该如何评论海子的诗?
谢谢明丽的画,空灵的心
——读海子诗《面朝大海,春暖花开》
人民教育出版社中学语文室 刘真福
海子(1964-1989),本名查海生,安徽怀宁人。1983年毕业于北京大学,分配到中国政法大学工作。1989年3月26日在河北山海关附近卧轨自尽。
海子一生短暂却成就卓著,是当代学院派新诗人的代表。他自认为主要擅长写长诗,但他的众多的抒情短诗也斐然成章。《面朝大海,春暖花开》就是他的抒情短诗中的佳作。
这首诗共三章。第一章虚构一幅自由独立、远离尘世喧嚣的生活图景,一股清新潮润的气息扑面而来。
从明天起,做一个幸福的人/喂马,劈柴,周游世界/从明天起,关心粮食和蔬菜/我有一所房子,面朝大海,春暖花开
这幅生活图景里有一些清晰的意象(“喂马”“ 劈柴”“ 面朝大海,春暖花开”等,我们姑且视动作为意象),其中“大海”是核心意象。大海对海子既陌生(他出生、成长、读书、工作,都远离大海),又极有诱惑力(他有许多诗都写到大海)。在这首诗创造“大海”的意象,透露诗人内心的一些动向。诗人理解的“幸福”生活是平凡人的生活(“关心粮食和蔬菜”),是自由、闲散人的生活(“喂马,劈柴”,“周游世界”),是隐逸诗人的生活(“面朝大海,春暖花开”)。他在上大学前一直生活在农村,在封闭的环境中长大;大学毕业后蛰居京郊昌平,又生活在封闭的环境中。他很想走出封闭,走向广袤的大地,走向海边。他想望平凡生活,又不“和其光,同其尘”,而保持清静独立——独立于社会人群的边缘。然而这种生活是虚无缥缈的:现实世界何处可以“喂马,劈柴”?他怎能在独居一处,“面朝大海,春暖花开”?“从明天起”才开始这种生活,或许今天过得有些暗淡?在海子的诗心中,“幸福”是田园牧歌的主题,属于未来,属于幻想。在把逃逸当成美和希望之所在,美则美矣,但只能神往而不能身往,有“海客谈瀛洲”的天真,又有“处涸辙以犹欢”?的潇洒,还有“从此小舟逝,江海寄余生”?的遁世隐情。
第二、三章表达对亲情友情的珍惜,一股温暖甜美的气息扑面而来。
从明天起,和每一个亲人通信/告诉他们我的幸福/那幸福的闪电告诉我的/我将告诉每一个人
给每一条河每一座山取一个温暖的名字/陌生人,我也为你祝福/愿你有一个灿烂的前程/愿你有情人终成眷属/愿你在尘世获得幸福/我只愿面朝大海,春暖花开
海子写诗一向是很“自我”的,沉迷在个人王国里孤芳自赏,如《黎明和黄昏》中说“那是诗人孤独的王座”,《秋》中说“秋天深了,王在写诗”。不过这首诗显示出诗人走出狭小的“自我”,走向广大的社会的意向。这两章由描绘意象转为抒发情感,而且由写个人化情感转为社会人情感,进一步肯定世俗生活,但是新的眼光和立场来看待和肯定世俗生活。第二章抒发的是亲情,第三章抒发的是友情。从第二章到第三章,情感涉及面次第展开,胸襟逐渐开阔。对“陌生人”的三“愿”中,最后的“愿你在尘世获得幸福”是总括性的,“尘世”二字透露诗人此时此地对于“幸福”的理解。两章四次提到“幸福”,这“幸福”不仅属于海子,更属于全社会的人,表明海子内心此时洋溢着博爱、泛爱之情。
然而细察之下,会发觉海子对尘世幸福的“热爱”是有限的。
这首诗两次说“面朝大海,春暖花开”,都表达美好的情感,而情味有所不同。第一次说出,是第一章情调的顺向发展,即“喂马,劈柴”等与“面朝大海,春暖花开”在情调上是一致的;第二次说出,是第二、三章情调的逆向发展,即本来顺着“愿你”“愿你”的祝祷,最后应是更昂奋的博爱情怀的展露,可是经由“愿你在尘世获得幸福”出人意料的一转,“我只愿面朝大海,春暖花开”,犹言尘世幸福是你们的,他人的,我海子仍旧偏安一隅,独守清高。这后一个“面朝大海,春暖花开”,显示出诗人陷入矛盾境地:刚对世人表露赤诚心怀,很快转过身去,面朝大海,背对大陆,背对众人;在人生观、价值观上既肯定世俗生活,又不甘于堕入尘世成为俗人。诗人心怀始而热情开放,终而收合封闭,这就是这首诗的情感发展的线路。
有人分析海子说:“柔弱的第一自我和强悍的第二自我的长时间的冲突,使他的诗一再出现雅各森布所说的‘对称’。”?所谓“对称”,无非指二重人格。也就是说,体现出外弱而内强的特点:诗之表有柔弱的外象,“喂马,劈柴,周游世界”,“面朝大海,春暖花开”,词情轻柔而清淡,此诗之婉约风派者也;然而诗之心也有强悍的本质,言词的背后隐藏着一颗崇高、骄傲的心,“只愿面朝大海”,让人们看到海边站立着一位遗世独立的诗人形象,那是自封王者的形象。这种二重人格还可细分出:对众人和世俗生活的亲近与排拒,对现实生活体验的喜悦与悲忧,在文情表现上的直致与含蓄……作进一步提炼,大约有三重意识:世俗意识,崇高意识,逃逸意识。这三重意识排在一起不太“和谐”,正好表明海子这首诗在情感的清纯、明净、世俗化的背后蕴蓄着某些复杂性、矛盾性的东西。
另外,这首诗的审美意象也很值得品味一番。这首诗的意象并不多,这就是海子诗的特有风格:意象单纯而明净。有人总结海子诗的特点说,一是意象空旷,让人联想到更多的内容;二是以实显虚,以近显远;三是语言纯粹、本真?。其中第一、二条用于分析这首诗的意象也同样适合。唯其单纯明净,才有“空旷”“虚实”“远近”的韵味。请看,大海、房子,喂马、劈柴,三两笔便勾勒出一幅生动的画面;“面朝大海”本来是面对空旷、虚无,但海子独具慧眼,竟然看出了“春暖花开”。“面朝大海”是实景,“春暖花开”是虚景。仅有“面朝大海”就流于枯燥、凋疏,“春暖花开”更灵动、更温暖明丽。“面朝大海”稀松平常,“春暖花开”却是神来之笔。“春暖花开”是诗人的“心画”,是梦想的温柔之乡,寄托着诗人无限渺远的情思遐想。海子善于将诗中的意象美化。这种美,既不是那种“博喻酿采,炜烨枝派”?的夸饰之美,也不是那种“大圭不琢”?的拙朴之美,而是极其洗炼的纯净的美。单纯明净几近于洗炼。唐代司空图论及“洗炼”一品时说:“如矿出金,如铅出银。超心炼冶,绝爱缁磷。空潭泻春,古镜照神。体素储洁,乘月反真。载瞻星氯,载歌幽人。流水今日,明月前身。”?杨廷芝解说道:“金银出于矿铅,未洗炼者不足重也。”?孙联奎解说道:“不洗不净,不炼不纯。”?洗炼之美多出于老练、老到之手,多见于老作家、老诗人之作。少年才子多有夸饰词情。海子才活二十多岁,诗作意象洗炼、纯净,可谓出手不凡,令人称奇。
当然,这首诗的风格,以轻柔、明丽见长,却也不无稚嫩之处,缺少一点凝重感、厚重感。本该随着年岁的增长、阅历的丰富、创作的增多,海子可以逐渐走向成熟、完善。遗憾的是,他写完这首向往大海的诗之后不久,在离海不远的地方不幸逝世,永远地“面朝大海”了。大海是安魂之乡。海子,海的儿子。
上面都是别人说的.,
我只想说说我自己读他的感受.,我只是个高中生.,在我眼中,并不觉得这个社会有多么的肮脏不堪,以前,读海子的诗,是温暖的,因为从诗里我甚至可以感受到略带咸味的海风迎面吹来,感受到和煦的阳光细细蜜密的打在我身上,
可当我听到他卧轨自杀的时候,更多的是震惊,我不明白,为什么这样⒈个在我看来对生活充满信心的人会选择自杀来结束自己璀璨的生命...自杀的人在基督教看来是无法上天堂的,可海子是个温和善良的人,我希望上帝能赦免他的罪,让他在天堂中得到他要的面朝大海,春暖花开!
五月的麦地--读《海子的诗》
周白萍
一九八九年三月二十六日,被誉为“诗坛怪杰”的新诗潮代表人之一,年仅二十五岁的诗人海子,留下将近二百万字的诗稿,在山海关卧轨自杀。这个脑袋里装满哲人智谋的诡谲的孩子,嘴中吹着芦笛,而思想却千年苍茫。
五月的麦地,正是绿泽氤氲碧波微漾的风华,每一寸土地上都可嗅出四季的轮转,在野花和
泥土的守护下,海子的纤细的心却依然流浪,风吹的方向和麦子的成长都满贮海子的欣喜和哀伤。
海子不是一个完美的人,他的内心可以说是极其脆弱,这不好。他的生活贫困,他的寿命短暂,他的爱情残破,他一生爱过四个女孩子,但每一次的结果都是一场灾难。为此诗人的特质让他“感到魅惑/小人儿,既然我们相爱/我们为什么还在河畔拨柳哭泣”--《我感到魅惑》,这些让诗人束手无策的迷惘像森森的迷雾沾湿了他的言语。
感情上的挫折,尚能被他用平静的语气所掩饰,而“麦子和光芒的情义”海子用他出类拔萃、简约、流畅又铿锵的诗歌语言竟都不能偿还,他于是惊悸,于是失魂落魄。
诗界和世界是两个不同的地方,诗界里的一切意像都宛如积木,海子只需用脉脉的情感将他们堆积构建。诗人的思绪在诗界里游弋自如,在世俗的世界里却处处碰壁处处禁锢--他习惯不了物质的熏染,只适宜精神的漂泊,那么在肉身存在的世界里,他注定是孤独而寂寞的--即便他有那么多志同道合的朋友。
《诗人之死》中有文说:唯有真正的诗人在思考着生存的本质,思考着生存的意义。唯有真正的诗人才可能不计世俗的功利得失而把思考的意向超越现象界的纷纭表象而去思索时间,思索死亡,思索存在,思索人类的出路,而当他自身面临着生存的无法解脱的终极意义上的虚无与荒诞之时,他便以身殉道,用自己高贵的生命去证明和烛照生存的空虚。这话写给海子真是贴切得很。
真正的诗人须得有一颗格外敏感而坚强的心,足够敏感才能洞见极其细微的变迁,足够坚强方能从无尽的惆怅和焦虑中遁逃出来,从而去实现诗人自身文化人格的修补,那双上天馈赠的明亮心眼让他们看得清晰,也让他们去承受不堪承受的绝望和窒息。要继续生存下去,诗人不可自控地思考着生存与死亡的变数;他们承受着常人无法承受的思想失重和思想超重;他们时时忍受着那种滋长的空虚感和彷徨,想要呐喊,却无能为力,在诗的这种几近魔幻的世界里,一个人很容易感觉到生命力透支的疲软和虚弱。
“麦地/别人看见你/觉得你温暖,美丽/我则站在你痛苦质问的中心/被你灼伤/我站在太阳痛苦的芒上”他的诗冰凉却又灼热,那种温暖是羽绒和爱情都不能给予的。那些从麦子的金黄采撷得来的光芒,直晃着我的眼睛,让人晕眩而温暖。那些排列在海子生命经历中关于麦子的痛苦,在它进入诗歌之后便成为折射我们所有生命情感的黄金之光。海子曾说过,农村可以让自己写十五年。他骨子里与凡高相似的艺术人格,牵引着他用中国的向日葵——麦子烧结艺术的黄金,那些生命化的麦子延伸了诗人的生命。
海子最终选择了一死,对于他莫不是最好的归宿,对于天才的诗人来说,一旦自己触及到生与死的边缘,生存于己已经不能成为由以支撑梦想的臂膀,因为继续的生命已经没有奥秘可言,剩下的岁月,在他看来只是没有奇迹的生命延续,死亡也就变得触手可及。当代德国哲学家伊曼纽尔曾对这种生命现象作过深刻而精辟的论述。他说:在生存无故实现的地方,在生存好象没有重量不断消散的地方,这种生存的结束正是对生命必须承担使命的提醒。那么可以想见,海子真挚地用生命去和麦子的光芒作出交换,自己的心却随时处在疼痛和不宁中,生命的麦地里那一波又一波思想的麦子热闹的簇拥却驱赶不了海子内心深处决绝的悲观,那些荒凉一直指引着海子,让他在认为该结束的时候结束了自己。
海子生在五月,卒于三月,都不是麦子最骄傲的年华,却是麦子最美好最值得回忆的岁月,彼时那些绿绿的麦子一直在歌唱。
三月时我开始读海子的诗,每次翻开都得有经受心的颤栗的准备,而后每一次地再打开来,都会让我坠入无边无际的情绪低落的边涯,因为那些似乎十分清醒的思考都回响着海子声竭力尽的凄戚,那种字里行间的无助和彷徨都藏着不为人知的眼泪。真正的人生还没有开始,已经满眼泪花,那是怎样一种忧伤?我想,他大约早就听见了生命里戛然而止的声响,那些宇宙深处的秘密都在眼前显露出来,变得直白而毫无悬念,知道死亡静静在不远处等候,他的诗才在幽暗的底子里显出了异样的迷离和繁华。
许多人都盛赞海子的天才,可又有多少人能真正体味那些春暖花开背后的疼痛和突兀?那些敬佩或许是盲目的,因为他们不能知晓麦浪深处的挣扎和哭泣。让海子的悲情异化成我们的诗意,他天才的闪光给浮世卑微的我们片刻而深刻的安慰;那些五月的温暖曾经把在浮世漂浮的我们紧紧地抓住,这样幸福的飞翔,我们在其他所有地方都不可能得到;那些麦子的颜色,在我们有生之年都不可能抹掉。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海子诗歌解读(zt)
村庄
郭洪体
何为诗?现在诗被一些人当成疯子的呓语,或被另一些人当成只是高原上空气稀薄阳光灿烂的地方所生长的特有的植物,与我们这个喧闹的尘世无干。的确,诗曾在,曾流传和咏唱,曾那样具体地活在人们中间,可现在它已远离我们而去,和一切神圣的事物一样。可是,我却宁愿认为,在我们这个时代本质的深处,诗却仍在呼吸着,尽管它是那么脆弱,孤单。这就是我从海子的诗歌看到的。这就是我想试着阐释海子诗歌的原因。海德格似曾言及“诗是需要阐释的”,诗需要思的协助,正因为我们这个世界远离诗太远,对于诗太陌生,对于诗与己相关的切身性缺乏灵性的直觉把握之故。
在某种意义上,诗却是拒斥阐释的。它逼迫你聆听。阐释总是有限的,而诗歌本身却是无限的,在无限的高度上,诗闪着光辉。阐释作为一条艰难曲折的路要抵达光辉本身是困难的。如果把阐释解为一次聆听,—次全部身心沉醉于其中的聆听的尝试,则正是我们所愿做也是唯一能做的事情。取这种聆听的态度是读解诗歌唯—合适的态度。因为诗不是你看的现成的对象,他有自己的自由和命运,他有自己的生命和呼吸,他有自己的歌唱,你只能聆听它。除此之外,我讨厌任何其它的方法,任何冒牌哲学家的武断和聪明。对于我们生命中真正热爱的东西,通过热爱我们跃人与它的合—当中,在与之合一中体验到一种涌灌全身心的颤栗,这正是诗歌本身,这正是诗歌本身所唯一要求的读解,它只要求你读它,聆听它,沉于它,让它把你抓住,让你的灵魂一次次得到洗礼,不需问为何。“为何”之问,对干诗是好事呢还是坏事?你何需去问这一下?诗所要求你的只是去爱它,诵读它,聆听它,在任何时候你只要一问,哪怕只是不经意的—问,则人类本性轻狂冒昧的—面就豁然露出其面目了,诗就将转身离你而去,就象神曾在而今早巳远离我们而去一样。
但是我还是要怀着疼痛把我自己的灵魂敲打,我还是要逼出一问:为何?为何海子的诗歌如此深深地使我着迷?“黄金在天上舞蹈,命令我歌唱”——为何这黄金命令我逼迫我去聆听?这黄金闪动无以言说的光芒,它感动我无以言说。这黄金是热爱之物逼迫之物,是渴望之物走向之物,是遥远不可企及之物。我的生命我的命运怎样与它发生了某种契合?或者我早已熟悉?或者命中注定?我何以解释这样被它深深摄住?这光芒撼然不动,确切无疑,我只感到自己的渺小,我只感到要象初民一样跪下,祈祷,仰望,全部灵魂跳将出去,迎接那舞蹈的黄金——黄金在天上舞蹈,命令我聆听。
让我的聆听从海子的这首短短的诗《村庄》开始:
村庄,在五谷丰盛的村庄,我安顿下来
我顺手摸到的东西越少越好!
珍惜黄昏的村庄,珍惜雨水的村庄
万里无云如同我永恒的悲伤
我不知道从这首诗开始是否恰当。我现在也不知道这首诗能给我们启开一个什么样的场域。我选择它,是由于“村庄”是海子诗歌的一大主题。不仅如此,“村庄”是海子诗歌生长的基本的精神基地,土壤和水,提供海子原初的诗歌感受力,想象力和领悟力,提供海子基本的语言意象。由“村庄”所启开的整个诗歌内在世界的氛围是原始的、贫苦的、幽秘的、生长的、本质的、也是健康的和美丽的——与现代都市生存截然不同。海子生于农村,长于农村,对乡村始终怀着真挚的热爱。在来北大上学前,他在安徽乡村度过了十五年,所以他自己说:“我在农村呆了十五年,我写农村也至少写上十五年。”可以说,正是中国的乡村哺育了这个睿智的诗人和奇异的天才。如果说荷尔德林曾企图探索古希腊天穹的构造,探索神性的美和可能的生存,那么,海子的诗歌则企图深入中国的乡村,探讨中国乡村的结构,探讨另一种千年如斯、面朝黄土背朝天、坚韧、磨难、贫穷、忧伤但又充满一种无言般的幸福和美丽的中国式的生存。海子以自己独特的方式深入这种探讨,与同样以乡村作为诗歌主题的叶赛宁不同,叶赛宁的诗歌基本上是处于情感水流中经验的写作,而海子则趋向抽象、密度、象征性。从写《亚洲铜》开始,海子诗歌的基本感受类型就不是经验的,而是有很大的抽象性和象征性,用以负载巨大秘密的心理内容。我们也可以称之为幻象性。我们不能不惊叹于海子竟一下子以这种方式突入诗歌,这种强烈的幻象性——诞生于光明与黑暗的冲突与斗争——我们只能归结于他的天才。
很明显,乡村的成长经历对海子诗歌的影响是决定性的。而他个人心理成长的过程对我们也呈现为一个谜。俄罗斯当代诗人华西里,费多罗夫说过一句话:“我们不知道那些伟大的诗是如何产生的,此处确有一个绝大的奥秘。至于他们为什么产生,我们却是知道的!”海子在谈到他自己的成长历程时说道:“我则成长孕育于荒野的粗糙与黑暗,大地的寂静与黑暗。”在谈到创作构想时,的最伟大作品之一是他本人的自传。但是他却没有来得及完成。我们只能从他遗留下的诗歌去探索他心灵成长的秘密的道路。在这条道路上,海子忍受着怎样的寒冷与孤独,他看到了多少凡俗的眼睛所看不到的东西,他深入那无人曾经到达的地方,他发现了一大片原始的矿藏。在这条道路上,她掷下了一首首响亮、灿烂、具有金属般质地的诗歌。短短五年丰饶的创作期,我们隐隐约约地看到,海子的心灵经历了一次次真正的裂变和聚合,描绘这整个过程是很难的,也不在本文考察之内。我们还是从海子赖以出发的基地——村庄开始,我们可以这样概括海子的一生:以诗歌为事业和武器,以村庄为生存和家园。
这样我们就听到了海子上首诗歌的第一句:“村庄,在五谷丰盛的村庄,我安顿下来”。在这里——“我”?我是谁?诗人?作为抒情主体的诗人?那么他又是怎样的一个诗人呢?这决不是到处可见肆意为诗的那类诗人,我们勿宁说他是一个半神,一个痛彻肺腑的半神。从他一开口,我们就听得出,他肯定跌入了某个地方,一个平常人根本不可能深入的地方,一个只有神才可能才敢于到达的地方。在那个地方,他肯定经历了某种磨难,那个地方肯定很寒冷也很荒凉,没有物质形象,只有元素。而今他归来,流浪归来,从那个除了元素一无所有的地方回来。回到村庄,养育他的村庄,养育诗人也养育人民的村庄——“五谷丰盛的村庄。”这村庄在中国大地上到处皆是,这村庄千百年来一直如是。村庄的中国。乡土的中国。他热爱这村庄,那是他的母亲,他没有父亲,只有贫穷的村庄母亲——“你家中破旧的门,遮住的贫穷很美。”贫穷的村庄母亲、在诗人看来是多么美啊,“村庄母亲昙花一现,村庄母亲美丽绝伦。”正是村庄母亲养育了为她歌唱的诗人:“五月的麦地上,天鹅的村庄/沉默孤独的村庄一个在前一个在后/这就是普希金和我,诞生的地方。”这个诗人诞生的地方是多么美啊,这儿生长着一切真实的东西。可是后来诗人离开了村庄,来到都市。正是在远离村庄的都市,诗人成长为一个诗人和半神。语言的波浪在他的身体里流动,从村庄吹来的风在他的身体里流动,迫令他歌唱。他成长为一个诗人。他要唱村庄的诗,他自豪地称自己为一个乡村知识分子。为养育他肉体也培育他灵魂的村庄唱歌。是的,他要唱歌,只是为了村庄,不为别的,村庄是他的家园,是他唯一的爱恋,他要在歌中把他唱出,因为诗从他的身上生长出来,语言滚动在他的心里象滚动着波浪,那无限的爱恋和悲伤。是的,从远方归来的诗人——村庄母亲的儿子——安顿下来,安坐在村庄母亲的怀中,怀着无限的悲伤、宁静的悲伤。
正是这悲伤引出了本诗的第二句:“我顺手摸到的东西越少越好。”我们可以想见,安坐在村庄中悲伤的诗人是怎样一无所有、两手空空。他曾企图以青春的努力去抓住、赢获什么,但他却什么也没有抓住。悲到深处,悲伤的眼泪不引自流。这悲伤也许还由于,那五谷丰盛的村庄其实也是空虚的,就象一切神圣之物的离去一样,村庄是否也一起离弃了他,离弃了诗人,离弃了我们?我们离弃了我们的家园,我们丧失了村庄,丧失了在大地之上的建造,“该得到的尚未得到,该丧失的却早巳丧失。”是否?是否我们丧失了家园,被迫于流浪的途中?是否正是由于此,诗人曾经这样唱道:“在水上,放弃智慧/停止仰望长空/为了生存你要流下屈辱的泪水/来浇灌家乡平静的果园……”诗人在这时刻是这样无情地否定了自己,否定了诗歌,否定了人类一切徒劳的智慧——“如果不能带来麦粒/请对诚实的大地/保持缄默,和你那幽暗的本性。”诗人要求“双手劳动,慰籍心灵”——“用幸福也用痛苦/来重建家乡的屋顶。”可是,诗人的这种自责和感悟却只是瞬时的,他自己仍然不得不忍受那被家园抛弃不得不流浪的命运。丧失家园的诗人被迫流浪,写下无数流浪的诗,最后又回到村庄,悲痛异常,流泪不止。他渴望还能抓住一点什么——生存的依靠和寄托,可什么也抓不住,就如同在流浪的尽头他也这样歌唱:“草原尽头我两手空空,悲痛时握不住一颗泪滴。”而今回到了家,回到了村庄,他也是两手空空,生命流逝,时光流逝,一切美好之物是这样本质性地流逝而去了。这如何是好?除了纯然在悲痛之中忍受这命定的流逝:“我
顺手摸到的东西越少越好。”
以青春去赢获的诗人在道路的尽头竟然发现一无所有,两手空空:“麦地,神秘的质问者啊/当我痛苦地站在你的面前/你不要说我一无所有/你不要说我两手空空。”这是命定的命运。必须担当的命运。不可逃僻的命运。怎么可以放弃呢?这命运,你可以不去看它,但它在那儿,不由你不去看它不去管它。聪明的人早就转身走了,在抵达这条路的半途。而海子却被它深深地吸住,他比任何人都勇敢地进入这条背负命运的危险之路、悲伤之路。他进入了,他发现自己对这无可逃僻的命运竟是如此热爱:“珍惜黄昏的村庄,珍惜雨水的村庄。”在此,在一瞬间,在诗人的悲伤和眼泪中,在深入命运之路后的坚定的担当的自信中,诗人重又发现了村庄的温暖和美好。家园啊,即令你是空虚的,即令你是幽暗的,即令你是贫穷的,即令你只剩下一个空壳子,你竟也是美丽的,为诗人所深深热爱,就象热爱空虚的母亲,苍老的母亲,皱纹满面眼睛干涸的母亲。在一瞬间,家园啊,在诗人的幻想中,在与你的血脉相连中,你呈现你何其美丽的形象,母亲的形象,黄昏和黎明,雨水和花朵的形象。“村庄母亲昙花一现,村庄母亲美丽绝伦”——村庄母亲啊,我是被你贫穷的乳汁养大的孩子,我如何能不爱你呢?我如何能斩断与你血脉相连的根须呢?我深入你的内心,我是你的儿子,也是你的歌者,把你埋葬在心底里从不吐露的悲伤歌唱。
“万里无云如同我永恒的悲伤。”这悲伤何其辽阔,永恒般的辽阔和宁静,浸透着泪水。泪水是好的,泪水是真正的生命泉源之水。拥有泪水是美丽的,拥有泪水也就是拥有青春,拥有感激,拥有对一切的热爱,拥有无言的生命音乐的节奏。诗歌就是泪水,就恰如“音乐就是泪水”(尼采)。从泪水里看出去。世界纵令是悲伤的,也是美好的,值得热爱的,值得以全部的真挚和热情和奉献去爱。纵令你是渺小的、卑微的、贫穷的——“穷孩子夜里提灯还家,泪流满面”,纵令你真的一无所有,两手空空,不被理解,不被承认,受排挤,受打击,纵令你身陷绝望之中,只要你还拥有泪水,那生命就依然美好,依然辽阔,就没有被阻断那条通向未来之路。因为你还在爱着,只有爱,才能使我们的生命越过黑暗之境,开辟自由之路,纵然那是虚无,两手空空什么也抓不住摸不到的虚无,但那不是黑暗中的虚无,那是生命最本质领域的敞开:“万里无云!”在这儿,你,你的命运,你的承担,与你对世界的根本性的挚爱,与神——相遇了。相遇在泪水中。相遇在对死亡、黑暗的决定性的胜利之中。……
当我们逐句聆听了海子的这四句诗之后,让我们最后沉下心来,抬起头,用你心灵的眼睛凝望前方,再—次连贯地聆听一下海子的这四句诗:“村庄,在五谷丰盛的村庄,我安顿下来……”让我们用心灵中那根最纤细微妙的弦去感受一下这首诗的节奏和气韵,体会它内在的饱满和疏明……你会被打动的……你会通过这首诗而在你自己身上发现一些你以前未曾觉察的东西——因为你所聆听的不是一首诗,而是一个世界。诗通过文字所建造和敞开的是一个世界。是的,它是一个世界,聆听的功能正是把你置入到这个世界之中。正如歌唱需要全部身心投入其中,聆听也需要你全神贯注,凝神屏息,在凝神屏息之中,你用你凝视的“第三只眼”看到了那个世界,你所看到的:诗人,生于村庄,生于村庄母亲的怀中,那么宁静,那么悲伤,远离一切……
这是我多么熟悉多么倾心挚爱的一个形象:我们的兄长海子!他仿佛总是在那儿坐着,孤独地冥想着什么,充满忧虑、悲伤和疼痛……并且歌唱!他不得不歌唱,因为大地幽禁着他:“亚洲铜,亚洲铜/祖父死在这里,父亲死在这里,我也将死在这里/你是唯一的一块埋人的地方……”他不得不歌唱,因为飞行召唤着他:“夜里,我听见远处天鹅飞越桥梁的声音/我身体里的河水/呼应着她们……”他同时热爱着这大地和飞行,正是在大地和飞行之间,他这样孤独地吟唱:“当她们飞越生日的泥土、黄昏的泥土/有一只天鹅受伤/其实只有美丽吹动的风才知道/她已受伤。她仍在飞行……”
热爱着大地,又渴望着飞行。总有一天,这一诗人海子的形象会以青铜的塑像树立起来。我相信并且等待着。我相信会有一天,当时间进一步荡去那些在今天仍在喧嚣的泡沫和浮尘,当时间把该砍掉的全部砍掉之后,我们的民族会珍视他真正的天才,真正的英雄和真正的儿子,就象伟大的俄罗斯民族珍视他们的儿子——普希金、莱蒙托夫和叶赛宁——一样……
关于村庄这个母题,我似乎还有一些话说。对于家园,谁会没有话说呢。诺瓦利斯说过一句话:“哲学就是怀着回乡的冲动去寻找家园。”这句话对于海子的诗歌特别适用。海子所热爱的诗人荷尔德林也有一首写还乡的诗:“航海人愉快地归来/到那静静河畔/他来自远方岛屿/要是满载而归,我也要这样回到生长我的土地/倘使怀中的财货多的跟痛苦一样。”海子的好友路一禾也说过一句类似的话:“我们这些居住在大地上的人们,都曾怀着真挚的痛苦,眼望着家乡。”但是我只能在此打住了,阐释的笨拙性最后就愈发明显了。我不知道我是否达到了一个最初的目的:通过我的聆听,而把这首短诗蕴含的可能的世界敞开出来。我希望海子的诗能够吸引更多的聆听者——聆听是人性的,而歌唱则是神性的。我们所幸不用亲自去歌唱,歌唱是痛苦的,这痛苦由人类的天才们为我们承担。但我们应该去做一个好的聆听者,不要堵住自己的耳朵。
而真正的聆听却将从这儿开始:黄金在天上舞蹈,命令我们聆听!
死是一门艺术,
诗人的死实际等于诗人的再生
——( 美) 西尔维娅·普拉
(一)
十九世纪末叶以降,诗人为形而上的原因自杀已成为西方思想界中的一个恒常的主题。无论是特拉克还是杰克·伦敦,无论是叶赛宁还是马雅可夫斯基,每个诗人个体生命的毁灭都会给西方思想界带来巨大而长久的震动。“诗是一种精神”,因而诗人的死亡象征着某种绝对精神和终极价值的死亡。所以诗人之死总是格外引人关切。
在二十世纪的八九十年代之交,中国诗人的自杀也成了一种前所未有的恒常历史现象。首例发生在1 9 8 7年春天,青年女诗人蝌蝌在自己的床上割断了大腿的静脉血管;1 9 8 9年春天,才华横溢的天才诗人海子将自己纯洁的身体横在铁轨上,被呼啸而过的列车截为两段;4 9天后,他的北大同窗诗友,另一杰出的青年诗人骆一禾由于长期劳累,脑血管大面积出血,一头栽在广场上;其后不久,又一位北大出身的诗才出从的青年诗人戈麦纵身跳入了清华园的池水之中;此外还有顾城……
这其中,被誉为“诗坛怪杰”的先锋诗人海子,无论其人还是其诗,都是最为引人关注和最具意义的一位。
(二)
海子,原名查海生,1 9 6 4 年5 月出生于安徽省安庆城外的高河查湾。青少年时代的海子就一直生活在安徽安床的农村。1 9 7 9 年,1 5 岁时,考入了北京大学法律系。1 9 8 3 年大学毕业后,分配到中国政法大学政治系。在哲学教授教研室任教,先后给学生开过控制论、系统论和美学等课程。他的课很受学生的欢迎,尤其是他的美学课,据说他在举例说明想象的随意性:“你们可以想象海鸥就是上帝的游泳裤!”由于他是一位诗人,他的学生便要他每节下课前的1 0 分钟朗诵自己的诗作。
海子的诗歌创作是从1 9 8 2 年,也就是他上大学三年级时开始的。在从1 9 8 2 ~1 9 8 9 年短短的七年文学创作中,他给我们留下了近2 0 0 万字的诗作、剧本(诗剧)小说和论文。 当1 9 8 9 年3 月2 6 日下午5 点3 0 分,在出海关和龙家营之间的一段慢车道上卧轨身亡,其时他才2 5 岁,他带在身边的遗书上只有九个字:我的死与任何人无关!带在身边的还有四本书(《新旧约金书》、梭罗的《瓦尔登湖》、海涯达尔的《孤筏重洋》和《康拉德小说选》)和一个桔子。这里之所以要提到桔子,是因为我以为这诗人的桔子具有某种象征意味或特殊内涵,尽管我不能理解!
爱过四个女孩子,但每一次的结果都是一场灾难,特别是他初恋的女孩,更与他的全部生命有关。
海子在乡村一共生活了1 5 年,他曾认为,关于乡村他至少可以写作1 5 年,但是,他末及写满1 5 年便过早地离去了,可就在这短短的几年中,他却给中国的农业诗歌带来了一次回光返照。
海子是一个单纯、敏锐、富于创造性的诗人,同时,作为诗人他又具有了敏感、易于受害的共性和迷恋于荒凉的泥土的特性。他所关心和坚信的是那些消亡而又必将在永恒的高度放射光辉的事物,这种关心和坚信,正促成了海子一生的事业。
海子的诗歌语言简约、流畅、铿锵有声,而他诗歌的内容在时空上的跨度更是常人难以企及的。
(三)
海子作为一位当代先锋诗人,其主要文学成就在于诗歌,而诗歌主要成就和贡献在于他的浪漫主义抒情和史诗式的长诗。不过,要深入谈论海子的其人其诗,以及他作为一个象征对于我们这个时代的诗歌和社会所产生的意义和影响,还需要很长时间。所以这里,我只能肤浅地谈一谈海子诗歌上的独创性和他的诗为一种精神的伟大性。 讲到他的独创,就要讲到由“麦”这个平凡而又不平凡的语素组合而成的“麦地”、“麦子”等独特的语词。而讲到了麦子,我就不由自主地想起了向日葵。
张承志在《金牧场》里写到:“向日蔡是平民之花,……自十七世纪以来,西欧世界和美术界就一直对向日葵寄托了一种神圣的情思。‘向日葵’的含义中对‘崇高者的家’。”这里的崇高者应该是广泛意义上的大地主人(平民)。可以说凡·高眼中看到的向日葵,自凡·高后一直是西欧诗歌的一种思想假借和依傍,也就是说,西欧诗人所要表达的一切对大地(西欧大地)的情思都是以向日葵作为一个媒介和归宿的合体,向日葵这三个平凡的语素组成的语词所固有的意象恰如其分地蕴涵着西欧诗人对大地的所有感情。
可是若干年来,我们中国的诗人也一直跟在凡·高身后高唱向日葵,“错把他乡认故乡”,误以为他乡的向日葵(也可能是长在中国,但其内蕴却是属于他乡的)里也会有中国大地的无情思。这一直妨碍着我们自己诗歌经典的产生。就是海子、络一禾等少数优秀诗人意识到这一问题,并重新进入中国文化的源头,并由海子骆一禾最先发现并说出中国自己的“向日葵”——麦子。麦子之于中国正如向日葵之于欧洲。海子对中国诗坛的贡献由此可见。
麦子虽是如此平凡,然而却是由天、地、人三者合作创作的精品。由麦子这个词延伸开去的村庄、人民、镰刀、马匹、瓷碗、树木、河流、汗水……的意象系统,几乎囊括了中国民族本质的历史流程和现时的心理情感。海子的短诗《答复》:麦地/别人看见你/觉得你温暖,美丽/我则站在你痛苦质问的中心/被你灼伤/我站在太阳痛苦的芒上 麦地/神秘的质问者啊 当我痛苦地站在你的面前/你不能说我一无所有/你不能说我两手空空。《重建家园》:放弃沉思和智慧/如果不能带来麦粒/请对诚实的大地/保持缄默和你那幽暗的本性。
麦子是我们这个农耕民族的共同的生命背景。海子不仅仅发现了麦地,并写了“麦地”系列诗歌,更为重要的是他们为中国的史诗提供了一个重要之素——“麦地”意象。
海子对史诗的痴迷追求地实在惊世骇俗。接下来就讲一讲海子的长诗。 著名评伦家王干评述海子的诗是:海子的诗与凡·高的画在本质上是一致的,他们都让人感到生命燃烧时的状态是多么辉煌和炽烈。的确,海子的诗,特别是他的长诗中的那种滚烫的浪漫主义激情实在让人惊心动魄。让我听一听他的诗歌《司仪(盲诗人)》:人类母亲啊——这为何/为何偏偏是你的肉体/我披镣带铐,有一连串盲目/荷马啊,我们都手扶诗琴坐在大地上/我们都是被生存的真实刺瞎了双眼。/人,给我血迹,给我空虚/我是擦亮灯火的第一位诗歌皇帝/至今仍悲惨地活在世上/在这无边的黑夜里——/我的盲目和琴安慰了你们/而他,他是谁?/仿佛一根骷髅在我内心发出的微笑
我们,活到今日总有一定的缘故。兄弟们/我们在落日之下化为灰烬总有一定的缘故/我们在我们易朽的车轮上镌刻了多少易朽的诗?/又有谁能记得,每个人都有一条命/——活到今日,我要问,是谁活在我的命上/是谁活在我的星辰上,我的故乡?/是谁活在我的周围,附近和我的身上?/这是些什么人或什么样的东西?!/等我追到这里/荒漠空无一人/我在河边坐下/等你等了半天/河水一波又一波/斧子已被打湿
斧子沾满水滴/暗哑的地铺上/忽明忽暗火把/照着满弓一样的乳房/那是什么岁月/我血气方刚/斧子劈在头盖骨
破碎头盖骨/从这一头飘到那一头/孕育了天地和太阳/那是什么岁月/青草带籽纷纷飘下。
海子的七部长诗归入《太阳》,全书没有写完,但七部成品有主干性,可称为《太阳·七部书》,《太阳·七部书》内在悲剧是海子生死的关键。《七部书》的意象空间十分浩大,可以概括为:
蒙古草原 两河流域 太平洋 印度次大陆
(鹏) (金字塔) (敦煌) (鲲)
这个史诗图景的提炼程度具有相当的魅力。海子就是在这个图景上建立了支撑想象力和素材范围的原型谱。海子史诗的这个构图内曾产生过世界最为伟大的史诗,如希腊和希伯来民族的结构最为完整的体系性神话和史诗,因此,在这泛亚细亚的范围内,海子的史诗是必须承受众多原始史诗的较量的。可惜的是,这个宏伟的现代史诗的梦想被海子永远地带走了。所以在这里,我不想再深入,因为我们从这里至少也可以明白一些诗人的诗歌追求和成就的高度了。
这里再引述一句诗人陈东东的话,以示对海子诗歌的最后评价:“他不仅对现在、将来,而且对过去都将产生重大的影响。”
(四)
最后我想探讨一下的是海子的死,及由些引出的8 0 -9 0 年代之交的中国诗人的死。
对海子的死我们只能从他的悲惨处境和内心冲突来证明,而对于他的内心冲突我们只能通过他的诗来作出猜测性的主观的臆想,所以这里只能从他的悲惨处境(精神和质环境)来证明。
首先是海子没有幸福地找到他在生活中的一席之地。在他的房间里,我们找不到电视机、录音机,甚至收音机。海子在贫穷、单调与孤独之中写作,他既不会跳舞、游泳,也不会骑自行车。甚至他在离开大学的六、七年间只看过一次电影。他的全部时间都用在了写作和读书上。他之所以这么做,是因为他渴望飞翔,所以他的死又何尝不是另一种飞翔,从而摆脱漫长的黑夜和根深蒂固的灵魂之苦!
其次,海子的四次失恋,特别是初恋的女孩,与他的死具有重要关系。这从他的诗歌《四姐妹》中依稀可见:“荒凉的山岗上站着四姐妹/所有的风只向她们吹/所有的日子都为她们破碎”“四姐妹抱着这一颗/一颗空气中的麦子/抱着昨天的大雪 今天的雨子/明天的粮食与灰烬/这是绝望的麦子”“请告诉四姐妹:这是绝望的麦子/永远是这样/风后面是风/天空上面是天空/道路前面还是道路”这里的“绝望的麦子”怎不是绝望的诗人?
除此以外,任何形而上的解释也只能归结为:他为诗歌而死。如果这样,那一定说明他的创造力已面临绝境,死是一种解脱,而非任何意义上的升华。海子是一个寄生命于诗歌的诗人,我们相信他是一个写不出诗就宁愿一死的人。
写到这里,让我们相信吧,海子之死,也许意味着永恒的解脱,同时更意味着诗人形象的最后完成。
对诗人海子的评价
参考一下......
http://baike.baidu.com/view/7216.html?wtp=tt
神话诗人——海子
罗明誉
死是一门艺术,
诗人的死实际等于诗人的再生
——( 美) 西尔维娅·普拉
(一)
十九世纪末叶以降,诗人为形而上的原因自杀已成为西方思想界中的一个恒常的主题。无论是特拉克还是杰克·伦敦,无论是叶赛宁还是马雅可夫斯基,每个诗人个体生命的毁灭都会给西方思想界带来巨大而长久的震动。“诗是一种精神”,因而诗人的死亡象征着某种绝对精神和终极价值的死亡。所以诗人之死总是格外引人关切。
在二十世纪的八九十年代之交,中国诗人的自杀也成了一种前所未有的恒常历史现象。首例发生在1 9 8 7 年春天,青年女诗人蝌蝌在自己的床上割断了大腿的静脉血管;1 9 8 9 年春天,才华横溢的天才诗人海子将自己纯洁的身体横在铁轨上,被呼啸而过的列车截为两段;4 9 天后,他的北大同窗诗友,另一杰出的青年诗人骆一禾由于长期劳累,脑血管大面积出血,一头栽在广场上;其后不久,又一位北大出身的诗才出从的青年诗人戈麦纵身跳入了清华园的池水之中;此外还有顾城……
这其中,被誉为“诗坛怪杰”的先锋诗人海子,无论其人还是其诗,都是最为引人关注和最具意义的一位。
(二)
海子,原名查海生,1 9 6 4 年5 月出生于安徽省安庆城外的高河查湾。青少年时代的海子就一直生活在安徽安床的农村。1 9 7 9 年,1 5 岁时,考入了北京大学法律系。1 9 8 3 年大学毕业后,分配到中国政法大学政治系。在哲学教授教研室任教,先后给学生开过控制论、系统论和美学等课程。他的课很受学生的欢迎,尤其是他的美学课,据说他在举例说明想象的随意性:“你们可以想象海鸥就是上帝的游泳裤!”由于他是一位诗人,他的学生便要他每节下课前的1 0 分钟朗诵自己的诗作。
海子的诗歌创作是从1 9 8 2 年,也就是他上大学三年级时开始的。在从1 9 8 2 ~1 9 8 9 年短短的七年文学创作中,他给我们留下了近2 0 0 万字的诗作、剧本(诗剧)小说和论文。
当1 9 8 9 年3 月2 6 日下午5 点3 0 分,在出海关和龙家营之间的一段慢车道上卧轨身亡,其时他才2 5 岁,他带在身边的遗书上只有九个字:我的死与任何人无关!带在身边的还有四本书(《新旧约金书》、梭罗的《瓦尔登湖》、海涯达尔的《孤筏重洋》和《康拉德小说选》)和一个桔子。这里之所以要提到桔子,是因为我以为这诗人的桔子具有某种象征意味或特殊内涵,尽管我不能理解!
爱过四个女孩子,但每一次的结果都是一场灾难,特别是他初恋的女孩,更与他的全部生命有关。
海子在乡村一共生活了1 5 年,他曾认为,关于乡村他至少可以写作1 5 年,但是,他末及写满1 5 年便过早地离去了,可就在这短短的几年中,他却给中国的农业诗歌带来了一次回光返照。
海子是一个单纯、敏锐、富于创造性的诗人,同时,作为诗人他又具有了敏感、易于受害的共性和迷恋于荒凉的泥土的特性。他所关心和坚信的是那些消亡而又必将在永恒的高度放射光辉的事物,这种关心和坚信,正促成了海子一生的事业。
海子的诗歌语言简约、流畅、铿锵有声,而他诗歌的内容在时空上的跨度更是常人难以企及的。
(三)
海子作为一位当代先锋诗人,其主要文学成就在于诗歌,而诗歌主要成就和贡献在于他的浪漫主义抒情和史诗式的长诗。不过,要深入谈论海子的其人其诗,以及他作为一个象征对于我们这个时代的诗歌和社会所产生的意义和影响,还需要很长时间。所以这里,我只能肤浅地谈一谈海子诗歌上的独创性和他的诗为一种精神的伟大性。
讲到他的独创,就要讲到由“麦”这个平凡而又不平凡的语素组合而成的“麦地”、“麦子”等独特的语词。而讲到了麦子,我就不由自主地想起了向日葵。
张承志在《金牧场》里写到:“向日蔡是平民之花,……自十七世纪以来,西欧世界和美术界就一直对向日葵寄托了一种神圣的情思。‘向日葵’的含义中对‘崇高者的家’。”这里的崇高者应该是广泛意义上的大地主人(平民)。可以说凡·高眼中看到的向日葵,自凡·高后一直是西欧诗歌的一种思想假借和依傍,也就是说,西欧诗人所要表达的一切对大地(西欧大地)的情思都是以向日葵作为一个媒介和归宿的合体,向日葵这三个平凡的语素组成的语词所固有的意象恰如其分地蕴涵着西欧诗人对大地的所有感情。
可是若干年来,我们中国的诗人也一直跟在凡·高身后高唱向日葵,“错把他乡认故乡”,误以为他乡的向日葵(也可能是长在中国,但其内蕴却是属于他乡的)里也会有中国大地的无情思。这一直妨碍着我们自己诗歌经典的产生。就是海子、络一禾等少数优秀诗人意识到这一问题,并重新进入中国文化的源头,并由海子骆一禾最先发现并说出中国自己的“向日葵”——麦子。麦子之于中国正如向日葵之于欧洲。海子对中国诗坛的贡献由此可见。
麦子虽是如此平凡,然而却是由天、地、人三者合作创作的精品。由麦子这个词延伸开去的村庄、人民、镰刀、马匹、瓷碗、树木、河流、汗水……的意象系统,几乎囊括了中国民族本质的历史流程和现时的心理情感。海子的短诗《答复》:麦地/别人看见你/觉得你温暖,美丽/我则站在你痛苦质问的中心/被你灼伤/我站在太阳 痛苦的芒上 麦地/神秘的质问者啊 当我痛苦地站在你的面前/你不能说我一无所有/你不能说我两手空空。《重建家园》:放弃沉思和智慧/如果不能带来麦粒/请对诚实的大地/保持缄默和你那幽暗的本性。
麦子是我们这个农耕民族的共同的生命背景。海子不仅仅发现了麦地,并写了“麦地”系列诗歌,更为重要的是他们为中国的史诗提供了一个重要之素——“麦地”意象。
海子对史诗的痴迷追求地实在惊世骇俗。接下来就讲一讲海子的长诗。
著名评伦家王干评述海子的诗是:海子的诗与凡·高的画在本质上是一致的,他们都让人感到生命燃烧时的状态是多么辉煌和炽烈。的确,海子的诗,特别是他的长诗中的那种滚烫的浪漫主义激情实在让人惊心动魄。让我听一听他的诗歌《司仪(盲诗人)》:人类母亲啊——这为何/为何偏偏是你的肉体/我披镣带铐,有一连串盲目/荷马啊,我们都手扶诗琴坐在大地上/我们都是被生存的真实刺瞎了双眼。/人,给我血迹,给我空虚/我是擦亮灯火的第一位诗歌皇帝/至今仍悲惨地活在世上/在这无边的黑夜里——/我的盲目和琴安慰了你们/而他,他是谁?/仿佛一根骷髅在我内心发出的微笑 我们,活到今日总有一定的缘故。兄弟们/我们在落日之下化为灰烬总有一定的缘故/我们在我们易朽的车轮上镌刻了多少易朽的诗?/又有谁能记得,每个人都有一条命/——活到今日,我要问,是谁活在我的命上/是谁活在我的星辰上,我的故乡?/是谁活在我的周围,附近和我的身上?/这是些什么人或什么样的东西?!/等我追到这里/荒漠空无一人/我在河边坐下/等你等了半天/河水一波又一波/斧子已被打湿 斧子沾满水滴/暗哑的地铺上/忽明忽暗火把/照着满弓一样的乳房/那是什么岁月/我血气方刚/斧子劈在头盖骨 破碎头盖骨/从这一头飘到那一头/孕育了天地和太阳/那是什么岁月/青草带籽纷纷飘下。
海子的七部长诗归入《太阳》,全书没有写完,但七部成品有主干性,可称为《太阳·七部书》,《太阳·七部书》内在悲剧是海子生死的关键。《七部书》的意象空间十分浩大,可以概括为:
蒙古草原
(鹏)
两河流域 太平洋
(金字塔) (敦煌)
印度次大陆
(鲲)
这个史诗图景的提炼程度具有相当的魅力。海子就是在这个图景上建立了支撑想象力和素材范围的原型谱。海子史诗的这个构图内曾产生过世界最为伟大的史诗,如希腊和希伯来民族的结构最为完整的体系性神话和史诗,因此,在这泛亚细亚的范围内,海子的史诗是必须承受众多原始史诗的较量的。可惜的是,这个宏伟的现代史诗的梦想被海子永远地带走了。所以在这里,我不想再深入,因为我们从这里至少也可以明白一些诗人的诗歌追求和成就的高度了。
这里再引述一句诗人陈东东的话,以示对海子诗歌的最后评价:“他不仅对现在、将来,而且对过去都将产生重大的影响。”
(四)
最后我想探讨一下的是海子的死,及由些引出的8 0 -9 0 年代之交的中国诗人的死。
对海子的死我们只能从他的悲惨处境和内心冲突来证明,而对于他的内心冲突我们只能通过他的诗来作出猜测性的主观的臆想,所以这里只能从他的悲惨处境(精神和物质环境)来证明。
首先是海子没有幸福地找到他在生活中的一席之地。在他的房间里,我们找不到电视机、录音机,甚至收音机。海子在贫穷、单调与孤独之中写作,他既不会跳舞、游泳,也不会骑自行车。甚至他在离开大学的六、七年间只看过一次电影。他的全部时间都用在了写作和读书上。他之所以这么做,是因为他渴望飞翔,所以他的死又何尝不是另一种飞翔,从而摆脱漫长的黑夜和根深蒂固的灵魂之苦!
其次,海子的四次失恋,特别是初恋的女孩,与他的死具有重要关系。这从他的诗歌《四姐妹》中依稀可见:“荒凉的山岗上站着四姐妹/所有的风只向她们吹/所有的日子都为她们破碎”“四姐妹抱着这一颗/一颗空气中的麦子/抱着昨天的大雪 今天的雨子/明天的粮食与灰烬/这是绝望的麦子”“请告诉四姐妹:这是绝望的麦子/永远是这样/风后面是风/天空上面是天空/道路前面还是道路”这里的“绝望的麦子”怎不是绝望的诗人?
除此以外,任何形而上的解释也只能归结为:他为诗歌而死。如果这样,那一定说明他的创造力已面临绝境,死是一种解脱,而非任何意义上的升华。海子是一个寄生命于诗歌的诗人,我们相信他是一个写不出诗就宁愿一死的人。
写到这里,让我们相信吧,海子之死,也许意味着永恒的解脱,同时更意味着诗人形象的最后完成。
对他了解不多
只知道 面朝大海 春暖花开
感觉除了他的离世 他在我心目中很完美
如何评价海子死后诗才得到高度评价的现象
1、对海子的死我们只能从他的悲惨处境和内心冲突来证明,而对于他的内心冲突我们只能通过他的诗来作出猜测性的主观的臆想,所以这里只能从他的悲惨处境(精神和物质环境)来证明。
首先是海子没有幸福地找到他在生活中的一席之地。在他的房间里,我们找不到电视机、录音机,甚至收音机。海子在贫穷、单调与孤独之中写作,他既不会跳舞、游泳,也不会骑自行车。甚至他在离开大学的六、七年间只看过一次电影。他的全部时间都用在了写作和读书上。他之所以这么做,是因为他渴望飞翔,所以他的死又何尝不是另一种飞翔,从而摆脱漫长的黑夜和根深蒂固的灵魂之苦!
2、其次,海子的四次失恋,特别是初恋的女孩,与他的死具有重要关系。这从他的诗歌《四姐妹》中依稀可见:“荒凉的山岗上站着四姐妹/所有的风只向她们吹/所有的日子都为她们破碎”“四姐妹抱着这一颗/一颗空气中的麦子/抱着昨天的大雪 今天的雨子/明天的粮食与灰烬/这是绝望的麦子”“请告诉四姐妹:这是绝望的麦子/永远是这样/风后面是风/天空上面是天空/道路前面还是道路”这里的“绝望的麦子”怎不是绝望的诗人?
3、除此以外,任何形而上的解释也只能归结为:他为诗歌而死。如果这样,那一定说明他的创造力已面临绝境,死是一种解脱,而非任何意义上的升华。海子是一个寄生命于诗歌的诗人,我们相信他是一个写不出诗就宁愿一死的人。
4、写到这里,让我们相信吧,海子之死,也许意味着永恒的解脱,同时更意味着诗人形象的最后完成。而且这也符合我国诗人成名的默认规则,也算实至名归了。
诗歌是需要时间认可的艺术。
名家对海子的评价?
要名家!朱大可(学者、文化批评家):“海子的死”意味着海子从诗歌艺术向行动艺术的急速飞跃。经过精心的天才策划,他在自杀中完成了其最纯粹的生命言说和最后的伟大诗篇,或者说,完成了他的死亡歌谣和死亡绝唱。”
姜冰:思想的力量往往是在思想者本人远去很长一段时间后,才会被这个反应迟钝的世界所感知。抑郁而亡的孔子是这样,受难命终的耶稣也是这样。
可诗人海子在卧轨自杀后的短短几年内,就已经给予了世人心底最猛烈的撞击。他诗歌中沁人心脾的原始气息,像是闪着煜煜金光的束束麦芒,每一次阅读都会刺痛我们干涸已久的瞳孔。
严杰夫(书评人):要么向现实妥协,而成为精神死去的普通人,要么永远不低头,仍成为肉体死去但精神不死的一柱光芒。
严彬拉夫(凤凰网读书频道主编):因为海子,我认为自己并没有死掉的资格,我还没有像他那样,写出很牛的诗来,穿上昨天的旧衣服,横心朝向火车。
扩展资料:
海子的一生:
1964年农历2月11日(公历3月24日)出生于安徽省怀宁县高河镇查湾村,在农村长大;
1968年在公社参加“毛泽东语录背诵比赛”,年仅四岁;
1969年在查湾村读小学;
1974年在高河中学读中学;
1979年15岁时考上北京大学法律系;
1981年结识骆一禾;
1982年大学期间开始创作诗歌;
1983年从北京大学毕业分配至中国政法大学校刊编辑部。同年,结识西川;
1984年调入中国政法大学哲学教研室教授美学;
1985年以海子的笔名发表《亚洲铜》一诗;
1986年远游内蒙古、青海、西藏;
1988年再次远游青海,西藏等地;
1989年3月26日年在河北山海关卧轨自杀
扩展资料:百度百科-海子
刘大生(江苏省委党校副教授) 对海子的评价:上个世纪的79年,查海生与我同时考入北京大学法律系。同学四年,小查在我头脑里留下深刻印象的主要有两件事。
第一个学期上大课的时候,他喜欢抢别人的军帽戴。那年他才十五岁,个子不高,不胖不瘦,满脸稚气,戴上军帽,做一个鬼脸,活像《闪闪的红心》里的潘冬子,煞是可爱,所以,同学中的兵兄兵哥们也就很乐意让他抢帽子。正因为如此,年龄大的同学(包括我)都喜欢叫他冬子或小冬子。
到了高年级的时候,冬子喜欢上了哲学。一次闲聊的时候,他从苏格拉底、柏拉图到尼采、萨特,到后尼采、后萨特,褒贬了一个遍,俨然一个哲学史专业的博士生导师的气派,硬是让我这个平时也喜欢读点黑格尔并号称“刘克思”的人目瞪口呆。我当时想,冬子说不定会像马克思、列宁那样放弃法律专业而成为哲学家。
毕业后,冬子被分到中国政法大学校报当编辑,我则到了江苏省委党校任教,彼此从未联系过。1988年北大九十校庆的时候,许多同学都回校了,而冬子没有。北京的同学说,查海生已经是著名的大诗人了,在文学界和青年学生中很有影响。“是吗?我怎么一点也不知道!”“他用的是笔名。”“是不是冬子?”“不,是海子。”从此,我知道了查海生就是著名诗人海子,著名诗人海子就是喜欢抢军帽戴的小冬子。
当我再次去北京的时候,同学说,冬子自杀了,自杀的原因说不清楚。那悲剧发生在1989年03月,他刚满25周岁。他的死,让我多少年叹息不已。或许是为了纪念,或许是为了忘却,我决心好好读一读海子的诗。图书馆里找不到,就去逛书店,店架上找不到,就问售货员。售货员不屑地说:“买孩子的诗到儿童柜台呀,问我干啥?”这使我更加惆怅,原来卖诗的人却不知道那么著名的大诗人海子。是海子不著名呢?还是卖诗的人太无知、太不称职呢?我很扫兴,扫兴得丢下了海子而忙别的事去了。
上个千年的最后一年,1999年,我终于从书店的文学柜台上而不是儿童柜台上买到了一本《海子的诗》。那是人民文学出版社的最新版本,印数已达三万,在诗歌不景气的今天,这是一个高印数了。我不得不承认:小冬子确实是一个著名的大诗人。
然而,读完了诗集中的一百四十多首诗之后,我的情绪更坏了。除了字里行间还能显露一点当年小冬子的灵气外,从头到尾逻辑混乱,语言拉杂,病句连篇,哪里像冬子的文笔?哪里像一个有深厚法学功底和哲学功底并担任新闻理论编辑的大学教师的文笔?
海子生前好友诗人西川的说法。在朱大可先生的文章《先知之门》中,他认为海子的死“意味着海子从诗歌艺术向行动艺术的急速飞跃。经过精心的天才策划,他在自杀中完成了其最纯粹的生命言说和最后的伟大诗篇,或者说,完成了他的死亡歌谣和死亡绝唱。”从某个角度看,朱大可先生的论文似乎稍显得形而上学了些,但是他的立论和论证是严谨的,所得出的结论也让许多人信服。
----------------------四川诗人钟鸣在其文章《中间地带》里 , 把海子说成是一个奔走于小城昌平和首都北京之间的人 , 认为海子在两个地方都找不到自己的家 ,因此便只好让自己在精神上处于一种中间地带。---------------------------------上海评论家朱大可在其《宗教性诗人: 海子与骆一禾》一文中 ,赋予海子的死以崇高的仪典意义 ;于是海子成了一个英雄 , 成了20 世纪末中国诗坛为精神而献身的象征。----------------------------------美国学者奚密对海子之死的评价 ,是有一定道理的 :“是否这个雄心万丈的计划①损害了这位青年诗人的身心健康 ? 是否为了创造这篇超级史诗,他加给自己难以承受的压力 ? 是否孤独离群的生活所造成的极度抑郁令他无法继续其创作计划 ?是否, 如西川向笔者透露的 , 海子对‘天才早夭’的浪漫式的执迷使他陷于其中而最终实现了自己的预言
文章标题: 该如何评价这种对海子的评价
文章地址: http://www.xdqxjxc.cn/sanwen/110593.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