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 2019-11-28 18:37:34 | 作者:不知 | 来源: 喜蛋文章网 | 编辑: admin | 阅读: 113次
看到案边的台历只剩下最后一页,不由得怦然心动,这又是一个除夕夜!
快到年终的时候,单位里就不停地发钱、发东西、大扫除、联欢会,那除旧迎新的气息已悄悄来到身边,似乎在不断地提醒你又到桃符换季的时节。不过,这都是家门外的事,中国人最重视的是一年一度的这一天一家人的团聚,这却是家门内的事。君不见,每逢这节庆的来临,铁路、公路、航空等各路交通工具都进入营运的高峰,动用了水陆空的所有承载力量,把天南海北的人们川流不息地送回家园。只要一瞥那些背负大包小包,兴高采烈,归心似箭的旅客,莫不感到这才是中国人最盼望、最珍贵的传统节日。所以“每逢佳节倍思亲”成为天涯游子咏诵千古的绝唱。
然而,每逢佳节对一个儿行千里的老人,又岂是“倍思亲”这三个字能了得!
不知从什么时候开始,家庭的重心已转向子女,为了孩子的出生、成长、读书、就业、结婚成家、安居乐业,做父母的无怨无悔地奉献一切精力和财力。改革开放使人们茅塞顿开,年青人一马当先,闯荡世界,又有成千上万的家庭把他们的子女送到海外求学深造。因此,儿女告别父母,丈夫告别妻子,远走他乡,形成有史以来最大的出国潮,这给家人又带来几多欢乐、几多牵挂。
《北京人在纽约》、《上海人在东京》等影视小说,牵动了多少亲人的心,在这幕后又有多少悲欢离合的故事在演化。最容易引起大众传媒兴趣的,是那些留守一方的痴男怨女们的恩恩怨怨,因此有关留守女士或留守男士小说影视的镜头总是瞄准他或她的寂寞难耐,甚或移情别恋,令人荡气回肠。可是对远航的儿女望眼欲穿而又绝不会移情别恋的老人们,似乎已被遗忘。
因为他们无故事。
是的,他们一如既往地呵护着自己的孩子,尽管孩子们早已人高马壮。日渐衰老的身躯,微薄的工薪收入,都不可能也不需要再对孩子以任何帮助,所能付出而又用之不竭的是一片父母心,一片固守孤寂而又从不言表的父母情。
我认识一对年迈的老夫妇,平平静静地过着安逸的日子。早睡早起,雷打不移,一到晚间多么引人入胜的影视都不会挪动这按时必寝的习惯,可在这一天,他们会强挣着瞌睡如山倒的眼皮,厮守在电话机旁,等候凌晨那来自大洋彼岸的一声问候,哪怕只有一声“爸爸、妈妈”的呼唤,那也足够给他们一年的欢乐,如此又早睡早起,平平静静又一年。
还有一对老人过着俭朴的生活,尽管他们不缺钱花。每月最大宗的支出不是衣食住行、消闲游乐,却是电话费,不要以为只是打给远方的儿女,大多是打给朋友的。寂寞使他们渴望对话,哪怕是无所事事地聊几句天,也是一种慰切和期望。
也有一位深居简出的老人,面对人去楼空的偌大房子,学会了喃喃自语,这是念叨远去的儿女,还是回忆往日儿孙绕膝的自说自话……外人永远不得而知。
有一位母亲,每周准时要给她海外的儿子一封信,风雨无阻。为了这一封厚厚的信,几乎不停地在写。有一次我问她:“为什么很少见到你孩子回信?”她泰然地回答说:“他们都很忙啊,这我早就打了招呼,甭回信。只要他们爱看,了解国内的情况和我的心愿,在精神上就有安慰,这是朋友不能代替的,我得到了。”别以为她在倾诉自己的思念,不是的,她源源不断写的是有关他儿子专业知识的信息,日新月异的社会变化和亲朋故旧的传闻趣事。这些只为了一个目的,使她去国外多年的儿子感同身受,不至于生疏祖国的文化语境。多么用心良苦的老人啊!
每当这些老人相遇的时候,最大的快慰莫过于夸耀自己的儿女在海外的奋斗和成就,那种喜上眉梢、心花怒放、洋洋自得的表情溢于言表,真使人感到他们是世上最幸福的一群。尽管在曲尽人散之后,有的人不免扪心自问,真的是那么天从人愿吗?这一丝狐疑可能带来轻轻的一声嘘叹,也可能是莫可名状的黯然神伤。
这些都平淡无奇,只不过是平平常常365天中的一天而已,当然不算那患病、危难或要求援助的日子。没有情节、没有纠葛、没有故事,又何以吸引观众?只能被遗忘。被彼岸子女遗忘的是:做父母的并不期望那些外汇、洋货,只要人人拥有的一份亲情不致在晚年流失;被作家、导演们遗忘的是:在老人世界里,不论多么沉重的感情负荷,也会以爱子心切的平常心,默默地承受那留守的孤寂。
要知道在留学生的家长中大多数是知识分子,这是最敏感而又脆弱的群落,我有幸又不幸地成为他们中的一员。
写罢此文,不意被朋友们发现,好奇地问我:会不会把这散文寄给海外的女儿?我毫不犹豫地回答说:“不!”
全站搜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