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 2020-04-05 20:35:42 | 作者:晓叶 | 来源: 喜蛋文章网 | 编辑: admin | 阅读: 136次
7月31日,洪家楼第二小学汇智读书会,第三次吹响暑假集结号。一张张稚嫩的面庞,求知若渴,与上海交通大学的莘莘学子,在山东大学文学生活馆里同堂听课。
文学生活馆,是山东大学新闻传播学院创办的公益性文学经典传播平台,曾荣获教育部“礼敬中华传统文化”特色展示项目。汇智读书会发起人、洪家楼第二小学新父母讲师团团长魏葳老师,欣闻山东大学文学院院长、博士生导师杜泽逊教授,为上海交大暑期赴鲁交流的拔尖学生,量身订制了一堂国学课,主题为《孔子学生的故事》。“汇智”班开展《论语》诵读已经一年多了,苦于对《论语》理解比较肤浅,尚存许多困惑。杜教授是从事中国古典文献研究的权威学者,如果能够在现场聆听他授课,那该是一件多么美妙的事情。机会难得,怎容错过。为此,魏老师积极与文学生活馆的负责人谢老师进行沟通联络,终于如愿以偿。
济南,人杰地灵。千百年来,许多美丽的传说和名人轶事,一直守候着这座温润美丽的历史文化名城。
闵子骞,春秋时期鲁国人(今山东省曲阜市),生于公元前515年,因“芦花顺母”而被载入《二十四孝》。相传孔子有弟子三千,闵子骞位列“孔门十哲”之一,相比“七十二贤”更为著名。世人为纪念闵子骞,现在,在济南市华山华阳宫内建有孝祠,在百花公园西侧有闵子骞墓,闵子骞路也是因此而得名。
“闵损,字子骞。少孔子十五岁。”《史记·仲尼弟子列传》中这样记载。
子曰:“孝哉,闵子骞!人不间于其父母昆弟之言。”出自《论语·先进》。
大意是:闵子骞比孔子小十五岁,他的确是个孝顺的孩子,人们对于他父母兄弟称赞他的话,没有任何异议。唐朝之前,关于闵子骞的描写,只有这些。
闵子骞兄弟两人,母卒,其父更娶,复生二子。子骞为其父御,失辔,父持其手,寒,衣甚单。父归,呼其后母儿,持其手,温,衣甚厚。即谓妇曰:“吾所以娶汝,乃为吾子,今汝欺我,寒儿,汝去无留。”子骞前曰:“母在,一子寒;母去,四子寒。”其父默然,而后母亦悔之。 (出自唐·刘向《说苑》)
后世另有新说:
周闵损,字子骞,早丧母。父娶后母,生二子,衣以棉絮;妒损,衣以芦花。父令损御车,体寒,失纼 (zhèn)。父查知故,欲出后母。损曰:“母在一子寒,母去三子单。”母闻,悔改。 (出自元·郭居敬《二十四孝》)
细心品读上面两段文字,你有没有发现不同之处?“母去四子寒”怎么成了“母去三子单”,难道另外一个孩子被弄丢了吗?肯定不是这样的,杜院长这样给我们解释:如果闵子骞身边存在一个亲兄弟的话,继母为什么偏偏对他不好呢?是不是闵子骞自身存在什么问题?原来,古人在塑造正面人物形象时,也是力求完美不留瑕疵,希望能够经得住后人推巧。
常人眼中“芦花顺母”的故事:闵子骞,生母早早去世了,父亲娶了后妻,又生了两个儿子(与闵子骞同父异母)。继母经常虐待他,冬天,两个弟弟穿着用棉花做的冬衣,却给他穿用芦花做的“棉衣”。一天,父亲出门,闵子骞牵车时因寒冷打颤,将缰绳掉落在地上,遭到父亲的斥责和鞭打,芦花顺着绽开的衣缝飞出,父亲方知儿子受到继母虐待。返回家后,执意要休掉后妻。闵子骞跪求父亲饶恕继母:“留下母亲只是我一个人受冷,休了母亲三个孩子都要挨冻啊。”父亲十分感动,就依了他。继母听说,悔恨知错,从此对待他如亲子。
其实,从“衣单”到“芦花”初现,从典籍研究的角度理解,经历了一个漫长的过程。
史料中关于闵子骞的描写比较琐碎,杜泽逊教授一贯秉持“凡结论,必须有理有据”的严谨治学态度,给同学们留下了深刻的印象。他从一幅汉画像石入手,通过对《论语》《史记》等大量史料典籍地查阅研究分析,让闵子骞这一人物形象跃然纸上,在历史长河的穿梭中越来越饱满,将“芦花顺母”的故事演绎得越来越生动。闵子骞在逆境中成长,有全局意识,在被继母虐待时没有抱怨,或心生怨恨,而是以德报怨,时时处处为同父异母的两个弟弟考虑,十分难能可贵。后追随孔子,最终成为“孔门十哲”之大贤。
小学四、五年级的学生,可能在文言文理解上,存在一定的难度。但是,“母在一人单,母去三子寒”的典故,所蕴含的道理他们迟早会明白;与上海交大学子同处一室、共同聆听杜院长传播经典的经历,他们或许终生都难以忘怀忘。课程结束后,杜院长与洪家楼第二小学的小弟子们合影留念,将其博览群书、和蔼可亲、谦逊严谨的治学态度,轻轻植入进孩子们的心田里。
很喜欢文学生活馆里的一段文字:“让我们在经典的文字里慢慢走,以一颗沉静的心,一种沉思的姿态,共同穿越一段孤独、寂静但又无比丰盈的读书时光。”让经典莅临你的成长,让人类文明星空中最璀璨的星辰,照亮你。
小小的故事,犹如一朵盛开的鲜花,不仅拥有柔和美丽的外表,还蕴藏着人生的哲理,那哲理就像在花蕊里飘散出的香味,丝丝缕缕,沁人心脾,无法抗拒。
全站搜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