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访问喜蛋文章网
你的位置:首页 > 人生格言 > 文章正文

关于巴门尼德名言的几个问题

时间: 2023-01-15 11:01:08 | 来源: 喜蛋文章网 | 编辑: admin | 阅读: 111次

关于巴门尼德名言的几个问题

巴门尼德哲学的“存在”与纯粹“始基”

结束过去哲学纷争的,是在巴门尼德找到了“存在”范畴,建立了“存在论”哲学之后。为了解决前人的纷争,也为了探寻纯粹“始基”、认识真正的“真理”,巴门尼德采取了一条新的道路,即向上、向内的认识道路,也就是他所说的“真理之路”。
这里,巴门尼德为了克服“始基”(即本原)纠缠于“杂多的”“变化无常的”事物现象、理性纠缠于感性的弊端,为了消除由此引起的纷争(他称之为“意见之争”),他严格区分了本质与现象、真理与意见,并让它们处处对立。他要摆脱“多”、摆脱“个别”、摆脱感性事物,而专门研究他所“确信”的一般、本质的存在。他通过对潜在于前人们理性结构中的“始基”、本质观念的反思,通过逻辑推理,而得出“存在”的一系列基本特性——唯一、不动、永恒等。他所否定的只是过去哲学的“意见”,只是过去哲学所涉及到的感性的东西(“水”、“气”等),而对旧哲学所包含的“真理”的颗粒则作了他所能作出的深刻总结和概括。这也是他对前人思想的在批判基础上的某种继承吧!
古希腊人寻找世界的本质、万物的始基即寻找一般和本质,但是,寻找的结果并不是一般和本质,而是感性世界中的感性个别和现象及感性的质。无论是水、气、无限者,还是火、数,严格说来,都不能作为始基本身,而毋宁说只是关于始基的表面暗示和比喻,是一种形象化、直观化的说明,他们用关于感性世界中个别事物的词语来表达“始基”这一哲学观念,结果总是词不尽意甚至词不达意,因为关于个别事物的词与表示整个宇宙的本质的“始基”概念结合在一起是一件矛盾的事情,因此,他们关于始基的遐想与他们对始基的词语表达尽管在一定程度上相符,能表达比较模糊的含义,但不可能完全相符,他们的表达也难以使别人接受。
古希腊哲学发展到巴门尼德这里,抽象思维能力有了较大提高,已能理解过去的哲学暗示,已能进行纯逻辑的抽象的思维推理,语言的发展也使他能够用符合其观念的词语来表达这一哲学观念,把其内在于观念中的东西以逻辑的形式表达出来并加以确定,因为“存在论”是根据逻辑推理而建立起来的。于是,“存在”概念的提出就表明:人类认识已达到了对自己所追求的东西即思想客体的自觉(虽不是对自己即能动的思维主体的认识活动之自觉)。这一点也说明:始基观念就蕴藏着自己还不清楚的还没有明确表达出的巴门尼德的存在概念(始基具有“存在”属性)。它不清楚,是由于始基被归结为具体的感性个别;“存在”概念还潜藏在古代人关于“始基”的遐想之中,始基的观念里孕育着对这种“存在”的认识要求和因素。
在巴门尼德看来,从前的哲学家们追求的所谓始基(即万物同一的东西)或世界的本原,真正说来,既不是“水”、“气”,也不是“数”、“火”,更不是其它的感性事物。本来,“始基”这个概念是用来说明世界万物与世界本原之间的关系的,它本身就意味着与万物存在着某种关系。然而,巴门尼德一旦把始基与感性事物完全分开之后,就不能说明万物与始基的关系问题了。怎么办呢?于是,巴门尼德就用“存在”这个更灵活、更一般、更抽象、摆脱了更多感性规定的范畴来代替“始基”范畴。“存在”比“始基”还要“始基”,毋宁说它就是纯粹“始基”。显然,作为纯粹“始基”的“存在”范畴不再像从前哲学家们所使用的“始基”那样具有感性外观的特性,不再纠缠于感性事物中,而保留了“始基”自身所应有的内在的、抽象的、理想的(或理念的)特征。
下面我们来看看从前的“始基”与巴门尼德的“存在”有些什么共同特征。
巴门尼德赋予“存在”的特征基本上都能在他以前的哲学史中、在“始基”中找到雏形。
——巴门尼德的“存在”是永恒的、不生不灭的、不动的。而在他之前的希腊哲学家们的“始基”虽然产生万物、万物又复归于它,但在他们心目中,“始基”之为“始基”应该是始终不变的、不生不灭的,变换的只是那个永恒的东西的形态。始基哲学家们所追求的就是这种永恒的、不生不灭的东西,而不是那种有生有灭的、短暂的东西,而不管他们把“始基”归结为“水”还是“气”抑或是其它的什么。
——巴门尼德的“存在”是“一”,是连续的、不可分的。在他之前的哲学家还没有人把 “始基”看成是多,“四根说”的出现也只是在他之后的事情。即使与巴门尼德对立的赫拉克利特也认为万物的始基是“一”(即“火”),世界遵循着“同一个道”、“一切都遵循着道”。更不用说毕达哥拉斯学派曾明确主张过“万物的本原是一”。在他们看来,与那唯一的本体相对立的是间断的、可分的“多”,那个唯一的本体驾驭万物即多,因为它是连续的、不可分的。
——圆圈的性质。虽然巴门尼德力图使他的“存在”摆脱感性事物的纠缠,但他最终还是没有让他的“存在”摆脱感性的性质,因为他往往又把存在说成是有形体的。他写道:“存在者有一条最后的边界,它在各方面都是完全的,好像一个滚圆的球体,从中心到每一个方面距离都相等”。之所以如此,是因为古希腊人习惯于用球形或圆形来象征一个事物的唯一性和完满性。始基哲学家们把始基看成是万物由之产生、万物又复归于它的东西,这样,始基与万物的关系组成一个完整的周期性的圆圈,虽然这个圆圈形成于“产生”和“复归”的整个流动过程中。总之,“存在”和“始基”都具有圆圈的性质、完满的性质。
——思想与“存在”是同一的。巴门尼德说:“能被思维者和能存在者是同一的”。“可以被思想的东西和思想的目标是同一的;因为你找不到一个思想是没有它所表达的存在物的”。巴门尼德何以会得出这样的结论?他何以会相信人们思想中所追求的对象(如:与现象的“多”相对待的本质的“一”)是真实存在的?让我们回过头去看看始基哲学家们是如何了解始基的。始基哲学家们虽然把始基归结为具有较浓感性色彩的“水”、“气”等等,因而他们的具体哲学观点被巴门尼德斥之为“意见”,他们之间的争论也被称为“意见之争”。但他们都有一个共同的思想追求和目标,即努力去寻找万物的统一本质,寻找那个万物由之产生、万物又复归于它的东西;他们有一个共同的信念,即相信他们所追求的这个“一”(即始基)、这个一般、 这个“世界的共同本质”是真实存在的,他们丝毫也没有怀疑过这个“一”、“本质”、“一般”的真实性,即不认为它是虚假的。在他们心目中,始基是追求的目的,也是被思想的对象。这一思想核心虽被意见包围着,但核心是一样的,而且,在不同哲学家那里,始基之为始基总有某些共同特征。这些共同特征只有通过反思、内省、洞见而被发现、被悟出,始基与其特征有着内在的逻辑关系。事实上,相信始基即一般、本质是真实存在的观念已成为古希腊时代的现实的民族精神,并沉淀在他们的头脑中,流淌在他们的血液中,有意识或无意识地影响着该民族的每个个体及智慧精英。巴门尼德也脱离不开他所处的那个民族、那个时代,脱离不开始基哲学家们所铺垫的思想背景,他也理所当然地相信思想所追求的“一”、一般、本质的真实存在。他的“同一”命题带有概括性和总结性。
“思维”与“存在”的“同一”在这里实际上是以“一”、一般、本质为中介而建立起业的,是靠纯粹始基即摆脱了“水”、“气”等具体感性事物纠缠的始基亦即靠单纯的“一”、单纯的一般、纯粹的本质而建立起来的。既然“一”、一般、本质是真实存在的,在哲学家的思想中所追求的“智慧”即思想的目标也正是这样的“一”、一般、本质,那么,思维与存在就是同一的。在巴门尼德看来,一般、本质是“能存在者”,也是“能被思维者”,当然“能被思维者和能存在者是同一的”。
他以前的许多哲学家都对他们所追求的“一”进行思想和言说,这种“一”就成为被思维者和被言说者。巴门尼德也相信他们那个被思想和被言说的“一”之存在,所以,巴门尼德说:“那能被思维和被言说的必定存在,因为它的存在是可能的,而不存在是不可能存在的”。显然,他把这个“一”当作言说和思维的对象,他承认其他哲学家所追求的“一”之存在、被言说的“一”之存在,只是他与别人对“一”的言说方式不同、所走的道路不同。他认为只有他自己所走的道路才能达到真理、才不会把“空洞的名词”以及把感性经验的东西即“非存在”“固定”在语言中。他只把思想的对象固定在关于这一对象的语言中,而把固定在语言中的感性经验的东西说成是欺骗。巴门尼德还认为:这个“一”作为“能被思维者”也就是以前哲学家们“思想的目标”,只要他们对这个“一”进行思想,那么这个思想就一定表达着思想的对象——“一”。所以,他说:“可以被思想的东西和思想的目标是同一的;因为你找不到一个思想是没有它所表达的存在物的”。既然二者是同一的,那么就可以根据思想的特征去把握存在的特征,由此,巴门尼德开创了西方哲学史上先验论的哲学方法。
总之,历史上那些最内在的看不见的精髓在巴门尼德哲学思想里得到了最精致的表现,并因此提升出“存在”概念、演绎出“存在”论。“存在”论是古希腊哲学的自己历史的产物。

赫拉克利特与巴门尼德观点的不同之处

璀璨的古希腊哲学其实就解决了两个问题,一个是“是什么”,另一个是“为什么”。前者开启了本体论,后者开启了科学(自然哲学)探索。

——题记

为何要先说上面这句话呢?这跟今天咱们谈论的两个人有关。具体都谁,请接着往下看。

古希腊哲学中有两个人,他们的思想一直是对立的,甚至水火不容,但就是这两位思想迥异的两位哲人,开创出了不少后来的西方哲学流派。这两人是谁呢?就是大名鼎鼎的赫拉克利特和巴门尼德。

了解西方哲学历史的人,想必都知道赫拉克利特的那句“一个人不可能两次踏入同一条河流”的名句,但殊不知,他的对手、死敌、存在论的坚决维护者巴门尼德也有一句名言,那就是“思维与存在是同一回事”。

为了更好的了解这两人,探讨下他们的思想底蕴,同时也结合现实思考下,他俩的思想到底哪个更接近当今的科学,哲学诗画特意整理了此篇,一起来共同进入,如果你自己的想法或建议,甚至富有成效的真理之思,请后台留言,和众多哲粉一起探讨,提升。

先说赫拉克利特

赫拉克利特,古希腊富有传奇色彩的哲学家,是爱菲斯学派的代表人物。他出生在伊奥尼亚地区的爱菲斯城邦的王族家庭里。他本来应该继承王位,但是他将王位让给了他的兄弟,自己跑到女神阿尔迪美斯庙附近隐居起来。据说,波斯国王大流士曾经写信邀请他去波斯宫廷教导希腊文化。

著有《论自然》一书,现有残篇留存。被公认为朴素辩证法思想的代表人物,第一位提出认识论的西方哲学家。

赫拉克利特认为宇宙万物都处于一种流变之中,不仅自然界,就连人和社会皆如此,没有什么是永存的,万物都在不停地变化,流逝。因此从这个意义讲,一个人是不可能两次踏入同一条河流的,因为当你第二次踏入这条河流,河流已经产生了变化,和你第一次踏入的河流已经不是同一条了。由此得出,人的感觉世界,人们通过五官所看到听到的一切经验认识一直是处于变动不居的状态中的。因此他提出了万物皆流变的说法,并由此建立了自己的哲学学说。

赫拉克利特的哲学主旨是:万物皆变,我们处于多样化的世界,无物常驻。他以火为本原,将世界的多样性统一于一种变动不居、能变生各种异质事物的具体物质,从而将米利都哲学推进到一个新境界,展示了一幅较完整的朴素辩证法的世界图景。他的“人的认识只能从感性具体的东西中产生”这个观点后来发展为了西方哲学中的一个分支,即现象学。

这种万物流变的思想的基础是:宇宙从一开始就是处于一种时间单向度的演化之中,即时间在先,万物只能按照时间的单箭头向前推进,就如同河流一样,它只能向前流,无法后退。变化才是世界的本质,才是万物的本原。

再看巴门尼德

巴门尼德,古希腊哲学家。他是前苏格拉底哲学家中最有代表性的人物之一,爱利亚学派的实际创始人和主要代表者。他是色诺芬尼的学生,同时也受到毕达哥拉斯派成员的影响。

主要著作是用韵文写成的《论自然》,如今只剩下残篇,他认为真实变动不居,世间的一切变化都是幻象,因此人不可凭感官来认识真实和存在。

巴门尼德认为世界的本原和发展不是变化,而是不变,世界是一。万物都是从一发展而来。宇宙的生成和演化并不是时间在先,而是逻辑在先,存在在先,即先有存在,然后才有其他,最后发展演化出形态多样的万物。在这万千世界的表象中,有着一些不变的事物,即存在。存在是永恒的,是一,连续不可分;存在是不动的,是真实的,可以被思想;感性世界的具体事物是非存在,是假相,不能被思想。人的感官和经验总是骗人,我们要通过现象看本质,通过感性认识理性。

通过逻辑在先、理性认识、万物不变这些观点,巴门尼德想使人们从变动不居、生灭不已的感觉经验世界中跳脱出来,超越出来,从而转向一种常住不变、永恒不灭的本质世界。由此看,巴门尼德的思想与赫拉克利特的是相反的,对立的。由于巴门尼德对存在和逻辑的首次提出,才发展延展出了后来的柏拉图的理念说。

巴门尼德认为人们在认识过程中,有两条路:真理之路和意见之路。前者是存在,是有,是万物发端之初就本来存在的万物实体;而后者是非存在,非存在即人的感官世界,经验世界;非存在无法被我们的思想所提取并给予加工和整理以至形成理念,因为感觉和经验一直是变化的,且因人而异;因此带有普遍必然性的知识只有一条路,即存在之路。只有存在或真理,是可以思想和述说的。知识具有普遍性,而意见没有。意见和感觉永远因人而异,不能成为知识。

比如,今天很热,这只是感觉,并不是知识,可能你问另外一个人,他会说不热呀;今天下雨了或雪很白,这也仅仅是事实,也不能成为知识。只有2+2=4或2乘以2等于4这种,才能算作知识,不会产生歧义(语言和认识上的)。

巴门尼德认为思维存在是认识的对象,凡是能够被思想和述说的就一定是存在的(这与贝克莱的存在即被感知以及黑格尔的存在即合理有着不同的含义),由此得出:思维与存在是一回事,即思维与存在的同一性,也就意味着只有在思想中才能达到知识与对象的同一性,才能认识世界。而在感觉经验中无法做到这些。这也是西方思辨思维和抽象思维的雏形。

通过以上这些,巴门尼德奠定了西方哲学的思维模式,即通过不变理性的认识方式认识万物的本质。由此他也奠定了哲学中的一大内容构成——本体论。从巴门尼德开始,人们开始用逻辑论证、观察思考的方式,使西方哲学和科学由宇宙生成论转向了存在本体论(即世界来自理性永恒的东西)。

结语:

赫拉克利特认为万物处于变化,是多,是个别,处于感觉和经验中,一直在变化,而巴门尼德认为万物不变,是一,是一般,万物的本质是思维与存在的同一,本质永远静止,不变。

你认为这个观点哪个更胜一筹呢?哪个对我们认识世界帮助更大呢?欢迎后台留言。
这种赫拉克利斯的话然后呢水垢和蛋白质这种反应的话我们也都知道甲烷生活方式的话也是有很多的赫拉克利斯和八门观点的不同之处表现就让我们生活当中方方面面都感觉特别
布拉克利特与巴门尼德观点的不同,质数,它们的最大的不同之处在于他们嗯所采用的点是不一样。

佛家弟子真传之巴门尼德篇

巴门尼德的名言,“存在者存在,非存在者不存在”。一般人听后完全云里雾里,不知所云。所以我需要解释一下,他说的这个“存在”,并不是指我们平时所说的物体存在,比如砧板上的菜刀存在,蚂蚁存在,人存在于地球等,他这个“存在”指的是事物背后的本质。他认为事物背后的本质是真实存在的。而他所说的“非存在”,指这一个现象世界,恰恰就是我们说的物体存在。他实际上颠倒了平常人看待“存在”与“非存在”的关系,所以我们才会自然地被他的思想所绕晕了。

当然,那时古希腊尚未有“本质”这一个概念,但自从巴门尼德与毕达哥拉斯以后,哲学家便会把关注点放到事物背后的某种东西,用巴门尼德的话来说,这种东西一定是不生不灭,不变不动的。只要这样,这种东西才能决定眼前这一个在反复生成中形成的世界。

在巴门尼德看来,这个现象世界是流变的,如同海市蜃楼一般,即现象世界是表象的,这一点完全与佛家思想一致,叔本华欧式化的佛家思想当然大底也如此。但巴门尼德更极端,他认为这个现象世界是不真实的,因此是非存在的。而本质的东西,只有人通过抽象思维才能把握,因此他又提出第二个重要的观点,“思维与存在是同一的”。当然说白了就是思维与思维是同一的,变成了同义反复。

“存在者存在”,通往真理之路,“非存在者不存在”,通往意见之路。几乎与佛家思想如出一辙,巴门尼德与佛家都关注事物背后的东西,而对眼前的现象持超然物外的态度,不以物喜不以己悲,在这个世界中超脱而出。

当然,巴门尼德固然没有和佛家思想有任何继承关系,在此之所以诙谐地说他是佛家子弟真传,只是为了说明两者在一定程度上具有一定的相似之处。但两者的侧重点也不完全一致,比如佛家思想更强调对人自身的控制,成为肉体上的主人,情绪和欲望的主人,有修炼的意味。巴门尼德则完全没有修炼这层意思。
文章标题: 关于巴门尼德名言的几个问题
文章地址: http://www.xdqxjxc.cn/renshenggeyan/161650.html

[关于巴门尼德名言的几个问题] 相关文章推荐: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