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访问喜蛋文章网
你的位置:首页 > 人生格言 > 文章正文

“生命是一团欲望...”真的是叔本华说的

时间: 2022-12-05 07:00:01 | 来源: 喜蛋文章网 | 编辑: admin | 阅读: 101次

“生命是一团欲望...”真的是叔本华说的

欲望的悲剧——从《榆树下的欲望》看人欲

悲观主义大师王国维在《红楼梦评论》中写道:“生活之本质何?欲而已矣。”欲望作为动物的一种最基本,最原始的本能存在于生活之中。从古至今,无论东西方,对欲望的讨论都是在表达其是痛苦的根源,也是悲剧的根本原因。然而,生而为人,能有几个是无欲无求的呢?话剧《榆树下的欲望》就恰恰演绎了这种凡人挣扎于情欲和物欲之间的痛苦和悲剧。

《榆树下的欲望》是美国著名戏剧作家尤金·奥尼尔的代表作之一,被誉为“美国第一部伟大的悲剧”。故事是在19世纪美国加利福尼亚淘金热潮的时代背景下展开的。讲述了在美国新英格兰一处田庄中的一对父子和一个女人之间的爱恨纠葛。因为故事发生在两棵大榆树下,本剧由此得名。

七十五岁的凯博特是这片土地的主人。他的一生都在追求财富。他待人冷漠,自私,吝啬并且残暴。对金钱的欲望驱使着他逼迫前两任妻子像牲口一样劳作,把他的儿子们当作仆人和奴隶。在他的世界里,没有什么是比金钱更加重要的,他活着的全部意义就是占有,就算是死亡他也要将财产全部带走——“我要活下去,要永远的活下去,要是我办不到,在我临死的时候,我会放一把火,看着它烧掉。这里每一棵麦穗,每一棵树,直到最后一根草!我会看着,看着一切都随我死去,没有人能占有曾经属于我的东西。”然而,在凯博特的一生中大部分时间都是孤独的,纵使他拥有很多爱的载体——两任妻子,三个儿子——可他却从来不知道爱的滋味,于是他又迎娶了第三任妻子艾比,一个比他小四十多岁的女人。

开博特的儿子们也同样处在物欲的支配之下。同父异母的兄弟间互相争夺财产,大家对此也都心照不宣。伊本用计骗走了他的两位哥哥彼得和西蒙,让他们去追逐加利福尼亚的“金子”,而自己却留在农场,任父亲欺压霸凌,只为了夺回本属于她母亲的土地。继母艾比的到来,让伊本为母亲复仇的怒火熊熊燃烧,在物欲与情欲的作用下,与继母发生了奸情。

艾比是一个漂亮丰满的女人,“她的身上有一种骚动,野性和不顾一切的气质。”她从小就是孤儿,她的生活充满了悲剧和贫苦。她渴望能有拥有土地,拥有自己的财富,于是她嫁给了凯博特,希望能从他的手中继承土地。可是凯博特的吝啬让她感到绝望,她唯一的希望就是能够为凯博特剩下一个儿子。而他此时也爱上了伊本,最终在情欲的驱使下为伊本生下了一个男婴。

对于这个男婴,不知情的凯博特以为是自己的孩子,便对伊本说,他所有的财产都要留给艾比和她的孩子。这让伊本意识到自己被艾比利用,他认为艾比引诱自己仅仅是为了夺走本属于他的土地,而不是真的爱他——“她把什么都要一口吞下。”他开始对艾比由爱转恨。而艾比为了证明她是真的爱伊本,并没有利用他,亲手杀死了他和伊本的孩子。

当伊本得知艾比杀死了他们的孩子后,愤怒冲昏了伊本,他通知了警察。然而在警察到来前,他意识到自己有多爱艾比,于是回到艾比身边,与她一同等待着警察的逮捕。

奥尼尔认为“人生就是一出悲剧,由各种欲望导致的悲剧。”《榆树下的欲望》中就设计了人们对于财富追求的物欲,同时物欲也导致了情欲的悲剧。第一次世界大战摧毁了人类的信仰,人类处于一种“不可思议的,痉挛性的文明中,到处是慌张,混乱和斗争。”信仰的幻灭使得人们对金钱和物质愈加崇拜。尼采用“上帝死了”来形容这个信仰缺失,物欲横流的时代。《榆树下的欲望》就再现了信仰缺失下人们对于金钱的崇拜,深刻揭示了被物欲,情欲与各种欲望支配下的人们的生活。虽然故事的最后是情欲战胜了物欲,让这个故事得到了升华,但无论是精神上还是物质上,终归都是欲望。无独有偶,《了不起的盖茨比》中,盖茨比对拥有黛西有着强烈的欲望,而正是这种欲望将其一步一步地拉像了自我毁灭的深渊,成就了一个悲剧。人类在欲望的世界里挣扎,同时对欲望的盲目追求导致的悲剧不断上演,这是人的本性,无论如何都无法避免。

老子讲“人之大患有我身”,意思就是说人生最大的痛苦就是有了身体,而有了身体就有了欲望。每个人都不可能做到无欲无求的境界,特别是在如今这个没有信仰的时代。村上春树在《斯普特尼克恋人》中用“简直像蝉壳”来形容人脱离了欲望的状态。影响与说服大师拿破仑·杨庭也认为“人是欲望的产物”,没有欲望的人就像没有灵魂的躯壳,行尸走肉般存在于世间。可我们不得不要面对一个事实,在中国古代的伦理思想中,人欲的善恶作为最基本的问题被反复讨论。宋明理学时期关于人欲的讨论甚至走向了一个极端,即朱熹所主张的“存天理,灭人欲”。朱熹认为的人欲是“心之疾疚”,也就是说人欲是被物质的欲望所蒙蔽或迷惑产生的恶念。很长一段时间内,人欲作为邪恶的化身被节制或被压抑。到19世纪西方非理性思潮发展时,人欲才开始作为人类的本性得到正视。叔本华认为“生命是一团欲望,欲望不能满足便痛苦,满足便无聊,人生就在痛苦和无聊之间摇摆。”我们的社会就是在这种满足欲望的无聊以及无法满足的痛苦中不断向前发展的。

“对欲望不理解,人就永远不能从桎梏和恐惧中解脱出来。如果你摧毁了你的欲望,可能你也摧毁了你的生活。如果你扭曲它,压制它,你摧毁的可能是非凡之美。”印度20世纪伟大的哲学家、心灵导师克里希那穆提认为,人不应该压制自己的欲望,而欲望也没有所谓的善恶之分,只是人们不理解欲望,难以从人生的悲剧性中得到解放。反观《榆树下的欲望》无论是物欲也好,情欲也好,本无善恶对错之分,如果艾比真的是利用伊本也只是为了满足自己的欲望而已,也是无可厚非。然而悲剧就在于人对欲望的不理解和盲目追求上,无论是伊本对土地财富的念念不忘而由爱生恨,还是艾比对情欲的苦苦追求而酿成杀子悲剧,都是对欲望盲目追求的结果。

叔本华说,“人受两种力量支配:欲望和理智。欲望就像是一个有眼睛的瘫子,理智就像是一个身强力壮的瞎子,理智的肩膀上背着欲望,欲望指挥理智前进的方向。”人终究无法摆脱自身的欲望,我们能够做的也只有控制我们的欲望,寻求于理智的指引,以避免或减轻盲目追逐带来的悲剧。

不得不承认,如今的社会发展如此之快,很大一部分得益于人类对满足欲望的追求,甚至可以说欲望是人类发展的原动力。然而,我们也应该意识到,欲望也会是人类走向自我毁灭的原动力,就像艾比和伊本,就像盖茨比。

笔者后记:本文集中了各个时期各个名家对欲望的观点。笔者并不敢轻易表态。但是在最后笔者想谈一谈对这个话剧的感想。

悲剧,无疑是一个悲剧,但是笔者认为这是一个很美的悲剧,至少不会像《了不起的盖茨比》那样让笔者对人性感到绝望和无助。艾比,是笔者最喜欢的一个人物,她物欲和情欲的释放无不彰显了女性开始走向独立与自由。第一次世界大战以后,一些女性开始担任家庭教师,或者秘书,报社记者等等,女性开始以社会的一份子参与到社会的生产发展中去,这对女性是一场前所未有的解放。故事中的艾比就是这样一位从由家庭的劳苦解放的女性,她开始追求自己想要的财富,自己的爱情,她这种极端的欲望释放正是长期被压制的结果,她在自己的欲望中得到了解放。虽然最后是一个悲剧,但是笔者很敬佩艾比敢于释放自己欲望的勇气,这与凯博特前两任的妻子都不一样,她知道自己想要的是什么。

在看剧的时候,笔者总有一种恍惚间走进剧中,爱上艾比的错觉。嗯,或许我是真的爱上了艾比,只是她只是一个虚构。之所以从欲望的角度去写这篇观后感,是因为笔者屡次陷入艾比的情欲中无法自拔。对于物欲,笔者并没有什么强烈的追求,就像海明威所说“我穷尽一生就是为了证明人远比你想象的需要的更少。”而对于情欲,笔者有着一种近乎疯狂的执拗,由此我在艾比身上看到了自己。她为证明自己的爱而亲手杀死自己的孩子时,笔者第一次被这艾比的爱所震撼,原来人欲可以支配人促成如此的悲剧。

至于凯博特,我对他更多的是同情,纵使他尖酸刻薄,吝啬残暴,视财如命,但他终归想要被爱,可却从来没有得到过,或许是因为他从来没有付出过爱的原因吧。当他看着比他小四十多岁的艾比说出“春天来了,我却老了”究竟是一种怎样的心情呢,笔者实在是很难体会。

还有伊本,他身上有很强的恋母情结,他懦弱胆小,有时在想艾比究竟爱他什么呢?也许就像艾比说的那样,他们身上有很多相似的地方,无论是无法阻挡的情欲还是对土地财富渴望的物欲。笔者讨厌他,但最后伊本回到艾比身边时这种讨厌又消失了。奥尼尔曾经对伊本和艾比的爱情感到遗憾,但是笔者觉得这样真的结局已经很完美,至少他们最后还是相爱了。

这部剧要表达的实在是太多了,笔者能力有限,无法和盘呈现,所以强烈推荐喜欢戏剧的朋友有机会一定要看一看。

叔本华经典语录

1. 不管命运如何降临我们身上,不可太高兴,也不可过分悲伤。一方面是由于一切事物都在充满变化,我们的运气随时都会变动;另一方面是因为在判定事情对自己是好是坏之时,我们易于受到欺骗。——叔本华
2. 衡量一个人是否幸福,不应该看他拥有多少高兴的事,而应该看他是否正为一些小事烦恼着。只有幸福的人,才会把无关痛痒的小事挂在心上。那些经历着大灾难的人是无暇顾及这些小事的。也因此在失去幸福以后,人们才会发现它们曾经存在。——叔本华
3. 针对别人的行为动怒就跟像一块我们前进路上的石头大发脾气同等的愚蠢。对于许多人,我们最聪明的想法就是:“我不准备改变他们,我要利用他们。”——叔本华
4. 在人生的路途中,如果我们愿意而且有能力做到两点:放眼前途,容忍异己,我们会受益良多。前者让我们不受损失和伤害,后者可以使我们免于争论和口角。——叔本华
5. 生命是一团欲望,欲望不能满足便痛苦,满足便无聊,人生就在痛苦和无聊之间摇摆。——叔本华
6. 我们无论要做或者不做什么事情,我们首要考虑的几乎就是别人的看法。只要我们仔细观察就可以看出,我们所经历过的担忧和害怕,半数以上来自这方面的忧虑。它是我们那容易受伤的自尊心在作怪。——叔本华
7. 人们聚会的场面越大,就越容易变得枯燥乏味。只有当一个人独处的时候,他才可以完全成为自己。谁要是不热爱独处,那他也就是不热爱自由,因为只有当一个人独处的时候,他才是自由的。——叔本华
8. 朋友都说自己是真诚的,其实,敌人才是真诚的。所以,我们应该把敌人的抨击、指责作为苦口良药,以此更多地了解自己。患难之交真的那么稀有吗?恰恰相反,我们一旦和某人交上了朋友,他就开始患难了,就向我们借钱了。——叔本华
9. 一个人对与人交往的爱好程度,跟他的智力的平庸及思想的贫乏成正比。人们在这个世界上要么选择独处,要么选择庸俗。除此以外没有再多的选择了。——叔本华
10. 一般来说,假如我们拒绝借钱给一个朋友,那我们不会失去这个朋友;但如果借钱给他,那我们反倒很容易失去了他。同样,如果我们对朋友保持一定的傲气和疏忽、大咧的态度,那我们不会轻易失去他们;但如果我们表现出太多的礼貌和周到,我们反而有可能失去这些朋友,因为我们的礼貌和殷勤会使朋友变得傲慢、令人难以容忍。——叔本华
11. 人性一个最特别的弱点就是:在意别人如何看待自己。——叔本华
12. 人就像寒冬里的刺猬,互相靠得太近,会觉得刺痛;彼此离得太远,却又会感觉寒冷;人是务必持续适当的距离过活。——叔本华
13. 在这样一个充满缺陷的世界里,如若你能遇到真挚的朋友就好好珍惜吧。有时候,我们连对自己真诚都做不到。所以,无需苛责别人,人性本就复杂奇怪。——叔本华
14. 拒绝现在的欢乐时刻,或是因为对过去和未来不安,而未能珍惜目前的美好时光,就是极大的愚蠢。但对于现在,让我们记住塞尼加的话:“把每一天都当作独特的一生看待。”我们要尽可能地把每一天过得称心满意,它是我们实际上拥有的唯一时间。——叔本华
15. 如果我们的存在是否具有价值需要依靠别人来评定,我们的生命就是可悲的。——叔本华
16. 平庸的人关心怎样耗费时间,有才能的人竭力利用时间。——叔本华
17. 所有的真理都要经过三个阶段:首先,受到嘲笑;然后,遭到激烈的反对;最后,被理所当然地接受。——叔本华
18. 如果我们怀疑一个人说谎,我们就应该假装相信他,因为他会变得愈来愈神勇而有自信,并更大胆地说谎,最后会自己揭开自己的面具。——叔本华
19. 任何危险只要还留有怀疑的余地,只要仍有可能加以挽救,我们就不该战栗,不该只作抵抗不抱其他想法——正如对待天气一样,只要见到一丝蓝天,就不该对天气失望。的确,我们应该这样说:即使全世界坍塌成为废墟,我们仍要保持泰然心情。——叔本华
20. 人的面孔要比人的嘴巴说出来的东西更多,更有趣,因为嘴巴说出的只是人的思想,而面孔说出的是思想的本质。——叔本华
有主题参考吗?还是任意即可?
1. 不管命运如何降临我们身上,不可太高兴,也不可过分悲伤。一方面是由于一切事物都在充满变化,我们的运气随时都会变动;另一方面是因为在判定事情对自己是好是坏之时,我们易于受到欺骗。——叔本华
2. 衡量一个人是否幸福,不应该看他拥有多少高兴的事,而应该看他是否正为一些小事烦恼着。只有幸福的人,才会把无关痛痒的小事挂在心上。那些经历着大灾难的人是无暇顾及这些小事的。也因此在失去幸福以后,人们才会发现它们曾经存在。——叔本华
人类幸福的两大敌人是痛苦和无聊。

没有人生活在过去,也没有人生活在未来,现实是生命确实占有的唯一形态。

普通人只想到如何度过时间,有才能的人设法利用时间。
老年时最大的安慰莫过于意识到,已把全部青春的力量都献给了永不衰老的事业。

要么庸俗,要么孤独。

人性一个最特别的弱点就是:在意别人如何看待自己。

没有相当程度的孤独是不可能有内心的平和。

人生实如钟摆,在痛苦与倦怠之间摆动。

事物的本身是不变的,变的只是人的感觉。
叔本华经典语录
1、人一生要做的两件事就是防患于未然和豁达大度。前者是为了使他避免遭受痛苦和损失,后者是为了避免纷争和冲突。

2、不加思考地滥读或无休止地读书,所读过的东西无法刻骨铭心,其大部分终将消失殆尽。
3、具有伟大心灵的人,相对于他的心灵来说,永远是王。
4、劣书是损害我们精神思想的毒药。
5、为什么在我们年轻时我们面前的生命之路总是显得无比漫长?因为我们不得不找寻空间塞满我们无限的希望。
6、没有深厚经验衬托的广博思想和知识,就像是一本每页仅有两行正文却有四十行注释的教科书。
7、读书而不思考,就不可能心领神会,得到的浅薄印象往往稍纵即逝。
8、财富就像海水,饮得越多,渴得越厉害;名望实际上也是如此。

叔本华这句话怎么理解?

生命是一团欲望,欲望不能满足便痛苦,满足便无聊,人生就在痛苦和无聊之间摇摆。
每个人都有欲望,一些人所谓的试图控制自己的欲望并达到“空”和“无我”的境界不太现实!

在无私活动的实践瑜伽和爱心服务瑜伽中,目的不是消灭或者停止欲望,相反,目的是使欲望纯净化,并把他引导向正途。

例如:一个要为私己服务的人有欲望,而一个要为整体服务的人也有欲望。一个人的欲望是为自己服务,另一个的欲望则是为整体服务。这两种情况欲望仍然存在!

一个人以不求名利或无私地精神来做自己的工作,就会体验到内心的满足。

以自我为中心的人不明白,正是自私让他们无法体会真正的快乐。换言之,他们相信自私地活着才会快乐,但事实上自私自利只会换来空虚和痛苦。
文章标题: “生命是一团欲望...”真的是叔本华说的
文章地址: http://www.xdqxjxc.cn/renshenggeyan/158053.html

[“生命是一团欲望...”真的是叔本华说的] 相关文章推荐: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