该诗的一大长处。作品没有直接抒情,没有叙述这位恋者对心上人如何思念,而只写了他(她)左右求索、寻找恋人的行动,这一点颇有《关雎》“悠哉悠哉,辗转反侧”的情致。然而主人公追求恋人的热烈感情、焦急心绪,以及他(她)那痴心的迷恋、刻骨的相思和失望的痛苦,都是通过这寻求的行动、左寻右找的连续匆忙过程,形象而又含蓄地表现出来的。一会儿“溯洄从之”,一会儿又“溯游从之”,谁知会有几个反复呢?陈启源说:“夫说之必求之,然惟可见而不可求,则慕悦益至。”(《毛诗稽古篇》)惟其“慕悦益至”,而可见不可求,则失望怅惘愈甚。
  作品虽未着意刻画恋爱双方的形象,但却通过主人公追求行动所显示出来的感情指向,十分含蓄地勾画了施受双方的形象特征。在碧水澄滢的衬托下,“伊人”是高洁的,使人感到可敬、可亲、可爱。不然,他(她)怎么会有那么大的磁石般的吸引力,那么强烈地吸引着这位追求者,那么令追求者心驰神往!而这位伊人的追求、倾慕者,思念伊人情真意切,寻求伊人不畏险阻,百折不挠,是个热烈向往爱情和执着追求、坚贞不渝的人。
  同时,诗只写到寻求之难,可望不可即的伊人“宛在”,便戛然而止,下文就不再表了。那么这位追求者将会如何呢,这便给读者留下了想像的余地。也许仍在继续他(她)的热烈追求,因为世界上的事情越是追求不到,就越觉得它的可贵,也就愈加产生了追求的兴趣和迫切的心情。也许是愁肠寸断,无限怅惘。也许是一种说不清、讲不出的心情,一种“剪不断,理还乱”的滋味。但到底是什么,作者没有说,这就是所谓“言有尽而意无穷”或“含不尽之意于言外”了。
  再说说意境美。细品诗中文字,金秋之季,拂晓之时,芦花泛白,清露为霜,瑟瑟秋风,苇丛起伏,茫茫秋水,清澈澄明,水上烟波万状,空中雾霭迷蒙,弯曲的河道,水中的小洲,宛然在目。此时,一位痴情的恋者,踯躅水畔,他(她)热烈而急切地追寻着心上的恋人。那恋人好像在水的一方,但一水盈盈,河道阻隔,“伊人”可望而不可即,于是他(她)徘徊往复,心醉神迷,内心痛苦,不可言状。“伊人宛在,觅之无踪”,但其身影又在眼前不时闪现晃动,时远时近,时隐时现,时有时无,闪烁不定。此情此景又使这位追求者欲找无方,欲罢不能。读来只觉情调凄婉,境界幽邃,意蕴无穷。再深入品味,反复吟诵,就能发觉该诗意境的营造呈现出多重叠合、交互融汇的架构,显示出繁富绚丽的色彩。
  第一重,诗人追寻恋人如梦如幻、如醉如痴、神情恍惚的主观情愫,与秋晨雾霭、烟水迷离的景致浑然为一。仿佛这迷茫的烟水晨雾就是此时诗人痴醉的梦幻化生而成,情景相生,难分难解。
  第二重,诗人追求恋人的绵绵情意与“伊人宛在,觅之无踪”,若隐若现的境界浑然为一。如果不是“宛在”,则诗人不复追求,正因为若隐若现,总有一个缥缈的影子在眼前闪烁,才不断牵引着诗人热烈的情思,不肯作罢。
  第三重,诗人左右求索的迫切焦急心情与“可望而不可即”的境界浑然为一。“溯洄”、“溯游”的匆忙连续相从,全出于追求者心情的焦急。而此种焦急之情与可望而不可即,可见而不可求的境况相辅相成,情由境生,境带情韵。颇有“河边织女星,河畔牵牛郎,未得渡清浅,相对遥相望”(孟郊《古别离》)的味道。
  第四重,主人公追求无着的惆怅失意心情与深秋一派萧瑟的景象浑然为一。自古以来,“秋景肃杀,令人伤悲”,诗人追求不获的失意、烦恼和痛苦与秋霜、秋风、秋景的悲凉之境相交融,此时萧索的秋境正是此时诗人凄苦心绪的流露与外化。
  第五重,“伊人”高洁而富有魅力的精神气质,被蒹苍露白、秋水澄明的景致烘托出来,又和烘托他(她)的外部环境融为一体。
  正是这种多重意境交相叠合的开放型结构,使这首言情之作成为极富张力、意蕴宏深、多姿多彩的诗的极品,给予读者以更丰富的想像、开拓和创造的空间。
  再次,谈谈朦胧美。作品虽然看来只是描写了诗人对意中人的憧憬、追求和失望、惆怅的心情,但并非直叙,采用工笔式的细描,而是用曲笔,作写意式的远距离的勾勒。距离产生美感,如韩愈“天街小雨润如酥,草色遥看近却无”的诗句,杜牧《江南春》“千里莺啼绿映红,水村山郭酒旗风。南朝四百八十寺,多少楼台烟雨中”的描绘,都是远距离产生美感的极好例证。但这种美感也势必因距离远而变得模糊、朦胧,不清晰甚至不确定,是一种朦胧美。正因为空间距离或心理距离的关系,《蒹葭》全诗写得扑朔迷离、烟水苍茫,在模糊的意象中,展示出一种神秘莫测的朦胧美。抒情主人公的身份是模糊的,是男是女都无从知晓,其文化背景、个性情趣更是一派茫然。“伊人”面目是模糊的,且不说肖像如何,连个大致的轮廓都看不到,其高洁、可敬、可爱、令人心驰神往的美,是从追求者那炽热、执着的感情指向中,或通过清露秋水的烘托折射出来的。“伊人”所在空间位置也十分模糊,“在水一方”,只是国画式的“大泼墨”写意,烟波迷茫,人在何处?“宛在”,更是游移之词,难于确定。诗人在河畔翘首伫立,透过薄雾与苇丛,凝视水的“一方”,伊人所居之地,给人以雾里看花,若隐若现,朦胧缥缈之感,究竟是眼观,还是“心见”都很难说,确乎难于实指而不可捉摸。至于这位追求者的感情、心态,作品也一字未提,我们说他(她)炽热的爱恋、执着的追求,追求无着的惆怅、失望等等,都是我们读者的感悟、分析,其实作品本身并未作清楚的交代,迷离仿佛,任读者自己去领悟。
  最令人不可捉摸的还是主题的多义性。《蒹葭》的主题究竟是什么?是实写青年男女的恋爱吗?真有那么一位男子或女子在一个深秋的清晨,在苇边河畔彷徨踯躅,神魂颠倒,去追求一个幻影吗?那么,是写一个梦境么?也许是一个青年追求情人,日思夜想,“悠哉悠哉,辗转反侧”之后进入梦境,醒后以诗记之。也可能是在以形象的手法写生活中常见的“伊人宛在,觅之无踪”这样一种心态模式。人们在生活中往往有这种体验,某人或某物好像在那儿,具体找去又不见踪影。不找时,又总觉得他(它)还在那儿。还有可能是以描绘的方法表达一种“可望而不可即”的人生哲理。人生有许多东西是可望不可即的,爱情领域中有,事业领域中有,仕途生活中有,理想憧憬活动中更常常遇到。这是我们今天就诗论诗,不妨从多方面进行的诠释。至于古人的见解更令我们惊诧莫名。
  《诗小序》说:“《蒹葭》刺襄公也,未能用周礼,将无以固其国焉。”《诗沈》中说:“盖下游为雒京,士之在周者,如见其在水中央,而不可得也。上游为汧渭,士之在秦者,道阻且长而可致也。”认为该诗主旨是求隐士。总之由于主题的模糊性,先哲时贤对该诗主旨众说纷纭,莫衷一是。本来“诗无达诂”,这一模糊,就更加见仁见智。但正是这种朦胧、模糊、多义性,切合诗家三昧,明代谢榛在《四溟诗话》中指出:“凡作诗不宜逼真,如朝行远望,青山佳色,隐然可爱。其烟霞变幻难于名状,及登临非复奇观,唯片石数树而已。远近所见不同。妙在含糊,方见作手。”清代叶燮更有一套模糊的诗论:“诗之至处,妙在含蓄无垠,思致微渺,其寄托在可言不可言之间,其指归在可解不可解之会;言在此而意在彼,泯端倪而离形象,绝议论而穷思维,引人于冥漠恍惚之境,所以为至也。”(《原诗》)可见古人对诗中的朦胧美早已心仪神往,而且见解十分精辟独到。然而,该诗在这种旨意模糊和不确定中,毕竟还有确定的东西在。“深企愿见”之情是确定的,执着追求之意是确定的,求之不获仍不放弃追求也是确定的。这就给读者的想像、再创造起了导航的作用。
  最后,还有音乐美,该诗重章叠句,一意化为三叠,用韵先响后喑,先扬后抑,余音绕梁,一唱三叹,极具感染力。
  总之,《蒹葭》诗的丰富美感,不论是从欣赏的角度,还是从创作的角度,颇值得我们重视和予以认真的探讨。

杜甫写过哪些诗

《绝句》、《山行》、《江畔独步寻花》、《登高》、《江南逢李龟年》、《对雪》、《野望》、《春夜喜雨》、《望岳》、《月夜忆舍弟》、《春日忆李白》、《寒食》、《春望》、《登岳阳楼》、《赠李白》、《旅夜书怀》等。

杜甫字子美,自号少陵野老,唐代伟大的现实主义诗人,与李白合称“李杜”。李商隐与杜牧即“小李杜”,杜甫与李白又合称“大李杜”,杜甫也常被称为“老杜”。

杜甫少年时代曾先后游历吴越和齐赵,其间曾赴洛阳应举不第。三十五岁以后,先在长安应试,落第;后来向皇帝献赋,向贵人投赠。官场不得志,亲眼目睹了唐朝上层社会的奢靡与社会危机。

扩展资料:

杜甫的思想核心是儒家的仁政思想,他有“致君尧舜上,再使风俗淳”的宏伟抱负。他的诗歌在语言上,普遍认为具有“沉郁”的特点,语言和篇章结构又富于变化,讲求炼字炼句。

“沉郁”一词最早见于南朝,“体沉郁之幽思,文丽日月”,后来杜甫写更以“沉郁顿挫”四字准确概括出他自己作品的语言,“至于沉郁顿挫,随时敏捷,而扬雄、枚皋之徒,庶可跂及也”。

安史之乱爆发,国运衰微,加之仕途不济命途多舛,理想与现实的巨大差距也使杜诗诗风大有转变,趋近现实主义。

参考资料:百度百科--杜甫

杜甫一生写下了一千多首诗,其中著名的有《三吏》、《三别》、《兵车行》、《茅屋为秋风所破歌》、《丽人行》、《春望》等。杜甫诗充分表达了他对人民的深刻同情,揭露了封建社会剥削者与被剥削者之间的尖锐对立:“朱门酒肉臭,路有冻死骨!”这千古不朽的诗句,被世世代代的中国人所铭记。“济时敢爱死,寂寞壮心惊!”这是杜甫对祖国无比热爱的充分展示,这一点使他的诗具有很高的人民性。杜甫的这种爱国热枕,在《春望》和《闻官军收河南河北》等名篇中,也表现得非常充沛。而在《三吏》、《三别》中,对广大人民忍受一切痛苦的爱国精神的歌颂,更把他那颗爱国爱民的赤子之心展现在读者面前。出自对祖国和人民的热爱,对统治阶级奢侈荒淫的面目和祸国殃民的罪行,必然怀有强烈的憎恨。这一点在不朽的名篇《兵车行》、《丽人行》中更是得到了淋漓尽致的表现。一个伟大爱国者的忧国忧民之情,必然在其它方面也有所表现。杜甫的一些咏物、写景的诗,甚至那些有关夫妻、兄弟、朋友的抒情诗中,也无不渗透着对祖国、对人民的深厚感情。总之,杜甫的诗是唐帝国由盛转衰的艺术记录。杜甫以积极的入世精神,勇敢、忠实、深刻地反映了极为广泛的社会现实,无论在怎样一种险恶的形势下,他都没有失去信心,在我国悠久的文学史上,杜甫诗歌的认识作用、借鉴作用、教育作用和审美作用都是难以企及的。

杜甫,字子美,自号少陵野老,杜少陵,杜工部等,唐代伟大的现实主义诗人,与李白合称“李杜”。

他忧国忧民,人格高尚,一生写诗1500多首,诗艺精湛,被后世尊称为“诗圣”。

杜甫代表作:

“三吏”(《新安吏》《石壕吏》《潼关吏》);

“三别”(《新婚别》《垂老别》《无家别》)。

他的诗具有丰富的社会内容、强烈的时代色彩和鲜明的政治倾向,真实深刻地反映了安史之乱前后一个历史时代政治时事和广阔的社会生活画面,因而被称为一代“诗史”。杜甫的诗兼备众体,除五古、七古、五律、七律外,还写了不少排律、拗体,运用的艺术手法多种多样,是唐诗思想艺术的集大成者。

《春夜喜雨》:

好雨知时节,当春乃发生。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

野径云俱黑,江船火独明。晓看红湿处,花重锦官城。

《春望》:

国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

烽火连三月,家书抵万金。白头搔更短,浑欲不胜簪。

《绝句》:

两个黄鹂鸣翠柳,一行白鹭上青天。窗含西岭千秋雪,门泊东吴万里船。

《望岳》:

岱宗夫如何?齐鲁青未了。造化钟神秀,阴阳割昏晓。

荡胸生曾云,决眦入归鸟。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

《登高》:

风急天高猿啸哀,渚清沙白鸟飞回。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

万里悲秋常作客,百年多病独登台。艰难苦恨繁霜鬓,潦倒新停浊酒杯。

《蜀相》

丞相祠堂何处寻,锦官城外柏森森。映阶碧草自春色,隔叶黄鹂空好音。

三顾频烦天下计,两朝开济老臣心。出师未捷身先死,长使英雄泪满襟。

《茅屋为秋风所破歌》

八月秋高风怒号,卷我屋上三重茅。茅飞渡江洒江郊,高者挂罥长林梢,下者飘转沉塘坳。

南村群童欺我老无力,忍能对面为盗贼,公然抱茅入竹去。唇焦口燥呼不得,归来倚杖自叹息。

俄顷风定云墨色,秋天漠漠向昏黑。布衾多年冷似铁,娇儿恶卧踏里裂。床头屋漏无干处,雨脚如麻未断绝。自经丧乱少睡眠,长夜沾湿何由彻?

安得广厦千万间,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风雨不动安如山!呜呼!何时眼前突兀见此屋,吾庐独破受冻死亦足!

还有很多很多,不胜枚举啊。

  一、回答:杜甫保存至今的诗歌作品中,跟李白有关的,共15首:
  1、《赠李白》(五古)
  2、《赠李白》(七绝)
  3、《与李十二白同寻范十隐居》
  4、《八仙歌》
  5、《冬日有怀李白》
  6、《春日忆李白》
  7、《送孔巢父谢病归游江东,兼呈李白》
  8、《梦李白》二首
  9、《天末怀李白》
  10、《寄李十二白二十韵》
  11、《苏端薛复筵简薛华醉歌》
  12、《不见》
  13、《昔游》
  14《遣怀》
  二、扩展知识:李白与杜甫简介
  李白与杜甫同是唐代时期中国最著名的诗人。被后现代人合称为“李杜”。杜甫比李白小11岁,一位是浪漫主义的典范,一位是现实主义的代表。其成就势均力衡。说到底,都是官场败北,李白把思想与情怀寄予山水。杜甫却关心民间疾苦。杜的天赋不如李,但仍能写出那么多不朽之作更为难得,这得益于他的勤奋,也得益于他严谨治学的态度。官场的失意却造就了对中国文明的文化璀璨贡献。后世影响深远。江山代有人才出,各领风骚数百年。

怎样欣赏明朝诗歌中的“燕京八景”

北京自辽代起就有了“燕京”这个别号。“燕京八景”即北京的八处名胜古迹。明代的“燕京八景”,分别是长城居庸关的“居庸叠翠”,玉泉山的“玉泉垂虹”,太液池的“太液晴波”(清代改为“太液秋风”),琼岛的“琼岛春云”(清代改为“琼岛春阴”),德胜门外西北的“蓟门烟树”,香山香雾窟的“西山霁雪”(清代改为“西山晴雪”),卢沟桥的“卢沟晓月”,朝阳门外的“金台夕照”。
明代诗人在游览“燕京八景”的过程中,充分感受到都城的迷人风貌,体验并享受到自然与人文景观给他们带来的美感,留下了大量歌咏“燕京八景”的诗歌作品。让我们来赏析明代八景诗,随诗人神游一番。
一 居庸叠翠 许鸣鹤
山带孤城耸半空,势凌恒岳远相雄。
万壑烟岚春雨后,千峰苍翠夕阳中。
关门直拱神京壮,驿路遥连紫塞通。
自是中原形胜地,常时佳气郁葱葱。
诗人开篇就赞叹长城居庸关的雄伟气势和高耸入云的壮观景象。长城就像缚在崇山峻岭上的漫长飘带,居庸关城孤高耸拔直入半空,其气势欲超越北岳恒山而与之遥相争雄。作者接着描绘出居庸关在时节变换中美丽的自然风光。润物细无声的春雨之后,在温柔而灿烂的夕阳照耀下,这里的千峰万壑都笼罩在淡淡的烟岚中。苍翠的林木犹如碧波翠浪,看上去俨然一幅美不胜收的青绿山水画卷。接着,诗人笔锋一转,从写景联想到居庸关重要的地理形势。此关雄踞于神京正北之门户,以其豪壮之姿拱卫着都城。旅客从这里出发的驿路,连通着遥远的紫气弥漫的关隘要塞。诗的结尾,作者发出由衷的咏叹:这里自当是中原大地著名的形胜之地.郁郁葱葱的景观无论何时都呈现出佳美的气象。经诗人的一番描述。“燕京八景”之首的“居庸叠翠”,像一帧色彩悦目、描绘精美的风景画卷,令观赏者过目难忘,回味无穷。
二 玉泉垂虹 王英
阴崖翠湿雨微收,一派清泠万壑幽。
云里玉虹低映日,天边银汉迥涵秋。
影随斜月穿林过,香泛飞花出峡流。
涓涓不向人间去,细逐春风入御沟。
赞颂玉泉山风景之美,诗人首先从整体观感入手。放眼望去,经过稍微停歇的细雨浸润,山崖、沟壑都呈现出一派清泠、幽静、满目青翠而又湿度宜人的绝美胜景。下面作者突出描绘玉泉垂虹的佳美之处:山泉逶迤曲折,其流若虹,其水清澈,晶莹如玉,云雾迷蒙中的泉流自山根石洞涌出,从低处与天空的红日相辉映。夜间,银河在遥远的天边用清凉似秋意的寒光将山水包容。玉泉像影子一样追随着斜向天边的明月穿过山中的林木,花香飘浮在清泉之上随之流出峡谷。诗人在末尾点出此泉之非同一般:涓涓细流并非走向普通百姓人家,而是追随春风流人皇家水沟。玉泉出山后名玉河.直通皇宫大内,同时又成为北京城郊名湖的水源。那一泓泓水晶般澄澈的湖水,衬托着白云深处的寺庙和翠绿的青山碧树,使西郊成为游山玩水的好去处。诗人所描绘的玉泉山自然景观真可谓如诗如画,这样的胜景理应名列“燕京八景”之中。
三 太液晴波 王直
太液风微驻骑游,碧波荡漾翠烟收。
晴摇凤彩云容动,暖泛龙光日影浮。
杨柳条长齐拂水,芙蓉香满不知秋。
谁谓弱流三万里?此中应即是瀛洲。
诗人笔下的太液池风光有如人间仙境。之所以如此,主要是由于此地乃皇家禁苑,普通人万难进入。作者有幸游览太液池,被这里优美宜人的自然环境所吸引,经过观赏,用诗的语言对其做了如下描绘:骑马或乘车轿的达官贵人停下游览的脚步专心赏看太液池的美景,碧波荡漾的湖面聚拢着青翠的烟雾。游人沐浴在柔和的微风之中,欣赏皇家园囿非凡的气度,连晴空中的彩云和温暖的日影都随着这里的龙凤之气而摇荡,浮泛于湖水之上。岸边杨柳修长的枝条整齐地随风轻拂水面,湖中盛开的芙蓉花把香气布满湖面,使人忘记这时已是秋天。诗人在结句赞叹道:谁说神山昆仑下之弱水远在万里之外?此湖中的小岛、凉亭应当就是传说中的海上仙山瀛洲!如今的游客到北海赏景,虽不能领略前三海的全貌,但遥想当年太液池湖光水色,应感到不虚此行。
四 琼岛春云 金幼孜
蓬莱东望近扶桑,冉冉春云接下方。
隔水楼台通御气,半空草树发天香。
花边驻辇霓旌湿,海上传书鹤梦长。
应日龙文还五色,殿头常得近清光。
北海琼岛东山的景色别具一格,明代称此处景点为“琼岛春云”。诗人展开想象的翅膀.用华贵的语句赞颂着皇家园林。向东方号称蓬莱的琼岛望去.它就像海上仙山一样靠近日出之地的扶桑神木。春季天空冉冉飘动的云朵似乎要接近下方的琼岛。岛上的亭台楼阁被太液池水包围,却与皇宫里的御气相通。山岛高耸,草木繁荣,好似从半空中散发着自然的清香。帝王乘坐的车马停置在花木旁,七彩的旌旗被濛濛的水气沾湿。宽阔的海面使传书的信使发愁,因为跨海传书所耗之时光,像长寿的仙鹤和无尽的春梦一样绵长。岛上皇家宫殿在日光映照下把五色的文彩返还给太阳,使置身于殿头的游人时常得以接近湖面的清光。掩卷遐思,一个人间仙境般的太液池琼岛浮现在眼前。游客像在欣赏一幅巨大的山水画卷,而自身却已进入如诗如画的人间仙境了。
五 蓟门烟树 杨荣
蓟门春雨散浮埃,烟树溟蒙霁欲开。
十里清阴连紫陌,半空翠影接金台。
诗人描述了当年游“蓟门烟树”所见之美景。相传蓟门是古蓟州遗址,又名蓟丘。辽代及元朝北部城墙故址在今德胜门外西北,俗称土城。燕京八景的“蓟门烟树”,顾名思义,此处景观以树木繁多取胜。诗人首句就描绘出此景给人的第一感觉:空气清新宜人。一场春雨过后,飘浮的尘埃散尽。蓟门以其清爽、明丽的面貌展现在游客眼前。紧接着,作者把目光投向核心景观——烟树。像烟雾弥漫似的大片树林散发着濛濛水气,雨过天睛、这层迷雾即将散开。待晴空丽日出现,诗入极目远望,把整个林区的美景尽收眼底。高耸于半空的十里林带给游入带来清阴、翠影,令入心旷神怡的京城郊野林荫大道一直连接着北方紫塞和东南方的黄金台。在繁华都市中呆久了,若有机会置身于如此绵延广远、枝叶繁茂的近乎原始的森林中,那种满目青翠、荡涤心胸、怡情悦性、身心轻松、一切烦恼忧愁皆被抛之九霄的美好感受,真是消除疲劳的灵丹妙药,更是提高审美情趣的最佳途径。
六 西山霁雪 胡广
银屏素壁何岧峣,西山新霁雪未消。
千林皓影散琼树,万壑晴光凌碧霄。
高峰更寒初上日,小径迥隔归来樵。
玉城楼阁在咫尺,从知三岛非路遥。
此景即香山二十八景之一的“香雾窟”,在半山亭北,经朝阳洞向上的峰腰中。每当冬雪初霁,在重叠的峰峦上,凝聚着闪耀银白色光芒的积雪,显得格外奇丽。
诗人以欣喜的情怀将西山霁雪胜景载诸笔端。山崖似屏壁银妆素裹。何其高峻挺拔。西山雪后初晴而积雪却没有消融。千万株林木被皓洁的雪花覆盖,形成漫山的琼枝玉树。千万道沟壑以其洁白的雪光直射碧蓝的天空。当游人初上高峰时,更觉冰雪寒气之凛冽。山间小路远远地遮断了归来樵夫的身影。被雪光笼罩的城墙、楼阁近在咫尺,历历在目,由此可知传说中海上三仙岛的去路并不遥远。作者把这里冬季雪景之美比喻为仙山神境。至此一游,无疑会使人心胸开阔,宠辱皆忘,陶醉于大自然的鬼斧神工所创造出的奇境中,享受到高雅的美感,其乐无穷。
七 卢沟晓月 邹缉
河桥残月晓苍苍,照见卢沟野水黄。
树入平郊分淡霭,天空断岸隐微光。
北趋禁阙神京近,南去征车客路长。
多少行人此来往,马蹄踏尽五更霜。
拂晓时分,诗人站在卢沟桥头,仰望天际苍茫夜空中的一轮残月,俯视残月映照下郊野卢沟桥下浑黄的河水。他又抬头向远方望去:空寂的天穹下,树林在平坦的郊外延伸,分开了淡淡的雾霭。弯弯曲曲的河岸看上去似断似连。微弱的晨曦时隐时现。诗人观赏着卢沟晓月的景色,自然会联想起卢沟桥重要的地理位置。它向北不远就可到达都城的皇宫禁城,而漫长的南去旅客所经之车马驿路则通向更遥远的地方。从古至今,有多少行旅之人在此桥上来来往往,他们骑马过桥行色匆匆,五更天漫地的寒霜都被数不清的马蹄踏尽了。诗人当年目睹卢沟晓月情景,想见古今行旅之艰辛,一丝凄清之情缓缓涌上心头。而此景动人之处,恰在凄清。想象一下:在迷蒙蒙的晨曦之中,有人伫立于卢沟桥头,独自享受一份空寂,独自欣赏一幅清景,这位游客该别有一番审美情趣吧?
八 金台夕照 邹缉
高台百尺倚都城,斜日苍茫弄晚晴。
千里山川回望迥,万家楼阁入空明。
黄金尚想招贤意,白发难胜慨古情。
看尽翩翩归鸟没,古原秋草暮云平。
明代的金台位于朝阳门外,为岿然一土阜。诗人站在此处著名古迹前,由写景到抒情,令读者不仅能想见黄金台之雄姿,更能体味出作者吊古伤今的心绪。
百尺高台倚立在国都城外,在傍晚苍茫的落日馀晖中把玩着即将逝去的晴空。回望远方千里山川,万家楼阁都被通明澄澈的天色拥入怀抱。这景色使人遥思当年燕昭王筑黄金台以招贤士的情景,鬓发已白的诗人心里不禁生发出感慨古今之情。呆呆地站在这里看着一群快速飞回林巢的鸟儿直到消失,眼前是一望无际的古原和秋草,还有那日暮时分天边的云朵低垂,以致和古原秋草连成一片,难以辨识归鸟的去处。此情此景,颇耐人寻味。吊古伤今乃人之常情,只可惜明代此景今已不存,令人为京城少了个凭吊古迹之处而遗恨不已!
综观明代八景诗,作者从不同的角度去观察、欣赏、赞颂“燕京八景”。古都风貌本就知名,由于有了诗人的艺术创作,就更彰显出“燕京八景”的迷人魅力。诗因景传,景由诗名,观景者吟诵其诗则韵味更佳,读诗者闻其名想其美则更欲亲身一游。尤其是昔日皇家园林,普通百姓焉有机缘一睹其芳容?如今古都北京正敞开大门,喜迎四海游客,更美丽的新北京及其旧有的“燕京八景”,将给游人带来美的享受和怡悦身心的无尚乐趣~

关于岳阳楼的诗词歌赋

关于岳阳楼的诗词歌赋,对联。rn并进行赏析。
李白《与夏十二登岳阳楼》赏析
[诗文回放]
与夏十二登岳阳楼
李白
楼观岳阳尽,川迥洞庭开。
雁引愁心去,山衔好月来。
云间连下榻,天上接行杯。
醉后凉风起,吹人舞袖回。
[背景点击]
开元二年(759),李白流放途中遇赦,回舟江陵,南游岳阳而作此诗。夏十二,李白朋友,排行十二。岳阳楼座落在今湖南岳阳市西北高丘上,“西面洞庭,左顾君山”,与黄鹤楼、滕王阁同为南方三大名楼,于开元四年(716)扩建,楼高三层,建筑精美,历代迁客骚人,登临游览,莫不抒怀写志。李白登楼赋诗,留下了这首脍炙人口的篇章,使岳阳楼更添一层迷人的色彩。
[作者简介]
李白(701~762)字太白,号青莲居士,祖籍陇西成纪(今甘肃省天水附近)。少居蜀中,读书学道。二十五岁出川远游,客居鲁郡。游长安,求取功名,却失意东归。至天宝初,奉诏入京,供奉翰林。不久便被谗出京,漫游各地。安史乱起,入永王李璘军幕;及永王为肃宗所杀,因受牵连,身陷囹圄,流放夜郎。遇赦东归,客死当涂令李阳冰所。唐朝另一诗人白居易诗“但是诗人最薄命,就中沦落莫如君”,正是他寂寞悲凉身世的写照。但他以富于浪漫主义的诗歌反映现实,描画山川,抒发壮志,吟咏豪情,因而成为光照千古的伟大诗人。
[诗文品读]
整首诗,诗人将自己隐在楼、川、雁、山等景观后,让楼去观览,川去迂回,让雁牵愁心飞去,山衔好月走来。天地万象都在不知不觉中成为人的生命和感情的载体了。
首联描写岳阳楼四周的宏丽景色。登上岳阳楼,无边景色尽收眼底。江水流向茫茫远方,洞庭湖面浩荡开阔,汪洋无际。这是从楼的高处俯瞰周围的远景。站得高,望得远,“岳阳尽”“川迥”“洞庭开”,这一“尽”一“迥”一“开”的渺远辽阔的景色,形象地表明诗人立足点之高。这是一种旁敲侧击的衬托手法,不正面写楼高而楼高已自见。
颔联中诗人笔下的自然万物好像被赋予了生命,你看,雁儿高飞,带走了诗人忧愁苦闷之心;月出山口,仿佛是君山衔来了团圆美好之月。“山衔好月来”一句,想像新颖,有独创性,着一“衔”字而境界全出,写得诡谲纵逸,诙谐风趣。
颈联写诗人在岳阳楼上住宿,饮酒,仿佛在天上云间一般。这里又用衬托手法写楼高,夸张地形容其高耸入云的状态,这似乎是醉眼朦胧中的幻景。
尾联收笔写得气韵生动,蕴藏着浓厚的生活情趣。楼高风急,高处不胜寒。醉后凉风四起,着笔仍在写楼高。凉风习习吹人,衣袖翩翩飘舞,仪表何等潇洒自如,情调何等舒展流畅,态度又何其超脱豁达,豪情逸志,溢于言表。
整首诗运用陪衬、烘托和夸张的手法,没有一句正面直接描写楼高,句句从俯视纵观岳阳楼周围景物的渺远、开阔、高耸等情状落笔,却无处不显出楼高,不露斧凿痕迹,可谓自然浑成,巧夺天功。
[模拟考场]
1.中的“雁引愁心去”一句,有的版本写作“雁别秋江去”。你认为哪一句更妙,为什么?
2.第三联“云间连下榻,天上接行杯”所运用的艺术表现手法做简要分析。
3.人笔下的岳阳楼最突出的特点是什幺?抒发了诗人的什幺情感?
4.人评诗时常用“诗眼”的说法。你认为本诗第二联的2句中,“诗眼”分别是哪个字?为什么?请结合全诗简要赏析。
[参考答案]
1.“雁引愁心去”运用了拟人手法,写出了李白流放遇赦的高兴心情。这一句写大雁有意为诗人带走愁心,下句写君山有情为诗人衔来好月,愁去喜来,互相映衬。“引愁心”比“别秋江”更富有感情色彩,且更新颖。(意思对即可)
2.第三联运用夸张手法写出了岳阳楼高耸入云的情状,同时这两句诗想像神奇,在云间连榻,在天上“行杯”,写出了诗人恍若置身仙境的情景。
3.诗人笔下的岳阳楼最突出的特点是“高”。情感是欢乐喜悦,超脱豁达。
4.“诗眼”分别“引”“衔”。“引”形象地写出了大雁懂得人情,把愁心带走的情境;“衔”形象地写出了山懂得人的心意,把好月送来,与诗人共享欢乐的情境。
第一首〈岳阳楼晚望〉 乾坤千里水云间,钓艇如萍去复还。 楼上北风斜卷席,湖中西日倒衔山。 怀沙有恨骚人往,鼓瑟无声帝子闲。 何事黄昏尚凝睇,数行烟树接荆蛮。 ---作者崔珏,不算无名诗人,全唐诗中有他一卷作品。只是唐代优秀诗人太多了,他实在太不起眼。但就这首来说,水平是不错的。首联从大境着笔,先开阔眼界;中间两联再写近景,很是工整;最后一联已经略微有点点“日暮乡关何处是,烟波江上使人愁”的意境。他只是个普通进士,小小一个县令,此诗却坡有大家风范。第二首〈岳阳楼〉 倚楼高望极,辗转念前途。 晚叶红残楚,秋江碧入吴。 云中来雁急,天末去帆孤。 明月谁同我,悠悠上帝都。 ---作者江为,南唐诗人。江为可不是什么无名之辈,在当时,他是挺有名气的大才子。他曾题诗于庐山白鹿寺,后来为李后主见到,后主极其赞赏。江为也因此自命不凡,轻狂放荡,以为取功名易如反掌。不料他总被南唐官吏刁难,一气之下想叛投吴越,不想事泄,获罪处斩,可见其人很是有些恃才放旷的。这首〈岳阳楼〉写得清逸脱俗,与那些大家相比,也是不稍逊色的。第三首〈重修岳阳楼写怀〉 遍历江山只此楼,名传自古今又修。 却观湘水浮新景,重对君山记旧游。 风月依然如故友,轩窗今复冠南州。 远追张相滕侯迹,幸蹑前规壮胜游。 ---作者郑明瞻,宋神宗元丰年间知岳州军。这首诗很普通,艺术性一点也不高,只比现在的多数网络律诗好一些。但是,考虑到作者只是一个小小的地方武官,毕竟不是靠读书为生的文人。而且诗中表现的对前贤的景仰之情以及谦逊得大气也不敢出的谦恭态度,这首诗还是有值得肯定的地方。历史上的专职武官而又有文名者本就极少,以这篇作品而言,这位仁兄显然还是在律诗上下过些苦功夫的。至于他究竟是因为自己爱好、抑或是因为在宋代“文官为正武官为副”的政策下为了讨好上司而攻读过几天,那就不得而知了。 第四首〈岳阳楼〉 八月书空雁字联,岳阳楼上俯晴川。 水声轩帝钧天乐,山色玉皇香案烟。 大舶驾风来岛外,孤云衔日落岑边。 东南无此登临地,遣我飘飘意欲仙。 ---作者刘仙伦,宋代诗人,与刘过合称庐陵二士,颇为有名。此诗一改宋诗清瘦的特点,倒是很象唐人之作,倘若伪托为王维杜甫岑参等人之作,未必就不能瞒人耳目。第五首〈岳阳楼〉 后乐先忧记饱观,兹楼今始得凭栏。 吐吞九水波涛阔,出纳三光境界宽。 黄帝乐声喧广漠,湘君鬟影浸晴澜。 江山何独助张说,收拾清晖上笔端。 作者王十朋,宋代诗人。南宋绍兴年间状元、抗金派名臣。他一直在家乡乐清讲学,直到秦桧死后才去应试,可见其抗金思想之坚决。此诗也颇有唐人遗风,颈颌两联有大气之感。 第六首〈道经巴陵登岳阳楼用孟襄阳韵〉 送客洞庭西,龙堆两青青。 陈殿出空明,吴城连苍莽。 春随湖色深,风将潮声长。 杨柳读书堂,芙蓉采菱桨。 怀人故未休,望望欲成往。 ---作者杨维桢,元末绍兴诗人。出仕元朝,朱元璋安车征召他修〈礼乐书〉,不受官,百日而归。这首作品写得清新秀丽,“春随湖色深,风将潮声长。”以及“杨柳读书堂,芙蓉采菱桨”两联更是大为不俗,依稀可见宋代江湖派以及永嘉四灵的风采,可见环境的影响还是很大的,江湖派和永嘉四灵大都是浙江人,在杭州温州这一带活动。 第七首〈岳阳楼〉 洞庭木叶风飕飕,雪浪万顷飞白鸥。 气浸中天日月湿,影摇大地山河浮。 数声裂玉洞宾魄,一点残黛湘娥愁。 安得天瓢酌仙酒,跨鲸直上扶桑洲。 ----作者陈孚,宋末台州人,避战乱出家为僧,元世祖时献〈大一统赋〉得官。在民族仇恨最为尖锐的时候卖身媚敌投靠外族,可见此人人品实在糟糕。估计同时代的谢柞得等人是耻于提起此人的。但就诗而论,这首作品可说相当不错。气势宏大不逊李杜,用典自然贴切,即便放在唐诗中,也可算得上品。“气浸中天日月湿,影摇大地山河浮。”一联,颇有老杜“星垂平野阔,月涌大江流”的风采,只是比不了老杜那种厚重感。但整首诗的气魄却可说直追李白了第八首〈登岳阳楼〉 独立烟波万顷间,心知胜景隔尘寰。 天当尽头疑无地,水到中心却有山。 孤棹风云来远域,层楼鼓角壮雄关。 诸侯事业如今古,不见仙人跨鹤还。 ---作者黎淳,明代诗人,湖南华容人,状元出身。到底是状元,写得很有大家风范。只是颌联逃脱不了抄袭许棠“四顾疑无地,中流忽有山”的嫌疑,要知道人家许棠就靠这两句出名啊!“许洞庭”的称号就是这样的。这首诗颈联写得雄浑豪壮,尾联则暗藏一丝怀古伤今之情,含而不露,那才象状元手笔。
政通人和风光美,岳阳旧楼现新容
岳阳楼改扩建工程胜利封顶

【本报讯】(记者范仲淹)9月15日上午8点8分,历时三月之久的岳阳楼改扩建工程胜利封顶,具有800多年历史的岳阳鼓楼以崭新的姿态重新出现在人们眼前。
扩建后的岳阳楼,仍保留了先前的结构布局。在各个楼层,增设了一系列展览墙,上面刻有自唐朝以来歌颂岳阳楼的诗词歌赋。
据本郡旅游部门有关专家介绍说,岳阳楼的改扩建,将成为观赏洞庭湖光山色美景的最佳观赏点,其自身也将成为巴陵郡一道最为亮丽的风景。
本郡太守滕子京亲自参加了封顶剪彩仪式,该项工程,是其上任后的最大的城市建设工程之一,同业也体现出在其领导下,巴陵郡在经济建设上所取得的成就。
扩建后的岳阳楼,将有望与江西南昌的滕王阁、湖北武汉的黄鹤楼同列江南三大名楼。
不要着急,最好的总会在最不经意的时候出现。
楼观岳阳尽,川迥洞庭开。
雁引愁心去,山衔好月来。
云间连下榻,天上接行杯。
醉后凉风起,吹人舞袖回。
——李白《与夏十二登岳阳楼》

昔闻洞庭水,今上岳阳楼。
吴楚东南坼,乾坤日夜浮。
亲朋无一字,老病有孤舟。
戎马关山北,凭轩涕泗流。
——杜甫《登岳阳楼》

岳阳壮观天下传,楼阴背日堤绵绵。
草木相连南服内,江湖异态栏杆前。
乾坤万事集双鬓,臣子一谪今五年。
欲题文字吊古昔,风壮浪涌心茫然。
——陈与义《再登岳阳楼感慨赋诗》
刘禹锡:湖光秋月两相和,潭面无风镜未,遥望洞庭山水色,白银盘里一青螺
李白:帝子潇湘去不还,空余秋草洞庭间。淡扫明湖开玉镜,丹青画出是君山

杜甫 :登岳阳楼
昔闻洞庭水,今上岳阳楼。 吴楚东南坼,乾坤日夜浮。
亲朋无一字,老病有孤舟。 戎马关山北,凭轩涕泗流

湘灵瑟,吕仙杯,坐揽云涛人宛在;
子美诗,希文笔,题笔雪壁我重来。

后乐,先忧,范希文庶几知道;
昔闻,今上,杜少陵始可言诗。

一楼何奇,杜少陵五言绝唱,范希文两字关情,滕子京百废俱兴,吕纯阳三过必醉。诗耶?儒耶?吏耶?仙耶?前不见古人,使我怆然涕下。

诸君试看,洞庭湖南极潇湘,扬子江北通巫峡,巴陵山西来爽气,岳州城东道崖疆。渚者,流者,峙者,镇者。此中有真意,问谁领会得来?

吕纯阳,太糊涂,飞过来,飞过去,一个神仙谁在眼?
范仲淹,煞多事,什么先,什么后,万家忧乐总关心.

洞庭天下水,岳阳天下楼。
留别贾舍人至二首
李白
大梁白云起,飘飖来南洲。裴回苍梧野,十见罗浮秋。
鳌抃山海倾,四溟扬洪流。意欲托孤凤,从之摩天游。
凤苦道路难,翱翔还昆丘。不肯衔我去,哀鸣惭不周。
远客谢主人,明珠难暗投。拂拭倚天剑,西登岳阳楼。
长啸万里风,扫清胸中忧。谁念刘越石,化为绕指柔。
秋风吹胡霜,凋此檐下芳。折芳怨岁晚,离别凄以伤。
谬攀青琐贤,延我于北堂。君为长沙客,我独之夜郎。
劝此一杯酒,岂惟道路长。割珠两分赠,寸心贵不忘。
何必儿女仁,相看泪成行。

岳阳楼别窦司直
韩愈
洞庭九州间,厥大谁与让。南汇群崖水,北注何奔放。
潴为七百里,吞纳各殊状。自古澄不清,环混无归向。
炎风日搜搅,幽怪多冗长。轩然大波起,宇宙隘而妨。
巍峨拔嵩华,腾踔较健壮。声音一何宏,轰輵车万两。
犹疑帝轩辕,张乐就空旷。蛟螭露笋簴,缟练吹组帐。
鬼神非人世,节奏颇跌踼。阳施见夸丽,阴闭感凄怆。
朝过宜春口,极北缺堤障。夜缆巴陵洲,丛芮才可傍。
星河尽涵泳,俯仰迷下上。余澜怒不已,喧聒鸣瓮盎。
明登岳阳楼,辉焕朝日亮。飞廉戢其威,清晏息纤纩。
泓澄湛凝绿,物影巧相况。江豚时出戏,惊波忽荡漾。
时当冬之孟,隙窍缩寒涨。前临指近岸,侧坐眇难望。
涤濯神魂醒,幽怀舒以畅。主人孩童旧,握手乍忻怅。
怜我窜逐归,相见得无恙。开筵交履舄,烂漫倒家酿。
杯行无留停,高柱送清唱。中盘进橙栗,投掷倾脯酱。
欢穷悲心生,婉娈不能忘。念昔始读书,志欲干霸王。
屠龙破千金,为艺亦云亢。爱才不择行,触事得谗谤。
前年出官由,此祸最无妄。公卿采虚名,擢拜识天仗。
奸猜畏弹射,斥逐恣欺诳。新恩移府庭,逼侧厕诸将。
于嗟苦驽缓,但惧失宜当。追思南渡时,鱼腹甘所葬。
严程迫风帆,劈箭入高浪。颠沈在须臾,忠鲠谁复谅。
生还真可喜,克己自惩创。庶从今日后,粗识得与丧。
事多改前好,趣有获新尚。誓耕十亩田,不取万乘相。
细君知蚕织,稚子已能饷。行当挂其冠,生死君一访。
洞庭秋月行
刘禹锡
洞庭秋月生湖心,层波万顷如熔金。孤轮徐转光不定,
游气蒙蒙隔寒镜。是时白露三秋中,湖平月上天地空。
岳阳楼头暮角绝,荡漾已过君山东。山城苍苍夜寂寂,
水月逶迤绕城白。荡桨巴童歌竹枝,连樯估客吹羌笛。
势高夜久阴力全,金气肃肃开星躔。浮云野马归四裔,
遥望星斗当中天。天鸡相呼曙霞出,敛影含光让朝日。
日出喧喧人不闲,夜来清景非人间。

岳阳怀古
吕温
晨飙发荆州,落日到巴丘。方知刳剡利,可接鬼神游。
二湖豁南浸,九派驶东流。襟带三千里,尽在岳阳楼。
忆昔斗群雄,此焉争上游。吴昌屯虎旅,晋盛骛龙舟。
宋齐纷祸难,梁陈成寇雠。钟鼓长震耀,鱼龙不得休。
风雪一萧散,功业忽如浮。今日时无事,空江满白鸥。

岳阳楼
元稹
岳阳楼上日衔窗,影到深潭赤玉幢。
怅望残春万般意,满棂湖水入西江。

岳阳楼
李商隐
欲为平生一散愁,洞庭湖上岳阳楼。
可怜万里堪乘兴,枉是蛟龙解覆舟。

登岳阳楼有怀寄座主相公
曹邺
南登岳阳楼,北眺长安道。不见升平里,千山树如草。
骨肉在南楚,沈忧起常早。白社愁成空,秋芜待谁扫。
常闻诗人语,西子不宜老。赖识丹元君,时来语蓬岛。
赠别
郑谷
南游曾共游,相别倍相留。行色回灯晓,离声满竹秋。
稳眠彭蠡浪,好醉岳阳楼。明日逢佳景,为君成白头。

岳阳即事
张乔
远色岳阳楼,湘帆数片愁。竹风山上路,沙月水中洲。
力学桑田废,思归鬓发秋。功名如不立,岂易狎汀鸥。

卷末偶题三首
郑谷
一卷疏芜一百篇,名成未敢暂忘筌。
何如海日生残夜,一句能令万古传。
七岁侍行湖外去,岳阳楼上敢题诗。
如今寒晚无功业,何以胜任国士知。
一第由来是出身,垂名俱为国风陈。
此生若不知骚雅,孤宦如何作近臣?

古别
胡宿
长道何年祖軷休,风帆不断岳阳楼。佳人挟瑟漳河晓,
壮士悲歌易水秋。九帐青油徒自负,百壶芳醑岂消忧。
至今长乐坡前水,不啻秦人怨陇头。

雨中花
吕岩
三百年间,功标青史,几多俱委埃尘。悟黄粱弃事,
厌世藏身。将我一枝丹桂,换他千载青春。岳阳楼上,
纶巾羽扇,谁识天人。
蓬莱愿应仙举,谁知会合仙宾。遥想望,吹笙玉殿,
奏舞鸾裀。风驭云輧不散,碧桃紫奈长新。愿逢一粒,
九霞光里,相继朝真
一楼何奇?杜少陵五言绝唱,范希文两字关情,滕子京百废俱兴,吕纯阳三过必醉。诗耶?儒耶?吏耶?仙耶?前不见古人,使我怆然涕下;
诸君试看,洞庭湖南极潇湘,扬子江北通巫峡,巴陵山西来爽气,岳州城东道崖疆。潴者,流者,峙者,镇者,此中有真意,问谁领会得来。
——窦垿撰 岳阳市岳阳楼联
文章标题: 如何评价网诗界的泛溟楼
文章地址: http://www.xdqxjxc.cn/sanwen/119742.html
文章标签:评价  网诗界  泛溟楼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