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 2023-06-09 17:01:02 | 来源: 喜蛋文章网 | 编辑: admin | 阅读: 103次
君子报仇十年不晚这句话,是一句熟语,说的是一个人要能忍隐,善于等待时机,象报仇雪恨这种事,即便等待十年也不算晚。既然是熟语,就是大部分人会说能用,都知道是什么意思,不需要做过多解释。但这句话有两个问题还是需要搞明白:一是“君子”所指对象的演变;二是为什么是十年,而不是更少。
“君子”一词,现在指的是人格高尚的人,而在古代指的是地位高的人,即统治者和贵族男子。为什么会有这种转变?关键在于经济社会方式的变化,改变了人们的社会地位,君子也由少数地位较高的人转变为群体更大的有才德的人。
在周代早期及以前,人大约分为五个等级:天子、诸侯、大夫、民、奴隶。天子管天管地,不管具体事儿,奴隶没有政治权利,民只管自己管不了别人,管地管人的只有诸侯和大夫,也就是君子。随着时代的变化,社会出现了一个新的阶层——士,他们有能力却不掌握国家的命脉,有奴隶土地用不着自己耕种。他们原本是一部分上不够天,下不着地的人,也就是介入贵族和民这个阶层的那一部分。如“士民”,是说士在民当中处于最高等级,用现在的话说就是“精英”,但还有句话叫做“士庶”,就是说虽然他们在民当中等级最高,但仍然摆脱不了庶民这个群体。这些人是不安分的人,也是积极要求变革,一心想改变自己社会地位的人。于是他们“头悬梁、锥刺股”苦读书然后游说君王,或者是仗剑天下建功立业。前者如苏秦张仪,更早的有商鞅吴起,晚一点的有毛遂李斯等;后者有孙膑庞涓白起等等,更有甚者如专诸荆轲之流也是此列中人。这些人一旦被“君子”们相中,马上就会得到高官厚禄,其中的佼佼者动辄就是上卿相国大将军。由于有了这样的示范作用,他们的群体越来越大,带来的是整个群体社会地位的必然提高。于是,他们从民当中分离了出来,进入了大夫阶层,这就有了“士大夫”一说。因此,整个社会不再是有限的那么几个君子,说不定你身边到处都是君子,那个不起眼的读书人,那个穿着破衣挎着佩剑到处游走的人,说不定明天就成了“君子”,这样一来,遍地都是君子,“君子”一词也就失去了它的本来意义。
再来说为什么“十年不晚”。
这需要把君子恢复到最早意义上来理解,也就是说,这个要报仇的君子是国君或者大夫。他们所结的仇可能是一个人的,也可能是一个较大的团体,无论是一个个人还是一个群体,要想报复,都需要依靠一个强有力的群体。换句话说,结仇是一个人对一个人,后果波及到一个群体甚至一个国家,报复也不是一个人能够完成。就像伍子胥,杀他父兄的是楚平王,他要报仇,针对的却是整个楚国。这显然是他一个人不能办到的。要想达到目的,他只能依靠一个国家,于是出走吴国,并帮助公子光杀掉吴王僚,让后者登上了吴王之位。春秋战国时期这样的例子很多,像孙膑与庞涓、范睢与魏齐,赵氏孤儿赵武与屠岸贾等等。
还有就是国家与国家之间的仇恨,要想报复,绝不是一朝一夕能够办到的事情,十年能够实现,一定是早的,绝对不算晚。像燕昭王报复齐国,用了二十八年。楚昭王执政时,国都城陷,宗庙被毁,父亲的尸体被人鞭辱,靠着秦国的力量恢复了王位,但到死也没有能力报仇。其他的如晋文公报复曹卫,用了十四年;赵氏孤儿赵武报仇十五年;伍子胥报仇十四年;孙膑从围魏救赵开始公开与庞涓为敌,到马陵杀死庞涓,仅报仇之路就走了十三年。所以说,在这种情况下,能报仇就是很难得的,不用说是十年。
好像还是没有说清楚十年的问题。君子的仇恨就是国家的仇恨,既然是国仇,需要用军队来报仇,这就需要一大批人来完成这件事。古代人以十五岁为成年人,只有成年人才能当兵打仗,参加这种国或者家族的报仇行动。君子的仇恨,往往是经过战争或者杀戮结下的,事件过后,一个国家,或者一个家族的青壮年男子往往会伤亡惨重,这种情况在古代不乏事例。楚国曾经何其强大,吴国攻进郢都,从此一蹶不振;魏国军队曾经所向无敌,马陵一役全军覆没,魏国从此没落,再也难显梁惠王时的辉煌;赵有良将廉颇,此后也不乏名将,曾经是山东六国抵御秦国的中坚和屏障,长平之战,秦国坑杀赵国降卒四十万,赵国衰落,秦国向东进军再无障碍。所以,要想报仇,必须要等待下一代人成长起来,这是需要时间的。
究竟需要多少时间呢?结论是十年不晚!据《左传》记载,吴国打败越国,越王勾践求和,吴王夫差打算同意,伍子胥极力劝说,夫差没有听从。伍子胥从夫差那儿退出来说:“越十年生聚,十年教训,二十年之外,吴其为沼乎!”这话说的很明白,要用十年生育人口,聚集失散,还要用十年对这些人进行教育和训导。没有人报不了仇,有了人还要“教训”,让他们知道为什么要打仗,并且要具备打仗的本领。越国实际上正是这样做的,他们鼓励生育,制定了奖励政策,规定生一个男孩国家给一条狗,生一个女孩奖励一头猪,并将原来的一些十来岁的孩子拉到山中进行军事训练,做着报仇的准备。在会稽交战十三年后,趁着吴国北上中原争霸之际,越国对国内空虚的吴国发动了战争并打败了吴国。即便是这样,越国觉得还没有能力完全灭亡吴国,仍然和他们讲和。又过了九年,越国发动了第二次对吴战争并彻底灭了吴国,前后用了二十二年的时间,比伍子胥说的二十年还多了二年。
总之,君子是指诸侯大夫这些有地位的人,这样的人要报仇,需要一个国家或者一个大家族共同完成,所使用的往往是战争的形式。当一代青壮男子缺少,就需要下一代来完成,这个生聚的过程,不会少于十年。当社会进入到中央集权时期,君子所指由有地位的人转变为有才德的人,形式也由集团群体变为个人对个人,十年之期也转变为一种时机的选择,告诉人们的是要能够忍耐。在今天来说,这句话是否还有规劝的意思呢?当一个人时刻想着报仇的时候,拿这句话来劝说一下,不要始终被仇恨所笼罩,除此之外,可能还有其他很多事情要做。
君子报仇十年不晚,之所以要说是“十年”,是因为起于一个典故:当年范雎和魏齐都在魏国任职。魏齐怀疑范雎卖国,于是用鞭子抽打他,差点要了人命,后来范雎逃出生天,投奔了秦国。通过游说,借助秦王杀掉了魏齐,距离当年鞭打之辱整整十年。所以有了这一句“君子报仇十年不晚”。
典故
春秋战国时期,魏齐在魏国担任相国一职,可谓春风得意。又一次魏王排遣他的门生范雎出使齐国,由于两国交好,而且范雎也有才能,很得齐王的赏识。
这个时候有人污蔑范雎私通卖国,魏齐想也没想就命人将范雎拖出去鞭打。范雎假装死去,逃过一劫。
逃出去的范雎九死一生,在内心里默默地记住了这笔仇恨,誓死要报。他于是出走秦国,利用秦国的势力为自己报仇。
功夫不负有心人,范雎在秦国很受秦昭王赏识。于是他像秦昭王进言魏国之所以强大,是因为魏齐的存在,杀掉了他,魏国实力就会被削弱。
于是秦昭王率领大军兵临城下,只要讨魏齐的人头。魏王害怕,只能照做。无奈一代忠臣魏齐只因十年前的一个小小的失误被迫自杀。
范雎被鞭打那年是秦王三十六年,一雪前耻的那年是秦王四十六年,正好是十年,所以由十年的说法。这里的君子指的是范雎,意指要报仇雪恨之人。而这句话的意思是大丈夫报仇要坚韧不拔,学会忍耐。
俗话说的好,君子报仇十年不晚,很多人都感觉很奇怪,为啥要说十年呢?九年不行吗?八年不行吗。
其实时间不是界限,他的意思只是说如果我们是君子的话,一定要善于忍耐,即使等待很多年也不算晚,只要大仇得报就可以了,说的其实是这个意思,而不是说一定要我们忍耐十年。
而且这里说的君子也不是普通人,而是那些有道德品格高尚的人,如果是普通人的话,他们还是做不到君子报仇十年不晚的,只有那些有道德地位尊贵的人才可以这样做。
而且在古代假如我们要完成一些仇恨的话,也是需要时间和精力去准备的,不是普普通通简简单单就能完成的,所以才会有这么一句俗语,其实这个思念也不是必须的借鉴,它只是一个大概的泛指,比如说这几天,这10年。他们的含义其实是差不多的。咱们还是在等待一个时机成熟。
所以这个时间肯定是需要至少10年才可以的,其实这句话也可以劝别人报仇,不一定要现在就立马去报,我们也可以先保存自己,按部就班的发展自己的实力,之后只要我们还活着10年之后报仇也不迟。
而且既然都说是君子报仇,君子的成长也不是简简单单就可以的,它也需要时间去沉淀,才能将一个君子真正的培养起来。所以10年说长也不长,说短也不短,如果实在是要报仇的话,也是可以的。
君子报仇十年不晚,之所以要说是“十年”,是因为起于一个典故:当年范雎和魏齐都在魏国任职。魏齐怀疑范雎卖国,于是用鞭子抽打他,差点要了人命,后来范雎逃出生天,投奔了秦国。通过游说,借助秦王杀掉了魏齐,距离当年鞭打之辱整整十年。所以有了这一句“君子报仇十年不晚”。
典故
春秋战国时期,魏齐在魏国担任相国一职,可谓春风得意。又一次魏王排遣他的门生范雎出使齐国,由于两国交好,而且范雎也有才能,很得齐王的赏识。
这个时候有人污蔑范雎私通卖国,魏齐想也没想就命人将范雎拖出去鞭打。范雎假装死去,逃过一劫。
逃出去的范雎九死一生,在内心里默默地记住了这笔仇恨,誓死要报。他于是出走秦国,利用秦国的势力为自己报仇。
功夫不负有心人,范雎在秦国很受秦昭王赏识。于是他像秦昭王进言魏国之所以强大,是因为魏齐的存在,杀掉了他,魏国实力就会被削弱。
于是秦昭王率领大军兵临城下,只要讨魏齐的人头。魏王害怕,只能照做。无奈一代忠臣魏齐只因十年前的一个小小的失误被迫自杀。
范雎被鞭打那年是秦王三十六年,一雪前耻的那年是秦王四十六年,正好是十年,所以由十年的说法。这里的君子指的是范雎,意指要报仇雪恨之人。而这句话的意思是大丈夫报仇要坚韧不拔,学会忍耐。
全站搜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