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访问喜蛋文章网
你的位置:首页 > 人生格言 > 文章正文

“独居守心”怎么理解

时间: 2022-11-02 23:01:50 | 来源: 喜蛋文章网 | 编辑: admin | 阅读: 103次

“独居守心”怎么理解

大处着眼,小处着手。群居守口,独居守心 什么意思?

意思是:凡事都应该从“大”和“小”两个方面去谋划,去行动,才会减少或避免失误,使事情做得顺利圆满。

在日常工作中,守住原则,讲正气,要严于律己,首先,不说违反原则的话,不讲违背良心的话。其次,不议论他人是非,不吹嘘个人琐事,不责人小过,不寻人隐私,不念人旧恶。

出自:曾国藩[清代]的一副赠联。

“守心”就是守住自己内心的道德底线、价值底线、人格底线。而独处之时,恰是守心的机会和考验。曾国藩也“慎独”作为修身之首要。他每天必记日记,对一天的言行进行检查、反思,看有无逾规之处,做人是否诚信,做事是否尽心。

由此可见,不耐孤独是一种人生遗憾,不会守心是一种做人缺陷。因此,一个人的时候,不妨学学知识,提高修养;看看人生感悟,学会珍惜拥有,关爱亲朋好友;做做运动,体会健康可贵。独居要守心,守住一颗善良的心,守住一颗勤劳的心,守住一颗淡泊名利的心,守住一颗平常心。

扩展资料:

大处着眼,大处是战略,就是要有大格局;小处着手,小处是战术,就是做事要细心。这里提醒我们,凡事都应该从“大”和“小”两个方面去谋划,去行动,才会减少或避免失误,使事情做得顺利圆满。

曾国藩的人生实践证明,要“做正确的事”,更要“正确地去做事”,眼高手低常常是夸夸其谈之辈,手高眼低往往是难成大事之人。

群居守口,独居守心是一个人修养高低的具体体现之要。曾国藩的处世修身之道在当下也有很强的借鉴意义, “独居守心”是修身的要旨,做人的境界。 “守心”守的到底是什么?就是守住自己内心的道德底线、价值底线、人格底线。

而独处之时,恰是守心的机会和考验。坚持学习,提高自己,学会修心,才会守心。因为守心不是一时之事,不能一蹴而就,是需要时时自省,事事对照,持之以恒才行的。

曾国藩早年致力学问,其学术研究从历史、古文到书法、理学以及各种典章制度。

他渴望多做学问,与当朝大学问家梅曾亮、何绍基等名士媲美,但他最终没有成为一位著述丰富的大学者,主要原因是他还来不及著书立说,就已升至二品高官,从此忙于官场之争,再后来投身于戎马征战之中,使他不可能固守书苑,一心研究学问。

当代著名学者南怀瑾在《论语别裁》中说:“清代中兴名臣曾国藩有十三套学问,流传下来的有两套,其中之一就是《曾国藩家书》。”今人可以《曾国藩家书》研究学习。它记述了曾国藩一生的主要活动和他从政、治家、治学、治军的主要思想,是后人研究曾国藩思想的宝贵资料。

曾国藩在攻克天京后,权势极大,功高震主,清朝对其极不放心。咸丰帝曾在湘军克复武汉时叹道:“去了半个洪秀全,来了一个曾国藩。”曾国藩具有丰富的政治经验和历史知识,熟悉历代掌故,因而在击败太平天国后一方面自裁湘军,一方面把家书刊行问世,借以表明自己忠心为清廷效命,以塞弄臣之口。

曾国藩家书自时起便风靡流行,历久不衰。后经多家取舍整理,形成多种版本。总的说来,他的家书现存1400多篇,从道光二十年到同治十年,历时30年,其内容包括了修身、教子、持家、交友、用人、处世、理财、治学、治军、为政等方面,这些家书真实而又细密,平常而又深入,是一部真实而又生动的生活宝鉴。

大处着眼,小处着手;群居守口,独居守心”,出自晚清重臣曾国藩的一副赠联,是曾国藩人生哲学的深刻写照,也是他人生实践的高度凝练。上联讲行事之理,下联讲做人之道,理浅意深,发人深省。
大处着眼,小处着手是成事之道。它提醒我们,凡事都应该从“大”和“小”两个方面去谋划,去行动,才会减少或避免失误,使事情做得顺利圆满。曾国藩的人生实践证明,要“做正确的事”,更要“正确地去做事”,眼高手低常常是夸夸其谈之辈,手高眼低往往是难成大事之人。仅仅抬头看路,而不埋头拉车,那是不可能到达目的地的;只是一味埋头拉车,而不抬头看路,最可能的结果是车翻到路边的沟里,同样也无法抵达目的地。大处着眼是解决战略问题,强调的是在工作中我们要具有战略眼光和战略思维,善于对事关全局的重大问题进行战略思考,立足当前,长远打算,突出工作大局和工作重点。小处着手是解决战术问题,要求我们在工作落实上善于从战术入手,从局部入手,从当前入手,研究和解决具体实际问题。大处着眼是“做什么”,小处着手是“怎么做”;大处着眼是“抬头看”,小处着手是“低头干”;大处着眼是“世界观”,小处着手是“方法论”。一言以蔽之,就是要将正确的目标和方向,与实干和严谨的作风结合起来,才能做成事,做好事。
群居守口,独居守心是修养之要。曾国藩的处世修身之道在当下也有很强的借鉴意义,但是,新的时代要求必然赋予其新的内涵,新的形势任务必然对其作出新的解读。 “群居守口”守的是什么?在日常工作中,守住原则,讲正气,要严于律己,首先,不说违反原则的话,不讲违背良心的话。其次,不议论他人是非,不吹嘘个人琐事。第三,不责人小过,不寻人隐私,不念人旧恶。只要做到以上三点,就一定能树立个人的良好形象。
“独居守心”是修身的要旨,做人的境界。 “守心”守的到底是什么?就是守住自己内心的道德底线、价值底线、人格底线。而独处之时,恰是守心的机会和考验。汉朝时,杨震“慎独”美名传千古,曾国藩也以“慎独”作为修身之首要。他每天必记日记,对一天的言行进行检查、反思,看有无逾规之处,做人是否诚信,做事是否尽心。由此可见,不耐孤独是一种人生遗憾,不会守心是一种做人缺陷。因此,一个人的时候,不妨学学知识,提高修养;看看人生感悟,学会珍惜拥有,关爱亲朋好友;做做运动,体会健康可贵。独居要守心,守住一颗善良的心,守住一颗勤劳的心,守住一颗淡泊名利的心,守住一颗平常心。
学会修心,才会守心。因为守心不是一时之事,不能一蹴而就,是需要时时自省,事事对照,持之以恒才行的。只要处处留心,时时修心,就会渐渐拥有一颗乐观豁达的心、一颗勤奋向上的心、一颗温暖感人的心,在生活中自然而然地做到用以行服人心,用温暖热人心,用真情换真心。
前者说行事 放眼全局细致处动手,不能眼高手低或眼低手高。
后者说修身 人群里不谈论他人是非,不吹嘘自己功劳;独处时坚持自己原则,坚守自己的理念。

曾国藩:大处着眼,小处着手;群居守口,独居守心

导读:大处着眼,小处着手;群居守口,独居守心。这两句话,集合了古人的人生智慧。格局要大,注重细节,谨言慎行,内心坦荡。 听了很多道理,能做到这几点,其实就够了。

大处着眼,小处着手

大处着眼是一种格局。格局决定结局。拥有怎样的格局就拥有怎样的命运,怎样的人生。

西汉时有个名臣叫倪宽,一开始时,他在廷尉张汤府上当差。平日里府吏们都喜欢喝酒玩牌。倪宽却一有时间就埋头读书。面对其他人的嘲讽和挖苦,倪宽正义凛然道:“大丈夫当以天下为己任,真英雄欲为万世开太平!”任凭别人怎么劝,怎么拉,倪宽就是不肯与他们一道瞎混。

这样过了几年,一次,汉武帝对张汤的一个奏折很不满意,吓得张汤诚惶诚恐,回来后就把文书臭骂一顿。文书愁眉不展,一旁的倪宽拿过奏折一看,文不加点,片刻便改好了。结果,奏折让汉武帝眼前一亮,得知是倪宽所写,亲自召见了他,先任命他为左内史,后又升任御史大夫。别人喝酒作乐,倪宽却闭门读书,因为他的抱负不是谋个饭碗,而是经纬天下。他从一开始就心怀一个大的格局,这也注定了他的人生高度。

“大处难处看修养,小处细处看态度”,小处着手是一种人生态度,“以管窥豹,可见一斑”,我们往往可以从生活中的一些微不足道的小事洞察秋毫,从而感悟到一个人的内在精神。一言一行、一举一动都要慎重。老子说:“天下大事必作于细,天下难事必作于易”。能力大小、品德修养、人生智慧都是点滴积累而成的。

从小处着手也是一种观人的方法。据《玉泉子》一书记载,吕元膺任东都留守时,有一位处士常陪他下棋。有一次,两人正对局,突然来了公文,吕元膺只好离开棋盘到公案前去批阅公文,那位棋友趁机偷偷挪动了一个棋子,最后胜了吕元膺。其实,吕元膺已经看出他挪动了棋子,只是没有说破。

第二天,吕元膺就辞退了那位棋友临走时,吕元膺还赠送了钱物。吕元膺之所以要辞退这位棋友,是因为他从这位棋友挪动一个棋子、搞了一个奷诈的小动作中发现了他说谎的品质。在常人的眼里,挪动一个棋子,看起来是一件微不足道的小事,似乎不值得认真。但小事不小,小中可以见大。所以刘备临终时告诫自己的儿子说“勿以善小而不为,勿以恶小而为之。”就是因为细处的行为决定品德的养成。

群居守口,独处守心

群居守口是一种智慧。有些人看起来能言善辩、夸夸其谈,但实际上给人的感觉是轻薄、肤浅和狂妄。这样的人,说再多的话,也只是废话。更有一些人,说话毫无顾忌,不知道体谅别人的心情,往往无意中伤害他人。这样的人,口中言语的价值,恐怕比废话还不如。

真正的智慧,是懂得大器晚成,大音希声;是不鸣则已,一鸣惊人是也。沉默是一种品质,是一种修养,要的是对外界虚荣与浮华的抵制,是需要对自己的苛刻约束。儒家讲究“讷于言而敏于行”,就是告诫人们,脚踏实地做事永远比夸夸其谈的虚无要重要的多。《论语为政》记述了这样一段对话:子贡问老师孔子怎样做一个君子,孔子告诉他:“先行其言,而后从之。”先做好你想说的,之后再把它说出来。这要比口出空言,失信于人强多少!

独处守心是一种修养。也就是中国古人所说的“慎独”,“慎独”一词,出自秦汉之际儒家著作《礼记中庸》一书:“莫见乎隐,莫显乎微,故君子慎其独也。”所谓慎独,就是在别人不能看见的时候,能慎重行事;在别人不能听到的时候,能保持清醒。

东汉名臣杨震为官数载一直以公正廉明著称,一次因公路过昌邑县,恰逢旧交王密在此任县令,当夜王密怀揣十金前往馆驿相赠,以谢杨震知遇之恩。杨震拒而不受。

王密急切之下说道:“此时深夜,无人知矣。”杨震却正声而说:“岂可暗室亏心,举头三尺有神明,此事天知、地知、你知、我知,何谓无知?”

欧阳修有一副对联,“书有未曾经我读,事无不可对人言”,慎独,求的就是这份“事无不可对人言”的坦荡和心安。

群居守口 独居守心

“群居守口,独居守心”。 这是曾国藩的名言,也是他为人处事之道。回望曾国藩的一生,从普通农家子弟出身,到入仕后十年七迁,以一介文人而封武侯;从天生愚笨,到以“天下之至拙胜天下之至巧”;从他个人名垂青史,到他的家族世代兴旺、代有英才……曾国藩的成功,与他一生信奉这句话不无关系。如今读来,依然振聋发聩。

群居守口,是说在日常工作与生活中,要管住自己的“嘴”,凡事三思而后行。在我看来,守住嘴,要做到三点。

一是不巧舌如簧。《诗经·小雅·巧言》说:“巧言如簧,颜之厚矣。”一个人的言行举止,可以反映出一个人的精神品格。巧言如簧、阿谀奉承者,往往看重的是权术,谋取的是利益,暴露的是贪婪。曾国藩一生,不唯上是从,不趋炎附势,在他看来:“若日日誉人,人必不重我言矣。”为人处事,就是要实事求是、知行合一。

二是不揭人之短。曾国藩认为: “说人之短乃护己之短,夸己之长乃忌人之长。” 盲目揭露别人的短处,暴露他人的隐私,实际上也暴露了自己的人格缺陷;而夸夸其谈、自以为是,也会影响他人对自己的评价。有一次,曾国藩因冲动而言语鲁莽,他还专门写下日记,反思自己的过错,要求自己“不可背后攻人之短”。

三是不人云亦云。 《论语·阳货》说:“道听而涂说,德之弃也。” 道听途说,就会三人成虎,偏听偏信。人活一世,要有自己独立的思想,有自己的原则。哪怕连年战乱,曾国藩仍一直坚持读书,不断充实自己的头脑,拥有自己的判断,做到知人善任、心中有数。

独居守心,是说自己独自一个人时,要懂得守住自己的“初心”,做到不畏浮云遮望眼,不被利益所诱惑。在我理解,守住心,也有三点值得遵循。

一是慎独。曾国藩常说:“慎独则心安。”就是告诉我们,无论何时何地,都要严格自律,只有这样,心里才能安定,生活才能平和。作为高官,照理曾国藩不缺金银财宝,但他却常常因为没钱孝敬长辈而内疚。他曾在家书中这样写道:“孙等在京,别无生计,不能备仰事之资寄回,不胜愧悚。”无论面临怎样的境地,曾国藩都始终告诫自己“莫伸手”,宁可自己穷些苦些,始终做到“仰不愧于天,俯不怍于人”。

二是知足。 曾国藩常说:“知足则乐,务贪必忧”。 他在给弟弟的家书中写道:“左列钟鸣右读书,人间随处有乘除,低头一拜屠羊说,万事浮云过太虚。”在他看来,外在的利益都是过眼浮云,人要懂得知足,懂得感恩,不必过多苛求功名利禄。

三是自省。《论语·学而》说:“吾日三省吾身。”曾国藩坚持每天都记日记,对自己的行为进行反思,检验自己一天有无过错,有则改之无则加勉,让自己在独处时,也能坚守心中的底线。

管住嘴,守住心,这是人生的大智慧,也是修身养性的必由之路。看似简简单单的一句话,值得我们用一生去努力践行、细细体味。

文:奕默   

个人公号:奕默(yimo2727)
文章标题: “独居守心”怎么理解
文章地址: http://www.xdqxjxc.cn/renshenggeyan/154931.html
文章标签:独居 理解

[“独居守心”怎么理解] 相关文章推荐: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