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 2023-09-22 01:00:19 | 来源: 喜蛋文章网 | 编辑: admin | 阅读: 105次
农村红白喜事,通常都需要几个管事的人,比如安排客人,收受礼金了等,其中最重要的一个管事,在我这里被称为“总管”。这个主事人,在村里是一位德高望重,乐善好施的人,村里每家每户都会免费得到他的帮助,尽心尽力帮助主家“排忧解难”,为此深受人们尊重。
这个总管主要管理红白喜事的各种民俗规矩,一般人也做不了。特别是白事方面的一些民间讲究,需要一个总管来挑大梁,比如“穿寿衣”、“起灵”、“摔盆”、“送路”等等讲究。不像婚礼司仪,可以请人来帮忙主持。白事有太多“民间风俗”,需要当地懂这方面相关事宜的人来主持。毕竟,喜事是关于年轻人的事,象征着新生,很多人愿意当喜事的管事人,这方面的人才不缺;而白事总管,有些事需要亲力亲为和逝者接触,所以很多年轻人忌讳,而不愿意去做;岁数大的人,如果忌讳死,也不愿意去做。只有心怀豁达,不mi信,乐善好施的人,才会帮助别人主事送葬。
现在婚事主事人并不缺,我这里不多赘述,咱们主要说说村里白事上的主事人。这种管事的人,偌大的一个村子,通常也就是1~2个这样的人。现在我们村里,也就是一位80多岁的老教书先生,我们叫他九爷的老人,为村里的老人做最后送行。我小时候就记得他一直是村里白事的总管,以前人们自家购置食材办酒席的时候,他也和厨师负责酒席事宜,现在村里基本上是包桌,或者去饭店,他主要管丧葬风俗这一块儿,比如接待祭拜的人,指挥别人如何祭拜等等事宜。
我记得以前他也教过几个徒弟,给他们讲什么“七星铜钱”如何在棺底摆放,寿衣如何穿等等之类。徒弟他教会了不少,可是却没有人愿意继承下来。因此,村里谁家有白事的时候,他还得亲自出马,帮助乡邻完成丧葬事宜!由于他年事已高,目前主要是指导别人怎么做,而不能亲力亲为帮助乡邻了。这并不影响他在村里人们心中的地位,人们都非常敬重他。毕竟这么多年了,他一直积德行善,大家都看在眼里,大人小孩都佩服他。
比如村里两家人因为一些琐事,吵嘴、甚至打架了,村里别人摆不平的事,只要他愿意出马,了解前因后果以后,找出问题的结症,“有理三扁担,无理扁担三”,给两家人分析乡邻矛盾后果很严重,让他们各退一步,然后不偏不倚就能够把事情解决了。如果这人们不听劝,为了一点矛盾打架斗狠,最后一地鸡毛,劳民伤财不说,村里还多了一家“仇人”,“冤家宜解不宜结”,那可就得不偿失了。
所以你看,村里的“总管”或者“主事人”,虽然没有什么官职,却在乡邻心目中,地位崇高,受人尊敬。说白了还是他们一直为人们服务,设身处地为乡邻做好事,在人们心中德高望重,也就是理所应当的事。
红白事对于家家户户来说都是大事。就拿结婚来说,一个人一辈子只有一次,是人生中非常重要的时刻。届时所有亲朋好友都会莅临,宴请宾客,举办仪式,异常热闹隆重。如果有什么闪失,会是一辈子的遗憾,也会落人话柄。说到这里,有一个重要的人物就不得不提了,农村一般称呼他们为“总管”,其重要性不能小觑。
这些人往往并不是多大的官,但是在村中德高望重,深受村民尊重。那么总管在农村红白事中有什么作用?当总管的又是哪些人呢?
中国历史文化悠久,传统习俗有很多,特别是在红事白事上。城市人把传统红白事的举办过程不断精简,年轻人对其中细节的了解更是少之又少。农村相对来说还是比较传统的,红白事的流程在很大程度上都被沿袭了下来,但很多细节之处并不是所有人都知晓。很多人家可能十来年才会办一次红白事,也没有人有时间天天去关心办事流程。
这时候总管的用处就来了。他们对于办事流程是非常清楚的,而且农村人讲究的多,注意了这个没注意内个,所以特别需要有一个人来全程主持。总管会参加很多家庭的红白事,自然对此非常熟悉。需要准备什么东西,这个时间点应该做什么都一清二楚,能把该做的习俗一个不落地做到。村里人闲话也多,稍有照顾不周,肯定会遭人谈论。有他们在,事情往往会办得更加顺利。
相信无论谁家办事,肯定会有慌乱的时候,总得有个人来统领大局。让办事的主家去照顾到方方面面是不可能的,他们是主角,细小之事自然应该由他人代为处理。办事的时候也总会有意外情况出现,必须有人来处理这些突发状况,才能使红白事顺利进行。
例如,办事时宾客众多,谁该坐上席,有人要坐这儿有人要坐那,乱了套,这是时候就要考验总管了。具体座位怎么安排合理,怎样安排才能使宾客满意,又不会丢了主家颜面?
而且办事当天人多混杂,需要很多人来帮忙,但大家并不能像无头苍蝇一样,不知道自己该做些什么。总管要有一定的组织、领导、协调能力,给每个人进行具体分工,确保每个环节万无一失。
总管基本上认识村里的所有人,八面玲珑,说话做事令人信服,处理突发事件能力强,而且一定是村里德高望重的人。因为在办事时要管理很多人,如果找一个不被信服的人来主持大局,那么他说的话有谁会听呢?当一些事情需要做决断时,也不需要纠结谁对谁错、该听谁的,一切听总管的准没错。有威望的人,才会让主家放心的把红白事交其主管,听从其安排。
“总管”虽然不是什么官,但往往德高望重、处事能力强,红白事上总少不了他们的身影,把事情交给他们也令人放心。他们在农村人心中有举足轻重的地位。
为什么农村红白喜事上的管事人,在村里没什么官职,却深受人们尊重?这其中原因很简单,在传统的农村里面,是有两类人能约束村民的,会受到村民的尊重。一种是官方的制度,一种是宗法制度,具体是啥回事,下面我来给您们讲解下。
何为官方制度以现在农村管事的村官这类人来讲,这类人也会受到村民的尊重,他们对村民也有约束力。因为这类人是有官职的,在他们的带领之下,维护着当地的农村秩序,为村民们排忧解难,解决村民之间的小纠纷。并且带领村民们共同致富,因此受到了村民们的尊重。
而古代没有村官的概念,那时候的农村把管这些村民的,不同的朝代叫法也不一样,有叫伍长、亭长、里长等。他们这类人,虽然是代表着官方,但其实也可以讲他们没有官职(他们后代连科考权力都没有)。
因他们只能管管村民之间的琐事,对于那些有重大涉嫌违法乱纪的村民,他们没有处极刑的权力,只能将这些村民送到上一级县令那,对他们进行受审。
当时里长这类的人,是没有领朝廷的俸禄,他们更像是义务工一样。他们能拿的钱,是由当地交了朝廷赋税后,如果有多剩余的,或者是乡绅、地主自愿交纳给他们一笔钱,才会发放给他们作为日常的开支。
何为宗法制度以前的农村,一个村的组成,多数是由一个姓,或者几个姓组成一个村庄,在这些姓氏当中,也会有一个族长。
那时候的农村很讲究家族的观念,一个同姓族人当中,族长的权力是最大的,家族中的所有人必须要听族长的话,要是犯了错,族长也是会进行家法伺候。
不过在解放后,有了健全的法律,这些没有官职的族长之流,也失去了惩罚族人的权力,甚至某些地方,都没有宗族的观念了。
虽然这类人手中无权、无官职,但他们因为懂得传统的礼法,可以为村里各家各户安排好红白喜事的流程,还是受到了村里人的尊敬。
结论:在以前农村就有这类没有官职的人,可以对村民进行约束的作用,受到村民的尊重,这些人就是当时的家族族长了。在传统的宗法制度解体后,这类人现在在农村的叫法就不一样了,有的地方叫话事人、有的叫执宾、总管、管事等等。
他们被尊重的原因,在于他们对于传统的红白喜酒的流程和规矩,是一清二楚的。而恰恰农村人,很讲究这些传统的礼仪与规矩,自然也就尊重这类人了。
全站搜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