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 2019-12-01 08:36:02 | 作者:一个七喜 | 来源: 喜蛋文章网 | 编辑: admin | 阅读: 110次
一个三有青年懒关注▽
微信:一个三有青年
有空就来一起说说话
不知道大家有没有这样一种感觉:
发朋友圈越来越少人给你点赞了。以前发点自拍甚至分享歌曲,都能有人秒赞,现在只有发结婚证才能引起不少排队式的祝福:“某某新婚快乐,要幸福哦”
好友明明多了,从最初的十几变成几十、一百、几百,但点赞互动却越来越少了。
有时候你精心P了九张图,发了个小论文在朋友圈,得到的赞也是寥寥无几。有些人不备注一下根本不知道是谁,朋友圈不发,也从不聊天,就像躺在通迅录的一个dead body。
和你保持点赞之交,起码还算关注你,而现在更多人连点赞都不愿意了,通讯录变成一片无人回应的汪洋大海。
为什么大家连赞都不点了呢?
我随便问了一个朋友,她说,微信这个点赞提醒功能真的不好,原本我点了一下只是想表达认可,但陆续还会收到很多无关提醒。感觉自己的时间被打扰了,还是随便划一下看看就行了。
现代人的社交已经塑料到,连点赞之交都不想维持了。朋友圈不一定是朋友,所以也懒得经营表面上的和平,而自己的时间会不会被打扰到,才是最值得关心的事。
不是我们不愿意给友情添砖盖瓦,而是现在没办法在微信里为感情保鲜。
通讯录躺了越来越多因为工作而添加的人,大部分连面都没见到过,在朋友圈的时间流里,他们已经把你真正想关心的好朋友发的票圈内容刷走了。
如果你给别人的朋友圈点赞,那你就得每一次都记得点,不然别人会觉得:我是不是做错了什么,怎么之后我发的东西你都不点赞了?也许没说出来,可是或多或少都有这样的小心思。
熟悉点的好朋友,甚至发完朋友圈后就私聊你:我发朋友圈了,赶紧给我点赞!
微信里的社交,重视的是形式,不是内在。而维护形式的精力,我们能给的,是越来越少了。
仔细想想,线上拒绝点赞和线下拒绝社交,本质上是相同的。
与别人维持好关系确实是个挺累的过程。或许我们也经历过不少尴尬的社交瞬间,使得我们下次形成了一个反应机制,不让自己再去犯这个险。
比如你本来以为和这个人还挺熟的,但他只在线上对你热情,到了线下见到你就像最熟悉的陌生人。
比如本想跟一个许久未见的老同学寒暄几句,刚开了个头却不知从何说起,交换了几个表情包就结束了话题。所以你想着,算了,下次还是不要主动找他了。
以前是什么事第一时间发朋友圈让别人知道,后来发现,每个人都是一座孤岛,没有人关心自己在想什么,自然也不想去管别人的事。
七喜有个内敛的朋友,是那种很正宗的金牛闷骚男。平时只和我,还有另一个男生玩得来。我们一致认为,如果他性格再外向点让别人知道真实的性格,一定会很受欢迎。
他摇了摇头说,“以前也想和很多人搞好关系,觉得有很多朋友才是好的,后来想通了,我就是那种不适合热热闹闹的人,所以也远离了那群人。”
体验过那种,说一句话都要小心翼翼的感觉,现在更想和让自己舒适的人一起,尽管那会是极少数人。
记得马薇薇说过一句话,“如果你有100个朋友,我只有一个朋友,不代表你比我多99分的友情。”
在工作生活中,我们会忙得没什么时间和朋友见聚会,或者是出于个人原因不愿意多交朋友,哪怕只有一两个很好的朋友,可以谈天说地,倾诉烦恼,就已经满足了。
90后的世界正在做减法,也像网上说的,90后正在学会失去,断舍离,和仅剩的那个自我相处。
我们也曾失去了自以为可以走得很远的朋友,失去了曾以为轻易可得的东西。
但失去未必是坏事,它终会变成另一种东西存在我们身边。比如看待事情的坦然、处理同类事情的经验。
而和自己相处,不代表麻木,消极,只是我们越来越能分辨什么是自己所喜欢亲近的。
《奇葩说》第五季最后一期的辩题是,“不合群要不要改”。有个辩手赵帅说,“不合群的人,不是对所有的群都抗拒,他们也有自己的群。”
大概他们喜欢的快乐,不是人声鼎沸的快乐。他们合的群只是你所不认同、你也不合的群而已。
成年人的社交需要一种界限感,不用把点赞之交和不点赞之交看得太消极,适合你的就是最好的。
你的点赞,就是对我最大的支持
全站搜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