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 2023-10-28 09:01:46 | 来源: 喜蛋文章网 | 编辑: admin | 阅读: 88次
作为臣子,赵云并不能算关张那样的天纵之才,但他绝对是最好的手下,一生低调,不朋不党,两次推辞赏赐,可谓深明大义。
历史上蜀汉正史记录:其实比较少,没有魏书记录详细。我个人认为,蜀汉史书,除对关羽诸葛亮记录详细外,其他人并没更多记载。
(赵云总在保护人)
正因此,对赵云评价上可谓南辕北辙,说什么都有,那么到底应该如何看赵云的历史评价? 只能在刘备所有军事行动中去分析。
第一,赤壁后,赵云第一次单独领军。
当时的刘备取荆南四郡,派赵云领军取下桂阳并担任贵阳太守开始主政地方。
第二,刘备入川攻取益州。
赵云作为支援部队随诸葛亮入蜀,支援刘备罗团,兵分三路进益州,赵云攻取江阳、犍为。蜀道沿路有十二郡,赵云拿下其中二个。
第三,曹刘汉中争夺战决战时刻
刘备曹操战斗一直处于拉锯状态,刘备方前期唯一战绩就是赵云汉水空营,背水一战打败曹军,这一战赵云一身是胆让所有人都见识到了。
第四,伐吴之战,作为大军后援。
战前赵云被任命接替被刺杀的张飞督江州军事,为大军后援,后来刘备落败,也是赵云接应下才安全撤退。
由上可看出,赵云几乎参与刘备从荆州发迹到最后兵败猇亭期间,所有重大军事行动,攻城,破敌,冲锋陷阵可谓样样精通。
(五虎将名副其实)
对比蜀国武将,同样功劳除关张黄赵,还有后来的马超,也没有其他人啦。
所以史书将五人合传,并为爪牙,是没问题的,五虎上将名义因此而来。
另外,赵云虽然没有详细的大战指挥记录,但在遭遇战中,所表现出的实力,毋庸置疑是顶尖的。
翊军将军云将数十骑出营视之,值操扬兵大出,云猝与相遇,遂前突其陈,且斗且却。魏兵散而复合,追至营下,云入营,更大开门,偃旗息鼓。————资治通鉴
只数十骑,赵云就主动出击,还把魏军打散,并且在冲击过后,安然撤退, 如此悍勇无畏,手下士卒不用说,一定是令行禁止战斗力强,这种特质也在第一次北伐中体现出来。
善战者无赫赫之功,赵云就如此,没大胜也没大败,每次都完美完成任务,无波折风浪,不少一厘,不多一分,稳。
靠谱,太靠谱啦,人生中唯一,高调行动应该就是那次汉水空营,背水一战啦,曹操说赵云“一身是胆”不是过誉而是实至名归。。
顺境时刻:顺势破城略地。
逆境之中:无论当阳,街亭,猇亭,那个地方,只要赵云出现在断后的位置上,就会让时局得到稳定。
史书;“征南厚重,莫过于是。 ”也许就是这个原因吧。
(断后总是赵云的任务)
因为这原因,刘备赵云可谓毫无保留互相信任,当阳一句“子龙必不弃我走”,纵观中国古代历史,又有多少君王大将,能得到这种程度的友谊和信任?
这是战场表现,其实在政治内政领域,赵云也有很多建树。
推辞封赏,劝谏伐吴这二件事,都可以看出他的政治觉悟可谓非常高。
可惜赵云一生官位并不显达。刘备在时,一直升不上去,刘禅继位,才领五军将军,让人费解,也许和他性格有关,不争。
最后要说是,赵云在当时是非常有骑士精神职业军人代表,谦卑,荣誉,牺牲,英勇,怜悯,冷静,诚实,都体现的淋漓尽致, 一个如此完美的手下,不论做什么事,都可靠十足,靠谱不足表达。
难能可贵的是,赵云一生没做错事,没任何可指摘地方, 赵云其人,严重齐整,恪尽职守,公正无私,直言敢谏,加上出色的能力胆识,青史留名理所应当云之为将,安全放心,靠谱诚心,无所不能,万无一失。1、意思是说:善于打仗的并不是真的没有战功,而是他们不打无准备之仗,在开战之前就已经掌握了必胜的优势。以必胜之师打必胜之仗在世人眼中并没有什么了不起的。
2、“善战者无赫赫之功”是出自《曹选》——曹操看孙子兵法时的批注。
3、举例:
《唐太宗李卫公问对》中有言:
太宗曰:当今将帅,唯李绩、道宗、薛万彻,除道宗以亲属外,孰堪大用?
靖曰:陛下尝言绩、道宗用兵不大胜亦不大败;万彻若不大胜即须大败。臣愚思圣言,不求大胜亦不求大败者,节制之兵也;或大胜或大败者,幸而成功者也。故孙武云:“善战者,立于不败之地,而不失敌之败也。”节制在我云尔。
因此,大唐第一名将李靖同样认同“善战者无赫赫之功”,在李靖眼中,李绩、李道宗都是善战者,而薛万彻打仗则运气的成分就很多。
扩展资料:
《孙子兵法》成书于春秋末期,是我国古代流传下来的最早、最完整、最著名的军事著作,在中国军事史上占有举足轻重的地位,其军事思想对中国历代军事家、政治家、思想家产生了非常深远的影响,其已被译成日、英、法、德、俄等十几种文字,在世界各地广为流传,享有“兵学圣典”的美誉。作为华夏文明乃至世界文明中璀璨的瑰宝,《孙子兵法》不仅仅是一部兵书,不仅止于中华文化中的重要遗产,她更是华夏智慧与朴素思想的象征。
《孙子兵法》的意义,不仅仅是一部军事著作,它更代表着炎黄子孙的智慧、思想、文化,是几千年华夏文明的结晶,是中华文明的智慧根基、源泉。
壬辰战争是16世纪末中朝日三国之间的一场国际战争。它始于1592 年,终于1598年,中国称之为“万历朝鲜之役”或“万历援朝战争”,朝鲜称之为“壬辰倭乱”或“壬辰卫国战争”,日本称之为“文禄·庆长之役”。丰臣秀吉悍然发动战争这一狂妄之举极大地震惊了明朝。事实上,早在战争爆发之前,明朝就已经从源源不断地收到有关消息。传送这些消息的,不过是一些无名之辈。
1. 陈申琉球是明太祖朱元璋所定下的十五个“不征之国”其中一个,自明朝建立以来便严守属国本分,定期朝贡,以受明廷册封为荣。
1589年,丰臣秀吉统一日本后,琉球国王应其所请,遣使日本向其祝贺。秀吉把琉球这一举动当作是对自己的臣服,向使者夸口:“明不听我言,我当发兵伐之。”在准备入侵朝鲜前,丰臣秀吉还命萨摩藩主致信琉球国王,说我现在要征兵,不过念及你们琉球素来不习军事,就不用你们出人了,你们只需把“七千人十个月用之粮食”运到坊津,以便转运朝鲜。还亲自写信给琉球国王:“我明年春天要攻打朝鲜,你记得率兵来会合。如果不听话,先拿你开刀。”
琉球向来以大明为尊,面对日本这种悖逆的想法,自然是万万不能接受的。但若是跟明朝告状,又怕招致日本的报复。琉球君臣很是苦恼,无奈之下只能拖着。这一拖就拖了一年。
恰好此时有一个居住在琉球的福建商人,名叫陈申。陈申是福建同安县人。1588年,他从漳州出海到琉球从事贸易,途中遭遇海难,又身患重病,不得不滞留琉球。在此期间,他结识了琉球的长史郑迥。郑迥,祖籍福建长乐县,嘉靖年间曾留学明朝,因此对明朝有着很深的感情。陈申得知了日本要入寇明朝的消息之后,就去找郑迥商量。郑迥此时也为这事烦忧。两人交流了一下信息,陈申坚决表明此事应上报朝廷,既然琉球君臣犹疑不决,倒不如由我去奏报军情(申愿买小船并夷梢,航海报知)。郑迥一听,深受感动,便向琉球世子请求:“念天朝厚恩,赐小船一只并夷梢。”同时为了替明朝争取准备的时间,郑迥和陈申散布消息说:“大明的城郭已经加高三尺,制造了很多攻城的器械,沿海造战船百万只,沿山造战车百万辆,军士操练赏罚分明……”
但还未等陈申出发,丰臣秀吉又派人来,令琉球进贡日本,不得前往大明,以免泄露消息。郑迥见情况紧急,就说服国王让陈申随贡船出发,一起前往大明。陈申到了福建以后,立刻奔赴巡抚府邸,将这一情况告知福建巡抚赵参鲁。赵参鲁随即将这一消息上报朝廷。
2. 许仪后和朱均旺许仪后,又称许三官,江西吉安人。1571年在广东被倭寇所掳,辗转流落日本九州萨摩。幸运的是,他凭借一手精湛的医术受到萨摩藩主岛津义久的宠信,他不但被提拔为御用医师,而且还成为萨摩藩主的政治高参。此后他定居萨摩,并娶妻生子。
许仪后天生古道热肠,虽然自己脱离了倭寇的威胁,但想到同胞还在遭受苦难,“恨奸徒引屡扰我大国,掳掠商渔变卖”,遂利用自己与岛津义久的密切关系,“胁惧哀告”,使义久下令杀了以萨摩为根据地的海贼首领陈和吾、钱少锋等十余人。1587年,丰臣秀吉征服九州,岛津义久将家主的位置让给了弟弟岛津义弘,自己身披僧衣出降,到京都“参觐”,许仪后随行。当时倭寇活动又复猖獗,许仪后趁岛津义久觐见丰臣秀吉时,“冒死泣诉”,要求禁倭。秀吉很欣赏他这份胆气,于是在1588年7月发布了“倭寇取缔令”,除将一部分以日本各岛为根据地的一部分海贼“斩首解京”外,还下令“凡船头代官国主等,有犯贼通倭者,立处严科”。
在京都逗留时,许仪后听到了一些丰臣秀吉意欲假道朝鲜侵略明朝的消息,但他觉得可能是在说大话,便没有放在心上。1590年,丰臣秀吉命岛津氏于次年春天派六员大将、两万士兵齐聚朝鲜,攻打大明。许仪后得知这一消息,坐立难安,再三确认这一消息的真假。确认之后开始四处收集消息,并写成一份陈情书,内容包括六个部分:一陈日本国之详,一陈日本入寇之由,一陈御寇之策,一陈日本关白之由,一陈日本六十六国之名,复陈未尽之事。
情报收集好了,可是怎么送到明朝呢?许仪后既有妻儿之累,又在萨摩藩颇有地位,无法脱身,只能托人送信。九月初三,他从平户托人送信回国;九月初九,又托一位“新来船主”转交。但是由于没有确实把握,不知道书信能否送达,许仪后日夜忧叹,担心不已。此时,他的好友朱均旺挺身而出,接下了这份重担。
朱均旺,江西抚州临川县人。1577年赴交趾贸易时被倭寇掳往日本,随后被卖到萨摩藩的福昌寺,替人抄写经文。好在第二年他碰到了许仪后,在交谈过程中,许仪后得知他也来自江西,于是通过岛津义久的关系将朱均旺赎出。此后朱均旺就留在许仪后家中,替他抄写医书。朱均旺十分感激许仪后,见他如此烦恼,便表示愿意替他送信。
刚好当时有个漳州来的海商林绍岐在萨摩买了一船白面,准备启程回家。但此时丰臣秀吉为了即将到来的战争,采取了很多管制措施,偷渡变得十分困难。林绍岐的船就被岛津义久之弟兵库头义弘扣留下来,百般盘问。许仪后劝道:“如果不让这商船走,那以后谁还敢过来做生意?”义弘这才放行。朱均旺也得以藏身船中,偷渡回国。
1591年9月25日,许仪后报信明朝之事遭在日明人告发,被逮捕。丰臣秀吉怒不可遏,扬言要将许仪后烹杀(新铸锅可煎三官)。岛津义久和许仪后感情深厚,又不愿意出兵大明,为此求助德川家康。德川家康亦想趁此机会博得岛津氏的好感,为将来争夺天下夺取筹码,遂应其所请,向丰臣秀吉求情。在此需要说明一下,丰臣秀吉虽然已经是“天下人”,但这个“天下”一半是打下来的,一半是谈下来的。德川家康就是谈下来的,他的实力仅次于秀吉。德川家康亲自写了一封信给丰臣秀吉,劝他要有容人的雅量。秀吉一方面觉得德川家康说得很有道理,另一方面也不能不给德川家康面子。于是许仪后当场无罪释放,回了萨摩。从这件事也可以看出丰臣秀吉晚年喜怒无常、好大喜功的性子。
值得注意的是,许仪后被捕之时,林绍岐的船还没离开日本。也就是说许仪后被捕之后,并没有招供他托均旺送信之事。可见他当时已经是横下心来,舍身报国,早已将生死置之度外。
皇天不负苦心人,几经波折后,朱均旺所搭乘的船只于万历二十年(1592)正月十六日开船,二月二十八日抵达福建大岞湾。朱均旺将陈情书呈报福建军门张汝济,张汝济随之转送京城。此时距离日本攻打朝鲜只有一个多月了。
此后关于许仪后的记载便只有寥寥数条,摘录如下:
万历二十一年(1593)六月,福建巡抚许孚远遣锦衣卫各色指挥史世用潜入日本收集情报。史世用在福建海商许豫的帮助下,顺利达到萨摩,并在那里见到了许仪后。许仪后引他们会见萨摩老中(宰相)伊集院忠栋(幸侃)。
万历二十一年(1593)七月,朝鲜流民吴景僖在日本江古水麻见到了许仪后,对方托他带回有关日军动向的情报。
万历二十二年(1594)十月,巨济岛日军流行时疫,许仪后奉命前往朝鲜救治。趁此机会,他向明军密报,称丰臣秀吉并无议和诚意,将于明年继续侵扰大明,应早做准备(其实明年窥狭大明)。
万历二十六年(1598),许仪后将丰臣秀吉已死的消息密送明朝。随后又亲赴朝鲜,配合明军行反间之事,成功说服当时在朝日军中实力最强的岛津氏退兵。
再往后,就音讯杳无了。
3. 苏八苏八本是浙江台州临海县的渔民。万历八年(1580),他出海打鱼时被倭寇掳到日本萨摩。苏八最初被卖到寺院打杂,后被转卖给漳州来的海商。万历十六年(1588),苏八终于攒够了赎身钱,重获自由。虽然已是自由之身,但他一个贫民,也没有渠道回国,只能留居日本,在平户港卖布卖鱼为生。苏八在日本生活了十年之久,期间因为丰臣秀吉征讨九州,苏八被征召入伍,加入了平户岛主松浦镇信的军队,还见到了秀吉本人。万历十八年(1590)九月,在听闻丰臣秀吉意欲入寇明朝的消息后,这位曾在日军中效力的明朝人念及自己的妻儿,在漳州海商的帮助下,辗转回到了浙江台州。回到家乡的苏八直奔台州参将衙门汇报日本情况,后在省城杭州录下供述书,提交给了时任浙江巡抚的常居敬。
嘉靖以来,福建浙江等沿海省份的海商与倭寇内外勾结骚乱沿海数十年,导致朝廷大臣对闵浙诸省的海商印象不嘉,还有明文规定严禁通倭,凡来往于日本者,皆有倭寇之嫌。因此陈申和朱均旺在奏报倭情时都被关押审查。他们难道不知道自己会有这样的遭遇吗?但他们还是义无反顾地回来了——虽千万人,吾往矣。许仪后和苏八也是同理,无论是收集情报还是偷渡回国,都是要冒着生命危险。他们的所思所为,完全是出于一片赤诚的爱国之心。我们的民族,从来不缺乏这样的人。
明朝(326)日本(95)琉球(2)
全站搜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