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 2020-05-27 20:37:19 | 作者:昭平阿志 | 来源: 喜蛋文章网 | 编辑: admin | 阅读: 103次
“清明时节雨纷纷,路上行人欲断魂”,清明时是我国古老的节日,有着悠久的历史渊源和风俗习惯。关于清明节扫墓的习俗,民间流传着一个与明朝开国皇帝朱元璋有关的故事。
今年的4月5日是中国传统的节日──清明节。“清明时节雨纷纷,路上行人欲断魂”就是古往今来对清明节最具感召力的刻画,它是我国古老的节日,有着悠久的历史渊源和风俗习惯。
清明节的起源
清明节最早源于春秋时期郑国时期的上巳节,当时取农历三月初三为上巳节。《后汉书》记载:“是月上巳,溱洧两水,执兰招魂续鬼,祓除不祥……官民皆洁于东流水上。”这一天,人们都要到郊外执兰招魂祭奠,并到朝东流的河流中洗浴,以除污邪。清明节形成今天的习俗,与晋国的寒食节有最深的渊源。汉代刘敬叔在《异苑》中记载:晋献公时,晋国宫廷内讧,公子重耳出逃卫国,卫国不敢收留,于是逃往齐国,途中无食物可食,只好拿野菜充饥。重耳自幼长在宫中,咽不下野菜。其中有个侍从叫介之推,他割下自己大腿上的一块肉煮成汤端给重耳喝,谎说是麻雀汤。重耳喝完后连称味道好。后来在赶路时,重耳才发现介之推走路一拐一瘸的,经过追问才明白真相,重耳大为感动,发誓日后若能回国登上皇位,定会报答介之推割肉裹腹之恩。
后来,重耳在秦国的帮助下,重新回到了晋国,并平定了叛乱当上了国君,之后成为中国历史上有名的晋文公。跟随他出逃的人都得到了封赏,介之推不愿为官,带着老母亲归隐山林,躲进了绵山,晋文公也把他给忘了,后来经过左右提醒才记起介之推来,他几次派人相请,介之推却并不出山。为了逼介之推下山,晋文公就下令放火烧山。没想到的是,介之推宁死也不愿下山,与他的老母亲抱着一棵大树被烧死了。他在临死前在一棵柳树上写下了这样一首诗:“割肉奉君尽丹心,但愿主公常清明,柳下作鬼终不见,强似伴君作谏臣,倘若主公心有我,忆我之时常自省,臣在九泉心无愧,勤政清明复清明。”晋文公事后痛心不已,于是下令每年在介之推被烧死的这天禁烟火,而只吃冷食物,这就是寒食节的来历。至于寒食节的确切日期,各种典籍记载不一,但大都说是清明节前一二日。唐代以后,人们逐渐把上巳节和寒食节合在一起过,改为清明节,把纪念介之推转为扫墓,也不再吃冷食,于是就形成了今天驱鬼除邪,祭奠亡灵的习俗。
清明节的习俗
唐代以后,人们逐渐淡化踏青上坟、祭祖扫墓的习俗,以娱乐为主,同时还增添了不少习俗和活动。其中戴柳的习俗就是唐代开始形成的。据《燕京岁时记》“清明”条记载:“清明即寒食,又曰禁烟节,古人最重之,今人不为节,但儿童戴柳祭扫坟墓而已。”同时还详细记载戴柳的习俗源于唐高宗,说三月三日,唐高宗在渭水之阳行祓禊之礼,赐群臣柳枝编制的圈条各一个,说戴在头上可以“免虿毒”,后来戴柳即承其意。明末清初的《成都通览》一书也述说:“三月清明上坟,或蒸清明饽饽,或折柳枝戴身旁。”谚曰:“清明不戴柳,死去变黄狗;端阳不戴艾,死去变妖怪。”
古人还把清明节做为秋千节,而且这种习俗从唐宋一直延续到清代。据唐代的《天宝遗事》记载说,每年清明,宫中作秋千并令宫女竞相游戏,以助宴饮之乐。诗人韦庄有诗云:“满街杨柳绿绿烟,画出清明二月天,女子隔帘红杏里,女郎撩乱送秋千。”也证明了这一习俗的存在。元人的《析津志?风俗》里也记载:“清明即寒食,宫延于是节最为富丽,起立彩索秋千架,自有戏蹴秋千服”。明代的《明宫史?饮食好尚》“三月”条也记载:“清明,则秋千节也,坤宁宫后及各宫,皆安秋千一架。”清末的《燕京岁时杂咏》里也记有一首关于清明的竹枝词:“绣帔弓鞋去踏青,北城士女到南城,无风一上秋千架,小妹身材比燕轻”。民国之后,清明荡秋千之风才逐渐淡下去。
古时候,清明还有拔河、赛龙舟的活动。据《景龙文馆记》里说:唐中宗时,命三品以上官员和侍臣参加拔河比赛,君臣同乐。宋代的吴自牧在《梦梁录》里记载了杭州清明盛况,人们或宴饮赏花,或乘彩舟画舫,又有龙舟可观,杭州倾城而出,笙歌鼎沸,鼓吹喧天。
清明节的传说
关于清明节,在民间还有许多美丽的传说,其中流传最广的是插柳和扫墓的两个传说。
传说古时候,土地神有一次巡游,发现河沟里有许多霉烂的五谷,于是就上奏玉帝,玉帝大怒,派火光菩萨下界降火惩罚。火光菩萨来到人间,却看到人们三五成群地在讨饭。那户人家的一位老人见他可怜,便把自己正吃着的一碗野菜给了他。火光菩萨经过查访,才发现穷人们都吃野菜,而财主们却糟蹋粮食。于是他让穷人们互相转告,天黑前门上都插上柳条。当夜,那些未插柳条的财主家都燃起了熊熊大火,穷人家却安然无恙。后来,便形成了清明插柳的风俗。
关于清明节扫墓的习俗,民间流传着一个与明朝开国皇帝朱元璋有关的故事。相传朱元璋幼时家贫,他的父亲叫陈世珍,母亲叫陈氏,是安徽凤阳人,1344年,当地闹瘟疫,他64岁的父亲和59岁的母亲先后在一次瘟疫中死去,他家因为贫穷,无法买棺材,他和哥哥直得抬着父母的尸体到山上去埋葬,突然遇到了暴雨雷电,只得跑到村里避雨,等第二天他们回来埋葬他父母之时,发现他父母的尸体已经被土堆了起来,于是他们就在那里草草埋葬了父母,朱元璋便到皇觉寺当了和尚。后来朱元璋参加了元末农民起义军,东征西讨打下江山当上了皇帝。可是父母的遗骨却成了他的一块心病。
原来,当年埋葬他父母的那座山坡,多出了许多坟茔,朱元璋没办法辨认出哪座坟墓是自己父母的,于是经常闷闷不乐。有个他家乡来的太监猜到了皇帝的心思,于是献了一条妙计。朱元璋听后大喜,下令清明节这天,国民都要去祭祀祖先、踏青扫墓。暗地里却偷偷地派侍卫去窥探,发现埋葬他父母的那座山坡上,只有一座坟荒草茂盛,无人扫墓,于是朱元璋便了却了一桩心愿,移骨厚葬了他的父母。大概清明节的复兴与朱元璋有关吧。这个传说有一定的根据,因为经过唐宋元三代战乱后,清明扫墓之风逐渐淡了下去,特别是元朝,对死后埋葬和祭祀均看得很淡,不修建陵墓,连一代天骄成吉思汗也是如此。据《多桑蒙古史》记载:“当时成吉思汗埋葬后,葬地便广种树木;以后树木丛生,成为密林,不复辨墓处何林木之下。”后来元朝历代二十几个皇帝均是如此。据明清时期的叶子剞在《草木子》一书记载,元朝皇帝死后,不用棺椁,也无殉葬器,一律葬于漠北起辇台,只用“枕木二片,凿空其中,类似人体形状大小合为棺,置体其中。”再加髹漆,以黄金为圈,三圈固定,深埋于草原之下,埋葬时派一支军队封锁该地区,等来年荒草遍野之时,才解除封锁。
全站搜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