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访问喜蛋文章网
你的位置:首页 > 人生格言 > 文章正文

引用名言一定要是原句吗 可以有几个字的改动吗

时间: 2022-11-20 17:01:26 | 来源: 喜蛋文章网 | 编辑: admin | 阅读: 98次

引用名言一定要是原句吗 可以有几个字的改动吗

高考语文有什么捞分技巧么?

主要是诗歌鉴赏,阅读,文言文翻译,捞个平均分就行

高中语文合集百度网盘下载

链接:https://pan.baidu.com/s/1znmI8mJTas01m1m03zCRfQ

?pwd=1234

提取码:1234

简介:高中语文优质资料下载,包括:试题试卷、课件、教材、视频、各大名师网校合集。

1、说明文的类型:事物、事理说明文(从内容角度,根据说明的对象和目的)。
事物说明文一般标题就是说明的对象;
事理说明文找准开头结尾的总结句。
因为说明对象是一篇文章所要介绍的事物或事理,一般是一个名词或名词短语,可以从两个方面入手:一看文题二看首尾段。事物说明文指出被说明事物即可。事理说明文指出说明内容,形成一个短语:介绍了……的……(对象加内容) 。
2、说明文的语言:平实、生动说明文(语言表达角度) 。
3、说明方法: 一般回答三个字,要掌握几种常见的说明方法,会分析在文中的作用:
①.举例子:具体真切地说明了事物的鬃特点。
  ②.分类别:条理清楚地说明了事物的鬃特点。对事物的特征/事理分门别类加以说明,使说明更有条理性。使说明的内容眉目清楚,避免重复交叉的现象。
  ③.列数字:具体而准确地说明该事物的鬃特点。使说明更有说服力。
  ④.作比较:突出强调了被说明对象的鬃特点(地位、影响等)。
  ⑤.下定义:用简明科学的语言对说明的对象/科学事理加以揭示,从而更科学、更本质、更概括地揭示事物的特征/事理。
  ⑥.打比方:打比方就是修辞方法中的比喻。生动形象地说明该事物的鬃特点,增强了文章的趣味性。
⑦.画图表:使读者一目了然,非常直观形象地说明的事物的鬃特点。
  ⑧.作诠释:对事物的特征/事理加以具体的解释说明,使说明更通俗易懂。
下定义与作诠释的区别是:定义要求完整,而诠释并不要求完整,对事物的特征/事理加以具体的解释说明,使说明更通俗易懂。可以颠倒。
  ⑨.摹状貌:对事物的特征/事理加以形象化的描摹,使说明更具体生动形象。
⑩.引资料:能使说明的内容更具体、更充实。用引用的方法说明事物的特征,增强说服力,如引用古诗文、谚语、俗话。引用说明在文章开头,还起到引出说明对象的作用。
4、说明顺序:时间顺序(程序顺序)、空间顺序、逻辑顺序。在答题时可答得具体些。
如:空间顺序(从上到下,从里到外,总到分,外到内,前到后,左到右,整体到局部,都可反之等,常用方位词如介绍建筑物或实体)。
逻辑顺序(先结果后原因,层层递进,现象到本质,因到果,果到因,主到次,浅入深,个别到一般等,常用表因果、表事理顺序的词,如“因为、所以”“首先、其次”)。
时间顺序则是说明事物发展、演变,例如介绍工作程序的文章。
掌握答题格式:本文使用了的说明顺序对加以说明,使说明更有条理性,便于读者理解。(第一空应该填具体的说明顺序,第二空应该填写具体的事物名称或说明的事理。如果是事理性说明文,但又不能准确表述,可用“事理”、“科学事理”等模糊性的语言表述。)
5、说明对象:指文章说明的主要人或事物(一般不必答人或事物的特点)。
6、说明文的结构常见的形式有:“总——分”式(或由总到分,或由分到总,或总分总)、并列式、递进式等。分析文章结构,抓中心句及连接词,如“首先”“其次”“还”“也”“此外”等词语
7、中心句:出现的位置开头或结尾,有时在句中。判断,多为概括性较强的句子。叙述句、描写句、阐释句、疑问句一般不宜作中心句。
其他文体文章也如此。
概括文段的中心句。
对策:(1)思考该段说明的内容,不仅要注意主要的,还要注意次要的。(2)紧扣表秩序的词语,如“首先”“其次”“还有”等词语,参照上下段落的中心句的句式进行概括。
8、说明语言
类型1、加点字词有何作用?抓住说明文语文准确这一特点答题。
对策:答:准确/生动形象/ 地说明了事物“……”的特征/事理。
类型2、能否替换为另一个词语?并说明理由。
对策:答:(1)不可以。
(2)原词的意思或内容。
(3)所换词语的意思或内容。
(4)换了后意思有何改变,与不符合实际。
类型3、限制性词语能否删去?
对策:答:(1)表态(删还是不删)。
(2)定性。如:“比较”“几乎”“相当”等词表程度修辞;“大约”“可能”“左 右”等表估计,“多”“有余”等表数量。
(3)若删去,原来什么样的意思就变成了什么样的意思了,不符合实际,太绝对了。
(4)xx词体现了语言的准确 性、周密性、科学性。
类型4、从文章中找出一个能体现说明文语言“准确”特点的词句,并体会。
类型5:指代——“这些条件”、“这种现象”“同样道理”等在文中具体指代什么。
对策:一般指的就是代词前面的那句话,找最近的一句话。有时要注意可能不是整句话,而是其中的一部分。
9、常见考点:1、对说明对象及说明特征理解。
2、对说明方法辨识与理解。
3、对说明顺序的分析与理解。
4、对文章段落结构特点的分析。
5、对文意、层意、段意的概括。
6、对关键词语、重点句子含义及其表达作用的评析。
7、对说明语言准确性的体会。
议论文阅读答题技巧
1、论点(证明什么) 论点应该是作者看法的完整表述,在形式上是个完整的简洁明确的句子。从全文看,它必能统摄全文。表述形式往往是个表示肯定或否定的判断句,是明确的表态性的句子。
A.把握文章的论点。 中心论点只有一个(统帅分论点) ⑴明确: 分论点可有N个(补充和证明中心论点)
⑵方法 ①从位置上找:如标题、开篇、中间、结尾。②分析文章的论据。(可用于检验预想的论点是否恰当) ③摘录法(只有分论点,而无中心论点)
B.分析论点是怎样提出的:①摆事实讲道理后归结论点; ②开门见山,提出中心论点;③针对生活中存在的现象,提出论题,通过分析论述,归结出中心论点; ④叙述作者的一段经历湖,归结出中心论点; ⑤作者从故事中提出问题,然后一步步分析推论,最后得出结论,提出中心论点。
2、论据(用什么证明) ⑴论据的类型:①事实论据(举例后要总结,概述论据要紧扣论点);②道理论据(引用名言要分析)。
⑵论据要真实、可靠,典型(学科、国别、古今等)。 ⑶次序安排(照应论点);⑷判断论据能否证明论点; ⑸补充论据(要能证明论点)。
3、论证(怎样证明)
⑴论证方法 (须为四个字) ①举例论证(例证法) 事实论据记叙 ②道理论证(引证法和说理)道理论据 议论
③对比论证(其本身也可以是举例论证和道理论证) ④比喻论证比喻 在说明文中为打比方,散文中为比喻。
⑵分析论证过程: ① 论点是怎样提出的; ②论点是怎样被证明的(用了哪些道理和事实,是否有正反两面的分析说理); ③联系全文的结构,是否有总结。
⑶论证的完整性(答:使论证更加全面完整,避免产生误解)
⑷分析论证的作用:证明该段的论点。
4、 议论文的结构 ⑴一般形式:①引论(提出问题)―――②本论(分析问题)―――③结论(解决问题)。
⑵类型: ①并列式 ②总分总式 ③总分式 ④分总式 ⑤递进式。
5、议论文的语言 ⑴严密(修饰性、限制性的语言的运用); ⑵生动(成语、各种修辞手法的运用);
⑶词序(从生活逻辑和上下文的照应上判断); ⑷句序(关联词语的使用,特别要注意递进关系)。
6、驳论文的阅读
⑴作者要批驳的错误观点是什么? ⑵作者是怎样进行批驳的,用了那些道理和论据; ⑶由此,作者树立的正确的观点是什么?
7、常见考点
①、议论文的论点考点:第一,分清所议论的问题及针对这个问题作者所持的看法(即分清论题和论点)。第二,注意论点在文中的位置:
(1)在文章的开头,这就是所谓开宗明义、开门见山的写法。
(2)在文章结尾,就是所谓归纳全文,篇末点题,揭示中心的写法。这种写法在明确表达论点时大多有。所以,总之,因此,总而言之,归根结底等总结性的词语。
第三、分清中心论点和分论点: 分论一般位于段首或有标志性词语:首先、其次、第三等
第四、要注意论点的表述形式:有时题目就是中心论点。一篇议论文只有一个中心论点。
第五、通过论据来反推论点: 论据是为证明论点服务的,分析论据可以看出它证明什么,肯定什么,支持什么,这就是论点。
②、议论文的论据考点:论据是论点立足的根据,一般全为事实论据和道理论据。1、用事实作论据。事例必须真实可靠,有典型意义,能揭示事物本质并与论点有一定的逻辑联系。议论文中,对所举事例的叙述要简明扼要,突出与论点有直接关系的部分。明确论据时,不仅要知道文中哪些地方用了事实论据,还要会概括事实论据。概括时,要做到准确,必须依据论点将论据本质特点把握住,然后用确切的语言进行表述。 2、用作论据的言论,应有一定的权威性,直接引用时要原文照录,以真核对,不能断章取义;间接引用时不能曲解愿意。
③、议论文的结构、层次考点: 结构有:并列式结构、对照式结构、层进式结构、总分式结构。
此考点的基本形式:作者如何证明论点的?
答题思路是:作者为了证明……观点,首先使用了……论据,然后对……论据进行了怎样的分析,从而证明了……观点。关键要说清楚证明过程的层次性。
④、议论文的论证方法考点
论证方法是指运用论据来证明论点的过程和方法,是论点和论据之间逻辑关系的纽带,中考要求掌握的有以下四种:
1、举例论证:是列举确凿、充分、有代表性的事例证明论点的方法。因为“事实胜于雄辩”,所以举出确凿典型的事实来证明论点,能增强文章的说服力。
2、道理论证:是引用具有权威性的言论证明论点的方法。所以这种方法使用得当,有很强的论证力量。分析引证法的作用,应先弄清引用了谁的言论,是为了证明什么,再把握引证法的特殊作用——具有权威性,论证有力。
3、比喻论证: 就是通过形象的比喻来证明论点的方法。这种方法可深入浅出地把道理讲得通俗形象,容易被人接受。
4、对比论证:是用正反两方面的事实和道理进行鲜明对比,从而证明论点的方法。分析对比论证方法作用,两个方面XX比较,使其对与错更加分明,正确的观点更容易被读者接受。
答题思路:(1)道理论据,增加论据的权威性。(2)事实论据,从哪个角度来证明论点。(3比喻论证,或生动形象证明了……,或深入浅出证明了……(要根据本体和喻体之间的关系来确定)。(4)对比论证,两个方面比较,使其对与错更加分明,正确的观点更容易被读者接受。
⑤、议论文的语言特色考点:分析议论文的语言特色:①、要从逻辑的角度,分析其用词的准确,严密:②、要从说理的角度分析其叙述的概括性和简洁性:③、要从修辞的角度分析其用词的鲜明、生动和感情色彩。下面从不同角度解释一下:
A、语言准确表现为:① 概念使用准确,② 定语、状语等修饰成分恰当。
B、语言严密表现为:判断和推理严密,语言表达周密,逻辑性强。
C、语言鲜明表现为:表述明确,不模棱两可,态度明确,爱憎分明,恰当使用修辞方法和特殊句式,增强语言的生动性和说服力。
D、语言概括简洁表现为:议论文中事实叙述不细致,较笼统。用议论文的目的是以理服人。不宜详细叙事。否则会喧宾夺主。这一点一般的议论文都有体现,就不再举例说明了。
答题思路:如加点词语有什么作用?思路:(1)确定、回答词语在语境中的(表层)含义;(2)词语对表达中心或阐明观点的(深层、比喻或引申)作用;这类题主要考语言的准确周密性和形象生动性。又如词语顺序是否可以颠倒?
答题思路:(1)解释词语的含义;(2)阐明词语之间的时间或事理程序的先后顺序,强调其先后顺序或层次性。
⑥、议论文中代词的指代对象考点 :这种考题在各种文体的阅读中都较为常见。基本上分为两种情况:一是需要联系上下文加以概括的。二是原文中找出指代的内容,这种情况,指代的内容一般出现在代词之前,找到后可用其替换代词,通读句子视句意变化与否来检验其正误。
⑦、开放性、拓展题考点
这种题一般都是,考查学生阅读文章后所产生的情感体验或理性思考。解题时需结合文章发挥个人从阅读中获得的感悟。答题方式:相当于写一篇小的议论文,要有论点、论据。注意必须引用名言或名人轶事来证明自己的观点或认识。
⑧、议论文中非议论成分考点
答题思路:议论文中非议论成分,都是为论点服务的(不同表达方式,作用不相同,要看使用非议论成分的目的来确定)

平时多看书,平时多注意积累,就会潜移默化的形成语文能力了。
祝你好运
一、基础是关键,整理很必要!(1-6题,选择题,共18分;目标:确保15分。)

  1、拼音:整理做过的拼音题。我整理了吗?

  语音题的考查形式有两种:一是选出读音全部相同的一项,一是选出读音全不相同的一项。审题时要特别注意。

  考查内容主要是声母、韵母、声调三者是否正确。考查声母、韵母主要是辨析形声字的读音,特别是形声字的声旁标声作用发生很大的变化,声调不要记一些生僻的声调,应该把声调辨识跟意思结合起来。

  整理提示:

  ①整理声旁相同的形声字;

  ②整理形似字;

  ③整理多音字

  2、错别字:注意别字的方法——同音别字、形近别字。我注意了吗?我整理了吗?

  整理方法:

  ①整理常见的两写字或三写字

  ②整理常见的又容易误写的成语

  ③整理形似字,从意义的角度加以辨析

  3、近义词:注意辨析的方法——语义轻重、范围大小、感情色彩(褒、贬、中)、口语色彩(书面语、口头语),语素分析法——将某个词分解,然后合并。做过的题,我整理了吗?有什么启发?

  整理方法:

  ①整理一些常见的近义实词,理解辨析的角度

  ②整理一些常见的近义虚词,辨析其意义及用法

  4、成语:理解成语的意义,注意成语的色彩,注意成语适用的范围和对象,注意句子的语境与成语的意义、色彩、范围、对象是否统一。做过的题,我整理了吗?有启发吗?

  整理方法:从容易误用的类型的角度进行整理,比如,可以分望文生义、张冠李戴、褒贬不一、程度失衡、自相矛盾、画蛇添足、时态不分等角度来归类整理。

  5、语病:语病的类形——成分残缺、搭配不当、成分赘余、结构混乱(语序不当、句式杂糅)、表意不明、不合逻辑(强拉因果、自相矛盾、主客倒置、否定不当、概念误用)。语病分析的方法——压缩主干求残缺、搭配,咏读求语感,造句求类比,逻辑分析求错误。将做过的题目,尤其是错题再分析一遍,积累经验。我做好了吗?

  解题思路通常是:检查句子的主干,是否缺成分→推敲词语运用,是否搭配→心里默读,看是否有不同的句式混用→综合思考,是否符合逻辑思维。

  整理方法:将每种病句类型的各种子类型列成表格,每种病句均要能举一二例说明。不要认为你手头的参考书上已经给你分好类就想偷懒不整理了,整理一遍后,你才会思路大开。

  6、衔接:肯定有相应的解题方法,那么,就请你从方法入手来进行整理吧。当然,整理的时候按照由常见方法到特殊方法的次序来做,比较有效果一些。别忘记剪贴上一些例句哦。

  提示:衔接的解题思路一般是:话题是否一致(如果题目上有几个句子,谈的是同一个问题,那么,省略掉的一句必然也应该以此为话题)→主语是否一致(题目上就一个句子,但是有几个分句,分句的主要最好是要选保持一致的)→前后句式是否一致(结构和修辞上看句式)→音节是否和谐(如果题干上有“音节和谐”的字样,那一定是要用到这一方法的,请你注意压韵,短句、长句的运用,对仗等问题)→感情是否统一等。

  二、现代文阅读是保证,关键是方法。(7-10题,选择题,12分;19-22,18分,共30分;力争24分。)

  总说:现代文阅读不是技巧的问题,阅读现代文是理性思考的过程,它应该遵循阅读的规律,比如说寻着文章的思路入手,然后整体了解文章的大意,再整体把握文意的基础上,进一步去研究文章各部分之间的联系,去揣摩那些精采的句子和词语,从而对作者写了什么,怎么写的这些基本问题有所把握。在这个基础上再根据题目的要求进行回答,这就是最基本的解答现代文阅读题比较可*的方法。如果单纯把现代文阅读当成技巧,好象有什么灵丹妙药吃了就可以把现代文答好这是不切实际的。那么,整理的时候最好还是按考纲上的考点简略整理就可以了。

  1、阅读的过程中,要:

  ①理解题目的含义。

  ②抓关键句。中心句,过渡句,议论句,抒情句,描写句,首、尾句。

  ③分析文章的思路与结构。

  ④分析本文的写作方法,写作手法(象征,拟人,托物言志、借景抒情等)。

  ⑤把握注解,尽可能把握作者及时代背景的相关的有效材料,理解作者的观点和态度,概括中心意思。

  2、解题的过程中,要:

  ①读懂题干,按需答题。问什么,答什么。

  ②答在文中,答在段中。

  ③注意语境,注意上下文的联系,注意上下题的联系(一般来说,试题的布题顺序就是文章的先后顺序。)

  ④扣紧语句,分析选项,对比文中相关语句,仔细辨析,看是否存在偷换概念、缺少依据、随意拔高、说法绝对等毛病。

  三、文言文是提高,一分也不能少。(11、15题,选择题,15分,16题,文字翻译题,5分,共20分。争取20分。)

  1、一读,划出难字,疏通文意。

  2、二读,理解全文,了解全文写了什么人,写了多少件事,说明了什么性格、什么思想、什么精神。

  3、答实词、虚词,注意联系课文已学的字词,注意词语的古今异义(古——单音解析,今——双音解析),并将选项的解析套入原文,检验解析是否正确。

  4、答14、15题必须联系原文,逐句逐句翻译、对比分析,选出正确的答案。

  5、翻译题采用直译(逐字逐字解析的方法),保持原句的句式,做到信、达、雅。

  四、古诗赏析,有点难。(17题,文字题,6分,争取4分。)

  1、注意标题,明了意思;注意注解,明了背景(人物的心情,写作的缘由);注意景物、品味语言,明了意境(景物+感情);注意作者,明了风格流派;注意流派,明了写作技巧。其中最重要的是对意象(人、物、景的把握,它们都指向“情”)

  2、山水田园诗派:自然风光→喜悦,恬静→表达隐居,逃避现实→借景抒情、拟人、烘托对比、反衬、托物言志。

  边塞诗派——边塞奇特风光、艰苦生活、战争→立功报国的乐观豪迈的精神、思乡、思归、思亲→情景交融、夸张、比喻、引用典故、以古喻今、对偶。

  婉约派——男女恋情→离愁别绪、婉转缠绵、深沉幽怨、凄凉寂寞→借景抒情、情景交融、拟人、虚实相生。

  豪放派——立功报国→豪情壮志、爱国热情、壮志难酬、报国无门→直抒胸臆、以古喻今、引用典故、虚实相生。

  3、弄清题干,明了问题。问什么,答什么。答法——用什么方法(技巧)→写了什么内容(景物)→抒发什么感情→表达什么思想、刻画了什么形象。要注意,如果存在让你选取“一种说法有没有理由”,那你尽量说“有理由”,因为标准答案一般不从“无理由”的角度设评卷分的。

  五、默写是送分,千万别手软。(18题,填空题,4分,目标当然是4分。)

  1、以中学十二册课文的相关内容为主,兼顾课外“非常熟识”的内容。

  2、以课文中规定要背诵的相关内容为主,兼顾课文中出现的相关内容。

  3、注意书写清晰、规范、准确,一字不多,一字不少。

  初中六册的相关课文,高中六册的相关课文,最好能全背出来,如果长“文”难以背出,你就应该把精力放在诗词全篇背诵上,并且在背的过程中,把容易写错的字写写划划。千万别写错哦!

  把课内名句整理起来!

  六、语言运用,压扩换仿改。(23-25题,共12分,确保10分。)

  1、压缩题。新闻一定要压缩主要事件,说明性文段要把握话题的各方面进行压缩。议论性文段要压缩观点。把所给的字数要充分利用起来,不超字。

  2、扩句题。看清扩展要求,明确扩展方向。推敲提供情景,把握基点。合理推断想象,选好表述方式。保留原题词句,核对修改润色。

  3、变换句式,重新组织语句。

  长句变短句,短句变长句,散句变整句。要读懂题干要求,不要将原句改变太大,只允许调整、增加、删改个别词语,保持语气一致,结构一致,中心一致。不要将实在的信息遗漏了!

  4、仿句题。仿内容,仿形式。重点是要弄清例句的结构:主谓结构,动宾结构?手法是比喻、拟人、夸张、对偶?根据例句的结构仿写句子,保持结构一致,手法一致,语气一致。

  5、语病修改,应用文修改。

  ①看清题目要求――整体辨析检查(表述主体是否一致 上下文意是否照应衔接过渡是否紧密 有无重复矛盾之处)――注意横向比较(合乎题意要求合乎语病类型 选择最佳表述 修改效果明显)

  ②要注意应用文的格式,用语要得体——语境,地点,对象,上下级关系。用词要正确——时间,地点要交代清楚。

  七、作文是大头,千万别放手。(26题,60分,向45分进军。)

  要做到:

  1、不离题(审清题目要求);

  2、不抄袭;

  3、有中心(一个中心);

  4、有内容;

  5、有条理(思路清晰);

  6、合逻辑(论据能证明观点,记叙文符合生活逻辑、令人信服,幻想要符合生活真实);

  7、能拟题(记叙文的题目——要素式、顺序式、线索式、象征式、修辞式;议论文的题目——观点式、范围式、告诫式、感想式、引用式、延伸式、选择式);

  8、能写完800字;

  9、符合文体要求(议论文——论点、论据、论证;记叙文——时、地、人、事,记叙、描写、抒情;散文——感情真挚);

  10、表达通顺;

  11、卷面整洁;

  12、内容深刻,有启发性;

  13、材料新颖;

  14、善用方法(入题要快,以小见大,烘托渲染,开门见山,设置悬念,点面结合,托物言志,情景交融,一波三折,对比衬托,插叙倒叙)。
诗歌鉴赏:看是什么问题,反正就是一句总概+重要具体特点分析+作者感情+其它。
例如:本诗通过描写XX,运用XX的手法,如把XX比作XXX,(可以多写几点)表达了作者XX的情感,(然后再加一些自己其它的理解)。注:高考的计分是看你有几个得分点,有写就会给分,如此题六分,那么每个点就是两分,为了保险起见一般要多写一至两点。
阅读:主要考的是考生对事物的理解能力,所以对待每一个问题你都要从全文中来找答案,可是为了高分就不要从原文中找原句来回答,而是要从那句话的深意来回答,这样基本分会高一点,至于其它舒适手法感情的问题就要自己把握了。
文言文翻译:最好是能看懂大部分,要是实在不懂翻译,就采用组词的方法好了,这样不会相差太远。
先弄清楚语文得分点的几大块
1.古诗古文,这些都得背,相关题目都要做熟是必须的
2.拼音字形词语,在早晚读一定要用心读用心记
3.阅读之类,多做套题,把类似题型总结出回答的套路,每次按照这样的得分套路答题
4.作文,经典语句必须背,平时写作注重排比举例,拿小本子把议论文论点论据分门别类整理好,时时记录时时补充
我语文就这么学的 考试基本都保持120+

仔细读课文该引用什么名言?

学过的诗词名句或名人名言

【篇一:引用学过的诗词名句或名人名言】

五、 读句子,联系课文内容,写出自己阅读后的感受。(4分)

1. 追求应该是最大的,但把眼前的一穗拿在手中,这才是实实在在的。

2. 确实,有时弯曲不是屈服和毁灭,而是为了生存和更好地发展。

科目:小学语文二、用“——”画出加点字的正确读音。

科目:小学语文三、按照要求写词语。

1. 写出三个描写美丽校园的四字词语。

2. 写出三个描写老师工作认真的四字词语。

3. 写出三个描写上课情况的四字词语。

4. 写出三个表达同学之间深厚友谊的四字词语。

科目:小学语文四、 照样子,在括号里填上合适的词语。(3分)

例:回忆(往事)

珍惜() 爱惜() 吮吸()

憧憬() 维持() 积累()

科目:小学语文2. 把下面的句子改写成比原句亲切友善、生动而不失原意的句子。

例:(公园里) 禁止攀折花木,不许乱扔垃圾。

改写为:除了记忆什么也别带走,除了脚印什么也别留下。

(1) (教室里) 禁止喧哗,不许打闹。

(2) (学校草坪) 严禁踩踏,违者罚款。

科目:小学语文 (—) 贝壳

在海边,我捡起了一枚小小的贝壳。

贝壳很小,却非常坚硬和精致。回旋的花纹中间有着色译或深或浅的小 点,如果仔细观察的话,在每一个小点周围又有着自成一圈的复杂图案。怪不 得古时候的人要用贝壳来做钱币,在我手心里躺着的实在是一件艺术品,是舍 不得拿去和人交换的宝贝啊!

在海边捡起这一枚贝壳的时候,里面曾经居住过的小小的柔软的肉体早 已死去。为了一个脆弱的卑微的生命,上苍给它制造的居所却是这么精致、这 么一丝不苟呢!

请让我也能留下一些令人珍惜、令人惊叹的东西来吧!

在千年之后,也许也会有人对我留下的痕迹反复观看,反复把玩,并且会 忍不住轻轻地叹息:“这是一颗怎样固执又怎样简单的心啊!”

1. 用“波浪线”在文中画出描写贝壳样子的句子。(1分)

2. 填空。(5分)

(1) 古时候的人要用贝壳来做钱币,原因是。

(2) 作者捡起这枚小小的贝壳,想到贝壳里的生命 ,却留下 。我们比起贝壳里的生命 。也应该 ,留下 。

3. 作者借贝壳表达了什么样的思想?(2分)

科目:小学语文2. 春天,微波泛起,一道道白色的浪花,从北面遥远的地平线 奔向岸边,刚一触摸到岸边的礁石、沙滩,又 ,然后又 ,像个 。

这段话把浪花比做 ,“扑”字形象地写出了 。

科目:小学语文四、想一想,说一说,写一写。

陈老师得知李欣然同学最近常在课堂上看;《西游记》后,打算找她谈话,以达到既保护她课;外阅读的积极性,又能引导她重视课堂学习的:目的。如果你是陈老师,你怎么说才能使李欣然同学乐于接受你的意见呢?

【篇二:引用学过的诗词名句或名人名言】

因文而异,灵活运用.古诗词名句用在议论文写作中,并不拘泥于一种格式,视表情达意的需要而多变,或放在标题,或入在开首,或放在中间,或放在结尾,都是允许的.在教学中,我经常以口头形式表述这几种不同的用法.

在文章标题处引用古诗文名句.二00五年江苏一考生的满分作文《人生三部曲》以

在文章开头嵌入诗词佳句.以此领起全篇.使文章在开头便显得意蕴深刻.诗意灵动.则能够使语言显得凝练精辟.如2004年陕西考生的《寻找快乐,精彩人生》的开头:

文章中间引用古诗,营造意境,以情景交融的艺术形象拔动读者的心弦,引用或化用这些词句,就能以他人之境写我之性灵,增添文章的神韵.如:

其实美国人如此,我们中国人又何尝不知晓此理呢?

上面这段文字选自2008湖南满分作文《彼岸,灯火阑珊》,文章撷取六句古诗,展现了三幅不同的美的画面,有隐约之美,有朦胧之美,还有婉约之美,为表现主题作了很好的铺垫,而且风流华美,读来满纸花色蕊香,令人折服.

在文章收尾处引用古典诗词.则具有画龙点睛,升华主题.收到言有尽而意无穷的表达效果,令读者掩卷沉思,回味无穷.如2008年江西考生《天涯共此

文章全篇引用的.如2007年北京卷《细雨闲花皆寂寞

文人英雄应如是》,文章开篇点题,由唐朝诗人刘长卿

为了表情达意的需要,有时可以更改名诗句的一个字或某几个字,照样用在文中,例如改一字的:

改几个字的例子也是有的,例如:

由此可见,古诗词名句不仅可以用在议论文的不同位置和适当的改动几个字,而且可以把各句作题目、论点、论据.我在指导学生写议论文过程中,结合个人阅读报刊,把有关范文及时向学生讲析、评价,以激发学生写作兴趣,特别是培养学生运用古诗词名句的能力.这些报刊上的文章有的把名句作为题目,有的把名句作为论点,有的把名句作为论据.例如《人民政协报》上的《安得广厦千万间》一文,就是用杜甫的名句来说明当前住房的困难情况.《中国教育报》上的《润物细无声》一文,题目新颖,其意深邃,告诉人们如何做好耐心细致的思想教育工作.例如《中国青年报》上的《谁言寸草心,报得三春晖》一文,题目就是全文的论点,文中有这样一段文字:

都要有坚强的毅力和百折不挠的精神.我把这些例文介绍给学生,使学生了解了古诗词名句既可以作为题目用,又可以作为论点或论据用,开拓了他们的眼界,收到了不同凡响的效果. 榜样的力量是无穷的.作为教师要带头用好古诗词名句,无论是口头表达还是书面形式都应尽量运用名句,最好能背诵二百句以上,并且以做到信手拈来,驾轻就熟.为了便于学生掌握,我将常见常用的古诗词名

这节作文课我们学习了怎样把古诗词名句融入作文,让你的文章文采飞扬;怎样词用

自然使我们陶醉,陶醉于

最后送同学们一首绝句,我读前两句,同学们读后两句:

引用的技巧

一、明引诗文出文采

例1、现代文明的拥有,使得本已很累的人们更加模糊了诚信的影子,使得本已寂寞的影象隐藏于纸醉金迷的灯红酒绿中,抽象的尘封在政治课本的某个角落里。罗兰曾说:“人生的大海上,风高浪急,你须自恃扁舟,方能到达彼岸。”美貌、健康、才学、金钱、荣誉……生命的小舟上要装载的负荷实在太多了,不知失掉了诚信的年轻人哪,能否驾驭生命之舟,由此,便想到了林肯最爱读的那首诗:“健康的红晕变成了死亡的惨白,金色的沙龙变成了棺木与尸衣,只在一眨眼,,一吐纳之间。”噢,人类何必骄傲呢?时间是永恒的见证,当时间的翰海吞没了美貌与健康,吞没了金钱与荣誉,狡诈的文明人啊,患得患失的文明人哪,你还剩下什么?! (《诚信归去来》)

明引名言警句是引用最常见的一种方式。它的引用契机有两条途径。

第一种方式,因受语流中某一词或短语的启迪而联想到曾经碰到过的也刚好有这个词或短语的名言警句,如本段作者因题目中有年轻人在小舟上抛弃诚信而联想到罗兰的“人生的大海

上,风高浪急,你须自恃扁舟,方能到达彼岸”,紧接着再对此事作必要的议论以揭示主题。

第二种方式,由于意旨相近而由此及彼,如作者在年轻人抛弃了诚信而为之担心是否驾驭生命之舟时想到林肯的诗,因诗中有生与死“只在一眨眼,一吐纳之间”等句,故而联想引用。由此可见诚信不可抛,不能因为一时冲动而遗恨终生。

例2、带着满脑子的问号,我碰到了文学老师。她正品茗吟词呢。啜一口清茶,她略带文化的忧郁,缓缓而道:“风是一种文化,对的,一种文化。在我们这个文明古国,有什么桃花文化,青铜文化……风,也是一种文化。从《诗经》到唐诗宋词,从汉高祖刘邦到李煜、王安石,风无不是一种永恒的文化。譬如,‘大风起兮云飞扬’、‘山雨欲来风满楼’,还有‘小楼昨夜又东风’、‘春风又绿江南岸’等等。”哦,我明白了,风还是一种深沉妙不可言的文化。(《风是什么》)

第三种方式,由相近联想要求学生从自己的记忆中将某一问题或某一景物或某一现象的古今诗词佳句汇集一起,构成排比,产生一种一气贯通的雄伟气势。本例作者在回答“风是什么”这个问题时先用语文老师的口说出了风是一种文化。然后明引了“‘大风起兮云飞扬’、

‘山雨欲来风满楼’,还有‘小楼昨夜又东风’、‘春风又绿江南岸’”等诗句,气势如虹,让读者明确了风是一种有着五千年优秀传统的文化,从而说明了“风是什么”的答案是丰富多彩的这个道理。

二、暗引仿作显新意

例3、一支粉笔,两袖清风,三尺讲台,四季晴雨,加上五脏六腑,七嘴八舌,九思十想,教必有方,滴滴汗水,诚滋桃李芳天下;十年寒窗,九章算术,八索文思,七纬地理,连同

六五经,四书三德,两雅一心,诲人不倦,点点心血,德育英才泽神州。(《山村的故事》)

其实引用得当冰冻三尺非一日之寒的,这完全决定于作者平日的阅读。本例作者暗引了司马相如和卓文君对诗的典雅故事。要是没有熟背过那段诗文,可以肯定地说在考场上是不能写出如此文采飞扬而又意蕴无穷的句子来的。先将一到十顺说,再倒说,而句句都与山村教师的艰辛密切相联,形神俱备,实乃绝笔。当然像古代这种现象很多。

例4、一见倾心,两情相悦,三心三意,四目相对,加上五颜六色,七拉八扯,九思十想,相识相知,绵绵情意,中学生思有情人,还愿终成眷属,岂非神话?十年寒窗,九九归一,八索文思,七月流火,连日六神无(五)主,四心三意,两两失意,功亏一篑,名落孙山,两眼一翻两腿一伸,后悔当初不应该。

这是有感于中学生早恋而作的两段文字。虽然在文字的整齐上不及例3,但它却真实地反映了中学生早恋的一般过程和早恋的最终结果,只有名落孙山。作者抓住了数字的顺写与倒写规则,实在是把早恋写得淋漓尽致,不失为一段非常优秀的文字。

例5、诚信有没有?扪胸问良心。不知为人与否,今朝必有失。欲把诚信找回,却又口是心非,笑里又藏刀。诚交天下客,利从信中来。做人诚,待人信,为人善。不应有恨,为何定要失诚信?人要诚信立身,物非循规蹈距,此事并不难,但愿诚长存,人人信有之。(《水调歌头??诚信》)

这是作者填的《水调歌头》词。本“词”虽然在押韵、平仄方面有一些欠缺,但对中学生来讲,本词仍是一首很优秀的仿作词。作者将社会上有些人将“诚信”抛于脑后而为人奸诈。最后在下片提出了“做人诚,待人信,为人善”的观点,并指出“人要诚信立身”而有些人却失去“诚信”,最后作者的愿望是“诚长存”,“人人信有之”。可见本“词”思想格调还是比较高的,有一定的思想性。由此可见,我们如能在作文中常用到这种方法,那作文一定会文采飞扬。另外像王勃在《滕王阁序》中写的“落霞与孤鹜齐飞,秋水共长天一色”就是暗引了庚信前人的“落花与芝盖齐飞,杨柳春旗共一色”而显得更绝成为千古名句,同样林逋在《山园小梅》中的“疏影横斜水清浅,暗香浮动月黄昏”则是暗引了前人“竹影横斜水清浅,桂香浮动月黄昏”句而情趣顿生,意境横出。当然要做到暗引如流,必须是在熟背众多古典或现当代诗词的基础上才能做到的,同时还要有一定的运用经验和欲望。

点击加载更多
剩余44%未读
有学习的好方法吗,体重一直降不下来?
有学习的好方法吗,其实是这个原因在捣鬼...
广告查看详情
开通VIP,免费获得本文
本文立即免费保存 赠百度阅读VIP精品版 100W文档免费下载 5100W文档VIP专享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分享收藏下载转存
打开文库App,免费阅读此文档
设计学习 零基础试学火星时代

cg.hxsd.com
提供的广告

查看详情
活动图片
立即领取
VIP教育大礼包

热门小说免费读

精品课程
语文一年级上册(1-4单元)
限时特惠
立即购买
诗圣杜甫的诗词创作风格
¥9.99
K12教培资料库

6课节
【诗词精讲】学前必备古诗
¥1
北京高思教育

7课节
诗仙李白的诗词创作风格
¥9.99
K12教培资料库

8课节
相关推荐文档
五阶五魔方-层先法精选 立即查看
引用名言名句题目

引用是什么,并举例

基本介绍
  写文章时,有意引用现成语 (成语、诗句、格言、典故等) 以表达自己的思想感情,说明自己对新问题、新道理的见解,这种修辞法叫引用。
  引用的作用是使论据确凿充分,增强说服力,富启发性,而且语言精炼,含蓄典雅。
编辑本段详细介绍
  【词目】引用
  【拼音】yǐn yòng
  “”引号的作用就是引用。
  1. [reference]∶说话或写文章时用别人作品中的词,如:从那首诗里引用一个警句
  2. [recommend]∶引荐任用
  引用天下名士
详细解释
  1. 引荐任用。
  《后汉书·李膺传》:“故引用天下名士。” 唐 杜甫《赠秘书监江夏李公邕》诗:“往者 武后 朝,引用多宠嬖。” 清 昭连 《啸亭杂录·不喜朋党》:“故所引用者,急功近名之士,其迂缓愚诞,皆置诸闲曹冷局。”
  2. 用他人的事例或言词作为根据。
  唐柳宗元《辩<;鹖冠子>;》:“唯 谊 所引用为美,馀无可者。” 宋 吴曾《能改斋漫录·事始二》:“偶读 窦 所引用,于是始知不用正、五、九上官之理。” 艾青《诗选自序》四:“我在文章中引用…… 李白的两句话。”
编辑本段引用分类
  引用的作用是使论据确凿充分,增强说服力,富启发性,而且语言精炼,含蓄典雅。
  在书写论文时使用:
直接引用
  有以下几种情况:
  一、专著、论文集、学位论文、报告
  [序号] 主要责任者. 文献题名[文献类型标识]. 出版地: 出版者,出版年. 起止页码.
  二、期刊文章
  [序号] 主要责任者. 文献题名[J]. 刊名,年,卷(期): 起止页码.
  三、论文集中的析出文献
  [序号] 析出文献主要责任者. 析出文献题名[A]. 原文献主要责任者(任选). 原文献题名[C]. 出版地: 出版者,出版年. 析出文献起止页码.
  四、报纸文章
  [序号] 主要责任者. 文献题名[N]. 报纸名,出版日期(版次).
  五、国际、国家标准
  [序号] 标准编号,标准名称 [S].
  六、专利
  [序号] 专利所有者. 专利题名[P].专利国别: 专利号,出版日期.
  七、电子文献
  [序号] 主要责任者. 电子文献题名[电子文献及载体类型标识].电子文献的出处或可获得地址,发表或更新日期/引用日期(任选).
  八、各种未定义类型的文献
  [序号] 主要责任者. 文献题名[Z].出版地: 出版者,出版年.
引用分类(二)
  根据所引出处是否明示而言,有明引与暗引之别;按照所引文字与原文有无差异来说,有直引与意引之分;凭依所引出处或主旨正确与否立论,有确引与讹引之异。
明 引
  例子(1):
  孔子曰:「三人行,必有我师。」是故弟子不必如师,师不必贤於弟子。
暗 引
  例子(2):
  失败乃成功之母,你千万不要气馁。
  例子(3):
  薄粥稀稀碗底沉,鼻风吹动浪千层,有时一粒浮汤面,野渡无人舟自横。( 沈石田《薄粥诗》)
  (「野渡无人舟自横」引自 韦应物《滁州西涧 》)
引用分类(三)
  正用又称“正引”,就是引用者对所引用的语句持肯定的态度,用在引文与原文意思相一致的场合。正引一般是用来印证自己的观点,表达自己的思想感情。它既可以是明引,也可以是暗引。如:
  ①这安公子是那女孩儿一般百依百顺的,怎么忽然的这等执性起来?……他这一段是从至性中来,正所谓儿女中的英雄,一时便有个“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的意思;旁人只说是慢慢的劝着就劝转来了,那知他早打了个“九牛拉不转”的主意,一言抄百总,任是谁说,算是去定了。
  (清·文康《儿女英雄传》)
  在小说中,安公子的父亲因为两次河堤决口,被责问不善治理而革职查办,在山阳县收监。安公子救父心切,不顾从未出过远门,一改平日女孩子般的百依百顺,决意要身带数千两银子跋山涉水三千里去山阳县营救父亲。“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出自《孟子·滕文公下》,意思是:“荣华富贵不能使他受到诱惑,贫贱困苦不能使他动摇,权势强暴不能使他屈服。”“九牛拉不转”是引用俗语。两处引用都是说明安公子此时的性格格外倔强,什么样的话、什么样的人都不能改变他营救父亲的决心,和所引用的原句的意思一致,所以是正面引用。这里没有指明出处,是暗引。
  ②那秦钟魂魄那里肯就去,又记念着家中无人掌管家务……因此百般求告鬼判。无奈这些鬼判都不肯徇私,反叱咤秦钟道:“亏你还是读过书的人,岂不知俗语说的:‘阎王叫你三更死,谁敢留人到五更。’我们阴间上下都是铁面无私的,不比你们阳间瞻情顾意,有许多的关碍处。”
  (清·曹雪芹《红楼梦》)
  “阎王叫你三更死,谁敢留人到五更。”这句俗语的意思是:“阎王下命令叫你三更死,叫勾魂鬼勾你的魂,谁也没办法叫你活到五更。”这句俗语在这里是正面引用,作者借鬼判之口说出来,将阴间的铁面无私和阳间封建政治制度下的瞻情顾意、徇私舞弊、黑暗腐败作了鲜明的对比。它表达了作者说这段话的目的,即是要狠狠地鞭挞阳间的封建政权。这是正引,也是明引。
  ③《陆象山语录》有一则写道:“如今读书且平平读,未晓处且放过,不必太滞。”接着,他又举出下面一首诗:
  读书切戒在慌忙,
  涵泳工夫兴味长;
  未晓不妨权放过,
  切身须要急思量。
  这就是所谓“读书不求甚解”的意思。本来说不求甚解也并非真的不要求把书读懂,而是主张对于难懂的地方先放它过去,不要死抠住不放。也许看完上下文之后,对于难懂的部分也就懂得了;如果仍然不懂,只好等日后再求解释。这个意思对于我们现在青年读者似乎特别有用。
  (邓拓《燕山夜话·不要秘诀的秘诀》)
  这段文字有三处引用。第一处是作者引用陆九渊的《陆象山语录》中“如今读书且平平读,未晓处且放过,不必太滞”。第二处是引用陆九渊的一首诗“读书切戒在慌忙,涵泳工夫兴味长;未晓不妨权放过,切身须要急思量”。第三处是“读书不求甚解”,作者在阐明自己的观点时引用晋代著名诗人陶渊明的《五柳先生传》中“好读书,不求甚解”一语。作者对前面所引用的句子和诗句是表示肯定的,它们和本文所要表达的意思一致,都是说读书不必太死心眼,一个问题没弄懂,不必总是钻在这个问题中,非得弄明白不可,有时候问题没弄明白,时间却耽误了,所以主张对于难懂的地方先暂放过去,等以后再慢慢地去弄清楚。这就是正引的手法。作者为了不引起读者的误解,对“不求甚解”反复加以解释,特别指出“对于我们现在青年读者似乎特别有用”。第一处和第二处点明了出处,是明引;第三处则没有点明出处,是暗引。
反引
  反用又称“反引”,就是引用者对所引用的语句加以评判,持否定的态度,即所使用的意思与原来的意思是相反的,以达到标新立异,或起到讽刺的作用。反用从形式上还可以分为三类。第一类是照录原文,然后对原文加以否定或修正;第二类是直接改动原文,使本文所用的意思与原文相反;第三类是引出原文的大意,然后再提出异议。如:
  ①孔子曰:“唯女子与小人为难养也,近之则不逊,远之则怨。”女子与小人归在一类里,但不知道是否也包括了他的母亲。后来的道学先生们,对于母亲,表面上总算是敬重的了,然而虽然如此,中国的为母的女性,还受着自己儿子以外的一切男性的轻蔑。
  (鲁迅《南腔北调集·关于妇女解放》)
  “唯女子与小人为难养也,近之则不逊,远之则怨。”这是孔子说的一句话,意思是:“这世界上,只有女人和小人最难相处,亲近他们,他们就会无礼;疏远他们,他们就会怨恨。”作者对这句话持否定态度,先引用这句话,接着马上对这句话作出评判,认为把女子和小人归在一起,是对女子极大的轻蔑。在要求妇女解放的时代,鲁迅先生反其意而用之,为妇女争取解放而大声疾呼。
  ②“子入太庙,每事问。”至今传为美谈。但你入轮船,最好每事不必问,茶房之怕麻烦,之懒惰,是他们的特征;你问他们,他们或说不晓得,或故意和你开开玩笑,好在他们对客人们,除行李外,一切是不负责任的。
  (朱自清《海行杂记》)
  这段文字中引语出自《论语·八佾》,意思是:“孔子每次进太庙,事事都要问。”作者引用这句话是说,古人认为好问是一种美德,然后在后面指明现在轮船上就不能好问了。引用原话而变其意,是反引手法。
  上面两个例子都是直接照录原话,然后加以否定或修正,所以都属于反用中的第一类。
  ③沐芳莫弹冠,
  浴兰莫振衣。
  处世忌太洁,
  至人贵藏晖。
  (唐·李白《沐浴子》)
  《楚辞·渔父》中有“新沐者必弹冠,新浴者必振衣”的句子。再看李白这首诗,很明显用了反用的手法,将“必”直接改成了“莫”,语意正好相反,属于反用中的第二类。
  ④哦,我的剑要归寝了!
  我不要学轻佻的李将军,
  拿他的兵器去射老虎,
  其实只射着一块僵冷的顽石。
  哦,我的剑要归寝了!
  我也不要学迂腐的李翰林,
  拿他的兵器去割流水,
  一壁割着,一壁水又流着。
  哦,我的兵器只要韬藏,
  我的兵器只要酣睡。
  我的兵器不斩芟奸横,
  我知道奸横是僵冷的顽石一堆;
  我的兵器也不要割着愁苦,
  我知道愁苦是割不断的流水。
  哦,我的大功告成了!
  让我的宝剑归寝了!
  我岂似滑头的汉高祖,
  拿宝剑斫死了一条白蛇,
  因此造一个谣言,
  就骗到了一个天下?
  (闻一多《剑匣》)
  这一节诗有三处引用:“李广射石”、“翰林断水”、“高祖斩蛇”。“李广射石”源出《史记·李将军列传》:“广出猎,见草中石,以为虎而射之,中石没镞,视之石也。”意思是:“李将军去打猎,看见草丛中的石头,以为是老虎,便一箭射去,箭杆没入其中,走近一看,原来是一块石头。”“翰林断水”中”翰林“指李白,李白在《宣州谢朓楼饯别校书叔云》中有诗句“抽刀断水水更流,举杯销愁愁更愁”。“高祖斩蛇”源出《史记·高祖本纪》,刘邦饮酒醉于泽中,遇到大蛇挡道,于是拔剑把蛇斩成两段,后以此作为得到“神助”而起义、夺取天下的宣言。诗人在这里引用原文大意,然后再提出异议,“我不要学轻佻的李将军”,“我也不要学迂腐的李翰林”,“我岂似滑头的汉高祖”,非常鲜明地表示了诗人的意向。
  ⑤宣室求贤访逐臣,
  贾生才调更无伦。
  可怜夜半虚前席,
  不问苍生问鬼神。
  (唐·李商隐《贾生》)
  汉代的贾谊是个非常有才能的政治家,曾受到大臣们的排挤而放逐在外。这里前面两句的意思是汉文帝在宣室召见被放逐的贾谊,这在封建文人的眼中是一种十分荣耀的事情,这个机会简直千载难逢,暗示才干能够得到发挥了。第三句的意思是汉文帝虚怀垂询,凝神倾听,使得两个人靠得非常近。第四句则是悲叹汉文帝听得这么入神,不是问关于天下苍生的大事,问的却是有关虚幻鬼神的故事。第三句和第四句本来是说文帝爱才,诗人在这里做翻案文章,反其意而用之,讽刺文帝不是真的爱才,借以感慨自己的怀才不遇。
  上述例④和例⑤都是引用原文的大意,继而提出异议,属于反用中的第三类。
借引
  借用有两种。一种又称“改用”,就是原文的本意与所要表达的意义既不相同相似,也不相反相对,只是在某一方面有相关性。它可以推陈出新,增强生动性,产生幽默风趣的效果,也可引起读者对故事的联想,增强形象性。还有一种就是借用数学中的符号,组合成一个简单的公式,来表达复杂的思想内容,达到言简意赅的目的,有直观形象的艺术效果。如:
  ①古今之成大事业大学问者,必经过三种之境界:“昨夜西风凋碧树,独上高楼,望尽天涯路”此第一境也。“衣带渐宽终不悔,为伊消得人憔悴。”此第二境也。“众里寻他千百度,回头蓦见,那人正在灯火阑珊处。”此第三境也。
  (清·王国维《人间词话》)
  “昨夜西风凋碧树,独上高楼,望尽天涯路”出自宋代晏殊《蝶恋花》,原意是写在苍凉的深秋独登高楼怅望,这里用来作为第一境,即表示追求理想。“衣带渐宽终不悔,为伊消得人憔悴”出自宋代柳永《蝶恋花》,原意是因为思念爱人而渐渐变得憔悴,表示相思之苦,这里用来作为第二境,即表示艰苦地追求、探索。“众里寻他千百度,回头蓦见,那人正在灯火阑珊处”出自宋代辛弃疾《青玉案》,原意是写无意中发现了意中人的惊喜心情,这里用来作为第三境,即表示取得成功、实现理想的喜悦心情。这三处引用都是写闺情离愁,作者以它们的相关性来比喻治学的三境,只是就引语原意加以引申而已,以此来增强文章的生动性,并无深意,是借用的手法。
  ②大热天气,阔人还忙于应酬,汗流浃背,穷人却夹了一条破席,铺在路上,脱衣服,浴凉风,其乐无穷,这叫做“席卷天下”。
  (鲁迅《安贫乐道法》)
  “席卷天下”出自汉代贾谊《过秦论》,原意是说秦孝公想吞并天下,这里是故意加以曲解,望文生义,引起读者的联想,增强文章的形象性,用来表示穷人卷起席子到露天地上睡觉的情景。
  ③小乙:“泡泡!”
  妈:“小济,快,找小盆去!”
  爸:“等等,小乙,先别撒!”随小济作快步走,床下椅下,分头找小盆,至为紧张,且喊且走:“小盆在哪儿?”只在此屋中,云深不知处,无论如何,找不到小盆。妈曳小乙疾走如风,入厕,风暴渐息。
  (老舍《文艺副产品》)
  “只在此屋中,云深不知处”出自唐代贾岛《寻隐者不遇》诗:“松下问童子,言师采药去。只在此山中,云深不知处。”作者借用后面两句,并把“山”改为“屋”字,借以描写孩子要撒尿,全家人出动找小尿盆,而小尿盆不见踪影的情景,同引诗的原意并不相同或相对,只是凭着不知该到屋里何处找小尿盆与不知到山中何处找师父有相关性的因素,望景生义,故予引用。这样就增强了文章的幽默感,令文字妙趣横生,是借用的手法。
  上面三个例子都是属于第一种借用手法,即借用与原文有某一方面的相关性,来增强文字的生动性和形象性,并产生幽默的效果。
  ④倘不得已,我以为还不如带些兽性,如果合于下列的算式倒是不很有趣的:人+家畜性=某一种人。
  (鲁迅《略论中国人的脸》)
  人加上家畜性等于某一种人,初看起来我们根本没有见过也不知道这是个什么理论、什么公式。在作者看来,带有“家畜”的驯服性格的“某一种人”,其实是无异于消除了“兽性”,没有了反抗精神的人,正如文中所说对他本身来说是“没有什么益处”的,只不过使“牧人喜欢”而已。作者借用数学中的符号“+”和“=”,使它们构成一个完整的加法算式,巧妙而鲜明地表达了他主张反抗的严肃主题,因为驯服对于我们中国人来说,是“没有什么益处”的,只是使外国人喜欢而已。这样的描写言简意赅、干脆利落。
  ⑤笔者认为,胡适所犯的错误,是因为他只注意到其不可分的一面,因此他得出了石头=贾宝玉=作者(曹雪芹)的结论,提出了自传说。
  (马力《从叙述手法看“石头”
  在〈红楼梦〉中的作用》)
  胡适曾经片面地认为《红楼梦》的叙述者(石头)、主人公(贾宝玉)和作者(曹雪芹)实际上是同一个人。本文作者为了说明“他只注意到其不可分的一面”这个观点,借用了两个“=”号,就把胡适的这种错误观点简洁而又直观地表达了出来,增添了文章的生动性和幽默感。
  ⑥天才=2%的灵感+98%的汗水。
  (爱迪生名言)
  这句话是美国大发明家爱迪生的名言,我们今天也经常用到,证明天才并不是游手好闲就得到的,它其实是靠勤奋和汗水,是靠努力拼搏换来的。这个公式形象地说明了天才与灵感、勤奋之间的辩证关系。一句话概括,简单明了,却又点面俱到。
  上述④⑤⑥三个例子都是用数学符号来表达某种意图、某种思想感情,言简意赅,能产生直观形象的艺术效果。这属于第二种借用手法。
编辑本段作用介绍
  1.引用,可使所表达的语言简洁凝练\生动活泼,增添感染力。如:
  ①我于是就抛了死相,放心说笑起来,而不意立刻又碰了正经人的钉子:说是使他们“失望”了。我自然是知道的,先前是老人们的世界,现在是少年们的世界了;但竟不料治世的人们虽异,而其禁止说笑也则同。那么,我的死相也还得装下去,装下去,“死而后已”,岂不痛哉!
  (鲁迅《忽然想到》)
  “死而后已”一语出自诸葛亮《出师表》:“凡事如是,难可逆见,臣鞠躬尽瘁,死而后已,至于成败利钝,非臣之明所能逆睹也。”“死而后已”一般是和“鞠躬尽瘁”用在一起,其本意是:“不怕劳苦地贡献自己的一切直至死,即尽心国家大事,至死才罢休。”作者在这里引用,虽然也有至死才罢休的意思,却不是为了国家大事,而是“装死相”装到死才算完结,反映出作者对那个“愚民的专制时代”的抨击。它使人们装成死相,到处死气沉沉,甚至连说笑一下都不行,毫无半点生气,表现了作者极大的悲愤。后面再加上一个“岂不痛哉”,语气更加沉痛、强烈,大大地增添了文章的感染力,引起读者的共鸣。
  ②夜间人定后……紫鹃停了半晌,自言自语的说道:“一动不如一静。我们这里就算好人家,别的都容易,最难得的是从小儿一处长大,脾气性情都彼此知道的了。”黛玉啐道:“你这几天还不乏,趁这会子不歇一歇,还嚼什么蛆。”紫鹃笑道:“倒不是白嚼蛆,我倒是一片真心为姑娘。替你愁了这几年了,无父母无兄弟,谁是知疼着热的人?趁早儿老太太还明白硬朗的时节,作定了大事要紧。……若娘家有人有势的还好些,若是姑娘这样的人,有老太太一日还好一日,若没了老太太,也只是凭人去欺负了,所以说,拿主意要紧。姑娘是个明白人,岂不闻俗语说:‘万两黄金容易得,知心一个也难求。’”
  (清·曹雪芹《红楼梦》)
  紫鹃引用俗语“万两黄金容易得,知心一个也难求”,简明地概括了贾宝玉和林黛玉的爱情是以相互知心为基础的,道出他们爱情的可贵之处,也反映了他们执著痛苦的心情。林黛玉听了这句话后,锥心刺骨,激动万分,彻夜难眠。她这种忧郁悲痛的情绪也感染了读者,吸引了读者,使读者忍不住掩卷叹息他们多难的爱情。可见用一个俗语来概括事情的感染力之大。
  ③绿树听鹈〖造字-03.jpg〗,
  更那堪,
  鹧鸪声住,
  杜鹃声切。
  啼到春归无寻处,
  苦恨芳菲都歇。
  算未抵人间离别:
  马上琵琶关塞黑,
  更长门翠辇辞金阙。
  看燕燕,
  送归妾。
  将军百战身名裂,
  向河梁,
  回头万里,
  故人长绝。
  易水萧萧西风冷,
  满座衣冠似雪,
  正壮士悲歌未彻。
  啼鸟还知如许恨,
  料不啼清泪长啼血。
  谁共我,
  醉明月。
  (宋·辛弃疾《贺新郎·别茂嘉十二弟》)
  这首词的背景是:词人的族弟遭贬官至桂林,词人深有感触,遂借离别之情抒发自己的身世之感和家国之悲。词人在此词中引用了四个典故,都是生离死别的场面,凭借这些典故场面,表达了今日一别,不知哪年哪月还能重逢,也许是生死离别也不一定的心情。再念及自身,同时表达了极度悲伤的心情。“马上琵琶关塞黑”出自汉代王昭君出塞和番,嫁给南匈奴单于的故事。昭君离开自己的故乡,远离熟悉的亲人,去那言语不通、习俗不同的异国他乡,自是心里非常难过。“看燕燕,送归妾”是出自春秋时代卫庄公妾的儿子被杀,庄公的妻子庄姜送她回娘家,因为此后都不可能再相见,庄姜感怀大家以往相处的情景,于是作《燕燕》一诗哀叹离别的典故。“将军百战身名裂,向河梁,回头万里,故人长绝”出自汉朝李陵战败后投降匈奴,从此身败名裂的典故。李陵与苏武在河桥上分别,此后相距遥遥,怕是永无相见之日。“易水萧萧西风冷,满座衣冠似雪,正壮士悲歌未彻”出自战国时代剑客荆轲刺秦王的典故。燕太子丹在易水为他送别,都穿着白色衣冠,以表示壮士一去不复返,气氛悲壮。词人暗引这些典故,语言凝练,将自己的不幸遭遇及复杂的心情抒发得行云流水一般,具有极大的感染力,令人读后回肠荡气,有如亲临其境,感受了那番生离死别。
  2.引用,对说理表情达意都很有帮助,为自己的观点和看法提供有力的论据,增强说服力。如:
  ①不是吗?山海关纵然是坚固险要,可也有被攻破的记载;而吴三桂的引清入关,更是不攻自破。多尔衮的铁骑,不就是从这洞开的大门下面蜂拥而过席卷中原的吗?
  “恸哭六军俱缟素,冲冠一怒为红颜。”吴梅村《圆圆曲》,道出了当时爱国人士对吴三桂的愤慨和痛恨。尽管历史学家对吴三桂降清的动机是否是为了“红颜”这一事实还有争议,但雄关被出卖而不攻自破却是事实,也是教训。
  (峻青《雄关赋》)
  山海关是天下闻名的险要关口,但统治中国两百多年的清朝政府当年就是从“固若金汤”的山海关蜂拥而入、席卷中原,说明山海关纵然险要,可也有被攻破的记载。作者接着引用吴梅村《圆圆曲》中“恸哭六军俱缟素,冲冠一怒为红颜”两句来增添说服力。当年李自成的农民军攻破北京城,吴三桂的宠妾陈圆圆被李自成的部下刘宗敏掠去,而当时吴三桂是指挥镇守山海关的大将,为了红颜,他一怒之下,引清兵入关。虽然这一事件是否属实还有争议,但山海关却终究是被攻破了。作者引用此诗,充实了论据,更加有力地说明“那所谓‘固若金汤’的雄关,是从来就不存在的;而真正坚固的雄关,只有存在于人们的心中”这个观点。
  ②我们中国人是有骨气的。
  战国时代的孟子,有几句很好的话:“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此之谓大丈夫。”意思是说,高官厚禄收买不了,贫穷困苦折磨不了,强暴武力威胁不了,这就是所谓大丈夫。大丈夫的种种行为,表现出了英雄气概,我们今天就叫做有骨气。
  (吴晗《谈骨气》)
  这是文章的开头部分,作者首先引用了《孟子·滕文公下》中的四句话。孟子是战国时代著名的思想家、政治家、教育家,他说的话当然很有分量,这无形之中就为作者的论点提供了论据,再加上作者自己的论述,两者有机地结合,为文章增添了说服力。
  ③荔枝不耐贮藏,正如白居易说的:“一日而色变,二日而香变,三日而味变,四五日外,色香味尽去矣。”……因为荔枝不耐贮藏,古代宫廷想吃荔枝,就要派人兼程飞骑从南方远送长安或洛阳,给人民造成许多痛苦。唐明皇为了宠幸杨贵妃,就干过这样损害百姓的事。唐代杜牧诗云:“长安回望绣成堆,山顶千门次第开。一骑红尘妃子笑,无人知是荔枝来。”就是对这件事的嘲讽。
  (贾祖璋《南州六月荔枝丹》)
  作者为了说明荔枝的不易贮藏,先引用白居易《荔枝图序》中的句子“一日而色变,二日而香变,三日而味变,四五日外,色香味尽去矣”,生动形象地说明了荔枝的这个特点。为了更突出,令人更加相信,作者又引用了唐代诗人杜牧的《过华清宫绝句三首(其一)》一诗,说的是唐明皇为了讨得杨贵妃的欢心,令人从千里之外运送荔枝来长安。为了保持荔枝的新鲜,运送人日夜兼程,逢山过山,遇水过水,甚至践踏农民的田地庄稼,根本不顾农民的死活。这样引用给人极其深刻的印象,不但加强了文章的力度,而且增添了文章的艺术性。
引用,是在文章中引用名言名句的修辞手法。例如:
1、这就是人们常说的“众人拾柴火焰高”的道理。
2、“三个臭皮匠,顶个诸葛亮”这个俗语,说明了收集大家智慧的必要性。
写文章时,有意引用现成语 (成语、诗句、格言、典故等) 以表达自己的思想感情,说明自己对新问题、新道理的见解,这种修辞法叫引用
例如我望着这群充满朝气的哈尼小姑娘和那洁白的梨花,不由得想起了一句诗:“驿路梨花处处开。”
(彭荆风《驿路梨花》)
文章标题: 引用名言一定要是原句吗 可以有几个字的改动吗
文章地址: http://www.xdqxjxc.cn/renshenggeyan/156467.html

[引用名言一定要是原句吗 可以有几个字的改动吗] 相关文章推荐: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