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 2022-06-17 13:59:59 | 来源: 喜蛋文章网 | 编辑: admin | 阅读: 103次
康熙皇帝玄烨的弟弟常宁,曾担任恭亲王、安北大将军,曾经手握重兵征讨噶尔丹之乱。但康熙却不担心他谋反,主要有以下几个原因,一是因为康熙皇帝的兄弟数量不多,相互之间并未产生剧烈的储位皇权之争,关系较为融洽,因此他们并未对康熙产生威胁。二是因为康熙皇帝的才干和威望,在几个兄弟中最为出类拔萃,常宁虽然手握兵权,却根本不具备与康熙抗衡的能力。
一、康熙皇帝的兄弟们
顺治皇帝一生有八个儿子,分别是长子牛钮(1651-1652),次子福全(1653-1703),三子玄烨(1654-1722),四子荣亲王(1657-1658),五子常宁(1657-1703),六子奇绶(1659-1665),七子隆禧(1660-1679),八子永干(1660-1667)。
由此可见,康熙虽然兄弟八个,但大哥牛钮、四弟荣亲王、六弟奇绶、七弟隆禧、八弟永干五个人,却都因病早逝,因此康熙在世的兄弟,只有哥哥福全和弟弟常宁。加之康熙很早就被指定为储君,因此兄弟三人之间,自始至终都没有因为皇权储位之争产生过剧烈矛盾和冲突,关系一直较为融洽,兄弟三人之间,一直属于传统的兄友弟恭、各守本分,因此常宁尽管手握重兵,康熙出于对他的信任,并不担心他会谋反。
二、康熙的才干和威望,在兄弟之中最为突出,常宁根本不具备挑战他的实力与水平,因此康熙对他毫不担心
顺治皇帝福临,是个很有争议的历史人物。但不论顺治的一生功过是非,他在选择确定继承人的问题上,确实表现得无比英明。他一手指定的康熙,堪称清朝最为杰出的皇帝。
康熙皇帝很早就表现出超群出众的才干和胆识。康熙继位之初,曾经遭遇到权臣鳌拜专权擅政的严峻挑战,几乎皇位不保。但少年康熙却以惊人的勇气和智慧,在康熙八年一举铲除权臣鳌拜势力团伙,成功地捍卫和巩固了自己的地位。
而随后的“三藩之乱”中,吴三桂的数十万大军席卷江南半壁河山,北伐清朝饮马长江,清朝统治一度面临崩溃边缘。在危急关头,康熙皇帝再次力挽狂澜,运筹帷幄调兵遣将,指挥若定处变不惊,成功剿灭“三藩之乱”,又一次向世人证明了自己的才干和胆识。
因此,康熙在清朝臣民心目中,早已树立起无与伦比的巨大威望和崇高地位,任何人都不具备挑战他的实力,弟弟常宁虽然手握重兵,也只能俯首帖耳乖乖听命于他,根本不会对康熙造成威胁。
综上所述,康熙的弟弟常宁,虽然手握兵权,也不过是康熙的忠实鹰犬,故而康熙并不担心他会谋反。
一般来说当一个统治者稳定自己的江山作为之后,都会将身边的人的权力尽量地削弱,以防他们有一天抢走自己的皇位。尤其是赵匡胤和明朝朱元璋,两个人做事更为明显。直接消除身边的这种隐患,从而也不用日日夜夜的担心。除了开国皇帝之外,那些继承者们也会将那些皇族宗亲之中有权力的人尽量将他们的兵权还有政权削弱。因为如果他们权力过高同为皇亲贵族,万一哪一天朝中的大臣和他一起发动政变,自己的皇位是不保的。所以在历朝历代以来,皇上身边的那些皇亲贵族一般就没什么大权。但说这件事却在康熙身上出了一个意外。他的一个兄弟手握着兵权,但是康熙却从来不用担心他会与自己争夺皇位。
此人就是爱新觉罗福全,他是清朝比较有名的一个将领,同时也是顺治的次子,仅次于康熙的一个小儿子。所以从某种意义上来说,他对康熙的皇位威胁是最大的。不过虽然他们两个是同父异母的兄弟,但是感情却特别好。而顺治皇帝在位的时候也曾经问过福全他的一生的志向是什么,福全告诉皇上说只想做一个安静美貌的王爷。在这种情况之下,顺治也发现此人有大智慧,并且同时也就决定康熙为太子。于是后来康熙做了皇上,福全坐了一位手握兵权的王爷。而且一生之中保卫着清朝疆域的安全与康熙两人的感情也是特别好。而且后来身先士卒的帮助康熙平定了葛尔丹的造反。后来康熙将他们俩的画像挂在一起,同时让后人瞻仰。
福全和康熙两个人从小就是跟着孝庄皇后长大的,孝庄皇后对他们两个也是特别疼爱,每一次出去玩都会带着他们两个。两个小孩边一前一后地跟着。等到后来长大了之后,孝庄已经年迈,他们两个便分别在侍奉孝庄皇后。由于两个人从小在一块长大,而且同时得到了孝庄皇后的疼爱,并且经常接受孝庄皇后为其传播兄弟情深的思想,所以两个人的关系也是特别好。这为后来康熙之所以那么相信福全打下了一定的基础,同时也让福全从此往后愿意倾心倾力的保护清朝的疆域。
后来等到康熙登基以后,当时西北地区的葛尔丹的势力特别强盛,他们和沙皇俄国联合在一起想要分裂清朝。当时如果要是说硬与其对抗的话。国家是根本没有任何胜算,而且会导致边疆地区连年战乱不断,所以只能快准狠的拿下对方,才能迅速的解决这场战事。于是他便让福全去处理这件事情,第一步福全先带领了很多的牛羊,到西部葛尔丹的统治地区送上厚礼,然后企图安抚对方,为康熙后续准备兵马最大程度的去拖延时间。而且他亲自到敌营之中,也给对方吃了定心丸,让他们感觉自己诚意十足。所以他们才相信清朝是来和谈的,而不是来战争的。从而康熙才有更多的准备时间去应付这场战争。与此同时康熙在北京城命自己的第五个孩子带军前去葛尔丹附近。而且号令蒙古军队协同一同去讨伐。
而福泉等到清朝派出的骑兵还有蒙古军队到达之后,才开始策划战争。由于他一直潜入到对方内部,所以对当时的内部情况比较了解,知道对方哪个地方兵力部署的一些基本情况。于是急忙调配当时的兵马,兵分三路进行讨伐准噶尔。刚开始战争的时候,由于对方占据了自己对地形的熟悉,还有兵马强马壮让清军吃了很多的苦头。后来他利用夜袭的战术偷袭对方大营,然后导致对方死伤无数,然后打赢了这场战争。
从此之后福全便一直手握重兵,保卫着国家各个地区的安全。在康熙二十四年的时候他突然生病了,康熙亲自到他府中去看望他。而后来逐渐病重,有一天福全已经快不行这时候。康熙便自己亲自骑上快马回到皇宫之中,急忙诏告所有的皇子都到皇宫集合一同去拜望他们的这位叔叔。然而大家还没有到齐,他就去世了。康熙皇帝更是要求所有的文武大臣以及皇子全体祭奠。自己也是哭得一把鼻子一把泪的那场是甚是感人。后来为了纪念福全,便让人画了一张他的画像,和自己的画像挂在一个地方,从而来表达自己对其的一种深深的思念。
其实有学者指出,福全如果想争夺康熙的皇位的话,以他当时的威望还有本身权利,是毫无费吹灰之力。但是他为什么愿意一生只平淡的做个王爷?各位看官们觉得呢?
先说答案,康熙不担心手握兵权的弟弟谋反主要有三方面原因:一是顺治去死时只有24岁,他的儿子们比较小,没有出现争夺帝位的事情,兄弟和睦;二是孝庄太后能量很大,她对康熙的坚决支持是康熙坐稳帝位的重要原因之一;三是康熙从小继位,能力也强,他的兄弟们不会轻易挑战他的。
接下来,津城沐雨和大家一起来看看具体原因。
第一:康熙和他的兄弟没有出现争夺帝位的争斗。大家都知道,康熙晚年出现了九子夺嫡的局面,康熙的儿子们为争夺地位明争暗斗,后来形成了以八阿哥为首的八爷党和以四阿哥为首的四爷党,这种争斗让康熙的儿子们互相猜忌、互相拆台,兄弟们之间非常不和睦。
与这种局面相反的是,康熙和他的兄弟们却相处得很融洽,康熙的哥哥福全和康熙的弟弟常宁都有相当的权力地位,康熙还非常放心的让哥哥福全和弟弟常宁带兵出征噶尔丹。
为何康熙对兄弟们这么放心?这和顺治去世的早有很大的关系。
顺治去世时只有24岁,这时候他的儿子们都还小,比康熙大一岁的福全也才9岁,还处于年少的他们不会争夺地位,避免了兄弟之间的互相争斗。
康熙继位后,皇位已经确定了,康熙的兄弟们不会再想当皇帝的事情,更多的是想如何当一个好的助手,康熙对他的兄弟们也比较放心。
康熙晚年之所以出现九子夺嫡的事情,和皇太子胤礽被废有很大关系,皇太子之位的空缺,让他的儿子们都有了当储君的可能,而在皇太子胤礽出事之前,皇子们的争斗相对而言就没这么严重了。
可见,顺治皇帝去世早、皇子年幼,是康熙兄弟和睦的重要原因之一。
第二:孝庄太后能量很大,她对康熙的坚决支持是康熙坐稳帝位的重要原因之一。雍正的皇额娘是个能力很平常的人,对康熙的儿子们根本就镇不住,而康熙的祖母孝庄太后就不一样了,经历过三朝的孝庄能力很强。
孝庄太后虽然自己不主动干政,但是她对朝廷的影响力是很大的,包括后来斗鳌拜等过程中,孝庄都起到了不可或缺的作用。
孝庄坚决的支持康熙,这对于康熙们的兄弟们来讲,上头有一个强有力的长辈坐镇,自己也不会有非分之想,他们对康熙的辅助是以正常臣子的身份进行的,康熙对他们也是放心的。
第三:康熙从小继位,能力也强,他的兄弟们不会轻易挑战他的权威。康熙皇帝继位后,就以皇帝的身份接受教育,他自己也很争气,能力很强,一生斗鳌拜、平三藩、收台澎、逐沙俄、三征噶尔丹,是能力很强的皇帝。
自从康熙继位后,他的兄弟们接受的教育就是忠君思想,而康熙继位后表现的能力,也让他的兄弟们不会有挑战他权威的想法。
如果康熙没啥能力,甚至是个昏君,不得民心,那就难保他的兄弟们没有取而代之的想法了。
可见,康熙的能力让兄弟们臣服,他也放心把兵权交给他的兄弟们。
对此,大家怎么看?
欢迎大家积极评论,发表自己的看法,喜欢历史的朋友随手关注津城沐雨,我们一起探讨历史的点点滴滴。
参考文献:
《清史稿》,《中国通史》。
洛阳皇宫,太极殿东堂。
痴帝傻傻地坐在那里,大眼珠子间或一轮,有些茫然地望着殿中的群臣。让他感到奇怪的是,许多他所熟悉的面孔消失了。最突出的,就是那个登基以来总是站在群臣之首的消瘦的半老头子,连影儿都不见。
宦者宣读诏书,一道又一道。最先昭示大臣的第一道诏书,是改元诏,改大晋“永平元年“为“元康元年”。
晋惠帝司马衷 画像
这个时候,无论是痴帝还是殿中的群臣,他们都还不知道,大晋朝改年号的事情,日后还会多次发生。每有新的一拨人掌握朝权,就会改一次年号。
而后,诏旨道道,每道都是诱人的嘉奖:
任命汝南王司马亮为太宰,与太保卫瓘皆录尚书事,主持大政;
任命楚王司马玮为卫将军、领北军中候;
东安公司马繇为尚书左仆射,正式晋爵为王爵,食邑两万户;
孟观得封上谷郡公,李肇得封郡公,二人皆被升为积弩将军;
高密王世子司马越由于在宫中护驾有功,被封为东海王,食邑五千户;
裴頠诓骗刘豫放弃外营兵有功,被封为武昌侯;
宦者张弘被封为武安侯,由于皇后贾南风的力赞,连他三个没有入宫的哥哥都被封为亭侯;
就连杨骏手下昔日的得力助手侍中傅祗,也因为及时“反正”,被封为县侯……
汝南王司马亮 画像
宗室中,汝南王司马亮的地位重新尊显。整个东堂中,除了皇帝坐着以外,群臣宗室等人,只有为他一个人设有单独的座床。
当然,让群臣真正心内畏惧的,还是皇帝的弟弟楚王司马玮、淮南王司马允以及皇帝的堂叔东安王司马繇等人。尤其是司马玮,年轻人神采飞扬,眼睛炯炯发亮,喜气洋洋、十分高傲站在朝班的上首。他身穿红色礼服,内衬浅紫色的衬袍,头上戴顶紫金宝冠,居高临下之感,溢于言表。
群臣济济一堂,表情木然。他们在这场事变中更加强烈、更加清晰的感觉,就是心内对未来的茫然。
相比于那个已经被杀掉的把持权力不放手的外戚杨骏,司马宗室的飞扬跋扈,对于皇权的威胁其实更大。
杨骏 画像
还有极少数人内心中怀有清醒的悲伤,比如潘岳,他的头脑中还保存着那悲惨死去的杨太尉的形象,还常常暗中回忆他们之间除了僚属关系以外的友情。人生的机遇,总是伴随着巨大的风险,荣华富贵,所有的一切,就这么快就结束了。突然的大规模死亡事件,使得人们忽然感悟道,生存非常艰难,那么多种生活的假象交织、缠绕在一起,岁月的灵巧梭子,完全不受人世的束缚,只有回忆,才能在死亡的经纱之间编织纬纱。
杨骏三兄弟,以及许多从前同朝的大臣们,都死了。但是,他们在刑场上所留下的血淋淋最后形象,与他们最初皇宫的朝堂内潇洒、昂然的姿态,间隔的时间过于短暂,甚至让人难以对这两种形象进行对照——庄严肃穆的太极殿东堂,阳光在墙壁上反射出玫瑰色光彩,腹内饥饿的感觉,对官位、财富、女人的欲望,种种享受奢华的乐趣,金谷园内文人墨客们吟诗作赋那悦耳的语句――对于死人来说,所有的一切都永远地消失了……
金谷园
对于活人来说,所有现世的浮华,也都高高地搁置在岁月之上。蓦然而至的回忆,有时候带来沉甸甸的东西,年年岁岁,事情总在不断地变化,悲伤和喜悦,其距离之大,让人觉得二者不可比拟,不可思议。
汝南王司马亮,身为宗室贵戚,得掌朝政后,他很想用厚赏的办法取悦众心。于是,在明亮的朝堂上,他从袖中拿出一份幕僚草拟好的名单,让与会的大臣们群议推定――皆是参与诛除杨骏行动中要加以封赏的人名,其中,将要被封为督将和侯爵的,就有一千零八十一人。
众臣默然。大家连交头接耳类似的举动都很谨慎地避免。如此危险的时刻,缄默是对自己最大的保护。
傅咸 塑像
忽然,御史中丞傅咸出班,对汝南王这种滥赏的举动表示异议:
“殿下,杨骏之诛,乃朝廷和社稷之幸。但这么长的一份赏功名单,如此滥加官爵,可谓封赏熏赫,震动天地,自古未有!无功而获厚赏,则人人乐见国家有祸,最终会导致祸原无穷。此份名单,依在下所见,肯定是东安公给您草拟的,殿下不加以详细审查,正之以道,反而一味赞同,如此滥赏群赐,最后必定会因为赏罚不平而导致众怒!”
傅咸一番话,句句有理,说得司马亮没了什么主见,唯唯而已。他捋着胡须,望着满朝群臣。
提起魏忠贤大家肯定是骂声一片,认为他是大奸大恶之人,诚然他与“东林党”的较量,确实是手段狠辣,但是要懂得,政治与权力的博弈,从来就没有什么光明正大之说。
魏忠贤在朱由校时代,可以说是权势滔天,而他后面还有客氏这个有力的帮手,按理说,他完全可以不用听“傀儡”皇帝的命令,自立为王,可是他为什么会唯唯诺诺的听话呢?
首先他的身份就不能名正言顺
太监虽然常在皇帝身边行走,但是毕竟是“阉割”之人,在古代这就不算一个完整的人,他本身的身份就是有缺陷的。
历史上有女人坐天下,那也是在民风开化的唐代,从那之后,对于女人涉及政治就多有干涉了,特别是宋代,对于太后涉政更是有太多的禁忌。
所以不要说女子都可以做皇帝,为什么太监不能登大宝,因为女子还是健全的,而太监在古代就是有缺陷的人,这样明显的生理缺陷,是不能为人所接受的。
与其腥风血雨的一番皇权争斗,还不如舒舒服服做个富贵之人,手握大权,还有客氏在后面的支撑,一切正常人都拥有的东西,又何必要铤而走险,去那高处不胜寒的地方。
魏忠贤能在虎视眈眈的政权斗争中脱颖而出,他的智慧应该也是超强的,所以他宁愿手握大权,也不会做出篡位的傻事。
虽然魏忠贤看起来权势滔天,但是实际掌权者还是朱由校
朱由校也不是表面上看起来那么简单,就像明朝的嘉靖帝一样,他也不理前朝之事,也感觉他在任用奸佞,但是一切却都在他的掌握之中。
也许这是老朱家的“优良传统”,大家都不爱去前面坐着,有一句话叫,“请原谅我放荡不羁爱自由”,也许这几位都是这样人。
朱由校表面上热爱手工活,天天都在“车间”忙碌,其实也是耳听八方的人。
虽然后世有人说“东林党”人忠诚,是被魏忠贤这个“阉党”给陷害的,其实“东林党”也有自己的利益集团,他们也不是表面那么清白,他们也代表着广大地主阶级的利益。
当然谁都会维护自己的权利,当魏忠贤与“东林党”人对峙时,他背后的支撑是谁?魏忠贤即使有胆量去与“东林党”做斗争,那么权力就一定是皇帝给的。
表面上是魏忠贤做了恶人,其实背后还是朱由校给的刀子,皇权斗争从来都是这样一个复杂的东西,有些事情往往掩藏在表像之下。
魏忠贤没有自立的基础
首先在皇权“天授”的封建社会,从道德观念上,魏忠贤就没有支持者。
魏忠贤的权利还是老朱家给的,他并没有调动大队人马的特权,所以想造反那是不可能的。
从人心所向,兵权的掌握上来说,魏忠贤都不具备那个实力。
无论怎么说,“九千岁”的荣华富贵已经够他享受一辈子了,一个身体有缺陷之人,登上那个宝座,是多么艰难的一件事情,如果非要“逆天”而行,不比女人做皇帝付出的代价小。
历史总是有他的选择,魏忠贤虽然手握大权,也不会轻易做出篡位这种事情来,不要说没有天时地利人和这样的客观条件,就是有,他又何必放弃眼前的荣华富贵。
全站搜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