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 2020-02-08 18:06:04 | 作者:疗心君 | 来源: 喜蛋文章网 | 编辑: admin | 阅读: 115次
夜明珠们,晚上好,
我是疗心君。
最近被老板夸了,说我做事做得很妥当,
让其他小伙伴向我学习~(沾沾自喜ing)
被夸后的我做事更是小心翼翼,
生怕出错,坏了老板对我的印象......
原来,“被看到”的力量是那么大的!
你看到别人什么,别人就会成为一个你认为的人。
最近,开始流行一种“夸夸群”。这个群,只有一个目标,就是“求夸和夸人”。
入群群规非常明确。
夸的内容可大可小,很多都是生活日常,甚至鸡毛蒜皮。
也有的看起来就是玩笑而已,无厘头。
总之,如果你遇到不开心的事情,就在群里吐吐槽,求安慰。然后,就有很多人开始找你身上的优点,玩命夸你。
很多人觉得这个群莫名其妙,一群陌生人,谁也不认识谁,不知道前因后果,就乱夸一气,简直就是精神鸦片。
可是,就是这个看起来有点莫名其妙的群,却很火。
甚至催生了商业夸人服务。有人愿意花钱买“夸”。
为什么火?
我有病吗?
有谁是真的白痴二百五,明知道夸夸群一无是处,还纷纷参与,积极夸人或者求夸,甚至还肯为了这个花钱?
原因只有一个:很多人都有需求。
压力大,寻求解压,是最直接的原因。
在《第一财经日报》公布的《都市人压力调查报告》中,披露了这样一组数据:
有43%的人认为自己现实承受的压力已经超标了;
76%的人,一周承受4次以上的压力,其中14%的人表示,平均每天都要承受一次压力,甚至30%的人,表示一天会承受好几次压力;
有59%的受访者的压力来自“对职业发展路径感到迷茫”;
近42%的人焦虑于“来不及学习行业新知识和变化”;
近30%的受访人认为自己正在做一份毫无兴趣的工作,这让他们的人生兴趣索然……
图片来源:第一财经日报官网
在当代社会如此高压的环境之下,夸夸群的出现,无非是一种解压的方式。
所以,有的只是一些无伤大雅的夸奖,或者很浮夸的表达。
无他,我们并没有认真,这个“夸”对我们的作用,更像是“吐吐槽,发泄一下”、“看了一个笑话”或者“听了一段相声”,作用就是“博君子一笑”。
我知道这不是真的,我也不会当真,我只想听你夸夸我。
然而这个事情折射出来的一个事实是:
当我们需要从夸夸群中,寻找这种“心理安慰”和“疏导”的时候,说明,我们身边的亲密关系已经丧失了部分对我们的支持功能。
我们进到这个群,为了寻求“解压”和“疏导”,这说明,我们在自己现实的朋友圈子和家人圈子中,得不到这部分支持。
原因之一,我们自己亲密关系的质量问题,可能存在这部分功能的缺失。
原因之二,大部分人中固有的关系模式:要我肯定你,可以,但是,是有条件的。
你首先要达到我的条件,我才愿意肯定你;当你没有达到我的条件的时候,我就不愿意肯定你。
这是结果导向的。
但是,有的时候,并非我们不够努力,我们也知道应该去努力,可是,却不一定每次都能有成功的结果。
那么,如果结果并不如愿,我们的努力就要连带被一起否认。这是我们很多时候得不到身边人肯定的原因。
周围人对我们的爱,是有条件的。
我们一直说,傅园慧的家庭,是这个时代的稀缺品,很重要的一点就是:她能够得到父母无条件的爱。
傅园慧在遭遇人生低谷时,父母仍然坚信,自己的孩子是优秀的,至少已经足够努力。
北京奥运会一举成名后,因为伤痛问题,傅园慧一度状态很差,这时,父母没有选择看到不好的状态和成绩而去责备,而是选择看到傅园慧的不容易和努力,告诉她,已经很好了,我们继续努力,没关系的。
此外,傅园慧自述,父母从小就一直对自己说:你是个天才。久而久之,她真的就认为自己是个天才。
进了省队,发现很多师姐比自己都强,但是,傅园慧还是坚信,自己一定可以的。
在成长过程中,傅园慧的优点,持续被父母看到和强调,这给了傅园慧非常扎实的自信。
这就是“夸夸群”的另一个作用:让自己被正向地“看到”。
无论夸的到底是不是风马牛不相及、是不是只是开个玩笑,无论如何,我们仍然找到了一种被“正向看到”的感觉。
“看到”是一种巨大的能量。
事物总有两面,光明和阴暗,看到了阴影,阴影就被强调了,看到了光明,光明就被强调了。
你强调了哪一部分,哪一部分就会变强。
你看到别人什么,别人就会成为一个你认为的人。
《妻子的浪漫旅行》中,李静说,想要让谁变好,就给她一个“官”做。
谢娜在第一季中,曾经是一个拖拉的人,全员都要照顾她,总是找不到东西,最晚一个出门。
在第二季中,谢娜在妻子团中的角色一转,不同于其他团员,成为了名副其实的团长,这个时候,她不仅要负责安排日程,照顾大家一日三餐,还要负责督促、组织。这时谢娜出门比谁都快。
“想要让谁变好,就给她一个‘官’做。”很有效。
之所以有效,就是因为,给你一个“官”做,背后是责任,之所以给你这个责任,是因为相信你,你有这个能力,可以承担起这个责任。
其实就是我们身上正面的部分,被看到,被强调了。
这在孩子的教育中,尤其常见。
你会发现,你眼中的孩子,跟朋友眼中的孩子,跟老师眼中的孩子,这是三个孩子。
因为,每个人看到孩子身上的“点”是不同的。
著名心理咨询师李松蔚曾经分享过这样一个案例:咨询室中,父母带着孩子,主诉问题是孩子性格暴躁,叛逆,不听劝。尤其是,一生气就砸东西。
咨询进行中,孩子暴躁脾气上来了,拿起咨询室内的东西,就往地上摔。
父母马上说,你看你看,就这样。
咨询师没有认同父母,而是一直很冷静地坐在位子上,看着孩子摔,咨询师经过与孩子几次的沟通,认为:这个孩子是有自控力的。
摔着摔着,孩子忽然拿起玻璃杯,然后慢慢放下了。这时,孩子的情绪似乎平复下来了。
这个时候,咨询师和父母才发现,其实孩子之前摔的东西,都是摔不坏的。
因为咨询师相信孩子的自控力存在,孩子自控力的部分就开始呈现出来。
“看到”的力量,在儿童时期,尤其重要。
在儿童时期,儿童的很多能力,是源于他发展出这项能力之后,被父母看到,继而父母给予一个反馈,孩子收到这个反馈,才最终得以最后发展出这项能力。
如果孩子的能力,持续不能被父母看到,孩子将始终保持缺失。
长大后,这种力量仍然在很强烈地发挥作用。所谓“甲之熊掌、乙之砒霜”,这其中,除了匹配与否的问题外,也有,你看待事情的角度问题。
夸夸群的出现,其实背后的隐喻是:我们有多么地希望被看到和肯定,哪怕是以一个玩笑的形式。
也许你还想看:
先上床,后恋爱,可以吗?
最惨的是老板
14岁少女卖卵险丧命:无知,是一个人最大的恶行
全站搜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