孔子的话被后代曲解的都有哪些?经典的有哪些?
①君君、臣臣、父父、子子。 后人把它看做是“君要臣死臣不得不死,父要子亡子不得不亡”的始作俑者,其实这完全篡改了孔子的原意。孔子的“君君、臣臣、父父、子子”,原意是君子应像个君子,臣子应像个臣子,如此类推。此语的内涵还应包括两个方面,既有对君的要求,也有对臣的要求,而不是仅对臣而言。 ②民可,使由之;不可,使知之。 后人由于不当的断句而造成误读,他们把孔子的这句话读成“民可使由之,不可使知之”,意思大变,于是理解为孔子力主推行愚民政策,让民众按照统治者的意思去做事,却不要让他们知道这样做的原因。这真是对孔子莫大的冤枉。原句是,子曰:“兴于诗,立于礼,成于乐。”子曰:“民可,使由之;不可,使知之。”原话恰恰是孔子的教民主张,意思是:对于礼乐,老百姓如果认可的话,就让他们去实践好了;如果老百姓不认可,就要想办法去教化他们。这哪里是愚民政策呢? ③中庸之为德也 后人常常把“中庸”理解为一种保守的为人处事的态度和原则,其实,“中庸”的原意是“最恰当,最合适的,不走极端、不偏不倚的处事方法和态度”。 ④有教无类 一般人根据孔子所收的学生有平民有贵族的现象,理解为对任何人都给予教诲,没有种类的区别,没有贵贱之分。其实它的本意是教育的目标是没有区分的,都是一致的,通过教育,使所有的人都成为知仁懂礼的人。 ⑤君子喻于义,小人喻于利。 人们对这个句子的本身理解没有问题,但由此衍生出的理解就有问题了。许多人认为,孔子是不看重“利”的,由此推之,君子是不言利的。其实这不符合孔子的思想,孔子依然好利,他曾经说过:“不义而富且贵,于我如浮云。”他还说:“邦有道,贫且贱焉,耻也;邦无道,富且贵焉,耻也。”在孔子看来,君子应该追求“利”,但不能有“不义”之利;他甚至认为,当国家清明时,个人不能得利不能富贵,那是一件很丢人的事情。 ⑥不在其位,不谋其政。 有人根据这句话认为孔子是一种没有社会责任感的表现,其实,整个一部《论语》,无一不在表现孔子的强烈的社会责任感,无一不在表现他“知其不可为而为之”的人格精神。“不在其位,不谋其政”,正体现出孔子的政治智慧:不在其位而谋其政,是越位,其结果只能是自取其辱;不在其位而谋其政,会混乱政治秩序,对国家对人民都没有好处。 ⑦学而优则仕 很多人认为是“学习好了就可以做官”,其实,原意是“在完全学到了仁礼之后,还有剩余的精力,就可以做官了”。这句话的前面还有一句是“仕而优则学”,合起来理解是,一个人在做官的同时,有剩余精力就要学习;学习仁礼好了,便可以去做官。孔子非常重视学习,只有通过学习,具备了高尚的道德,才是做官的前提。一边学习一边做官,为的是做一个好官。 ⑧唯上知与下愚不移 很多人将此句话断章取义理解为“上智下愚”,以此认为孔子瞧不起劳动人民。其实这句话有着特定的话语背景,是针对教育来说的,他指出了教育的差异性,既承认有天才,也承认有愚不可教的人,说明了“教育不是万能的”道理。此句话的原意是:只有上等的智者和下等的愚民是改变不了的。
①君君、臣臣、父父、子子。 后人把它看做是“君要臣死臣不得不死,父要子亡子不得不亡”的始作俑者,其实这完全篡改了孔子的原意。孔子的“君君、臣臣、父父、子子”,原意是君子应像个君子,臣子应像个臣子,如此类推。此语的内涵还应包括两个方面,既有对君的要求,也有对臣的要求,而不是仅对臣而言。 ②民可,使由之;不可,使知之。 后人由于不当的断句而造成误读,他们把孔子的这句话读成“民可使由之,不可使知之”,意思大变,于是理解为孔子力主推行愚民政策,让民众按照统治者的意思去做事,却不要让他们知道这样做的原因。这真是对孔子莫大的冤枉。原句是,子曰:“兴于诗,立于礼,成于乐。”子曰:“民可,使由之;不可,使知之。”原话恰恰是孔子的教民主张,意思是:对于礼乐,老百姓如果认可的话,就让他们去实践好了;如果老百姓不认可,就要想办法去教化他们。这哪里是愚民政策呢? ③中庸之为德也 后人常常把“中庸”理解为一种保守的为人处事的态度和原则,其实,“中庸”的原意是“最恰当,最合适的,不走极端、不偏不倚的处事方法和态度”。 ④有教无类 一般人根据孔子所收的学生有平民有贵族的现象,理解为对任何人都给予教诲,没有种类的区别,没有贵贱之分。其实它的本意是教育的目标是没有区分的,都是一致的,通过教育,使所有的人都成为知仁懂礼的人。 ⑤君子喻于义,小人喻于利。 人们对这个句子的本身理解没有问题,但由此衍生出的理解就有问题了。许多人认为,孔子是不看重“利”的,由此推之,君子是不言利的。其实这不符合孔子的思想,孔子依然好利,他曾经说过:“不义而富且贵,于我如浮云。”他还说:“邦有道,贫且贱焉,耻也;邦无道,富且贵焉,耻也。”在孔子看来,君子应该追求“利”,但不能有“不义”之利;他甚至认为,当国家清明时,个人不能得利不能富贵,那是一件很丢人的事情。 ⑥不在其位,不谋其政。 有人根据这句话认为孔子是一种没有社会责任感的表现,其实,整个一部《论语》,无一不在表现孔子的强烈的社会责任感,无一不在表现他“知其不可为而为之”的人格精神。“不在其位,不谋其政”,正体现出孔子的政治智慧:不在其位而谋其政,是越位,其结果只能是自取其辱;不在其位而谋其政,会混乱政治秩序,对国家对人民都没有好处。 ⑦学而优则仕 很多人认为是“学习好了就可以做官”,其实,原意是“在完全学到了仁礼之后,还有剩余的精力,就可以做官了”。这句话的前面还有一句是“仕而优则学”,合起来理解是,一个人在做官的同时,有剩余精力就要学习;学习仁礼好了,便可以去做官。孔子非常重视学习,只有通过学习,具备了高尚的道德,才是做官的前提。一边学习一边做官,为的是做一个好官。 ⑧唯上知与下愚不移 很多人将此句话断章取义理解为“上智下愚”,以此认为孔子瞧不起劳动人民。其实这句话有着特定的话语背景,是针对教育来说的,他指出了教育的差异性,既承认有天才,也承认有愚不可教的人,说明了“教育不是万能的”道理。此句话的原意是:只有上等的智者和下等的愚民是改变不了的。
有哪些被后人曲解的古文或古诗词
一种是断章取义的,就是单独拿出来翻译没错,但结合当时的社会与实际情况不符
《论语宪问》 或曰:‘以德报怨,何如?’子曰:“何以报德?以直报怨,以德报德”
白话:以德报怨怎么样?孔子说,那用什么报答别人的恩惠呢?应该以牙还牙以眼还眼,同时又要知恩图报
这里很明显,以德报怨不是孔子提出来的,并且孔子否定了以德报怨的思想。但我们的语文老师可能并不是这样说的。
《周易·乾卦》:用九,见群龙无首,吉。字面意思是,一群龙没有领导,表示没有领导人,一团混乱或者一盘散沙
结合语境实际上是说,大家平等相待,团结一心,没有,也不需要某个人作为领导。
一种是错别字(就是出土字迹模糊或者当初没有看明白偏旁部首的,还有早期出土版本和后期不一样的,之后发现某期出土的是错别字的),另一种就是翻译错误(主要是翻译时结合现代字释义,主观臆断,或者是没有结合撰文朝代年限当时的用字习惯和当时字的释义)
比如:人尽可夫,表示任何人都可能成为她的丈夫,这里“可”是可能,表示假设,而不是能够
《左传·桓公十五年》:父与夫孰亲?其母曰:“人尽夫也,父一而已,胡可比也?”
白话来说就是老爸和老公哪个重要,她妈说:任何男人都可能成为她的丈夫,但他老爸却是唯一确定的存在(从生物学角度上讲,大家不要乱想),谁比得了?
断章取义的古诗词,翻译错误的古汉字,差异较大的古汉字释义
1、“执子之手,与子偕老。”
原本是战士之间的约定,说要一起死。后面的两句是说,现在和我约定的人都走了,我怎么活啊?现在它成了说夫妻关系的话了,以后写情书不要拿这句话卖蠢了。
2、“床前明月光,疑是地上霜。”
床,不是卧榻的意思;而作“井栏”解。《辞海》里明确注释,床是“井上围栏”。李白此诗作于唐开元十五年(公元727年),现在的湖北安陆。古人把“有井水处”称为故乡。诗人置身在秋夜明月下的井边上,举头遥望,顿生思乡之情。
3、“红酥手。黄滕酒。满城春色宫墙柳。东风恶。欢情薄。”
所谓“红酥手”可作红润的手指,还可解释为一种点心。陆游著名的词作《钗头凤》,写给表妹唐婉。词中以“红酥”形容红梅蓓蕾之色,是个令人陶醉的字眼儿。陆游用“红酥”来形容肤色,便寓有爱怜之意。
1、
父母在,不远游。
下半句是 “游必有方”
意思是要是出游,必须要告知去处。
2、
“言必信,行必果”。 出自《论语·子路第十三》。后面还有一句:“硁硁然小人哉”。
意思就是:固执的庸士就是这样子。庸者,庸言庸行之庸,作平常义。
“硁(keng)硁然”形容浅薄而固执。因此孟子同学直接就说:大人者,言不必信,行不必果,惟义所在。“惟义所在”——只要合乎道义。
3、
“吾生也有涯而知也无涯”出自《庄子.养生主》一直被许多人用于鼓舞学习者珍惜时间、努力学习,在这之后还有一句“以有涯随无涯殆已”;
意思大概就是说,你拿有限的生命去学什么没完没了的知识,你真是个二逼傻逼脑残呀!
4、“不孝有三种,没有后代传承乃是最大的不孝,当年舜没有告诉父母便娶妻,是因为担心自己没有后代,君子以为这跟告诉了父母没区别。”】
“不孝有三,无后为大。”这句话现在人们普遍理解作为儿女,要为家族续香火,不然就是不孝,完全错了。
这句话出自《孟子.离娄上》,原话是“不孝有三,无后为大,舜不告而娶,是为无后也,君子以为犹告也。”
意思是不孝的事情有很多(有三种之说,但孟子说过有五不孝),以不守后代之责为大。
舜没有告知父母就结婚了,这就是无后,但君子以为,和告知了差不多(因为一舜出家在外,二是尧要把女儿嫁给他,古有以帝王为父母一说,三舜的父亲对他很暴力,即使这样他还是很孝顺。
所以君子们都认为一样)。和生孩子续香火没一毛钱关系。
5、
酒肉穿肠过,佛祖心中留。
世人若学我,如同进魔道。
6、
遥闻深巷犬吠声,便有妇人惊觉欠伸,摇其夫语猥亵事。夫呓语,初不甚应,妇摇之不止,则二人语渐间杂,床又从中戛戛。既而儿醒,大啼。
7、
《周易·乾卦》:群龙无首,吉。
8、
「人是生而自由的」
下一句是:
「但却无往不在枷锁之中。」
再下一句是:
「自以为是其他一切主人的人,反而比其他一切更是奴隶。」
9、
你办事,我放心----------------------有事找江青同志商量。
10、
三思而后行,其实原文是:“季文子三思而后行。子闻之曰:再,斯可矣。”
孔子的意思是想两遍就赶紧去做,想来想去的还不行动你墨迹你妹啊!
11、
老来多健忘,
唯不忘相思。
12、
闭门造车,出门合辙
13、
百善孝为先,原心不原迹,原迹贫家无孝子。万恶淫为首,论迹不论心,论心世上少完人。
14、
相濡以沫,不如相忘于江湖。
15、【拿破仑并未有过睡狮论,详见拿破仑为什么说中国是睡狮?】
中国是一头沉睡的巨狮,当他醒来全世界都会震惊,那就永远别让他醒来。--拿破仑
16、
人不为己,天诛地灭
其中的‘为’字有两种读音,
但是正确的读法是第二声(阳平),这里的‘为’是动词
句意为 人如果不修习自己的德行(改进提升自身不足),那么天理难容(朽木不可雕也)!
17、
天地不仁,以万物为刍狗 。
原句:天地不仁,以万物为刍狗,圣人不仁,以百姓为刍狗——《道德经》
一般人的理解:“天地残暴不仁,把万物都当成低贱的猪狗来看待,而那些高高在上的所谓圣人们也没两样,还不是把我们老百姓也当成猪狗不如的东西!”
其实这句话的真正意思是说,天地不情感用事,对万物一视同仁,圣人不情感用事,对百姓一视同仁。
中华文化中有多少被误会的典故?
中华文化光辉璀璨五千年,在悠久的历史长河中,以独特的语言和文字,抒写了无数的经典。中华传统文化中,有非常多流传至今的宝贵财富。例如:中国古诗词、对联、典故、成语、歇后语、灯谜、民间谚语等等。
在这些宝藏中,不乏一些至今还流传非常广泛的经典。在日常生活亦或是写作中,偶尔来那么一段"引经据典"的话,好像还能引来崇拜的目光。
有一些典故亦或是诗句,常人都非常熟悉,但要说出其来历或者寓意,又会难倒大多数人。所以,特意挑选了八句流传很广话,与诸君分享。这八句看似是骂人话,实则却不是。甚至有些是被大众曲解的。一起来了解一下吧!
朽木不可雕也,粪土之墙不可圬也
出自《论语·公冶长》,《论语·公冶长》是论语第五篇的内容,这一篇主要是仁德为线,孔子对他的各个弟子,进行了一番点评。还突出的讲了孔子比较讨厌巧言令色,花言巧语的人。
而"朽木不可雕也,粪土之墙不可圬也"大概的意思,是弟子宰予在上课的时候睡觉,孔子对弟子懒学的行为比较气愤。所以孔子就说他:"腐朽的木头无法雕刻,粪土垒的墙壁无法粉刷,你这样的人说你都没有用了。"
这句话在现在,有很多人会拿来用,不过大多数只用前面半句,所以可能有挺多人不知道后半句是什么意思的。
老而不死是为贼
这句话出自《论语·宪问》。大概的意思就是指责别人,老而无德行。生活中大部分人,对这句话是有曲解的。可能大多数人的理解,是觉得人活到老,什么世面都见过,说明对事情看得很透彻,说明这个人很精明。
其实,不是这个意思,这里讲的还是德行,突出的是德行,说某些人老而无德。
唯小人与女子难养也
出自《论语·第十七章·阳货篇》,全文如下:"唯女子与小人为难养也,近之则不逊,远之则怨。"这句话的意思说的是:"主公身边之人(近臣、妻妾)与小人,他们都很难培养自己的浩然正气。
"女子"指的不一定是女性,这里的"女子与小人"所指的是:"主公"身边的近臣或者妻妾。亦或者是"主公"所宠幸的身边人。
这句话是被现代人曲解对深的,大多数人认为,"女子"便指的是女性,这是非常错误,也非常不尊重女性的说法。
井蛙不可语于海者,夏虫不可以语于冰者
这句话出自《庄子·秋水》。句子的意思是说:"你不可能跟夏天的虫子讨论冰雪,因为它们从来没见过冬天;你不可能跟井里的青蛙讨论大海,因为它们从来没出过那口井。大概的意思就是说别人没有见识。
相鼠有皮,人而无仪!人而无仪,不死何为?
这句话出自《国风·鄘风·相鼠》。意思是说"老鼠都有皮,做人怎能不正派!做人不正派,还不如去死了算了"。大概的意思就是说,一个人作风不正派,还不如老鼠。
尔曹身与名俱灭,不废江河万古流
这句话出自杜甫的《戏为六绝句·其二》。意思是说"等你们一切都化为灰土之后,也丝毫无伤于滔滔江河的万古奔流。"这句话说的是那些刻薄、没有真本事,又专门挑别人毛病的人。不管你们怎么评价,怎么说丝毫起到不作用。要想完全理解这句话,得看看这首诗的全文。
戏为六绝句·其二
王杨卢骆当时体,轻薄为文哂未休。
尔曹身与名俱灭,不废江河万古流。
这首诗说的是,王、杨、卢、骆(分别是王勃、杨炯、卢照邻、骆宾王)他们被称为"初唐四杰",在文学上做出了很大的贡献,然而有一些人却批评攻击他们,杜甫说,不管你们怎么批评,都掩盖不了他们的贡献和功勋,反而是这些批评的声音,要不了多久,就没人知道你们了。
十四万人齐解甲,更无一个是男儿
这句话出自花蕊夫人的一首绝句《述国亡诗》。意思是说:"十四万人一起脱下了金闪闪的铠甲,其实这些人中没有一个是真正的男子"
周郎妙计安天下,赔了夫人又折兵
出自《三国演义》,这是大多数人都熟悉的一点典故了,但有一点要说明的是,这个典故并非正史,而是出自《三国演义》小说。
孙权想取回荆州,周瑜献计"假招亲扣人质"。诸葛亮识破,安排赵云陪伴前往,先拜会周瑜的岳父乔公,乔公说动吴国太在甘露寺见面,吴国太真的将孙尚香嫁给刘备。自此便有很多人,用这句话来嘲笑孙权及周瑜。在现实生活中,这句话有点"偷鸡不成蚀把米"的意思。
切莫人云亦云
很多经典的传统文化,被一些人曲解后,再在民间流传,这是一种非常不好的现象。不仅失去了传承经典的意义,还有可能使得一些本该是励志、或者是勉励的话,让大家解读成了骂人的"脏话"。
无人什么事情,切莫人云亦云,需要有自己的理解,在自己不了解的情况下,可以去请教别人或者查阅书籍。千万别做杜甫所说的"尔曹身与名俱灭,不废江河万古流"。
被曲解的名句
贫贱夫妻百事哀
【曲解】贫困的夫妻,艰辛度日是十分悲伤的。
【出处】昔日戏言身后事,今朝都到眼前来。衣裳已施行看尽,针线犹存未忍开。尚想旧情怜婢仆,也曾因梦送钱财。诚知此恨人人有,贫贱夫妻百事哀。——元稹《遣悲怀三首·其二》。
【真相】原意是指都知道夫妻永诀是最令人痛苦的,可我们这样一起共过患难的夫妻永诀更让难过。
这是唐朝诗人元稹悼念亡妻的诗。元稹和原配妻子韦丛结婚后,生活比较贫困,但韦丛很贤惠,毫无怨言,夫妻感情很好。可婚后才过了七年,韦丛就病死了,年仅二十七岁。元稹悲痛万分,陆续写了不少情真意切的悼亡诗,其中最有名的就是《遣悲怀三首》。
《遣悲怀三首·其二》诗中写妻子去世之后,元稹不舍得丢掉她用过的衣物,甚至对婢仆都十分怜爱。末句“诚知此恨人人有,贫贱夫妻百事哀”意思是,我当然知道夫妻永诀是最令人痛苦的,可我们这样一起共过患难的夫妻永诀更让难过。
元稹要是知道我们现代“贫贱夫妻百事哀”看作贫困的夫妻艰难度日的话,怕真是要哭晕厕所了。
以德报怨
【曲解】别人欺负我,我要用我的德行回报他。通俗点说就是:别人伤害了我,我就一笑而过。
【出处】《论语·宪问》:“或曰:‘以德报怨,何如?’子曰:‘何以报德?以直报怨,以德报德。’”
【真相】很多人忽视了后面那句:以直报怨,以德报德。意思是:别人以德行来待你的时候,你才需要以德来回报别人。可是别人打了你,你就应该“以直报怨”,就是别人怎么对待你就怎么对待他。
在《论语·宪问》中,有人问孔子,别人欺负我了,我不打他,还要用我的德行与恩惠来对待他,让他悔悟,好不好?孔子就说了,你以德报怨,那“何以报德?”别人以德来待你的时候,你才需要以德来回报别人。可是别人打了你,你就应该“以直报怨”,就是别人怎么对待你就怎么对待他。
孔子的言行在封建社会被奉为圭臬,很多时候,在面对别人的伤害时,我们一想到这句话,就会自然的原谅他人,这样做的人不是少数。可是,很少人有人知道圣人后面还有一句话呢,“以德报怨,何以报德。”孔子的话,完全被曲解了。
父母在,不远游
【曲解】父母亲健在的时候,不要去很远的地方游历。
【出处】《论语·里仁》子曰:“父母在,不远游,游必有方。”
【真相】原意是父母年迈在世,尽量不长期在外地。不得已,必须告诉父母去哪里,为什么去,什么时候回来。
对孔子而言,父母健在时,子女的义务,便是在家陪伴父母,与父母共同生活。如果子女出远门而又没有一定的去处,那么父母的牵挂之情势必更甚,所以孔子特别强调“游必有方”,重点是对父母尽责。但又不反对一个人在有了正当明确的目标时外出奋斗。
这又是一句只看上句,没看下句惹的祸。孔子如果泉下有知,会不会说:“拜托你们读书读全部好吗?”
人不为己,天诛地灭
【曲解】现今所用常被曲解为人如果不为自己着想,那么就会为天地所不容。
【出处】出自《佛说十善业道经》第二十四集,原文为:人生为己,天经地义,人不为己,天诛地灭。
【真相】“人不为己,天诛地灭”中为”念作wéi,是“修养,修为”的意思。“人不为己,天诛地灭”的原意是如果人不修身,那么就会为天地所不容。现今所用常为误解。
其中的“为”字很有讲究,这句话被误解都是因为咱们中国的多音字惹的“祸”这个“为”是成为的“为”,而非为了自己的利益的“为”。“为己”是指修行、修炼后的自己。这个“己”淡泊名利、超脱物外、举止适度。重新回过头来再看,就能看清古人这句话的正真含义了。所以,我们有时候读书时,不得不读全文呀。
贫贱夫妻百事哀
【曲解】贫困的夫妻,艰辛度日是十分悲伤的。
【出处】昔日戏言身后事,今朝都到眼前来。衣裳已施行看尽,针线犹存未忍开。尚想旧情怜婢仆,也曾因梦送钱财。诚知此恨人人有,贫贱夫妻百事哀。——元稹《遣悲怀三首·其二》。
【真相】原意是指都知道夫妻永诀是最令人痛苦的,可我们这样一起共过患难的夫妻永诀更让难过。
这是唐朝诗人元稹悼念亡妻的诗。元稹和原配妻子韦丛结婚后,生活比较贫困,但韦丛很贤惠,毫无怨言,夫妻感情很好。可婚后才过了七年,韦丛就病死了,年仅二十七岁。元稹悲痛万分,陆续写了不少情真意切的悼亡诗,其中最有名的就是《遣悲怀三首》。
《遣悲怀三首·其二》诗中写妻子去世之后,元稹不舍得丢掉她用过的衣物,甚至对婢仆都十分怜爱。末句“诚知此恨人人有,贫贱夫妻百事哀”意思是,我当然知道夫妻永诀是最令人痛苦的,可我们这样一起共过患难的夫妻永诀更让难过。
元稹要是知道我们现代“贫贱夫妻百事哀”看作贫困的夫妻艰难度日的话,怕真是要哭晕厕所了。
以德报怨
【曲解】别人欺负我,我要用我的德行回报他。通俗点说就是:别人伤害了我,我就一笑而过。
【出处】《论语·宪问》:“或曰:‘以德报怨,何如?’子曰:‘何以报德?以直报怨,以德报德。’”
【真相】很多人忽视了后面那句:以直报怨,以德报德。意思是:别人以德行来待你的时候,你才需要以德来回报别人。可是别人打了你,你就应该“以直报怨”,就是别人怎么对待你就怎么对待他。
在《论语·宪问》中,有人问孔子,别人欺负我了,我不打他,还要用我的德行与恩惠来对待他,让他悔悟,好不好?孔子就说了,你以德报怨,那“何以报德?”别人以德来待你的时候,你才需要以德来回报别人。可是别人打了你,你就应该“以直报怨”,就是别人怎么对待你就怎么对待他。
孔子的言行在封建社会被奉为圭臬,很多时候,在面对别人的伤害时,我们一想到这句话,就会自然的原谅他人,这样做的人不是少数。可是,很少人有人知道圣人后面还有一句话呢,“以德报怨,何以报德。”孔子的话,完全被曲解了。
父母在,不远游
【曲解】父母亲健在的时候,不要去很远的地方游历。
【出处】《论语·里仁》子曰:“父母在,不远游,游必有方。”
【真相】原意是父母年迈在世,尽量不长期在外地。不得已,必须告诉父母去哪里,为什么去,什么时候回来。
对孔子而言,父母健在时,子女的义务,便是在家陪伴父母,与父母共同生活。如果子女出远门而又没有一定的去处,那么父母的牵挂之情势必更甚,所以孔子特别强调“游必有方”,重点是对父母尽责。但又不反对一个人在有了正当明确的目标时外出奋斗。
这又是一句只看上句,没看下句惹的祸。孔子如果泉下有知,会不会说:“拜托你们读书读全部好吗?”
人不为己,天诛地灭
【曲解】现今所用常被曲解为人如果不为自己着想,那么就会为天地所不容。
【出处】出自《佛说十善业道经》第二十四集,原文为:人生为己,天经地义,人不为己,天诛地灭。
【真相】“人不为己,天诛地灭”中为”念作wéi,是“修养,修为”的意思。“人不为己,天诛地灭”的原意是如果人不修身,那么就会为天地所不容。现今所用常为误解。
其中的“为”字很有讲究,这句话被误解都是因为咱们中国的多音字惹的“祸”这个“为”是成为的“为”,而非为了自己的利益的“为”。“为己”是指修行、修炼后的自己。这个“己”淡泊名利、超脱物外、举止适度。重新回过头来再看,就能看清古人这句话的正真含义了。所以,我们有时候读书时,不得不读全文呀。
人尽可夫
【曲解】形容生活作风不检点的女子,可以将所有的男人当成自己的丈夫看待。
【出处】《左传·桓公十五年》:祭仲专,郑伯患之,使其婿雍纠杀之。将享诸郊。雍姬知之,谓其母曰:“父与夫孰亲?”其母曰:“人尽夫也,父一而已,胡可比也?”
【真相】一个女子,是人人皆可以为其丈夫的,至于父亲,为天然骨血关系,只有一人,不能与夫相比。
这也是一个有趣的故事。
春秋时,郑厉公因祭仲专擅国家大权,害怕对自己的君位不利,于是暗中派祭仲的女婿雍纠去杀祭仲。结果被祭仲的女儿,也就是雍纠的老婆雍姬预先得知。
内心还没想好站在哪边的雍姬,回到娘家后先问了母亲:“父亲与丈夫哪一个更亲近?”母亲说:“任何男子,都可能成为一个女人的丈夫,父亲却只有一个,怎么能够相比呢?”于是雍姬便将丈夫的谋划告诉了祭仲,站在了父亲这一边。
被曲解的名句
1、贫贱夫妻百事哀
【曲解】贫困的夫妻,艰辛度日是十分悲伤的。
【出处】昔日戏言身后事,今朝都到眼前来。衣裳已施行看尽,针线犹存未忍开。尚想旧情怜婢仆,也曾因梦送钱财。诚知此恨人人有,贫贱夫妻百事哀。——元稹《遣悲怀三首·其二》。
【真相】原意是指都知道夫妻永诀是最令人痛苦的,可我们这样一起共过患难的夫妻永诀更让难过。
2、父母在,不远游。下半句是 “游必有方”
意思是要是出游,必须要告知去处,不是平常我们所说的不能离开父母。
3、“言必信,行必果”。 出自《论语子路第十三》,后面还有一句:“硁硁然小人哉”。
意思是:固执的庸士就是这样子。“硁(keng)硁然”是形容浅薄而固执。因此孟子同学直接就说:大人者,言不必信,行不必果,惟义所在。“惟义所在”——只要合乎道义。
4、“不孝有三,无后为大。”这句话现在人们普遍理解作为儿女,要为家族续香火,不然就是不孝,其实完全错了,并不是指没有后代,是没有尽到后辈的责任的意思。这句话出自《孟子.离娄上》,原话是“不孝有三,无后为大,舜不告而娶,是为无后也,君子以为犹告也。”
意思是不孝的事情有很多,以不守后代之责为大,舜没有告知父母就结婚了,这就是无后,但君子以为,和告知了差不多。也就是说,孟子的原话里,并没含有不生孩子就是不孝的含义。
5、酒肉穿肠过,佛祖心中留。这句话多潇洒啊,有些人总把这话挂在嘴上以当成肆意吃肉喝酒的挡箭牌,其实后面还有一句:世人若学我,如同进魔道。
6、原版:遥闻深巷犬吠声,便有妇人惊觉欠伸,摇其夫语猥亵事。夫呓语,初不甚应,妇摇之不止,则二人语渐间杂,床又从中戛戛。既而儿醒,大啼。
我们语文课上被删减版:遥闻深巷犬吠声,便有妇人惊觉欠伸,其夫呓语。既而儿醒,大啼。夫亦醒。妇抚儿乳,儿含乳啼,妇拍而呜之。
7、人是生而自由的,下一句是:但却无往不在枷锁之中。再下一句是:自以为是其他一切主人的人,反而比其他一切更是奴隶。
“不要问国家能为你做什么,问你自己能为国家做什么!”
以前老师讲,这是一句美国名言,肯尼迪总统说的。
我当时就觉得怪怪的。
因为在中文语境里,单独这一句话,给人的感觉就是:不要天天向国家争取这个、索要那个,扪心自问一下,你们为这个国家做了什么?还不老老实实的,在自己岗位上踏踏实实干活,为祖国建设做出贡献。
肯尼迪真说过这句话吗?
真说过。
但是,这话是有前后文的,前面几段讲的是,我们美国人要捍卫自由,不仅要捍卫美国的自由,也要捍卫世界人民的自由,然后才说:"And so, my fellow Americans: ask not what your country can do for you — ask what you can do for your country."
其实,在原来的语境下,意思是这样的:“所以说,美国人民们,不要问这个国家能为你的自由做什么,问问看,你能为让这个国家变得更自由做什么。”
紧接着的,是这样一段:"My fellow citizens of the world: ask not what America will do for you, but what together we can do for the freedom of man."
直译过来就是:“全世界的公民们:不要问美国将为你们做些什么,而要问我们共同能为人类的自由做些什么。”
望采纳,谢谢!
关于历史上被曲bai解的名言有du很多,我在这里只挑一个我们中国最为著名的zhi历史人物:孔子dao来作为例子,孔子作为一代圣人,他说过很多名言,但是有很多被我们所曲解,我们来看看都有哪些吧。
言必信,行必果
一次,孔子的学生子贡问孔子“什么样的人才算是一流人才”,孔子认为第一等人才是“行已有耻,使于四方,不辱使命的外交人才”;第二等是“道德模范”;而“言必信、行必果”的人则是“是个认死理的人物”,但也还是可以算再次一等的人才。
而现在被人当作美德来肯定、赞扬。
三思而后行
《论语•公冶长》中,季文子三思而后行,孔子说:再,斯可矣。就是说,考虑两次就行了,不必太谨慎,可见孔子不赞成这做法。
而我们常常用这句话劝别人或自己凡事要仔细斟酌。
以德报怨
以德报怨,看起来符合仁者爱人的思想,可事实并不如此。
《论语•宪问》中,“或曰:‘以德报怨,何如?’子曰:‘何以报德?以直报怨,以德报德。’”
此话的真正意思应该是,用公正的磊落的人格,正确面对有过失的和行为不端的人,而不是姑息养奸,纵容犯罪。
文章标题: 有哪些被后世人曲解的历史典故或名言
文章地址: http://www.xdqxjxc.cn/renshenggeyan/157542.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