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访问喜蛋文章网
你的位置:首页 > 经典文章 > 文章正文

如何评价蔡锷将军

时间: 2023-11-08 10:01:23 | 来源: 喜蛋文章网 | 编辑: admin | 阅读: 104次

如何评价蔡锷将军

追忆民国:国葬第一人蔡锷的传奇一生

电视剧《我的团长我的团》有一集,川军团来到中缅边境,意图回国,但是怒江对岸的驻军对这伙来历不明的人并不信任,进退两难之际,阿译带头唱起了冼星海和田汉夫人安娥所作的《六十军军歌》,希望赢得河对岸的认可。军歌中有一句:我们来自云南起义伟大的地方,…弟兄们用血肉争取民族的解放,保卫蔡松坡留给我们的荣光…。这里的蔡松坡,就是中国近代伟大的爱国者,著名的政治家、军事家、民主革命家,民国初年的杰出军事领袖,享受国葬待遇的第一人,蔡锷。

下面让我们瞻仰这位传奇英雄短暂而又辉煌的一生。

一、贫苦出身,投笔从戎,自古英雄不问出处

1882年12月18日,蔡锷出生于湖南省宝庆府邵阳县东乡(1996年5月,更名为蔡锷乡)蒋家冲一户贫农家庭。与中国 历史 上众多寒门贵子一样,蔡锷聪明好学,13岁考中秀才,1897年以第三名的成绩考入长沙时务学堂,师从当时著名学者梁启超。当时他是学生中年龄最小的一个,但“在堂每月月考,皆居前列英气蓬勃,同学皆敬慕之”。两年后,17岁的蔡锷前往日本留学(注:蔡锷留学非政府公派,一说为袁世凯资助,也有说法是其老师唐才常资助,未有定论),就读于东京大同高等学校、横滨东亚商业学校。

1900年曾短暂回国参加自立军起义,失败后蔡锷顿悟,如今国家缺的不是文弱的知识分子,缺的是优秀的军人,于是改名为“锷”,意为“锋刃”,取自南朝梁国吴均《和萧洗马子显古意六首》名句“莲花穿剑锷,秋月掩刀环”,立志“流血救民”。随后复去日本,先入成城学校,继入陆军士官学校第三期学习骑科,期间他与同学蒋方震、张孝准,同被称为“中国士官三杰”。

二、人中吕布,马中赤兔,初露峥嵘豪气干云

1904年蔡锷毕业回国,当时国内现代军官特别是留洋回来的优秀军官稀少,作为海归,蔡锷先后被推荐任江西随军学堂监督、湖南教练处帮办、广西新军总参谋官兼总教练官、广西测绘学堂堂长、广西陆军小学堂总办、广西陆军讲武堂总办等职。蔡锷年轻英俊,每天扬鞭跃马,脚穿长统靴,腰挎指挥刀,威风凛凛,深受官兵敬佩,被赞誉为“人中吕布,马中赤兔”。后来的国民党陆军一级上将、“台儿庄战役”的总指挥李宗仁,就是广西陆军小学堂第三期的学生,他曾这样说到“我们对他(蔡锷)敬若神明。”

1911年,云贵总督李经羲聘他任新军第十九镇第三十七协协统,相当于旅长一职。此时,云南新军及讲武堂中有大批同盟会会员和思想激进的青年军官,他们积极策划反清革命斗争。虽未参加同盟会,但曾参加自立军起义的蔡锷,利用其军职,对革命党的活动给予了绝对的同情和协助。他曾向同盟会员保证:一旦发生革命,一定给予“绝对同情支持”。

三、侠之大者,为国为民,先造共和再护民国

1911年10月10日,武昌起义爆发,汉地各省群起响应。起义成功的消息传到云南后,蔡锷即密约唐继尧等计划响应,不料事机泄漏,云贵总督拟下令解散新军,千钧一发之际,10月30日夜,蔡锷决定提前起义,约李根源率讲武堂学生自西北攻城,自己率三十七协一部分攻东南门,次日中午,起义军胜利攻占云贵总督署。11月1日,大中华云南军都督府成立,蔡锷被推举为都督。数日后,全省光复,史称“重九起义”。

此时,蔡锷看到“英窥西藏,法窥滇黔桂粤之谋日迫,边陲多故,危机已伏。若屏藩不固,国将不国。”1913年5月到7月,蔡锷召集西南五省军事代表,在昆明召开滇、黔、川、桂、粤五省军事联合会议,亲自担任主编,编纂了《五省边防计画草案》。蔡锷提出,北方主要面对德、日、俄三国,东三省、直隶、山东、山西、河南、陕西、甘肃应联合以对付之;中间江防及海岸线为英、法、德、日四国,湖广、两江、直隶、山东、浙江、福建、广东应联合应对;西南受英、法威胁,可由滇、川、黔、桂、粤五省联合应对。后来抗战期间,西南联防的很多观点和主张,诸如对西南国防地位的判断、加强省际军事合作、修建西南交通线,甚至部分具体的战术部署,都与《草案》和蔡锷不谋而合。

袁世凯非常看好蔡锷,曾评价蔡锷:“蔡锷远在黄兴及诸民党之上,此人之精悍即宋教仁亦或非所能匹。” 但蔡锷非北洋同门,年纪轻轻就坐拥军政大权,守着云南这块山高皇帝远的宝地,袁世凯不放心。1913年10月,袁世凯以“准给病假三月,召来京调养”为名将蔡锷调到北京,任全国经界局督办,实际上剥夺了他的军权,并进行严密的监视。袁世凯复辟帝制的活动,使蔡锷气愤已极,他决心以武力“为四万万人争人格”。为避免引起袁世凯的猜疑,表面上蔡锷装出不关心政治的样子,在公开场合批驳反对帝制的梁启超,并积极表态“赞成帝制”,同时经常在八大胡同“鬼混”,与名妓小凤仙打得火热。

1915年11月,趁监视不备,蔡锷秘密离京,旋以治病为名东渡日本,后经台湾、香港、越南,于12月19日抵达昆明。1915年12月12日,袁世凯称帝,虽然当时国人对袁世凯称帝骂声一片,但面对掌握北洋军的袁世凯,有军队的人不多,更没有一个人敢动武,蔡锷第一个挺身而出,刚抵昆明,即于12月25日宣布云南独立,组织护国军,发动护国战争,组成护国军三个军,分别从四川、湘西和广西三个方向出师讨袁。

四川战场是护国战争中的重要战场,1916年3月在四川纳溪、泸州一带与优势袁军激战。是役,蔡锷令右翼赵又新为主攻;中路顾品珍一部正面佯攻,朱德(对,就是我们共和国的元帅)、张煦两支部队从侧翼迂回,左翼刘存厚掩护主力。几路部队连战皆捷,敌主力“第七师将校伤亡殆尽,士兵损失过半,已无再战能力。”护国军在饷弹两缺、后方接济时断的情况下,与号称精锐的优势北洋军奋战数月,成功牵制住敌军主力,推动了全国反帝制运动的发展壮大。1916年3月22日,袁世凯被迫宣布取消帝制。

四、天妒英才,英年早逝,中华多走弯路

护国使命宣告完成,然而,再造民国的第一功臣蔡锷的病却越来越严重了。其实,早在北京软禁之时,蔡锷已患肺结核转喉头结核,史载“遇疾风而感到喉咙剧痛”(如不是真有病,袁世凯绝不会准病假让他离京治疗)。蔡锷强忍病痛赴云南领导反袁起义,由于长途颠簸,风尘仆仆,导致喉疾加剧。护国战争期间,军旅操劳,戎马倥偬,不但声音嘶哑,而且咽喉肿痛,饮食困难,病情日益加重。梁启超获悉蔡锷病情加重,特别致电在重庆的德国医生阿密思到泸州诊治。可惜,阿密思做了错误诊断,使用驱梅疗法,给蔡锷打了一针洒佛散,致使病情急剧恶化。

7月6日,北京政府正式任命蔡为四川督军兼省长。此后,蔡锷病情迅速恶化,虚弱得连两三步路都走不动,声音微弱。9月9日,蔡锷乘船东渡日本,住进福冈医科大学附属医院治疗,此时蔡锷说话已极为困难。医生诊治后认为蔡锷的喉疾系肺结核菌渗入喉部所致,当 时尚 未有治疗肺结核的特效药,蔡锷身体虚弱,不宜施行切除喉部手术,只能用药物进行控制调养。11月7日,蔡锷精神大有好转,但已是大限来临之前的回光返照。到了傍晚,病况急转直下,进入弥留状态。11月8日凌晨4时,一代名将蔡锷带着对祖国和人民的无限依恋,带着他一生的丰功伟业永远离开了人世,年仅35岁。

蔡锷在遗嘱中写道:“我统率滇之护国军第一军在川战阵亡及出力人员,恳饬罗佩金等核实呈请恤奖,以昭公允;锷以短命,未能尽力为民国,应为薄葬。”尽管蔡锷不想要厚葬,但北洋政府却“没有满足他这个要求”。1917年4月12日,蔡锷魂归故里,北洋政府在长沙岳麓山举行了国葬,蔡锷也成为了国葬第一人。孙中山作挽联:平生慷慨班都护;万里间关马伏波。梁启超作挽联:知所恶有甚于死者;非夫人之恸而谁为?

蔡锷在短暂一生中做了足以改变民国 历史 进程的多件大事,在近代史上占有了重要地位。后世的 历史 研究专家曾评价:“如果蔡锷没有英年早逝,恐怕民国时期的 历史 会完全被改写。”

英雄值得我们永远铭记!致敬蔡锷将军!

参考资料:「1」军官团《病情急转直下,蔡锷的革命之路还有多远?》

「2」白义俊《蔡锷〈五省边防计画草案〉述略》

民国国葬第一人蔡锷,是什么害了他性命?

【民国蔡锷最后两年都经历了哪些事?为什么年仅34岁,就病逝了?】

提到民国时期的蔡锷将军,很多人都会想到他和袁世凯之间的故事。那么,蔡锷将军讨袁护国成功之后,名望正盛的蔡锷将军后来怎样了呢?为什么再往后就很少有他的事迹了呢?今天就和朋友们共同来看一下,蔡锷将军人生中最后的这段时光都经历了哪些事?

生卒年

蔡锣的一生是比较短暂的,属于名副其实的英年早逝。1882年12月18日 (清朝光绪八年十一月初九日),蔡锷诞出生在湖南邵阳的一个普通农民家庭。1916年11月8日,蔡锷不幸因病逝世于日本东京福冈大学医院,享年仅34岁。

起义之初

大家都知道,1915年蔡锷识破袁世凯的称帝图谋后,决心想办法返回云南发动起义,以讨伐dao行逆施的袁世凯。在12月2日夜里,蔡锷改穿和服,改了个假名字,登上日本山东丸货轮绕道东渡日本。之后从日本又南下到香港,最后从越南北出河内,才奔回云南。历时半个多月,蔡锷历经艰难险阻,终于安全抵达昆明。12月25日,蔡锷与唐继尧、李烈钧等通电全国宣布独立,成立护国军,共分三军,蔡锷出任第一军总司令,唐继尧出任云南军政府都督,三军分别向四川,湘西和广西三个方向出击,声讨袁世凯。蔡锷主要负责出征四川这一路,击败了盘踞在四川纳溪、泸州一带的挺袁军队,占领四川大部分地区,迫使袁世凯取消了帝制。

英雄染病

从上面的时间线,可以看出,蔡锷从1915年12月2日开始辗转返回云南,到迫使袁世凯于1916年3月22日取消帝制,这中间只有大约110天的时间,蔡锷完全是马不停蹄在行动。可当时蔡锷身在北京的时候,喉咙就已经出现了喉疾症状,之后在辗转潜回云南的一路奔波,使他的情况时好时坏,令病情有所发展,基本全凭意志和年纪轻这两个优势支撑着他。

攻打四川的时候,开始战斗并不轻松,蔡锷承担的压力比较大。四川是当时护国军的主要战场,一开始作战困难很大,蔡锷身负军事指挥、筹集军饷的重任,为鼓舞士气,他还常常冲到战斗的第一线,正是这样夜以继日地高强度工作,再加上战地条件的艰苦,导致他的健康状况开始慢慢恶化。

当战斗指挥总司令部转移到大洲驿时,蔡锷因喉痛加剧住在船上,但还是带病坚持亲自撰写了著名的护国岩铭,为后世留下了宝贵的爱国精神。到1916年5、6月时,蔡锷的喉疾已经越来越严重,他自称“喉病日剧,殊痛楚,几不能发音。”不过,就在蔡锷饱经病痛折磨的时候,北方的袁世凯日子更加难过,挨到6月6日就忧惧而死了。蔡锷听到这个消息,心情无比激动,像遇见大喜事一样,高兴地冲着身边的将士们喊着:“不打仗了! 不打仗了! 袁世凯死了!”

病魔难驱

袁世凯死后,北洋政府由黎元洪继任大总统。他在6月24日,下令任命蔡锣为益武将军,督理四川军务。其实,在此前数日,蔡的病情已经急剧恶化,随军医生进行了精心治疗,稍微有些好转,可说话仍然嘶哑。30日,他回电黎元洪,向其请假三个月,计划外出求医。随即自永宁动身,经大洲驿、纳溪,在7月初到达泸州。

当时,梁启超电邀了德国医生阿密思从重庆赶到泸州,为蔡锷治病。但是,不知怎么搞的,这位德国医生水平竟然不行,他错误的诊断与治疗,反而使病情加重,导致饮食都很难进了,梁启超真是好心办了坏事。后来,又经法国医生检视,认为蔡锷的喉病拖延的时间太长了,声带已经破了,他建议蔡锷最好马上去上海或日本,寻求专科治疗,也许还有转机。

但当时四川初定,形势还不乐观,蔡锷实在不好立即就走,担心走后局势生变。所以,他请医生尽力调治,在病情稍有好转后,蔡锷于29日带病进入成都,开始不分昼夜地处理各种军政事务。这样自然使稍有起色的病情又转入严重状态,待局势稍微稳定后,蔡锷到法国医院用X光作肺部透视,医生给出的建议是:“病势甚重,宜速休养。”

当时蔡锷身躯瘦弱,经常出现头昏目眩,浑身乏力的状况,实在难以坚持正常的工作。后经成都医院再次检查,发现其喉部带有结核杆菌。在朋友和将士们的再三劝说下,蔡锷被迫辞去四川的军政职务,并推荐罗佩金、戴戡替代他,北京政府也批准给其两个月的治病假期。随后蔡锷离开成都,前往上海。他途经泸州时,还专门在朱德的家里休息了几天,然后才搭着船顺流东下,告别了曾经战斗半年多的四川。

蔡锷离开四川时,想到饱受战火蹂躏的四川人民的困苦生活,他仅仅携带了3000元的旅费,至于后续的医药费他打算在路上想办法筹措。临行时,蔡锷情不自禁地写下了感人肺腑,盛传一时的《告别蜀中父老文》,与川民依依惜别。

外出求医

在去上海的路上,蔡锷对自己的病还是抱有一定信心的, 期间在贵州接受了中医针灸治疗。到达上海后,蔡锷实际已经病入膏肓,梁启超亲自介绍进入宝隆医院做进一步检查,结果还是确诊为喉结核病。当时上海的医疗条件还无法一直这种疾病,所以他们建议蔡锷到日本寻求更好的治疗,蔡锷经过权衡,觉得东渡日本治疗也许更好一些。随后,他决定由代理副官长李华英、秘书唐瓛、随行医生李丕章及潘夫人陪同,前往日本。途中,他还带病为梁启超的《盾鼻集》作了序和跋,可见师生感情之深。

当时的船在海上行驶的很慢,9月13日蔡锷抵达日本东京,很快就进入福冈大学医院进行治疗。起初的医治已见疗效,稍见好转。可就在10月31日,传来了革命家黄兴不幸在上海病逝的消息。蔡锷得知后,犹如晴天霹雳,悲痛至极。当即函托张嘉森代之往祭,并含泪作《哭黄克强》挽联一副,内有 “曾送我海上,忽哭君天涯,惊起挥泪,难为卧病九州人”的句子,以寄托沉痛悲悼之情。

蔡锷与黄兴,同为湖南人,二人之间有着极其深厚的革命情谊。早年间曾共同留学日本,为维护中华民族的独立,共同奔走。当蔡锷在四川病重时,黄非多次发电催促蔡锷早点出来求医,蔡锷从上海奔赴日本时,黄兴不顾病重亲自前往码头送别。可见两人关系确实密切。因此,黄兴病逝,对蔡锷的精神打击是比较大的,这也使他的病情迅速恶化,“下痢更甚,精神益衰”。

溘然长逝

11月7日,蔡锷在护理人员的搀扶下,勉力打起精神,伏在窗口观看日本的空军演习,联想到中国军备的落后程度,蔡锷颇有感触。不料当天傍晚,蔡锷病状急剧恶化,勉强坚持到次日凌晨4时,便溘然长逝。在弥留之际,蔡锷向身边人留下了致国人遗电的内容,其中基本都是“协力一心”“道德爱国”“公允”“薄葬”等语,表现了“鞠躬尽瘁,死而后已”的高尚情操,在生命的最后一刻放出灿烂的光芒。

各方吊唁

蔡锷逝世的消息传到北京及全国后,举国上下,同声哀悼。11月9日,正在开会的众议院惊悉噩耗,决定休会一天,并致电东京吊唁,还决定于开追悼会之日下半旗致哀。10日,黎元洪令驻日公使章宗祥派员妥为照料后事,拨付银元2万元用于治丧抚恤。28日,又下令追赠蔡锷为上将。10日至13日,梁启超、谭延闽等先后发电,请予以国葬,并建议在京师及立功省份建立专祠,择地竖立铜像。国会研究后一致议决,同意为蔡锷举行国葬,并决定将12月25日确定为护国军起义纪念日。

12月1日,由“黄蔡二公追悼大会筹备事务所”发起,在中央公园举行了隆重的追悼大会。中央及地方军政要员,各界知名人士,纷纷前来致祭。孙中山的挽联是“平生慷慨班都护,万里间关马伏波”,给蔡锷以极高的评价。助蔡脱险出京,情同伉俪的侠妓小凤仙,伏在灵前失声恸哭,并作诗怀念平生之知己:“不幸周郎竟短命,早知李靖是英雄。”可谓感天地而泣鬼神。

各种祭文,来自南北各方,不可胜数,其中以梁启超的祭文感人最深。他以深沉而富有感情的笔触,对于他们之间的师生情谊以及蔡锷戎马一生的非凡经历、维护共和推翻帝制的不朽功勋,作了高度的概括。祭文最后说:(君)乙已广西不死,辛亥云南不死,去冬护国寺街不死,今春青龙嘴不死,在君固常视一命为有生之余。今为国一大事而死,死固当其职。”

12月2日,蔡锷灵柩由海容舰护送回国。5日,灵柩到达上海,黎元洪特派淞沪护军使杨善德前往致祭。14日,上海举行蔡锷追悼会,梁启超致演说词,号召大家学习蔡锷“心地好”“谨守自己责任”“作事谨慎”等美德。

入土为安

12月23日,内务部致函孙中山等,征询葬地意见。后经有关各方研究并征得家属同意,决定安葬在其家乡湖南。1917年1月2日,灵柩在兵舰护送下,由利川轮运载,安抵长沙。4月12日,这位中国近代史上杰出的政治家、军事家,以国葬仪式被安葬在湖南湘江岸边风景秀丽的长沙岳麓山万寿寺的后山,供后人凭吊。蔡锷由此也成为了民国历史上,“国葬第一人”。

蔡锷最后的人生岁月,一直都是在病痛和压力中度过的,他用自己的生命捍卫了革命的成果,促进了国家向前发展,年仅34岁能取得这样成就和影响,确实不一般,值得后世永远怀念和致敬!

图片来源于网络,如有侵权可提醒删除

蔡锷到底算是个好人吗?

我个人认为,蔡锷是民国风云人物无人能及的,孙中山在能力方面和智慧方面不及松波的,松波是个武能定国文能安邦的人物,他精通中国历史,也是个英雄主义的人物,但他
反对一切不平等爱国主义,从不已武力为荣去去欺负弱者来满足自己的私欲,爱国主义精神是极强的人,他从不被政治势力左右,不选边站,也不拉帮结派,总是能站在国家的利益做出正确的选择,历史已经远去我们今天回过头来去看看他们那段历史就知道松波的优缺点就回发现松波的聪明和智慧和魅力精神是当时无人能及的,我个人甚至认为现在也没什么人超越他,他选择拥护袁世凯是为了祖国统一快速恢复发展实现富国强军,他和百里先生都能看透全局明辨是非深深的知道中国极弱长期被外国欺辱,更明白我们东洋对面的日寇对中国虎视眈眈,所以他为什么会拥护袁世凯是因为他有北方的实权人物也有治国的方略至少能让中国快速的进入发展快车道能及早的备战外辱的侵略,他为什么不支持孙中山先生的二次北伐,那就是民不聊生,重生战火国家又进入长期混战之中,中国就更没时间去恢复国力祛除外辱了,他和百里先生一直希望中国进入发展快车道为国家多贡献一点力量从来不会选择党派之争去左右,后期的国民党胜利了才说蔡锷将军没有选择他们,你知道那有多大的代价啊,可是还是发生了,那是他最不愿看到的事情,事实证明国民党的胜利就是中国的悲哀,党派武力之争让祖国失去了恢复发展的时间导致我们抗争的多大牺牲和付出代价,不过这当中最主要的是袁世凯有背叛国家民国政府有负众望在先,有恰恰证明了后来他们党派武力角逐的胜出对祖国不是好事是灾难的也解释了蔡锷为什么开始拥袁的的方针是对的(错的是袁世凯违背了国家和民国的重托)他反袁是实在被迫不得以,不是因为他爱护袁世凯,是因为中国经不起内战了,但又没办法,不能眼睁睁看着多少时间和生命换来的成果被袁世凯毁于一旦,不得以从披战甲拼死也要把袁世凯拉下来的原因,在当时没几个人能懂啊松坡的良苦用心,也只有百里能看透当时的时局他们都只站在国家的利益出发的。
蔡锷(1882—1916),原名良寅,字松坡,是民国初年杰出的军事家,辛亥革命时期的著名爱国将领。他出生于湖南宝庆府(今邵阳市)一个农民家庭,6岁就学,聪颖异常,有“神童”之称。

蔡愕13岁补县学生,16岁入湖南时务学堂,深受中文总教习梁启超的器重。戊戌变法 后,梁逃亡日本,蔡辗转至上海.考入南洋公学外院——即西安交通大学的前身,旋即应

梁之召赴日本,留学东京大同高等学府和横滨东亚商业学校。

1900年4月,他回国参加自立军起事,失败后复归日本,愤而投笔从戎,并改名锷。19O2年11月蔡考入东京陆军士官学校,立志“流血救民”。1904年他毕业回国,在广西先后任随营学堂及测绘学堂总理、陆军小学堂总办、兵备处总办、新军第一标统带等职。1911年离桂赴滇,任新军第十九镇第三十七协统军第一标统领官。

武昌起义后,蔡锷被李根源、唐继尧等人推为临时革命军总司令,并和昆明革命党人一起发动“重九”起义,攻战了全城;后又被举为大汉云南军都督府都督。南北议和期间,他反对”株守议和”,主张”长驱北伐,直捣虏廷”并建立统一的民主共和国。之后,蔡愕有感于内忧外患,主张加强“国权”,以对付外国侵略者。因此,最初他是极力拥护袁世凯集权中央。1913年10月,他辞去云南都督,回滇入京,先后出任政治会议委员、参政院参政、将军府将军、全国经界局督办等职,幻想依靠袁世凯实现其富国强兵的愿望。

但是袁世凯却于1915年5月5日与日签订“二十一条”卖国条约,8月又指使组织筹委会,公开鼓吹帝制。蔡锷终于从切身经验中体查出袁的面目,决计逃出北京,潜往云南,发动护国战争。同年12月19日他以赴日养病为名,辗转东京、河内,抵达昆明。25日,他联合云南将军唐继尧等正式宣布云南独立,并自任护国军第一军总司令,率部左、右两纵队向川南进军,在纳溪、沪州一带与袁军奋战累月。

1916年3月22日,袁世凯被迫取消帝制,护国战争取得了不可低估的胜利,而蔡愕由于艰苦的军旅生活,原来的喉疾恶化,不得不辞去四川督军兼省长的职务,并决定赴日治疗。可惜他进入日本福冈医科大学医院后,于同年11 月18日,因医治无效而逝世,终年仅34岁。
看完后你认为他是好就好,是坏就坏,不过我觉得在当时的人认为他都是好人
不算好人就不算害人。他一生中只做了两件重大的事情。一个是护国运动一个就是支持袁世凯称帝。然后又起义!个人感觉,蔡锷将军的做法特别诡异。先前一直支持袁世凯称帝!袁世凯在第二次推荐中同意了。但是袁世凯一称帝!蔡锷将军就在云南起义!这也直接导致了后来的军阀混战。另一个被抹黑的人。袁世凯本身无心称帝却被左右军阀误导。连日本人、美国人也支持他。全国更是形成了两种截然不同的势力!一种认为中国应该废除帝王走向共和!另一种势力则认为!中国经过五千年的传统封建思想,根本就不可能突然总统制!而且以后总统选举会因为人人想当总统而爆发内战。最后袁世凯在这种迷惑的情况下成帝!成了窃国大盗。我只感觉这只不过是背上了一个集体团队的罪名。
在云南起兵、讨伐袁世凯 当然是好人了
他算什么好人一个得梅毒死的人,他只是想利用袁世凯做出头鸟而已,好为自己独立割据一方找借口和张学良一样都不是什么好东西,没有他日本人根本没机会侵略统一政权的中国,

蔡锷:军人之心,唯有共和,历史上真实的蔡锷将军是个怎样的人?

蔡锷一生从未加入同盟会,也始终不是国民党党员。他所反对的,也从来不是袁世凯或者任何具体的个人。他毕其一生所践行的,只有一条:与全国国民戮力拥护共和国体,使帝制永不发生于中国。

电影里,导演们都爱他。在《让子弹飞》中,他是张牧之年轻时追随的松坡将军。将军死后,这个手枪队长对国事充满失望,落草为寇变身张麻子,这才有了鹅城里“吃着火锅唱着歌”荒谬又现实的故事。

在《建党伟业》里,大众情人刘德华誓言他,面容清俊一身戎装,用沙哑的声音(此时他已染喉疾)在北平火车站和小凤仙告别,更是黄昏中的汽笛和飘雪烘托离情。演员刘德华已经50岁了,但在电影之外的历史时空里,1915年11月的蔡锷只有33岁,早已名满天下,只是未必有如斯英俊。当时的文人谭戎甫描述他:貌清瘦,身仅中材,颇不称其志气,且两额薄削。

那一出未必真实存在过的柔情送别,是蔡锷一生辉煌顶点的序幕,却又接近他人生的终曲:在登上南行的火车之后,他从天津辗转日本,再回到云南,与已经称帝的袁世凯公开决裂,掀起震动天下的护国运动,在袁世凯皇帝梦碎的一年之后,他也病逝于日本。蔡锷的绝笔是写给黄兴的挽联:以勇健开国,而宁静持身,贯彻执行,是能创作一生者;曾送我海上,忍哭君天涯,惊起挥泪,难为卧病九州人。他死在八天之后,这副挽联,既是绝响,也不妨看成自表。

蔡锷所反对的,从来不是袁世凯或者任何具体的个人,他的友敌之分,向来只因为国事而非私怨,背叛民国和共和的人,方是他永远的敌人。

1912年1月,刚刚成为云南都督的蔡锷在给黎元洪的电文中赞扬袁世凯“宏才伟略。实近代伟人”,但两周之后,因为袁世凯无视民国已立、国体已定的事实,试图在北京召开所谓“国民会议”来决定君主或者民主国体。蔡锷又致电孙中山及各省都督,称这是“袁之狡谋”。蔡锷组织了云南北伐军准备北伐,在《北伐誓师词》中,他写道:“甘冒不韪,乃有袁贼。”

一旦溥仪退位,帝制已除,袁世凯承认民国,蔡锷的态度就转变了。袁世凯在北京就任大总统之后,他致电祝贺,称其是“群望所归”。蔡锷的老师梁启超后来曾说:“(蔡锷)很有点痴心妄想,想带着袁世凯上政治轨道,替国家做些建设事业。”

少而贫,青年立,34岁成护国军神,蔡锷把短暂生命活成“王炸”


01 青出于蓝 高徒伟业


1911年,朱德在滇军服役,这一年,他结识了云南省都督蔡锷,那一年,蔡锷27岁,朱德23岁。此后,朱德与蔡锷亦师亦友,跟随其左右。


后来朱德说:“指挥三、四个团,一条战线,还是可以的。”朱德起家的一身本事是在蔡锷身边学得的,朱德一生征战,成为共和国的开国元勋。



其徒气吞山河,打得天下;其师更是勇冠三军,气势如虹!


02 风云际会 相忘江湖


纵观蔡锷的一生,得遇良师,高人指点,思想上的先行武装让他准确把握住了时代风向。


蔡锷原名艮寅,湖南邵阳人,幼年在私塾读书,家贫立志于学。12岁考中秀才,16岁考入长沙时务学堂,师从梁启超、谭嗣同,并受到时任学堂中文总教习梁启超的赏识。


当时, 梁启超见他聪慧能文,志向不凡,视为高弟,私下亲自教导提携,建立起深厚的师生友谊。


梁启超的资产阶级民主思想,对蔡锷影响很大;梁启超为国为民奔走,家国天下的情怀激励着蔡锷一生不懈奋斗,这是他思想的宝库和不竭源泉。



尤其,在民国时,袁世凯窃取中国华民大总统之后,梁启超一开始对其抱有幻想,后在逐步认清其真实面目之后,和蔡锷师徒二人合演双簧,骗过了袁世凯,为蔡锷后来举大业铺平道路。


当时为了阻止袁世凯的复辟计划,蔡锷和梁启超上演了一场“大逆不道”的双簧:两人分成了一明一暗两条线对袁世凯进行讨伐,梁启超在明处发表演讲抨击袁世凯,而蔡锷则假意站在袁世凯这一边,一改以往的形象,逢人边骂梁启超,说他是一个书呆子,看不清时事。


有了梁启超思想上的引导,蔡锷一生为国为民上下奔走,诤诤铁骨成为唤醒民众的醒世良言。


03 人中吕布 马中赤兔


蔡锷早年留学日本,1900年从日本回国参加自立军起义,兵败后改名"锷"。“锷”原指刀剑的刃,用“锷”为名,他决心"流血救民",为民生之哀艰而奔走。


后来,从1904年起,蔡锷先后应聘于江西随军学堂监督、湖南教练处帮办、广西陆军小学堂总办、广西陆军讲武堂总办等职,后云贵总督李经羲聘请他到云南担任军职。


在担任这些职务时,蔡锷年方二十二,年轻英俊,脚穿长统靴,腰挎指挥刀,扬鞭跃马,威风凛凛,指挥练兵,被赞誉为"人中吕布,马中赤兔",给时人留下深刻印象,影响了一代人的成长。



当时在广西陆军小学学习,后来成为中华民国首任副总统的李宗仁在回忆录中写道:


(蔡锷)那时不过三十岁左右,可称文武双全,仪表堂堂。”只见他:



从这些叙述中,犹可见蔡锷年轻时的风采,大人物一出场,就是气势不凡,吸引众人眼球。所谓人中龙风,就是指蔡锷将军这样的人呀。


每个人的成长都有一个炼狱时刻,犹如长征于毛泽东一样,蔡锷的炼狱时刻是在云南。


当时,云南和全国一样,民族矛盾和阶级矛盾都十分尖锐,以推翻清王朝为宗旨的民主革命运动正在酝酿之中。大批同盟会会员和从日本回国的思想激进的青年军官,分布在云南陆军讲武堂和新军第19军中,他们活动频繁,积极策划和组织反清革命斗争。


蔡锷虽未参加同盟会,却暗中与同盟会保持联系,对革命党的活动给予同情和协助。他向同盟会员保证:一旦发生革命,一定给予 "绝对同情支持。"后来,他成功领导了云南推翻清朝统治的新军起义。


蔡锷注意辨别政治风云,顺应 历史 潮流,投身革命运动,为国为民作出了突出的贡献。


04 曲张有度 先谋后定


1913年10月,蔡锷被袁世凯调至北京,貌似重用贤能,实则诱虎入笼,加以笼络与监视。袁世凯的耳目在暗处注视着蔡锷的一举一动,居住在西城棉花胡同的蔡锷成为笼中困兽、匣中利剑。


为麻痹袁世凯,蔡锷开始流连于酒馆会所、八大胡同,结识了名妓小凤仙,后搬到了云吉班小凤仙的妆阁内,甚至与小凤仙公开谈论起嫁娶之事。


蔡锷的原配夫人刘侠贞和蔡锷的母亲得知蔡锷和小凤仙的风流之事后,数次吵闹无果之后,二人黯然离京南下。


家外面,风流轶事满天飞、热热闹闹,家里面,蔡锷以小凤仙之事精心设计苦肉计,将家人趁机送出虎口,返回故地。


将军可谓成大事不计小节,有勇有谋!



试想,一个从小饱受教育,致力于救国救民的大气魄之人,岂会因一女流阻挡行程,放弃毕生为之奋斗的事业?


蔡锷与小凤仙的风花雪夜,可谓达到了一箭双雕的效果,一则让家人顺利离京,二则让袁世凯误逐渐放松了戒备。直到1915年11月11日,在袁世凯即将登基前,蔡锷在他眼皮底下离开了北京,才恍然醒悟,却为时已晚。


袁世凯事后曾对时任财政总长周学熙说: “此人精悍远在黄兴及诸民党之上,及宋教仁或亦非所能匹”。现在远走高飞必为心腹大患,并感叹“纵虎出柙”,大有悔意。


蔡锷逃出北京后,在去日本的轮船上,蔡锷写信给友人,称: “以菩萨心肠,行霹雳手段,吾人今日处兹乱世,认定一事与道德良心均无悖逆,则应放胆做去,无所顾怯,所谓仁慈,又要痛快也。”


蔡锷秘密离京到达天津,后又为名东渡日本,后经台湾、香港、越南,于1915年12月19日抵达昆明。开始举起反对袁世凯称帝、维护民主共和国政体的护国军起义大旗。


旌旗猎猎,悉心筹谋,终成大事。


05 未捷身死 空留遗恨


讨袁成功后,蔡锷的喉疾病情恶化,东渡日本治疗,于1916年11月8日上午,病逝于日本福冈,年仅34岁。


蔡锷在遗嘱中写道:

锷病恐不起,谨口授随员等以遗电陈:

蔡锷将军为国家计、为民生计的侠肝义胆、拳拳爱国爱民之心,令人为之动容。


当时正在天津直隶第一女子师范学校读一年级、年仅12岁的邓颖超(时名邓文淑)写了《对于蔡松坡先生逝世的感言》: “先生临逝尚有遗言,嘱吾民以道德爱国,勿重私轻公。然人死不能重生,望吾同胞从此上下一心,振起精神,谋国家之进步。”


将军如流星一样划过寰宇,气贯山河,照耀着后来人的路。将军生逢乱世,却始终以民生为重,以百姓为重,以家国为重,鞠躬尽瘁,死而后已。


今天写下这些文字,是想表达,每个人在重大事件之前的抉择,当时其人的所思、所想,从中皆可看出其胸襟和抱负,可以看出其气度和情怀,这些都激励着我们一路前行,不畏风雨。见识过了别人的大格局,你就有了大视野;见识过了别人的大情怀,你就有了温暖别人的初心。总是感叹,在循规蹈矩的生活中,少了太多的激情和机缘,难以结交到真正有大情怀的人,殊不知,这些先贤英魂就是我们前行路上最好的良师,提点我们一路成长,激励我们为事业而奋斗。

文章标题: 如何评价蔡锷将军
文章地址: http://www.xdqxjxc.cn/jingdianwenzhang/183412.html
文章标签:将军  评价  蔡锷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