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 2020-03-10 12:12:06 | 作者:这么远那么近 | 来源: 喜蛋文章网 | 编辑: admin | 阅读: 113次
1
最近几天,德云社吴鹤臣众筹事件闹得沸沸扬扬。
4月8日,德云社的相声演员吴鹤臣突发脑出血,被送进医院,随后,其妻张泓艺和其母来某在水滴筹平台发起众筹。
众筹金额为100万,截止目前众筹所得十四万八千多元。
本来家人突发恶疾是一件让人难过的事情,众多网友也纷纷慷慨解囊,但很快就有人提出质疑:
吴家在北京有两套房,有一辆车,还有医保。治疗脑出血的花费根本用不了这么多钱,那发起众筹百万是怎么回事?
吴鹤臣的妻子张泓艺随后在微博分别几次作出了回应。
房子是公租房,在六环外,都在长辈名下,不可出售。
房子也不能出租,因为老人年纪大了,将来出了问题,一个人照顾三个人做不到。
也不能向亲戚借钱,家家有本难念的经。
车子是婚前购置,在北京生活的人都知道车的重要性,家里有病人出行很麻烦,从住所到医院路途很长,车不能卖。
德云社没有不管,同门师兄弟都来探望过,师傅郭德纲也在关注,网友们不要带节奏去攻击德云社和师傅。
网友质疑最严重的一点,为什么一个脑出血要众筹一百万?
家人也拉出一个清单,其中有除去疾病治疗之外的后续花费,比如:
天坛医院附近租两居室,两年花费十二万。
请护工,半年四万。
定期复查、长期服药、康复理疗、针灸按摩等花费。
总而言之,这100万里不仅包括了治病,还有其他各种的后续日常支出,都要由网友众筹。
2
眼看这件事争议不断,德云社也迅速发布了声明。
声明中有两点重要信息:
再次重申该患病演员有北京医保。
声明众筹是私人行为,并经过沟通,家属表示其对于现行医疗保险相关政策了解不足。
在张泓艺的几则回应中,也提到了自己对政策和众筹平台的不够了解。
因为不懂平台规则,首页让输入金额就输了一个上限,但其实没有筹得百万,截止目前是十四万多。
张泓艺反复强调,自己没有逼捐,没有骗捐,从没有让任何人捐过一百万。
但网友对这个回应显然不买账,因为疏忽标错金额,幸亏上限是100万,如果是一个亿估计也刚敢写吧。
现在是被质疑闹得这么大才解释是疏忽,那如果无人质疑,众筹达到百万,这钱不就真的落入口袋了吗?
很显然,因为疏忽标注众筹百万这个解释非常牵强。
还有网友看到,明明北京有车有房,却在发起众筹时,勾选了贫困户选项,还建档立卡贫困户。
水滴筹官方回应该事件时表示,勾选贫困户是发起人的误操作。
张泓艺发微博使用的是华为最新款的手机,售价5000多元。
虽然她事后解释手机是丈夫患病之前就订购的,但既然能订购新款旗舰手机,那这种家庭状况,和“贫困户”就完全不挂钩。
各种疏忽,各种误操作,使得这次的众筹完全面目全非。
活生生把得病这种难过的事情,给搅恶心了。
有家人患同种疾病经历的网友指出,既然有医保,患脑出血,医保报销后最多十万左右,按照这种家庭条件,应该是可以拿出来的。众筹一百万,于理不通。
我也很疑惑,退一万步讲,就算不了解各种规定政策,吴鹤臣在4月初患病,5月上众筹,那这一个月入院治疗的时间,连医保政策都不了解一下吗?
众筹上各种疏忽操作,就算是第一次使用,张泓艺就算年纪不大,但这么重要的事情,真的就没有认真看看后再操作吗?
我认为,这些以疏忽和不了解来解释众筹的说法,都算甩锅。
有网友说得好:这显然是家人得病,但又不想花自己家的钱治疗,这也不能卖那也不能省,就是不想降低生活质量,全部让网友买单。
3
有房有车,就不能众筹百万吗?
如果必须死抠逻辑的话,可以。
也没有哪条法律条文规定,发起众筹必须是山穷水尽后才可以求大众帮助。
我也看到有些人说网友太苛刻,毕竟是人真的生病,也确实没有欺瞒家庭状况,每人拿出十块钱帮助一下,又有什么不可以的呢?
如果再抠逻辑,其实也可以。
正如张泓艺在声明里写:众筹本来就是自愿原则,谈何骗人。
她还拿出了郭德纲演出的例子:
郭老师说:我们只对买票进来听得观众负责。他们满意就好了。
我的态度就是,实事求是,让每一位捐给我善款的好心人和关注这件事的好心人明白钱的用途,他们认可就好了。
众口难调,我一个人没办法让各路人都满意。
这段话倒是刚,意思是说,一个愿打一个愿挨,我没骗钱,我只对捐钱的人解释好用钱的途径,其他没捐钱的都是咸吃萝卜淡操心。
再抠逻辑,这好像也没什么问题。
在回应中,张泓艺还劝告网友,生而为人,务必要善良。
虽然逻辑上看着正确,但非常明显,这些观点都很让人不舒服。
郭德纲卖票,卖的一个场次,看过就完。可张泓艺不仅众筹治病,治了一个病后还要众筹养活一家子以后的生计问题。
网友的质疑,并不是在说骗捐,不是那种明明没有生病却造假骗钱的事情。
网友的质疑,类似于当年的“罗一笑事件”,明明家底丰厚,却偏要用各种方法众筹,被质疑后还振振有词说房子是留给儿子的自己还要养老还要留一条后路。
在我们的普遍认知里,患重病是一件艰难的事情,对于病人和家属都是考验,动用物力财力尽力治疗,挽救生命。
正常的逻辑是,家人生病,倾尽所有去治病,做好各种准备,生活质量绝对不可能如曾经一般维持在较高的水准。要承担一定的风险。
如果真的已经走投无路山穷水尽,再发起众筹,请好心人帮助。
而现在,明明还没有到这一步,张泓艺也明确表示还未对众筹款项进行提现,那就是表明家庭能力还依然可以承受,但却早早发起了众筹。
把这种本应自己和家庭首先应该承担的风险,分担给大众。
让人感觉不舒服的是,这家人把众筹,当作了筹钱的第一渠道。
4
严格来说,这件事的性质和骗捐还是有本质区别的。
毕竟,真的有人突发疾病,他们家的经济状况也确实算不上十分优渥。
但,许多人依然有一种被骗了的感觉,网上的意见几乎是一边倒的质疑。
为什么?
因为这件事挑战了我们的普遍认知。
发起众筹,应该是有突发的恶性事件,导致自己无力承受,在实在没有办法的情况下寻求帮助。
人们慷慨解囊,帮助他们渡过难关,让自己的善意被最大化使用。
善意,应该是雪中送炭时,最为珍贵和有必要,也最有用。
但如张泓艺一家的情况,让人们感觉这种善意,被明显打了折扣。
有网友调侃说,你一个北漂一个月赚几千块,然后捐钱给一个北京有房有车的家庭,这真的是一种讽刺。
我举一个不是十分恰当的例子。
一个乞丐出来乞讨,应该是没办法维持自己的生活,也没有动手能力,无法劳动,才被逼乞讨,人们也乐于帮助。
但现在如果有一个人,明明看着还很年轻,四肢健全,活蹦乱跳,却也依然沿街乞讨,那路人就会质疑,明明有手有脚,干嘛不去劳动,却偏要乞讨?
这时人们就不愿帮助,哪怕他真的是乞丐,也不可以。
就更不用说,现实里有许多假乞讨黑色产业链,骗吃骗喝,可能赚的比路人还多,但却摆出一副乞讨的模样,典型的诈骗。
于大众而言,有一个严重的问题是,我们一时间无法分清谁是真乞丐,谁是假乞丐。
如果你平时乐于帮助,见到乞丐就会给钱,但如果被骗了一次两次后,就会收起这种善意。
将来,哪怕遇到真乞丐,你也会心里质疑,他会不会是骗人的?
看到没?
并非人们不善良,而是我们被各种乌七八糟的事情弄怕了。
5
弱者,是很难发出声音的。
别介意,我说的“弱者”,不是一种贬低,而是那些真正需要帮助的人。
你可能也会有这样的感受。
当你看多了各种骗局,看到了各种被曝光的众筹黑幕,渐渐地就会对各种众筹开始有一种先入为主的质疑感。
我就是这样,之前遇到众筹可能会捐一点,但看了太多的骗局后,再看到众筹我都会先在心里打一个问号,最后可能选择不捐。
我们没办法去一个一个核实信息的真伪,去一次次进行调查,不是我们不再能够信任别人,而是我们不愿意再被人利用和愚弄。
其实,这对弱者,是非常不公平的。
但这不是我们的错,而是那些靠众筹别有用心的人的错。
我为什么旗帜鲜明地不赞成张泓艺众筹这件事?
因为这不仅会让我们的善意打折,更会让真正的弱者在以后无法获取有效帮助。
如果这种情况或更糟的骗局反复屡次出现,那么那些真正需要帮助的人,都会沉下去,沉下去,那些需要帮助的声音会混杂在各种声音里,非常难以辨认。
最后,他们会无法发出声音,也无法被大众准确辩别出他们的声音。
这是一个蝴蝶效应。
人们反对骗局和诈捐,反对各种名目的敛财,那些东西掺杂在我们的善意中,就会导致我们之后在遇到类似捐助时,没有办法给其他人更多的信任。
那些真正需要帮助的人,就会被这些乱七八糟的现象压制,要承受这种连锁后果。
善意,是脆弱的,它经不起反复的考验。
一次两次善意被消费和利用,就会心怀胆怯,之后别人就无法再得到这种完整的善意。
要知道,有人想要通过某些方式获得利益时,其实也遏制住了那些真正需要帮助的人的喉咙。
这才是这次事件最应该警惕和思考的地方。
我希望患病的吴鹤臣能够早日康复,也希望他的妻子张泓艺能够懂得这一点。
真正需要帮助的人,他们的声音非常微弱,他们缺乏力量,他们山穷水尽,他们真的需要被人拉一把。
让其他嘈杂的声音小一点吧,轻一点吧。
这样,我们才能听到那些真正的呼救的声音。
END
♠
· 你 或 许 会 喜 欢 ·
“离婚那一天,我又恋爱了。”
“爱得不明不白,过得不痛不痒。”
写字楼生存图鉴
被迫式社交等级排行榜
▼
不 懂 你 的,为 你 哀 愁 。明 白 你 的 ,叹 此 生 值 得 一 游
♫ / Ave Maria——马友友、Kathryn Stott
欢迎多分享哦
全站搜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