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 2023-10-24 11:01:27 | 来源: 喜蛋文章网 | 编辑: admin | 阅读: 108次
1、剪纸的来历传说故事:剪纸的来历
关于剪纸的由来,其实很早以前就开始了。那时候的人尝试着用一些图形来记事和内容呈现,但那时纸张还并没有出现,人们只能将一些资料记载在青铜器、竹简、兽皮等载体之上。而随着纸张的出现,这些创造性的图案便开始往纸张上转移。通过这样的前后对比,我们就能够看出,剪纸的由来就是来自于先民的图案记录方式。
2、剪纸的来历传说故事:剪纸的历史
1、中国传统文化剪纸艺术的历史有着它自身的形成和发展过程。早在春秋战国时期,人们就通过镂空雕刻的技法在一些薄片材料上制作工艺品,这是早在纸张出现以前就开始流行起来的,虽不是纸张制作,但却如出一辙,这就为真正意义上的剪纸出现奠定了基础。据说我国最早的剪纸作品就可以为此证明。
2、而关于中国传统文化剪纸的历史,即真正意义上的剪纸艺术,应该是纸张的出现才正式开始的。剪纸的主要制作材料就是纸,而汉代时期纸张的出现,这就促进了剪纸的出现、发展和普及。那时候的纸张易腐烂,所以人们不会珍藏起来,坏了还能重新再剪。
4、到了唐代,剪纸已经有了大发展,那时候的人将剪纸图案应用于其他工艺方面,并且还有利用剪纸招魂的风俗流行。在现代、考古挖掘出多种唐代剪纸工艺品,如现藏于大英博物馆的唐代剪纸,即可看出当时的剪纸手工艺术水平已相当高超,画面构图完整,表达出一种天上人间的理想境界。
5、到了宋代,造纸业成熟,使得剪纸艺术越发普及。宋代剪纸用于各种领域之中,并且在南宋时期,还出现了以此为职业的艺人。那时候皮影戏盛行,也有用厚纸制作皮影造型的。宋代剪纸最大的创造便是瓷器剪纸印花图案,它是在施釉之时,贴上剪纸,入窑烧制而成的。
6、到了明清时代,民间剪纸艺术越发成熟,已经走向鼎盛时期。这时候的民间剪纸艺术运用范围就更加广阔了。但凡民间彩灯上的花饰、扇面上的纹饰、以及刺绣的花样等,无一不是利用剪纸作为装饰再加工而成的。然而在明清时期的中国传统文化剪纸,更多的是常常用作家居装饰,美化家居环境。
3、剪纸的来历传说故事
汉朝时期,那个时候刚刚发明了纸不久,一位书生(当时的我),十分的落魄,家里有一位身体不好的妻子——似玉,还有一个6——7岁的男孩:碧玉。
这位书生真的很有才,可是就是没有人赏识,无人问津。而且手脚比较笨,干点别的还是不是很行,幸好有时妻子给别人帮点忙,帮人做点衣服赚点钱,在这个艰难的环境中度日!使我欣慰的是,我的碧玉十分的懂事和听话,别看年纪很小却帮助母亲烧饭洗碗,从来不与别人家的孩子比吃的玩的。
这年冬天特别的寒冷,在接近年关的时候,似玉身体又有些感觉不舒服,有好几日下不了地了,眼看家里的米只剩下那么一点点了,我很着急,于是到一些大户人家央求,是否需要写字,因为我为人很刚直,不愿意向别人讨要什么。可是那些大户人家对此都不感兴趣。
无奈我只好饿着肚子回往家里走。
走到半路,天下起了大雪,呼呼的北风冻得我特别的冷。我急急的往家赶,快到家门口的时候,我发现一位老太太倒在了那里,老人家穿的很是破烂,左手拄着一个棍子,右手拿着一只破碗。我看到这里心生怜悯,赶忙把老人家扶起,搀着她走到了屋内。
进到屋内,我向似玉告知原委,碧玉主动去烧水,似玉强撑着病弱的身体,把家里仅剩下的一点点的米拿了出来,熬了一大碗稀粥。这时老人家慢慢的缓醒过来,我赶紧把稀粥弄得不烫嘴的程度,慢慢的让老人喝下。时值天色已晚,老人好像明白过来什么,问:是你们救了我?你们也一起吃饭吧!似玉说,“我们不饿,老人家您先吃吧!”“唉!那我就先吃了!”老人家无奈的说。
我现在心里为了晚饭发愁,但是又不便说什么,于是索性拿出笔来在一张拣来的纸上写一个“福”字。
当喝完这碗稀粥,老人的身体似乎恢复了很多。于是站起身来四处打量这间屋子,一看是穷的可怜,几乎什么都没有。看了看似玉,说,孩子你身体不舒服吧!似玉说,每年到冬天这会儿都是这样,身体总是不舒服。老人从怀里摸出一种像草药一样的东西,说,烧点水,把它放在里面,熬水喝了之后,你的病就会好了!
又回身看看我写的“福”字,拿起来似乎要看的真切,可哪知道,她用手三下五下给撕了!我当时就急了,这张纸是我好不容易拣到了,我们一家救了您,要过年了,我们家想贴个福字,以求明年的好运,可 ……您为何要把它撕掉呢? 老人家不紧不慢的说到:把我撕的“福”字展开来看看是什么样子?
碧玉好奇跑过来慢慢的把它展开,呀,是我们从来没有见过的,一个福字被一条大鱼围着,而且经过这番“撕”之后,福字更有立体感了!把小碧玉乐得小嘴都合不上了,把这张纸抱在胸前让他妈妈看,还说这样好不好看!
老人家不等我们说什么,又从怀里掏出一些钱来说,“我看的出,你们能把最后一碗饭给我这个素不相识的人,就说明你们一家是一个德善之家。你们目前所遭受的一切,其实也算是劫数吧!现在也算应该过去了。我这里有一点钱,你们拿去买点米,让你的妻子和孩子过一个好年,你的妻子从此以后也不会得病,你的孩子以后也会有很好的前程,而且我一会儿告诉你的妻子,怎样才能把一般的字变成这种东西,你把这种“纸”拿到集市和那些富贵人家那里,肯定会卖一个好价钱!”说着就把怎样做好这门手艺的办法告诉了似玉。
此时我们才明白今日我们遇到了神仙,于是我带着似玉和碧玉跪在地上,连连叩头说,敢问是哪位神仙?老人家似乎有些意外,连连说,“我嘛,算不上什么神仙,我只是受一位神仙之托,来到人间,察访看看有无德善之人,然后把这种技能传给他。来的时候,那位神仙叮嘱我,要我找到你,试试看你行不行,行,就传给你这种技能,不行我们只好另找别人。这下好了,你们在两千年之后,再相互遇到的'时候,可千万不要忘记此事呀!”
剪纸简介
中国剪纸是一种用剪刀或刻刀在纸上剪刻花纹,用于装点生活或配合其他民俗活动的民间艺术。在中国,剪纸具有广泛的群众基础,交融于各族人民的社会生活,是各种民俗活动的重要组成部分。其传承赓续的视觉形象和造型格式,蕴涵了丰富的文化历史信息,表达了广大民众的社会认知、道德观念、实践经验、生活理想和审美情趣,具有认知、教化、表意、抒情、娱乐、交往等多重社会价值。
2006年5月20日,剪纸艺术遗产经国务院批准列入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2009年9月28日至10月2日举行的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政府间委员会第四次会议上,中国申报的中国剪纸项目入选“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名录”。
2021年12月,教育部办公厅关于公布南京航空航天大学为中国剪纸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基地。
剪纸的由来
剪纸在我国有着非常悠久的历史,也是民间流传最广的艺术之一,这种艺术形式的产生与中国的传统节日和风俗有着非常密切的关系,不仅被赋予了各种各样的寓意,而且也是我国古代民间美术的一种体现。剪纸起源于西汉时期,在唐宋时期工艺逐渐成熟,而到了明清时期则达到了顶峰,如今更是成为了我国民间艺术的瑰宝。
剪纸起源于西汉时期,此时纸刚刚发明出来,在此之前不可能出现剪纸艺术。其实在纸张没有发明出来之前,人们通常是在皮革或树叶上进行剪刻,手法与剪纸基本一致,因此他们的出现也为剪纸的形成奠定了基础。
唐宋时期剪纸工艺发展逐渐成熟,甚至出现了以剪纸为职业的工艺人,剪纸工艺得到极大发展。唐朝时期,剪纸工艺水平已经很高了,尤其是整体构图非常完整,表达了当时人们的理想和愿望;宋朝时期造纸业已经很成熟了,因此剪纸也得到了极大的普及,比如民间礼品上面的贴花,还有贴在窗户上的“窗花”,以及用在彩灯上面的装饰等等,甚至连皮影戏也是由此演变而来的。
明清时期剪纸工艺已经成熟,并且达到了巅峰,此时剪纸艺术在民间应用更为广泛,无论是彩灯的装饰,还是刺绣上面的式样,都可以看到剪纸的影子。老百姓将剪纸当做家居的装饰物,不仅美化了整个居住环境,也陶冶了个人情操,而皇亲国戚更是注重剪纸艺术,在重大节日都会好好布置一番,甚至成为了一种仪式感。
历史沿革
先唐
北朝对马团花剪纸(左为残片,右为复原图)纸的发明是在公元前的西汉时代,在此之前是不可能有剪纸艺术的出现的,但当时人们运用薄片材料,通过镂空雕刻的技法制成工艺品,却早在未出现纸时就已流行,即以雕、镂、剔、刻、剪的技法在金箔、皮革、绢帛,甚至在树叶上剪刻纹样。《史记》中的剪桐封弟记述了西周初期周成王用梧桐叶剪成“圭”赐其弟,封姬虞到唐为侯。战国时期就有用皮革镂花,(湖北江凌望山一号楚墓出土文物之一),银箔镂空刻花(河南辉县固围村战国遗址出土文物之一),都与剪纸同出一辙,他们的出现都为民间剪纸的形成奠定了一定的基础。
南北朝时期《木兰辞》中就有“对镜贴花黄”的诗句。而中国最早的剪纸作品发现,是新疆吐鲁番火焰山附近出土的北朝时期(公元386一581年)五幅团花剪纸。这几幅剪纸,采用重复折叠的方式和形象互不遮挡的处理手法。
唐代
唐代剪纸已处于大发展时期,杜甫《彭衙行》诗中有“暖汤濯我足,翦纸招我魂”的句子,以剪纸招魂的风俗当时就已流传民间。现藏于大英博物馆的唐代剪纸均可看出当时剪纸手工艺术水平已极高,画面构图完整,表达一种天上人间的理想境界。[9]唐代流行颉,其镂花木版纹样具有剪纸特色,如现藏日本正仓院的“对羊”,其羊的纹样就是典型的剪纸手工艺术表现手法。唐代民间还出现了利用剪纸形式制作的漏版印花板,人们用厚纸雕刻成花版,将染料漏印到布匹上,形成美丽的图案。另外,在敦煌莫高窟也出土过唐代及五代的剪纸,如《双鹿塔》《群塔与鹿》《佛塔》等都属于“功德花纸”一类,主要是用来敬供佛像,装饰殿堂、道场。其画面构图复杂,有具体的内容,外还有《菩萨立像》《持幡菩萨立像》等水墨画镂空剪纸,是剪纸与绘画相结合的作品。
宋代 吉州窑剪纸贴花方块盏南宋时期,已经出现了以剪纸为职业的行业艺人。据宋人周密《武林旧事》中记载,此时杭州的“小经济”多达上百种。其中就专门有“剪镞花样”者,有的善剪“诸家书字”,有的专剪“诸色花样”。
宋代
宋代造纸业成熟,纸品名目繁多,为剪纸的普及提供了条件。如成为民间礼品的“礼花”,贴于窗上的“窗花”,或用于灯彩、茶盏的装饰。[9]宋代民间剪纸的运用范围逐渐扩大,江西吉州窑将剪纸作为陶瓷的花样,通过上釉、烧制使陶瓷更加精美;民间还采用剪纸的形式,用驴、牛、马、羊等动物的皮、雕刻成皮影戏的人物造型;蓝印花布工艺制作的镂花制版是用油纸板雕镂成纹,刮浆印花的花版纹样就是采用剪纸的技法,有阴、阳刻之分,长线要割断,以点分虚实。
清代
清代剪纸 鸭子戏莲明、清时期剪纸手工艺术走向成熟,并达到鼎盛时期。民间剪纸手工艺术的运用范围更为广泛,[9]举凡民间灯彩上的花饰,扇面上的纹饰,以及刺绣的花样等等,无一不是利用剪纸作为装饰成再加工的。[21]而更多的是中国民间常常将剪纸作为装饰家居的饰物,美化居家环境,如门栈、窗花、柜花、喜花,棚顶花等都是用来装饰门窗、房间的剪纸。
剪纸艺术虽然来自于民间,但到清代已经成为全民性的艺术,就连当时的皇亲国戚也都离不开剪纸。北京故宫的坤宁宫是清代皇帝结婚时的花烛洞房。宫殿前后窗的窗纸都是裱糊在外面的。墙壁用纸裱糊,四角贴有黑色的“囍”字剪纸角花,顶棚中心是黑色的龙凤团花剪纸。宫殿两旁的过道墙壁上也贴有剪纸。从剪纸的纹样、用料、用色来看,与普通农家的顶棚花、墙花相比,除了剪纸图案稍大以外,基本没有差别。
近现代
现代剪纸 抗日小英雄——雨来20世纪初“五四”新文化运动,在先进知识分子蔡元培、鲁迅、刘半农、周作人等倡导下,建立了中国民俗学的雏形。他们广泛收集民间文学资料,同时也努力收集民间美术作品,其中就有民间剪纸这一项。30年代,艺术家陈志农在北京开始了民间剪纸的研究与创作。他用速写和剪影的形式描绘了老北京大量的风俗民情,串街小贩、作坊工匠、食摊茶挑、集市庙会、市井闲人等。
20世纪40年代,以现实生活为题材的剪纸开始出现。1942年,毛泽东发表的《在延安文艺座谈会上的讲话》指出“文艺为工农兵服务”的文艺方针。此后,延安鲁艺的艺术家陈叔亮、张仃、力群、古元、夏风等人开始学习当地具有深厚群众基础的民间剪纸,对民间剪纸进行了搜集、发掘、整理和研究,并创作出了一大批反映边区人民生产、生活、战斗的新剪纸。作品运用了民间传统的样式,描写了抗日战争和边区建设的新内容。它推动了群众性剪纸的创作和发展,使传统的民间剪纸发生了革命性的变化。1944年,在陕甘宁边区还首次展出了西北地区的民间新剪纸作品,为新中国成立后剪纸艺术的发展拉开了序幕。可以说延安的剪纸开创了中国剪纸的新纪元。
新中国成立后,在“百花齐放,推陈出新”文艺方针的指导下,艺术家们创作了大量表现社会主义新人新事的新剪纸,开拓了剪纸创作的道路,也丰富了中国民间装饰美术的形式和内容。在新剪纸的创作中除了表现各行各业新气象的剪纸外,儿童、体育、杂技、歌舞等也成为剪纸最常见的题材。
剪纸艺术自诞生以来,在中国历史上就没有中断过。它充实于各种民俗活动中,是中国民间历史文化内涵最为丰富的艺术形态之一。
剪纸是中国的民间艺术。全国各地都有剪纸艺术。
如今城里只有在美术馆或美术工艺品商店才能欣赏到剪纸艺术,但在广大农村,剪纸仍是最流行的民间艺术之一。每逢过年,人们都喜欢买些窗花,贴在窗户上。过去玻璃很金贵,普通老百姓家的窗户都是用高丽纸糊上。雪白的窗纸,贴上鲜红精致的窗花,顿时满室生辉,洋溢出节日的欢快气氛。这窗花,便是一种剪纸作品。还有一种习见的剪纸作品,叫"门签"或"吊签"。门签用红纸或其它彩纸剪出,贴在门楣上,为节日增色。有的地方,不仅过年贴门签,端午节也贴。
端午节门签以白纸为底,白纸上贴上用红纸剪出的"五毒"和"葫芦"等图案,门签贴上门楣后,左右再各插上剪纸把绿油油的蒲艾,红白绿相衬相映,令人赏心悦目。"喜花"也是一种剪纸作品。每逢结婚、祝寿等喜庆大事,礼品上总要放上一个用红纸剪成的"双喜"或"寿"字,还有各种各样"龙凤呈祥"、"喜上眉梢"、"寿比南山"等吉祥花样的"喜花"。过去家家户户的鞋子、枕头、童帽、肚兜等都是妇女们自己动手做的,因此集市上、庙会上就经常有买花样的摊子。
妇女们买来这种用白纸剪成的花样,贴在鞋上、头上、帽子上、肚兜上,再照着花样刺绣,就省事多了。你可别小看这些窗花、门签、喜花、花样,它们作为中国传统的民间艺术,至少已经有一千五百年历史了。在新疆吐鲁番县的阿斯塔那,先后出土了五件南北朝时期的剪纸作品。吐鲁番是古代高昌故城的所在地,那里气候于燥降水量少,地下水位低,所以墓葬中的许多纸质品和丝织品都保存完好。这五件作都是团花剪纸,其中两件是动物题材,"对马团花"和"对猴团花";两件是粮物材,"菊花形团花"和"忍冬纹团花";还有一件是"八角形团花"。
这是目前中B现的最早的剪纸实物,距今有一千五百年左右。这五件剪纸作品,都采用折剪的方法剪成,在艺术技巧上已显得很成熟。特别是"对马"和"对猴"团花,远看是个水繁复的大花团,近看却发现动物造型简练生动,充满生活气息。专家们认为,作为装饰艺术,如果没有相当的经验是不易达到这样水准的。魏晋时代,民问有以正月初七为"人日"的风俗。这一大,妇女用金银箔和彩刻剪花草、人物,或贴屏风,或戴头鬓,或互相赠送,以庆节日。刻成花草的叫"华胜",刻成人物的叫"人胜",还有刻成套方几何形的,叫"方胜"。这一习俗一书到唐宋时还流行。
现在日本的正仓院中还保藏着我国唐代的人胜和华胜实物。剪纸艺术的出现和发展,与这种"镂金剪采"的风俗是分不开的。宋代的城市生活很繁荣。在北宋的都城汴梁(今河南开封)和南宋的行都临安(今浙江杭州),城里遍布各种商店、酒楼饭铺和货摊。这时,剪纸已成为一种专门的行当,并且出现了不少技艺很高的剪纸艺人。南宋的周密在《志雅堂杂纂》中记述了当时汴梁的剪纸高于:"向旧都天街有剪诸色花样者极精妙,随所欲而成。又中瓦有俞敬之者,每剪诸家书字皆专门。
其后忽有少年,能于衣袖中剪字及花朵之类,更精于是人,于是独擅一时之誉,今亦不复有此矣。"那位俞敬之以是剪纸能手,而其后的这位少年更是身怀绝活,他不用眼睛看,藏在袖子里就能剪出花样来,真叫人拍案叫绝从周密的记载,可以想见当时剪纸艺人的技艺已十分高超。末代在纺织品印染和烧制瓷器时,广泛使用剪纸花样。在唐代,我国主要有三种印染法,蜡缬、夹缬和纹缬,其中缬一法就是用镂空的花板将织物夹住,在花纹处注上防染剂,然后浸入染缸染色。后来花板用纸板代替了木板。宋代以后普遍使用桐油竹纸镂花板,剪纸技艺日渐精巧。
明清两代遍及全国的蓝印花布上的花样,几乎全是优秀的剪纸作品瓷器工艺在宋代有很大发展,名窑竞出。剪纸花样常被用来装饰瓷器,如江西吉州密就往往在施釉过程中贴印剪纸花样,彩釉在焙烧时色彩发生微妙变化,这样便更加丰富了剪纸的装饰效果。到清代,民问剪纸更为流行,名家辈出,剪纸成了百姓生活中不可或缺的工艺美术品。清代陈云伯在《画林新咏》中说;"剪画,南宋时有人能于袖中剪字,与古名迹无异。近年扬州包钩最工此,尤工山水、人物、花鸟、草虫,无不入妙。"这位剪纸高手包钩只不过是千百个剪纸艺人中的一个。
剪纸艺术在现代仍保持着旺盛的生命力,不仅窗花、门签等剪纸艺术作品还在民间广泛流行,而且画家和工艺美术家们都在剪纸中吸取艺术营养,丰富自己的艺术表现能力。剪纸现已成为一种独立的工艺美术。中国的剪纸曾流传到世界上许多国家。最早传入中国剪纸的国家要数日本,早在唐代,中国剪纸就流传到日本,但那时只是作为一种中国民间艺术在宫廷里流传。后来逐渐传到民间,在节日、庆典、祭祀活动中广泛使用。第二次世界大战后,日本现代剪纸得到迅速发展,尤其在六十年代后更为显著。
近年来,喜爱剪纸的日本人越来越多,在日本各地成立了六七十个剪纸组织。日本的不少画家、木刻家、漫画家也对剪纸表现出极大的兴趣。他们将剪纸用于书籍的装帧、插图和题头、尾花,受到读者的好评。工艺美术家也将剪纸用于图案设计和商品包装,扩展了剪纸的特殊功能和艺术妙用。剪纸艺术在欧美一些国家也受到重视。法国大画家马蒂斯的晚年是在剪纸中度过的,并出版了一个名为《爵士乐》的剪纸专辑。
丹麦著名童话作家安徒生一边写童话,一边搞剪纸。从十八世纪起,剪纸一直在欧洲风行,大诗人歌德曾热情地赞美过它。德国洛特·赖尼格尔更是从中国、印度的剪纸和皮影中得到启发,创造了近代电影动画片。美国不仅出版介绍中国剪纸的读物,还将欧洲的剪纸专著译成英文在美国再版。这一切都说明剪纸已在当今世界更大的范围里受到重视,有着蓬勃的艺术生命力。
我国很多地方都有剪纸艺术,并不只在一个地方有剪纸的传统。
1,瑞昌剪纸
瑞昌剪纸是一门古老的传统民间艺术,瑞昌位于江西省北部长江南岸,其独特的地理位置极大地影响了瑞昌剪纸的风格。
瑞昌剪纸既有南方的阴柔之丽,精巧秀美,又具北方的阳刚之美,古朴豪放。
2,邳县剪纸
邳县剪纸是江苏省徐州地区流行的一种传统剪纸艺术,以邳县的最见特色。
其种类有二,即刻纸和剪纸。
邳县剪纸的主要用途包括窗花、喜花、礼花、鞋花、门笺、斗香花、剪纸团花、剪纸旗幡等。
3,高密剪纸
高密剪纸,山东省高密市传统民间艺术三绝之一。
其包括窗花、门笺、墙花、顶棚花、灯花、花样、喜花、春花、丧花等。
它的流传同高密农村的节令风俗有着密切的关系。
窗花、门笺、灯花,便是在春节或元宵节时贴挂的。
4,佛山剪纸
佛山剪纸是古老的传统民间艺术,在宋代已有流传,盛于明清两代。
其风格金碧辉煌、苍劲古拙,结构雄伟奔放,用色夸张富丽,以剪、刻、凿、印、写、衬等技艺并用,材料和表现手法巧妙结合,具有鲜明的地方特色。
5,陇东剪纸
陇东剪纸,是甘肃省庆阳、平凉两个地区流传的剪纸。
陇东剪纸历史久远,风格粗犷夸张,是一门古老的传统民间艺术。
题材上多飞禽走兽、民间故事、戏曲人物、四季花卉等。
全站搜索