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万卷书,还是行万里路?
我觉得读万卷书不如行万里路。
因为我真的觉得读万卷书就大概是我们现在大多数学生的生活。而且绝大多数学生,即使在学校成绩十分优异,但毕业十年后,真的会发现关于地理关于生物记得的东西真的寥寥无几。
就像我们学院那句玩笑话,“我去逛个超市真的用不着洛必达法则,又不着泰勒也用不着费马”。他们很伟大,他们思想也很伟大,但是我真的不知道我以后还记得什么。
我特别喜欢蔡康永的一番话,他说:“学校最应该教给学生的不应该只是化学生物地理这些教科书,而更应该教给学生做人的道理,但是为什么做不到呢?因为老师本身也不一定知晓做人的道理,老师们自己也没有参透。”
对呀,我真的会忘了所谓是力量的知识,就拿一句话说吧,我知道最多的就是高考结束那一瞬间,可谓上知天文下知地理,解得了三角函数。那现在呢,真的没什么了。
行万里路当然不是说去旅游,而是说去各种地方经历世事。而且我觉得历练中的来的知识与做人的道理才真正是使我一生受益的东西。也就是,蔡康永说的学校应该教却没有教,或者说没有能力教的东西。
在行万里路的过程中,我可以真真正正看到不同世界的样子。我可以吃到好吃,经历快乐的,经历艰难的。看过世间万物,看见与课本不一样的百态的生活。从而真正看到我自己。
究竟是先行万里路,还是先读万卷书?
我觉得应该先读万卷书,才能在行万里路的过程中得到足够的锻炼。
“读万卷书不如行万里路,行万里路不如阅人无数”,这是很多人都能耳熟能详的话。可是时代早就已经和曾经有太多不同,想要真正让自己得到成长,读万卷书已经变成了前置条件。
时代在不停发展,理论联系实际才是一个人成长的最快方式。
古代所说的读万卷书和行万里路,和现代社会已经有了太多不同。在古代生活当中,因为知识获取的不易和交通的不便利,所谓读万卷书,只是让人有一定的学问基础,行万里路,是让人在实践中去获取知识,同时让理论与实际相结合。
可是在现代社会当中,信息化时代的推进,让人们获取知识变得极其容易。现代化技术的发展,交通工具的不断改变,让行万里路也变得不再艰难。这也就导致我们很难用古代的方式来衡量读万卷书和行万里路给人带来的成长幅度。
我们都懂得理论联系实际才是最好的成长方式,可是古代人是因为条件所限才会在行万里路过程中获取知识,而现代人早就已经难以承受行万里路的代价了。
我觉得应该先读万卷书,再行万里路,一个人才能少经历一些坎坷。
在现实生活当中,理论和实践是一体两面的事。如果你没有足够的理论知识,那在实践当中你必须重新去学习,而边学习理论边实践,对现代人来说,其实是一个很艰难的选择。
我之所以觉得应该先读万卷书,是因为在时代大背景下获取知识真的比较容易,而当你有足够的理论基础,在参与社会实践时,既能让你少受很多委屈,也能够让你前进的步伐更快一些。
我并不是说在实践过程中去学习不可以,可是你不要对自己太有信心,大多数人都没有这个恒心和毅力,还是先学习好理论知识,再参与社会实践比较靠谱。
在现实生活中,先行万里路还是先读万卷书,其实从来都不是选择题,否则有关部门会告诉你什么叫九年义务教育。
在该学习的时候踏踏实实学习,当你需要行万里路时,你想不去也不行。
当然是先读万卷书,再行万里路。因为你要先有足够的知识积累和文化积淀,才能在行万里路的时候如鱼得水。就像盖房子,先读万卷书,就像打地基。地基是基础也是关键。
先读万卷书。因为书中蕴含的知识非常多,可以给你奠定好的基础,将来走万里路的时候,会更容易。
我认为是先读万卷书和行万里路,因为知识还是非常重要的,没有知识的话很多事情我们都是很难能懂得。
我个人觉得行万里路更靠谱一些,当你真正的看到一些事物的时候,你就能领悟其中的道理,也会让你学到更多的知识。
是“读万卷书,行万里路”,还是“读万卷书,不如行万里路”?
不对,应该是先读读万卷书,再行万里路
“读万卷书,行万里路”是中国古人的一种求知模式,亦是古人自我修养的途径。
“读万卷书”乃极言多读书,“行万里路”是讲多游历,这是求知必不可少的两个方面。要求知,首先要“读万卷书”,即广博地学习前人的知识,特别是研习圣贤之说。这实质上是通过博览群书获得间接知识,它是一个人闭门苦读的过程。孔子年轻时读书极勤奋,《论语》里讲:“十室之邑,必有忠信如丘者焉,不如丘之好学也。”孟子少时发愤读书,浑然不知昼夜,遂通《诗》、《书》、《礼》、《易》、《春秋》等经。求知以“博览群书”始,实不失为合理之举,因为以个人有限的精力,万万不足以亲身一一发现、经历,且无此必要,明智之举就是通过博览群书把已有的知识、学说纳入胸中。
博览群书有三个步骤:由博览致博闻,知各种知识或学说之详,可以“详说之”,这是第一步,接着通过认真阅读、思考,把握众多知识或某学说的要旨、精髓,也就是由“详说之”返回到用简单的语言表达知识、学说的精要与大义,就像孔子熟读《诗经》后一言蔽之为“思无邪”一样,如此又进了一步;在把握了知识的要旨之后,经过考察、比较,可知其好坏,进而“择其善者而从之”。在学习、研究年鉴、评说前人学说的过程中,有心得,有见解,可以发之,可自成一家之言。这就是“读万卷书”的较完整的意义,也是整个求知活动的第一个方面。
但古人认为,只读书是不够的,“闻之不见,虽“必谬”,又“闻之不若见之”,因此博览群书之后,必进入求知的第二步,即遍游各地,亲见亲历,这称“游学”。游学很早以来就是个传统。孔子曾周游国;孟子闭门读书多年之后也周游各国,成为当时有名的游士,“后车数十乘,从者数百人”;司马迁十年苦读之后,负起行囊遍游天下,竟依依不思归。“学”的益处大致有:一可亲见亲历,增长见识,谓多见而识之;二是通过游历可以印证从书上得来的“知”;三是通过亲历亲见可以考察事物的变化及其化原因,即孔子讲的“我之游,观其所变”;四是可在游历中将自己的知识和学说施之于“行”。孔子、老子、孟子都有游说列国的经历,他们极力劝说君主用自己的政治伦理学说,以使自己的政治抱负得以施展。“游学”既可获得新知识,又可验证学来的间接知识,此外还有机会在实际生活中推行自己的见解学说,无怪乎古人要“行万里路”了。
首先“读万卷书”,获得满腹经纶,再“行万里路”,亲历躬行、参证精思,知识水平就会飞跃到一个较高的层次。“读万卷书,行万里路”这种求知模式原先为古代先哲所采用,由于它具有相当的合理性,就逐步为人们普遍接受,成为历代读书人求知的基本模式。参考资料:白度
两种说法我都听过,其实想要表达的意思是一样的
这句话有两层含义,“读万卷书”是指应该全面吸收书本知识,使自己具有渊博、扎实的文化素养;“行万里路”是指不能单纯地沉迷于书本,还必须广泛了解、认识和接触社会,并把书本知识应用于社会实践。综合这两句话的整体内涵,就是既要重视书本知识,也要重视社会实践,或者说必须注重理论与实践的有机结合。
读万卷书,还是行万里路?
到底哪个好?读万卷书,行万里路相辅相成,不可分割。
明朝,董其昌《画禅室随笔——卷二》画诀中:读万卷书,行万里路,胸中脱去尘浊,自然丘壑内营,立成鄄鄂。
读万卷书:是指要努力读书,让自己的才识过人。
行万里路:是指让自己的所学,能在生活中体现,同时增长见识,也就是理论结合实际,学以致用。
行万里路跟读书是互补的,读书是静态的,行路是动态的,书中知识有限,只有行路眼观耳识才能补其不足!
读万卷书吧
书中自有黄金屋 书中自有颜如玉
正确的是行路和读书相结合,不能孤立的理解;行路指的是人生的历程“大路”,不是特指游山玩水的“小路”;走一段,根据自己的不足,遇到的问题,有目的的学习才是“读万卷书”的正道。
要想学有所成,二者缺一不可
文章标题: 是行万里路,还是读万卷书
文章地址: http://www.xdqxjxc.cn/qingganwenzhang/167697.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