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 2019-05-25 01:25:46 | 作者:逆 | 来源: 喜蛋文章网 | 编辑: admin | 阅读: 127次
新店乡,是苏北农村的一个不起眼的小镇,只有一条不长的南北街道,而且是泥土路,风起一层沙,落雨一脚泥。
1.
街虽然不长,各种的行政部门分别紧挨着道路的两边,那些都是乡镇里最好的房子,砖瓦结构一眼就看出和老百姓房子的区别,从南往北数,街道的东边,是整个镇子最热闹的地方供销合作社,全乡镇只有在这里可以进行买卖交易,也是大人小孩经常光顾的地方,房子前面不到一米的水泥地就是孩子们玩耍的最好地方,在往北就是信用社,铁匠铺,接着就是煤球厂。
街道的西边第一家就是酱醋厂,它的北边是个裁缝店,依次有粮食管理所,税务所,一个全年也开不了几次澡堂,在有就是一口冬暖夏凉的老井,供着全镇人的生活所需。
70年代的农村,一切都是公有制,那时候买东西都是供给制,所有的东西都要票,没票寸步难行啊。
2.
霞出生在一个军人家庭,生活在一个小县城里,住在青砖青瓦果树绿植点缀的部队大院,特别是大门口两棵粗壮的梧桐树也如两个哨兵在站岗,那是一个让人向往羡慕对外又神秘的地方。
本来他可以和他的同学和家人在这继续他的学业,快乐的生活着。
有一天她的母亲慈祥又带点内疚对她说:奶奶不愿到我们家来带弟弟,我和你爸商量决定让你带着弟弟回老家,弟弟由奶奶带,你可以继续在那里上学,也可以陪伴着弟弟。
可怜天下父母心,手心手背都是肉,这可能是父母能做出的最好的安排吧!
看着母亲一脸的不舍和期待的目光,瘦小、善良懂事、听话的霞抬起头,望着母亲努力的点头答应。
70年代的小县城只有一个幼儿园,应该只收三岁以上的孩子吧,总之那时也很少有人把孩子送进幼儿园,大家的经济壮况都不好。
3.
就这样十一岁的霞带着一岁的弟弟恋恋不舍,无奈的离开了父母和弟妹,回到了他的故乡新店,开始了一段新的生活。
那时的交通十分的不便,相距100多公里的路程由汽车、自行车、外加平板车,披星戴月才到达。
面对一个陌生的环境,和陌生的面孔,一岁的弟弟哭闹不停的喊妈妈,妈妈……
霞心疼着急的一边拍着对弟弟说:小弟不哭,有姐姐在不怕,一边给弟弟擦着眼泪和鼻涕。
小弟找妈心切,根本不理姐姐,继续喊着妈妈,妈妈,在霞的怀里不停的挣扎着转动身体和眼睛到处去寻找妈妈,由小声的抽啼到后来的歇斯底里,哭哑了嗓子也没能找到妈妈的身影。
霞对小弟一点办法也没有,只能伤心的陪小弟一起哭,哭到姐弟俩没有了力气,哭到他们累的睡着了。
4.
醒来的小弟继续着哭着找妈妈,霞在家人的陪同下去学校报名继续她的学习。
学校在乡镇的西北角,离奶奶家不是很远,十分钟就可到达,学校占地面积不大,可分两部分,校园里面和外面,校园外面有一个敞开式的操场,南边有一个篮球架,北边有一不大的沙坑,象是跳高跳远所用,沙坑在向北是一排低矮的小树,自然形成了一道矮墙。
校园内也非常简陋,学校的院墙是由泥巴垒的成的,上面还长着草,校门向东,说是校门只是泥巴垒了一个框,根本就没有门的,向里看去有一个不大的主席台,再向远看还有二三间房子,那就是学校的厨房了,校园内有用水泥制作的二个乒乓球台,还有几棵大树,树叶在风的吹动下不停的摇晃着,好象是在欢迎新来的同学。
此时正是上课的时候,校园内没有一个人,霞小心翼翼跟着家人去找接待的陈老师,北边一排教师,南边一排教师,它们之间相隔大概有50米,另外还有外地老师的宿舍,厕所在厨房的北边,也就是学校的西北角。
学校一共有十个班,从一年级到五年级,每个年级二个班,我被分到了四年级(一)班,班主任就是那位男性陈老师。
学校规模不大,但是教学质量非常好,在县里边都小有名气。
那时的霞从城市到乡镇成绩理所当然比他们好,在这读书时让霞记忆更深的是她在那里找到了小学时期的俩个好同学,芳和玲。
全站搜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