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 2020-02-24 22:55:46 | 作者:晓叶 | 来源: 喜蛋文章网 | 编辑: admin | 阅读: 110次
工作最初,我的写作进入了尘封期。好几年里,除了偶尔写篇教学设计,就是和朋友之间的书信来往,所谓的那些文学梦想已经荡然无存。仅有的一次怦然心跳是第一次参加下水文比赛,一篇《我的老师》获得了市里的一等奖,恍惚间感到自己对文字还是有所长的。另一次鼓励是来在于局里的一位书记,他到山里检查工作,无意间翻到我的读书笔记。说我很有想法,值得培养之类……其实那个时候,只不过偶尔写几句对教育的感受罢了。偶尔间的肯定不能激发出写作的热情,就像无意间吹来一阵暖风,过去了,依然寒风凛冽,毕竟,真正的力量应该来自于内心深处。
我就这样过着没有文字的生活,上班、备课、迎查……铺天盖地,应接不暇,仿佛当上了老师就选择了舍身取义,已经没有太多个人的想法了。在淳朴的乡村里,按部就班地尽职尽责,一天天这样过去,还算充实。最初,我们对身处的环境可能还会有这样或者那样的想法,当一年过去,两年过去,人情世故都有了定论,也便磨平了当初的那份初生牛犊的豪情。文字在没有悬念的生活中显得如此缥缈,平淡如水的生活、有条不紊的工作、没有惊喜的未来,当人生处在这样的境地,随波逐流成为首选,我没有理由与众不同,我也不愿意用空洞的文字来装扮出虚假的情意。
在困顿中,我无力挣扎,也不想挣扎,颓废地连自己也不认识自己。工作中的我是一个样子,静下来的我又是另一个样子,割裂的痛感常常袭来,唯有承受。
2006年的暑期远程研修是我生命中的重要事件,它唤醒了我的心灵,带给我巨大的精神动力。刘良华教授诸多精彩幽默的教育论断,让我开始重新思考自己的教育生活,也开始让我懂得教育与人生其实可以融为一体。“一个优秀教师始终处在挣扎的境地。”精神的挣扎意味着对体制和现实的抗争,也意味着对自身的超越。我在二十多个日夜里,完全地投入,看视频、写作业、谈感想,如痴如醉的状态让我浑身充满力量。那是怎样的一份激情啊,身居遥远的山区,坚守到下一个凌晨,通过网络发出自己的声音,这是多么令人兴奋的事情!我在研修作业与评论的过程中,文字渐渐苏醒过来——我知道自己应该出发了。
估计是怕我们都是一时热情,难以长久吧。我当初的房子就在火车道旁,铁轨密布,火车隆隆,带给我很多遐想:那匆匆的旅客要到哪里去?轨道的终点会在哪个城市……这样一个博客名字算是对自己的期许吧,可以一直保持去远方的心态,在教育这条路上欣赏更多风景。
写得都是很简单的段落,不成篇章,却依然自得其乐。一个教学片断可以写,一个人物故事可以写,甚至偶尔在路途中的一个见闻也会跑进我的博客来。博客重在博,我把它看成是我感受生活感受教育的一个大仓库,让一瞬一时变成具体的文字在此长久留存。我回看那时的文章,没有一丝羞愧,反而是一种莫大的感动。那个时候可能文辞多有不妥,可能思想尚显稚嫩,可能情感过于直白,却丝毫不能掩饰我那颗敏感勇毅的心。每个段落都是在用心书写,每个文字都是率性呈现,感觉在,文字就成为了有灵性的东西。
写作的欲望一旦被激发,就犹如开闸的洪水,势不可挡。从结束远程研修开始,我就像一个漂泊的人背起阅读和写作上路。日夜兼程,我每两天必有一篇文章写成,否则感觉虚度——这样的节奏一直保持了五年。当初在平台上有国内众多同行的彼此鼓励,暖意融融,那样的研修有来自外部的动力,而,博客之路完全依赖自身的动力。坚持写一定意义上也是一种强大内心的考验,而能持久的途径只有一点:热爱。我的“热爱”真切而固执——爱生活、爱教育、爱梦想、爱责任。写作是一个载体,透过这样一个平台,我开始越来越清晰地明白自己未来的路。
写作就是救赎。我在远程研修中渐渐醒来,文字开始一点点在我的敲打下呈现,我赋予它们生命,它们也带给我丰厚的礼物。最珍贵的,是我在写作的过程中,一颗心愈发敏感和坚韧——我开始看到自身的缺陷,开始着眼于生命的细微感受,开始直面自己的责任与使命。
全站搜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