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访问喜蛋文章网
你的位置:首页 > 经典文章 > 文章正文

中国为什么如此重视桑蚕文化

时间: 2023-10-26 18:00:32 | 来源: 喜蛋文章网 | 编辑: admin | 阅读: 93次

中国为什么如此重视桑蚕文化

壮族蚕丝文化的来源

  壮族蚕丝文化历史十分悠久,那么壮族蚕丝文化是怎么来的呢,下面我为大家介绍关于壮族蚕丝文化的来源,欢迎大家阅读。

  壮族蚕丝文化的来源

  中国是首先驯化和饲养桑蚕的国家,在栽桑、养蚕、缫丝、织绸上的巨大成就,不仅是对世界物质文明的伟大贡献,更不愧为精神文明的东方艺术之花。我国的蚕丝文化,既是中国文化的珍品,也是人类文明的'一颗灿烂明珠。

  我国蚕文化内涵丰富,融诗词、书汉、绘画为一体,集各类丝绸服饰为一堂,丰富多彩,富丽堂皇。蚕丝是我国古代服装的主要材料,其中丝绸的主要原料是蚕丝,即桑蚕结茧时吐的丝,是一种动物蛋白纤维。蚕在桑树上产卵,即蚕子;蚕子孵化出蚁蚕,蚁蚕经过桑叶饲养成熟。熟蚕开始作茧。

  在壮族历史悠久的岁月中,贵港罗泊湾汉墓出土一种“峒布”,是麻织品及蚕丝品,说明远在汉代,古壮民就种麻养蚕,为服饰提供原材料。也反映了古代壮族的服饰发展,其中以蚕丝为原材料的壮锦更是在2006年,经国务院批准入选《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但是要将已结成茧的丝变成能织布的丝,还要经过四个步骤:混茧、剥茧、选茧、煮茧和缫丝。

   混茧: 根据工艺设计的要求,人们需要对不同地区生产的蚕茧按比例进行混合。这样可以扩大批量,均衡茧质,统一丝色。混茧时要求茧色、茧形基本接近,茧丝纤度不匀较小,茧丝长一般相差不大于200米。

  剥茧 :茧子外层的茧衣纤维细而脆弱,不能用于缫丝,必须先行剥去。为此,人们还设计了专门的剥茧机以剥去茧衣,以保证煮茧的数量准确和在后面的煮蚕过程中煮熟的均匀。剥除的茧衣量必须适当,因为剥除太多会影响出丝量,剥除的春茧茧衣量约占全茧量的2%,秋茧约占1.8%左右。

   选茧 :这个过程是要按照工艺设计的要求进行选茧分类,剔除原料茧中不能缫丝的下脚茧,这样用于制作丝绸的丝就都是上等好丝了。选茧分为粗选和精选两步。粗选是选出双宫茧和下茧,其余都是可供缫丝的上茧;精选则是在粗选的基础上,在上茧中选除次茧,并按茧形进行分型。

   煮茧 :煮茧能适当的膨润和溶解丝胶,增强茧丝的韧性,保证茧丝能连续不断地按顺序离解。煮茧是制丝过程中的一道关键工序,煮茧质量的好坏能直接影响丝的质量。

   缫丝 :将蚕茧抽出蚕丝就是缫丝。以前是用手抽丝,再卷绕在丝筐上;现代的缫丝一般使用机械。缫丝是制丝过程的一个主要工序。根据产品规格要求,把若干粒煮熟茧的茧丝抽出,再合并就制成生丝或柞蚕丝了。

我国桑蚕业的三大起源地兴起的原因有哪些

气候温和湿润,地理环境优越。
1、气候温和湿润:中国大部分地区气候温和湿润,适合桑树的生长和繁殖,为中国桑蚕业的兴起提供了基础条件。
2、地理环境优越:中诺地理环境优越,水土肥沃,为桑蚕的养殖提供了良好的自然环境。

蚕文化的历史

蚕崇拜、蚕信仰
祀蚕神;我国养蚕历史已很悠久,据说是黄帝轩辕氏元妃西陵嫘祖教民养蚕,后人即奉
她为神。杭州湖州一带称为嫘祖娘娘,并建有蚕神庙。丝织也有神,奉轩辕氏黄帝。杭州有三
处机神庙,明代建于庆春纺东园巷称中机神庙,涌金门又建一所,称上机神庙,艮山门石弄口
又建一所,称下机神庙。每年春秋,机户用隆重仪式祭祀机神。厉鹗《城东杂记》中收有《机
神庙碑》。详记兴革事,碑曰:“物创于臣,功归于帝,然则机有神,非伯余莫属矣。”按伯
余何许人也?有人认为即黄帝,亦有认为是黄帝的臣属,按碑文则记机神为黄帝之臣伯余。乾
隆六十年觉罗吉庆撰文,仁和县事邓云龙渤石于机神庙的《秩祀轩辕庙先蚕孝碑》,碑曰:“
浙西杭嘉湖三郡蚕事之利侔于力田。……得机神庙于城东北隅,乃躬癸�祭 矣。……因考先
蚕之说不一,惟疏仡纪黄帝命元妃西陵氏如教民育蚕。则先蚕之神以西陵。”
也有祀马头娘为蚕神,亦称马头神、马鸣王菩萨。该传说原出于宝《搜神记》。记曰;
“旧说太古之时有大人远征,家无余人,唯有一女.牡马一匹,女亲养之,穷居幽处,思念其
父,乃戏马曰:尔能为我迎得父还,吾将嫁汝,马既承此言,乃绝缰而去,径至父所。父见马
惊喜,因取而乘之,马望所自来。悲鸣不已,父曰:此马无事如此,我家得无有故乎?亟乘以
归,为畜生有非常之情,故厚加当养,马不肯食。每见女出入辄喜怒奋击,如此非一。父怪之
,密以问女,女具以告父,必为是故。父曰:勿言,恐辱家门,且莫出入,于是伏弩射杀之,
暴皮于庭。父行,女与邻女于皮所戏,以足蹷之曰:汝是畜生而欲取人为妇,即招此屠剥,为
何自苦。言末及竟,马蹶然而起。卷女以行,邻女忙迫不敢聚救之。走告其父,父还求索,已
出失之后,经数日得于大树枝间,女及马皮尽化为蚕,而结于树上,其茧纶理厚大,异于常蚕
,邻妇取而养之,其收数倍,因名其树曰桑,桑者丧也。由斯百姓竞种之,今世所养是也,言
桑蚕者是古蚕之余类也。”�卷十四,四库全书版
蚕花娘娘祭祀定于12月12日,传说这天是蚕花娘娘的生日。用纸扎成一马,上骑一
蚕花娘娘或三个蚕花娘娘,也有用泥塑成。还用红青白三色米粉团做成马头娘的样子,还有桑
叶、丝束形状以供膜拜。按照人们审美观念与对色彩的感受,可能是青色以桑树基色为色调,
青色象征充满着生机。白色可能是象征着茧丝的基色,表示蚕宝宝健旺。红色与蚕桑无直接关
系,一般民间凡逢喜事总用红色来庆贸。红色象征吉祥如意。所以米粉团的三色调配既含有审
美观念,又含有象征的色彩。
烧田蚕·点蚕花火:除夕烧田蚕,也有是正月十五日夜。农村中举行烧田蚕活动,或叫
照田蚕。田汝成说;“杭俗正月十五,乡间有祈蚕之祭。”王道隆则说:“除夕田间燃长炬,
名照田蚕。”照田蚕的仪式,据《西吴里语》:“各乡村人晚间以竹叶杂草木束一火炬若庭燎
然,举火然之,金鼓流星火爆,侑以赞词,名曰烧田蚕。谓宜耕种育蚕二事。”嘉兴地区是“
村落间束薪木,末飚以绯帛,夜则金鼓流星花爆,侑以赞词,群聚而焚之,曰烧田蚕,盖祈年
也。”湖州乌程在元旦之夜举行“庆田蚕”。“至晚乡村以竿束草于上烧之,锣鼓相暄,名庆
田蚕。”各书记载大致相似。故鲁迅在《古小说钩沉·齐诣记》:“正月半,有神降陈氏之宅
,云:我是蚕神,若能见祭,当令蚕桑百倍。”实际上这是农民蚕户祈求丰年活动,仍保留着
刀耕火褥的遗习。也有热闹欢乐的预祝一年丰收的愿望,并不纯为迷信活动。还有在马桶或粪
缸上插上根柳枝,以表示蚕不会掉进,用柳枝挡住了。
点蚕花火:除夕蚕户在土地菩萨前点着灯或烛,也有祈求蚕丰收的意思。
送蚕花:蚕乡以正月十二或二月十二日,“礼拜经忏,谓之蚕花忏。憎亦以五色纸花施
送,谓之送蚕花。”�《吴兴蚕书》 嘉兴梅里一带,“春日沿村问卜,谓之送蚕花。”
送白虎:蚕最怕病,蚕农认为有一种祟怪是蚕之克星,这克星想象中是一只白虎,于是
有“怯蚕祟”的活动。清明日有驱白虎之举,《鲍鉁亚谷丛书》:“庶民之家以粉作白虎,老
幼出门,抛弃于道,谓之送白虎。士人争先攘攫得之者,以为通达之兆。”亦有在清明日,“
育蚕之家,设祭以禳白虎,门前用石灰画弯弓之状,盖祛蚕祟也。”也有用手浸白灰水在蚕室
门窗上印上一个个白手印以做驱祟。在嘉兴一些乡村,在蚕室门口悬挂大蒜头、菖蒲以怯祟。
海宁县则在蚕室门口栋柱上砍一菜刀,以刀驱祟。也有蚕农以“旧书败卷,云可辟邪。”�《
遗闲琐记》 “寒食节具牲醴禳白虎以怯蚕祟.以米粉肖白虎神象,祭毕弃之。”(《西吴蚕
略》
四、蚕娱乐
养蚕是很艰辛的劳动,收益却高于男子种稻谷一倍或数倍。徐献忠说:“大约良地一亩
,可得桑八十个,计其一岁垦锄壅培之费,大约不过二两,而其利倍之。”张履祥说:“蚕桑
利厚”,“叶盛者一亩可养�蚕 十数筐,少亦四五筐,最下二三筐。米贱丝贵时,则蚕一筐
即可当亩之息矣;米甚贵丝甚贱,尚足与田相准。”桐乡知县胡舜允于万历四十四年说:“地
收桑豆,每四倍于田。”所以每当养蚕之前或丰收之后,他们都要举行一些欢庆活动,或祈求
蚕宝宝安全,能结出好茧来,或庆祝丰收分享劳动的成果。其形式也是多样的,主要有唱蚕花
,点蚕花灯,谢蚕花等活动。
点蚕花灯:除夕,乡村中举行提灯娱乐活动,纸灯以马头灯为多。在田头蚕室嬉闹一直
到天亮。
接蚕花:海宁还有接蚕花活动,他们拿着蚕花纸和蚕马幛�有蚕花娘娘神象的纸做神位
,边唱边把上述二物交给蚕妇。蚕妇把它收藏起来一直到茧成丝售后举行“谢蚕花”供祭蚕
神,然后焚烧。
竞渡、宜田蚕:乌程一带于“清明日,居民各挠彩舟于溪上,为竞渡之戏,谓宜田蚕。

谢蚕花:端午节前后蚕事已忙过,茧已缫成丝出售了,蚕农们就准备了祭品去酬谢蚕神
。凡是有水的地方,他们还举行划龙舟比赛,以庆贺丰收。
其它娱乐活动也很多,大都以蚕的神化形象为中心举行欢庆活动,以表示祈求和庆贺之
意。
龙蚕会:嘉兴、桐乡一带有龙蚕会。在芝村设有龙蚕庙,即祀蚕神处。每届清明,把蚕
神塑象请出来安放在二只并排的农船上,祀以祭品,各地的蚕农划船来祭祀,此时各地船在河
面上表演体育娱乐活动,有“摇快船”的比赛竞渡,有“标竿船”在高竹竿上表演杂技,河面
上热闹非常。三五日才结束请回蚕神,男女各插戴蚕花回乡。这种活动是蚕月之前,带有祈求
蚕神佑蚕丰收,又有轻松愉快的文体娱乐活动。
唱蚕花:是蚕区善唱者挑着一担子,上供马头娘塑象或木印纸象,在蚕乡各村游唱蚕花
词。大都是唱些祈求蚕宝宝生长旺盛,多出茧丝的赞词。边唱边围蚕室旋转,以求蚕丝丰收。
放贺者应赠给歌者一些食物。
轧蚕花:清明前后蚕农到蚕神庙或别的庙宇中祭祀蚕神的活动。但是蚕妇们必须是戴红
彩纸做的纸蚕花。也有的蚕妇身背红布做的蚕种袋进山进庙礼拜蚕神,大家喜气洋洋,熙熙攘
攘,挤来挤去,不避忌讳,以为这样才可把喜气吉瑞之气带回家去,然后专心于养茧。这种特
殊的装饰,至今在新春时仍见,成群结队来到抗城等处。
五、蚕饮食
蚕三眠后蚕事稍可歇口气,也为了酬谢蚕神的福佑,蚕农用米粉制成粉团以祭蚕神,并
分赠邻里亲友,这叫做食蚕团。如嘉兴梅里镇,“养蚕之家于清明前一日磨米粉杂叶作椭圆形
粉团,青白相间,名曰茧圆,以祀蚕神。”
吃蚕花饭�蚕丝丰收后就行祭蚕神,吃—餐丰盛的饭,这叫做吃蚕花饭。还给家人分赠
礼物,以享蚕丝丰收的喜悦。有些地方是分赠糕点水果给亲友,也属吃蚕花饭后的活动。
食螺蛳:清明也是卜桑的日子,“清明先夕插柳檐上,云验其枯瘁尽速,而占桑叶贵贱
。”这一天,蚕农家“食螺谓之挑青,以壳撒屋上,谓之赶白虎。爆竹之声略如除夕。”也有
的地方,“以粉作白虎,老幼出门抛弃于道,谓之送白虎。士人争先攘攫,得之者以为通达之
兆。”所谓挑青,《乌青文献》记:“挑青,盖蚕病渭之青娘,故深恶之。”
六、蚕衣饰
蚕妇在蚕月蚕禁时不盥不栉,一心一意养好蚕,可是在蚕月前后他们还是注意修饰衣着
的,蚕妇有轧蚕花戴蚕花的修饰装扮的风俗。
戴蚕花:是最简单最变通的打扮,用红彩色纸扎成“蚕花”戴在头上。据说戴蚕花是始
于美人西施,当年西施离越赴吴,临别无以为赠,亲扎纸花赠给十二个女友装戴。千古流传,
习以为常,风行于蚕乡各地。于是就在江南蚕区农村妇女中普遍都有戴红彩纸花的习俗,相袭
至今。然其初衷则含有祈求吉利之意,当然也简朴装扮之举,表现了妇女爱美的心理。
茧子花�它是蚕妇喜欢的装饰。“以同功茧剪花极纤细谓茧子花,亦有以纤蛤簇蝶缀鬟
花者。”朱昆田的诗对茧子花有所描绘,他写道:“短鬓低鬟黑似鸦,爱他总不御铅华;自从
四月收蚕后,头上惟簪茧子花。”
插柳·带荠花:清明早一晚,各家于檐上插柳枝,“男女亦戴之,谚云:清明不插柳,
红颜成皓首。”三月三日,“是日男女皆带荠花,谚云:三春带荠花,桃李羞繁华。”
中国是首先驯化和饲养桑蚕的国家,在栽桑、养蚕、缫丝、织绸上的巨大成就,不仅是对世界物质文明的伟大贡献,更不愧为精神文明的东方艺术之花。我国的蚕丝文化,既是中国文化的珍品,也是人类文明的一颗灿烂明珠。
我国蚕文化内涵丰富,融诗词、书汉、绘画为一体,集各类丝绸服饰为一堂,丰富多彩,富丽堂皇。

一. 蚕业与诗词

我国是世界蚕业的故乡,又是源远流长的诗国。蚕业生产作为具有悠久历史物质生产活动,必然在诗词等文学作品得以反映。在古典诗词里有不少作品是以蚕业为题材的。有的反映了蚕业的发展进程和技术水平;有的反映了当时社会的阶段和阶级矛盾,揭露了旧社会的黑暗;有的抒发了爱国思想,诉说了人生哀乐的遭遇等。蚕业诗词最早可追溯到2600年前的《诗经》,在《诗经》305篇诗歌中,与蚕桑有关的就有27篇,如:"蚕月条桑,取彼斧斤,以伐远扬,猗彼女桑"。,"十亩之间兮,桑者闲闲兮。十亩之外兮,桑者泄泄兮"。(魏风·十亩之间),"氓之蚩蚩,抱布贸丝。桑之未落,其叶沃若"。(魏风·氓)等从《诗经》里我们可以了解到当时黄河流域蚕业生产已相当普遍,丝和丝织品已十分广泛。并在市场上进行交换。

汉代蚕业进一步发展,汉代乐府诗中有一首名诗《陌上桑》:"秦氏有好女,自名为罗敷。罗敷喜蚕桑,采桑城南隅……。"

唐代是我国蚕业和诗歌兴盛时期,据对《全唐诗》的初步统计,反映与蚕业有关的诗多达490多首。在这些诗里,有反映田园风光、蚕业分布的:"幽冀桑始绿,洛阳蚕欲老"(崔颢《赠轻车》),有诉说蚕农悲惨生活的:"春风吹蚕细如蚁,桑芽才努青鸦嘴。浸晨探采谁家女,手挽长条泪如雨"(唐彦谦《采桑女》)。也有哀叹爱情悲剧的:"相见时难别亦难,东风无力百花残。春蚕到死丝方尽,蜡炬成灰泪始干"(李商隐《无题》);更多的是揭露统治阶级催税逼租,残酷剥削劳动人民的;白居易在《重赋》一诗中,揭露统治阶级"缯布如山积,丝絮似云屯"的奢侈生活,而劳动人民处于"幼者形不蔽,老者体无温"的悲惨境地。在《杜陵叟》一诗词中为农民发出了"典桑卖地纳官租,明年衣食将为何?剥我身上帛,夺我口中粟。虐人害物即豺狼,何必钩爪锯牙食人肉?"的强烈呼声。

宋代以后,江、浙成为全国蚕丝业中心,这在许多诗人的诗中得到反映,南宋江苏诗人范成大真实描写了家乡的蚕桑生产,如:"今春雨雹茧丝少,秋日雷呜稻堆小。侬家今夜火最明,的知新岁田蚕好"。(照田蚕行)。诗人戴复在《织妇叹》一诗中描述了家乡浙江黄岩"春茧成丝复得绢,养得夏蚕重剥茧"的情景,爱国诗人陆游写了许多反映当时农村生活的优秀诗篇,其中与蚕业有关的的诗117首,其中有:"洲中未种千头桔,宅畔先栽百本桑"、"郁郁林间桑椹紫,茫茫水面稻苗青""蚕收户户缫白丝,麦熟村村捣麦香"等,描绘了当时浙江农村粮桑并茂,蚕业兴旺的生动景象。

二、蚕业与农书

我国自古农桑并举,蚕业文献众多,除经、史、子集等古籍中有关蚕业的记载外,主要集中在综合农书中有关蚕业的记载和专门论述蚕桑的专业蚕书。据有关学者研究。我国自汉代至清末,共有包括蚕桑在内的综合性农书56种,专业蚕书21种,现将各历史时期有代表性的10种主要古籍作一简介。

1. 汉、唐时期 这一时期记述蚕业有关的古籍有《蚕经》、《种树藏果相蚕》、《蚕织法》等,可惜都已失传。现存有关蚕业的记载,除《四民月令》外,主要集中在以下三种古农书。

(1)《汜胜之书》西汉末期汜胜之撰。全书18篇,其中第17篇为桑,书中关于桑树直播育苗法的记载,是我国栽桑技术的最早文献。

(2)《齐民要术》后魏贾思勰撰,约成书于公元六世纪前后,是我国最早最完整的农业科学名著。全书10卷92篇,书中第5卷有种桑拓(养蚕附)一篇,专门记述了栽桑方法、桑树品种、压条育苗等;养蚕方面记载方法、桑树品种、压条育苗等;养蚕方面记载了不少品种,提出要用火加温、通风防尘等,并辑述了"永嘉八辈蚕"的记载。

(3)《四时纂要》唐末韩鄂撰,成书于公元907年前后,是农家历书性质的一类书。全书关于农业生产的245条条目中,蚕桑的9条,如正月中"种桑、移桑",三月中"修蚕具、收蚕沙",五月"种桑椹、收蚕种"等。

2. 宋元时期 蚕业书籍有20多种,最有代表性的是:

(1)《秦观蚕书》北宋秦观撰,成书于公元1084年,是我国现存最早论述养蚕、缫丝的专业蚕书。书中介绍了蚕的龄期与食桑量、温度与发蛾关系,提出了多回薄饲技术,对从浴种到缫丝的实际生产过程有较详细记载。此书比日本最早的蚕书《蚕饲法记》早600多年。

(2)《陈甫农书》南宋陈甫撰,成于公元1148年,是我国第一部总结南方农业生产经验的农书。全书分上。中。下3卷22篇,下卷的5篇定蚕桑,分为种桑之法,收蚕种之法,育蚕之法,用火、采桑之法,收蚕种之法,育蚕之法,和蔟箔、藏茧之法,并首次记载了桑树嫁接和低温处理蚕种技术。

(3)《农桑辑要》元朝司农司撰,是我国现存最早的官方农书,成书于1273年。全书分7卷,其中第3卷为栽桑,第4卷养蚕。本书的主要特点是对蚕桑的重视,书名桑与农并列,蚕桑篇幅几乎占了全书三分之一。

(4)《王祯农书》元王祯撰,成书于1313年,全书分农桑通诀、百谷谱、农田图谱三部分,在农桑通诀的种植篇中有栽桑技术的记载,蚕缫篇中有养蚕技术的叙述。农田图谱是本书的一个特色,绘有采桑、切叶、养蚕、缫丝等工具,并配文解释,一目了然。本书的另一特点是对南北养理技术用了对比,并提出了意见。

3.明清时期 这一时期的蚕书达180多种,现介绍较有特色的三种。

(1)《天工开物》明宋应星撰,成书于1637年,全书18卷,书中乃服篇着重记载了浙江的蚕桑、丝织技术、对栽桑、养蚕关键措施作了科学表达,对缫丝、绢绸工艺作了详细记载。此书被誉为我国古代科技四大名著之一。

(2)《补农书》分上、下两卷,上卷的作者是浙江湖州沈氏,称《沈氏农书》,成书于明崇祯末年。下卷由桐乡炉头人张履祥补辑,称《补农书》,作于1658年。后世把上、下卷合刊,总称《补农书》。此书系统的总结了明末清初杭嘉湖地区农业和蚕桑生产的经验,记载了当时桑叶产量水平,对桑园和养蚕高产技术作了切合实际的论述。

(3)《湖蚕述》清汪日祯撰,全书4卷,除总论外分别就蚕具、栽桑、养蚕、上簇、缫丝、制种进行了详细论述,反映了浙江湖州的蚕桑特色。

三、蚕业与书画

我国利用蚕丝最早,古人利用丝织物来作为书写材料,与竹木相辅而行。墨子曰:"书之竹帛,传遗后世子孙"(帛是我国古代对丝织品的总称),可见西周以来已用丝织品书写,至唐代还流行用素绢供书写之用。我们现在所说的纸,是植物纤维构成的纸,而汉以前文献中提到的纸主要是指茧丝纸。《后汉书》蔡伦本传中讲到:"自古书契多编以竹简,其用缣帛者谓之纸。"长沙马王堆三号汉墓出土的帛书共达12万多字,书写有20多种古籍,为我国古代用帛书写文字提供了实物证据。直至目前茧丝纸还受到书法家的喜爱。1986年富阳县农业局曾制成茧丝纸13.5公斤,计388平方米。我国著名书法家沙孟海用该县的茧丝纸书写了"兰亭序",并在《西冷艺丛》1989年第二期上发表了《题富阳新造蚕丝纸》一文大加赞扬。江苏著名治印书法家徐步云,以富阳茧丝纸试印"百寿图",效果很好,高兴之至。

蚕业对中国绘画也有深刻影响。一方面丝织品是我国早期绘画的特定材料;另一方面蚕业入画是重要的表现题材。宋代以前绘画都用绢帛,帛画最早可追溯到战国以前,我国现存最早的国画是战国楚墓出土的《人物凤燮图》和《人物御龙图》,据考证,这二幅帛画均为战国中期的作品。唐代著名画家张萱的《捣练图》(现藏于美国波士顿博物馆),是描绘唐代妇女制作丝绢劳动的画卷。现藏故宫博物院的宋代农村妇女辛苦纺织,却衣裳破缕的形象。我们的祖先把丝织与绘画结合起来,广泛应用于扇子、绸伞等日用工艺品。我国早在殷代就有扇子,汉唐盛行以丝绸为原料的"纨扇如团月,出自机中素"。纨扇是一种精美的工艺品,种类有罗扇、绢扇 、绫扇、碧纱扇、蝉翼扇等。宋代以后流行在扇面上题字作画。人物故事、山水花卉等画料,都进入幅不盈尺的扇面之中。以后发展起来的丝画结合的西湖绸伞以及多种绫绢风筝,都是我国独特的丝绸工艺品。
祀蚕神;我国养蚕历史已很悠久,据说是黄帝轩辕氏元妃西陵嫘祖教民养蚕,后人即奉
她为神。杭州湖州一带称为嫘祖娘娘,并建有蚕神庙。丝织也有神,奉轩辕氏黄帝。杭州有三
处机神庙,明代建于庆春纺东园巷称中机神庙,涌金门又建一所,称上机神庙,艮山门石弄口
又建一所,称下机神庙。每年春秋,机户用隆重仪式祭祀机神。厉鹗《城东杂记》中收有《机
神庙碑》。详记兴革事,碑曰:“物创于臣,功归于帝,然则机有神,非伯余莫属矣。”按伯
余何许人也?有人认为即黄帝,亦有认为是黄帝的臣属,按碑文则记机神为黄帝之臣伯余。乾
隆六十年觉罗吉庆撰文,仁和县事邓云龙渤石于机神庙的《秩祀轩辕庙先蚕孝碑》,碑曰:“
浙西杭嘉湖三郡蚕事之利侔于力田。……得机神庙于城东北隅,乃躬癸祭 矣。……因考先
蚕之说不一,惟疏仡纪黄帝命元妃西陵氏如教民育蚕。则先蚕之神以西陵。”
也有祀马头娘为蚕神,亦称马头神、马鸣王菩萨。该传说原出于宝《搜神记》。记曰;
“旧说太古之时有大人远征,家无余人,唯有一女.牡马一匹,女亲养之,穷居幽处,思念其
父,乃戏马曰:尔能为我迎得父还,吾将嫁汝,马既承此言,乃绝缰而去,径至父所。父见马
惊喜,因取而乘之,马望所自来。悲鸣不已,父曰:此马无事如此,我家得无有故乎?亟乘以
归,为畜生有非常之情,故厚加当养,马不肯食。每见女出入辄喜怒奋击,如此非一。父怪之
,密以问女,女具以告父,必为是故。父曰:勿言,恐辱家门,且莫出入,于是伏弩射杀之,
暴皮于庭。父行,女与邻女于皮所戏,以足蹷之曰:汝是畜生而欲取人为妇,即招此屠剥,为
何自苦。言末及竟,马蹶然而起。卷女以行,邻女忙迫不敢聚救之。走告其父,父还求索,已
出失之后,经数日得于大树枝间,女及马皮尽化为蚕,而结于树上,其茧纶理厚大,异于常蚕
,邻妇取而养之,其收数倍,因名其树曰桑,桑者丧也。由斯百姓竞种之,今世所养是也,言
桑蚕者是古蚕之余类也。”卷十四,四库全书版
蚕花娘娘祭祀定于12月12日,传说这天是蚕花娘娘的生日。用纸扎成一马,上骑一
蚕花娘娘或三个蚕花娘娘,也有用泥塑成。还用红青白三色米粉团做成马头娘的样子,还有桑
叶、丝束形状以供膜拜。按照人们审美观念与对色彩的感受,可能是青色以桑树基色为色调,
青色象征充满着生机。白色可能是象征着茧丝的基色,表示蚕宝宝健旺。红色与蚕桑无直接关
系,一般民间凡逢喜事总用红色来庆贸。红色象征吉祥如意。所以米粉团的三色调配既含有审
美观念,又含有象征的色彩。
烧田蚕·点蚕花火:除夕烧田蚕,也有是正月十五日夜。农村中举行烧田蚕活动,或叫
照田蚕。田汝成说;“杭俗正月十五,乡间有祈蚕之祭。”王道隆则说:“除夕田间燃长炬,
名照田蚕。”照田蚕的仪式,据《西吴里语》:“各乡村人晚间以竹叶杂草木束一火炬若庭燎
然,举火然之,金鼓流星火爆,侑以赞词,名曰烧田蚕。谓宜耕种育蚕二事。”嘉兴地区是“
村落间束薪木,末飚以绯帛,夜则金鼓流星花爆,侑以赞词,群聚而焚之,曰烧田蚕,盖祈年
也。”湖州乌程在元旦之夜举行“庆田蚕”。“至晚乡村以竿束草于上烧之,锣鼓相暄,名庆
田蚕。”各书记载大致相似。故鲁迅在《古小说钩沉·齐诣记》:“正月半,有神降陈氏之宅
,云:我是蚕神,若能见祭,当令蚕桑百倍。”实际上这是农民蚕户祈求丰年活动,仍保留着
刀耕火褥的遗习。也有热闹欢乐的预祝一年丰收的愿望,并不纯为迷信活动。还有在马桶或粪
缸上插上根柳枝,以表示蚕不会掉进,用柳枝挡住了。
点蚕花火:除夕蚕户在土地菩萨前点着灯或烛,也有祈求蚕丰收的意思。
送蚕花:蚕乡以正月十二或二月十二日,“礼拜经忏,谓之蚕花忏。憎亦以五色纸花施
送,谓之送蚕花。”《吴兴蚕书》 嘉兴梅里一带,“春日沿村问卜,谓之送蚕花。”
送白虎:蚕最怕病,蚕农认为有一种祟怪是蚕之克星,这克星想象中是一只白虎,于是
有“怯蚕祟”的活动。清明日有驱白虎之举,《鲍鉁亚谷丛书》:“庶民之家以粉作白虎,老
幼出门,抛弃于道,谓之送白虎。士人争先攘攫得之者,以为通达之兆。”亦有在清明日,“
育蚕之家,设祭以禳白虎,门前用石灰画弯弓之状,盖祛蚕祟也。”也有用手浸白灰水在蚕室
门窗上印上一个个白手印以做驱祟。在嘉兴一些乡村,在蚕室门口悬挂大蒜头、菖蒲以怯祟。
海宁县则在蚕室门口栋柱上砍一菜刀,以刀驱祟。也有蚕农以“旧书败卷,云可辟邪。”《
遗闲琐记》 “寒食节具牲醴禳白虎以怯蚕祟.以米粉肖白虎神象,祭毕弃之。”(《西吴蚕
略》
四、蚕娱乐
养蚕是很艰辛的劳动,收益却高于男子种稻谷一倍或数倍。徐献忠说:“大约良地一亩
,可得桑八十个,计其一岁垦锄壅培之费,大约不过二两,而其利倍之。”张履祥说:“蚕桑
利厚”,“叶盛者一亩可养蚕 十数筐,少亦四五筐,最下二三筐。米贱丝贵时,则蚕一筐
即可当亩之息矣;米甚贵丝甚贱,尚足与田相准。”桐乡知县胡舜允于万历四十四年说:“地
收桑豆,每四倍于田。”所以每当养蚕之前或丰收之后,他们都要举行一些欢庆活动,或祈求
蚕宝宝安全,能结出好茧来,或庆祝丰收分享劳动的成果。其形式也是多样的,主要有唱蚕花
,点蚕花灯,谢蚕花等活动。
点蚕花灯:除夕,乡村中举行提灯娱乐活动,纸灯以马头灯为多。在田头蚕室嬉闹一直
到天亮。
接蚕花:海宁还有接蚕花活动,他们拿着蚕花纸和蚕马幛有蚕花娘娘神象的纸做神位
,边唱边把上述二物交给蚕妇。蚕妇把它收藏起来一直到茧成丝售后举行“谢蚕花”供祭蚕
神,然后焚烧。
竞渡、宜田蚕:乌程一带于“清明日,居民各挠彩舟于溪上,为竞渡之戏,谓宜田蚕。

谢蚕花:端午节前后蚕事已忙过,茧已缫成丝出售了,蚕农们就准备了祭品去酬谢蚕神
。凡是有水的地方,他们还举行划龙舟比赛,以庆贺丰收。
其它娱乐活动也很多,大都以蚕的神化形象为中心举行欢庆活动,以表示祈求和庆贺之
意。
龙蚕会:嘉兴、桐乡一带有龙蚕会。在芝村设有龙蚕庙,即祀蚕神处。每届清明,把蚕
神塑象请出来安放在二只并排的农船上,祀以祭品,各地的蚕农划船来祭祀,此时各地船在河
面上表演体育娱乐活动,有“摇快船”的比赛竞渡,有“标竿船”在高竹竿上表演杂技,河面
上热闹非常。三五日才结束请回蚕神,男女各插戴蚕花回乡。这种活动是蚕月之前,带有祈求
蚕神佑蚕丰收,又有轻松愉快的文体娱乐活动。
唱蚕花:是蚕区善唱者挑着一担子,上供马头娘塑象或木印纸象,在蚕乡各村游唱蚕花
词。大都是唱些祈求蚕宝宝生长旺盛,多出茧丝的赞词。边唱边围蚕室旋转,以求蚕丝丰收。
放贺者应赠给歌者一些食物。
轧蚕花:清明前后蚕农到蚕神庙或别的庙宇中祭祀蚕神的活动。但是蚕妇们必须是戴红
彩纸做的纸蚕花。也有的蚕妇身背红布做的蚕种袋进山进庙礼拜蚕神,大家喜气洋洋,熙熙攘
攘,挤来挤去,不避忌讳,以为这样才可把喜气吉瑞之气带回家去,然后专心于养茧。这种特
殊的装饰,至今在新春时仍见,成群结队来到抗城等处。
五、蚕饮食
蚕三眠后蚕事稍可歇口气,也为了酬谢蚕神的福佑,蚕农用米粉制成粉团以祭蚕神,并
分赠邻里亲友,这叫做食蚕团。如嘉兴梅里镇,“养蚕之家于清明前一日磨米粉杂叶作椭圆形
粉团,青白相间,名曰茧圆,以祀蚕神。”
吃蚕花饭蚕丝丰收后就行祭蚕神,吃—餐丰盛的饭,这叫做吃蚕花饭。还给家人分赠
礼物,以享蚕丝丰收的喜悦。有些地方是分赠糕点水果给亲友,也属吃蚕花饭后的活动。
食螺蛳:清明也是卜桑的日子,“清明先夕插柳檐上,云验其枯瘁尽速,而占桑叶贵贱
。”这一天,蚕农家“食螺谓之挑青,以壳撒屋上,谓之赶白虎。爆竹之声略如除夕。”也有
的地方,“以粉作白虎,老幼出门抛弃于道,谓之送白虎。士人争先攘攫,得之者以为通达之
兆。”所谓挑青,《乌青文献》记:“挑青,盖蚕病渭之青娘,故深恶之。”
六、蚕衣饰
蚕妇在蚕月蚕禁时不盥不栉,一心一意养好蚕,可是在蚕月前后他们还是注意修饰衣着
的,蚕妇有轧蚕花戴蚕花的修饰装扮的风俗。
戴蚕花:是最简单最变通的打扮,用红彩色纸扎成“蚕花”戴在头上。据说戴蚕花是始
于美人西施,当年西施离越赴吴,临别无以为赠,亲扎纸花赠给十二个女友装戴。千古流传,
习以为常,风行于蚕乡各地。于是就在江南蚕区农村妇女中普遍都有戴红彩纸花的习俗,相袭
至今。然其初衷则含有祈求吉利之意,当然也简朴装扮之举,表现了妇女爱美的心理。
茧子花它是蚕妇喜欢的装饰。“以同功茧剪花极纤细谓茧子花,亦有以纤蛤簇蝶缀鬟
花者。”朱昆田的诗对茧子花有所描绘,他写道:“短鬓低鬟黑似鸦,爱他总不御铅华;自从
四月收蚕后,头上惟簪茧子花。”
插柳·带荠花:清明早一晚,各家于檐上插柳枝,“男女亦戴之,谚云:清明不插柳,
红颜成皓首。”三月三日,“是日男女皆带荠花,谚云:三春带荠花,桃李羞繁华。”

蚕有什么用

1、经济价值

中国古代最主要的经济昆虫之一。蚕的经济价值在于蚕丝。蚕丝是主要的纺织原料之一。中国是最早利用蚕丝的国家。古史上有伏羲“化蚕”,嫘祖“教民养蚕”的传说,又说黄帝元妃西陵氏为“先蚕”,即最早养蚕的人。

新石器时代的考古表明,公元前2750年以前,今浙江吴兴钱山漾地区的先民已利用蚕丝织成绢片、丝带和丝线。公元前十三世纪,桑、蚕、丝、帛等名称已见于甲骨卜辞。蚕丝和大麻、苎麻,以及后来的棉花一道,为中国人主要的衣着原料,蚕桑也就成为中国农业结构的重要组成部分。

2、文化价值

中国人是世界上最早养蚕、织丝的国家。在浙江省吴兴的郊外,发现五千年人人类遗留的东西,其中有古代的丝织品,证明很早以前中国就会养蚕,传说黄帝的妃子螺,教人民种桑树、养蚕、抽丝、织布,让大家有好的衣服穿。

二千多年前,中国人制造的丝织品传到欧洲,当时欧洲人不会养蚕抽丝,不知道这么美丽的布料是怎么做出来的,由于欧洲人很喜欢买丝织品,商人要运送丝织品到欧洲,于是开辟一条运送丝织品到欧洲的路,这条路称作丝绸之路。

3、商业价值

根据文献记载和文物考证,我们的祖先早在五千多年前的新石器时代已开始植桑养蚕。蚕丝的利用开始于渔猎时代的末期,而养蚕开始于农业时代的初期即黄帝时代。

在周朝(公元前1066年~256年)蚕桑生产已成为专业化,并受到官方督察管理。到战国时期(公元前476年~221年)达到高度发展,蚕丝已成为平民百姓的日常衣服和自由贸易的物资了。

扩展资料:

起源:

桑蚕起源于中国。由古代栖息于桑树的原始蚕驯化而来,形态和习性与今天食害桑叶的野桑蚕十分相似,血清沉淀反应强度也相同,杂交能产生正常子代。桑蚕的染色体是28对,野桑蚕则有27对和28对两种类型,认为桑蚕与中国的28对型野桑蚕同源。

人类最初可能是从桑林中采集原始野生蚕茧取丝利用;随着人类生活的定居和对蚕丝用途的进一步了解而试行在室内养蚕。经过长期的培育和选择,野生蚕才逐渐驯化成为具有今天这样经济性状的桑蚕种。目前, 我 国桑蚕生产遍布 26个省份的1000多个县 。 

生活习性:

蚕宝宝属寡食性昆虫,除喜食桑叶外,也可以吃柘叶、榆叶、葡萄叶、鸦葱、蒲公英和莴苣叶等,不过吃这些死亡率会增加。蚕所必需的营养,有蛋白质、碳水化合物、脂类、维生素、无机盐和水分等。桑叶是蚕最适合的天然食料。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桑蚕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 蚕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蚕宝宝

蚕丝可做蚕丝被:蚕丝被具有防蟥、抗菌、抗过敏及亲肤的特性 蚕沙可做蚕沙枕:蚕沙有性温、味甘辛,燥湿祛风、健脑益智、安神降压、调理睡眠 蚕沙也可入药,祛风湿 蚕蜕的皮可入药。 蚕蛹可食用,蛋白质含量极高。
蚕丝可做蚕丝被:蚕丝被具有防蟥、抗菌、抗过敏及亲肤的特性

蚕沙可做蚕沙枕:蚕沙有性温、味甘辛,燥湿祛风、健脑益智、安神降压、调理睡眠

蚕沙也可入药,祛风湿

蚕蜕的皮可入药。

蚕蛹可食用,蛋白质含量极高。
一、药用价值
蚕 释名 自死乾名白僵蚕。 气味 咸、辛、平、无毒。 主治 1、小儿惊风。用白僵蚕、蝎梢等分,天雄尖、附子尖各一钱,微泡为 末。每服三分至半钱,以姜汤调灌。甚效。 2、风痰喘嗽,夜不能卧。用白僵蚕(炒过,研细)、好茶末各一两, 共研为末。每服五钱,临睡时开水泡服。 3、喉风喉痹。用白僵蚕(炒)、白矾(半生半烧),等分为末。每服 一钱,自然姜汁调灌,吐出顽痰,即效。小儿服,则加少许薄荷、生姜 同调。又方:上方加白梅肉和成丸子棉裹含咽。又方:用白僵蚕(炒) 半两、生甘草一钱,共研为末,姜汁调服,涎出立愈。又方:用白僵蚕 二十枚、乳香一分,共捣研为末,每取一钱烧烟。熏入喉中,涎出即愈。 4、偏正头风,夹头风,两穴太阳痛。用白僵蚕为末,葱茶调服一匙。 又方:用白僵蚕高良姜,等分为末。每服一钱,临卧时茶送下。一天服 二次。 5、突然头痛。用白僵蚕为末,每服二钱,熟水送下。 6、风虫牙痛。用白僵蚕(炒)、蚕蜕纸(烧),等分为末擦痛处,等 一会,用盐汤嗽口。 7、疟疾不止。用白僵蚕(直者)一个,切作七段,棉裹为丸,朱砂为 衣。一次服,桃李枝七寸,煎汤送下。 8、腹内龟病。人间龟病不堪言,肚里生成硬似砖,自死僵蚕白马尿, 不过时刻软如棉。极效。 9、脸上黑斑。用白僵蚕末,水调涂搽。 10、隐疹风疮。用白僵蚕焙过。研为末,酒送服一钱。 11、丹毒(从背上、两胁发起)。用白僵蚕十多枚和慎火草捣涂。 12、小儿口疮(口中通白)。用白僵蚕炒黄,拭去黄肉毛,研为末,调 蜜敷涂。立效。 13、小儿鳞体(皮肤如蛇皮鳞甲之状,亦称胎垢工蛇体)。用白僵蚕, 去嘴,研为末,煎汤洗浴。方中亦可加蛇蜕。 14、项上瘰疬。用白僵蚕为末,每服五分,水送下。一天服三次。 15、刀斧伤。用白僵蚕炒黄,研末,敷涂。 16、乳汁不通。用白僵蚕末二钱,酒送服。过一会,再服芝麻茶一碗, 即通。 17、崩中下血。用白僵蚕、衣中白鱼,等分为末,水冲服。一天服二次。 18、小儿疳瘦、有蛔虫寄生。用蚕肾三末饮服。 19、大小便血,淋沥疼痛。用茧、蚕蜕纸,并烧存性,晚蚕沙、白僵蚕, 并炒,等分为末,加麝香少许。每服二钱,米汤送下。一天服三次。 20、妇血崩。治方同上。 21、开展谋高分子。用蚕蜕烧灰三钱,加轻粉、乳得少许,先以温浆水 洗净患处,再敷药末。 22、吐血不止。用蚕蜕纸烧存性,调蜜做成丸子,如芡实大,放口中含 化咽津。 23、小便涩痛或通。用蚕蜕烧存性,加麝香少许。每服二钱,米汤送下。 24、妇妇断产。用蚕蜕纸一尺,烧为末,酒送服,终身不产。 食用价值:白僵蚕蛹 含有丰富的蛋白质、维生素和各种矿物质价值和蝇蛹相当,可炒、炸食用。 老少皆宜,味美佳品。养生之良方 蚕砂:蚕砂又名蚕矢,是家蚕的干燥粪便。性味甘温,入肝、脾、胃经,有燥湿、祛风、和胃化浊、活血定痛之功。常用于风湿痹痛、头风、头痛、皮肤瘙痒、腰腿冷痛、腹痛吐泻等症。古人将蚕砂炒热后装入袋中,趁热敷患处,可治诸关节疼痛,半身不遂。民间用蚕砂作枕芯的填充物,有清肝明目之效。 【别名】蚕屎、晚蚕砂、原蚕砂、蚕粪 【来源】本品为蚕蛾科昆虫家蚕 Bombyx mori Linnaeus.的干燥粪便。搜集家蚕粪便,晒干,筛净杂质即得。 【性味归经】甘、辛、温。 【功能主治】祛风湿,止痛。用于腰膝关节疼痛,月经过多,腹痛,皮肤风疹。 【用法用量】 3~8钱,包煎;外用装布袋蒸热熨患处。 【摘录】《全国中草药汇编》 【鉴别用药】蚕沙与木瓜均能祛风湿、和胃化湿,以治湿痹拘挛及湿阻中焦之吐泻转筋。但蚕沙作用较缓,又善祛风,故凡风湿痹痛,不论风重、湿重均可应用;木瓜善舒筋活络,长于治筋脉拘挛,除常用于湿阻中焦吐泻转筋外,也可用于血虚肝旺,筋脉失养,挛急疼痛等。
二、可以用蚕丝做被子,做衣服。蚕丝被具有防蟥、抗菌、抗过敏及亲肤的特性。蚕沙可做蚕沙枕:蚕沙有性温、味甘辛,燥湿祛风、健脑益智、安神降压、调理睡眠。
古有丝绸之路,丝指的就是蚕丝。
可以吐丝啊,斯可以用来织布,做衣服啊
还可以吃

介绍一下中国养蚕的历史。

殷代甲骨文中不仅有蚕、桑、丝、帛等字,而且还有一些和蚕丝生产有关的完整卜辞。据甲骨文学家胡厚宣的研究指出,有的卜辞上记载,叫人察看蚕事,要经过九次占卜。可见蚕桑在当时是一项非常重要的生产事业。甲骨文中还有关于蚕神和祭礼蚕神的记载,当时人们为了养好蚕,用牛或羊等丰厚的祭品祭礼蚕神。

考古学家还不是一次在殷墓中发现有形态逼真的玉蚕,例如河南安阳墓和山东苏埠屯都出土的有商代的玉蚕。在殷商的铜器上也常发现有用蚕做装饰花纹的。这些都说明,蚕在当时人们心目中的重要的位置。

到了周代,栽桑养蚕已经在我国南北广大地区蓬勃发展起来。丝绸已经成为当时统治阶级衣着的主要原料。养蚕织丝是妇女的主要生产活动,周代已经大面积栽种桑树。

战国时期的《管子·山权数篇》中说:"民之通于蚕桑,使蚕不疾病者,皆置之黄金一斤,直食八石,谨听其言,而藏之官,使师旅之事无所与。"这是说,群众中有精通蚕桑技术、能养好蚕、使蚕不遭病害的,请他介绍经验,并给予黄金和免除兵役的奖励。

中国古代有很多记述栽桑养蚕技术的书。汉代曾经提到我国古代有《蚕法》、《蚕书》、《种树藏果相蚕》等有蚕桑着作。可惜,这些古籍都已经失传了。

但是从汉代以来,两千多年中,仍然留下了不少的有关蚕桑的古籍,如《汜胜之书》、《齐民要术》、《秦观蚕书》、《豳风广义》、《广蚕桑说》、《蚕桑辑要》、《野蚕录》、《樗茧谱》等等,或是专讲蚕桑的,或是讲到蚕桑的。这些书记下了我国历代劳动人民栽桑养蚕的丰富经验。

要发展养蚕,就必须繁殖桑树,发展桑园。远在西周,人们就利用撒树繁殖桑树。至迟到公元五世纪南北朝时期,压条法已经应用在桑树繁殖上。《齐民要要》中讲述了这种方法。压条法用桑树枝条来繁殖新桑树,比用种子播种缩短了好多生长时间。

宋元以来,我国南方蚕农更发明了桑树嫁接技术,这是一种先进的栽桑技术,它对旧桑树的复壮更新,保存桑树的优良性状,加速桑苗繁殖,培育优良品种。都有重要的意义,到现在也还在生产中发挥着重大的作用。

从明代以来,对某些传染性蚕病,如脓病、软化病和僵病等,已经有了一定的认识,并且知道采取淘汰或隔离的措施,来防止蚕病的蔓延。

在明清时期的着作中,有关蝇蛆病和防蝇的记述就更多了。

扩展资料:

夏秋养蚕应注意

一、防农药中毒。养蚕季节不要在蚕室以及桑田附近的农田喷洒杀虫双等有机农药,其气味作用会导致蚕儿中毒;喂蚕桑叶要经过试喂确认无毒后,才能采叶喂蚕。

二、蚕室内禁用蚊香或灭蚊、灭虫剂。在邻近蚕室的住房内使用,也要关闭蚕室门窗,以防蚕儿中毒。

三、蚕室要安装纱门、纱窗,防止蝇类入蚕室内危害蚕儿,并添加“灭蚕蝇”乳剂或喷蚕体,以杀灭蝇蛆。

四、养蚕前要堵塞鼠洞,蚕架与墙壁要保持一定间距,蚕架脚周围要撒上石灰粉或蚕药,以防止老鼠上爬。养地蚕,要做好药物灭鼠。

五、夏、秋养蚕气温较高,要打开门、窗,加强室内通风换气。桑叶喷洒清水,室内用电风扇吹微风,也有利于室内降温。

六、发现病蚕要及时清理,投入盛有漂白粉溶液或石灰浆的消毒盆内,禁用病蚕饲喂畜禽,以防止病原传播扩散,污染环境。

七、蚕沙含有大量病原物,不要在蚕室周围摊晒,应集中到野外堆沤或放入粪坑内沤制,以防止病原扩散。

八、夏秋高温,病原繁殖快,要注意按需采叶、及时运叶,合理贮叶。贮桑池每个龄期要消毒一次,不要喂过夜桑叶。

九、高温多湿天气忌喂湿叶,贮桑叶不能洒水,要勤除沙,多撒新鲜石灰粉、干稻草等材料,抑制病菌滋生繁殖。

十、不是养蚕季节,蚕室不要存放谷物、糠麸等物,以免受潮产生螨类,养蚕时危害蚕儿。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养蚕

养蚕是古代汉族劳动人民创造的重要技艺,种桑养蚕之法相传源于黄帝的妻子嫘祖。家蚕的祖先认为是野蚕,形态上和家蚕几乎没有差别,而且与家蚕长大后能自然杂交产生后代。
历史:
夏代以前已存在蚕的家养,从桑树害虫中选育出家蚕,创造了养蚕技术。商代设有“女蚕”,为典蚕之官。甲骨卜辞中以蚕神与上甲微同祭,对蚕事极为尊崇。当时有杯蚕(臭椿蚕)、棘蚕、栗蚕、蚊蚕四种,家蚕亦称螺蚕。野蚕和家蚕都是多化性,逐步演变而成二化性和一化性,并以三眠蚕为主。周代有“亲蚕”制度,天子和诸侯都有“公桑蚕室”,夏历二月浴种,三月初一开始养蚕,对浴种、出蚁、蚕眠、化蛹、结茧、化蛾等蚕的生长形态,已有一定认识。对养蚕工具曲(箔)、植(蚕架)、筐(蚕匾)、蓬(芦席)等都有记载。从西周到春秋时期主要养一化性蚕(春蚕),而禁养夏蚕(原蚕),一年只养一茬,以免桑叶采伐过度而残桑。周代养蚕方法已较成熟,浴种是清除蚕卵上杂菌,以白篙煮汁,浸泡蚕种,促其发蚁。蚕室内注意排水干燥及温度调节。战国时期对蚕的习性认识加深,已认识到蚕无雌雄,蛾有雌雄,怕高温,喜一定湿度,恶雨。三眠蚕龄期为21日。北方地区有一化性、二化性(原蚕)和多化性,可连续孵化至秋末。在大批鲜茧因来不及缫丝而化蛾破坏茧层时,则用曝茧、震蛹两种杀蛹方法来处理。
秦汉以来对野蚕仍继续采集利用。魏晋南北朝时选种、制种技术有很大进步,己发明低溢控制家蚕制种孵化时间的方法。永嘉有八辈蚕:螺珍蚕三月绩、拓蚕和螺蚕四月初绩、爱珍五月绩、爱蚕六月末绩、寒珍七月末绩、四出蚕九月初绩、寒蚕十月绩。北方常用蚕种有三卧一生蚕(三眠一化性)和四卧再生蚕(四眠二化性)两类。以体色和斑纹为主,蚕品种分为白头蚕、领石蚕、楚蚕、里蚕、儿蚕、灰儿蚕等。按饲育和繁殖时间分为秋母蚕、秋中蚕、老秋儿蚕、秋末老懈儿蚕(指南方多化性蚕)等。以茧分为绵儿蚕、同功蚕。在饲育过程中,已注意到桑、火、寒、暑、燥、湿等因素对蚕儿生长的生态影响。蚕具安放时注意蚕座的疏密适当,常在室外上簇,雨天则宜族于屋内,并有平面上簇、悬挂上簇、室外平铺蓬嵩族等三种形式。不论南方北方,茧处理有日曝法和盐泡法两种,而藏茧则多用盐泡法。唐代养蚕基本沿用前代旧法,但都饲养多化性蚕,以三眠蚕与四眠蚕为主,浴蚕则在谷雨节前后于野外进行,与后世盆浴不同。
宋代蚕事趋于完善,生产过程分为:浴蚕、下蚕、喂蚕、一眠、二眠、三眠、分箔、采桑、大起、捉绩、上簇、炙箔、下族、择茧、窖茧等。浴种分多次进行,一在腊月经冻沥毒,二在谷雨催青前温水浴之,清明暖种有人体温和糠火温两种。收蚁有鹅毛掸拂和桑叶香引两种。蚁蚕饲叶用刀切细、小蚕用嫩叶,并注意控温.大蚕薄饲勤添,并勤去粪除沙。上簇时先将早熟蚕拾巧上山,然后大批熟蚕一起上伞形簇,要适当提高温度。贮茧多用盐混法收藏,农家贮茧时间不长,旬日后即出而OA之,保持茧质润泽。元代对养蚕要求更严,并重视多化性蚕饲育,适当控制夏秋蚕数最。元代养蚕总结归纳为十体、三光、八宜、三稀、五广。“十体”指寒、热、饥、饱、稀、密、眠、起、紧、慢(指饲叶速度)等条件、“三光”指按蚕的肌色定饲叶多少,“白光向食,青光厚饲(皮皱为饥).黄光以渐住食”;“八宜”指蚕的不同生长期要掌握采光明暗、温度暖凉、风速大小、饲叶速度等八类条件。“三稀”指下蚁、上箱、人族都要稀疏;“五广”指对影响蚕生长的声音、气味、光线、颜色及不卫生因素等都要禁忌。
明代对蚕种选择和品种改良都很重视,浴种用天露法,利用石灰水、盐卤水等浴法留取好种,淘汰低劣蚕卵。最早发现了杂交蚕种的优势并加以利用,以“早雄配晚雌幻出嘉种”。可见明时已能用一、二化性蚕蛾进行杂交而成体强丝多的新蚕种。浙江嘉湖地区在上簇结茧时还总结“出口干”的成功经验,即用火加温干燥,使茧质和解舒率得到提高。江南水乡利用池塘养鱼畜牧,与栽桑养蚕的水肥相结合,形成自然循环条件下的相互促进,也是成功的范例。同时还采用隔离淘汰等措施,防止蚕脓病、软化病、白假病等传染蔓延,育蚕技术已有较完整的体系。
对于野生柞蚕的利用,宋元以前主要做丝絮、打线及纺粗帛用,宋元后山东登莱地区已推广人工放养野蚕,产量大增。同时纺丝织绸也告成功,野蚕生产遂遍布鲁、辽、陕、豫、贵、皖等省山区,柞蚕有拓、样、棘、萧、懈、椿、椒、柳、榆、枫、构、祀蚕等品种。到明代对野蚕放养已有一套较为成熟的技术和经验,明末山东柞蚕丝绸已闻名中外,从此由历史上的人工自然采集转人到人工放养收集的生产格局。南宋时广西还创造了以醋浸或熏野蚕,然后剖开蚕腹,取其丝“就醋中引之”,一虫可得丝长6一7尺的先例,有人认为这是现代人造纤维的前奏。
在传统养蚕技术的基础上,各地都重视制种,清代时江苏、浙江、四川、湖南、湖北、广东、贵州等地,都有适合当地生态条件的地方蚕品种,其中浙江余杭、新昌、萧山等地的优良品种较著名,后来就成为现代蚕种的制造基地。技术上对上族采用高棚簇,随老随捉,忌用地簇。将“出口干”又改进为“灼蚕不灼茧”。在三眠开叶时,令食拓叶二三次,以省桑叶,且丝韧有光泽。少叶时可用白米粉掺桑叶上喂蚕,丝光白而韧。采摘秋桑叶晒干,研为细末,留存燥处,在养蚕时遇雨叶湿,可以这种叶末掺人,有灼湿、易饱、省叶之效。这些都是代用饲料添食的好办法。1898年杭州创办蚕学馆.学习国外育蚕经验和理论,消除微粒病,用新法选育成青柱、新圆、诸桂、轰青等一批新品种,并用轰青与诸桂杂交,育成中国最早的改良品种青桂,在当时占有很大比重。嗣后各省纷纷兴办蚕校和蚕桑试验场,盛极一时。广东蚕种有二化及多化.连平地区每年可养七八造,顺德可养六造,以茧色可分金、银两种,银种宜用于夏秋蚕。江南蚕种称为大造,蚕体与茧型较常种为大。四川和山东采用一化性黄茧品种,在中国也占一定比重。
远在四千多年以前,我们的祖先就已把一种野生的蚕驯化成家蚕,并开始利用蚕丝了。三千多年前,开始人工养蚕。考古学家曾不止一次地在殷墓中发现形态逼真的用玉石雕刻的蚕,出土的甲骨文中已有蚕、桑、丝、帛等字,这说明在当时养蚕在生产上占据着重要位置。公元五世纪,我国的养蚕技术陆续传到了日本、印度、法国和意大利等国。

养蚕主要是为了收蚕丝。蚕丝的成分是蛋白质,它比其他非蛋白质的纺织纤维有许多独特的优点,纤细质轻,光洁柔软,耐磨、耐热、耐酸、绝缘,排湿吸汗,富有弹性等。用蚕丝能织成薄纱、丝绒、锦缎、绸绢等纺织品。我国的丝绸出口量占国际市场丝绸出口贸易的70%左右,在国际上享有很高的声誉。蚕线还被用于制造降落伞、人造血管、手术缝合线、优质绝缘包皮线、飞机和轿车轮胎等。

蚕蛹可以榨油,叫蛹油。还可以提取蛋白质和多种氨基酸,用来制味精、酱油、维生素等。在制药工业上,用蚕蛹渣作原料制的水解蛋白注射液,可用于抢救病人。蚕蛹可治疗高血压等疾病。蚕蛹又是制造抗菌霉素的培养剂。蛹渣、蚕粪可作家畜、家禽和养鱼的优质饲料,还可以肥田。
远在四千多年以前,我们的祖先就已把一种野生的蚕驯化成家蚕,并开始利用蚕丝了。三千多年前,开始人工养蚕。考古学家曾不止一次地在殷墓中发现形态逼真的用玉石雕刻的蚕,出土的甲骨文中已有蚕、桑、丝、帛等字,这说明在当时养蚕在生产上占据着重要位置。公元五世纪,我国的养蚕技术陆续传到了日本、印度、法国和意大利等国。

养蚕主要是为了收蚕丝。蚕丝的成分是蛋白质,它比其他非蛋白质的纺织纤维有许多独特的优点,纤细质轻,光洁柔软,耐磨、耐热、耐酸、绝缘,排湿吸汗,富有弹性等。用蚕丝能织成薄纱、丝绒、锦缎、绸绢等纺织品。我国的丝绸出口量占国际市场丝绸出口贸易的70%左右,在国际上享有很高的声誉。蚕线还被用于制造降落伞、人造血管、手术缝合线、优质绝缘包皮线、飞机和轿车轮胎等。

蚕蛹可以榨油,叫蛹油。还可以提取蛋白质和多种氨基酸,用来制味精、酱油、维生素等。在制药工业上,用蚕蛹渣作原料制的水解蛋白注射液,可用于抢救病人。蚕蛹可治疗高血压等疾病。蚕蛹又是制造抗菌霉素的培养剂。蛹渣、蚕粪可作家畜、家禽和养鱼的优质饲料,还可以肥田。
文章标题: 中国为什么如此重视桑蚕文化
文章地址: http://www.xdqxjxc.cn/jingdianwenzhang/182512.html
文章标签:桑蚕  中国  重视  文化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