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访问喜蛋文章网
你的位置:首页 > 经典文章 > 文章正文

清朝小站练兵的时候,为何只招募汉族士兵

时间: 2023-10-29 23:01:20 | 来源: 喜蛋文章网 | 编辑: admin | 阅读: 107次

清朝小站练兵的时候,为何只招募汉族士兵

清朝的新军留不留辫子?

清朝的新军是要留辫子的,只有辛亥革命后才开始不留辫子的。晚清的军事变革,第一波是从淮军开始的。最大的机缘,是淮军开到了上海,遭遇了上海洋人的自愿兵洋枪队。最开始是洋人组织的洋枪队隶属淮军,后来则整个淮军洋枪队化,不仅使用洋枪洋炮,而且全部操典概用西式,连立正稍息向右转的口令都袭用英语。

但最初的西化尝试,却忽略了一个关键环节,只练兵不练官。士兵们学会了步兵方阵阵型以及变化,但军官不知道,真的打起来,士兵们还是一窝蜂地上或者退。所以,全副西洋武器的淮军,现代化对于他们,只是学会了怎样装药放枪,以及几个操令的英文单词。

甲午战争,都说海军打得不好,北洋水师全军覆没,其实陆军战绩更差。一向牛气哄哄的淮军,被日本人从汉江一直赶到山海关,连一个小仗的便宜都没占过。换上湘军,战绩更差,简直一塌糊涂。吃了大亏的国人终于明白了,要学西方,必须老老实实像日本那样,官兵都学才行。小站练兵,揭开了新建陆军的序幕。
但国人学洋人,有小小的障碍,那就是辫子。淮军时代,学洋操,用的是前装枪,比较简单,还好办;到后来,机枪也有了,大炮也复杂了,摆弄起来,一根长长的大辫子,就有点碍事了。弄不好,绞进机器里,不仅尴尬,而且容易弄伤,或者弄坏了枪械。
但是,满人统治,辫子的有无,属于政治正确与否的问题,不好商量。最简单的办法,是把辫子盘起来。所以,那时候的官兵,头上的西式军帽都像鲁迅说的那样,隆起一座富士山。弄得不好,操练演习动作大了,辫子也还是容易掉下来。况且,是军人就免不了紧急集合,总不能穿好了衣服,打上绑腿,还得花上半小时像女人一样打理辫子。再说,新军是有军医的,西方的卫生观念,也随着军事制度、技术、装备的引进而引了进来。有条辫子,无论如何,都对卫生是种妨碍,至少,比较爱长虱子。
所以,洋人一看就挠头。因此,剪辫子对新军而言,实在有充分的理由。加上新军问世那些年,不仅西学东渐,西俗也东渐,社会上层,跟着西人走。脑后有根辫子,怎么都让人家看不起。租界里红头阿三拿人,揪住辫子一拖拖一串,让国人很没面子。
在这样的背景下,新军士兵还净是些文化人,不少人受了社会上“不良风气”的影响,对脑后的辫子开始看不顺眼了,一喝点酒,喝大了就会把它给剪了。好在那时候,满人也没有了当年的豪气,动辄把没辫子的汉人脑袋割下来。所以,军营里出了没辫子的,也就是惩罚一下了事。碰上开明一点的长官,连罚都不罚。碰上刁钻的士兵,先写了文章发在报纸上,论证剪辫子的正确性,长官想罚也罚不了。
士兵这样,军官也好不了多少。清朝最后一年,也就是1911年,保定军校招生,当时叫陆军速成学堂,招生对象大多为新学堂的学生。这些学生进了军校,过不了多久,大家就感到脑后的辫子麻烦,当然在洋教官面前还丢人。于是有人提议,干脆大家一起剪了,法不责众。于是,一夜之间,所有学生,除了少数几个旗人,都没了辫子。消息传开,陆军部大惊失色。
旗人学生打小报告,说剪辫子是由于革命党的缘故,学生想造反。于是,陆军部马上电令驻扎保定的北洋第二镇统制(师长)马龙标,要他兵围保定军校,抓捕革命党。当时保定军校的督办(校长)是段祺瑞,此公办学,一向马虎,但关键时刻却很明白。听闻消息,马上打电话给马龙标,说你不要轻举妄动。学生剪辫子是为了出操方便,跟革命党有什么关系,如果非要派兵来,学生也有武器,可能比部队还精良,如果起冲突,结果还不知怎样。

清政府为何指挥不动自己重金组建的北洋军?

清政府自从1895年甲午战争失败之后,又经历了1900年八国联军进京,慈禧太后西逃,清政府的势力是一天不如一天了,尽管势力声望如日衰弱,但清政府对于军队的控制权一直是牢牢掌控的,为了提升军队战斗力,挽救大清最后的时日,慈禧在洋务运动失败后开始了清末新政改革。事实上北洋军最早并不是袁世凯操办的,而是胡燏棻(yù fēn)在1894年操办的,胡燏棻是李鸿章的亲信,李鸿章去世之后,胡燏棻负责北洋军的前身定武军的操办,先是在天津马厂操练新军,后来移到天津小站练兵,胡燏棻负责筹建及操练新军,组建了10个营共4700人的新军。

八国联军进京因为新军是胡燏棻操办的,所以新军最初的将领都是李鸿章原来淮军的将领,这也成日后北洋军的将领骨干,也就是安徽人,胡燏棻在操办新军一年后,清政府调离胡燏棻另任他职,将袁世凯调到小站练兵,之后袁世凯就成为北洋新军的总负责人。李鸿章在1901年去世后,袁世凯成为北洋大臣,随后又接管了小站新兵操练,继续扩编新军到7300人左右,同时将定武军名字改为新式陆军,这就是北洋新军的由来,经过几年的操练,袁世凯继续扩充新军到六镇,人数约12500人。

慈禧太后事实上晚清政府对于军队的控制权一直是牢牢把握的,包括将领的频繁调动,重用满族人,对汉族的封疆大吏时用时免,警惕性非常强,即使是袁世凯操练的六镇新军中,清政府同样也派出满族贵族铁良协助袁世凯操办新军,实际上是监视,同时铁良也兼任新军第一镇统领,第一镇士兵也是由满族的旗兵组成。在慈禧太后去世前,袁世凯根本控制不了北洋军,而是由清政府控制的,虽然袁世凯在小站练兵,部分将领与士兵是由袁世凯培养的亲信,但是整个北洋军的后勤和行政权都是清政府掌控,没有清政府提供的粮食、军饷、武器装备、弹药,北洋兵分分钟要垮台,袁世凯确实是个有能力的人,对于操练新式陆军确实有一套,但毕竟是属于清政府下的官员,并不能完全掌控北洋军。

李鸿章与袁世凯慈禧太后掌权时期,袁世凯是服服贴贴,虽然掌握了部分军队的实权,但是被慈禧太后默许的铁良夺取了部分实权,铁良同样在北洋军中培养亲信,仗着有满清贵族撑腰与袁世凯争权,这是慈禧控制军队的手段,让铁良与袁世凯争相,在袁世凯权力日益高涨之时,袁世凯还被清政府明升暗降,1907年,袁世凯被调离北洋军,表面上是升任军机大臣兼外务部尚书,实际上是明升暗降,剥夺了袁世凯的实权。清政府能够轻易调动袁世凯就说明北洋军并不完全受袁世凯掌控,也并不是袁世凯的私兵,但袁世凯练兵多年,北洋新军有部分军官和士兵是由袁世凯一手提拔并栽培的,说袁世凯在新军有些威望倒是不假,袁世凯被清政府明升暗降后,如果就这么过下去,那北洋军之后也不会被袁世凯控制。

北洋新军问题就出在这里,慈禧太后和光绪皇帝先后去世后,宣统帝溥仪被立为皇帝,溥仪的父亲载沣为摄政王,掌控清政府朝廷大权,因为看不惯袁世凯,准备杀了袁世凯,由于袁世凯利用关系,把段祺瑞召来北京打着平乱的旗号,实则为袁世凯站队,最终载沣没杀袁世凯,同时袁世凯主动辞职,于是载沣让袁世凯告老还乡,袁世凯便回到了河南老家闲赋在家。从此处能看出袁世凯对北洋军有影响力,但实际上只要载沣用些手段,对北洋军的军官来一些调动,同时收买一些袁世凯的亲信,消除袁世凯的影响力,时间一过,袁世凯对北洋军的影响力就会逐渐消除,要知道北洋军的是清政府一手创办的,钱、粮、物都是清政府提供的,只要利用这些进行一些改变,北洋军还是听从清政府的。

摄政王:载沣问题的关键是辛亥革命爆发了,如果没有辛亥革命的爆发,中国之后的历史上可能就没有袁世凯的表演,辛亥革命爆发后,北洋军就成为清政府用来平定的唯一力量,载沣身为摄政王,本身能力也不足,又不可能自己带兵去前线,再加上清政府内部也是矛盾重重,满清皇室成员也没有能人,汉族官员又离心离德,多重因素竟然逼得载沣又把袁世凯请回来了,还给予军政大权,这才让袁世凯重新登上历史舞台,这个时候北洋军再次被袁世凯控制,随后袁世凯利用了北洋军逼迫清政府退位,最终北洋军成为袁世凯的私兵。主要原因有几点:

辛亥革命1、清政府在慈禧去世后,内部更加混乱,慈禧在世时,尚能控制局势,慈禧去世后,载沣能力不足,无法有力控制局势,居然还起用了被他免职的袁世凯掌握军政大权。2、清末民族矛盾以及内外矛盾达到了顶点,各种矛盾加在一起,导致了辛亥革命爆发,成为袁世凯东山再起的绝佳机会。3、袁世凯的个人能力相当强,对操练北洋新军时,就刻章培养亲信,把清政府花重金打造的军队逐步变成自己控制的私兵。

清朝征兵的年龄

清朝征兵,对年龄有没有限制?
清朝的军事力量主要为八旗兵及绿营兵。

先讲八旗的兵役制度。从皇太极时代起,对旗兵的征召开始形成一定的制度。满洲和蒙古八旗每三丁抽一人当兵,汉军八旗的征召比例则记载纷纭,但总体来说比满洲和蒙古八旗人少得多。清兵刚入关时,由于统治区域空前扩大,旗人兵源供不应求,一般15—60岁之间的旗人壮丁,只要身高在1.65米以上,都可能被征召为兵。这也是旗人兵役制度遵循的原则。按常例,八旗每三年比丁一次,由佐领主持这项工作。主要是对适龄壮丁进行详细登记,同时其他旗人及奴仆的名字、年龄也要记入档案,老年和残疾的旗人则从名籍是除去。适龄壮丁一般从15岁算起,到60岁则从档案中注销。这些登记在册的壮丁,都有当兵的义务,而具体是否服役则看兵额的多少和战争的需要。

绿营兵最初出自招募,来源为本地人,后来由于绿营的兵源多来自绿营兵家子弟,因此也逐渐形成世兵制。凡父兄在营的绿营兵家子弟,可以挑补为“余丁”。余丁到16岁经过考核为挑选为守兵(正规军中最低的一种)。按清制,骑兵选拔于步战兵,步战兵选拔于守兵,守兵选拔于余丁。因此,也就是说,16岁即到了可以服役的年龄。兵丁年龄到了50岁以上,如不能承担差役和参加训练,就会被“解退名粮”,即退役。如曾出征效力的,可以给予一定月粮。如系出征受伤患病致残的,即使不到50岁奴役,也给予一定月粮。兵丁阵亡的,发给家属抚恤费50—70两;余丁阵亡的,发给家属银25两。阵亡者的子弟如条件合格,可替补为兵,若年龄太小,也可享受守兵的一半饷银。

从同治年间到光绪前期十余年,由于外来战争的需要,把传统的水师建设为具有近代色彩的海军,开始组建近代海军。海军士兵完全出自招募。招募的年龄要求为16—18岁,其中16—17岁的身高要求不低于4尺6寸,18岁的身高要求不低于4尺7寸。如果从练勇中选拔的,年龄可适当放宽,但体格和技艺的要求更严格。

清末,新军的兴起成为冲击世兵制的一种兵役形态。而这些招募形式下,对兵丁的要求更为严格。如袁世凯在小站练兵时,制定的《募练新军章程》中明确了《募兵格式》:“年限二十岁至二十五岁;力大限平举一百斤以外;身限官裁尺四尺八寸以上;步限每一时行二十里以外;报明三代家口、住址、箕斗数目;曾吸食洋烟者不收;……”这些成为后来清廷《募兵制略》的蓝本。
18-40
20~35
文章标题: 清朝小站练兵的时候,为何只招募汉族士兵
文章地址: http://www.xdqxjxc.cn/jingdianwenzhang/182718.html
文章标签:汉族  练兵  清朝  小站  士兵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